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有哪些值得看的寶貝?

徵集一下大家的看法。提問時間 2017.


謝謝邀請~

上星期剛去紐約,第七次刷完大都會回來。不得不說,大都會太大,第七次去依然有從來沒見過的展廳,沒見過的展品。

這些圖片都是這幾年我去的時候自己拍的,有的手機有的單反,修圖時竟可能保持了我看到時的色調和感受。請不要盜圖,謝謝。

+++++++++++++++++

氣勢恢宏的大門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簡稱MET)是美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佔地面積為13萬平方米,與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並列為「世界三大博物館」。

大都會的名字取得挺好的,彷彿有魔力,似乎是個兔子洞,每次走進這個地方,我都會體驗到什麼叫,「忘了時間,忘了我」。

通向二樓的大理石階梯

坐落於曼哈頓的第五大道上,大都會有著世界上最令人嫉妒的絕佳地理位置,隔壁挨著的就是中央公園,走幾步就到了大牌雲集的時尚大道。每年季節變化,景色不一,人來人往,各宗繁華。所以,每個去紐約的遊客可能會把大都會作為跟時代廣場一樣的重要景點去看看。這樣的結果是,大都會的名氣和人氣一直居高不下,無論什麼時候你去,人都會特別的多,所以,要去大都會就要做好人山人海,全程擁擠的準備。

美國之翼,拍攝勝地,旁邊是cafe

因此,如果你是以為藝術愛好者,並準備去大都會好好看看藝術作品,而不是去到此一游的話,建議還是要提前做一下功課。最好是預留出整整一天的時間去瀏覽,因為目前大都會共收藏有超過200萬件展品的永久藏品,其中包括非常多的古典藝術品、埃及藝術。尤其是如果你愛看油畫,幾乎所有歐洲大師的油畫在這裡都有涉及,及大量的高質量,重量級的美國現代藝術作品。

館內一角

與MoMA相比,大都會真的是一個博物館,而不只是一個美術館。它的收藏有大量的不同國家地區,例如亞洲、非洲、大洋洲的文物,還有各類文化和宗教的藝術品,例如:拜占庭時期和伊斯蘭的藝術品。

拜占庭藝術區,牆壁上的石頭馬賽克壁畫

一個完整的西班牙修道院,有二層,可以走樓梯上去

同時,大都會所展示的藝術也不只是視覺藝術這一塊,它也是對世界各地的樂器、服裝、飾品、武器、家居風格的大匯總。

而且,我覺得大都會博物館做的最棒的一點,也是她(在我心中)超過盧浮宮和大英博物館的地方,就是她的室內環境設計會根據所展出的藝術品而呈現出不同歷史時期的風格。

中式庭院,頂部可以接受到美麗的天光

從一世紀的古羅馬風格,法國的洛可可風格,中國風的樓台庭院,延續至19世紀後的現代美國摩登風格(mid-century modern style),光是環境設計就常常讓人看得目不暇接。

這裡特別要安利一下一個很容易被人錯過的展廳,我這次去也是第一次看到,就是美國著名現代主義建築設計師,也就是設計了古根漢美術館的設計師,Frank Lloyd Wright在明尼蘇達州設計的summer house的客廳。最美的部分是窗子的設計。這個客廳也是全部一比一複製在大都會之內,最妙的是窗子可以接受到自然光線,正好和大都會面向中央公園的大窗子對接,所以在這個屋子內可以最大程度的感受到設計師當時的巧思。

Living Room from the Francis W. Little House: Windows and paneling,1912-1914

從她的歷史也可以看出大都會博物館服務大眾,教育大眾的意義。

在1870年,一群居住在美國紐約的居民自發構建起了這座偉大的博物館。當時的發起人中包括了商人、政治家、和一批藝術家,他們期望在紐約的中心建立一個能夠給予美國公民有關藝術教育的公共場所。於是,在1870年,他們就起草了一份《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憲章》,確立建館的目的,就是——「為了鼓勵和發展藝術在美國公民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推動藝術的通識教育,並為大眾提供相應的指導。」

