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去山區支教,小朋友們最需要或者說我們最應該教給他們的是什麼?
我現在在一個大山中的小學支教。
我曾經在 2010 年暑假與一群同伴到湖北某山區小學支教,但也只能泛泛地談一下大概的感受。
只要不是特別貧困特別閉塞的山區——只要是個小鎮,孩子與外面的世界就沒有多少隔膜。那是去年這個時候,孩子們每天追看芒果台的《一起又看流星雨》。城市裡庶民的流行文化(愛情買賣什麼的)大家都知道得一清二楚。經過與孩子們接觸幾天後,我們開始一個個走訪孩子的家庭,才真正了解每個孩子的生活都有他們自己的困難。
- 有的孩子父母都在外打工,整年和爺爺奶奶居住,有什麼心事也無人訴說。
- 有的孩子因為是最小的妹妹,遭受父母強烈的偏袒,姐姐則處處受到歧視——尤其當母親是從發達地區嫁入貧困地區,本來就因為連生兩個女兒,遭到來自婆家的巨大壓力。從母親到姐妹兩人,都承受著許多難以言說的苦。
- 有的孩子因為是乙肝患者/攜帶者受到歧視;另一些孩子因為不是乙肝患者/攜帶者,與有乙肝的孩子交往時顯得畏縮,反而受到欺負。
- 有的孩子父母在鎮上有一些地位,飽受寵愛,幾乎看不到對他人的尊重和同情。
- 有的孩子因為父母嗜賭,完全不加管教,也毫無交流,因而變得無情、有暴力傾向,成了鎮上的小霸王,經常糾集幾個夥伴攔路劫取同學的零用錢。
- 有些孩子因為生活困苦,父親出走,母親輕生,只能和奶奶在離鎮上幾小時距離的山中相依為命,靠親族援助勉強維生。性格因此變得對陌生人內向,對熟人異常活躍。到了最後幾天,他把與他一同生活的那位志願者女生叫「媽咪」。
舉這些例子是想說明,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自己的問題。有些事情作為志願者,可以幫助改善。但更多的事情,真的無力相助。——精力有限,時間有限,力量也很有限。
而我們在那裡採取的教學方法,實際上很傳統也很直覺化,並無什麼新奇和高端之處。只是單純的一些英文基礎、科學基礎、音樂和美術而已。
重點不在於這短短的期間能教會什麼,而是兩群人——志願者和兒童之間互相的交流和影響。
很多孩子因為生活的不如意,感到壓抑、覺得沒有鬥志、甚至想要放棄……志願者們在這時候,就要教會他們這樣的事情:
- 不要死掉。
- 每個人——無論大人小孩——都有很多問題。碰到問題,要想辦法找到答案才好。找到答案的感覺很美妙哦。
- 許多問題一時半會沒有答案,沒關係,請你堅持前兩點過下去。因為你有一輩子的時間慢慢來。
為了講清楚這三件事,我在那次支教的結束的晚會上,給所有的孩子們講了《銀河系漫遊指南》裡面那個 42 的典故。(當然,出於主題需要,我還要向孩子們推銷一下大學)
我的結尾是:
人類不懂了!這個答案究竟怎麼得來,是什麼意思呢?深思說,這我也說不清楚,但我知道宇宙里有一個地方,可以找到答案。
那就是太陽系的第三行星,地球。就在這裡。在這裡生活的每個生命都在尋找自己的答案。我們也一樣。
所以,我期待著各位加入我們,到大學來,到這顆星球上最適合思考的地方來,回答我們每個人自己的疑問,小到今晚吃什麼菜,大到生命、宇宙,以及一切。
不要覺得孩子太小聽不懂——和他們生活了十幾天,許多比較成熟的小孩已經完全可以與你的思考同調。
說到最後呢——我想要說一些答非所問的事情。沒體驗過山區兒童生活的人,到了山區,並不應該懷著一副「前來服務」「前來給予」的心態。而是將自己打開,接受沒體驗過的生活、接觸從未認識過的人們、嘗試從未做過的事情。會有很多讓人為難的地方,甚至會有狀況、有危機、有千鈞一髮的危險。但是經歷過這些,自己會成長許多。
相比起「山區的小朋友需要什麼」,在你的支教歷程結束之後,我想更重要的問題會變成「我在這期間成長了多少」。
如果山區的日子、那裡的大人小孩,給了你些許的成長,那麼我相信,你也給了他們同樣價值的回報。
而且,你會把在那裡領悟到的事情,帶回你的日常生活中來。假如你因此而讓你周圍的世界變得更美好,我想,那就成為了山區的人們的無上功德。
只說一點:
有的志願者不知道是不是許諾許成習慣了,每次離開小孩之前都會很不舍地來一句「我會再來看你們」的之類的話。可事實是他並未打心眼裡想要真正地再次踏上這片土地走進這個學校。不管是客觀條件限制還是主觀的原因,輕易給他們許諾都造成了困擾。他們眼巴巴地希望志願者再回來,可是實際上這個人卻回不來,敢問在支教的時候有先教會他們如何對待失望嗎?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家庭環境是最關鍵的因素,上面的答案中已經提到了很多,我補充一種情況,單親家庭,這樣的孩子缺失的是一半的生活。
