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軟肋是什麼?

阿里的產品缺乏像騰訊那樣的超高粘性,是其最大的短板。馬雲應該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現在拚命做社交。但阿里自身社交上的基因比較弱,發力多年效果並不顯著。互聯網的模式日新月異,現在回首看看,阿里的產品,從1688到淘寶天貓,都已經是1.0時代的模式了。

相關問題:

騰訊的軟肋是什麼?

百度的軟肋是什麼?


是馬雲吧。

如果李彥宏,馬雲,馬化騰三個人同時掉進水溝里死了,阿里巴巴的股價跌幅絕對是最大的。百度或許可以股價上漲,騰訊基本保持不變。


金融的邊界,和大文娛的失利

如果說阿里的本質是給企業提供服務,那麼騰訊的本質是給個人提供文化娛樂

因此相比阿里的潛在對手— —五大銀行,騰訊在文化娛樂這塊的潛在對手可以說是一盤散沙

有人說阿里的產品缺乏像騰訊那樣的超高粘性,其實這不太對

要明白,我們這些淘寶買家,嚴格來說不算是電商平台的用戶

阿里真正的用戶,是那些淘寶賣家,各種店主,品牌主,供應商,這些為直通車店鋪廣告付費的人

從這個角度講,通過整個平台的生態和信用綁定,賣家們的遷移成本,是非常非常高的,阿里本身,也具有非常強的造血能力,他們的用戶粘性並不低

阿里的本質是什麼?是為賣家們提供服務,不論廣告,還是鑽展,乃至整個平台,都是阿里提供給所有賣家客戶的服務。

別的什麼業務固然也有,但那些都不是核心競爭力,阿里的核心還是給企業提供服務。

但之後的服務怎麼走,目前看來有二條路

1是阿里云為代表的技術服務 2是螞蟻金融為代表的金融服務

阿里雲是未來的希望,目前也確實在國內領先,我們不談

但螞蟻金融,已經有多方面的業務,撞上了原有利益集團了

芝麻信用,螞蟻小貸,想像力空間固然是大,但是嚴格說起來,個人信用這個東西,似乎不應該是你來做的。而且這幾個可都是五大銀行眼裡的肉

他們能不能讓出這塊市場來,不好說,但從他們瘋狂力推銀聯支付這塊來看,我覺得不樂觀

就算大家再看不起他們在市場上的公平競爭能力,也得看看他們背後的既得利益集團吧

所以為什麼阿里瘋狂的出海,馬雲世界各地的會見總統首相?

別人需要中國的市場,阿里也需要更多的企業用戶

那麼,對比一下,騰訊的動作為什麼相比小?因為他們可以好整以暇的收拾國內的文娛市場

如果說阿里的本質是給企業提供服務,那麼騰訊的本質是給個人提供文化娛樂服務

所以騰訊電商沒做起來,他們可以扶持京東慢慢做,因為這不是本質業務

但即時溝通,遊戲是目前的核心,你看吃雞火起來,那騰訊是不惜一切代價拿下官方代理並且瘋狂加班趕工手游去和網易開戰的。

個人文化娛樂之後的方向在哪,在大文娛:影視,文化,體育

在這三塊,目前國內根本沒有超級巨頭,甚至大一點的玩家都沒有

而單單電影這塊,目前預測中國電影市場體量就可能會在2020年內超越美國

那麼這三塊不說全部吃下,整合順利一點吃下大半,騰訊大文娛就能去展望迪士尼 1600億美元的市值了

到時候就是Facebook+迪士尼 畫美不看

而且重要的是,這個的可行性,並不低

騰訊拿下了起點,網文市場基本一統,代表著在影視IP方面的無限優勢

騰訊體育拿了NBA等大量賽事版權,事實證明運作的不錯,至少比吞下中超那家要強

騰訊視頻佔有率在不斷上升,騰訊影業和企鵝影業風頭不出,但一直在按部就班的把自己網文IP打造成網劇和電影,試圖打通小說+手游+電影的閉環,走通了就是漫威那樣的印鈔機

最重要的是,不但沒有原有巨頭阻礙,文娛本身還是未來的黃金產業

美國的騰飛和全球化造就了好萊塢的全球霸權,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文化方面的對外輸出是必定要出現的。騰訊在這塊的業務是完全符合歷史進程的。

有人說馬雲天天去見總統,那企業自然是要走高端路線了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騰訊在網文動漫和遊戲方面,不斷的在向東南亞滲透?

越南的書店上,已經有一半是中文的網文作品哦

他們不需要去見什麼墨西哥總統,穩穩推進,就能吃下整個東亞文化圈

從某個角度來說,

阿里大文娛這塊的失利,意義被很多人低估了,這個未來會很要命,這是阿里最大的軟肋

我覺得如果我是阿里,現在立刻馬上,拼了命也要去收購今日頭條或是完成合作

讓頭條在資訊+短視頻+直播的娛樂戰場上拖住騰訊

要麼,就必須用其他什麼辦法,把大文娛這塊做起來

更多深度文章,歡迎來公眾號:詩翰


阿里最根本的弱項是骨子裡的產品能力。你很難想像阿里能做一個阿里輸入法、阿里瀏覽器、阿里網盤、阿里美圖、阿里電腦管家、阿里榮耀、阿里求生……然後靠用戶體驗和口碑贏得市場。

你們所說的社交,只不過是無數個依賴產品能力的領域其中之一罷了。所說的缺乏入口,也只是因為缺乏基因額導致的表象癥狀而已。

阿里巴巴成長的業務模式以及浙商氛圍影響,什麼事都習慣了靠拼業務運營能力,卻缺乏了一些工程師極客精神(或者工匠精神?),於是成功的產品往往也都是歸功於業務資源優勢

對比而言,北京的那些互聯網公司主要起家於綜合門戶網站,本地還有各種軟體遊戲的行業基礎,資源儲備很全面,所湧現出的優秀互聯網產品也是百花齊放,不會明顯偏科側重於某一兩個領域

幸運的是,同行們的貼吧網盤音樂瀏覽器之類的產品並不如電商賺錢(至少在近些年裡)

但以後再有新的空白領域、必須依賴產品能力去爭搶的時候怎麼辦?難道還要重演一次「來往」靠吆喝拉註冊量的故事嗎?

