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下一代的時候,應該先告訴他世界的險惡,還是先告訴他世界的美好?

相關問題:不從小就向孩子還原社會殘酷的原因是什麼?


家裡小丫頭今年三年級

由於從小就看一些迪斯尼、巧虎之類的視頻,且幼兒園從小就宣傳聖誕節什麼的,所以從小就有聖誕節的概念,打從懂事起就要過聖誕節。

第一年過聖誕,起床時第一件事是看看自己丟在床尾的襪子里有沒有禮物,結果發現有一大包平時就想要的禮物,那個開心啊。

以後每一年的聖誕總是非常非常開心的時候。

隨著小丫頭慢慢的長大,小丫頭原本深信不疑的聖誕老人逐漸變得可疑起來,曾經小丫頭反覆的問過我是不是真有聖誕老人,禮物是不是真的是聖誕老人送來的,送禮物來的時候你們有沒有看見啊......在她還沒上小學之前,我總是告訴她是真的,上了小學之後,我就只告訴她也許是真的吧,禮物呢,啊呀禮物送來的時候我也沒發現啊。

12年的時候,我跟小丫頭商量:丫頭,今年不過聖誕了吧,你老爹是佛教徒誒,陪你過聖誕過了這麼多年。小丫頭不同意。不過聖誕來臨之前,小丫頭已經隱隱在懷疑禮物到底是誰送的了。

聖誕來臨之時,禮物如期而至,同樣的歡喜,但是同樣的疑問越來越大。

12年的聖誕禮物里有一隻泰迪熊,她非常的喜歡,前幾日她裝作不經意的問起她媽媽:媽媽,泰迪熊你們是從哪裡買的啊?她老媽答道:網上買的。於是小丫頭大笑:果然是你們,果然是你們!

謎團就此解開。

但是我相信聖誕老人給她帶來的快樂,一輩子也不會忘卻。

聖誕老人是假的嗎?不是,作為送來快樂的那個聖誕老人,當然是真的。

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們真相嗎?不用,孩子自己會發現,而在孩子和我們之間,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愛。


個人看法啊。

我記得以前聽人說過,父母要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然後讓社會教孩子做狼。

如果父母就教孩子做狼,那社會就只好在監獄裡教孩子做人了。

我覺得說的挺對的。做狼的道理其實不難學,多吃幾次虧,誰都能學會。但是做人如果小時候不教,長大了真的做不好人的。

人的社會畢竟不是國際社會,誰口徑大誰真理、誰射程遠誰民主。人類社會有秩序,有規則的框架和底線,拳頭再大也大不過法律。

我們對世界的「美好」的定義有不同,但在我看來,法律是美的,規則是美的,秩序是美的。在這些基礎之上的公德和正直是美的。至於聖誕禮物和生活小驚喜,我不是說它們不好,而是我認為這世界上有比這些無聊的事情更大的美值得我去拿給孩子看。殺人者被槍斃,盜竊者去坐牢,隨地扔垃圾者被罰款,排隊插隊者被眾人批評。這些都是美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會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去教育他發現世界的美。

因為這種美終將由他們去維護。


第一,告訴他這個世界的險惡之處,也就是最惡劣的情況。這是為了避免他過於天真而受害。

第二,告訴他這個世界一般的規則,也就是通常的情況。這是為了方便他在這個世界中行走。

第三,告訴他應該做一個善良的人,以及為什麼應該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為了他能夠幸福。

如果僅僅告訴他這個世界的險惡。他也許會對這個世界抱有過度的戒備,因此不能正常的生活工作,也會失去幸福。如果僅僅告訴他這個世界的險惡和一般的規則,他可能會短視、不擇手段,因此最終鑄成大錯。做人要善良,但不能單純。


這個回答裡面很多答案是雞湯。

還有很多答案是毒藥。

其實回答應該很簡單:

不用告訴她世界是什麼樣的。

不要阻止她知道世界是什麼樣的。

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人很多,就有人不說髒話,就有人相信聖誕老人,也有人厭惡這個世界,也有人熱愛這個世界。

你的所作所為,就是她的世界。而你與行為相悖的話語,或許會讓她惶恐,不安。

所謂知行合一,正是如此。

要相信她會出於藍而勝於藍的。


給他一雙可以看得更多更遠的眼睛,讓他自己去看這個屬於自己的世界。


部分贊同 @任天涯 的答案,但不認為孩子能自己發現所有的真相。

之所以圖書、電影等需要通過分級制度來確定是否適合給孩子看,是因為孩子的身心發育是從不完全到完全,孩子對世界的理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當孩子身心幼嫩時,他分不清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他承受恐懼的能力還很弱,他怕黑,怕巨大的響聲,怕強烈的光....他很怕親人離開自己,他那麼小,那麼弱,他會不知道自己該如何應對那些可怕的天災....