給他們一種平等的感覺,不要總把支教,關注留守兒童,這種詞藻掛在嘴上,絕對不要作秀,少拍照,用真心,他們能感受到的。
他們不需要你教他們一些滿口道德的,仁義的,高尚的東西,只是需要一個大哥哥,大姐姐來陪他們談天說地,訴說成長的秘密(哪怕是他們曾經做過憋在心裡的錯事),就這麼簡單,每個人都會,但是要做好卻不簡單。
走的時候,他們滿懷憧憬希望能夠有一天去找你們,成為和你們一樣的人,也希望和你們保持聯繫,不要讓他們失望。
大一暑假,什麼都不懂,去了某革命老區小學,僅僅一天,後來那開心的一天成為大一最重要的回憶。
大二暑假,懂了不少,希望能夠真心付出,有心無力,10天,讓我明白了,我們這一代需要努力的東西
我是來懺悔的,沒有做好,祝你們做的更好,加油。
我覺得不必太刻意,自然輕鬆一點就可以了,我從一個曾是被教的學生的體會記憶來說,會有那麼一段記憶,可以在以後提起,無論是自己回憶還是大家聚一起。我們那時沒有支教之類,但偶爾有外來老師或者是短時間的新老師,雖然外來老師也是本地的,但就是這樣的插曲,打破原本貧瘠無味的常規,這也算是一種視野的擴展,新鮮、快樂和留下記憶。外來老師也可以有一些特權,讓學生和學習稍脫離原來已死板的一套,這本身就是讓人快樂的事。如果有慧眼能識別一些有潛力的學生,或許可以幫助啟發他們一下,但從總體上來說,有企圖的改變總是被大環境很快吞噬掉,而作為打破寂靜介入他們成長的這一段生活無論怎樣還是會留下記憶,既然有記憶就會有改變。像盧安克拍《和平劍》(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k0NjY2MA==.html )我覺得那是非常牛逼的一件事。
另外,女老師多帶一些漂亮衣服。分享兩篇去年支教過程中寫下的日誌。
第一篇是對於孩子們的感受和教學的想法,第二篇是關於支教本身的思考。因為的確是在支教的途中用了幾個晚上一點一點打出來的,我想正處於其中的那時候的感受是真實的。雖然有些想法,可能今年也有些變化。
希望會對想去支教的人有幫助。
如果有時間,再寫寫一年之後現在的想法吧。
ps:提醒一下,會很長(本來是一篇,因為太長才拆成了兩篇)
一、《不是天使,不是魔鬼》
許多募捐或是這樣那樣關愛山區孩子的慈善活動給城市中的人渲染出了這樣一種畫像:「他們純樸天真,心思簡單純凈,一心想學卻生活貧困。」或許是為了更激起人們的同情心,又或許只是自己的噱頭,所以放大了某一些孩子身上的某一些特徵,或者說,他們將所有孩子身上最能激起人同情心的特質集中在了一起。但這絕不是最真實普遍的山區孩子的畫像。他們實際上,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他們是和我們見到的所有小孩一樣的人。
他們也會愛玩不想學習,他們也會耍小心思要老師的關心,他們也會跟老師賭氣耍小性子……他們是機靈狡黠的。一開始許多隊員都帶著愛憐的心情來對待他們,但不到一周紛紛變成了「這些熊孩子」!來之前有老師對我說,其實當老師就是「與天斗,與地斗,與學生斗,其樂無窮」,再精闢不過。與學生相處的過程,就是鬥智斗勇的過程。
有學生因為去年老隊員的喜愛不和其他同學玩;有學生在第一周積極又聽話,和老師玩熟了就開始各種痞,打老師屁股之類;有學生跟老師說回家要走三五個小時太晚了回不去,想就在學校和老師一起睡覺(第一次被騙到了接二連三的就又冒出來各種故意不回家的)……隨便什麼事都哭的很傷心要老師安慰這樣簡單的小手段就更數不勝數了。永遠不要高估孩子們的自覺性,也永遠不要低估他們的智慧。這和環境無關,和品質無關,是植根在基因里的、人類都有的、想要被愛的本能。
正因為他們缺少關愛,連基礎教育都不夠,更不用說自我認知以及與人相處,所以即使他們二年級就會做農活六年級就比我們的男老師都還要高了,他們骨子裡仍然還是小孩,不懂愛與被愛,不明白說謊的含義,還沒明確的是非觀和意志力,還和幼兒一樣,期望用各種方式來贏得老師的關注。每當遇到這樣自作聰明的小手段,實在是哭笑不得。除了時刻保持警惕不掉進這樣拙劣的小陷阱里、在他們鬧的過分的時候冷著臉訓斥幾句,還能拿他們怎麼辦呢?
