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國很多傳統文化得不到保護,關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我們該做些什麼呢?
梁啟超在東大時,門人羅時實、朱雨鋒問曰:「國粹將亡,奈何?」
梁反問:「何以國粹將亡?」
對曰:「先生不見今日讀經之人少乎?」
梁勃然拍桌曰:「從古就是那麼少!」傳統社會一終結,傳統文化就沒辦法再指導社會發展,從而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就是「死」了。
但是由於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也好、民族也罷,最具特殊性的部分,如果我們將過去、現在和未來看做一個系統的話,傳統文化在退出「社會主導」的地位之後,在這個體系中會產生一種新的價值。
所以傳統文化保護,不是詐屍,不是復辟,而是對傳統社會文化形式的社會意義重構。
所以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首先的一點是千萬不要被改造:喜歡漢服成了皇漢,喜歡經典成了腐儒,喜歡故宮成了太監,喜歡古文字而在高考作文中賣弄等等,這就杯具了。
其次是要培養審美能力,絕大多數一般民眾和傳統文化的關係,是審美的關係,即覺得傳統文化的某些形式和產品很漂亮,如果再能了解一點背後的社會背景,知道傳統文化到底「是什麼」,可能會更好,更不會上一些忽悠和騙子的當。
第三是對待傳統文化要平和。傳統文化在傳統社會是每個人、或者是某個階層的日常守則,但是到現在只是文化現象的一種,對於普通人來說,可以喜愛,也可以不喜愛。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喜愛,就認為所有人必須都喜愛,甚至以此去做一些強迫性的事情,這就大大脫離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功能了。
你喜歡什麼就去學什麼,文化的傳承從來不是靠政策,而是真正愛它們的人
傳統是個大雜燴。
現代人為了和過去切割,把切剩下來不要的稱為傳統(out dated);現代人又為了尋找依據,又在裡頭隨意刪改,拼湊出一個來頭,也叫它傳統(source of legitimacy)。兩個都叫傳統,該保護哪個。
再單說第一種過氣的傳統。舉例來說。名教是傳統,異端也是傳統。王化是傳統,野俗也是傳統。經典是傳統,邪說也是傳統。每一組對立的前一項都恨不得掐死後一項,每一組的後一項都神氣活現地給前一項添堵。雖然都過了氣,可人家內部還有鬥爭呢。你順著哪一方,都會讓另一方不樂意。保護云云,又從何談起。
那些沒什麼實際用處的東西或者已經遜於現有替代品的東西,你做什麼也攔不住它失傳。
社會文化的發展和淘汰是靠群體自發選擇的優勝劣汰,在這個資訊已經不再容易散軼的時代,極個別人的刻意努力不會產生什麼重要的影響,順其自然,喜歡什麼就學什麼去好了。「傳統文化」?題主但凡談得來一點傳統,就不會在這傳統文化長傳統文化短了。典型的湊個熱鬧還以為站在了前沿的心態。
如果真的想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那應該先釐定清楚怎麼樣算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歷史久遠了,於是什麼事兒都愛往傳統文化上靠,不知道誰拍腦袋想一轍,沒準還一歪轍,就說這是傳統。比方說婚禮上要給男賓點煙,說這是傳統,傳統你妹啊,老祖宗會抽煙嗎?所以要想傳承發揚,先得明確什麼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個很大的題目,可以從很多角度審視,結論可能都不盡相同。如果大家得出比較公認的傳統文化的結論了,那麼就要再問一個問題,這些傳統文化是不是需要保護。做事情要講點理由,「傳統文化」這個詞本身不能作為被保護的理由,因為是傳統文化,所以要保護,這句話是有問題的,還是沒有回答原因。