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今多數國家使用拼音文字,而中國卻不是這樣?

中國為什麼不像國外一樣,使用拼音代替漢字,作為通用文字呢?


沙士比亞時期掌握幾萬單詞就是精通英文的人了,而現在掌握10萬單詞也不能說是很精通,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英文這類拼音文字的單詞量還會暴漲,怎麼記?漢語卻不一樣,通過不斷造詞和給予舊詞新意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而現在有一個很不好的現象是很多新事物,直接從外文音譯,這種毫無意義的字組合從表面上根本無法判斷其意義,在這方面,日語的問題尤其嚴重,很多年紀大的人有時候根本聽不懂年輕人在說些什麼,因為音譯的洋氣的外來詞在年輕人中實在太流行。


象形說明文字創立於文明早期,是原創品;字母文字說明文字創立於文明和語言的成熟期,是二次創作,通常是借鑒原創文字創作的,同時亦說明其原有文字文明已經中斷、已經失傳,或該語言文字族群形成的年代較晚,因為失去了舊有傳承所以創新,如此而已。
--------------------------------------------
當然這裡要註明一點,此處說漢字是象形文字,是用俗謂,嚴格的說,古埃及文、楔形文字、漢字、瑪雅文字都是語素文字。他們都有表形、表意以及一定的表音的部分。所以像漢字這種文字,哪怕是在甲骨文時期,就已經是語素文字了,語素文字又可以稱作意音文字。單用象形文字或者表意文字來說漢字、古埃及文、楔形文字等是不嚴謹的。
---------------------------------------------
我們的漢字是真正的原創文字,和我們一樣的文字本來還有古埃及文、楔形文字、瑪雅文字等,但除我們之外,其他的都中斷了傳承。從某一個角度來說,漢字就是我們的文明,在古埃及被滅、瑪雅人支離破碎的情況下,俺們漢人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有根的民族了。語素文字,我們的漢字和西亞北非的古文字就是各種字母拼音文字的直接來源,是他們借鑒的對象,以前國內曾有個奇葩教授論證說漢語是英語的爺爺什麼的,他的理論我是不相信的,但是借用他的話說,漢字是拉丁文字他二大爺基本沒啥錯的。因為印歐字母文字借鑒的對象大體上是古埃及文,屬於漢字大哥級別,呵呵。

拼音/字母文字都是二次創作的文字,基本都是借鑒語素文字創造出來的。在東亞,韓國和日本的拼音文字毫無疑問是借鑒中文創造的,比韓文和日文還要早的是西夏文字,西夏文字雖然看起來像是很多撇和捺的山寨版漢字,但其中已經有拼音的成分了;在西亞歐洲和北非,他們的字母文字源頭大體是迦南字母和西奈字母,而這兩種字母文字基本上被判定為從古埃及聖書文字借鑒創造而來。當然這些原始字母文字的形成時間,那也是灰常灰常的早了。原始的字母符號,看上去就是一個個象形符號,有興趣的自己到維基去看吧。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E%9F%E5%A7%8B%E8%BF%A6%E5%8D%97%E5%AD%97%E6%AF%8D

因為一個是在原創基礎上的不斷修正抽象和演化,一個是借鑒原創文字的二次創作,所以二者各有優勢。
拼音文字,表音、容易拼寫、易讀易記。
中文,象形會意,表音能力弱於拼音文字,實際使用中可以和語音分離,比如當初孫中山到日本在不懂日語的情況下可以和白浪滔天直接用漢字筆談;比如我們幾千年來口音不斷在變化,可是看書籍似乎一點影響都沒有,換句話說,今人古人直接開口說話或許都聽不懂,不過兩個受過教育的今人古人筆談,則基本無障礙——這個就是中文易於傳承的特性;而且,因為我們傳承久遠,所以呢我們擁有太多成語、短語寶庫,這樣我們的中文就可以變得更加的簡潔。


在電腦時代,我覺得漢字的春天又來了。。。。


六書中的「假借」就是具備表音傾向的,如果這一類造字法繼續發展下去就有可能產生拼音文字,但是由於雙音化和語法化的原因,這一傾向逐步被「形聲」所取代了。
比如「交通」最早《說文》寫作「?通」,「交配」的「交」和「?通」的「?」是兩個字,後者就是「形聲」原則造的,現代漢語「交通」的「交」非本字,而是假借的。如果假借這一傾向擴大到所有漢字,那麼一個音節衹要一個漢字表示就夠了,拼音文字就誕生了。
這是很好理解的事情。
想要詳細瞭解為何通假沒有最後成為造字主流,可參見:
姚孝遂《古漢字的形體結構及其發展階段》(1980),《古文字研究》第4輯


