81 年三毛和鄧麗君在台灣金鐘獎頒獎晚會上講話口音和大陸人一樣,為什麼現在台灣人口音變了呢?

現在為什麼聽不到一個台灣藝人或名人講類似北京的口音(或者說鄧麗君那樣的普通話)了呢?請舉例說說看。


因為題主的視角受到限制了。

題主所看到的所聽到的, 是當時臺灣少數人的聲音。

大多數台灣人講的國語, 在八零年代時, 大致就已經跟題主或有聽到的現在口音, 差別不大。

選定以北京方言當底, 經人工標準化, 包括諸多白話字詞的漢字的配套選定標準化之後,

所規定製定的白話國語/文(大陸在五零年代改稱 普通話),

是人工制定, 要當全境通行語(lingua franca)的語言。

那對原先大多數臺灣人而言, 原本是一個互不相通(mutually unintelligible)的 外來語言。

是早先由國家機器在宣傳跟措施上, 不斷將該語言的地位用公權力以各種宣傳措施抬高, 透過

學校體系單一使用該語言來教學(包括禁止並處罰在學校講閩南語/客家話等語言), 在媒體上

有幾乎獨佔性的使用來傳播, 更加上對臺灣本來絕大多數人在自然使用, 同為漢語系語言的

母語文(臺灣閩南語, 客家話等), 不只在使用場合上有各種限制, 甚至還有將台灣人原本的

母語加以醜化, 造成心理壓力, 予以打擊壓制, 藉由抑此揚彼,

等等諸多措施跟手段, 來推廣的 外來語言。

[請比較對大陸絕多地方而言也是外來語的普通話; 在1949年後至今, 由大陸國家機器

所持續推行時的各種「推普」措施跟手段, 包括但不限於, 譬如「講普通話 作文明人」

這種拿普通話 來跟「文明」並列的標語(就有相對而生的 不文明 的概念), 或手段。]

對臺灣而言, 這個以北京方言當底的通行語, 不是臺灣個別社區或整體的自然語言, 是外來語言;

甚至對1949年間才從大陸各省移入, 佔臺灣人口比例雖較低的所謂「外省人」當中不少人

所使用的母語而言, 也是互不相通的語言。

這個要做為通行語的外來語, 既在臺灣推行, 就跟臺灣本來大多數人在使用的各種母語, 特別是

佔七/八成人口所使用的臺灣閩南語, 形成了「語言接觸」(language contact)。不同的語言

互相接觸, 會有詞彙互相借用滲入, 會有產生新的口音, 等等現象, 是很自然的。

外來語言雖然可以強力推行, 但特別是口音方面, 有語言接觸的自然定律在, 且語言是活的,

有自己的生命在, 不是一聲令下就可一體遵行; 加上語言跟語音口音會隨時間自然產生變化

(Language changes; only dead languagedoes not change), 因而在接觸、使用並融入生活之後,

又會進一步慢慢產生變化。也因此產生了臺灣自己的較普遍國語口音。「較普遍」- 因為

在臺灣即使同講國語, 也會有些差異, 個別臺灣人受不同母語影響所產生的口音差異, 包括

可能要臺灣人方能聽出的微妙差異。

百千萬人對一個外加通行語的口音, 不可能一聲令下, 就可普遍跟外加的規定或所謂標準來一致。

[請比較對大陸很多地方而言也是外來語的普通話, 在推行之後所產生的各種口音。]

語言接觸, language contact, 是關鍵詞。

而題主據以開題所看到的所聽到的, 是臺灣 當時 少數人 的聲音。

那不是 當時 的全部, 也非普遍。

甚至因為那時仍是臺灣在單一黨獨大時期, 當時有限的媒體是掌握在更少數人手中, 有所過濾;

再加上題主您題目所據, 所挑選的樣本, 顯然不止極有限, 而且是當時特定場合使用的口語,

您所看到跟聽到的, 因而更僅僅是 當時 相對極少數人 的聲音。

大多數台灣人講的國語, 在八零年代時, 大致就已經跟題主可以聽到的現在口音, 差別不大。

而在臺灣解嚴、民主化、媒體開放之後, 各種聲音更容易可找到無數公開媒體的管道, 釋放

發散出來, 以自然的口音呈現。 您所聽到的現在的普通話聲音/口音, 才更接近臺灣過去

跟現在的聲音/口音, 如果您願意擴大視野觀察, 來貫時(diachronically)跟共時(synchronically)觀察,

且觀察跟聽得更廣, 便可發現。

最後, 對包括大陸很多地方來講, 同樣是外來且經人工標準化的 國語/普通話 這個通行語, 在跟

各地原本多數人所講的語言接觸之後, 自然產生的口音, 是中性的。臺灣如此, 大陸很多地方如此,

甚至包括北京口音普通話, 亦不免於此。聽起來"舒不舒服", 或"好不好聽", 那是各人見仁見智,

也會有個人的各種跟語言相干或不相干的觀感跟心理因素, 甚至也或會有受到國家機器

對在推行這個通行語時, 或會有的抑揚手段的心理影響。是主觀的。

在使用不論諸如"舒服、不舒服; 好聽、難聽"這種主觀形容詞之前(這在大陸論壇常見有人輕率使用,

並非針對臺灣), 或許該三思。


我認為最能有效解釋這件事的有兩個原因:

1、鄧麗君是外省人(父原籍河北邯鄲,母原籍山東泰安)。說明她從小家庭環境里聽到的是北方口音的國語,對其口音有決定性的影響。例如李宗盛,雖然是1958年台灣出生,但祖籍北京,所以現在說話還有輕微的北京味,而沒有典型的台灣口音。