幾千年前的人制定的規矩,為什麼現在還要遵守?比方說,民國政治學家吳國楨曾經主要從政治學角度整理了中國的傳統,寫了本書(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70898/),他認為中國的傳統包涵了這些:盲目自大的中央國家的概念(天朝上邦),中央集權和專制主義(他認為中國的中央集權和專制不是從秦始皇開始,在周初就有苗頭了),德行是一切的基礎,禮凌駕於法律之上(而道德與禮所包含的內容又有很多了),嚴密的家族體系,家是中國人認定的心靈歸屬(包括姓氏家族系統、對祖先的崇拜等等),中國人對社會發展存在終極理想即大同世界。
當然,你還可以從其他角度去整理中國的傳統。我們弄清楚傳統是什麼,和為什麼要傳承發揚之後,再去考慮怎麼做,你就會有具體的目標,而不是面對一個很空洞的大詞「傳統文化」。當你目標具體化之後,就可以考慮具體的方法了。
剛整理筆記,挖出來以前寫的這裡發一次好了。
【故國有朙】如果我想要為傳統服飾的保存和復原盡一份力,怎麼辦
這個問題我從高一開始就糾結到現在,期間問了形形色色的人,包括某些商家,也跟不少同道交流過,甚至也被某些煽動性很強的文章忽悠過。商家的話,回答不言而喻。不用我說大家也知道是啥。直到現在,我覺得也沒有一個十分靠譜的選擇,不過我覺得可以把我的路程跟大家分享一下。
高一的時候,我第一次聽說有一個詞語叫「漢服」,是我死黨告訴我的,簡單搜索了解之後我們決定一起做一個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簡單整理一下歷代的服飾特點和現代復原現狀,後來我們寫了一篇論文,後來我回頭看,那裡面的內容集高叫煮和X吧言論大成,十分噁心。總結下來就是缺乏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專業指導,沒有經過邏輯訓練,缺乏對錯誤諮詢的鑒別能力。
當時我們還想要做一套娃衣尺寸的模型,後來因為手殘而且缺乏必要的資料就放棄了這一部分,只寫了論文。後來證明這是個極端錯誤的選擇。如果我們當時真的按照這條路走下去,就極有可能意識到我們手上的資料錯的有多離譜。我們是在剪裁這一段放棄的,因為感覺怎麼剪都拼不對,其實這已經是一個比較明顯的信號了,只不過我們當時都沒想到這一層。
後來我們交了作業,因為住校和學業也沒太關注後續發展,直到上了大學。
大一的時候時間比較充裕,也能攢下一點錢,就想著反正自己也不會做,就找商家吧。當時想著,商家應該是對相關知識了解比較充分,而且縫紉技術肯定不錯,比自己動手一定強多了。後來證明這個想法果然又錯了。
當時在網上反覆搜索,打算做一件實惠點的,誰的錢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總得省著點花是吧。交叉對比各處商家推薦列表和吐槽惡評,再翻淘寶記錄,最終鎖定了兩個商家和兩個款式。
商家我就不上了,沒什麼參考價值。因為我目前最後的結論狀態是基本上都沒啥好買的。
這裡說一下我當時挑中的兩個款式。
一個是所謂的齊胸襦裙,一個是X元素交領半臂。
當時挑中那條齊胸襦裙的原因是正好商家組織團購,其次下裙的料子花色我覺得還蠻順眼,而且暫時沒看到誰說不好。半臂是因為正好當季,料子花色也合心意。
於是我就找學校裡面改褲腳的裁縫鋪姐姐幫忙量了尺寸,填好尺寸表交給商家下單買了。這兩條衣服呢,半臂我是還比較滿意的,穿著還是較舒適合身,用時裝的眼光看也不錯,就是繡花棉主料容易變形這一點有點小遺憾,不過家裡洗衣機很給力,沒什麼關係。但是那條「齊胸襦裙」就比較令人傷感了,首先下裙的料子是模擬絲的,有靜電,其次結構有問題,會掉,而且穿著不舒適。下裙花色雖然還可以,但是整體上身效果很詭異。
這個時候我還沒有意識到商家方面有什麼問題,單純覺得自己沒看準。我從小就穿純棉料子長大的,所以後來選衣服也回歸,只買天然材質類。後來正好缺錢就都轉掉了。轉半臂和配套裙子的時候還挺捨不得,還是蠻喜歡衣服樣子的。
這個時候我看到了喜樂姑娘寫的那篇購買指南,一下子發現自己的了解還這麼少,所以又重新篩選了一下商家。後來又買了一些衣服,爸爸媽媽朋友的重要日子禮物都是買的那些,後來又發現其實直接買的成品還是有問題,尤其是上襖。而且自己淘料子找商家做貌似能省一些,所以開始了解布料。