利益相關:這麼黑自家公司豁出去了


阿里的軟肋是缺少一位深諳產品和技術的領導者。

馬雲的眼光也許並沒有許多人想的那麼高。

1999年的時候,馬雲對員工們做了這麼一番演講,在這個講話里,馬雲提到了矽谷,提到了互聯網泡沫,鏡頭中侃侃而談的馬雲身上有一種與今天相似的氣質,許多人也從中分析出了馬雲的各種遠見。

實際上,在這個視頻中,馬雲的講話中,稱得上是目標的有3點。

1.阿里巴巴不做國內站點,要做國際站點,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是國內公司。

2.要在2002年上市(說完後傳來掌聲)。

3.你要想著8點上班5點下班,趕緊去其他地方。

從結果來看,估計也就第三點以另一種形式達到了,另外兩點都沒有實現。

在更早的1995年,馬雲去北京瀛海威拜見當時的互聯網偶像張樹新。回來後,馬雲又看了一眼那塊著名的「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的牌子,對何一兵說:

「如果互聯網有人死的話,張樹新一定比我死得更早。

第一、她的觀念我聽不懂;

第二、我做的是企業上網,她做的是老百姓上網。"

今天仍有許多人津津樂道馬雲當年的豪言壯語,嗤笑那些曾經跑在前面的先行者。而實際上,阿里的成功靠的是淘寶網,而淘寶的成功來自於C2C,最早的淘寶賣家就是擁有個人計算機的個人,沒有這些互聯網先行者的鋪路,馬雲的產品仍然只能停留在黃頁的程度。

「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許多人感嘆馬雲1999年就知道矽谷,可曾想過1995年就有一塊這樣的廣告牌。

實際上淘寶和馬雲的風格是很不搭的。馬雲對2B業務的偏愛達到堪稱喪心病狂的程度,淘寶之前有1688,淘寶之後有釘釘,在更早的時候有黃頁,而淘寶就像一個異類,當年坊間的一個笑話就是阿里巴巴(1688)沒有成功,淘寶倒是成功了。不知道淘寶這個項目到底是馬雲的想法還是某一位羅漢或者是其他人的想法,不過它延續了馬雲「給客戶提供服務,幫客戶賺用戶的錢」的思路。個體商戶給馬雲送了一個大禮,但是到今天馬雲對個體小商戶的態度仍然是迷眛不清的,馬雲的講話提到的永遠是「中小企業」,這幾年更是去淘寶化,永遠天貓第一,絕口不談淘寶,甚至可以說馬雲對於淘寶客戶存在著一種鄙夷。實際上天貓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B端,它是淘寶C2C的升級版,即使它提高了准入門檻,仍然不能解決假冒偽劣產品,一家黑心工坊被查封,最多它的官方店鋪被關閉,其他天貓店鋪仍然在銷售這些黑心產品。在最初,我也以為天貓這個產品是為了解決低劣產品,起到產業升級的目的,經過思考,我不得不得出一個可能的結論,天貓與其說是為了升級淘寶,不如說是在1688並不是很成功的情況下滿足馬雲對於企業用戶的需求。

關於馬雲的這種思路,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馬雲那個年代的人受周圍的環境影響很大。許多人覺得1999年馬雲就知道矽谷很了不起,實際上在今天的BAT時代之前,中國經歷過一場更大的互聯網浪潮,那是一個「一個網站就能賣幾十數百萬」的時代,互聯網思想不停通過報紙,電視等媒體給人們進行轟炸,無數人為了淘金夢紛紛投入計算機的懷抱,甚至一度達到「專家」頻頻發聲,「學計算機的人已經太多啦,現在再學計算機以後就再也找不到工作啦」的程度,當然也有許多人聽信了專家的話,現在滿腹怨言。

當年的馬雲作為一名英語師範專業出生的老百姓,應該是受到了這種浪潮的影響,當年黃頁這種做網站,給企業加鏈接是一種很流行的模式,對於企業來說是一種擁抱互聯網的象徵,所以一個今天看來毫無價值的白板網站可以賣出天價(當年的現象,不是指黃頁)。同時馬雲的第一個產品黃頁也賣給了當年的杭州電信,這可能導致了馬雲對於企業用戶有天生的好感,產生了互聯網就是為企業賺錢服務的概念。

但是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互聯網的成功是因為有數十億計的用戶基礎,中國互聯網的另一柱騰訊,市值一度超過了阿里,就是因為有海量的用戶。阿里的成功重點並不是因為馬雲95年說的「幫助企業上網超過了幫助老百姓上網」,它同時抓住了客戶和用戶的痛點,沒有流量,任何互聯網產品都是空中樓閣。

BAT三家裡,阿里是領導者個人風格最濃厚的一家。馬雲是一個很理想化的人,直白的說,當我們還是一個屌絲時,我們會YY自己的成功畫面,如網路小說那樣,建立與國家抗衡的企業,將自己偶像化,但當我們在現實當中,即使走上人生巔峰,最後也會歸於普通,去適應社會的規則,就像馬化騰。而馬雲不同,馬雲成功後不斷地將停留在YY階段的想像變為現實,比如花名制度,錦衣衛似的HR,甚至是價值觀考核,企業之外,馬雲結交各路名流,從總統到演員,甚至親身拍攝電影,電影中的自己無敵天下,馬雲在成功之後也在將自己偶像化。

領導者個人風格太濃厚,是一把雙刃劍,在有些時候,可以給企業提供精神動力,許多時候,為了迎合這種風格,可能會走歪路。

阿里的營銷環節里,有一種形式經常出現,就是「點名」,比如阿里巴巴這個賬號發一條信息,淘寶網,淘寶外賣,支付寶這些旗下的產品的賬號紛紛前來報到,通過這種形式來秀肌肉。

阿里的產品,更是採用了動物的形式來命名,天貓,菜鳥,飛豬,螞蟻,千牛,這種命名形式秀了一把阿里的實力,但是眼花繚亂的命名規則也降低了各個小弟的存在感,以及這種強行以動物命名的方式,有時候並不符合產品的定位。實際上阿里巴巴到今天也沒有一個用戶留下深刻印象的LOGO,騰訊的企鵝已經深入人心,迅雷的蜂鳥符合產品的定位,而阿里有哪一個形象既有用戶基礎又能代表阿里的形象,支付寶還是天貓?

阿里非常強勢,這種強勢是阿里的軟肋也是阿里的強大。因為阿里很強勢,所以鎮得住大品牌也壓得服小商戶,但是反過來說,用戶並不喜歡阿里的這種強勢,現有的客戶有反心,潛在用戶又敬而遠之,這就是為什麼阿里在有淘寶這個成功產品的前提下,阿里的其他產品並沒有達到應有的繁盛。

阿里的強勢體現在另一個方面就是阿里的公關,其他公司在碰到輿論壓力時採用的策略往往是美化,蓋過,而阿里採用的是一種一般人無法想像的手段:黑洗白,即把黑色強行洗成白色。

前幾個月阿里雲有一件事,就是有人通過非法手段獲取了手游《我叫MT》的數據資料,通過阿里雲架設了私服,《我叫MT》的公司方追查不到這個非法者,因為他使用了虛假的支付寶賬戶,但是發現了私服伺服器的提供方為阿里雲,就向阿里雲提出了申訴,要求停止侵權並提供伺服器租用者的信息,阿里雲消極處理,幾個月過去也不積極處理,《我叫MT》的公司方樂動卓越沒有辦法,無奈將阿里雲告上了法庭,最後經過審理,阿里雲敗訴,判決賠償26萬元人民幣。

本來這件事就這麼完了,26萬對於阿里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但是阿里雲偏偏不服,通過微博懟了回來,並且通過一番運作,這件事變成了某遊戲公司抄襲了樂動卓越的遊戲,樂動卓越不去告侵權的遊戲公司反而來告阿里雲,阿里雲成了悲壯的衛道者,並且還讓另一家公司崑崙萬維背了黑鍋,因為崑崙萬維之前與樂動卓越有過糾紛,被移花接木到了這起案件中成了侵權樂動卓越的一方。但是這件事歸根結底,並不是山寨,而是私服,而這個非法架設私服者不僅在阿里雲上假設私服,還用購買的虛假支付寶賬號來收款,阿里真的是為黑產提供了一條龍的服務,樂動卓越實在沒有辦法才起訴的阿里雲,畢竟在中國,沒有企業沒事願意去招惹阿里。

