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傳武脫武器為拳真的可行?

例如形意脫槍為拳,華拳脫劍為拳。是否真的能將兵器技還原到拳腳還是滿清禁武純屬無奈的表現?練了形意拳不一定槍玩的6,練了華拳不一定劍法玩的6,很多還打不過兵擊票友。


談一點自己的體會,供有心人參考。

脫槍為拳的前提是——你練過槍。

太極拳只有練過抖大桿,才明白拳不是胳膊勁,胳膊放鬆還要能打出透勁。才是「太極沒有手,有手非太極」的意思。

沒有槍,沒有大桿的時候,依然能夠用刺槍、抖大桿的感受去引領自己打拳。

然後,有機會再去練槍、抖大桿,看看有沒有進步,有沒有改善,有沒有新的問題。

無論有槍還是無槍,槍的感覺都在身上,這時候才談得上脫槍為拳。否則,單練一個拳,靠臆想是沒用的。每天左右手各一百次攔拿扎,然後再打拳,感受就不一樣了。要是能每天拿出半天練槍、半天練拳……呃,靠什麼吃飯,就是你要考慮的問題了。

同理,劍是有尖、有刃的(廢話),劍的用法與槍不同(廢話),手臂要符合劍的運動方式,拳法的狀態就變了。如果沒練過劍,手裡沒有劍的感覺,對劍刃和劍脊的運行沒概念,拳打出來就是手裡拿著棍子的感覺,甚至給你劍,也不過是被當做棍子來掄。

只有真的懂劍法,才能明白「六合歸一、氣貼於背、拳從劍出」是怎樣的狀態。

懂了劍才能脫劍為拳,就是在拳法里分清手臂的運動狀態,保持以劍尖、刃作為攻擊點、線,保持「劍」對對手的威懾力,哪怕手裡沒有劍,對手也能感覺到莫名的「劍氣」(認真臉)。

這是我在練拳、劍、槍的一點粗淺經驗,希望各位前輩、老師批評指正。


脫槍為拳,更多的是一種無奈。中國歷史上大規模禁止民間私有兵器,有過好幾次。武術的根本還是器械。沒了兵器,只好練拳。有些時期,練拳都要躲起來練。

如果有靠譜的老師教器械,也再有一定條件可以對抗,學器械會對拳術有非常大的幫助。

學拳術在發力,體能,技擊理論上,對器械有幫助,但是器械變拳容易,拳變器械能實戰難,首先就得要求這個拳能真練對真練好。

另外,在武術入門階段,如果沒有經過系統的力量耐力基礎訓練,學拳就容易有誤區。器械在這點上就方向明確。拿個三米大槍瞎舞三年,別的不說,光是兩膀子力氣,就夠很多人喝一壺得了。


形意拳也有脫槍為拳的說法,五行拳和十二形(部分)都有槍法動作,但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為什麼呢?因為槍法不是練幾下動作就能掌握的,以前形意拳家的槍譜上有三位數的攻防對練方法(槍架子)。世俗愛慕的攔拿扎和涮槍等方法雖然關鍵,但無法使練習者由「理」轉成具體的「法」。