記得我的女兒9歲時,她爸爸急於讓她了解這個世界,讓她看了電影《2012》,爸爸以為這是給孩子增長見識,結果卻讓孩子長時間陷入到對各種災難的恐懼之中,而且越是害怕越是想要了解,不停地讓我們給她看關於海嘯、火山爆發、龍捲風的視頻,這讓我非常奇怪。後來我明白了,恐懼也是一種快感,孩子陷入了「越害怕越要看,越看越害怕」的怪圈。這個時候必須給予強有力的干預,我堅決不准她繼續看這方面的視頻,堅決不和她討論這些話題,只要她一提就轉移話題。並嚴肅批評了爸爸,爸爸接受了批評。但之後我也犯過一次這樣的錯誤:為了引導她建立自己的愛情觀,我帶著她看了電影《簡愛》(李梓邱岳峰配音的那版),沒想到裡面羅徹斯特的瘋妻放火的場景讓她非常恐懼,後來她堅決不肯讀《簡愛》原著,說害怕。我就馬上噤口,不再提這本書和這個電影。然後明白了,今後凡是電影里有類似場景,都不忙推薦給孩子看。

其實不光是電影和圖書,包括音樂、遊戲,都要很注意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齡,孩子有沒有理解和承受其內容的衝擊力的能力,千萬不可操之過急,也不能沒有這方面的知識。上面講的這個教訓,希望能給各位家長提個醒兒。

包括這次馬航飛機失事,孩子爸爸也容易在吃飯的時候情不自禁提及,我發現孩子對此都感到害怕,只要她害怕,我就制止爸爸提及。我在家也不談論這個話題。因為關於死亡,凡是氣質敏感的孩子,都容易陷入對死亡的想像中拔不出來,此時就要淡化處理。

然而,對一些孩子能夠承受的真相,我們會經常和她講,比如如何應對壞人的行騙,比如交通安全事故視頻——這個時候我們會謹慎選擇有危險傷亡場面但又不至於太血淋林的視頻,且主要是看後和她一起分析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安全事故。

再就是食品衛生真相,這是不大可能指望孩子自己去發現的。孩子現在上5年級了,終於極少在學校小賣部門口買零食吃,這和我們長期堅持幫助她掌握各種食品安全知識有關,凡是食物中毒的新聞我們都會讓她看。凡是曝光的食品安全圖片或視頻,我們都盡量給她看。

平時我們接到的詐騙電話及處理方式,也都會講給她聽。幫她建立起「天上不會掉餡餅」、「騙子喜歡傻子」的觀念。

孩子剛進小學時,有時會扯到老師的不公平等等,我們都淡然回應,不去和她討論老師的負面,而只是引導她發現老師和同學的優點。到了5年級,我們開始有選擇地講一點老師和同學的缺點,但在講的時候,注意讓她理解這些缺陷和不足往往和他人的成長環境有關,並不見得就是某個人多麼多麼「壞」,有時又有哪些不得已。更重要地是講,這些情況其實可以通過哪些辦法得到改善。讓她看到問題常常都是有解決辦法的,這樣她就不容易為別人身上存在的不足而焦慮。

前年,9歲的孩子和我們一起經歷了親人的離去:孩子的爺爺因病去世。這次,孩子的爸爸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他買了一系列關於死亡的書來學習,其中有一本你可以更靠近我 (豆瓣)

我們夫妻倆一起學習了這一系列如何面對死亡的書,心裡稍微有底了一些。在家裡我們基本上不談論老人最後階段面對死亡的殘酷,而是經常和孩子講講爺爺小時候是如何地愛她。在醫院裡,我預感到了老人可能即將離去,所以讓孩子爸爸接孩子到醫院和爺爺見最後一面,也不清楚孩子是否知道這些,但孩子在醫院裡不僅在爺爺耳邊唱了歌,離開醫院後又跑轉來親了親爺爺的額頭,在場的所有親人都被孩子的純真打動了,心裡是溫暖的。孩子回家後幾個小時里,爺爺去了天堂。之後的喪事處理等過程我們都避開了孩子,不談也不讓她參與,不讓她去殯儀館和爺爺告別,也不帶她回四川安葬老人,以免留下陰影。兩年後,今年的清明節,我們帶著孩子回四川老家給爺爺掃了墓。墓前長滿了翠草,爺爺安息在青山綠水之間。孩子在我們的話語中,一直認為爺爺已經在天堂上快樂地生活,而且會一直保佑她,保佑所有的親人。

所以,我想,對待題主提出的這個好問題,也許需要做這樣一些思考:

1.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他們承受各種真相的能力和大人有哪些區別?——這需要去閱讀和掌握一些孩子身心發育的科學知識,比如兒童發展心理學 (豆瓣) 從而建立起「分級」意識,讓自己在提供給孩子任何精神食糧時,都問問自己:會不會好心辦壞事? 是時候了嗎?