今天你再去搜索這起案件,可能要發現真相就需要花一番功夫了。

再比如雙十一的二選一事件,正常來說,企業假如被人黑了,第一件事就是闢謠,阿里直接闢謠自己沒有做過這種事就行了,但是阿里首先說的是有人黑我,但是到底做沒有做過,天知道。

這種強勢做淘寶是很成功的,包括今天的1688,仍然通過推廣淘寶時期的方式來推廣1688,但是1688畢竟不是淘寶,成功地例子並不多,所以經常會有廠家控訴阿里的強盜行徑,宣傳時各種花言巧語,錢投入後生意卻不見起色,強勢的阿里可以壓下這種聲音。

但是在做直接面向用戶的產品時,比如社交,這種強勢的風格就不討人喜歡了,比如敬業福,支付寶廣告,阿里把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強加給用戶,容易引起用戶的反感,一個敬業福就戲耍了全國人民,無論馬雲的粉絲有多少,用戶心底里是抵觸阿里的行事風格的,一旦與阿里有業務往來,就可能成為淘寶商戶一樣被掌控甚至吸血。

阿里模式將客戶分為了兩種,即客戶和用戶,幫客戶做用戶的生意,這種模式的好處是並不由自己直接參与競爭,將自己的產品賣給客戶,讓客戶去服務用戶,去推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系統OA,比如教務系統,即使學生吐槽再多,搞定了學校,學生還得乖乖使用,又比如釘釘,使用者非常反感,但是領導要求,還是得用。但是這種模式畢竟不是直接讓用戶選擇產品,發展到一定規模很容易陷入瓶頸。騰訊的模式是產品直接參与競爭,這個模式的缺點是在早期,容易還沒成長就被打死了,甚至背上巨額債務,但是一旦有了用戶基礎,優勢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因為這些用戶是自己爭取來的,證明自己具有產品的能力。

上一次的瓶頸由國家幫阿里破了,全國一度掀起轟轟烈烈的電商熱,從城市到農村,許多地方上,只要沾上了電商概念,數百萬的補貼都不算多,所以一度誕生了許多空殼企業和網站,實則沒有銷量,補貼卻拿到手軟。由國家站台,電子商務在許多人眼裡,一度成為繼家庭聯產承包,個體戶經濟之後又一次改革,作為龍頭的阿里,不僅享受了超高的曝光率,馬雲如今的聲望也與此密不可分。

但是下一次的瓶頸,由誰來幫阿里破呢?

阿里的成功,和國家的站台是密不可分的,或者說淘寶的成立,本就是一個一些人難以想像的事。在京東們將自己的產品放到網路上銷售,並提供特色服務時,淘寶網顯得十分格格不入,做生意起碼都要個營業執照,在淘寶上卻註冊個賬號就能賣東西,阿里實際相當越位,代替國家給商戶發了營業執照。這可能是農村出身的劉強東無法想像的,在普通中國人眼裡,所謂的法律空白是不存在的,凡是國家沒有說可以的,都是不可以。而馬雲做到了,凡是國家沒說不可以的,就是可以。

淘寶網的存在,就彷彿一家伺服器設在大陸,沒有經過備案還可以正常訪問的黃色網站,的確,一部分中國人的想像力是匱乏的,就像中國的動漫和遊戲,先天就被閹割了,血腥暴力,通通禁止,但是有一天,有一家公司做了一部三俗的產品還公開上映了,其他人怕是眼睛都要掉下來了。

阿里的壯大沾了太多政策紅利,一家普通的實體市場,假如一直出現假冒偽劣,那麼面對的就是整改,在這點上阿里的軟肋太多。

但是這算不算軟肋,要打一個問號。因為阿里很跳,就像上面提到的阿里雲,公開嗆聲法院的判決,即使如此,阿里仍然如日中天。另一方面,阿里如此高的地位,一種解釋是阿里促進了中國的商業繁榮,未來也要讓中國的商業走向世界,阿里是中國的門面。但是觀馬雲之言,你會發現,馬雲很少將阿里與中國的利益綁定在一起,馬雲談的,是世界,是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並且作為一名中國商人,與外國政要聯繫緊密,甚至感嘆自己權力不夠,這些言談,在中國都是相當越位的,這也是我的一個疑惑,因為確實來說,在中國,如此高調,並且忽略自己的中國基因,甚至許多時候產生了一種官員給馬雲作陪的感覺,很令人難以想像,我想,在未來一兩年內,馬雲處於什麼位置,將會揭曉這個答案。

阿里的另一個軟肋是缺少互聯網基因,或者說關於阿里的技術。

我想,馬雲是有一種危機感的,一位英語師範專業出生的人,無論如何無法與互聯網划上等號。所以馬雲張口閉口總是未來,技術,但是他自己卻並沒有進一步了解技術的興趣。

而阿里的主營業務是電商,這是一種不那麼科技范兒的形式,說土一點就是實體觸網。馬雲只有不停地向外界灌輸阿里代表著未來和技術,用戶才會強化「阿里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印象。

阿里也在執行馬雲的這個風格,今年的互聯網大會,阿里發布的產品叫作ET城市大腦,就像它的名字一樣,介紹者作了一番抽象的介紹,而彈幕刷的最多的就是,越來越聽不懂阿里在說什麼了。

阿里的技術到底強不強,我不評價。

但是我想說,技術最終是由產品來體現的,無論是移動支付,還是電子商務,都是基於互聯網的深度開發,移動支付解決的是不用帶現金這個痛點,它始終無法代替真正的現金,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里的錢並不能在各個場景下使用,首先得對方支持。但是從現狀來看,阿里和騰訊的競爭,導致雙方的移動支付產品無法在對方的平台購物,移動支付就始終稱不上真正的錢。

實際上電子錢包這樣的產品,在十多年前的互聯網史前時代就存在了,並且在這兩個領域,阿里也在受到競爭者的衝擊,顯然,阿里並不能夠憑藉技術勝出。

許多人說阿里的技術很強,但是作為用戶,我的感受很有限。無論是阿里一直強調的大數據還是人工智慧,我覺得體現不出來,淘寶總是僅僅給我推送我曾經搜索過的產品,顯然,既不智能也不算大數據分析。

杭州是阿里的大本營,但是這個城市的互聯網氛圍並沒有許多人想的那麼濃厚。比如阿里說給杭州的交通背後提供了雲服務支持,但是杭州有多堵,只有待過杭州的人才知道。再比如上一次我去杭州,發現杭州才開始推廣公交車的移動支付,但是普及率有限,並且在實際體驗後也讓我意識到了移動支付的瓶頸。

也許阿里的程序員代碼能力很強,但是技術始終由產品來體現,比如米家產品,也許你會說它只是給家電提供了APP功能,但不得不說,很有科技范兒,也獲得了用戶的一致好評。

這個問題里有阿里員工說阿里欠缺產品能力,那麼我想可以從兩方面來解讀,一方面阿里無法通過整合現有技術製造出成功地產品,另一方面,在沒有成功產品的情況下,也無法體現出技術的實力。按理來說,有淘寶聯動,憑阿里的技術,全線開花並不算難事。