所以很多人槍耍的好,但是一到實戰就不行了。


細說的話,形意拳的脫槍為拳指的脫「槍理」。

例如說「三節」,槍並不是一根杆子而已,是從槍根到槍尖漸漸變細的,由此分出梢節(槍尖)、中節(槍身)、根節(槍根)。這跟歐劍里強弱劍身的概念是一樣的。

從力學上來講,這樣的結構是省力的,槍根轉一下,槍尖就走個圈。

從技法上講的話,槍尖它。。。。。。這個太複雜我懶得寫,大家自己去看《手臂錄》和HEMA的書吧。

形意拳的一個特點就是,提出人體跟槍一樣是有三節的。形意拳為啥老講三節三節的,這個三節有什麼意義,讀者自己體會一下吧。


脫槍為拳,發展到近期,脫武為舞…槍拳一體,沒有大槍,我有拳,脫武為舞……沒有對練,我有跳舞?槍拳一體,拳搏一體,單操,沒有陪練,就在木樁,心中,練時無人當有人,脫離陪練,還是當有個陪練來練,一個人練,還是得有兩個人對練來檢驗,一個人練出的功,還得兩個人對打實作來檢驗這個功的真假,這就是這十幾年傳武走的彎路的教訓所在,脫離了對練,對搏,一個當兩個人對打來練,練出來還得兩個對練檢驗,脫離了這些,傳武就什麼都不是,最後就是淘汰,淪落一途。教訓是慘痛的,但還來的不晚,還有傳下去,改正的餘地。武術,無論那種拳,拳搏一體,才是真正的體,其他的都是他的用。虛實一體,理論結合實際,能搏才是真,用實作,對搏,檢驗,理論,學練試用。要說還有什麼要補充,就是架子是用來練打的,不是上陣跳個舞嚇走對手的,你也嚇不著對手,功也是用來打的,不是用來搞跳大神的。你說你就要把它當健身操,氣功,用來長壽?一則,效果不明,就和亂吃藥,弄出運動損傷一回事。二則,長期這樣練,會弱化練習者的防衛能力和意識,萬一有事,自己害自己。對於武術從業者來說,長期脫離實踐,脫離拳搏一體,一則自身的吃飯傢伙,武術的防衛能力不免弱化,另外,長期如此,終是演吃卯糧,自己弱化了自己的武術素養,短則三五年,長則下一代,砸了自己的牌子,好比日本的鋼鐵,老字號作假,長在河邊走,那有不失鞋?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中國傳統武術這樣發展下去,恐怕下下一代,擂台上就看不到中國傳統武術了,那這個老臉可丟大了。還有嘛,騙子在這一領域泛濫,無益是自己打了自己的老臉,破壞了國際面子工程,以及社會的誠信體系。打了一個負面的廣告。


這也是打不過現代搏擊的原因。

因為傳武很多看似拳法的東西其實就是沒有拿武器空手版。

拿武器可能還有用,強行用來空手格鬥就水了…

而且即使練這些不見的就真會使,必須拿上武器真去練才能最終打開某武器的技能,不過會學很快就是了。


據我所知拳械並行傳授的模式一直持續到清末,也就是說,從練習角度來講從來都是能互相對照的。後來洋槍登上歷史舞台,袁世凱小站練兵,冷兵器時代徹底結束。很多流派在國術館系統下就只傳拳不傳兵刃了。有些流派比如楊氏太極進入京城拳場規則比較早,甚至在民國以前就不怎麼練兵器了。所以今天的很多傳承是沒有兵器部分的,這就導致了去很多人對於相應技術的來源和要點不甚了解。


純屬無奈下策之舉,
就像合氣道,之所以在武術的角度上對方摁住自己的手,是因為自己正在拔刀
結果現在一堆中國的練習者對抓手抓那裡非常執著,形而上學地練習形

一方面,便於推廣。另一方面,很難成為古代所追求的目標。
例如現代劍道比賽,追求「一本」。所以外行人看著就是瞎雞巴竹棍亂敲。(請給你身邊的素人小夥伴看看玉龍旗比賽)
但是看戶山組織的擊劍比賽(youtube搜日語的 戶山擊劍),很多古流的也參加進去一起比賽(包括不少一刀流,新陰流劍士,這兩個流派對相當部分的日本武術流派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明顯是更傾向於用刀劍在作戰,外行人也能看出這是刀劍的決鬥。

同理,中國槍術技法的確是十分精妙。但是我不覺得每天只打八極徒手套路的能對於八極的槍術了解有多深。看台灣對於槍術的器械練習然後用現代護具對練檢驗成果,至少比大陸的多數只用空手套路的傳承質量好很多啊。


