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哲學與心理學是什麼關係?


謝邀……
這個問題真的有點大啊……
1. 在歷史上,心理學脫胎於哲學(當然,實際上每一門科學都是如此)。
2. 在問題上,心理學與哲學存在一些交叉(例如心靈哲學的很多問題也是認知心理學的問題),但總體而言雙方研究的不是同樣的東西(例如一個規範倫理學的問題就往往不是心理學研究的方向)。
3. 心理學的發展對哲學有所幫助(例如在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主流的時代,心靈哲學家也往往是行為主義者,而伴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更多的傾向開始出現,同時,更多的對於人類判斷的直覺的探索也被心理學完成,這甚至輻射到了絕大多數的哲學領域,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人們是如何學會說話的」這個問題通過語言哲學影響了分析哲學的所有領域。說哲學家看不起心理學家的,肯定沒怎麼看過現代哲學,例如現代分析哲學中幾乎無法忽略的蒯因的《語詞和對象》,就公開承認了其靈感是來源於斯金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而歐陸的社會哲學中對於弗洛伊德、拉康等人的精神分析心理學也多有借鑒。哲學家瞧不起心理學家?這些完全無中生有的東西,你再幫著他說一遍,你等於也有責任吧)。
4. 哲學的發展對心理學也有所幫助(哲學家往往能審視得出一些奇特的並且具有邏輯性的想像,為任何一門科學打開新的可能性,心理學也不例外,例如Jerry Fodor和Paul Churchland(還有Paul Churchland的妻子,神經科學專業出身的哲學家Patricia Churchland,他們的子女也都成了優秀的神經科學家哦)這些哲學家就對現代認知科學的建立做出了一些基礎性的貢獻,還有,一個非常典型的工作就是 吉爾伯特·賴爾對於「know-how」和「know-that」的區分為心理學上對「程序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的區分打下了基礎,因此說"哲學已經結束了"也是不對的,否則你要給這些對於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卻全是在"空想"的人一個什麼家呢?)。
至於什麼「思考思考者自身是否可能」這種問題,在哲學界也屬於康德時代的問題了吧……別忘記,現代有種東西叫做虛擬機……哲學家可不是一群對科學和技術一無所知就能充當得了的角色(一個對科學和技術無知的人即使混了進去,也恐怕混得不是很好)……


謝邀。

範圍不一樣吧,哲學探討的東西很多,很多都是「形而上」的,心理學主要還是針對人的「心理」的,範圍小一點……


轉載 哲學和心理學的區別

心理學是從哲學分化出來的學科,在心理學正式成為一門學科之前,是屬於哲學的。(所有學科開始都屬於哲學?後來翅膀硬了就單飛了。)

有人認為,心理學之所以能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就是由於擺脫了哲學的羈絆,崇尚自然科學的實驗驗證。

心理學是在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交合點上形成的一門具有綜合性的邊緣學科。從發展過程看,它很古老,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有哲學那個時代起,心理學的基本問題就成為哲學所注意、所研究的內容了。但是,心理學又是一門很年輕的科學,因為只是從19世紀後半葉起才從哲學中分化出來而成為獨立的學科,至今不過100多年。心理學由於它所研究的對象即心理、意識,與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即物質和意識、存在和思維的關係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因而與哲學形成了十分密切的關係。


心理學中永恆的疑問和問題有哪些? - 趙無鸞的回答
可以提供參考。
就像物理學有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一樣,很多「理論心理學家」尤其在早期,都是屬於哲學思辨範疇的。


如果有關係,就是:哲學是對普遍規律的歸納;心理學是對普遍規律的解析。


基本上,以1879年馮特實驗室為起源標誌的現代心理學是哲學和生理學之子,心理學可以傳承哲學的部分氣質和有待研究的問題,生理學提供了這研究的方式和物質基礎。

茫茫宇宙,人不知由來也不知何去,但悖論的是除了上述兩點確定外其他看起來更加一無所定。哲學是一門人之不安分為人的學識,因為它狂妄地想了解自己,更狂妄地想了解世界,正如一段1秒鐘的膠片卻想了解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的前因後果。
哲學到了大衛.休姆似乎就到了它的盡頭,因為這個樂觀的人雄辯得出了一個倒霉的結論:其實理性的人不能認識這個世界,也無法認識自己。他的解藥竟然是不關心和不留意。唯一能對他的結論提出懷疑的不是任何的哲學家,而是人類確實在這個地球上生存和發展,並且整體上不斷發展和繁榮的事實。但這個懷疑是靠不住的,也許這大發展只是加速了最後的滅亡。哲學的發展必須迂迴前進了,這個迂迴的意思,就是暫時停止了,不會出現大哲學家了。現代的哲學如分析哲學等幾乎不能稱為哲學,只能叫邏輯分析學而已。
心理學部分繼承了哲學的衣缽,這是一門激動人心的學問,它是這個世界上號稱是科學的學問中唯一研究研究者自己的學問,它如果能有終極的成就,這個成就就是創造人。所以它繼承了哲學的狂妄氣質。它也繼承了哲學的一些問題,舉例如下:
1. 人能不能認識這個世界,能不能認識自己
2. 人的真正的知識是來源於經驗還是來源於先天?
3. 世界是一元的還是二元的?如果是一元的,是唯心的還是唯物?
4.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5. 人為什麼需要有情感?
這些問題,現代心理學100多年的發展已經極大的完善了或者驗證了很多答案