坐直達電梯到五樓,就可以去天台,可以看到曼哈頓最美的地段

可以說,大都會這樣「服務教育,服務市民」的辦館理念一直延續至今。如今,世界各地的人們去參觀大都會博物館,也不會有強制性的門票,而是一個以捐贈為形式的自由的門票模式。

而且,每年的不同時節,博物館內都會舉辦各種節日慶典、文化講座、或是服務市民的文化活動,例如每年夏季都會有大師的專場音樂會,聖誕節時期的唱詩表演。

在歐洲繪畫的展區,大師簡直太多,挪不動腿,先重點上一批圖。

魯本斯如果有一幅作品,那應該也是別的美術館的鎮館之寶了,但是,大都會有一整個展廳的魯本斯。放一張肉感的給大家感受一下。

還有大師莫奈《睡蓮》系列,細節非常寫意,筆觸感人。

莫奈《谷堆》,很小一張,但是那種雪上撒有光而映出藍紫色的陰影非常準確,如果你自己ps過一張雪景圖的話,調高飽和度就會看到莫奈看到的藍紫色。

還是莫奈,《花園》這張作品,它的複製品是歷史上MET賣出過最多張的明信片,因此《花園》也算是最受世界人民歡迎的油畫了吧,看來人人都希望內心裡有這麼一塊充滿夏日與植物的地方,遠離喧囂。

德加的芭蕾舞者系列,特別多,包括一系列舞蹈者的素描,數量也很多。

大都會的展覽大廳共有3層,比較著名的展區有古希臘時期的雕塑、埃及的木乃伊、中世紀武器盔甲、歐洲裝飾藝術、美國的現當代藝術、19世紀歐洲繪畫和雕塑,等。

而這幾年十分熱門的服裝部是從原來的服裝藝術博物館發展而來的,1946年併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單獨成為一個部門,藏有17~20世紀世界各地服裝1萬五千多件,並設有圖書資料室和供專業服裝設計研究人員使用的設計房,是時裝設計人員理想的研究之地,這幾年的Met Gala都在各種明星效應的宣傳下賺足了眼球。2015年,這個服裝部就推出了「中國:鏡花水月」的年度大展。

2016年也有專門結合了服裝藝術與現代科技材料的視覺藝術展,「Manus x Machina: Fashion in an Age of Technology」,它討論藝術家、設計師是如何在純手工時期,到機械化大生產,到新材料科技階段中創造時尚,大家可以近距離地觀察到服裝藝術和技術手段的關係。

如果大家去的時間真的很短,那麼我也推薦幾個必去的地方,如果去了紐約沒去看看這幾個作品,看來你是白去了~

第一,元代壁畫《藥師經變》

《藥師經變》全景

《藥師經變》這幅巨畫來自山西省洪洞縣廣勝下寺,是元代壁畫的精品,距今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大都會館藏的《藥師經變》則是從廣勝下寺的牆壁上剝離下來的。肯定有人要說,這是帝國主義搶佔中國文物的結果,但實際上,這幅作品是在中國古董市場開放的情況下,合法購買併流入美國市場的。

1920年代,中國局勢非常混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廣勝寺破敗不堪,寺里的和尚無錢維持生活和修善寺廟,於是在1929年,寺里的僧人以1600元大洋的價格將這個《藥師經變》的壁畫賣給了兩個美國人,將這筆錢作為了寺廟的維持生計的資本。後來,這壁畫輾轉來到了美國,被一個美國牙醫收購。這個牙醫就是上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的中國藝術品收藏家賽克勒(Arthur Sackler,1913-1987),他在一次拍賣會上買下了幾個裝有壁畫殘片的木箱。這個賽克勒酷愛中國文物,收藏不少中國文物珍品。而由於這幅壁畫尺寸太大,放在家裡既不好保管,也不好展示,於是在1964年,賽克勒以他母親的名義將這幅壁畫無償捐獻給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壁畫的細節

壁畫《藥師經變》賣出時被肢裂破解為數百塊,後來大都會博物館通過精心修復將壁畫完整復原,並將它安置在中國館最大的展廳內,很快成為大都會博物館最知名的中國藝術藏品。這幅《藥師經變》壁畫,長15.2米,高7.52米,色彩瑰麗,總面積有196平方米。就是在中國國內也很難看到這樣修繕完整的元代壁畫。