這個時候因為要把原來的衣服轉掉所以開始泡商家吧。跟其他人討論接來料的商家和料子的選擇。
接來料的商家並不多,所以其實並沒有很多選擇,能嘗試的我貌似都試過,不過這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有兩個非常大的收穫,都跟商家無關,一個是初步了解了各種布料的材質分辨、適用範圍和市場價位,另一個是偶遇了@苗條的叫煮 一開始就是為了搞點立領扣子,後來交流她教會了我很多東西,布料材質的辨別和選擇,什麼是幅寬,怎麼算料子。其實門板一開始的表格也讓我初步了解做哪些款式需要多少料子,不過是她教會我怎麼算的。當然這都是後來的事情了。當時還不算熟,就簡單交流一些什麼樣的料子哪家有賣啦,這個料子賣這個價對不對啦之類的。
當時正好我娘生日,淘好料子後找不同的商家做了好多衣服給她,還定做了手工包配套。認識手工包姐姐也很偶然,我是在布料賣家的店鋪買家秀裡面看到她做的包包成品圖,然後沿著購買記錄摸過去的。包包很有愛,我當時定做了三套,我媽是藍色的,我的是紅色的,給外婆買了灰色的。我現在都還在用。
在這個過程中我淘到的料子慢慢變好,收到的衣服也靠譜許多。後來我又缺錢,這一批衣服也幾乎全部轉掉了。這次轉衣服的過程比較長點,泡商家吧也頻繁了些,見過了幾次掐架,突然發現了圈子的存在,也突然意識到了所謂的「同袍」跟別的圈子一樣有大批的不靠譜人類。當然我上網的時間也不短了,這些事情不足以讓我震驚,腥風血雨什麼的還算不上。不過當時確實有好幾次覺得我勒個去這種倒霉貼吧刷個什麼勁啊,果然韓度貼吧就沒啥靠譜的。
來料商家接觸多了,就會發現各個商家的用料數目有所不同,所以我開始研究每個款式如何計算料子的用量。而且在網路上做衣服,最大的問題大家都懂的,就是尺寸的確定。不能試穿非常難搞,一但不合身就要拍來拍去寄來寄去,還不一定知道問題在哪。所以我就想著收集剪裁圖自己買料子找裁縫做。搜著搜著就搜到長老的博客了,看到一些早期的剪裁圖,還很震驚地留言問為什麼用的料子這麼少。過了很久很久以後,長老才回復我說因為做的不靠譜……同時搜出來的還有哈尼的博客,這個絕對是大發現……都是乾貨啊,當時我就震驚了。與此同時,新浪微博上線運營了,沿著擷芳主人的好友鏈摸到了如是宣和、樂浪公、揚眉劍舞等一大票人的微博和豆瓣主頁,後面就收穫了大份大份的乾貨,也終於明白什麼叫做史料,什麼才叫有證據。
那一年春節我買到一件特別喜歡的衣服,就是靈芝襖子,暖和,可以機洗,而且穿上有一種很開心的感覺,雖然有點短。同時我開始上大明衣冠、長物志。RSS訂閱某些我認為很厲害的人的博客。與此同時我開始整理一些我覺得是正確的資料,分享給我的好友們。
所謂整理,其實也就是從喜樂姑娘那些日誌裡面順藤摸瓜進行相關內容搜索,然後提煉成微博格式進行發布。就是一張圖,配一段文字介紹。因為水平有限,發現還是有不少錯誤。然後搜索狐狸和她的朋友們的一些日誌和相冊,就發現自己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對沒有自己進行史料分析,一直只是整理其他人的分析結果,雖然不斷找到更加靠譜的人,但是在轉述的過程中總會有理解上的偏差和個人觀點和史實觀點的混淆,所以如果仍然在這條路走下去,不僅自己的了解不夠翔實,整理出來的東西也會誤導其他人。
所以我刪除了所有的相冊和已經發現是錯誤的微博。
在發布那些整理的資料的同時,因為也會提到很多現有的錯誤觀點,我遇到了很多撲上來要咬我的ID,有的時候我會回復,大部分時候我會直接拖黑。這裡要說一個理解,縱然很多時候掐架會讓你的心裡更爽,但是時間是自己的,花在明顯是來找茬人身上顯然不是很合算。況且也沒必要在意誰承不承認你說的話,方領立領明代皇后穿過而且出土了很多扣子這件事情不是你吵架輸了就會改變的放心好了。
