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敦刻爾克的結尾?

電影片末,湯姆哈迪駕駛的戰鬥機在燃料不足的狀態下,選擇了沿海岸滑行並手動下放起落架的方式迫降。以致於即便在成功著陸後,由於降落在敵控區而被捕。

他是否可以選擇轉向,不沿著海灘而是向大海的方向滑行,和他之前的戰友一樣迫降在海面,等待附近船隻的救援。

這是導演的一種拍攝手段,以更壯烈的結局激發觀眾的情緒?還是在客觀情況下,飛行員已經無法控制飛行方向?


剛刷完首映,到現在還沒睡。就來答一下答主好了,當然我不是專業人士,只是普通的影迷,僅供參考。

《敦刻爾克》給人感覺並不是典型的戰爭電影,而更像是表現「戰爭真實樣貌」的一個窗口,所以其中並沒有映射出戰爭電影中常見的英雄主義等思想,而是從戰爭的視角,闡述了英國人自己眼中的國家與人民。

之前諾蘭曾經採訪過一些老兵,諮詢他對現在的戰爭片有什麼看法?老兵的回復也很簡單:戰爭片中上至將軍,下至士兵,似乎任何時候都清楚他們的目的,他們現在應該做什麼。但是真實戰爭中是不存在這種上帝視角的,甚至士兵不知道我們是否贏得了這次戰役。

如果理解了這段話,我想題主應該不會糾結這個問題了。法瑞爾為什麼不去轉向找友軍,或是在海上迫降?是因為我們觀眾自帶上帝視角,知道他應該去做什麼。

但事實上,法瑞爾只是戰爭中的一個小角色,他甚至不知道這一小時拯救了多少人,也不知道友軍有沒有全部脫困,他只能在這場前景不明的戰爭中,履行自己作為空軍的職責,至於怎麼活下來,或者其他的選擇,並不是他優先考慮的事情,這也是導演從外部塑造角色的手法。

同樣,海軍的波頓將軍,陸軍溫納特上校,在橋頭上,對戰事的進展一片迷茫,至始至終都在履行自己軍官的職責,不用太多筆墨,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比較有意思的是,全劇個人感覺最燃的場景就是,波頓將軍在一片迷茫中察覺異常,用望遠鏡望去天邊。

溫納特第二次問他:你看到了什麼?

波頓第二次回答:Home.

這場對話全片出現過兩次,第一次回答home出自於溫納特上校之口,發生在電影前半段,作為陸軍軍官,對前途一片迷茫,幾十萬士兵對困局束手無策,海峽對岸就是近在咫尺的祖國,卻觸不可及。

第二次回答出自波頓將軍,因為他看到全英國的民眾們駕駛著小船,冒著炮火自發的前來救援。

而在國內版本中,home被翻譯為「祖國」,而不是直譯為「家」。

為什麼會這麼翻譯,我想就是中英文化上的不同了,本片視角是英國,士兵們很擔心人民對自己戰敗的唾棄。人民來救援的時候,又感受到了人民對自己的愛護,同樣,人民自發去救援,又意味著戰爭並不是士兵的任務,而是人民自己的選擇。正如道森先生說的:我這個年齡的人挑起了戰爭,卻讓年輕人們去死。這也是本片貫穿的線索,是英國人民自己眼中的敦刻爾克撤退與二戰。

當然,在我國文化中,國家地位更崇高,所以用祖國代替了家,中國觀眾也會把人民的救援行為理解為國家的救援行為,更方便引起國內觀眾共鳴。不過呢,意思上都一樣,只是理解上的不同。


其實我的疑問是這樣的過程,他為什麼不用降落傘?他降落得那麼穩是想保存飛機?為什麼他燒掉了飛機?他為什麼會選擇被敵人發現?

我不懂戰爭也不是非常了解這段歷史。

我只知道,以這樣在熊熊燃燒的飛機前被敵人逮捕的方式結尾真的很燃!配上丘吉爾登報的宣言,讓原本是戰爭恥辱的撤退顯得壯麗雄偉多了!


我猜想是不是在戰爭中飛行員被俘虜後生存幾率反而大一些?


克制了一個多小時,情緒總要有一個宣洩口。應該是藝術上的考慮較多。


《敦刻爾克》的結尾延續了以往的風格,即以漢斯季默的配樂作為導遊,對多線人物的結局進行交剪展示。到了特寫熊熊烈火中的戰鬥機,已經明顯具備謝幕勢能,然而諾蘭又切了一鏡,即火車上Tommy驚愕而釋然的眼神。

這個鏡頭實際上是讓演員幫助觀眾做出反應,即讀完報紙的那一刻,身為親歷者的英國士兵也成了像我們一樣的旁觀者,為整個事件所撼動,配樂也特地為他靜默數秒,可以說,它起到了一個情感緩衝的作用。隨後與觀眾一齊緩過來,片尾字幕方才開啟。

回溯前作,似乎從2008年的《黑暗騎士》開始便奠定了其獨特的收尾作風,雖說2010年的《盜夢空間》是個例外,它依然成為了諾蘭的個人標籤。而《敦刻爾克》在這一基礎上,加工了「情感緩衝」這一環節,不失為一種創新,就像達內兄弟在其2008年的作品《羅爾娜的沉默》中添加史無前例的畫外音樂一樣。至於效果是優是劣,便留給影評家去解答吧!

順帶提一句,2006年《致命魔術》的結尾也是一串交剪的畫面,可它只是利用前情回溯進行謎底揭示,而不是對多人物結局進行有機展示。 為此,上文所言諾蘭風格並未提及此片。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戰狼粉給諾蘭新片《敦刻爾克》刷一星差評的行為和評價內容?
電影《敦刻爾克》里的兩位飛行員為什麼不選擇跳傘而是迫降?
敦刻爾克大撤退時,德國人為啥不追?
《敦刻爾克》電影中海灘上的泡沫是什麼東西?
法國人看《敦刻爾克》會不會不舒服?

TAG:敦刻爾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