也正因為陪伴和關愛對他們來說很重要,怎樣去陪伴和關愛便成了一件需要謹慎對待的事。我們不能隨意的潑灑我們的關愛。即使一個班最多只有三十多人,老師也做不到對每個人給予同等的關注。孩子們還遠不到懂得收斂的年紀,隨意的潑下去,淋的最多的孩子必然和其他孩子區分出來。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對別的小孩張揚,更有甚者,認為自己特殊不和別的孩子玩,對其他老師都跋扈。 雖然本質來說,他們仍然是想要被關愛,可是到了這種表現形式,已經不能再容忍。這樣的結果,和老師的縱容也是分不開的。讓孩子們以怎樣的方式感受到我們的關愛,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而這部分教育的技巧藝術,恰恰是我們這樣的非專業老師缺乏的。
對我來說,我們來這裡最重要的身份還是老師。和他們玩的前提,是他們能夠在課堂上仍將我們當做老師,而不是朋友。即使我見他們的第一天就很嚴肅的定下了規則,導致第一節課都有些沉悶,孩子們對我都有些不敢接近,但還是有小孩總在上課的時候試圖跑上講台或是插一些話來強調自己的存在感。其他對他們親切一些的老師對我說,有的小孩上課自來熟的還想跟朋友一樣的要她陪著玩。做操的中途,兩個比較黏的小女孩甚至會在班主任走過去的時候打他一下——對他們來說只是好玩。我帶的是二年級的小孩,他們當然還沒有太多紀律性。但是我認為,之所以要他們來上學,就是要開始初步學習知識、與人相處,這就是他們的中心要從自我開始轉移向他人的開端,就是要學會約束自己。怎樣讓他們學會自律,顯然不能靠自覺。紀律就是日後道德法律的鋪墊。他們雖然活潑可愛,可因此不忍心束縛他們,和長大以後不不忍讓他們被法律道德約束有什麼兩樣呢?如果不能保證課堂秩序,課堂教育難以完成;如果不能教會孩子們尊重老師尊重他人,課下教育也不能說成功。
我承認我的教學方式脫不開小時候的家庭教育,紀律性仍然是我認為保持課堂秩序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雖然在成長的過程中對自己說過各種各樣的「等我長大了一定不這樣對孩子」,真長大了,也還是這樣做了。三年級的課上我問他們:你心中的老師是什麼樣的?大部分答:溫柔的。我又問:那溫柔的老師管的住你們不?你們聽溫柔的老師的話嗎?他們沉默了半天,都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當我們是孩子的時候,總會以自我為前提選擇讓自己舒服的方式,卻不能換位的思考對於自己是否有效。當我們長大以後又多半會用父母對我們的方式對孩子,也是因為,我們認可這樣的方式是有效的吧?
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好老師,尤其是作為心理老師,我沒有做到課下和他們的交流;作為二年級的副班主任,他們喜歡美術老師語文老師更甚於我。更不用提他們的班主任了,一見到就一個一個掛了上去——真的是【掛】了上去。就跟峨眉山的小猴似的,左手一個右手一個背上一個脖子上還掛一個,腿上扒著的就更不用說了。
其實在這裡,男老師普遍比女老師受歡迎,一出去基本上都要掛上幾個,還有過幾個男老師被圍在教室角落出不去的情況,其中之一還是學校里扮黑臉的最凶的「教導主任」。被他們吊著抱著」老師老師「的叫著簡直心都能化了,他們用歪歪扭扭的錯字寫信說「祝老師一根風順」「長命百歲」(語文老師們默默流淚),他們畫各種稚嫩的畫折各種精美的手工(還會用草編燈籠玫瑰花!)……他們和世界各地的孩子都一樣。
我們班還有一些孩子,上課下課都默默玩自己的,也不愛搭理老師,說什麼都一副百毒不侵的樣子(學習也很一般)。第一周的時候我是真有點束手無策。第二周,開始家訪之後情況變化了。當我們去到他們家裡時還是躲到屋子裡去,或是跟他說話他也依舊不搭理,但第二天到學校,明顯發現他會對你笑了,會聽你說話,有老師在的時候還認真了許多。
有一個孩子,其實我們去的不是他家,只是剛好他和這家是表親,這三周寄住在這裡(有不少孩子不是這個村的,只是為了聽我們講課跑到這裡來、住在親戚家)。看到他的時候很驚訝,一叫他就躲在晾著的衣服後面去了,逮過來說兩句也非常害羞的只嗯嗯啊啊回答。第二天他卻很羞澀的遞給我一個小瓶子,裡頭卷了一張小紙條,畫的美術課學的表情。之後還主動跟我說話,問有沒有哪節課可以看《唐山大地震》(這段時間在做防震演練)。
