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與蘇軾誰的詞成就更高?


都是高手,硬要比的話,只能說蘇詞高處,辛力有時能及,辛詞至高處則是舉世無匹。雖然我不很喜歡納蘭詞,但納蘭對蘇辛的眼光我比較認同:」詞雖蘇辛並稱,而辛實勝蘇。蘇詩傷學,詞傷才。」(《
淥水亭雜識 》)
蘇是才子,可惜一直沒有脫開才子的桎梏,其詞雖以豪放名世,但私以為其最是世人難及處並非其豪,而是一種天然的清超曠朗,是為境界過人處。同時鍊字不費,最著名的當然是用「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把秦觀扣了一臉的故事了——但個人認為以詞論,他的境界和文字功夫以及太過善感的心靈都是阻礙。屬於獨孤求敗的「紫微軟劍」階段,精妙端麗,只是稍欠真淳中正。
辛則是天生的詞人——注意,不是才子,是詞人。仔細看他的集子,無論小令長調都能看出來,他的氣息不是運轉出來的,而是養出來的。除了豪,他更可愛的在於率真和橫。更難得的是如此性情帶到詞里,他還能順手特別輕鬆地裹挾著一身的典故和非常高明的天然語感帶動畫面高速轉換,一點都不拖泥帶水,讓人不服氣不行。。舉例如「憑誰問,萬里長鯨吞吐。人間兒戲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我覺得這首摸魚兒比蘇子大江東去畫面感和氣息都更要強多了。。是獨孤求敗的玄鐵重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比完了以後還是要說,兩個都是超級大高手,白駝山的功夫被一陽指克,但這不代表歐陽克就真的打不過朱子柳。所以想學蘇儘管學去,想學辛也儘管學去。學好了都牛,學不好也絕對不會差滴。(學不好的話,學蘇比學辛下場可能還好一些吶~)


稼軒詞是英雄之詞,東坡詞是文人之詞。

有回答說辛棄疾專攻作詞,而蘇軾「 以文章餘事做事,溢而作詞曲 」,——其實對辛棄疾這樣的英雄而言,詩詞真乃小道也,如非他一生壯志不酬,他還真不屑於去填詞。


詞的成就,我個人覺得是一個很不確定的範圍。因為詞這個文體它涉及很多方面。
一、音律
詞是一種音樂的文體,任何評價兩宋詞人之詞肯定繞不開這個方面。
蘇辛二人按現在中學語文教科書的觀點,都是「豪放派」代表作家,所謂不拘泥於音律者。
蘇軾的詞,宋起就有許多垢病其音律的。晁無咎「橫放傑出,自是曲子內縛不住」,陸務觀「世謂東坡不能詞,故所作樂府詞多不協」等言,皆可窺見一二。至於清代,垢者尤甚,「大江東去」一闋,甚至沒有收入疆村編的《宋詞三百首》,包括其他《水龍吟 楊花》諸詞亦如是,成為歷代評論家評論蘇詞不協律的最大武器。
但事實真的這樣么?
首先,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少有的文藝全才,這個無可否認。詞在他那個年代尚傳唱酒席,你要說他寫詞完全拋開音律。。。。這似乎也不太可能是吧?蘇軾的《記陽關第四聲》已經證明了他絕對不是音樂的小白,相反頗有造詣,同時他的其他許多詞,歌唱起來有很好的音樂效果,在此不一一列舉。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蘇軾是詞在音樂上的確有其缺陷,宋彭乘《墨客揮犀》載:「子瞻嘗自言平生有三不如人,謂著棋、吃酒、唱曲也。」人家自己都這麼說了,你也不能否認是吧?
而稼軒在詞樂上的貢獻,我個人覺得他比坡老要高得多,在此不加以詳述,可參見施議對先生的《詞與音樂關係研究》第四章。
二、章法
吳梅《詞學通論》將「結構」列為「作法」目下第一,故在此獨辟一欄。
歷來我似乎很少見到有人特評蘇詞結構布局的,因此這裡不引古人觀點,僅以我論,意見不合難免。東坡所在之時,詞的章法結構布局之類尚未成熟,甚至連萌芽階段都算不上,開章法之先的柳七家法只能藏在鬼影憧憧中。因此你不能苛責東坡詞的布局有多精妙,以坡詞長調論,在我看來,完全是一氣橫空直貫而下,無所謂鋪敘兜轉想到什麼就是什麼,「襟懷」二字,可一論之。
對於辛詞章法,我一直挺推崇,常常覺得當初若是不學夢窗只怕就學稼軒去了,陳亦峰評其《別茂嘉十二弟》一闋用「跳脫動蕩」四字,足見稼軒筆力。同時稼軒詞「橫絕六合,掃空萬古」(劉潛夫語)的同時,也具有很強的組織能力,范開以為,辛棄疾的詞「如張樂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又如春雲浮空,卷舒起滅,隨所變態,無非可觀」。在章法方面的評論,這個很中肯。但不可忽視的,自美成以後,章法一道有大革命,故而南宋諸家於章法上有可觀之處,這也是理所當然。
本人於小令中調少涉,上述所及,皆指長調。
三、本色
說到本色,這個概念也寬泛,但究其所以,這兩位都不是什麼安分人物。毛子晉「宋人以東坡為詞詩,稼軒為詞論,善評也」,可見一斑。
兩人都是新懷天下的人物,宦海浮沉,決定了他們註定在寫作方式上有所變革。
蘇軾作為一個「奮勵有當世志」(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的傳統儒家文人,以及與當時文壇改革旗手歐陽文忠公的密切聯繫,決定了他在填詞的同時必然要對這種井水處,花柳巷所歌的文學體裁進行革新。這個革新的內容,就是將他所擅熟的詩歌帶入詞中。但同時,身為一個文藝全才,他也無法忽視詞的文藝特性,所以他對詞本色的變革,是矛盾而妥協的。
在題材上,他在無可避免即席應歌的條件下,仍努力言志,詠言,但應該看到,這種嘗試不是很成功。「從蘇軾二千四百多首詩作看,其中不少作品直接反映現實鬥爭,比如「烏台詩案」所株連的許多篇章;而《東坡樂府》中卻很難找出抒寫這類題材的詞作來。相反,三百四十五首東坡詞,可以斷定專為歌伎而作的就有三四十首,再將另一些與歌伎有關的作品計算在內,總數已佔全部詞作的三分之一。」(施存議《蘇辛合樂歌詞的評價問題》)。
辛詞的題材,其實究其根本與蘇詞相去不遠,就結果來看其實無差。但需注意的是,我認為,辛詞中寓身世之慨的一部分,純粹是真情流露,而並非如蘇詞是有意識的革新,如果說蘇詞解放詞體,開拓詞境,那麼辛詞就是在這「大」的基礎上增添了「變」與「動」,這是辛詞獨勝處,但以成就論,我以為尚不及大之勇氣。「變」與「動」領南宋金石之聲潮流,「大」則下開金元北詞風氣。
在風格上,這二老也真是伯仲之間,二者都有超然抱負,不拘泥於定格,所謂以婉約豪放論,基本屬於低級黑,真要論起,我更喜歡「清雄」一詞(王鵬運《半塘遺稿》),唯東坡得「清」字,稼軒得「雄」字。
四、影響
影響其實我覺得真不好寫,詞的影響很容易收到人格影響摻雜,糾纏不清。但也只能硬著頭皮寫嘍。
東坡身為當時文壇領袖,他是文學作品不獨對後世,哪怕是當時也是有相當影響的,他用「好風如水」打秦觀臉的事情總不用我多說了吧?再論後世影響,他的詞可謂下開金元風氣,上文已有提及,不多贅述。
再說稼軒,辛詞在當時可謂領一時潮流,麾下集聚一批「豪放」愛國文人,但要說宋以後,名聲是很大,真受他影響的。。。?似乎也沒人表示過?當然我學識淺薄,若有遺珠,在所難免。
五、總論
寫這麼多,也沒個確切評價,事實上,列代文人評這兩人非少,比我不婆婆媽媽的更多,但老實說,所謂詩話詞話,說的都是個人觀點,這種個人色彩濃重的題目,肯定是沒有準確答案的嘍。所以上文贅述,僅供參考。