第二,超級難得的維米爾原作

因為《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和《倒牛奶的女僕》而讓人們記住的荷蘭大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在世界上只有36幅作品保存了下來,而大都會博物館的收藏中就有其中的五幅。

維米爾的許多作品都是以畫面豐富的細節感染觀眾,比如大都會裡的這一幅《拿水罐的青年女子》(Young Woman With a Water Pitcher),我個人認為就一點也不遜色於《倒牛奶的女僕》,構圖光線都很相似,人們可以通過從窗口流進來的光線看到人物的靜謐質感,整個畫面熠熠生輝。而且在桌子上,還可以看到美麗的土耳其地毯,細節非常動人。

維米爾的作品大多是風俗題材的繪畫,基本上取材於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畫整個畫面溫馨、舒適、寧靜,給人以永恆而莊重的感受。在光線和氛圍上,維米爾的畫作還充分表現出了荷蘭市井人民那種對潔凈環境和優雅舒適的氣氛的喜好。

他的繪畫形體結實、結構精緻,色彩明朗和諧,尤善於表現室內光線和空間感。維米爾的繪畫給人一種真實性,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真實之外還使人感到一種信仰上的平衡和真實感。因此,維米爾是十七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與梵高和倫勃朗並為「荷蘭三大畫家」。

第三,一個完整的埃及神殿(The Temple of Dendur )

個人認為這裡是大都會博物館中最美的一個展廳,建築本身就很有創意,把古老的埃及文明和現代主義的建築結構結合。在一個平靜如鏡面的水池中央,立著一座完整的埃及神廟。這座神廟的名字叫丹德神廟(The Temple of Dendur),公元前15年建於尼羅河畔的阿斯旺城南八十公里。

那時埃及剛剛成為古羅馬的一個行政省。1963年,因為埃及政府要修建阿斯旺水壩,於是尼羅河水位會上升,直接將把丹德神廟掩蓋。於是,處於文物保護的目的,埃及政府提出把神廟作為禮物贈送給美國。

1965年開始,埃及方面就把這座由八百噸重的石頭神廟切割成每塊6.5噸左右的石塊運到美國。現在的這座131號展廳是1971年新建的,屬於大都會博物館擴建計劃的一部分。整個空間是於1978年完成,這座展廳也叫賽克勒廳,驕傲地展示著大都會博物館獨一無二的丹德神廟,它是埃及境外最大的,也是西半球唯一的一座完整的埃及神廟。

而這整個展館都是為了這座神廟設計建造的。一進入這個展廳,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這個展館成為了最受遊客歡迎的部分。巨大的空間給神殿一個舒適的環境,巨大的格紋玻璃窗給整個環境提供了充足的光線,人們隔著玻璃就可以望見大都會旁邊的紐約中央公園。一年四季的景色都不同,給展廳裡帶來的色調也不一樣。

第四,梵高等一大波印象派大師

在藝術愛好者的心中,基本上沒有人會質疑印象派繪畫的地位和瑰麗,而在大都會博物館的收藏品中,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歐洲繪畫也佔了很大的一部分,量多質好,塞尚,德加,高更,莫奈,馬奈,畢加索。尤其是在825號畫廊中,展示了一批梵高的真跡,足足有10件作品,都很有名,包括《自畫像》和《鳶尾花》。而在隔壁的822號畫廊中還有梵高的7幅作品,運氣好的話,可以一口氣看完梵高人生中的眾多重要作品,大飽眼福。

梵高的《向日葵》

梵高的繪畫風格在他短暫的職業生涯中發生過多次變化,你可以在這些畫中看清楚地感受到這個傳奇藝術家在筆觸、色彩和情緒上的波動。在早期的繪畫中,梵高用陰沉的語氣描繪了農村的生活,例如他畫的那雙舊鞋,就布滿了粗糙的現實。後來,他在巴黎度過了兩年時間,在那裡他看到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繪畫作品,這是他藝術創作的一個轉折點,直接導致他的用色變為更淺色調的處理,並形成了他的標誌性的立體筆觸。