我想為什麼需要家訪呢,有的孩子家住的特別遠還很難走,父母可能也不在身邊,爺爺奶奶和我們還會有語言障礙,了解到的信息有限,我們為什麼還要花這麼多力氣時間去家訪?體能訓練?當然不是。不論怎樣,家訪至少能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老師們都很在乎你,哪怕你在學校表現並不突出。在他們的變化中,我相信這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他們雖然調皮雖然熊,但是大部分的他們仍然是羞澀、想要被重視的。我們不能縱容他們為了獲得重視而耍小手段,我們卻可以找一個更好的方式給予他們關愛。
他們熊的時候讓人恨得牙痒痒,他們乖的時候讓人愛得想捧在手裡。可他們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他們只是孩子,和千千萬萬其他各地的孩子一樣、和曾經的我們一樣的孩子。
二、《山的那邊》
據說孩子養成一個習慣至少需要21天,對於成年人呢?今天是到達田壩的第17天,每一天每一步都已有了慣性,一種好像很久以前我們就這樣在這裡生活了的錯覺越來越強烈。雖然一到晚上就對蛾子提心弔膽,蚊子和一種不知名小蟲的侵襲越來越嚴重,晚上睡覺至少醒三次噴花露水抓癢……可一天天周而復始地與這些生物鬥爭,也成了習慣的一部分。
除了幾次家訪,從沒出過學校這塊小區域。在操場、樓頂望出去,除了山還是山,層層疊疊,由綠入黛。如果一直盯著遠處的山脈,綿延又靜謐,遙遠的好像畫里的虛影一般。這裡的雲也很美,一團一團比棉花糖還蓬鬆。某個早上看到了峨眉都沒看到的雲海,某個傍晚看到了彩虹,時不時還會有晚霞或是金邊雲出現在一面天空。而晴朗的夜晚,沒有見過月亮,只有漫天星斗,真的在一閃,又一閃。梯田,雲海,山脈,赤水河,這裡的每一處單獨來說,比不上黃山雲海雲南梯田五嶽絕壁黃河壺口,但是這裡什麼都有。最重要的是,它不是景點,是生活。
這裡的生活或許真的可以說,寧靜愜意又安然(如果忽略掉蚊蟲……)。
但是……我習慣了在深山中一個小小山腰的小小學校的小小院子里生活,仿若與世隔絕,看不見外面的世界。雖然緩慢的網路信號也會帶來外界的消息,我知道馬航被擊落海南大颱風,可……太過遙遠了。我向外望去,除了山還是山。一層層的山脈,阻絕了我對外界的窺視。
從田壩到鎮里要半個小時車程,翻越兩座山;而那個小小的茅壩鎮,是我們這一個月能去的最遠最接近外界的地方——儘管它到仁懷到遵義還要三四個小時,翻越不知幾座山。既然那麼遙遠,那麼,這些信息對我來說有什麼用呢?——如果一直一直這樣生活下去的話,可能再很少很少會去想外面的世界了。當我產生這樣的想法時,突然對這種慣性很恐慌,一層一層的山好像變成了牢籠,將我囚禁在這幅美麗的畫里,而我差一點不想出來。
然而這只是我的想法,我本從外面來,本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一直生活在這裡的人,他們是怎樣想的呢?他們又怎樣看待山的那邊?祖祖輩輩都居於此,這樣巨大的慣性,有多少人能抵擋?環境對人的影響,或許比我之前以為的要大的多。
在田壩的17天,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煩惱。幾乎每一個老師都會發現備得課超出了學生的接受範圍。六年級還要學拼音,三年級不理解優缺點……與此相對,三年級有一對雙胞胎基礎特別好,不僅普通話很標準,數學、語文又或者理解能力自我認知,都要遠遠超過同級甚至四五年級的學生。家訪的時候了解到,他們父母之前在浙江打工,他們也在浙江讀的書,現在才回家來。他們的父母很開明,媽媽說:供三個人讀書是有點辛苦,我們就不給他們蓋房子,讓他們讀書,讀出來了自己蓋房子。心理課上讓他們寫親人作為老師教會了我們什麼,哥哥寫:媽媽教會了我走路認字,所有平常的一切,媽媽教會我講禮貌,媽媽教我(做)人的道理。這樣的孩子是不用我們擔心的,他們有一個非常好的家庭環境,就難被這個大環境束縛。
但這畢竟只是少數。
出發之前看過的種種對支教的爭論,改變孩子的想法也好,讓他們走出大山也好,讓他們留在家鄉建設也好,對他們有利的不利的影響也好,統統只是紙上談兵罷了。真的實踐,永遠不可能逃過環境。
學校所在的自然環境,村子裡的社會環境,孩子們的家庭環境……每一種環境對於支教的影響都是巨大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任何前人的經驗都無法脫開環境來談。實施中是這樣,評估結果時也是這樣。
如果你教學的方法、傳遞的思想無法融入孩子們所在的環境,不被他們家庭、村子所容,這對於支教隊、孩子都不是一件好事。不僅達不到效果、你所教的很快會被環境磨滅,還可能激起家長村民的不滿甚至懷疑。教育絕對不是對著孩子們就可以了。