以上。


因為這個題專門去查了下,才知道豪放第一人也寫過以下詞句:

清平樂
春宵睡重。
夢裏還相送。
枕畔起尋雙玉鳳。
半日才知是夢。
一從賣翠人還。
又無音信經年。
卻把淚來做水,流也流到伊邊


戀綉衾
長夜偏冷添被兒。
枕頭兒,移了又移。
我自是笑別人底,卻元來,當局者迷。
如今只恨因緣淺,也不曾,抵死恨伊
合手下,安排了,那筵席,須有散時

最後一句直接扔進周董專輯毫無ps痕迹好不好!

辛老是個有故事的人啊 ~


在此我想引用我國當代著名散文作家、新聞理論家梁衡所寫的《把欄杆拍遍》,來讓大家了解辛棄疾這個人:

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人,這就是辛棄疾。這也註定了他的詞及他這個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歷史上的獨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資料里,辛棄疾至少是快刀利劍地殺過幾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從小苦修劍法。他又生於金宋亂世,不滿金人的侵略蹂躪,22歲時他就拉起了一支數千人的義軍,後又與耿京為首的義軍合併,併兼任書記長,掌管印信。一次義軍中出了叛徒,將印信偷走,準備投金。辛棄疾手提利劍單人獨馬追賊兩日,第三天提回一顆人頭。為了光復大業,他又說服耿京南歸,南下臨安親自聯絡。不想就這幾天之內又變生肘腋,當他完成任務返回時,部將叛變,耿京被殺。辛大怒,躍馬橫刀,只率數騎突入敵營生擒叛將,又奔突千里,將其押解至臨安正法,並率萬人南下歸宋。說來,他干這場壯舉時還只是一個英雄少年,正血氣方剛,欲為朝廷痛殺賊寇,收復失地。

  但世上的事並不能心想事成。南歸之後,他手裡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他也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而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

  應該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是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像留存在歷史上和自己的詩詞中。時隔千年,當今天我們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種凜然殺氣和磅礴之勢。比如這首著名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做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我敢大膽說一句,這首詞除了武聖岳飛的《滿江紅》可與之媲美外,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難找出第二首這樣有金戈之聲的力作。雖然杜甫也寫過:「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軍旅詩人王昌齡也寫過:「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但這些都是旁觀式的想像、抒發和描述,哪一個詩人曾有他這樣親身在刀刃劍尖上滾過來的經歷?「列艦層樓」、「投鞭飛渡」、「劍指三秦」、「西風塞馬」,他的詩詞簡直是一部軍事辭典。他本來是以身許國,準備血灑大漠,馬革裹屍的。但是南渡後他被迫脫離戰場,再無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杆,只能熱淚橫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

  誰能懂得他這個遊子,實際上是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呢?這是他登臨建康城賞心亭時所作。此亭遙對古秦淮河,是歷代文人墨客賞心雅興之所,但辛棄疾在這裡發出的卻是一聲悲愴的呼喊。他痛拍欄杆時一定想起過當年的拍刀催馬,馳騁沙場,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處使呢?我曾專門到南京尋找過這個辛公拍欄杆處,但人去樓毀,早已了無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詞人的長嘆,東流不息。