2. 哪些真相不妨留待孩子自己去發現(比如 @任天涯 的回答中講到的聖誕老人的例子),哪些真相需要家長主動去引導孩子發現?在引導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哪些技巧?

綜上所述,我對這個問題的觀點是:在孩子心中存夠溫暖,讓孩子學會冷眼看世界 - 虛晃一槍 - 知乎專欄


告訴ta,這世界有小白兔,也有大灰狼。

帶ta去看《獅子王》的動畫片,然後講:

獅子王吃鹿,鹿王吃草。

獅子王比普通獅子活得精彩,鹿王比普通小鹿跑得更美。

但是大家都會死,死後又變成肥料滋養草地。

所謂「生生不息」。

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哦,比如,黎明和黃昏也很美呀。

世界一直在變化,長輩對世界的理解是基於對過去的,但未來,屬於孩子。

與其用自己的經驗告訴ta世界是怎樣的,不如用智慧去武裝孩子處理麻煩問題的技能。

比如被小朋友欺負了怎麼辦?

如果能打贏,一定要打贏ta,但是如果打不贏,要學會認輸,保護自己也是一種贏。

世界觀並不是照本宣科的傳授概念。

世界觀是靠技能來完成的。

寫一條擁有生命力的程序送給ta,讓ta在未來,遇到任何不同的問題時,都有辦法去自主思考,自己想辦法去應對、解決。

所謂授之以漁。

你對世界的認識,是受時間的局限的。

我們也會老,會變得陳舊,變得不合時宜。

但有些東西不會變,那是人類文明中最美好也最有力量的部分,比如真、善、美。

它們是抵禦黑暗的光。

有火種在,就不怕黑暗來臨。

「一代人來,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陽升起,太陽落下,太陽照常升起。「

心中有力量,世界自然會發光。


題主先把世界的真相告訴我們吧


我們越過我們已知的世界,去發現未知的世界。這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給孩子留扇通往未知的門。她需要發現屬於她自己的真實。


我覺得還是讓小孩子嚮往些美好比較好一些,有對美好的嚮往才有能力去面對黑暗。等他長大了自然會面對一些醜陋的現象,但是那時候他也大了有能力去面對和處理。

當然,如果他要是問我這些問題的話,我覺得應該實話實說,比如如果問到中國社會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環境污染,比如貪污,我會跟他說那些事情是不對的,雖然有很多人去做,但是不代表他長大了也要那麼做,也不代表他長大了就一定會遇到那樣的人。


難道不是教他認識世界的方法??????


真滑稽,說得你確信你能了解真相一樣。


讓他自己慢慢感知,不要試圖主觀引導,客觀事物盡量貼近真實。

一個人,一直生活在童話一般的夢裡,如果突然感受到殘酷現實,會有一種背叛,震驚,絕望,如果傷害更深一些,會懷疑,仇恨。。。想像越美好,反差帶來的欺騙感越大,仇恨越大。。。


真實的世界是既有美好,又有醜陋。

顯然,你是把真實的世界理解成醜陋的世界了,與美好世界對立著。

我會這樣告訴的我的孩子:親愛的孩子,這世界不是非白即黑,也不是非對即錯,世界很大,需要你用腳步去丈量,用雙手去創造,用眼睛去發現。 但是我希望你記住:追求美好的,包容醜陋的,正如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一樣。


告訴孩子 世界的真相,但相信世界會變得美好


很多答案都挺好,但有點不接地氣。我想我可以理解題主的這個問題。

我在高中的時候第一次知道89年的事件,受到了很大的震撼。那幾天我查了所有能查到的資料,試圖能夠找到「真相」。升旗儀式上,我對這個我生活了十幾年的世界有了一種異樣的陌生感——我望著台上那個平時一板一眼教導我們團結友愛五講四美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建設四化的老領導在想,當年就是他們,指揮著人民解放軍的槍對準了我們的愛國青年同胞。

到了大學,我近距離地親眼目睹了一次城管掃蕩。那是我們學生常去的一家燒烤攤,老闆是一個挺壯的中年,那天他的頭被幾個穿著制服的人死死地按在骯髒的地上,他嘴裡發出嘶吼,身體卻無法動彈——那天我直觀地感受到,當一個人面對一整個政權,是多麼地無力和絕望。後來我再接觸到的類似的事情,多半發生在qiang拆事件上。

《潛伏》裡面,余則成給軍統賣了十幾年的命,當他發現了上層的齷鹺和骯髒後說了一句「在下有點恍惚」。現實當然沒有影視那樣黑白分明,但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中國人多多少少都有過這種恍惚的感覺——這個國家,跟我們之前認為的、從書本中學到的、在電視里看到的,很不一樣。

這個問題,題主原本用的字眼是「中國的真相」,後來被噴了。我個人覺得「中國」兩個字可能更貼合題主的原意,也並無不妥。因為生在我們這種國家的人,從小接受的教育里被參雜了某種主義、某種信仰,並且為我們描述了某種看似美好的理想世界。說真的,我有時候很懷念小學課本里的美好世界。如果可以,我願意活在那樣的世界裡。可惜那樣的生活根本不存在。人總是要長大,再美好的宣傳也敵不過現實生活的艱難。我們發現,dang的形象不總是光明的,我們的官員也沒那麼lian潔,美國人民並沒有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我人民解放軍也沒有研發出秘密武器,美帝國主義比我們想像得更強大……

那麼,如果你有一個正在上小學或中學的孩子,你會怎麼對他說呢?