所以我覺得這算是阿里的一個軟肋,阿里的技術人員水平很高,但是沒有可靠的產品作為渠道向用戶展示,那麼這可以理解為一種只能阿里內部消化的技術。產品能力也好,技術能力也好,不管怎麼說,這兩者都是密不可分的。

先做個總結,阿里的最大軟肋就是,阿里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阿里的成功是大環境的成功,商戶,快遞,政府,甚至包裝行業,缺一不可。因為馬雲的粉絲很多,所以在談到這些點時我常常要加一句,阿里促進了這些行業的發展。但是,實話實說,逆推回去的話,阿里恰恰是其中最具替代性的一環。無論是商戶,還是快遞或者政府,少了任一環的支持,電子商務的大環境就無法支撐下去,但是淘寶或者天貓是可替代的,或者說,淘寶和天貓的核心是商戶,阿里是外殼。而在今天,除了阿里,有許多平台有接盤的可能,換句話說,互聯網已經發展成熟,商戶也在成長,許多商戶已經成長到期望甚至已經獲得屬於自己的流量的程度,無論馬雲的粉絲有多少,作為商戶,對於每年繳納高昂的運營費用給阿里是有微詞的,阿里不僅無法獲得用戶的粘度,實際上,客戶的粘度也是要打問號的。

這就是阿里的另一個軟肋,太過中心化,天貓,閑魚這些產品看似充實了產品線,實際上都是電商平台,包括1688,都是淘寶一個框架下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但是產品線無法伸的更長,在電商之外的領域,存在感就和阿里的地位不太相符了。一旦電商平台這個領域受到衝擊,就容易動搖。你看,京東聲音一大,出來批評阿里的人就多了。

阿里的處境也許並沒有許多人想的那麼樂觀。

騰訊竟然已經開始蠶食阿里最核心的蛋糕,而阿里的雷霆反擊卻沒有動搖騰訊的陣線。

主戰場電子商務除了京東還有一眾特色化的電商平台虎視眈眈。

而平台上的商戶也開始不安分,開始謀求多平台發展,甚至打造自己的平台。

向社交進軍不成功又將阿里的士氣打了回來,似乎阿里只能在電子商務一路走到底。

阿里在國內市場是多線作戰,內憂外患,並且阿里的風格是走自己的路讓他人無路可走,所以阿里的戰場往往會出現一種群雄逐鹿的場面,因為大家都知道阿里做大是件很可怕的事。

阿里現在急需在國際上取得話語權,只有全球化的成果和國際商業上的話語權才能鎮住國內的競爭者和商戶。

為什麼1688沒有成功,而淘寶成功了,明明是相似的運作模式。就是因為個體商戶的創造力被激發了,你看今天網購產品的包裝,的確是賞心悅目。但是這個功勞,包括物流的功勞,長期以來一直被阿里剝奪了,常常一篇軟文,商戶如何由小做大,但是一到結尾,全變成了阿里的功勞。

阿里現在頗有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味道,阿里的主營業務淘寶天貓的競爭力是龐大的商戶數量,但是店不是阿里的,商品也不是阿里的。而阿里總是把店當成自己的,商品也當成自己的,這種行為是讓人忌憚的,所有人都不想讓自己的脖子被其他人掐著,所以在未來,阿里始終要面對這個問題,不僅僅是用戶,還要防止商戶的流失。

阿里的行事風格是典型的走自己的路讓他人無路可走,無論是被阿里收編的大佬還是產品,統統都失去了獨立性。三通一達為淘寶抬了這麼多年的轎子,阿里卻試圖通過菜鳥將他們收編了,我一直拿你當朋友,沒想到你卻想著上我。

但是阿里又不得不如此,阿里的模式需要足夠的掌控力,一旦失去掌控力,就彷彿地主失去了田地,再也無法使喚長工了。

但是長工是否永遠願意被剝削,這是無法預言的,同時,這樣的模式很難再現輝煌了,因為無數人想要複製,也有無數的人在提防。

如互聯網大會這樣的場合,阿里的位置總是最大最好的,馬雲的席位也總是最大最前的,領導最先見的也總是馬雲,阿里的特殊地位無法僅僅用市場地位來解釋。

今年互聯網大會,馬雲風波不斷,大佬的聚會讓我們看到了馬雲和互聯網圈的若即若離。而趙薇的事件又讓我們看到馬雲有可能面對長期以來所積壓的風險。

馬雲過去說的話再次被拿出來鞭屍,不是有人故意要黑阿里,是大家終於開始拿馬雲當正常人看了。

接下來一兩年甚至更短的時間,我想對於阿里和馬雲是非常關鍵的時間,國際化如果不順利,那麼國內市場的動搖會加速,最關鍵的是阿里的地位將會受到質疑。而王林趙薇這些人被處理也開始讓有心人對阿里的光環打個問號,馬雲的政治地位是否真的那麼穩固。

騰訊的市值已經超過阿里,這是一個信號,也許對於一些人來說,這將會是群雄逐鹿的號角,騰訊已經證明自己有站在最高點的能力,它是否會成為那個掀起大旗的曹操?誰也不知道沒有馬雲參加的烏鎮飯局,大佬們討論了什麼。

劉強東怒懟馬雲,堪稱騰訊系下的一員猛將,他到底是那個溫酒前來的先鋒,還是最後的北伐者?

我想,這場大戲僅僅只是開始,還遠未到結束的時候。

-----------------------------------------------------

只要不是吹捧阿里和馬雲,就會被認為是在黑,這實際上是阿里系非常大的一個軟肋,就是光環化,一旦去掉這層光環,阿里就會立刻暴露出弱勢。

就像馬雲過去的言論,劉強東開了第一炮,立刻就有人開始鞭屍馬雲的言論,一旦不再神化馬雲,重新審視馬雲的言論,可以批判的地方太多。過去許多人都沒有把馬雲當正常人看,撒貝南的笑場也僅被當作趣事,但是你不得不承認,大佬在側,金牌主持卻要憋住笑意,這裡面的含意太多。

我說的這些,並不是每一家公司都可以套用。比如剛才說的這一點,騰訊就與阿里完全不同,騰訊是被一路罵過來的,攻擊馬化騰是政治正確,顯然騰訊並不具有阿里這樣的光環優勢。騰訊也不具備阿里的一些地位優勢,遊戲在中國是原罪,上面一旦點名,騰訊就要強化防沉迷。如果騰訊有足夠的權勢,憑藉當年QQ的火熱,就可以依靠Q幣打造一套更強大的支付體系,甚至...。

有評論提到了阿里雲。阿里雲並沒有許多人想像的那麼神奇,在你感嘆阿里雲的強大時,你說的出這具體是什麼產品嗎。雲可以理解為一種模式,將服務架設在雲端,比如過去將照片視頻存在電腦和U盤,現在放在網路雲盤,即開即看,又或者遠程控制,阿里雲的主要產品就是雲伺服器。這並不是一個很新的概念,理論上來說,互聯網時代,你上網,將信息保存在網路上,這都是一種雲的概念。