  辛詞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層的不同,是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塗抹而成的。我們今天讀其詞,總是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訴,一次一次地表白;總忘不了他那在夕陽中扶欄遠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棄疾南歸後為什麼這樣不為朝廷喜歡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戲作中說:「怨無大小,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這首小品正好刻畫出他的政治苦悶。他因愛國而生怨,因盡職而招災。他太愛國家、愛百姓、愛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煩他,忌用他。他作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時間被閑置一旁,而在斷斷續續被使用的20多年間又有37次頻繁調動。但是,每當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機會,就特別認真,特別執著地去工作。本來有碗飯吃便不該再多事,可是那顆熾熱的愛國心燒得他渾身發熱。40年間無論在何地何時任何職,甚至賦閑期間,他都不停地上書,不停地嘮叨,一有機會還要真抓實幹,練兵、籌款,整飭政務,時刻擺出一副要衝上前線的樣子。你想這能不讓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煩?他任湖南安撫使,這本是一個地方行政長官,他卻在任上創辦了一支2500人的「飛虎軍」,鐵甲烈馬,威風凜凜,雄鎮江南。建軍之初,造營房,恰逢連日陰雨,無法燒制屋瓦。他就令長沙市民,每戶送瓦20片,立付現銀,兩日內便全部籌足。其施政的幹練作風可見一斑。後來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裡招兵買馬。閩南與漠北相隔何遠,但還是隔不斷他的憂民情、復國志。他這個書生,這個工作狂,實在太過了,「過則成災」,終於惹來了許多的誹謗,甚至說他獨裁、犯上。皇帝對他也就時用時棄。國有危難時招來用幾天;朝有謗言,又棄而閑幾年,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節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劇。別看他飽讀詩書,在詞中到處用典,甚至被後人譏為「掉書袋」。但他至死,也沒有弄懂南宋小朝廷為什麼只圖苟安而不願去收復失地。

  辛棄疾名棄疾,但他那從小使槍舞劍、壯如鐵塔的五尺身軀,何嘗有什麼疾病?他只有一塊心病,金甌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這是我們在中學課本里就讀過的那首著名的《菩薩蠻》。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永遇樂》)

  你看「艱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內俱焚。世上許多甜美之事,順達之志,怎麼總輪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閑置,要不就是走馬燈似地被調動。1179年,他從湖北調湖南,同僚為他送行時他心情難平,終於以極委婉的口氣嘆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依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據說宋孝宗看到這首詞後很不高興。梁啟超評曰:「迴腸盪氣,至於此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長門事」,是指漢武帝的陳皇后遭忌被打入長門宮裡。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痴情和著那許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罈子。今天我們讀時,每一個字都讓人一驚,直讓你覺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淚。確實,古來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紙山。但有哪一首,能這樣委婉而又悲憤地將春色化入政治,詮釋政治呢?美人相思也是舊文人寫濫了的題材,有哪一首能這樣深刻貼切地寓意國事,評論正邪,抒發憂憤呢?

  但是南宋朝廷畢竟是將他閑置了20年。20年的時間讓他脫離政界,只許旁觀,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辛在他的詞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種芙蓉!」這有點像宋仁宗說柳永:「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倒是真的去淺斟低唱了,結果唱出一個純粹的詞人藝術家。辛與柳不同,你想,他是一個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痛拍欄杆,大聲議政的人。報國無門,他便到贛南修了一座帶湖別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履無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諧來。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痴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蔭少,楊柳更須栽。(《水調歌頭》)

  這回可真的應了他的號:「稼軒」,要回鄉種地了。一個正當壯年又閱歷豐富、胸懷大志的政治家,卻每天在山坡和水邊踱步,與百姓聊一聊農桑收成之類的閑話,再對著飛鳥游魚自言自語一番,真是「閑愁最苦」,「脈脈此情誰訴」?

  說到辛棄疾的筆力多深,是刀刻也罷,血寫也罷,其實他的追求從來不是要作一個詞人。郭沫若說陳毅:「將軍本色是詩人」,辛棄疾這個人,詞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詞是在政治的大磨盤間磨出來的豆漿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終在出世與入世間矛盾,在被用或被棄中受煎熬。作為封建知識分子,對待政治,他不像陶淵明那樣淺嘗輒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樣長期在任,亦政亦文。對國家民族他有一顆放不下、關不住、比天大、比火熱的心;他有一身早煉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勁。他不計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讒言傾盆。所以隨時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閑,大起大落,大進大退。稍有政績,便招謗而被棄;國有危難,便又被招而任用。他親自組練過軍隊,上書過《美芹十論》這樣著名的治國方略。他是賈誼、諸葛亮、范仲淹一類的時刻憂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塊鐵,時而被燒紅錘打,時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說他是豪放派,繼承了蘇東坡,但蘇的豪放僅止於「大江東去」,山水之闊。蘇正當北宋太平盛世,還沒有民族仇、復國志來煉其詞魂,也沒有胡塵飛、金戈鳴來壯其詞威。真正的詩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會、民族、軍事等矛盾)所擠壓、扭曲、擰絞、燒煉、錘打時才可能得到合乎歷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為正義的化身。詩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風的鼓盪下,才能飛翔,才能燃燒,才能炸響,才能振聾發聵。學詩功夫在詩外,詩歌之效在詩外。我們承認藝術本身的魅力,更承認藝術加上思想的爆發力。有人說辛詞其實也是婉約派,多情細膩處不亞於柳永、李清照。

  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誰解相憐?又把愁來做個天。都將今古無窮事,放在愁邊。放在愁邊,卻自移家向酒泉。(《醜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醜奴兒》)

  柳李的多情多愁僅止於「執手相看淚眼」、「梧桐更兼細雨」,而辛詞中的婉約言愁之筆,於淡淡的藝術美感中,卻含有深沉的政治與生活哲理。真正的詩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於無聲處炸響驚雷。