回想起我的家庭教育,其實挺典型的。我爺爺是個忠實得不能再忠實的dang員。他常常回憶起當年他在地下工作站、在生產隊里幹得多麼熱火朝天。他最崇拜的是毛主席,我小時候經常聽他說毛主席的光輝事迹和語錄。而我爸爸則是個完全脫離體制的人,他經常援引各種實例,說明GCD多麼fu敗和黑暗。但共同點是,他們都從來不直接「教育」我。

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我更願意相信,根本不存在所謂真相,這個世界既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好,也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壞。我爺爺和我爸說的,都是真實的,也都只是世界的一個方面。就像人也不能簡單地分為好人和壞人,每個人身上都有好和壞的一面,更何況是這個世界。

如果我有下一代,在她天真懵懂受我保護的時候,我願意讓她活在童話裡面。不然這是以後彌補不回來的。在她開始獨自闖蕩世界的時候,我會告訴她人世間可以有的最險惡的一面。大部分時候,我更願意和她一起讀歷史,看社會,一起探討背後的人性和人類群體,一起領略這個複雜的世界。


沒有人告訴過我這些

順其自然 該懂得自然就會懂 時機而已


首先,真實的中國和美好的世界並不衝突對立。

其次,教育孩子當然要教孩子誠實。只是大人的眼光別帶偏見,比如真實的中國中很多人或事還是美好的。

另外,根本不需要你來刻意告訴和教育,孩子們會自己認識這個社會的一切。

你需要的是鼓勵孩子的發現和好奇。

在絕境中給其希望,在遭遇人心險惡時,給其愛的溫暖。順境時給其警醒,在志得意滿時,告訴他堤防小人。


轉自微博


  • 觀點

無論先介紹哪個方面都是錯的。

  • 解析

任何關於好壞觀念的定義,都能找到反例。

童年應做的不是掌握歸納,而是體驗窮舉。

「世界的險惡」與「世界的美好」本質上是針對一些人和事的意見、看法。

而幼兒教育的內容不應該是具體的、值得商榷的觀念,而是形成觀念的方法與素材。

先有觀察,後有觀念。這是人類認知的自然過程,也是幼兒教育的基本要求。

  • 重點

越是懂教育的家長,越難免在講解方法、介紹素材時夾帶個人的固有觀念。

這點不可避免,但需要質疑。

質疑的不是固有觀念的正確性,而是它的時效性與適應性。

從這點來說,教育不是一勞永逸的數學證明,而是沒有固定物理常數的物理實驗。

從這點來說,在教育過程中:父母的耐心比智商更重要。

  • 建議
  1. 普通版

客觀上給予他們體驗不同素材的機會,

主觀上給予他們選擇不同方法的權利。

主客觀上都別給他們決定未來的壓力。

  1. 文藝版

不去代替孩子擔心未來,就是為他們的未來除去最大的障礙。

  1. 二逼版

不是每個孩子都想做吃貨,所以問題不是先給他們推薦舌尖上的中國,還是先教他們遠離黑暗料理。你要做的只是在他們遇見某種食材時,介紹一下它的名字和食用方法。

做好服務員,剩下的交給孩子的味蕾。

  • 其他

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指引,而是陪伴。

父母不是聯結孩子與世界的窗口,而是陪他/她一起去面對世界的朋友。

如果你做不到不給孩子灌輸個人觀念,至少保留他們觀察世界的權利。

人生漫漫,怕的不是黑暗,而是沒有對抗它的溫暖。

(此句非雞湯,請結合前文理解這裡關於黑暗與溫暖的比喻。)

以上觀點起源自叔本華《論教育》叔本華:論教育

發展自盧安克教育隨筆 盧安克的博客

具體表述與細節差異來自個人觀察與思考


你唯一可以告訴他的是別隨便總結。就事論事就好了。


推薦閱讀:

如何與孩子做朋友?
如何看待羅胖最新一期《羅輯思維》中談到的教育分層和認知升級?
客觀公證的評價下早稻田亞洲太平洋研究科?
「只學專業的學生就是狗」這句話對嗎? ?
參加北辰青年YES GO行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