主觀上,漢語、日語【不能】去漢字,請參考
漢語有哪些優點? - 林霄的回答

這裡講一下,客觀上,漢語、日語【無法】去漢字

把漢語和日語放在一起說吧
我認為現代漢語(普通話)和日語
即便想去漢字,也根本不可能做到
就是【技術上都完全不可能】
可能很多人會用拼音寫一小段話,然後說【你看,可以看懂啊】
但是我敢肯定要去寫科學論文,法律文書,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除非你從根兒上對漢語的辭彙做全面改造

本來,拉丁字母就是適合那種輔音豐富、形態豐富的語言
漢語、日語這種在歷史演化的長河中,輔音被大砍特砍,化作聲調、高低調的語言
在用拉丁字母上本來就存在先天不適

越南語作為聲調語言,用拉丁字母,因為自己有3000個音節,用拉丁字母的確沒問題
但聲調語言的產生,反映到拉丁字母上,
等於說是把一堆輔音,變成了小小的聲調符號
本身就已經增加了閱讀理解的難度

6世紀的中原漢語,有3800個音節,
這個版本的漢語,非要拉丁化,還是可以拉丁化的
但隨著北宋時期入聲合併、消失,中原漢語音節數量暴跌
一路暴跌到20世紀的1200-1300個
這就使得各地漢語方言的【漢字依賴症】大幅升高
我認為,在12世紀中原漢語的 -p、-t、-k全部消失後,拉丁化已經從技術上宣告不可能

不要拿東干語做反例,這個東干語他不需要寫什麼複雜高深的東西
就寫寫民歌、通俗故事,文字承載量極低

日語同理,甚至更徹底
日語從很早的遠古時期,至少2000年前,就已經變成了全世界語音最簡單的語言
濁音清化、開音節化
以至於日語連很多核心基礎辭彙,都得用複合詞,比如
蛋=tamago(球兒),雷=kaminari(神鳴),狼=ookami(大神)

日語加入漢字圈,漢語辭彙大幅湧入,自然使日語從一開始8世紀就患上了嚴重的漢字依賴症
但若日語不加入漢字圈,會變成什麼樣呢?可以看看現在的紐西蘭毛利語
就是一堆特別特別長的辭彙

雖然日語從8世紀就患上漢字依賴症
日語依然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基礎音節從88個砍到67個
從而也使得日語不論是本土詞還是漢借詞,都被漢字牢牢地綁定

韓語在對待漢字上,跟日語其實是同一種路徑,本來都是既有音讀也有訓讀,
但是因為韓語有韻尾-p、-k、-r,對漢字的依賴程度遠遠低於日語
自從15世紀發明拼音後,韓語的訓讀就大規模消失了
因為朝鮮人發現,本土詞用拼音寫完全沒問題
漢借詞用漢字來寫,一直堅持到了二戰後,
到了70年代,韓國大規模普及了教育,本來百姓用的不多的漢借詞也得到了大規模普及
這個時候,就不斷地有民眾嘗試減少漢字的使用,比如嫌【經濟】太難寫,就直接寫 ??
試著試著,就發現好像大部分的漢借詞寫成拼音也是可以的
所以韓語就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了
現在韓語基本上只有在非得用漢字才能表達清楚的地方,才會把辭彙寫成漢字

日語其實也想像韓語這麼做,但日語的語音過於簡單,被漢字綁定,
所以日本人這麼做的空間很小,目前漢借詞只有極少數諸如 きれい(綺麗)這種詞一般是寫假名
本土詞的話,寫成假名的會稍微多些(如代詞),但絕大多數實詞還是寫成漢字的

總的來說,越南語是可以完全去漢字的,
漢語保留-p、-t、-k的方言 如 粵語、閩南語,也是可以完全去漢字的
韓語比較特殊,基本可以去漢字,但因為沒有聲調,很多漢借詞和人名又需要藉助漢字來輔助表意
而90%的漢語方言(包括普通話),和 日語,都已經被牢牢綁上了漢字的戰車

以上是技術角度,此外還有道德角度、歷史階段角度

從道德角度來說,中國人也不可能接受自己的姓氏跟別人的姓氏合併
光是這一點,就連漢字的進一步簡化都阻止了,遑論拉丁化
而且這幾年,中國為了尊重姓氏,恢復了很多異體字、繁體字
比如 鍾-鐘(鍾);甯-寜(寧);於-於;等等