這個時候跟現在貼吧裡面的人已經在某些QQ群相遇了,開始知道一些雜七雜八的事情,比如說誰跟誰掐過啦,誰誰干過什麼缺德事啦。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勾搭到好些志同道合願意花時間在研究傳統服飾上的朋友。對了,早在商家吧時期的時候就遇到佳麗了,跟我討論了各種接來料的商家和布料的購買問題。這個時候應該是遇到小九、流光這樣的美人的時候了,後來還有豚豚啦咪親啦。在豆瓣遇到小昂,她整理相冊非常的用心。後來我們一起在北京去逛故宮了。看了傳說中的鳳冠。
粽子你居然還沒睡 好吧其實真的馬上要提到你了
北京的那一次聚會真的是非常美好的回憶,最近趁著不加班一定要把原來答應小昂的遊記匯總給搞了。這次相聚我們談了很多,雖然沒有宣和和擷芳主人他們去看展覽完層次這麼高。
在長老的提議下,我們決定對現有的文物資料和出土報告進行整理,發布在故國有朙吧和長物志,這個後來因為一直加班不曉得進展到哪裡……不過我注意到那段時間確實多了很多資料貼,這是個很棒的現象,雖然大部分轉自大明衣冠論壇。這一部分粽子做了很多很多工作,還努力去學習自己完全沒有接觸過的工具,被我怒吼催工也從來沒有說過放棄,真的很不容易。一起做的還有九九、鈴鐺、竹子、咪親、豚豚。
說到鈴鐺 @鈴落 ,希望鈴鐺那個的文物修復入學申請能順利通過,考試加油。
是不是很多人都覺得寫了這麼多字都完全沒有提到標題上說的「如果我想要為傳統服飾的保存和復原盡一份力,怎麼辦」
如果你真的是想讓我告訴你1234做些什麼,我覺得這個帖子未必真的適合你,雖然我現在確實會列一些條目。
不過在那之前,我覺得應該提一下另外兩位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人。
第一個是蔥鬼姐,這是一位讓我覺得應該把人生寫到小說裡面的姐,因為她去過世界上好多地方,見過好多地方的民族服飾,雖然是中原出生,但是很了解藏文化,現在又要去旅行了。我跟她那知道了好多好多別的文化的知識。這裡還要提到兩個相冊,一個是擷芳主人的各種對比圖的相冊,一個是小昂做的「別笑……」,這兩個相冊的共同點有一個就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上的文化有發展脈絡上的共通性而且會互相影響。
另外一個是燕王WF,每次看到他的畫作都會讓我的心情變的很好,雖然是卡通2D,但是神情躍然紙上,服裝很講究,雖然是畫作但是總會對史實進行了解,而且完全不影響畫面的表現力,吸引力絕對沒有因為考據而打折扣。我對ACG的了解程度雖然不至於到極致,但是時間也不短了,見過無數畫面美輪美奐但是跟史實完全沒關係的作品,當然那些架空的就不管了,不少有確定年代設定的也隨便畫,坑爹無比,搞的好多小妹子還拿著「科普」,我最煩的就是那些拿現代YY品來「科普」的品種了,包括拿影視劇劇照商家搓品來的,上次那個掛著古代女子髮型到處傳播的古裝劇女子髮型無臉圖就是典範。
從時間順序來講,北京那次聚完之後我很快就畢業了,我答辯那天穿著新做的灰色交領衣上台演示,第二天就拖著箱子跟九九匯合。當我敲開七天房門的那一瞬間,唯一的想法就是,哇,跟照片裡面一樣漂亮。然後她給我看了她的棉花糖金裙子,一起去找隔壁的小昂商量一會出門穿什麼。小昂帶了@小想來了 做的纏枝蓮裙子和棉花糖套裝,我看到了一直想要了解的內部細節。
後來有工作了,小想不再接單讓我苦惱了一陣,後來決定買棉花糖的長襖披風馬面套裝,忽悠蔥鬼姐給我下單打折要雲襪,上個月收到成品,改了一次前兩周剛收到,不過沒相機就不拍了,總不能拿iPad自拍是吧,太SB了簡直。
這裡要說一下我對於購買商家成品的態度,首先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購買一些劣質的商家製品,如果你不能找到版型、縫紉水平、售後服務態度都達到普通服飾商家應有水準的商家,我建議你不要浪費鈔票和表情,錢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沒那一件你也不會沒衣服穿。如果你只是想要為傳統服飾的傳承盡一份力,未必就非得買那一件衣服,不要被某些道德綁架的文字迷惑。
其次,購買衣服的錢,特別是大額的支出,最好是自己掙的,至少是在家長的同意下花出去,如果你並不能掙到你需要的錢,而且家長強烈反對的話,我建議你最好不要挪用他們給你的伙食費、學費,有那閑錢多買幾本書會給你更多的收益。當然,錢是你的,愛花就花,不關我的事,愛給哪個商家送去我絕不攔著。