哲學是脫離了人體的存在,心理學是研究人體。比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因為信息不完全所以絕對理性不存在,這種哲學就不局限於人類,對外星同樣有效,近似於數學物理。
比如哲學是探討應不應該把生存需求拋在腦後,心理學只是告訴你,沒飯吃比沒書看會釋放出更多致痛物質,至於應該吃飯還是看書,無可奉告,去問哲學家


哲學是心理學的爸,生理學是心理學的媽,心理學這個娃娃可是孕育了好久才出世。
心理學蘊含在哲學中很久,包括中國的儒家道家思想和一些宗教思想,但關於心理的解釋有對有錯,研究的方法也不甚嚴謹,直到馮特建立實驗室,心理學才成為一個獨立的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
心理學的獨立或研究方法的進步是因為生理學開啟了心理學的基礎,使心理可以定量。再加上數學統計方法心理學才得以發展至今。


我先說明,我沒有學習過任何心理學和哲學方面的課程,這都是我自己的想法,如果有錯很正常。

以我所了解的哲學和心理學的發展歷史而言,我覺得心理學更像是哲學的一脈分支。
從古希臘時期開始,哲學的最基本命題其實應該是「世界是什麼樣?」,而不是通常認為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當然可能這兩者意思其實一樣是我才疏學淺會錯意。
世界是什麼樣,這句話其實包含兩方面。
一個是作為被觀測物的「世界」是什麼樣,這個命題後來催生了物理學,嘗試以理性量化的方式去定義客觀外在世界的學科。
同樣的,另一個方面是作為觀測者的「我」是什麼樣,這個命題就演變成了心理學,同樣是嘗試以理性的方式去定義內在世界的學科。

用詞不一定準確,因為我也不懂啥術語。大概就是古典哲學基本靠想,一拍腦袋抖個機靈就有新假象出來了。而作為派生學科的物理學和心理學則必須要有實驗和統計作為佐證,才會顯得邏輯通順足夠理性。
歸根結底我覺得這些學科的根源都是人類對世界的探索,細分是為了方便研究。就好比化學其實也能用物理學解釋,但是那太麻煩了,還是有個單獨的學科比較好。


瞧不起他們的感覺,笑

哲學系人都瞧不起心理學,可能是因為外人談論起來,老把這這兩撥子人混在一起群吧

主要區別是研究方法,哲學人覺得繞一圈從主觀的前提下,繞到物體層面,再試圖從物體角度向里觀察試圖找到這個主觀意識投射出來的點,太傻了。

聽著有點繞口,我這樣說你可能會理解,哲學家和科學家在研究「人」這個問題上,哲學家是站在「主觀」這個立場上,以思維直接的研究思維模式(無論你認為它是有思維模式的,還是思維模式即使思維本身),這個方式是直接,不藉由媒介的,更不要提物體媒介,腦電圖什麼的。而科學家的研究方式基本上不能避免物體層面,比如說心理學家的實驗是通過觀察人的行為,測量體內激素水平變化,等等(抱歉我真的不太懂胡說了)。這類方法都沒有繞開「人」的身體的部分,身體毫無疑問的,是物體的,存在於時間與空間中的,但人的思想存在於時間/空間中嗎?無可避免的是,「人」的存在形式決定了身體與思想有著某種特定聯繫,我們以身體作為媒介來感知世界,並且可以向身體發出指令去主導一些行為,這就像我們的初始設定一樣,你去思考它不去思考它,我們都按照這種設定活著。但不該因為這樣就不去研究它,因為仔細想想,哪個學科研究的事情不是這樣,對吧?天氣,宇宙。。。哲學第一課,我們都被打過好多預防針,其中一個就是知識是怎麼來的,每個人都是生下來就會呼吸,不代表每個人都知道呼吸是怎麼回事。(當然,還有一群人知道所有的事都是怎麼回事,後來他從一個男人變成了一個蘑菇。。。)

跑題了,(你快回來,把我的題目帶回來,你快回來~)