  我常想,要是為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棄的感嘆與無奈中度過的。當權者不使為官,卻為他準備了錘鍊思想和藝術的反面環境。他被九蒸九曬,水煮油炸,千錘百鍊。歷史的風雲,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感情的澆鑄,藝術的升華,文字的錘打,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腦海,翻騰、激蕩,如地殼內岩漿的滾動鼓脹,衝擊積聚。既然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槍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腦地注入詩詞,化作詩詞。他並不想當詞人,但武途政路不通,歷史歪打正著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終於他被修鍊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說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縫裡的一棵小樹,雖然被扭曲、擠壓,成不了旗杆,卻也可成一條遒勁的龍頭拐杖,別是一種價值。但這前提,你必須是一棵樹,而不是一棵草。從「沙場秋點兵」到「天涼好個秋」;從決心為國棄疾去病,到最後掰開嚼碎,識得辛字含義,再到自號「稼軒」,同盟鷗鷺,辛棄疾走過了一個愛國志士、愛國詩人的成熟過程。詩,是隨便什麼人就可以寫的嗎?詩人,能在歷史上留下名的詩人,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當的嗎?「一將成名萬骨枯」,一員武將的故事,還要多少持刀舞劍者的鮮血才能寫成。那麼,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藝術魅力的詩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時代的運動,像地球大板塊的衝撞那樣,他時而被夾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靜思考。所以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這不僅是一篇可以讓人很好認識到辛棄疾這一詞人的人物評傳性散文,在我心目中也是一篇一流的好文,有力、有理、有據,字字鏗鏘作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高中時挺喜歡蘇軾的,覺得什麼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什麼也無風雨也無晴,什麼春色三分兩分塵土一分流水簡直不能更美妙,直到偶然間讀到辛棄疾的
賀新郎 別茂嘉十二弟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粱、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不知怎麼回事,心莫名被戳中了,愛上辛棄疾,然後讀辛棄疾,無奈詞作太多,現在也沒看完......感覺蘇軾的詞,即使沒有太多文學歷史知識也能感受他的美,而辛詞要掌握大量典故才能發現他的美...
近來比較喜歡這首
鷓鴣天
(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歷楚山川。
但將痛飲酬風月,莫放離歌入管弦。
縈綠帶,點青錢,東湖春水碧連天。
明朝放我東歸去,後夜相思月滿船。


蘇詞在曠,如:一蓑煙雨任平生;揀盡寒枝不肯棲;也無風雨也無晴。予人以平靜、淡定、豁達。
辛詞在豪,如:料青山見吾應如是;醉里挑燈看劍;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予人以大氣、奔放、豪邁。
故辛蘇二人之詞不分高下,全憑個人喜好罷了。


先說我的觀點:不論生平事迹,不論生前身後名,單論文學上的造詣,就填詞這一單項來說,辛略勝一籌。但蘇體氣高妙之處無人能及,只不過填詞相對來說,並是不最適合他的文學體裁。

很多答案提到辛棄疾在軍事和政治上的作為,這些對他的人格來說,是極大的加分項。但他作為一代填詞聖手,即便不用人格魅力來給自己的文學修養加分,也一樣精彩紛呈,不然其實是對他藝術成就的小覷。

況且,時勢造英雄,英雄命運多有無可奈何之處。蘇軾雖無戎馬行伍的才幹,但在他大半生顛沛發配的行程中,亦有大量勤政恤民的作為。蘇還經歷過文字獄性質的烏台詩一案,人頭幾乎不保,也算是從鬼門關滾過一遭,這給無疑他的人生觀帶來了極大的衝擊。

若論人生經歷的相同點,那麼這兩人都是"猛志固常在",越挫越勇,從未因外界環境的惡劣而消解了積極作為的志向。兩人也同樣陷入壯志未酬的苦悶,只好轉向文學詩詞來寄託胸襟。同為豪放之人,蘇與辛在情懷上的區別,體現到作品中,則是蘇曠達而辛沉鬱,蘇機暢而辛情深,蘇開創一代風氣,而辛乃集大成者。這是討論他們作品成就的一個基點。


如上文所述,蘇是在深牢大獄中歷經生離死別的人,其後又一再被發配荒蠻之地,亦不改當所作為之心。在個人思想情感的層面上,他看得很開,作品中的情緒飽滿、穩健,幾乎不曾流露苦悶怫鬱之言。他擁有敏銳的藝術感悟力,但落到紙頭上時,那些冤屈挫折的部分已經被他自我消化過了,化入了氣象萬千的天光水色,和率真爛漫的齊物之言中。他不訴苦,不需要讀者對他產生惻隱之心,所有凄慘的個人經歷他以一己之軀承擔下來了。這是他深厚的禪學素養給自己帶來的救贖。

"此心安處是吾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諸如此類的遊俠豪言在他集中多見。更進一層的,哪怕是"寂寞沙洲冷"也依然"揀盡寒枝不肯棲",哪怕是"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也要"我欲乘風歸去",詞句儘管有起承迴旋,呈現的情感活動則是一往無前而又一望無邊的。他自己深知路在何方,所以不作問詢徘徊之語,有膽有識。

可以說,蘇的心性是佛家的"定",而情感是道家的"放"(行事上則是儒家的),他格局疏朗聲調瀏亮。細看他的詞作,句法在奔放中有搖曳,常常一順手,就把詞句間原有的關聯給打散重組了,讓讀者在斷續處一通疑惑。李白寫古風如此,因為古風句法本來就參差不齊,但蘇軾用此筆寫百轉千回的長短句,對自身的氣象、對長短句的韻味,都帶來了一點兒損失。

我們別忘了蘇軾"唐宋八大家"的身份,他的句法不論放到韻文,還是放到散文裡面,那都是妙極了。在一系列的文賦中,我們能讀到一種隨意開合而生動流淌的韻味,繪景狀物妙趣橫生,人物行止對話具冰雪玲瓏之態,他的文學境界於是舒展開來。填個小詞對他來說,屬於拿著屠龍刀當雕花刀使,故不太趁手。