梵高的舊鞋子

總之~大都會像是一個人類文明的大百科全書,它幾乎收藏一切與藝術沾邊兒的東西:從古希臘時期殘缺的雕塑到20世紀的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油畫;從埃及法老的木乃伊到20世紀90年代的現代主義攝影;從中世紀厚重的武士鎧甲到Coco香奈兒的華麗禮服;從西班牙修道院到中國蘇州園林的全本複製。

我感覺大都會博物館不僅是在保存世界聞名的藝術品,更是在展示各個時期、各個地域、各個文化的藝術風貌。

一整個展廳,全都是倫勃朗的繪畫

面對如此種類繁多,充滿細節的藏品與藏館設計,大家一定會表示眼睛不夠用,相機內存不夠。大都會我去過五次,每一次都是在裡邊轉上一天,在展廳里辨不出東南西北,走到雙腳癱瘓,卻還覺得沒有看完,心有不甘。

所以,大家在去大都會博物館之前最好先查詢一下檔期的特色展覽主題,再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展館地圖,有效地規劃你們的參觀路線,節省時間,看到最多自己想看的東西。

希望你們覺得有幫助~

歡迎直接轉知乎回答鏈接,如需轉載去別的公眾號,請私信我,謝謝!


謝題主邀,難得又碰到一個想認真寫的主題,翻出了當時拿的薄薄小冊子和一大堆照片,想起了自己在大都會博物館(以下統稱Met)的5.5個小時,導覽儀被我活活聽沒電的那個下午。

所有配圖都可以點開放大看細節。

(寫了半個月發現題主已經退乎,氣哭了QAQ)

相比大英和盧浮宮,大都會給我一種還要爆炸性的感覺。既然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有博物館的文物展品,也有美術館的藝術品。因為東西實在太多太雜,觀光客四五個小時看下來真的很耗體力,不如稍微做點功課,直奔最精華的幾個展區細看,剩下的走馬觀花,尋找自己喜歡的零碎場景就好。

Met官網其實相當強大,除了開放時間、特展和臨時展覽等信息,Art裡面可以查到每一件藏品的介紹:http://www.metmuseum.org/

一個50分鐘的The Met紀錄片,牆外生肉:A World of Ar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以及Met同名的官方app,裡面有語音導覽,在線地圖和每個展廳的介紹,但是只能在美國看,接美國的vpn可以打開:

翻拍了Met小冊子,15年秋季版本,18個區的簡介:

答主粗略翻譯一下,更詳細的信息可見Met的wiki主頁: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美國之翼:半露天展廳,主要是繪畫與雕塑,17世紀到20世紀早期的美國藝術;
古近東藝術:即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古波斯和中亞藝術;
鎧甲武器展區:歐洲和東方的鎧甲,劍與槍械;
非洲、大洋洲和本土美洲藝術:主要是來自這些地區的雕塑和器皿;
亞洲藝術:古今4000年的中國、日本、南亞與東南亞藝術,雕塑、書法繪畫和器皿;
服飾:各大洲的服飾風格演化,偶爾開放的短期展覽;
繪畫特展:15到19世紀的歐洲繪畫和手稿,包括達芬奇、丟勒、倫勃朗、戈雅等人的作品;
埃及藝術:超過2萬件古埃及文物,著名的「朋內布墓室」和「丹鐸神廟」也屬於這個展區;
歐洲繪畫:1250-1800時期的歐洲繪畫,包括喬托、范艾克、波提切利、提香、丟勒、卡拉瓦喬、魯本斯、倫勃朗、維米爾、戈雅等人的作品;
歐洲雕塑與裝置藝術: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和法國18世紀的雕塑,有羅丹和貝尼尼的作品,復原房間裝飾,以及傢具和器皿;
希臘羅馬藝術:古希臘雕塑、繪畫、銅器、玻璃和寶石等;
伊斯蘭藝術:全世界最為綜合的伊斯蘭藝術收藏之一,從瓷器、地毯到大型的Mihrab壁龕都有;
羅伯特·雷曼畫廊:大多是羅伯特·雷曼[1] 的私人收藏,14-20世紀的歐洲繪畫和裝置藝術,包括倫勃朗、莫奈、雷諾阿、馬蒂斯等人的作品,冊子圖上那個藍裙少女即安格爾的名作「布羅格利公主」(Princesse Albert de Broglie);
中世紀藝術:300-1500時期的凱爾特、拜占庭和中世紀藝術,雕塑、裝置和器皿;
現當代藝術:1900到當下,達利和畢加索等人的作品,也有安迪沃霍這樣的美國藝術;
樂器:世界各地的樂器展覽;
19-20世紀早期的歐洲繪畫與雕塑:浪漫主義和後期印象派,畢加索、馬蒂斯、德加、馬奈、梵高、高更、修拉、塞尚、莫奈、雷諾阿、羅丹等;
攝影:19-20世紀的攝影,短期特展。