從歷史角度來說,石油時代,各個社會都大規模普及了識字率
這之後,已經沒有人有辦法再對文字進行大規模的改動,因為民眾都已經習慣了
兩岸如果哪天統一,台灣的繁體字還能不能用下去,也會吵翻天的
拉丁化之類的問題根本就是被掃進塵埃、無關緊要的了

三個角度,我個人覺得足以結束這個話題了
最後還是要慶幸一下,機械打字的時代很快就過去了
否則那個時候,打漢字真的太坑了


還是有很多人不理解:
拼音文字不意味著同音詞的拼寫一樣(你看英語)
拼音文字不意味著方言之間拼寫不一樣(你看英語)


nay jo kang meh?
你在做什麼?
mo meh ah, meh sy?
無什麼啊,什麼事?
man kang nay ah, chow sang.
問你啊,CHOW生。
thai kang youtube, kowsiu kor jek ga.
正在看YOUTUBE, 搞笑那種的。
kay si hui sik faan?
幾時去食飯?
jong ng ji, nei hui kor jan call ngor loh.
還未知,你去時CALL我咯。
hui kor kan japan restoran Asakasa sik sushi ok mo?
去那件日本餐廳赤坂食壽司好嗎?
hi bin?
系邊?
Aeon kor tow, hui kuo ho tor chi jong ng ji meh?
永安那頭,去過很多次還不知么?
(日常的Whatsapp廣東聊天)


1. 完全同意 @蘓北電鑽殺人狂 的說明;

2. 是否使用拼音文字與語言本身沒有必然聯繫:彝語,傈僳語,哈尼語,緬甸語在語言發展和辭彙等諸多方面都是一個路數,但是彝語使用彝文,傈僳語使用拉丁字母,哈尼語原用漢字現用拉丁字母,緬甸語使用孟文改造的緬文。用朝鮮文、越南文的路子,漢語寫拼音也沒什麼嘛。

3. 常見的拼音字母,拉丁字母,希臘字母,基里爾字母,阿拉伯字母,希伯萊字母,婆羅米系字母,以及格魯吉來字母、亞美尼亞字母等等都是一個源流而來。特別是拉丁字母,基里爾字母,阿拉伯字母,婆羅米系字母,這四類是隨宗教、文化、經濟的擴張而擴張的。所謂大多數,其實是政治經濟擴張的結果。

4. 字喃,方塊壯字,方塊布依字等等都是漢字的古代的擴張。如果說「只有中國」,那我還可以問有多少人口用漢字或者漢字系文字?漢字就不那麼孤單了不是?

5. 誰說漢語不能用拼音文字呀?只是大家暫時不願改嘛,語言文字改革是傷筋動骨的嘛。


1


中文要是這樣,我們就看不懂外地的報紙了。


??????????????????????????????? ????????????????????????????

以上都是漢文
................................................

如果不用拉丁字母,你還想改嗎?

所以心底的問題到底是其他國家都用拼音文字為什麼我們不用,還是歐美強國都用拉丁字母為什麼我們不用?

????,感受一下


用拼音文字二十年內,「中國」降為地理概念。

話就放在這裡,二十年內,多一天我讓各位鞭屍,挫骨揚灰,悉聽尊便。


「關於文字改革的意見,我很贊成。在將來採用拉丁字母,你們贊成不贊成呀?我看,在廣大群眾裡頭,問題不大;在知識分子裡頭,有些問題。中國怎麼能用外國字母呢?但是,看起來還是採用這種外國字母比較好。因為這種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幾個,向一面寫,簡單明了。我們漢字在這方面實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為漢字那麼好。有幾位教授跟我說,漢字是『世界萬國』最好的一種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國人發明的,大概就沒有問題了。問題就出在外國人發明,中國人學習」。 - 毛澤東

~·~·~

為什麼我們不再造字了?

http://sino-platonic.org/pinyin_text/hanzi.pdf


如果有一天——對漢語母語者來說,橫向的對外交往遠比縱向的歷史傳承更受重視,自己與世界是平等的這種觀念遠比自己才是世界中心的思想更得人心,漢語開始變得更容易接納外語的融入與糅合,漢語的教學與應用不再一味強調「純潔性」而無視必要的實用性——那麼,從那一天開始,日久天長,漢語就會變得越來越需要一套以直接記音的方式來構造圖形記號的書面記錄工具。