待久了我又在想,哪邊是外面哪邊是裡面呢?所說的外界,同樣不了解這一邊,我們以為有了網路視界廣闊,不出門知千里,實際上就是我們自己的國家,也還有許多我們根本不了解不知道的地方。山的這邊是一個圈子,山的那邊也是一個圈子。我們以為山外面更大,其實90°也是270°。各自都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哪邊的生活更好,有人說得清嗎?如果有災難來襲,誰更能生存下去?城市裡的人,是依賴前人才能那樣生存下去的。環境塑造了人,人也在改變著環境。但是改變自己周圍的環境容易,改變別人的環境,卻是冒昧又有些無能為力的。當我們一開始,總是躊躇滿志,想要改變一切,到了實際會發現,我們能做的可能只有最初不屑的最基本的那一點點。
我們是不能改變這裡孩子的環境與未來的,不僅是能力不足,更是不能夠。無論對於他們還是我們,最實際也最有用的似乎恰恰只有最基本的兩點:補課與玩。而這兩點也不是簡單便能做好的。
我對經濟政治一向不感興趣,甚至還有些討厭。這真是不愁飯吃不知疾苦的天真。網上有許多這樣的青年,明明見識狹隘,卻坐在鍵盤上指點江山,將批判zf當做一種見解獨到的標榜。我不知道這樣說會不會很突兀,我們的國家還不夠好,可只批判是沒有用的。你在報紙網路喊的再大聲,我在山的這邊聽不到也看不見,不知道我的生活會有怎樣的改變,我的孩子又會有怎樣的未來;你們在網路上爭論對幾隻狗的仁義道德,對山的這邊簡直是吃飽了撐不過的笑話。
如果真的想改變,不要把你的價值用在盡心鑽研怎樣找個賺錢的安穩生活的工作上,浪費你的價值和能力。這對二十多年的教育資源來說,簡直是一種赤裸裸的浪費和諷刺。明明我們都具備這樣的潛力去讓這個國家這片土地變得更好,為什麼卻浪費在了鑽研那些小事上?
我們能有這樣的生活是因為前人,不思進取只會坐吃山空,這個規律不僅適用於一個家庭、一個家族,同樣適用於一個國家、整個人類。
我們還只是初升的太陽,我們本可以為這片我們生活的土地國家做的更多我們的光芒,本可以照亮山裡山外的各個角落。何不用之?
支持一下@胡小迪和@劉嘉俊 的答案。
- 短期支教帶給志願者的,遠比志願者帶給當地孩子的要多得多。所以不論之前之中之後,都應該把姿態放低。
- 不要許諾。也不要留聯繫方式,可能比較殘忍,但聯繫方式日後會是一種特別沉重的負擔。
- 一定一定一定要做足培訓。比如課堂突發情況應該怎麼處理,需要「問題少年」應該怎麼辦。
- 不要想「改變」什麼。
這裡想從另外兩個角度來說短期支教教學的問題。
(斗膽揣測題主想問短期支教。因為長期支教多數是由比較成熟專業的組織,比如TFC,組織,不存在參與者不知道教什麼的問題)
一個是志願者與當地教師在教學方面的對接問題。
多數團隊在去支教之前都做了很充分的準備,包括長時間的備課試講,各種教具的準備以及新穎科學有趣的教學方法的學習。課堂活躍歡樂,充滿討論。
但是,團隊走了之後怎麼辦?孩子們是否還能適應山區教師「無聊」(不會用教具),「死板」(相對於開放課堂),「水平不高」(比如英語口語)的教學。答案是否定的,起碼在志願者離開的一段時間內,這種情緒是存在的。在實際操作和互相交流中已經有老師抱怨過這個問題。
所以去支教的團隊,可以嘗試在教學的同時讓當地老師也參與進去,雙方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幫助。
第二個是當地家長的態度。
以我為例。在支教前的準備中,考慮到短期支教時間上的局限,也不希望干擾當地老師下一學年的正常教學。我們沒有準備太多的專業課(語數英),以興趣課為主。但在實際操作中,當地的家長並不認同我們的做法,他們大多希望孩子能在暑假多補習專業課。最後家長們用腳投票,導致我們那次的支教有些尷尬。
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關於支教中家長這種第三方的討論也比較少,至今也沒想明白應該怎樣解決。只是把問題放出來供題主參考。
PS:吐個槽,支教敬老助殘這種志願項目,如果要做短期,還是別做了。作為一個即將踏上暑期支教行程的人,這個問題也正是我所想。
想先談談我在其他一些事情上的經歷。
我曾經參加過陽光之家志願活動,是去學校周邊的殘障少兒中心陪伴他們,講講課,和他們玩遊戲。孩子們心思單純地讓我慚愧。他們很喜歡和我們玩,有些人會特別偏愛某個志願者。但一個學期活動結束分別時,他們意識到以後沒法見面時,有些小孩大哭,抱著我們不肯讓我們走。
我來自湘西南農村,縣城郊區,一直到高中畢業,我的生活僅限於課本和一定量的課外書。可能是我天性安靜,不會到處亂闖,電視里花花綠綠的世界除了給我外面貌似很太平但是到處有災難什麼的印象,並沒有引起我深層次的思考之類的。而來到上海上了大學,才發現外面世界有多紛繁,才知道生活可以有很多種方式。