雲和智能是兩個概念,雲本身並不能解決很複雜的問題,比如阿里一直說的給城市裝雲大腦,但是杭州的交通非常堵,阿里自己員工上下班都要發朋友圈抱怨交通擁堵,阿里在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的情況下就開始了灌輸阿里雲等同於智能的概念,未免有誇大宣傳的嫌疑。

我認為雲的確將會是未來的一個重要市場,但是雲服務的領域並不僅僅阿里在做,亞馬遜做了很多年,騰訊也在做,許多公司也在做。現在說這個領域的未來格局還為時過早。

好了,再說又要說我黑阿里捧騰訊了,但是請記住,這個問題問的是阿里的軟肋,如果你仍然以一種崇拜者的角度去看待阿里,那的確它是沒有軟肋的。

所謂的軟肋也不是拎出一個商機可以立刻打敗阿里,阿里這麼大的體量,要一擊必殺是不可能的,也許你想看到的是可以打倒阿里的方法,那很難。這種大型公司,認真分析可以寫一篇超長論文,也無法僅僅憑藉所謂的軟肋去打到它,軟肋很多,硬骨頭同樣多。

更何況你也不可能在這裡看到。


我不太明白為什麼阿里巴巴的產品經理始終意識不到他們的軟體打開速度都特別慢這件事,每次要開淘寶和支付寶,我都覺得我的大腦經過了一段漫長的空白期,他們那些拿高薪的程序員就不能再努力優化一下用戶體驗嗎?

前幾天清理手機的時候,看到那個佔地500M的淘寶軟體,我特別懷念六十年代那些能在KB級空間上編程的美國程序員。

當然,那個佔據3G空間的微信也沒好到哪去就是了……


有風言馬雲站錯隊了。這是他最大的軟肋。

在中國,政治是第一紅線,站錯隊是致命的。

最近評價阿里的文章呈爆髮式增長。必有古怪啊


阿里自己都知道是缺乏社交。(這裡的社交是指用戶交互,而非即時通訊,後面會展開)

在支付寶和閑魚上的兩次社交嘗試都因為直男瘋狂追逐大胸圖片而被迫中止。

但事實就是,要做社交,黃圖就是第一動力。Facebook一開始就是個在大學園區流行的投票選校花的程序。Snapchat在國外火成那樣,就是因為閱後即焚系統可以讓大家大膽發大尺度照片,而一群餓狼自然就集聚到平台上了。

關於社交,我想說一句:中國人其實不需要社交軟體,只是需要即時通訊軟體。

因為中國人的生產力水平,日常社交習慣,個人形象塑造習慣都不是outgoing的,而是偏固定。就算微信中最社交的功能:附近的人和漂流瓶,現在幾乎已經沒用了不是么。朋友圈說到底是個熟人圈子。

互聯網發展也是有路徑依賴的:美國互聯網市場,重社交,輕聊天;而中國互聯網市場則相反,重聊天,輕社交。因此在美國,Facebook火 了,ICQ、MSN倒了;而在中國,QQ、微信火了,人人網倒了。

這和中美人民的性格有很大關係,美國人主動直接,願意通過社交網路展示自我,中國人含蓄內斂,更願意通過模糊的文字來表達自我(朋友圈發第一條純文字的時候會提示「這是測試版,以後可能沒法只發文字了哦~」但是你看它敢不敢取消,一取消絕對要炸)。其實,從早期,美國人喜歡語音留言而不是簡訊,而中國人幾乎只用簡訊就可略見一斑。

所以在中國做社交,本來都很難。企鵝也只是做成了即時通訊,附帶一點社交而已。阿里想要做社交,國內環境又緊張,黃圖沒法做。

談何容易。

不過話又說回來,就像社交巨頭企鵝天生就缺乏商業因子一樣。每個企業都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有自己缺失的地方。這才是合作社會的常態。企業最求大而全,其實是壟斷的本能在驅動(還有可能就是職業經理人在企業發展出現瓶頸的時候隨便選定發展方向)。作為個人,我倒是挺希望每個企業都有些軟肋的。

做好人民的超市,人民的錢包,挺好。


阿里巴巴的軟肋是已經觸及到自己的邊界了

阿里巴巴是平台驅動的

能夠低成本低門檻快速平推的行業已經沒有了

在剩下的未知領域裡

要麼小的阿里的體量看不上

要麼阿里根本不會玩

雲服務對阿里來說會是下一個突破

但這塊領域阿里處在非常尷尬的位置

追兵特別多前面又有大山

我們是慢慢從阿里雲轉騰訊雲了

國外服務肯定是AWS也不會考慮阿里


題主說的太膚淺了~~~~~~

阿里的軟肋在於集權化與戰略第一(自私)。。。。。。

說阿里有東廠西廠真不是開玩笑。。。。。

看支付鴇事件產品經理得到的結論是教育批評,看搶月餅事件等到的結果是開除。。。

阿里搞一個菜鳥系統,想利用物流快遞行業搞大,結果自己股份佔大頭,資本佔大頭,給三通一達的股份貌似才1%(具體的沒了解反正特少可憐那種)?蜂巢就不同,直接出了自己占稍微多點,其他桐廬系的都有20%左右。。

對於烏鎮飯局我聽過一句有意思的話是:跟著騰訊混的,一個一個都成了獨角獸,跟著阿里混的,一個一個都成了阿里供血袋。。

阿里這個企業最大在軟肋在於自私,得勢的項目很容易成為吸血大戶,因此不利於阿里內部的產品發展,也不利於與合作者的關係

阿里自私的核心問題在於企業內部的集權意識有關,這個跟馬雲的個性張揚喜歡誇張刷存在感也有關。。。

這樣的結果是,敵人越來越多。。。。。

你自己的產品有粘性沒什麼用,互聯網世界你能把全部產品都弄成你的供血袋么?騰訊的粘性在於,你及時現在沒在用微信,你也用著別人庇護下的獨角獸。。。這TM才叫粘性。。。

阿里還有一個問題是沒掌控住信息流與人的介面:人在接觸互聯網的時候主要流量口在於四個點:

一搜索:百度

二社交:騰訊

三娛樂遊戲:騰訊

四郵箱:網易,騰訊

至於阿里掌控的購物,不過也就一個月一兩次的口子,還不如打車頻繁。。。。。還可能會是只有一年一度雙十一的一次性粘度。。。。。

唯一比較好的地方是在於阿里雲算是佔了企業接觸互聯網的流量口。。。。可是企業比人無情得多,人有粘性,企業沒有。。即便壟斷也是不穩。。。。

阿里也就這樣了。。。。遲早因為創收失利內耗過重而完蛋~~~~~

回頭再加一點更實在的。阿里的高層變動過於頻繁。馬雲雖然不怎麼管事了,但是作為太上皇一直在干擾阿里的運作以及高層的人選。

能發展成現在這樣我也覺得有些意思的,好在改動來改動去也還有很多知根知底的人沒出什麼亂子。

但是過幾年之後就不同了,加上集權化的阿里容易發生「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狀況。問題出在內部是最有可能的。