為了適應這種假想的漢語演變過程中實際需要上的變化,漸漸地,傳統的表意記號漢字系統要麼內部做出平衡的改良,要麼整體被更加有優勢的外語自然語言文字元號取代,要麼兼而有之,總之,漢語母語者所採用的文字體系,將會跟著發生變動。

我們拭目以待。


實際上是否使用拼音文字與語言本身沒有什麼聯繫。文字是文字,語言是語言。同屬於漢藏語系的藏語和漢語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文字。而不屬於漢藏語系的日語卻有大量使用漢字,以至於中日兩國的人可以進行簡單的」筆談「。

又比如越南語過去用的是字喃,現在用的是拉丁文字。又比如土耳其語過去使用天方字母,現在用的是拉丁字母。還有很多很多例子。
是的,中文完完全全可以進行拉丁化,我們完全可以拋棄漢字而去使用拉丁字母,但是!

如果中國真的使用拼音文字,把漢字改成拉丁字母,那麼估計南方諸多方言真的都要變成外語了。

要知道中國各地口音不同,在南方甚至隔一個縣城就完全不能互通了。在普通話沒能普及的年代,
聯繫這麼大一個中國的統一,書同文功不可沒。漢字承載著的是一個文化共同體,維繫著這個龐大的帝國。
舉個例子吧,還記得梁啟超和林獻堂在奈良的筆談嗎?梁是粵人,林是閩人。二人因為方言問題,交流困難。但可以在在紙上筆談的嘛。

漢字這玩意真的是中國人的根,是深入到骨子裡的傳承,要改真改不來,除非某一天我們真的到了亡國滅種的地步吧。


其實漢語真正拼音化不是不行,但現在明顯不是時候。

還記得這篇著名的《施氏食獅史》嗎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
十時,適十獅市。是時,適施氏適是市。施氏視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
石室濕,施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十獅屍。食時,始識十獅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與一般拿來作為反對漢語拼音化論據的主流觀點相反,該文作者趙元任本身就是一個推動漢語拼音的的主要幹將之一,他甚至發明了著名的漢語拼音化方案,「國語羅馬字」。
國羅,和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簡稱「北拉」),後來成為了後來漢語拼音方案的原型,漢語拼音很多拼式都能在上兩者中找到原型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5%9C%8B%E8%AA%9E%E7%BE%85%E9%A6%AC%E5%AD%9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B%89%E4%B8%81%E5%8C%96%E6%96%B0%E6%96%87%E5%AD%97
國語羅馬字_百度百科、拉丁化新文字_百度百科

趙元任寫出這篇《施氏食獅史》,是為了證明,文言文無法拼音化,要想拼音化必須使用白話文

當年那些老語言學家基本都是拼音化派的。為什麼漢語拼音要用 j、q、x 三個字母,而不是採用新字母,或者合併到 gi、ki、hi 上;為什麼是 ao 而不是 au;為什麼是 ong 而非 ung;為什麼 ü 上面兩點要在大部分情況下要被省略;以及 y、w 為什麼會存在……
以上全部都是考慮到未來漢語拼音化後,在書寫和印刷時避免混淆(最初《漢語拼音方案》叫做《漢語拼音文字方案》)。例如採用不同的字母,而非一個字母雙用會避免混淆,也能縮短拼式; u 可能會和 n 混淆;ü 上面兩點容易脫落;y、w 被用作隔音,以在最大程度上減少易脫落的隔音符號「』」的使用……
當然,周總理表示這次製作拼音,不廢除漢字,所以漢語拼音也就只是拼音了。

  • 其實現今的日常口語中,同音不同字會產生的混淆非常有限,說話人都會盡量去避免那些可能會產生混淆的辭彙;
  • 另一方面,漢語的讀音也越來越簡化,多音字逐漸減少,形聲字中的特例也越來越少,「秀才識字念半邊」越來越像一句實話。

隨著時間的前進,漢字拼音化的障礙會越來越少。或許並不遠了,五十年,或者一兩百年後吧


因為寫拼音文字是一種非常不需要動腦子的行為,而創造出一套象形文字是需要費很大的功夫與天才的。而漢語則主要是由於音系的簡化導致無法承擔文字徹底拼音化所帶來的損失:本質上來說漢語只是有很多很多不同的詞素編碼在了這一些音節的集合裡邊而已,如果只寫拼音文字的話,就只能夠寫出這些音節的形狀,而無法區分同一個音節中所蘊含的大量不同詞素的區別,而這樣的區別就要靠天靠地靠運氣靠人力靠腦子靠上下文了,並不是一種很wise的方案。漢字呢雖然寫起來繁雜,但是它總體上還是寫的詞素的,所以在書寫表義上就更優一點。