2、台灣口音的國語大規模出現在公共媒體上,是在解嚴(1987)之後才被允許並成為主流的。在那之前,廣播電視上的發音,都需要是正統的(北方)國語口音。所以不論鄧麗君在私下是否更習慣別的口音,都不難理解1981年的鄧麗君出現在金鐘獎頒獎晚會這麼重要的場合的時候,會刻意地講標準的國語,也就是您在視頻里聽到的強調。

更全面、權威的回答,請參考@sapereaude 的答案。我的概括版,供懶人和看繁體字費勁的同學參考。^^

補充:您題目中說的台灣人口音「變了」其實不確切。假如一個人的母語是閩南語,他講國語的時候自然就會帶有今天我們習慣聽到的所謂台灣腔。即使解嚴之前,講這種口音的也是台灣大多數人。只不過人口上少數但政治上強勢的外省人主導了解嚴之前的一切政治工具和媒體宣傳,所以大陸口音被認為是「正確」的口音,直到解嚴後整個台灣社會意識形態的轉變。


前邊幾位的回答,有說祖籍的,有說眷村的,有說解嚴的,這些統統不在點子上。

合理的解釋是,這是兩種不同場合,不同用途的語言,鄧麗君普通話標準自然和她本貫在河北山東有一定關係,但是在國民黨高壓「推普」期間,祖籍南方省份以及台灣土生的青少年,在正式場合中也是以北京音為標準講話的。

況且熟悉鄧麗君的人都了解,鄧麗君的山東話,閩南話,粵語,甚至日語英語都很不錯的。

所以也不能拿鄧麗君這樣語言天賦超過大眾的人來分析普通大眾的口音。

以我的家鄉山西某地為參考,我們從小生活,以及學校里講的也是普通話,但是是地方口音濃重的普通話,比如:

你干seng嘞?都幾點啦嘞,你含bek碎覺嘞?快碎哇,明天早sang起bek來lao呀,我碎呀昂!

而在正式的場合,如上電視,辯論,演講,等等都要講電視上那種普通話,前邊那句子要說成這樣:

你幹嘛呢?都幾點了啊,你還不睡覺嗎?快睡吧,明天早上該起不來了,我睡了啊!

不同場合換不同的頻道。

不信你看看周圍在外的山西朋友,尤其城市的孩子,普通話基本是很標準的,但是我們回去後是另一個頻道的普通話。


鄧麗君是眷村長大的,眷村就是從大陸過去的國民黨軍隊「大院兒」,所以說的就和大陸話一樣,不帶閩南腔。你現在去聽王偉忠說話,甚至還帶點兒京片子,就因為他爸媽都是北京人。後來慢慢和閩南語混合,所以現在口音帶閩南口音。


這麼說吧。還是有變化的,我認識純台灣外省家庭的妹紙,已經是第三代了,在大陸生活多年,口音還是有明顯的台灣腔傾向。只不過相對一般本省籍的台灣人這種傾向會小一些

隨著時間的推移,台灣腔會越來越強吧


每個地方的人講普通話都會有一些當地的口音,就跟川普一樣哈哈。只不過在我們這,川普是你國語不標準的象徵,而在台灣台普就是普通話啊


其實你會發現,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少人國語能講那樣了,老一輩的藝人,或者老一輩人,他們很多是父母從大陸遷過去的,他從小收到的環境還有教育都會有這種口音。比如老一輩的人唱歌咬字總是很清晰,你現在去聽費玉清的也是這樣。隨著時間推移漸漸的台灣講話受到閩南語的影響,所以造成題主說的那種情況。


鄧麗君祖籍河北,她講話那細細軟軟的調和她家鄉人也不一樣吧?林青霞祖籍山東,講話調調和鄧麗君很像,但也沒有山東味吧?只能說那年代國民黨管得嚴,但是口音終究還是隨著佔台灣大多數的本省人而變的。最明顯的,鄧麗君和凌峰有一起主持過節目,她講話習慣加很多感嘆語後綴「這樣子啊」、「誒」、「對耶」之類的,完全是台灣那邊的習慣。


其實在大陸各個省份講普通話的口音也是不一樣的,就像我有福建的同學,她的普通話聽起來也很奇怪的,他們那邊發音翹舌音和後鼻音很少,和台灣的國語有點像,他們要比台灣人說的好一些,我同學說他們的老師發音也是這樣,所以他們從小接受的語言教育就是這樣的,自然會有點口音,同理,台灣人的口音也是這樣吧。

而題主所說的鄧麗君和三毛,我聽過三毛在台灣的一個電台節目(可能),她的口音還是偏台灣腔一些,所以,我覺得環境也會有一些影響,就像我在南京上學,四年後講話會有一些南京腔調。


糾正樓上說閩南人說話會有台灣腔 閩南人那是地瓜腔 不是台灣腔 女友是泉州的 本福州人親測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那個年代,國民黨管制下的台灣只能說普通話,而且那個時代好多外省人撤退到台灣,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那邊的說話口音。鄧麗君的父母都是北方人(鄧父是河北的,鄧母是山東的)。到九十年代左右,各種解禁,開始大範圍的講閩南語,導致現在台灣人說普通話很難聽!


推薦閱讀:

為何日語用帶入聲尾的漢字譯國名首字?
有人認為粵語、閩語等較近古漢語,為何普通話以北京話為基礎?誰更接近古漢語?
能否概述全國各地人說普通話時各種口音的特點?
應該如何理解虛擬語氣?
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普通話」大體能對應現在的那些方言?

TAG:語言 | 漢語 | 口音 | 普通話 | 語言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