阿里的HR權利太大,這玩起來有點類似於明朝東西兩廠加錦衣衛。

*********************分割線:下面是回答我沙發的台詞****************************

會飛的熊貓:你這窮B一個月兩次淘寶?你這麼窮也寫不出好東西,你還在用兩年前眼光看現在的阿里,現在阿里的業務不局限於淘寶天貓了,有時間多花點錢買書看,有好處。

//////////////////////////////////以上是我沙發的評論///////////////////////////////////////

抱歉,我這種窮逼一年估計逛一次淘寶。。。。東西太多懶得選,硬體家電在京東買,生活用品宜家,網易嚴選,服裝ZARA。。特殊物件海淘。。。。。

對於阿里其他業務我談了三個比較出眾的方面:物流的菜鳥驛站,社交的支付鴇事件,雲計算的阿里雲。。。。。

至於AI業務上阿里是明顯落後於百度,網易,騰訊的。。。。。因此我沒拿出來談。

其他的業務就是我說的供血袋越做越差,我指的是現在廣告泛濫的微博,因為螞蟻信用免押金的ofo(ofo撐不過兩年了,最快可能明年就倒了被合併)。

然後我還沒提的是:

現在馬雲本家淘寶天貓全靠刷單撐面子(垂直電商下電商的地位完全不穩)

馬雲因為在阿里占股過低,暗度陳倉獨立螞蟻金融完全自己控制(自私集權表現)。。。

至於你說的多花錢買書看。。。。我會的。


阿里的王牌是電商和金融,泛化出來的是連接人與商品,人與錢能力。

圍繞阿里電商的是淘寶,天貓,聚划算,阿里巴巴B2B為首的電商平台,阿里媽媽的廣告平台以及菜鳥網路的物流平台。阿里金融的核心是螞蟻金服,螞蟻最廣為人知的產品是支付寶,此外螞蟻還涉足理財,貸款,徵信等金融服務,並且投資入股了基金,保險,銀行等業務。支撐阿里海量業務的底層就是阿里雲。

除了阿里的幾張王牌之外,阿里的觸手還涉及文化娛樂,企業服務,本地生活,汽車交通,智能硬體,並且從來沒有放棄過社交的企圖。

這麼巨大的一家公司會有什麼軟肋呢?我們來分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 社會發展趨勢

中國的互聯網經過了三十年左右的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相對比較穩定的局面。騰訊牢牢佔據了社交和娛樂兩塊高地,阿里則有金融和電商兩張王牌,百度曾經依靠搜索佔據了流量第一入口,但因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決策失誤,發展已明顯乏力,目前正all in AI。除了三家巨頭型企業,市場上也盤踞了很多細分領域的玩家,例如做旅遊的攜程,做出行的滴滴,做本地衣食住行服務的新美大,做媒體資訊的今日頭條等等。此外,在牢牢守住自身高地的同時,騰訊和阿里也以投資入股的方式各自在其他領域做了大量的布局,同時也重金投入探索未來發展空間,例如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領域。

此外,我們需要關注一個數字,截至目前為止,全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用戶總數已經超過9億。這意味著中國網民數量在逐漸趨於飽和,線上發展空間遭遇瓶頸,線上紅利基本消失殆盡,線上流量獲取成本已和線下持平。在這樣的情況下,未來巨頭型互聯網公司的大方向有以下四點:

第一個方向是逐步滲透到線下,線下的零售總額要遠遠高於線上,而且線下尚有大量的效率提升空間;第二個方向是佔據更多的用戶使用時間,在人數飽和,時間總量一定的情況下,誰更多佔據用戶的時間和注意力,誰就更有可能笑到最後;第三個方向是尋找海外機會,將更多的業務拓展到海外;第四個方向是投入更多重心來做企業端服務,在國外,我們可以看到有oracle,sap,IBM,salesforce等市值數百億甚至上千億美元的以企業服務為主要業務的公司,而在國內,目前還沒有一家在B端領域真正強大的公司,像金蝶,東軟這種老牌公司實在不值一提。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阿里在拚命地做這麼幾件事情:

  • 大力推行新零售,布局線下,例如盒馬鮮生,銀泰百貨,高鑫零售;同時阿里內部也在進行賽馬機制,多個團隊在重壓之下試點線下業務模式,例如零售通天貓小店和阿里雲零售。
  • 在支付寶社交嘗試失敗之後,支付寶的發展方向變為更高頻化和碎片化地切入用戶的生活,搶佔用戶時間。現在除了支付業務,支付寶還涵蓋了生活繳費,共享單車,加油服務,城市服務,外賣,電影票,房屋租賃,酒店等等海量業務,從一個支付工具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巨型流量入口。
  • 而在海外業務拓展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馬老師樂此不疲地會面各國高層,不遺餘力地為阿里海外的發展做前期鋪墊,而最近阿里頻繁的投資東南亞市場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 至於企業端業務,阿里的王牌就是阿里雲了,所以阿里目前正在竭盡全力地夯實自身的技術底層,進行深度學習領域的各種研發,然後將底層技術通過阿里雲封裝之後對外輸出。個人認為,阿里達摩院的成立,最大的意圖就在於此。

以上四個方向,第一個是阿里的生命線,阿里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一定會做,具體原因留到下一個部分進行說明;由於阿里在線下根基薄弱,同時大量傳統線下零售商的思維逐步互聯網化以及騰訊京東等巨頭也在進攻這片領域,線下新零售的戰況會異常激烈。第二個方向同樣需要和其他公司搶奪用戶時間,例如微信QQ,今日頭條,知乎等等,但是令阿里難受的是,不管支付寶裡面集成多少功能,在用戶心智里,支付寶始終是一個工具,用戶每天使用支付寶的累積時間可能也不過幾分鐘,遠遠趕不上微信和今日頭條的數個小時。而第三個方向是機遇,同時也是風險,馬老師做了很多本來應該是政府高層做的事情,而且海外市場對於阿里的接受程度也有待商榷。而最後一個企業端市場,是建立在對企業業務的深度理解之上的,阿里的平台型基因和這個市場有那麼點格格不入。

二. 正面戰場

阿里的電商業務受到來自京東的強力挑戰,阿里是平台模式,京東是自營模式,很多商品的價格和品質都比阿里有優勢。尤其是京東的物流能力是阿里不具備的,等到京東的物流成本進一步下降,帶來商品價格進一步降低的時候,勢必會更加威脅到阿里電商的地位。在線上基本不存在增量市場,只有存量市場的時候,京東的蠶食則必定意味著阿里電商業務的萎縮,所以阿里必須往線下進攻尋找生存空間,去搶佔傳統線下零售商的蛋糕。

對於螞蟻金服來說,現在微信支付,尤其在線下支付場景中,在逐漸蠶食支付寶的市場,支付寶的優勢並不明顯。除了支付,螞蟻金服還做了理財,貸款,徵信等金融服務,投資入股了基金,保險,銀行等業務,尤其是面向個人的貸款,這是傳統銀行業不做的事情,因為對於傳統銀行來說,個人貸款業務的渠道成本太高了,不值得去做。阿里正是依靠渠道上的優勢,在藍海市場里做增量。但是如果未來中國的信用體系健全了,銀行可以大幅降低渠道成本的時候,不保證銀行不會切入到個人貸款業務裡面來。畢竟在我們國家,銀行才是親兒子。