而之所以漢字這麼幾千年來都沒有轉換為拼音文字,估計…
一是因為漢字本身如上述的優勢性,
二是因為漢字能夠讓人讀通古人所著文本,
三是畢竟用的也都是漢語,而漢字本身就是為漢語量身定做的,沒有語言的結構性變化,用漢字能夠完美地契合,並真的寫起來不光寫得下來還很好用,
四是,漢語本身數千年來還是相對高度穩定的,指的是並沒有受到大量外來語的沖刷與洗禮,沒有在文本里需要大量混雜外來辭彙的必要:外來語不可否認的是多以多音節為一個詞素或詞的基礎,如果漢語需要大量轉寫使用外來語的話(並且外來語大量替換本土辭彙,注意是大量),很快就會產生用盡量簡單的漢字來轉寫這樣辭彙(因為畢竟也只是拼音而已,用很複雜的漢字沒有必要)然後逐漸產生表音式的思潮了(畢竟都是拼音嘛非要用帶意思的字塊來寫幹什麼呢)。
五來,古人畢竟識字的還是少,識了字了就沒有啥要改革它的動力了,五是古代教育與風氣畢竟還是好,讓漢字一直傳承下來沒有斷吧。
最後就是古代中國那樣的地方與文化你說想要改革文字(which I doubt they do)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文字承載了歷史、文化和先人的結晶等等的情況下。
當然,我也是懷疑古人的腦子並沒有那麼好用,一直沒有點出這麼一個用拼音文字記錄漢語的科技樹。也真是可惜,明明古人有接觸各種各樣的像梵文之類的拼音文字的。(要是中古及往上的古人點除了這個科技樹的話,那我們也不用費那麼大的心思去重構古漢語發音系統了……

而至於到近一百年辛亥革命以後,那個時候的漢語早就已經進入我上述的那個階段好幾百年了。(甚至於,我覺得《切韻》時期的漢語已經門檻子踏進去了……)

==================

一個很有意思的類比是古希臘語和現代希臘語。同樣是有兩千多年文學傳統的語言,穩定浩瀚而精邃,文言和古希臘語。兩者都是保留了直到二十世紀為止的古語書面語的傳統。
(很有意思的是,雖然古希臘語的人稱代詞「你們」「我們」到十世紀左右以後讀起來就變得同音了,古希臘語這一種音位級別的語音流變非常之多的語言其以拼音文字的記錄以後世希臘語的語音系統來接觸一定也是一團亂,但是這些困難似乎絲毫沒有阻礙希臘人使用古希臘語作書面語的優良風氣與傳統,甚至前五世紀左右在雅典一帶使用的後世稱作「古典希臘語」的阿提卡方言作為古希臘語一直以來最有威望的方言,拜占庭時期還有許多學者提倡恢復「阿提卡化的希臘語」,這真是赤裸裸的古文運動的既視感啊……)

希臘語的方面有意思的是,以古希臘語作為模本的書面語言是在拜占庭時期確實有一小部分精英階層作為口頭語言使用的(而那個時候一般人的口頭語言早已經不是古希臘語而是拜占庭希臘語之類的了;類比到漢語的話,我記得的文獻記錄表示至晚到唐時期口頭語就早就已經跟書面語分離了,然而我並不確定當時有沒有一個階層/群體說話是直接走文言的…更不用說到什麼宋元明朝之類了的了)。

而無論如何,同樣古希臘語向現代希臘語的書寫法改革,也僅僅是變作書寫當代的口語了而已,並沒有使用一套完全依照當時口語的拼音文字,而只是把古希臘語到現代希臘語裡面已經完全喪失的一些反映在書寫里的特徵去掉,即死了兩千年的粗氣符/柔氣符的區別(也就是詞頭有沒有h)、早就沒有意義了的古希臘語的音調符號系統(分輕、重、抑揚三種),以及不拘於古希臘語單詞的變化形式而照著如今的發音拼單詞而已(比如中性第二變格名詞單數主賓格詞尾不拼古希臘語的-on而是遵今希臘語的-o,即不會拘從於古希臘的形式寫了on然後照著on讀o,之類)。之所以說並不是用了一套完全直接拼寫當代希臘語的拼音文字,是因為現代希臘語的正字法完全保留了演變到現代希臘語裡面已經變得同音的各種母音字母及字母組合,以及輔音的一些由於語言歷史演變而產生的特殊的「拼寫規則」,並且寫法幾乎完全遵從歷史寫法,也就是遵從詞源。如果使用了一套直接拼寫當代希臘語的拼音文字的話,那麼應該很理所當然地把這些同音和奇怪的拼寫全部都給正掉才對,就像日語戰後的現代假名遣達到的言文一致一樣。這也就是包括傳承、好用度和同音字等等各種因素在內所做出的一個考量。