正經!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是有很多優勢的,首先,它規範化了一套可以處理大量信息的研究方式,當我們把問題留在客觀層面去解決,確實是有這樣的好處,因為有形的東西總是比較容易量化容易觀察一點。但是哲學系會指責他們的方法是簡化了問題,縮小問題範圍來使自己的答案看上去像是一個好答案。哲學家認為這個方法把問題的重擔轉移到了這個學科的基礎問題上,既:這種研究方法是否完善? 對於這個研究對象來說,這種研究方法是否合適,有沒有更好的研究方法? 通過行為來判斷動機,是一個從外到內的過程,即使我們可以確保這個研究方式所得到的結果是正確率很高的,xx行為一定/確實是由於xx動機所驅使的,屢試不爽。那這個研究方式就很成功,它的目的達到了。(剛才看到這裡發現舉個例子更能說明問題,假如說,我們想知道該怎樣才能點著火,我們發現,每次鑽木取火都能點著火,屢試不爽,那我們的研究就可以到此為止了嗎?當然不,我們還會問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原理是什麼?我去,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哲學系前幾年都在聽那幫老頭講這些故事了,還講的一臉陶醉的,合著都在這兒等著我們呢。)但我們所說的學科基礎問題,就會問,我們研究的目的是什麼?說到底,哲學家很多人站在「人不是僅有物質部分的」(還是有靈魂的,但是證不出來靈魂是什麼,為了避免挨磚頭,哲學家對外就先不提靈魂的事,其實在說這些的時候,我們滿腦子想都都是肉體和靈魂的兩分問題,不,更直白地說是,好多人從一開始就默認靈魂是存在的),而科學家和心理學家沒有這個負擔,他們並不想證明靈魂是存在的,所以他們在研究的時候沒有這個負擔。

當你的研究目的中有了這個「男神包袱」以後,你就不會想去多繞這麼一圈,從物體的層面,搜集一大堆關於這幅軀體的行為,再去藉由這個軀體的行為分析內在的思維,而是由思維直接的分析思維。一個哲學人會考慮的問題是,假設說,人的思維是具備自我分析能力的,也就是說,如果,人腦的設計可以使人的思維,具備某種能力,這種能力能夠不緊讓它去思考一些與自己無關的,外界的事情,也可以讓它思考自己是怎麼思考的。

用一個實際一點的例子來說,比如說,很多社會議題,然後亂七八糟的有很多評論。每個人稍微有點了解,都可以很輕鬆的發表一個觀點,一些言論,一些看法。這個議題,就像一個點,是很多人可以投射不同的看法在上面的,如果你掌握了足夠的關於這個點的知識,你聽到一個看法的時候,第一反映不是看法本身的對錯,而是立刻捕捉到這個觀點的來源,也就是發出這個看法的人的經驗,思路,社會背景,信息來源,等等。對於這些觀點揭示了議題的程度,我們且不討論,但是逆推過來,揭示他們自身的某些信息,倒是蠻多的。一個淺顯的原因是,如果你接觸過很多人,你會發現大多數人對自己的看法的正確程度都是深信不疑的,美國人都覺得自己是中產階級,大家都覺得自己的長的屬於中等偏上,像舌尖上種地的大媽說的那樣,我們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邏輯上的,當你說出一句話的時候,這句話的與事實的相符程度,也許很高,也許很低,但可以確定的是,你在說的時候,必須有足夠的理由驅使你說出這句話,使得它既成事實,這些理由的存在是一定的。這就是為什麼,逆向的判斷準確率很高。

從這個例子再回到我們剛才的理論問題,把說了一句話變成一個純內在的行為,有了一個念頭,這個念頭直指的應該是我們的思維本身中包涵足夠理由可以生成這個念頭,這一事實。那麼,如果我們真的能思考,我們的大腦是怎麼思考的這一過程,我們即是那個念頭髮出的源頭,一個觀點的來源,也是被思考的點,觀點的落向。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嗎?

如果我們認為,人腦是按照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所設定的,所有能夠生成的思維都是按照這個模式的計划下生成的,那麼,那我們直需要有一個念頭可以描繪這個思維模式,我們的目的就達成了,我們就能做到「思考自己的思考方式」了。

但是,如果沒有這個所謂的」思維模式「,假設思維是沒有模式的,那麼,當我在思考我自己是怎麼思考的的時候,我的這個念頭,會成為我已有思維的一部分,成為我下一個念頭所直指的」我們的思維本身中包涵足夠理由可以生成這個念頭「其中的理由之一。新的念頭出來了,這證明什麼?舊的念頭是不完備的,最最最新的這個念頭才是揭示了全部思維的這個念頭,顯然這是行不通的,因為永遠不會出現這個最最最最新的念頭,這是一個邏輯上的不可能性,因為即使死亡,也只是思考這個行為的終止導致被思考的對象被迫成為完備的而已。如果有另外一個人,可以觀察到這個剛剛死了的個體的思維,它會發現,這個個體死前的最後一個念頭,也屬於它的思維範疇之中,也就是說,它的最後一個念頭,並沒有包納這個思維個體所有的思維,這個念頭也是不完備的,這個念頭,也不等同於這個個體的思考能力/全部思維。(思考能力就該等同於全部思維嗎?。。。blahblah。。。)

我覺得,剛才這些證明了一件事,就是我們的研究方法有問題。即便是排除的外界的物體,當我們把我們的思維作為一個可觀察的對象,用我們的思維來收集關於這個對象的信息,那我們和心理學家的手段有什麼兩樣,還是繞了一圈,找了個替代品,偷換了題目。我們該怎樣才能去除這一中間過程,這就是哲學家考慮的問題。看出差別了嗎?