上面的過程中我覺得有一件事我做的不夠好,就是在預算的控制上,雖然我反覆計算布料和工費的支出性價比,盡量讓每一件衣服的花費降到最低,而且可以進行自由的混搭,但是卻忽略了通過穿著幾率來篩選控制衣服的件數,這樣讓我多了一些不必要的支出。
最後我要羅列一些我覺得做了可以對保存傳統服飾文化盡一份力的事情
1 閱讀一些對民俗和服飾有描述性記載的古代小說和文獻資料,並把自己的閱讀心得分享給大家。我記得有一個叫什麼什麼小書房的曬書單推薦帖子很久沒有被頂上來過了,其實這是一個最簡單,最原始的學習方法,有效的閱讀能讓你獲得第一手的研究資料。
無論你手上的資料多麼翔實,最終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還是你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不要光下載,別放了幾年才想起來書非借不能讀那就太杯具了,你可以考慮給自己制定一個合理的閱讀計劃,這個計劃裡面別忘了寫上發布閱讀筆記的時間。閱讀筆記會強迫你進行思考,願意單純抄錄的人不多,至少都會想想怎麼縮寫的。
2 參觀你能參觀的所有博物館,能拍照的就拍照,不能的話就把你的見聞記錄下來,分享給大家。
大家一定知道吧裡面很多的資料都轉載子大明衣冠吧?觀察帖子的內容來源,很多都是網友去博物館參觀拍攝的展品,相信想要復原實物的人一定都想得到詳細的文物資料對吧,所以不同角度的照片,展品信息,都是很重要的消息來源,如果你提供更加翔實的資料,那就再好不過了。
3 如果你已經對傳統服飾有了一定了解,可以對資料進行分類整理,用PPT、視頻、小卡片等等形式向周圍的人分享你的整理成果。
如果已經熟悉到信手拈來,可以用在你的小說、畫作裡面,不過請注意,不要放一些現代的錯誤觀點進去,自己的猜想就更加不要了,坑自己就夠了別坑別人,如果你剛好是那種影視劇道具組的就更加要小心,用上次那個刀劍視頻哥的說法就是,會坑了一代人。如果是像領導或者外國友人介紹,就一定記住別拿次品給人家看,不然到時候忽悠不慎下面有懂行的你的前途或者你代表的機構名聲就毀了,別冒著學術欺詐的危險拿現代劣質仿品當傳統。
如果你擅長製作視頻、繪圖、寫文章,可以對史料進行更加通俗易懂表現,這樣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真實的歷史,不過在做的過程中,除了在意修飾,一定要記得反覆確認史料的正確性,不可以為了通俗性犧牲準確性,我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兼顧的辦法的。
4 如果你有基本的動手能力,不妨動手做一些復原品。
吧裡面有一個帖子是關於用紙做衣服的帖子,具體搞法裡面都有,可以跟著一起搞一下,如果缺哪些資料實在搜不到可以跟貼問一下。用紙做的好處是成本比較低,可以熟悉衣服的結構。當你對衣服的結構已經比較有信心的時候可以考慮做一些真人比例縮小的娃衣,注意這個,做娃衣的好處是相對於做大的縫紉剪裁能力要求比較低,節約成本,而且需要花的時間相對比較少。當你的縫紉水平已經達到基本要求的時候,可以考慮做真人大小的衣服,不過建議你開始選擇練習同的坯布,因為便宜,盡量不要浪費布料,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這裡我覺得應該要注意的是需要找到文物參考,參考的時候請注意以下各個部分的數據。
關於文物的參考一直有人問,我覺得文物實物如果存在的話,那當然是最好參考實物,如果你想做的沒有實物參考,一定要參考畫作的話,務必確定是當代畫家畫的當代現實的人,別拿那些X代臨摹或者是X代畫上古故事的畫作來搞,這搞笑程度就像拿狗的驅蟲葯服用效果來論證人的感冒藥服用效果一樣。
5 如果你有機會,系統地進行歷史、製作技術的學習,比如說像鈴鐺一樣申請一個文物修復的學位,像宣和一樣研究緙絲技術。