懶,嫌麻煩,太費事。
改易文字這種事,光是刻圖章就得多大成本。

越南1954年以後官方推行羅馬字以易漢字,實際上可以作為我國的試驗。
日本使用漢字與假名混排的方式,也是過得蠻好。

哪天越南國力一下超過日本了,我國會重新考慮改漢字為羅馬字的事宜。
所以現在別急,先觀望。


聽說過這樣一個觀點:象形文字一開始過於複雜,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精力去掌握的,所以埃及人、中國人雖然使用象形文字,但只有統治階層比如王族或僧侶能掌握這些文字,天天忙於勞作的平民根本沒空去研究。這樣的複雜且難以傳播的文字雖然適合於集權的國家,而對於商業國家很不適用。對於商業國家而言,書寫方便的文字顯然更有利於交流、記錄,從而讓自己在商貿中更加輕鬆(相比之下,集權的農業國對此的需求並不大),於是,重視商業的歐洲國家都選擇了字母文字。


此前 在其他地方看到相關的評論 說:漢字是自源文字 拼音文字是借源文字。
我覺得這句話點中了提綱,也回答了標題的疑問。
問:為什麼現今多數國家使用拼音文字,而中國卻不是這樣?
答:漢字是自源文字 拼音文字是借源文字。
針對標題下面的疑問:中國為什麼不像國外一樣,使用拼音代替漢字,作為通用文字呢?
答:因為漢字是自源文字 使用借源文字取得自源文字 本末倒置 邏輯不通

我不是語言學專家 不會用語言學的方式分析問題 只是簡單的羅列因果邏輯關係 進行分析
以下為詳細的分析內容:
1 為何會有文字?
可以肯定 文字的誕生不是為了表音 這是有了文字之後 後人對文字的一種運用
文字是從圖畫中抽象出來的
在沒有文字的階段 古人用繪畫記載發生的事物 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傳承自後人
後續 圖畫內容漸漸抽象 表達形式趨於統一 而後成為文字
這是文字的起源
推論一:凡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階段的演變的文字 都不是為了表音而誕生的
2 為何文字會表音?
推論一得到的假設如下:
假設一:使用此文字的民族為此文字的創造者時 不會主動放棄文字表意功能轉向表音
原因是創造者明白創造文字之初是為表意 與表音沒有任何聯繫
後續文字的演化會加入表音的元素 但創造者明白創造文字的原因是為表意
事實一:現存在表音文字(拼音文字)
基於事實一與假設一得到推論二如下:
推論二:拼音文字的使用民族沒有參與文字從無到有的創造階段。
為方便民族內部推廣某種文字 被借用的文字需要進行改造 進一步抽象 符合本民族的說話習慣
所以 表音文字出現 日文對漢字的借用 和抽象便是很好的說明

回到此前的問題 若是在沒有與他國的文字對比 應該不會有人問:
[中國為什麼不像國外一樣,使用拼音代替漢字,作為通用文字呢?]
因為漢字的誕生不為表音而存在 漢字可以融入表音的元素 但是不會放棄表意的伊始
且從人的惰性而言 本民族有一套現成的用了多年的文字體系 在無外力的干擾下
不可能主動放棄現有的體系 去創造 並且適應新體系

至於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與我們不同
借用並改造原有的文字 融入他們的語音中是他們自發的行為 有無外力強壓 他們都必須這麼做
原因一:因為與有文字的民族相比 不使用文字是一大劣勢
原因二:短時間內無法從無到有的創造一套屬於自身民族的文字體系
所以便要借用原有的文字
但是照搬的情況下 不利於民族內部推廣 統一使用 最快捷的方式便是融入語音元素
在民族內部 用語音識別語意

以上是我的回答。


這不是語言學概論裡面的問題嗎,我記得我們以前期末考試還考過。題主,作業要自己寫啊~要不我去找找那本書,把答案拍下來發給你→_→


推薦閱讀:

為什麼蒙古國不用蒙古字母?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 | 拼音文字 | 文字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