而阿里雲,因為在國內布局比較早,所以目前在國內佔有率最高。但是在這個領域阿里並沒有太多技術優勢,客戶有像騰訊雲等其他選擇,而且如果未來亞馬遜能進入中國,憑藉AWS的碾壓性優勢,阿里雲的生存空間會進一步喪失。

三. 側面戰場和其他因素

阿里在各個細分領域都有布局,但是更多是戰略投資,而不是財務投資。絕大多數阿里投資的公司最後都是為阿里本身的業務服務,所以對於創業者來說,一方面想要阿里的錢,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時刻防著阿里,所以阿里和被投資公司的關係並沒有那麼好。反觀騰訊,騰訊很大的一個優點是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和不擅長什麼,往往能夠給投資對象較大的自由空間。

而阿里的非王牌業務,在市場上並沒有體現出較大的佔有率和用戶口碑,這方面就不做過多分析了。

再來看看馬老師本人,馬老師現在已經54歲了,還有多少年富力強的時間,等到馬老師真正退居幕後的時候,阿里是否還能找到一個像馬老師這樣的人,其影響力和資源足以拉動阿里這架龐大的馬車前進。而馬化騰現在才46歲,正是腦力和精力的巔峰時期。

阿里是一家將戰略做到極致的公司,從支付寶,到天貓,到阿里雲,很多地方都能看出阿里的提前布局能力。雖然有很多困難,但是我仍然相信阿里會一一克服,也許在三年之後,阿里在一片新的領地蓬勃發展的時候,我們又會再次驚嘆於阿里的戰略眼光和執行能力!

個人一家之言,歡迎各位朋友共同探討。立個flag,有空再分析一下騰訊和百度。


現實中,我說幾句華為的不好,華為的朋友很虛心的來問我真實想法。

知乎上,我罵騰訊的答案,從來不會被一堆騰訊的人刷惡評,舉報政治敏感。

罵百度的也不會。

罵阿里之後,瘋狂舉報我的各個高贊答案。

阿里這公司的人,不夠包容,喜歡鑽規則的漏洞,

甚至藐視規則,喜歡「擁抱變化」。

這一點是最大的弱點和未來的禍根。

有些原罪是洗不清的,你舉報我不讓我說話,掩耳盜鈴,有意義嗎?

大家看一下評論中的,很多都是阿里的員工,人家根本不用水軍,員工夠了,好玩。


軟肋在於互聯網的最難動搖的流量入口——人「流」(我不喜歡這個詞,一般用「客流」)。

由此,兩個關鍵點:

  1. 騰訊與其代理人之間,不是簡單的投資關係,是互相加強的「異業聯盟」,最擅長「會員體系」的騰訊是盟主——顯然3Q大戰後,小馬哥真正想明白了如何成為「平台」,再加上微信順利上位;
  2. 阿里的代理人無法將戰火燒到騰訊的根本——人「流」,反之騰訊的代理人則可以讓阿里應接不暇。

場景固然是很重要的流量入口,最近幾年的各種場景爭奪戰越來越激烈,經典如滴滴快的之戰開始,包括高德、京東、菜鳥、美大、摩拜、OfO等等——阿里、騰訊早已開始用資本的力量遙控「代理人的戰爭」。

但移動互聯網本質是人隨身攜帶上網設備(包括穿戴設備)——【流量入口】固然重要,但「人」才是【流量本身】

至今沒有能撼動騰迅系的根本的破局者出現,目前騰迅聯盟處於不敗之地。

反之,阿里擅長的領域,騰訊聯盟雖然入局晚於或暫時落後於阿里,但加速度更大,遲早逐步反超,例如微信支付。

關於「社交」「馬雲」「產品」的觀點,我都贊同,僅換個角度作為補充。


不行啊,阿里人多勢眾,抵擋不住。關評了,大家看個熱鬧吧。

你仔細看世界IT前10強,沒有一個不是產品公司,哪怕亞馬遜,也是竭盡全力在打造雲產品。

就我在IT外企工作20年的經驗,IT公司如果產品不行,很快就會萎縮,因為產品才是絕對門檻,是資本跨越不過去的門檻。

因為Unix伺服器業務萎縮,導致IBM,HP這兩個壟斷巨頭紛紛收縮業務,大裁員。更不要說EMC這種曾經存儲行業大牛,因為產品沒有競爭力,被HDS打的稀里嘩啦。

阿里是一個靠商業模式起家的公司,雖然有各種子公司做各種產品,但是這些子公司無論從技術能力還是市場規模都遠遠無法足以支撐阿里這麼大的體量。包括阿里雲,都不足夠大。

說句難聽的話,如果未來有賈躍亭這種手套攜國有資本開個新的淘寶,那麼阿里就很快坍塌了。這是中國國情,跟馬雲的能力無關。在我看來,這種風險非常大,畢竟物是人非,曾經的王首富都賣光了資產。

現在首汽約車的市場佔有率在迅速吞噬滴滴專車的市場份額。這部分高端用戶的利潤是滴滴的心頭之痛,如果首汽約車做大,滴滴就會非常難看,這就是靠商業模式起家的公司的軟肋。

Google在搞Android,翻譯,地圖,alpha go,機器人等等等等,而且都免費。Google是吃飽了撐的么?Google在建立自己的產品技術壁壘。

亞馬遜每年投入巨額資金開發雲技術,亞馬遜是吃飽了撐的嗎?

阿里有啥?阿里有淘寶,和長在中國特色金融體制上的資本公司。

阿里能走多遠?那就看運氣了。


小馬哥在今天《財富》論壇說:騰訊要做賦能者,阿里巴巴也要做賦能者,但是兩者的邏輯是不一樣的。阿里巴巴的賦能是中心化的,高度控制的,核心的路徑和資源都在阿里巴巴自己手裡。騰訊的賦能是去中心化的,每個企業都可以有自己的渠道和用戶。所以我認為阿里巴巴最大的軟肋是馬雲的控制欲。


兩大核心,淘寶,支付寶,都有致命問題。

後者是看老大哥臉色不多講,

老大哥今天翻臉他明天就死。

前者本質上就是一個有次元門的世界裡做商場不動產開發的。不動產失去稀有不可再生的屬性以後,就和現實世界相反了,長期看必崩盤。

換言之,阿里作為一個群眾眼裡的「互聯網技術公司」,

它所有家族產品的優勢,和互聯網技術沒有一毛錢關係。

都是通過「歷史機遇投機」和「市場運作」佔領了絕對領軍地位來實現阿里爸爸帝國的。

所以如果我要買股票,我買格力電器。

騰訊阿里二選一的話,肯定選騰訊。

阿里連分紅都沒有…

==========

講道理吧,評論區那麼多既不是程序員不懂哪些屬於技術,哪些屬於產品設計運營,又看不懂什麼是「次元門世界的商場不動產開發」,也不能理解為什麼「可再生不稀缺可代替」的東西長期看必然崩盤的內在邏輯聯繫的人,就不要過來留言了……

還有語文不及格的也不要來了,跟你們講話太累,我說的明明是阿里的優勢和技術沒關係,我什麼時候說過阿里和技術沒關係了?