蘇因為有彼岸的宗教思想來救贖,於是情緒層面理得比較順暢,只把一番勇往直前的膽識填滿了詞句;辛則不同,辛在現實中已經多次英勇行事,膽識已得到證實,不需要特意在詞句中抒發。辛填詞時,他的情緒會顯山露水,不過是藝術性的、多聲部迂迴推進的,這片熱切的膽識成為其中的一個聲部,在與其他聲部的交錯中沉潛下來,便有了繁密之感。

不同於蘇具有的飛升想像力,辛儘管人已歸田,心卻斷斷不肯"歸去"。他的人和情感一併嵌入國讎家恨的時局背景當中,蘇尚能明哲保身自我解嘲一下,而辛有心有力卻無機會,他的熱衷腸中便鬱結了揮之不去的悲情。讀他的作品,會產生這樣一個印象,就是這陣從未消散過的悲情,在辛的一把錚錚鐵骨中百轉千回地激蕩著,啃噬著他。"把欄杆拍遍",真有力量,所以是真痛,辛之(文學上的)偉大就是在這痛中,亦不忘鋪陳出千錘百鍊的細緻美感,可見其捨生忘死的藝術追求。其實踏上的是他金戈鐵馬的同一條道兒。

辛下筆時,詞句與韻律相互攀緣滋長,熨帖而蘊藉。蘇詞時有枝椏叉出而失之粗疏,"協韻填詞"的用意終於在辛手上恢復了本來面目。戴著鐐銬起舞而風流瀟洒不改前色的英雄,方是真英雄。

辛的另一個特色是愛翻用典故,他要遊覽寫景一定不單單只有眼前風景,一定是要發懷古之幽思的,而且他的典故運用相當密集,幾乎給人層巒疊嶂之感。辛詞情感上的沉鬱婉轉、一唱三嘆,與他時而直抒胸臆,時而掩身在這些厚重的歷史舊事深處,有極大關聯。前文說蘇忍辱負重,不將自己的負面情緒濫施於讀者;而辛用此種手法塑造的則更甚,是一個短暫停留在時間縫隙中的失意詞人,同時又具有那麼強大的精神力量,肩荷起了所有歷史碎片所投下的陰影,依然"眾里尋他千百度"。作為讀者,實在無法不被這樣的孤膽硬漢所打動。


其實,可以用一句辛棄疾的詞來形容蘇軾:「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也可以用一句蘇軾的詞形容辛棄疾:「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文無第一


辛棄疾的詞成就最高,但蘇軾的詞更好。

在寫作上,辛棄疾專攻填詞,一生作詞六百餘首,在唐宋詞人中數量排第一,詞作基本包括了他一生的情感體驗。而蘇軾「以文章餘事做事,溢而作詞曲」,填詞對於蘇軾來說只是文學的一部分,但單單就這項業餘愛好,就足以讓他站在詞作的頂峰。

在語言風格上,辛詞講究結構嚴謹繁複,切合音律,大量用典,極盡影射之能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連用了五個典故,令人擊節稱妙。但過於強調琢磨字句,未免匠氣過溢,稍顯晦澀。而蘇詞自然流暢清新,清人沈德潛說蘇軾「其筆之超逸,等於天馬脫羈,飛仙遊戲,窮極變換」;但其行文洒脫不拘泥於音韻,往往有脫韻離牌之作。這點往往被用來非議蘇詞之陋,但恰恰就是這種對傳統的突破,體現了蘇軾對北宋詞壇的卓越貢獻。

晁補之說:「蘇東坡詞,人謂多不協音律。然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蘇軾對於詞這種文學體裁的貢獻在於,他打破許多已形成的規矩,突破了以前離愁別緒、男女戀情的老套,將悼古、懷舊、記游、說理等詩材皆納入詞的表達範圍,在詞中表現了自己自由的個性,給詞以更深廣的意境。這種變革被時人歸納為「以詩為詞」之變革。

所謂「以詩為詞」,正是將詩的精神導入詞這種體裁中,將其由市民階層的小調提升為士人大夫的文學作品。古人云:「詩庄詞媚「,詩是音韻國度的王者,詞只能屈於次位。第一流的詞,在詩的國度里,只能屈居二流。作為宋詞的頂峰人物,蘇軾和辛棄疾之間的差距在於,前者更近於詩。

以兩人的詠史巨作為例。

蘇詞《念奴嬌·赤壁懷古》開篇起筆凌雲健舉、包舉有力,」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寥寥幾句,高度濃縮了歷史時空,給人予千秋成敗的悲壯感。」而辛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開篇雖也不俗,」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但更多是感懷興嘆,缺乏那種歷史的厚重感,氣勢上先是遜了一籌。

而後,蘇詞以「周郎、小喬、羽扇、檣櫓」等元素,勾勒出一幅三國赤壁的戰場遺風,遣詞用句皆不顯華麗,但卻高度具象化,令人彷彿置身於烽煙四起的古戰場。辛詞則從典故入手,結合「寄奴、佛狸、揚州、神鴉」等北伐南征故事,抒發詞人對於歷史的感慨,可以說是辛詞的巔峰之作。只不過典故之間過於零散,雖然繁花似錦,卻各自明妍,不能融為一體。

在收尾上,辛詞「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恰似關西大鼓,初時甚為雄壯,中期氣力不足,到了末尾卻顯喪氣。而蘇詞「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卻像漸離擊築,珠玉相連,滔滔不絕,隨手拈來,氣象萬千。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放在宋詞里是一等一的佳作,但與《念奴嬌·赤壁懷古》放在一塊賞閱,就立馬顯出了高下。兩者的區別正在於,蘇的詞更近於唐詩,有盛唐風貌,而盛唐詩又是唐詩中的王者。為什麼說盛唐詩最好,全在這個氣力之上。

蘇軾與辛棄疾,其實在政治和人生際遇上是很相近的,兩人都是事業上的失敗者,終身消磨於瑣事鄙職。但蘇較辛更為洒脫,更加達觀。辛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充滿英雄遲暮、壯志難酬的感嘆。