記得高中宿舍有一個女孩,來自很偏遠的山區,學習很努力。每天早上為了節省打熱水的時間用冷水洗澡洗頭,一大早就起床出門,晚上最後一個臨熄燈時才回宿舍。她放月假時每次坐車要做將近三個小時汽車,然後再走好幾個小時翻山越嶺才能到家裡。
之前看蔚然的《糧民》,裡面記錄了很多中國農村不為人知的東西。小孩子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境,父母外出,留守家中陪著年邁的爺爺奶奶,幫忙做農活,足以充當半個勞動力。而有些孩子父母因為疾病或者工傷等卧病在家,或者單親家庭的小孩子,不僅僅面對著生活上各種壓力,相比周圍小孩更有心理上的壓力。
個人感覺農村的小孩子懂事很早,毅力忍耐力什麼的都挺好的。可能我們志願者能夠努力的方向,比如通過課程設置和深入交流、家訪之類的,激發小孩子們對生活的熱愛與想像,敢於去夢想並實現他們心中的夢。
個人覺得,不要把一些負面的情緒傳遞給孩子們。畢竟對於尚未涉世的孩子們來說,這樣做並不合適。
可以說算作你的前輩吧,個人微薄的理解是不要只想著自己能帶給孩子們什麼,因為當支教結束以後,你會發現孩子們教給你的會更多。
支教就是當一名老師啊,認真地備課,努力地上好每一堂課就是最棒的。
不要把山裡孩子想的有多麼不同,即使他們家裡有各種不幸和苦難,但他們依然和所有孩子一樣天真又可愛。
我們不是救世主,只是一名老師而已呀。與其想著能給他們什麼幫助,不如和他們上一堂生動又有趣的課。
祝你和你的學生們能共度一段美好時光。
其實無所謂教與不教,授課和講故事,唱歌一樣,只是一種手段。
可以做的是向他們展現一種不一樣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
志願者的一舉一動對孩子來說反映的是大山外的人和事。
他們能接觸到的大山外的世界,其實很多都是通過電視節目。對於大山外有著虛幻的想法。
通過志願者和孩子的相處,用大山外的不同文化去衝擊他們。
我說的可能比較細節一點。
大概是去年夏天關注了一些教育問題,覺得很有感觸。
歸納一下這些帖子,它們探討了教育資源不平等,除此之外,是教育和生存的矛盾。
支教當然是一個積極改變的辦法,但是支教的內容必須發生變化。
從中摘取了一些建設性的聲音:
「我猜測對於農村學生最需要的是實際的社會生存能力。我不是說什麼創業能力,創新能力。而是最簡單的,比如說怎樣溝通,怎樣說服,怎樣表達自己,怎 樣在一個社團/社群中迅速佔取重要地位,甚至比如怎樣賣報紙,在簡單的商品交易中賺取差價等等等等。我當時猜測,學生們最需要的不是考上大學(實際上也很難有可能),反倒是考不上大學以後怎麼辦,怎樣活下去,怎樣改變生活,怎樣在輩輩務農以外尋找到不同的出路?」
「我覺得支教最迫切地要輸送兩種知識:1 法律和媒體的知識,聊以自保。 2 理工科知識和實用技能,圖以謀生。」
「所以支教輸送給農村的,不應該是虛無的價值觀(你們的價值觀就對嗎?),而應該是能改變生活的法律常識、媒體知識和實用技能。」
「我想支教是一個辦法,但是支教的內容必須發生變化。 我們需要告訴那裡低年級的學生更加健康的生活態度和更加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這一點,我們南大的研究生支教團已經在做了。),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教 會必要的切實可行的生存技能,即使我們不會,也應該以捐款的形式資助專家去指導他們。不可否認,脫離貧困才是他們現在最需要的,而不是什麼形而上的東西。 在此基礎上,才可能談命運的改變。」
我想弄清楚支教到底是什麼現狀,於是在這個學期加入了舜堯支教團。支教團主要針對天津的農民工子弟小學小學生。在支教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應該帶給孩子們什麼。
在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的今天,我真的很想弄清楚,這裡的孩子在未來一輪又一輪的競爭中可以勝出嗎?相對於那些名牌初中,高中的孩子,他們有多少競爭的實力呢?教育真的可以切實地改變他們的命運嗎?
我知道縱使社會給他們提供很多的機會,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還會面臨教育和生存的矛盾。就現在的就業現狀來看,即使考上了大學,也不一定能獲得平等的就業機會。本二本三的同學們,他們的文憑真的會帶來競爭優勢嗎?