拳擊能不能叫脫戰繩為拳,脫魔力球為拳呢?
其實槍吧……就是個超高難度的菲利士棒。很有特色的素質訓練。
對了,我們拿小杠鈴還耍花呢,你見過crossfit里有這項?
中國實戰槍法傳承最好的,應該就是長春霍氏八極和台灣八極了,你可以看看他們的論述當中,槍法和拳法有沒有一些大v們說的那樣,關係那麼緊密。
樓主提的有一點是對的:以目前大部分內家三拳弟子,比如樓內幾個答主們練的槍法而論,也許對拳勁是有幫助,真用槍,一個回合就得讓人捅死。
真的,有時一個人的水平,聽他說的話就能了解,比看單人演練的視頻管用。
兵器怎麼有力,走的也是個巧勁,跟徒手的發力兩回事。
對於今天練拳的,革法都可以不必練,練好抖槍,戳槍和抽拔槍就可以了。
劍法和華拳……就不了解。
順便說一句,我看到真正拳劍槍用一套打法的,只有孟憲超、董如軍那一系峨眉拳。


冷兵器時代的兵器不是大家現在看到的小刀小槍,是大刀大槍,作戰時必須要藉助兵器本身的重量而增加打擊力度。

我在習練尚氏形意拳時有一個師兄弟有一桿大槍,三米多長,末端碗口粗細,手握不住,至少三十多斤,這才是兵器。

使用這樣的兵器,很容易就會被人發現其中的奧秘,即用胳膊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要使用脊柱的力量,握兵器的手只是一個支點,兵器要隨著脊柱走,或者說,用脊柱控制兵器。再推而廣之,就會發現與脊柱聯繫的腰胯、腿腳、心胸等部位的開合,就慢慢習練會周身整勁,就會分明出內家拳。

於是,岳飛分明了形意拳,對於這點我是堅信不疑的!

了解內家拳請看我主頁文章或關注知乎專欄傳統實戰太極拳。


略懂八極。詳情請見,六合大槍——八極,別的武術不懂,八極到最後肯定得學槍,把槍勁化入拳勁。如果光學拳就能懂槍,那也就沒那麼多難事了。

我們這支講「拳走一肘,槍走一勢」,指第一式是最難學的,無論是拳還是槍,第一式的學習永遠會給人莫大的打擊(和其他系以撐捶入手不同,鄙人所學一系是從頂心肘入手),而且拳只是給槍打基礎用的。

正因為如此,即使單操純熟後,開始學習六合大槍,依然會有初學頂心肘時的挫敗感——難!很多人找到師傅後,發現先前魯莽的自學中有很多錯誤,包括我。

題主請想,如果兵器這種後面的部分你都能自學,那為何相對容易的拳部分你自學都能跑偏?並非學了拳,你就懂了槍,別跟我說天才領悟什麼的,在我看來強調這些的都是和諧辭彙。要知道槍的第一勢和頂肘一樣是最難的。

PS:槍能校拳,但拳藝不精而學槍,你的槍也不會好到哪兒去。


從自己的經驗上來說,有些練不明白的地方,拿上兵器耍耍就通了,確實有些技術是兵器中化出來的,個人傾向於兵器化入拳術是對拳術的升級,但不是為了代替兵器,否則,胳膊再硬,也扛不住斧頭劈吧


很簡單啦,兩手抖大槍是握尾端的,這麼拿槍來練十分吃力,只用手臂力量是抖不動的,必定合上腰胯才能抖得動,一直這麼練習,還要啥招數打法,胳膊腰胯這麼大力氣,怎麼打別人都扛不住了