▲ 美國之翼

查了一下官方似乎沒有指出哪些是Met的所謂精華區或者鎮館之寶,被人提及比較多的是古埃及展區、鎧甲區亞洲藝術展區。我自己也比較喜歡這幾個區。

  • 繪畫與歐洲藝術

論繪畫、雕塑和裝置藝術,Met分分鐘被歐洲完爆。巴黎、阿姆斯特丹、維也納……盧浮宮、奧賽、梵蒂岡、普拉多、美景宮、甚至芝加哥的藝術學院美術館……Met這幾個片區雖愉悅,但特別之處並不多。好在以量取勝,如果特別喜歡拜占庭風格、印象派或某個歐洲名家的作品,倒是也能看到很多不錯的東西。

▲ 大小雕塑、瓶瓶罐罐、傢具、掛毯,在歐洲的宮殿和博物館裡不算少見

▲ 我第一張配圖拼圖的下中那副倒是有點意思,這個叫做公爵宮(Studiolo di Gubbio),是個15世紀的義大利式房間,牆壁是嵌花的木雕,壁櫥、窗戶和陽光都是假的,實際上是牆面作畫的視覺遊戲

▲ 看到好幾個其他答主也拍了左圖,提著美杜莎頭顱的珀爾修斯,中:雷諾阿,右:羅丹-加萊義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 )複製品

  • 中亞和伊斯蘭展區

現當代藝術和美國風格,那三座當代藝術館[3]體驗會更佳,既然都來紐約了,MOMA是要去的,Met就沒那麼出彩了。希臘羅馬藝術比不過大英和希臘本土的美術館,樂器有更加有趣的布魯塞爾的樂器博物館,非洲大洋洲藝術基本是湊數。中亞和伊斯蘭區非常棒,但沒有特大型的珍貴藏品,不及柏林的佩加蒙博物館[4]珠玉在前。

▲ 亞述那西爾帕二世(公元前883年-前859年在位)所興建的西北王宮的石像,名為舍杜(Shedu)與拉馬蘇(Lamassu),算是這片比較大的藏品了

  • 古埃及展區

古埃及展區據稱擁有開羅以外最豐富的館藏,包括26,000件各種形式的藏品:雕塑、器皿、首飾等當時的生活用品,也少不了花磚,大型石像和木乃伊,最早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還有兩座完整的巨大建築坐鎮——朋內布墓室(Tomb of Perneb)和丹鐸神廟(Temple of Dendur)。

題外話,Met之外,大英和柏林新博物館的埃及文物也很棒。只不過大英的埃及文物大多來自掠奪,Met的起初是靠私人捐贈,後來是自己組了考古隊去幫埃及發掘保護文物,雙贏,丹鐸神廟就是從阿斯旺大壩的洪水區中救出來的。

▲ 自己拍的太渣於是引用了官網圖:布滿彩繪和文字的朋內布墓室,和有2000多年歷史,坐擁一整座展廳的丹鐸神廟

  • 鎧甲區

Met出鏡非常高的一個展區。一進門就是一群跨在馬上的鐵騎,天花板懸掛著兩排騎士旗幟,很壯觀。藏有英國亨利八世,法國亨利二世和德國費迪南一世的裝甲,鑲著精細的金銀花紋。從歐美到世界各地的鎧甲都有展出,我第一張圖的拼圖裡就拍了一整面牆的日本武士鎧甲。也有劍、槍械和東洋武士刀。記得在這裡看了一個鑄劍的小短片,很有趣。