而同樣是感懷遭遇,蘇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卻寫出了另一番風味。此時蘇軾經歷了「烏台詩案」,蒙冤入獄,一貶再貶,但詞中卻大有豪氣。蘇詞的收尾,雖然語帶戲謔,暗含自嘲。但其中卻有一股傲氣在內,更是神絕。

如果說辛詞反覆強調的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的悲涼無力感,蘇詞則通篇都洋溢著「管你千敲百打、金鑽火煉,老夫就是不信邪」的不屈氣概,這也是盛唐詩人獨有的風骨氣力。無論是盛唐詩,還是蘇詞,都表現出人類與命運搏鬥的無畏精神,這與西西弗斯等古希臘悲劇精神如出一轍。他們雖然體裁不同,但都蘊含著古今中外文學中最為高貴的氣質。

總而言之,辛棄疾的詞講究詞令音律,適合學詞者仿效與入門,其在詞學上的成就與地位,可比擬杜工部。而蘇軾的詞更為不拘一格、渾然天成,似李太白之詩,可欣賞而不可學。但正因此卻帶有一股仙氣,不是凡夫俗子可比。

我就是喜歡仙兒,你奈我何。


辛棄疾文武兼備,品性高潔,真男神也。蘇軾意境高遠,瀟洒不羈,活的很有深度。對我來說讀詞就好像認識了不同的朋友,背景經歷性格環境差異極大,但都活的很真實,很用力,很堅定。


蘇辛都是高手不錯,而且後世向來認為辛詞更高一籌。

但是我認為這是分方面的。題主所說的成就,其實也不是個特別確定的概念。

後世所說的辛詞高於蘇詞,大部分也是側重於辛詞的影響力和他對詞這種文體的發展所做出貢獻。

首先,蘇辛生活時代不同。蘇軾死於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而辛棄疾生於淪陷區,平叛張安國之後,出仕南宋朝廷,可以說辛棄疾是最悲痛的時代的見證人。這個客觀原因決定了蘇軾詞中註定無法像辛棄疾一樣反映沉痛的國家飄零之感和激昂悲壯的愛國之情。蘇軾詞中最沉痛的也不過是自身的黨爭當中的身世,哪怕他已經將這種沉痛擴大成了整個北宋黨爭中文人的悲哀,甚至提升到了整個人類與其生存的自然環境的普適性的悲哀。
這就說明了蘇詞的詞境某種程度上是不如辛詞開闊的。而且在兩人共同擴大詞境的領域,比如說關注農民啊這一類話題,蘇詞的數量也略遜於辛詞。

值得注意的是,這其實是辛詞最成就的部分,就是他用詞來寫國家大事,更加突破了詞原來的藩籬,開闊了詞境,徹底打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

但是,我們知道,辛詞是順著蘇詞的豪放風格往後走的,前人路窄,後人把路越走越寬,再加上南宋整個社會的特點,詞境擴大是必然的,只是辛棄疾是做的最突出的一位。

其次從文學技巧上來講,相同的就不bb了。兩人不同主要在於,蘇軾主要是以詩為詞,辛棄疾是以文為詞。但是無論讀的多少,相信大家都有體會。蘇軾的詞是真正的變化莫測,你可以從他的詞中找到各種各樣的手法,技巧,卻沒有最為集中的突出的特點。但是辛詞可以,辛棄疾像寫散文一樣來寫詞,而他最為突出的就是熔鑄各種文體語言,圓潤流暢,善於融化用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我想說,在學習的時候我就想了蠻久,為啥子辛棄疾的影響比蘇軾要大?直到我看到了下面這個
周濟在《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說評價蘇辛二人的成就與影響:「蘇辛並稱。東坡天趣讀到處,殆成絕詣,而苦不經營,完璧甚少。稼軒則沉著痛快,有轍可循,南宋諸公,無不傳其衣缽,固未可同年而語也。」
然後我想了想蘇門六個娃和辛派詞人,突然好心疼蘇門的孩子。
東坡是天才,開天闢地一來,只此一人而已。天才是學不來的,你只能接受他的理論,看法。卻永遠學不來蘇詞當中最閃亮的東西。這大概也是,蘇軾雖然是豪放先驅,他的學生卻沒幾個走豪放,最有名的秦觀還是婉約最典型的代表。
辛詞有跡可走,你可以學著他走,還能學得有模有樣,【可以參考劉過的《沁園春》(斗酒彘肩),有意模仿辛詞,還學得以假亂真。】所以大家都來學,大部分還都學得不錯。

最後,你可以說辛棄疾比蘇軾深沉,比蘇軾雄闊,比蘇軾有影響力。但是蘇詞中最有魅力,無法形容的一部分,來源於個人的才氣。辛棄疾也的確是一位很有才華的詞人,但是單從才華來比,辛棄疾已經很好,但平心而論,他好不過我東坡。