很多人都覺得靠興趣愛好網路搜索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其實這是極少數聰明而且勤奮到逆天的人才能達到的,大多數智商正常的人還是通過學校或者系統翔實的書籍獲得大量的知識。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娛樂性消費性強的快餐文化逐漸取代了傳統文化的地位,給傳統文化留下越來越少的空間。
不過這已經是幾年前的現象了。
面對大堆大堆讓人眼花繚亂的「快餐文化」,很多人逐漸厭倦,他們開始追求另一種價值更高的文化來滿足心理上的需要,這當中就包括我國的傳統文化。
以前喜歡在酒桌里談事的商人將社交場移到了根雕茶桌邊,《朗讀者》《見字如面》等電視節目大熱...雖然這種方式里可能還存在不少對傳統文化的誤解,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傳統文化被市場越來越多的提及,將會有更多消費者會嘗試著了解傳統文化和欣賞傳統文化。這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是有積極意義的。
寶珀早就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價值,並著力將「傳統文化」與「創新」相結合。因為傳統文化是一個機械錶製造商離不開的內涵,而「創新」又保證了寶珀能不斷提供讓消費者驚艷的設計。
關於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寶珀是這樣做的:
1、在機械錶的製作中融入傳統工藝。
談到工藝,想必很多喜歡機械錶的朋友知道,機械錶的製作涉及到各種各樣的傳統工藝。寶珀腕錶的「五大超凡工藝」中包括了赤銅工藝、金雕工藝、大馬士革鑲金工藝、琺琅工藝和活動人偶工藝。不誇張地說,每一項超凡工藝背後是精湛的手工技術,挑剔的細節把關以及古老悠久的歷史淵源。但最美之處還是在於製表大師必須接受整個製表工序中的不確定性,並將其升華為體現自身精湛技藝的契機。
以五大工藝中比較特殊的活動人偶工藝為例。
活動人偶腕錶的技術大約發源在17世紀末期,多半是春宮圖樣,其迷人的魅力很快就廣為流傳。但這樣的春宮活動人偶製作很快地也引起教會方面的注意,瑞士地方政府如日內瓦及納沙泰爾更組織聯盟反對抗議,嚴正對抗春宮活動人偶的製作。
這樣的情況,不但使得春宮表的製作被嚴格禁止,既存的春宮表也難逃被查扣的命運,並且強力銷毀,使得春宮表製作技藝逐漸絕跡, 原本就相當稀少的春宮活動人偶表就變得更稀有珍貴了。
1993年,寶珀推出第一隻活動人偶三問腕錶。腕錶的金制人偶由手工雕刻,具有數個活動關節。隨著三問教堂鐘聲響起,錶殼背面的活動人偶藝術隨悅耳之聲展開演出。傳統工藝在寶珀的錶盤上重新迸發出生機。
2、追求真正的「工匠精神」
寶珀與吳曉波頻道共同發起中國新銳匠人項目「百匠大集」。
提及「匠人精神」,人們很容易會想到瑞士、德國、日本……這些擁有悠久匠人傳統的國家。而中國,這一文明古國輝煌浩瀚的匠人傳承,亟需被梳理、被發掘。在這個劇變的時代,消費升級的風口,正是中國匠人站到台前的絕佳時機。這便是「百匠大集」的使命——打造中國最大的新銳匠人平台,助力匠人產業、延長產業生命,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寶珀這樣的百年品牌希望能借自身經歷在這個活動中給予崛起的匠人引領和指導,使更多人了解一個品牌在百年歲月里,如何將創新技術和堅持傳統結合在一起,產出卓越品質的作品,助力產業生命力。
作為「百匠大集」共同發起人,寶珀將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角度與中國文化展開深入交流。
3、堅持只做機械錶。
從某種意義上講,機械錶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體現,其價值在於對技術的至臻追求,對工藝的傳承與突破。它是一款手錶,但更是一件藝術品。
誕生於1735年,寶珀282年來只做機械錶,世界上不曾有、也不會有一塊叫做「寶珀」的石英錶。即便是在20世紀70至80年代的石英風暴中,寶珀以此為信念,著重發展結合全歷與月相的機械時計,復興了月相這一複雜功能,被後世認為是當年指引傳統機械製表業、突出重圍的一面旗幟。