  • 亞洲藝術

據wiki說,Met擁有美國最大最綜合的亞洲文物收藏,超過35,000件。大量完好精美的佛像,還有繪畫、書法、屏風、雕塑、青銅器皿、瓷器和漆器,甚至還原了一個明代的蘇式園林。除了中國日本,也有不少東南亞和南亞藝術——尼泊爾、印度、緬甸和高棉。我在柬埔寨和印度看過的展都很粗暴樸素,很少有保護得這樣精細的收藏。大英博物館也有相當規模的亞洲藝術藏品,但個人更喜歡Met的展示方式(環境配色打光之類),而且亞洲展區的參觀者不是很多,比較清靜。

▲ 元代壁畫「藥師經變」,或稱藥師佛,來自山西省洪洞縣廣勝下寺[5],亞洲區最大的展品(15米*7.5米),圖源wikimedia

▲ 左:不動明王,右:地藏菩薩,分別來自日本平安時代(794–1185)和鎌倉時代 (1185–1333)

然而風景總在不經意間,認真看完一個博物館後,回味最久的,往往不是慕名而來,按圖索驥的那些稀世珍品,而是忘記外面何年何月,找到內心平靜的某個瞬間。

整個Met時光中我最喜歡的是手機隨手抓拍的這一幕,倫勃朗和藍色少女:

.

[1]. Robert Owen Lehman(1891-1969):雷曼兄弟創始人之一Emanuel Lehman的孫子,執掌了公司幾十年,美國富商和銀行家,同時也是著名的收藏家。他去世後,基金會向Met捐贈了2600件藏品,因為強調私人收藏,這個區還原了雷曼豪宅的裝飾,呈現和其他展區不同的風格。

[2]. 提著美杜莎頭顱的珀爾修斯(Perseus with the Head of Medusa),這個雕塑的作者是Antonio Canova(1757-1822),作品比人出名,他還有一座更著名的丘比特與普賽克雕塑(Psyche Revived by Cupid"s Kiss),藏於盧浮宮。

[3]. 指以現當代藝術聞名的三座大型美術館:紐約MoMA,巴黎蓬皮杜和倫敦泰特美術館,也可能是答主隨口自封的……

[4]. 柏林的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 Museum)是答主去過最喜歡的博物館。擁有公元前2世紀小亞細亞的巨大佩加蒙祭壇,古希臘、古巴比倫的城門和數米長的藍色彩釉花磚,古代約旦布滿浮雕的城牆,敘利亞阿勒頗的鑲板房間,以及大量各種形式的中亞和波斯文物。非常大氣精彩,強勢安利。

[5]. 網上資料說,1920年代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僧人將「藥師經變」壁畫以1600大洋賣給洋人,所得款項用於維修廟宇。後來輾轉被美國藥學家Sackler收購,捐贈給Met。如今的展品是數百塊殘片拼起來的。讓我想起了大英博物館,同樣有一面牆的五台山清涼寺明代壁畫和數尊彩瓷羅漢造像,可謂中國館鎮館之寶,而國內的清涼寺整座已在文革中全毀,不勝唏噓。

以上。

.

一個瞎寫的博物館大追憶:你去過的哪些博物館特別吸引你?
我在英國的畫廊做義工的故事:在博物館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除朋內布墓室、丹鐸神廟和藥師經變三圖,配圖都來自答主拍攝