前面有答主@伯倫用兩個人抒發情緒的不同來評論兩人高下讓人非常非常非常之不信服。
若表達洒脫達觀樂觀的情緒就是上,那你也可以說李後主前期比後期要樂觀歡樂多了,那前期藝術水平高?情緒人生態度完全跟藝術水平高下無關。
至於覺得盛唐詩冠絕全唐更是無稽之談。就好如李杜之比,你硬要說李白比杜甫牛逼因為他風格更洒脫大氣不愁苦一樣。拿這種主觀的東西評價藝術水平樓主的標準很成問題。事實上李杜比較還真有點像蘇辛比較,李白的主要成就古體詩寫的汪洋恣肆,但論格律要求最嚴格的律詩成就比杜甫差距還是很明顯的。杜詩格律嚴格,整體風格悲,險峻,但難道那種催心肝的悲就不打動人心了,非得強求他也要去跟李白學這那難道不是強求么。
回來說蘇辛。蘇牛逼之處正如答主說的,他是個十項全能高手,詞只是其中之一。在詞上,他最主要的成就是拓寬了詞原先的範圍,把鶯鶯燕燕娘娘腔的詞變成了可以詠史可以論禪可以抒發各種人生意氣的載體。然而脫離原本音韻的限制我卻萬萬不能覺得這事他詞的優勢之處。帶著枷鎖跳舞還能跳的比別人優美漂亮感動人心這才是真牛,你帶著枷鎖不好跳,就把枷鎖弄壞掉博眼球,這我不喜歡。當然,蘇軾絕到我說的博眼球這種程度,我只是不喜歡因為喜歡蘇軾連他破韻的一些小瑕疵都硬要說成優點,儘管這些小瑕疵完全不影響他是一大才子,一大詞家,他的藝術成就。
辛棄疾的詞很蘇軾很像,有婉約的青玉案,也有豪放的兩首京口,題材很廣,這應感謝蘇軾對題材的拓寬。他的詞畫面感很強,比如驀然回首那句,五十弦翻塞外聲那句,等等。讀來眼前全是各種情景,各種胸懷激蕩心潮澎湃恨不生於那處。他主要被詬病的就是用典太多,詞在當時,作為流行歌曲的一種,若裡面用的都是非讀書十年不得而知的典故,街頭巷尾自然不愛。但作為文學體裁文學作品而言,適當的用典卻完全不能說是缺點,何況辛詞的用典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有需求才用不屬於意象堆積(個別用典確實有過於生僻之處)。為什麼還拿這個說事,就因為大家潛意識裡還是把詞當作一個下九流不上大堂的東西。詩歌用典沒事,古文用典沒事,就詞有事,不覺過分么。辛在用典上顯得比較突出,大約是因為確確實實別的詞人還真沒幾個用典的,通俗文學么。如果說蘇的拓寬題材,為詞正式登上嚴肅文學舞台而不是停留在紅妓喉頭提供了絕佳的契機(需關西大漢銅琵琶),那麼到辛他便完成了把詞從街頭巷尾拉出來,堂堂正正放在文人的書房案頭的全程。他們是二合一的一個體系,各有優勢缺陷,而我都喜歡。


由於二人在很多方面略有不同建樹,既然擺在一起一定是討論他們的文學貢獻。談貢獻,還是來了解了解他們生活時代的背景。

可能很多人對辛棄疾的印象都是在金戈鐵馬中的凜冽英雄形象,這一點沒錯,這也是他在歷史中最為顯著的貢獻之一。論及豪放派詞人,蘇東坡、陸遊、辛棄疾相似的戎馬生涯造就了他們成為豪放派詞人的基調。其實說到豪放詞人,我覺著有位不算文學家的一句詞點出了幾位豪放詞人在那個時代及其相似的心聲,這詞是個人讀了都明白在說什麼?「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重頭收拾舊山河,朝天噘。」 對了,就是在說國恥家恨,常年的征戰,幾位都曾有領兵沙場的經歷,在宋代那個王權沒落的年代,其實這哥兒幾個是不太和當局者搭調的您認為呢?皇帝老子天天想著穩定,我曾注意過當時歷史環境下宋代宰相們的年收入,以王安石為例,他一年所有的供奉和天地加起來要接近100萬RMB,請注意,當今的中國,那位總理的明面收入能有如此之顯赫(咱不談灰色收入)。可這一切都是哪兒來的,不就是委屈求全換來安定團結從而保障經濟的快速發展嗎?辯證得看待歷史,我們就不難發現這好鬥的哥兒幾個內心的苦悶了,既然悶了,那寫詞自然是極好的抒懷方式,包括另一位八大家「柳宗元」也是在一路被貶的仕途中為後人譜寫了許許多多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美文美詞。

    • 辛棄疾: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範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而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

    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為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如著名的《摸魚兒·淳熙己亥……》,上闋寫惜春,下闋寫宮怨,借一個女子的口吻,把一種落寞悵惘的心情一層層地寫得十分曲折委婉、迴腸盪氣,用筆極為細膩。他的許多描述鄉村風光和農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樣樸素清麗、生機盎然。如《》的下闋:「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於簡樸中見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境界。

    辛詞以其內容上的愛國思想,藝術上的創新精神,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很大影響。與辛棄疾以詞唱和的陳亮、劉過等,或稍後的劉克莊、劉辰翁等,都與他的創作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後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作家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前兩天見到一位前輩,他從自身創業到擔任國內幾家大企業的董事長,10年前退隱江湖,在中國最知名的學府的管理學院教書,感慨自己的人生,在談及什麼是管理時,老先生為學生們讀下這首辛大官人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我一直在琢磨這與管理的本質,望有感的知友為我解說解說。

    =====================================================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 蘇軾

    主要貢獻: 豪放派代表詞人。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西北望,射天狼」等。但仍然有婉約一面(dfybd個人理解),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等。

    蘇軾作為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他最大的貢獻就在於他所創作的「豪放」風格。蘇軾以前,晚唐五代以來的詞大多風格柔美婉約,導致詞一向陷於「艷科」的藩籬。蘇軾以他崇高的濟世思想和一腔浩然正氣為詞這種藝術形式貫注了豪邁之氣,一掃詞壇的萎靡之風。其詞於風格、體制上皆有創變,清雄曠放之作讓人耳目一新,開豪放派的先河。詞有蘇軾,使詞不再是盆景,而是大樹,而且是參天大樹。

    詳細列舉了以下三方面的貢獻:文章、詞、書法。

    先說文章:

      《刑賞忠厚之至論》

      《范增論》

      《賈誼論》 

      《石鐘山記》

      《晁錯論》

      《記承天寺夜遊》

      《重巽以申命論》

      《進策》

      《策總敘》

      《策略》五篇

      《策別課百官》六篇

      《策別安萬民》六篇

      《策別厚貨財》二篇

      《策別訓兵旅》三篇

      《策斷》三篇

      《黠鼠賦》

     【詩詞賦】 

      1《赤壁賦》

      2《後赤壁賦》

      3《東欄梨花》

      4《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澠池懷舊》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此詩為作者蘇軾觀看惠崇所畫《春江晚景》而作)