基礎學科奠定的一種研究方法的可行性,而判斷基準要出於研究方法對於研究對象所揭示的範圍作為考量,哲學系研究的是研究對象本身,研究方法對於哲學系來說只是一個附屬產物。這就是哲學與心理學的區別。


我覺得開始是沒有關係的,兩者不同根同源,哲學起源於對於世界的認識,心理學起源於對人自我的認識,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哲學家與心理學家都發現,兩者其實是一回事,人類對於整個宇宙的認識就是人類對於自我的認識,所以很多書籍里說人心跟宇宙是相同的。我認為是有他的道理的。所以很多學者再次翻開中國的古籍發現,西方那些討論,中國也有,甚至比他們探討的要深入。但之所以無法被認可是因為我們的古籍不是建立在邏輯分析與數學的基礎之上的,它更多的來自於一種參悟,如同佛家的修行。所以現代的宗教,哲學,和心理學是密不可分的。你問的問題很大,幾十個字真的概括不了太多,有疏漏實在在所難免,請各位諒解。


摘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


怎麼說呢,心理學,包括現代的認識神經科學,很大程度上是為認識論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舉個例子,現代結構主義哲學很大程度上用到的是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


一般認為心理學原屬於哲學,後來從哲學中分離出來,自立門戶,成為單獨的一門學科。但是自立門戶之後,便不再承認是自己是哲學中分出來的。有點像哲學與科學的關係,一般認為先有宗教,然後有哲學,哲學之後才有科學。後來科學越來越值錢,哲學日漸式微,科學與哲學出現的先後 問題便開始爭論不休,直到今日。


這樣說吧
現代哲學從笛卡爾開始 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 就是當我思維存在的時候,我存在
這個理論在笛卡爾的沉思(meditation)里有著大量的定義與解釋 基本就是思考只存在於思維里 和物理的存在沒有關係 因為我們感知會欺騙我們
後來有個叫negal的哲學家提出了qualia這個概念 就是一個非物理性的存在 和靈魂有點像 就是思維的存在 我們通過qualia進行思考 然而qualia不能接收物理性的影響 這個理論後來在接收物理性影響的環節富有爭議
這個說法體現了主流現代西方哲學一個普遍的思考角度 就是進行幾乎完美的純邏輯推斷 將物理感知隔離
但是心理學 在弗洛伊德的著作里很明顯有說明 如果要了解心理需要盡量將經驗(物理性影響)隔離 這點和思維有重合的部分 這就是為什麼哲學和心理學會有相似
但是這裡面也分 哲學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唯心主意和心理學有些相似

可是要分清的是 在學術層面 哲學更多是純思維純理論,裡面會有一些量子物理(quantum physics)的理論 但是不會怎麼涉及到心理學


現代科學心理學是由哲學、生理學、物理學發展而來。


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精神哲學又分為主觀精神,客觀精神和絕對精神。心理學屬於主觀精神,宗教哲學和邏輯哲學屬於客觀精神,藝術哲學和哲學史屬於絕對精神。


哲學是對思維規律的研究,心理學是通過表面現象對人類思維內容的研究。心理學是各種各樣學科的一種,也包括在思維範疇內。


逼格高下
實用哲學使人明理 心理學讓理都明不了的試著能明


1、心理學研究的是哲學的一個子項,研究人的意識的來源、所受外界和行為作用和影響。

2、對唯心主義哲學,心理學幾乎就是全部。對唯物主義哲學,心理學是只是附屬品。

3、中國哲學的目的,內求諸己,求解脫,更關注內心,到王陽明徹的心學,成了徹頭徹尾的心理學。

4、西方哲學更開闊,外求諸上帝,對於心理學的研究,更多的研究他所受外界,尤其是大自然和上帝的影響。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動漫里都設定一個廢柴男主?
作為一個單身的男生,邀請公司里的女同事,一起周末去逛街幫忙參考參考,會不會很不妥?
產生「替別人尷尬」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在路上看到陌生人都是面無表情的看對方?
在夢裡自殺了,醒了過來,那麼在現實世界體驗一次是不是精神能夠得到釋放在另一個維度的精神世界醒過來?

TAG:心理學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