看看我大通背拳就行了,里擠,外滾理同槍法攔拿,劈山挑山理同刀法崩劈,手不空回理同槍法穿指穿袖刀法圈壓,圈槍圈刀根圈手攪山一個意思,步法更是刀槍拳通用。


練炮錘是化炮為拳


勁有,技擊動作不一定好使,得加東西。


傳統武術流派有脫器械為拳之說。特別是從大槍化拳的講法流傳最廣,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心意六合拳,以及由心意六合再發展而來的形意拳。
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要脫器械為拳?因為許多朝代在和平時期禁武,並不能象影視劇里那樣大搖大擺拎著傢伙到處逛,那個是要吃宿司的。而且古代打仗用的傢伙都比較長大,不然上戰場一點毛用都木有。你敢帶藍博那把軍刀去衝鋒?那麼到了和平時期,有本領的下級軍官或者"特種兵『"該怎麼保家護身呢?於是,有些非常有智慧的老祖宗們就開始把器械的練法,改到拳上去練。我以心意拳為例,祖師爺應該是姫際可,明朝山西蒲州人。年輕時據說是民團領導,擅使大槍。他化槍為拳的依據就是在太平時期,可以保護鄉里。
接下來要說化槍為拳的理論依據。練過傳武器械的應該知道,大槍是非常難練的傢伙。相比之下,刀斧棒要好用的多,單靠器械自身的重力,隨便砸一下砍一下就能有殺傷力。槍卻不行,大槍太……長了,隨便都有一丈二以上,有的更超過丈八。能有效殺傷的就只有槍頭。因此,能使用大槍的人,身體素質必須非常好,更重要的是練大槍的過程中,身體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用力模式,現在的說法叫動力定型。在這個基礎上,隨便一動,一般人就擋不住。姬際可就想把這種用槍的身法,融合到徒手格鬥術上去。於是幾次上嵩山少林取經,取的可不是佛經,而是參考少林拳。有說法是用槍法作交換。前後經過多年研究,終於完成了心意六合拳。
最後說說化槍為拳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兼回答這個提問。說化武器為拳,那麼這個拳和武器必須要有根本上的聯繫。不能拳是這一套,兵器是另一個套路,身法基礎都不相干,那就說不上化了。必定要拳械功一體才行。心意拳創拳之初,據譜上說,僅前後各六勢,也就是十二個動作。這十二勢全部都是運用槍法的身法動作而設,並不是現在所謂的招式,不講如何招架或交手。是通過各勢訓練,把身上各關節各部位在運動狀態下統一起來。俗稱的整勁就是這個。和後來的形意比較起來,心意拳的動態(非動作)更接近用槍的動作。一般人都喜歡說某某拳是拿槍的架勢,但是拿是死的,要看身體的動態。肢體用力大的,基本上都流於形式,失卻心意拳的本意。所以說化槍為拳,其實是槍拳一體,練的是功夫。並不是說把器械的用法,改到徒手上去。


從發展歷史的角度看,兵器的技法變成徒手的技法完全是可行的。但是從徒手反推回兵器基本不可能,因為很多要素不同了。
首先是發力,手上拿個東西和你空手的情況下,發力的方式、習慣都是不同的。可能有所相似或相通,但是不可能完全一樣。空著手掄拳頭打人誰都會,但是拿把槍呢?不是所有人都能耍起來的。
其次是分寸,徒手的打擊點、運動的距離、力量的大小和用器械是完全不同的。但凡有個長桿的兵器,技法上基本就有利用槓桿原理的部分。這本身是徒手實現不太了的,因為人體沒有那麼長的槓桿。可能打同一個招式,用兵器只需要轉兩下,用拳頭你需要轉個很大的距離。


推薦閱讀:

如何學散打併將其運用到實戰對抗中去?
真正的傳統武術比武是什麼樣的,有什麼可以參考的視頻嗎?
武俠劇或日漫中那樣的眼不看,手不扶快速收刀的技巧真的存在嗎?
練習什麼可以讓女朋友打得過我?

TAG:搏擊項目 | 功夫 | 形意拳 | 傳統武術 | 格鬥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