      11《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蒼舒醉墨堂》

      16《書李世南所畫秋景》

      17《題金山寺》

      18《題西林壁》

      19《望海樓晚景》

      20《雪後北台書壁》

      21《飲湖上初晴後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24《贈劉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女王城東禪莊院》

      26《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27《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28《卜運算元·缺月掛疏桐》

      29《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30《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

      31《蝶戀花·密州上元》

      32《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33《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34《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35《洞仙歌·冰肌玉骨》

      36《洞仙歌·江南臘盡)》

      37《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38《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

      39《浣溪沙·畫隼橫江喜再游》

      40《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

      41《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4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

      43《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

      44《浣溪沙·寓意》

      45《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46《減字木蘭花·春月》

      47《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50《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

      5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

      5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

      53《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54《滿江紅·江漢西來》

      55《滿江紅·清潁東流》

      56《滿庭芳·三十三年》

      57《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5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9《南鄉子·寒雀滿疏籬》

      60《南鄉子·涼簟碧紗廚》

      61《南鄉子·霜降水痕收》

      62《南鄉子·送述古》

      63《念奴嬌·赤壁懷古》

      64《沁園春·孤館燈青》

      65《沁園春·情若連環》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

      67《阮郎歸·初夏》

      68《少年游·去年相送》

      69《哨遍·為米折腰》

      70《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7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書法作品

      《中山松醪賦》

      《洞庭春色賦》

      《人來得書帖》

      《答謝民師論文帖》

      《江上帖》

      《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書法賞析(20張)

      《李白仙詩帖》

      《次韻秦太虛詩帖》

      《渡海帖》

      《祭黃幾道文卷》

      《梅花詩帖》

      《前赤壁賦》

      《東武帖》

      《北游帖》

      《新歲展慶帖》

      《寶月帖》

      《令子帖》

      《致南圭使君帖》

      《次辯才韻詩》

      《一夜帖》

      《宸奎閣碑》

      《致若虛總管尺牘》

      《懷素自序》

      《近人帖》

      《與范子豐》

    傳世佳句

    詞句

      1.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

       2.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水調歌頭》

       3.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蝶戀花》

       4.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蝶戀花》

       5.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

       6.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

       7.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

       8.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書法(19張)

      9.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江城子》

       10.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 《江城子》

       11.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念奴嬌·赤壁懷古》

      12.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八聲甘州》

       13.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西江月》

       14.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西江月》

       15.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西江月》

       16.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臨江仙》

       17.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

       18.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陽關曲》

       19.人間有味是清歡。 《浣溪沙》

      20.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

      21.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 

      22.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23.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水龍吟》

       24.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25.人生如夢,一尊(通「樽」)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

      2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

      27.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西江月》

      28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定風波》

    詩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春夜》

       3.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陌上花》

       4.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後風流陌上花。 《陌上花》

       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吉祥寺賞牡丹》

       6.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 《游金山寺》

       7.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惠崇春江曉景》

       9.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0.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1.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髮是中原。 《澄邁驛通潮閣》

       12.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廬山煙雨》

       13.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有美堂暴雨》

       14.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惠州一絕》

       15.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東欄梨花》

       16.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和子由澠池懷舊》

       17.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

      18.盡見西山遮岱嶺,迥分東野隔新羅。《登表海亭》

    文句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晁錯論》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葕交橫,蓋竹柏影也。《記承天寺夜遊》

      3.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前)赤壁賦》 

      4.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後赤壁賦》


  • 蘇軾是第一個用寫詩的筆法來寫詞的作者,在詞學發展上意義非凡,寫得好的有,但有些作品也顯得比較淺俗(比如那首《滿庭芳 蝸角虛名》)。蘇東坡是文人寫詞,寫詞對他來說更多的帶有一種遊戲筆墨的成分,而辛棄疾則是用生命在寫詞,他把自己所有的志氣都傾注在了自己的作品裡,他的詞也幾乎全是精品,沒有那種比較差的作品。葉嘉瑩有一個觀點,寫詞的作者只有辛棄疾一人可以和最偉大的詩人,屈原、陶淵明、杜甫等相比。


    有資格評論這個的,大概不概不會上知乎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不是偏愛我的老鄉,確實稼軒的綜合水準比不上東坡。
    蘇軾是全能型的選手,詩詞、書畫、政論、散文...都是一流水準,他的成就堪稱空前絕後,震古爍今。
    ----
    單就詞論,各有千秋,難辨高下。
    人間詞話里,觀堂先生多是將二人放在一起評論的,最點睛的莫過於「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曠世才情,躍然紙上。
    這兩人在人格、性情方面多有相似,所以王國維說:讀東坡、稼軒詞,須觀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風。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
    以王國維的學養,眼睛是長在頭頂上的,對秦少游、姜白石、黃山谷等都時有所砭,而獨鍾蘇辛,推崇備至,甚至說白樸(元人)作詞不足為稼軒奴隸。


    有些山太高,不是我等碎石瓦礫可以評論的,仰望著就好。


    對於宋詞史上兩座高峰來講,千言萬語真是比不上一句「文無第一」。

    我們只需要知道李杜蘇辛為詩詞巔峰就行了。


    推薦閱讀:

    如何用詩詞形容你還沒有女朋友?比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你還沒有女朋友。?
    怎麼評價毛澤東的詩?
    能不能將紅樓每個章回的故事內容寫成一首首詩詞??
    如何用簡潔的古詩文介紹自己「我來自哪裡」,或我的家鄉?
    如何理解陳奕迅 「黑暗中漫舞」的歌詞?

    TAG:詩詞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古代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