282年過去了,「堅持」是寶珀對於傳統機械手錶工藝最核心的態度和理念。如果沒有這種堅持,可能就沒有被稱作經典的一分鐘同軸卡羅素腕錶、赤銅工藝腕錶等作品的面世。
保護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政府機構、社會組織的事情。作為一個靠著傳統工藝成長起來的品牌,寶珀深知傳統文化對於品牌自身對於整個社會的意義。所以,我們希望做一點事情。這些事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消費者對傳統文化的接受與認可,從而保護傳統文化。
該做的事情,隨這個人的年齡、身份、教育程度不同有很大差別吧。
我覺得作為網民,最起碼的兩件事,一是不寫錯別字,二是知之為知之。
從身邊小事做起,杜絕不該有的行為,同時自己不要傳遞錯誤的信息。
平心而論,我們這代人談傳承和發揚,太奢侈。應該先學會尊重。
喜歡就自己去做,只有一條切記:不要道德綁架那些不喜歡也無意繼承此類「傳統文化」的人。
學會不會做就不做的道理。
培育市場
任何一種文化得以存續,都需依託其載體。
任何形式的文化載體,其本身也都是產品。
任何產品歸屬的範疇,科學、哲學、藝術,各有各的盈利及推廣模式。
這是一個玩Minecraft的中式建築製作的玩家團體,主要成員是學生和剛就業的青年玩家。
Epicwork_百度百科
算是打個廣告吧,也算是以實例來回答題主。
目前來說效果不錯,有不少高中的玩家因為接觸了Minecraft中的中式建築選擇了建築系什麼的。可惜我們在Youtube上面的點擊率不高,大概是國外對中國文化了解不夠,交流困難。
這個問題我思考過。
其實很簡單,不要被大道理繞進去了,畢竟大家都是普通人,沒有能力自費舉辦一個巡遊全國的《中庸》講座。
從自己做起,熱愛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傳播傳統文化。從自己的小孩做起,以後我準備讓自己的小孩的胎教和早教都立足於傳統文化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嘛。
一定要從自己做起,再寬泛的道理,也不過是道理而已。
一直認為,所謂傳統文化只有成為官方文化或民間強勢文化才能真正傳承復興
我的建議就是把孔教滅掉,中國需要爆發一次產業革命,而不是去復興什麼文化,你強大了,你的文化就是牛逼,國家弱,原有的文化業守不住
其實傳統文化也一直在改變,傳統文化自身就有強大的生命力。這就涉及一個文化載體的問題,文化的載體是大家典籍么,改朝換代的時候很多都毀了,那麼典籍消亡了是否中華文化就被破壞了呢?
當然沒有,文化有很多載體。當然能留下來,形成文字的經典著作很好,留不下來的就是生命力不夠強大或者是時運不夠強大的。比如扁鵲的著作就是失傳了。像春秋戰國時代,各國的禮儀失傳了,但是風俗習慣流傳了下了。
這正說明文化這個集合是運動發展,不斷變化的。
所以面對傳統文化,留下存底,聽天由命吧。
我們需要幫助傳統文化進化,而不是單純的保護。不符合歷史潮流的事物註定被淘汰。
目前,尤其需要警惕以保護之名偷偷地在人的心裡扎辮子的行為。本來辮子就沒有全剪完還留了一小節,現在有些人居然還想把這辮子留長。
小心啊。
符合人類價值觀的屬於人類文明一部分的便發展優化下去,屬於渣滓的便讓它們睡在歷史書中的一角吧。
看見了不少評論認為順其自然,維持自然的優勝劣汰就好,傳不下來的多為不夠格活在新環境。可文明被野蠻毀滅,善良被邪惡踐踏卻不是新鮮事,那麼傳不下來的未必真是便該被淘汰的,那麼類似古文物搶救老技藝挽回便不是沒多大價值。我想我們現代人有足夠的眼光來判斷一個事物是良是劣,投身積極的揀選更比默默等待時間檢驗有意義的多。
推薦閱讀:
※戚夫人的下場是不是咎由自取?
※假如沒有辛亥革命?
※戰鬥中火炮的作用是什麼?
※你見過最讓你哭笑不得的台灣人是什麼樣?
※太平洋戰爭時美國是被迫才採取航母「以空制海」策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