也許這些對於小學生支教意義沒有那麼突出。但是無論如何,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反思。
對比他們的課程設置與我小學的課程設置,我發現他們少了「自然」,「科技」,「社會」,「思想品德」這幾門科目。綜合小學生的心理,和農民工子弟的身份,我覺得支教可以多教這些東西:
2.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識。可以通過一些故事來引導教育。平時關注學生們的心理問題,找到普遍性的問題。「懲惡揚善」。
3.急救和醫護知識。比如緊急情況的處理,治療感冒等一些小問題的醫療科普,還有一些闢謠的科普也很重要。(最好從現象來說明,什麼情況應該提高警惕,一定要去醫院查看。我曾經碰到過農民工子弟因為沒有意識到病情而耽誤治療的,相信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4.自然和地理知識。包括身邊的科學常識,植物,動物習性。省市行政區,風土人情。
5.社會組織知識。法律和媒體的知識,行政組織單位,簡單,容易記憶,不至於太枯燥的,最好通過事例講起。
6.教他們獲取信息的方式,鼓勵他們閱讀,討論,思考(提問)
謝謝@劉二鼎 邀請。
這個問題都回答得差不多了啦,不過太亂了,「個人觀點」太多了。我來給捋一捋,給小朋友教什麼是要分情況的喔。
董小姐的【支教三問】
【第一問】你去支教的地方,孩子有可能走出這個山區嗎?
如果孩子有希望在將來去城市上大學,那麼就積極地引導他,給他光明的希望。無論是用知識還是用故事去「誘惑」他們,關鍵是給他們留一個念想,看得見未來的路。
如果那個地區的孩子是幾乎沒有可能改變命運的,最終還是要在這個地方當下一代農民,結婚生子,那麼就放輕鬆,不要背上什麼責任什麼重擔,多陪伴他們,多給予一些知識就好了。
【第二問】你的支教是短期還是長期?
大部分朋友都是短期支教,寒暑假,1-3個月。那麼關鍵就是,不要投入太多情感,不要輕易承諾,不要留聯繫方式。有朋友就抱怨說原先教過的小朋友一直在他的上班時間聊一些有的沒的,還不能拒絕,很頭疼。小孩兒很愛惦記的,但是你承受不了。
如果你是長期支教,一兩年以上,那就要有點兒作為。不是說改變什麼,而是多去了解一些什麼。對那個地區進行深入研究,調查孩子們的需求,傾聽他們的聲音。就算將來要離開,也是一種極大的貢獻。
【第三問】你是去的有支教團體的、長期接受支教的地區,還是完全自發地去的一片處女地?
如果是前者,那麼不要單獨與孩子有太多接觸。無論是你多麼想深入每一個孩子的生活和內心世界,在你決定要解決矛盾之前,都一定要徵求負責人的意見。
如果是後者,那你一定比我有經驗多了,就不說了。盧安克式的人物,估計你不會在看這個題和這個回答。
情況分完了,還有一句話,是所有支教活動的金句:不要做不自量力的事情。
現在支教的朋友們都野心勃勃,但是還是免了吧。投入太多情感,嘗試解決家庭矛盾,輕易許諾,給他們展示他們無法得到的東西,努力去影響他們的價值觀……這些都太糟糕了。不是說一定不會成功,但是太冒險了。而且,不要以為孩子都會領你的情。很多孩子其實對這些來來去去的陌生「老師」感到疏離。
多給他們一些他們需要的,他們想看的想做的,聽聽他們想說的。順其自然,支教不就是這麼回事,志願工作不也就是這麼回事。
感覺有些東西總是不經意間進入他們思想,我家鄉是革命老區,我小時候也上過幾節大學志願者的課,但是他們對我沒有什麼影響,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們只講英語理論知識導致。記得是在初二的時候來了一個從師範畢業的新老師,他是我們隔壁村的,臨時帶我們數學,不知道為什麼那時候就是覺得他講課特別好,或許是剛畢業,比較有激情,而且他寫的字特別漂亮,那時候學校給他住的房子真的特爛,很老的那種紅磚瓦片房,估計可以追溯到文革時期。因為我是數學課代表,所以和他接觸比較多,就在那一年我的數學成績有了很大提升,那時候數學真的學很用心,最後的期末考試也得了滿分,記得那一年我的成績從班上十幾名提升到第一,直到現在學涯還算順利,真的很感激他!我現在還弄不清那時候是什麼給了我激勵,不過教完我初二後,他被調到貴州一偏遠山區,不過他去了沒多久就辭了工作考研,應該也是迫於生計或者是條件太艱苦,不過慶幸的是他考上研了,並且留在大學教書了,我在以後某天一定會去感激他!
希望你也能夠影響某人的人生軌跡!