身為商人卻異常高調。

中國歷史上還沒有哪個商人能夠如此高調並基業長青的先例。

只能祝願開天闢地、開創先河。

————

富可敵國;

控制了數以億計的用戶和商家、廠家,真正影響國計民生;

深深滲透入了金融系統,讓國有金融機構如臨大敵;

境外上市且股權和政府基本沒有明面上的關係;

與各國政要平起平坐高談闊論;

佔領機場、書店、網路雞湯的成功學導師;

民間自發傳播的朋友圈語錄創造者;

通過兼并收購控制媒體與文化;

與文藝圈關係密切;

將自己打造成明星,並在電影、音樂等通俗娛樂方面發展;

公司內外有意無意的搞偶像崇拜和洗腦文化......

———

另一位小馬哥同樣能做到上面的事情,卻偏偏選擇低調。因為有一位睿智的老者曾經說過:

悶聲發大財才是最吼的!

———

近二十年國內曾經有錢有影響力且高調的商人除jackma外還有這麼幾位:

董阿姨、王健林、賈躍亭、王石、黃光裕、李經緯、仰融...... 簡單來說,他們在高調之後都走下坡路了。

有錢有影響力商人:小扎、蓋茨、喬布斯、ponyma等,都用實際行動來儘可能保持低調,基本上都不灌雞湯不洗腦不主動造神不演電影不出歌,儘可能不主動成為媒體的焦點,並儘可能遠離娛樂圈明星。

高處不勝寒,jackma反常的高調必然是有原因的,相似的商人目前似乎只有Elon Musk,但Musk是刻意把自己打造成明星以獲得額外的資源聚集以及產品溢價;jackma當前的商業邏輯其實是與之完全不同的,真實想法我們無從得知。

但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

很多時候,我們都對力量一無所知。


我在貼吧罵百度,一半人給我贊,還有一半人罵我,說我在替百度說好話。

我在騰訊新聞裡面罵騰訊,在微信里罵騰訊,在知乎上罵騰訊,騰訊自己旗下的產品誒,還有不少人在支持我的觀點。

我在微博上罵阿里,我的微博被封了,在騰訊新聞裡面罵阿里,底下的人罵我,在知乎上罵阿里,我的知乎賬號被封了。

你說我為什麼不喜歡阿里?言論自由你以為是開玩笑的?

阿里比百度差了一百個華為

更新2017.12.15.3:51

哇我是被大v翻牌了嗎,這麼多贊。

集中回答一下幾個問題啊:

1、知乎不是騰訊控股的嗎?

對,沒錯,所以這件事情更加奇怪了。

2、我看知乎上都是批判阿里的啊?

那是最近,之前批評阿里的基本被刪光了。

3、我看知乎上也沒多少人批評騰訊啊?

emm…我有一個提問是騰訊二十年能不能超過迪士尼,底下全都是嘲諷我的。我覺得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4、為什麼黑華為?華為萌萌噠

東印度華為公司嘛,而且華為手機說實話,體驗遠不如價格才它的一半的小米。

希望不會被封…

啊,新鮮的空氣


馬雲。

像BATJ這種龐然大物,是很難倒的。即使B那樣作惡,全民口水噴,現在也還不是好好地。

大公司擁有強大的人才儲備、資金、資源。無論市場上出現什麼對標產品,都可以收購,不賣就挖你的人,你是大公司就抄,迅速跟上去,不需要做第一,只要不掉隊。因為掉隊的代價太大,時間才是最貴的東西。

像最近大火的吃雞,說點難聽的,TX隨便找點工程師幫助外掛工作室,弄得遊戲烏煙瘴氣,再買下股份,逼迫藍洞交出代理權,一隻現金奶牛就落進口袋。(你們想想LOL幫TX賺了多少錢)

那麼說回A,現在它的產業龐大之巨,遠超普通人的想像。這樣一艘航空母艦,前行是容易的,轉彎甚至是掉頭,對它來說,難如登天。在這種時候,考驗的就是掌舵人的勇氣和果決了。馬雲有沒有我不知道,但是B的孤注一擲,我是佩服的。


軟肋就是沒有「社交入口」,阿里唯一最有優勢壓軸武器就是「支付寶」,說到底就是一個「支付工具」,沒法直接聯繫人與人的,只能培養支付習慣,沒法切入內容的,模仿別人是沒用的。

微信的模式就比較好,社交工具,手機交流是每天每個人最高頻的操作,有強聯繫的。先把人與人連接起來,編製成一張幾億人口的手機網上「國家」,然後在這個生態圈內做內容就行了,有發展和未來的。


阿里巴巴最大的軟肋,是騰訊!

奇怪吧?大家有沒有想過,阿里巴巴為什麼能夠做這麼大?

像和菲律賓總統談笑風生,佔領印度移動支付市場這樣的事情,為什麼可以放心交給馬雲去做?

這麼大一塊蛋糕,為什麼捨得給馬雲吃掉?

馬雲的阿里巴巴是國企嗎?不是啊!那讓這麼一個私立企業做大,蛋糕都讓一個馬雲給吃了,這在「天下為公」思想浸潤了幾千年的中國,合理嗎?

非常不合理啊!

那馬云為什麼依然安然不動,阿里為什麼依然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

因為有騰訊在制衡它啊!

阿里是私企,騰訊也是私企,但誰也不可以做出逾越社會底線、損國害民的事情,一旦做了,立刻讓對方替代你!

明白了嗎?制衡。

很多人覺得馬雲和馬化騰是最大的對手,不是!他們是相互依存的。

很多人覺得阿里和騰訊是最大的敵人,不是!他們是相生相化的。

互相監督,互相扶持,因為可以互相替代,所以都得以安然存在。

一旦其中的一個垮掉,制衡消失了,國家會讓你一家獨大嗎?

不可能的!政府不支持,老百姓不支持,知識分子和讀書人也不支持。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移動支付、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如果再加上社交、通訊、娛樂,都讓你一個人佔了,

老百姓吃什麼啊?政府幹什麼啊?

你說是動你還是動你還是動你呢?

你說是辦了你還是辦了你還是辦了你呢?

所以阿里和騰訊雖然競爭,但又不敢全面競爭,說白了,就算把社交、通訊、娛樂的整個份額都白花花地擺在馬雲的面前,馬雲敢拿嗎?

真拿了還能活命嗎?

都讓你控制了,你算老幾啊?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阿里巴巴最大的軟肋,其實是騰訊,騰訊最大的軟肋,其實是阿里巴巴。

一個倒了,另外一個,便不能獨存。

————————————————————————

最棒的個人成長專欄: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有些技巧,只被少數人掌握,從未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新浪微博:秘傳心理學 Sina Visitor System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公眾號「秘傳哲學」

秘傳哲學、心理學,為你解讀世界的元規則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推出 App「阿里隱私守護」?
阿里巴巴戰略投資魅族,雷軍怎麼看?
阿里巴巴上市後,普通員工可套現467億美元,將誕生萬名千萬富翁。是真的嗎?可以迅速套現嗎?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月餅事件中泄露公司內部截圖的員工也將要被處理的事件?
阿里月餅事件中員工可以套利多少錢?

TAG:互聯網 | 電子商務 | 阿里巴巴集團 | 互聯網公司 | 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