理解,而不是同情。更懷念是在夏夜,跟他們一起納涼,指著天空告訴他們我的理想、我的童年、我的堅強,私以為最好的方式不是說教,而是帶他們一起完成某項事情,且是潛移默化地影響。(留守兒童最深處的痛是不能見到遠在他鄉的父母親,多了解他或她的故事,然後陪這一起哭好了,如果有一起的機會的話,他們懂的,堅強地多也脆弱地多,理解比同情更能感動他們,至於」改變」,還是放棄吧,改變是由內而外的,說不定你不經意間的舉動能對其有所影響,盡你最大的同理心就好,然後多思考。支教回來最大的感觸就是,最遺憾就是改變最大的是自己。)
小朋友我不清楚,只是聽一個在港中文大的同學說過,他們去到貴州一個中學支教,本著以開闊大家視野的目的出發,結果人根本不接這一茬。
分數才是王道。那些基礎的只是對山區的孩子來說或許還不如他們在山上放一下午的羊來的實在呢。
志願者不是說做就能做的,志願者工作也不是利用假期就能做好的。
山區的孩子們,要的不是你教給他們什麼,而是你不要給他們帶來希望的時候忽然間就離開,因為他們把心都已經給你了。
要做志願者就要提前做好在那裡呆很久很久甚至是一輩子的心理準備,不然短期的志願工作不僅不會教會孩子們東西,反而會在你離去的時候在他們的心裡留下傷痛,會讓他們覺得不管怎麼樣最後他們還是會被拋棄。而他們會永遠對這個世界充滿不信任,而這種不信任會在他們小小的心裡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疤,甚至會讓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恨意。這不是在幫他們而是在摧毀他們,或許這將會影響到很多很多人。
這真的不是志願者,而是毀滅者,是撒旦。
雖然你成為了光榮的志願者,但是你光鮮的背後確實孩子們失望、絕望的眼神!
柴靜有一期做的就是和志願者有關的報道,題目叫做「告別盧安克」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auto=1vid=x0106bm5xce
其中有一個男孩子說因為有個女志願者來了2周之後就走了,他把以前的本子撕了,而且也不畫畫了……
盧安克說「那些孩子要的不是你教會他們什麼,他們要的只是成年人的陪伴,一個權威。他們把心都交給了這個權威,這個志願者,她走了就把學生的心也帶走了。」
我去年組織了一次到江西的支教,其實地點就是我家那裡,開了一個新浪微博@南航大赴江西支教團隊。我想講一下我的感受。確實那麼短的支教時間裡,即使是每年都去,也都只是留給孩子們一個片段的記憶,也不可能帶來很大的改變。但是我想我們去年做到的就是,給那些孩子們帶來了他們習慣的環境里沒有的東西,我們這些年輕的大哥哥大姐姐們的激情與學識,我們對知識的嚮往,還有由我們吸引進來的外界包括媒體還有我們學校老師對支教地區的關注。我覺得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在農村不怎麼看重學習注重知識的大環境里,讓他們在他們人生的開始,在已經落後於城市孩子的起跑線上,能夠給孩子們心中埋下一個種子,追求知識崇尚知識的種子,這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最重要的了。
教育無他,愛與陪伴。
看到題主的題目,最應該,不知道要去說哪個答案好,所以就回了八個字。在山裡支教馬上就滿一年了,我也不知道最應該教什麼。主要是要教他們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你陪著他們一起做,比較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之類的。
山區的教育主要是掃盲,很多家長都是文盲,回家讓他們去家長簽字都簽不出來。所以在教學上,不要去以高水平要求。
最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不要覺得他們可憐,然後去給他們捐東西!!!!
不要覺得他們可憐,然後去給他們捐東西!!!!
不要覺得他們可憐,然後去給他們捐東西!!!!
你這麼做是害他們。
要教會他們用一顆堅強的柔軟的心去對待這個世界,去對待未來有可能遇到的各種一切。我們應該告訴他們:是的,生活是不公平的,生活是充滿著各種意外的,充滿各種苦難的,但我們必須正視苦難,而且我們應當多多去關注生活的美好。我們要教他們對待苦痛要迎難而上,要教他們珍惜美好,欣賞美好,把握美好,傳遞美好,創造美好。我們要教會他們的不是這個世界有多現實,或者多少離分。而是教會他們:無論這世界有多現實,多恐怖,多少困苦,但它依然是一個美好的存在。
我們要教會他們怎麼樣在困難中幸福的生活,堅定不移的搏鬥,活得像個驕傲的國王。
前面的前輩們已經講了很多了。也就不重複,我想提到的是兩個點
第一,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
一定一定不要對孩子表現出任何同情憐憫的成分,這一點非常重要,一方面可能會激起孩子的厭惡,另一面,如果他們接受了你的同情,長期會產生「我就是很可憐,我就是弱者」的心理慣性,這一點很不好。同理心的學習和資料網上很多,可以找來學習,核心內容就是「能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對方的境遇」,這樣你才能找到孩子的痛點,用溫柔而真誠的方式去解決它。
第二,不要把你的期待加於孩子。
哪怕做好了所有的課程設計,完美計劃,你都會發現,環境和實際,和你的想法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這個時候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一定一定,不要把你的情緒和失落表現出來,更不要有「我想讓孩子們怎麼怎麼,成為什麼什麼樣子」之類的想法
最後,一顆誠心最重要,加油^_^
你們穿著一身漂亮服裝,來到我的小山莊,你們當作是一場教學,給與我們知識,可是你可知我要努力學習多久才能和你做一起喝咖啡。如果不是長久來教學的請不要打擾它們安靜的生活。因為你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而又不能為我們的未來負責。說這麼多其實是作秀的真的不要去了
推薦閱讀:
※如何給貧困山區的孩子上課?
※女友為了保研去支教,該怎麼辦?
※如何看待女星江一燕支教8年?
※支教?
※怎樣在面試支教中獲勝?
TAG:支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