單張圖片引用需標明出處,全文站外轉載 / 索要未拼的原圖可私信

做了個公眾號:Leantravel


我寫一點中國的書畫作品吧,由於每件藏品都是有特定的展出時間的,所以不是說你去了就能看見,去之前可以先去官網看看近期的展出作品。回答中的圖片都來自互聯網。

在MET我見過很多書畫的精品,以下這件神品我等了三年都沒等到。

《瓊宮五帝內思上法》 ——靈飛經 墨跡四十三行 唐

我有段時間日日臨此貼, 有事睡夢中都是此貼,然不得一見,真tm的太可惜了。

韓幹 《照夜白圖》 唐

縱30.8厘米,橫33.5厘米,李煜題字,左下米芾題「天生真賞」。當然你仔細一看會發現點贊帝弘爺的墨跡,截了一小幅。

黃庭堅 《廉頗藺相如列傳》 宋

趙孟頫 《右軍四事》 元

縱24.4厘米、橫117厘米

五代 董源 《溪岸圖》

縱:221.5厘米,橫:110厘米 據傳為董北苑所做,如真,則為無價之寶

宋 趙佶 《竹禽圖》

縱33.8厘米、橫55.5厘米,後有皇室後人趙子昂提拔

明 沈度 致鏞翁書 冊頁

個人非常喜歡的一幅作品

元 趙孟頫 趙雍 趙麟 吳興趙氏三世人馬圖 卷

30.2 x 178.1 cm

三代趙家(趙孟頫、趙雍、趙麟),各畫一幅《人馬圖》相接

元 倪瓚 秋林野興圖 軸

98.1 x 68.9 cm

北宋 米芾 草書吳江舟中詩 卷

南宋 米友仁 雲山圖 卷

27.6 × 57 cm 米氏父子乃兩代奇才,傳世的米氏雲山如下圖

明 文徵明 致丈人吳愈書 冊頁

22.9 x 30.8 cm

明 董其昌 行草致陳繼儒書 冊頁

23 x 23 cm

唐寅筆 春雷風竹図 明 唐寅 墨竹圖 扇頁 以及 墨跡一幅

17.3 x 49.8 cm

還有很多很多,附上官網,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還是要注意,看好展出時間去哦

Met Audio Guide Online


在紐約的時間基本上都花在博物館和藝術史上,終於有機會回答一發相關問題了。

一不小心就寫了快四千字……

擁有超過兩百多萬件藏品的大都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以及「眼花繚亂」。站在人聲喧嘩的一樓大廳不知所措,拿著地圖不知從何逛起,和各色觀眾在丹鐸金字塔和梵高畫前摩肩接踵,一天下來精疲力竭……這幾乎是每個人的大都會初體驗。

每當朋友來紐約旅遊,這座地標式博物館是必游之地;今年花了一個夏天分析評估大都會2016年的品牌重塑案例,因此跑的更勤了;前段時間,開始幫朋友做藝術旅遊解說,稍微算了下,平均每個星期我都要去大都會「報道」。

那些有名的藝術品就不提名了,按照區域來劃分,來詳細講講容易被忽視但是非常值得一看的部分。以下介紹的藏品的我全部拍過照,不過一時之間沒法全部找出來(懶),就先借用一些網路圖片了。

廢話不多說,直接上乾貨。

1. 大都會露天花園 Roof Garden

比起帝國大廈、洛克菲勒中心以及新世貿大廈,在我眼中,大都會的露天花園才是全紐約最值得一去的觀景台。

網路圖

即使是來大都會多次的人,或許都不知道這座「秘密花園」的存在。露天花園有兩個入口,最便捷電梯位於一樓的555展廳,在Petrie Court café前。

近處鬱鬱蔥蔥的中央公園,與遠處中下城摩天大樓的天際線相映成趣,自然風光和人造景觀的完美融合。徜徉在優美的雕塑裝置之中,點上一杯雞尾酒,和知交好友吹著微風,便是一個愜意的午後。

目前展出的雕塑裝置展是阿根廷藝術家Adrián Villar Rojas的作品:「消失的劇場(The Theather of Dissapearance)」。他複製了將近100件大都會的藏品,將其組合起來並漆以黑白二色,彷彿正在上演的話劇舞台。展覽將於10月29號結束,想要看的抓緊啦。

特別喜歡這個展覽,非常有意思

2. 羅伯特·雷曼收藏Robert Lehman Collection

網路圖

Robert Lehman Collection(羅伯特·雷曼收藏)是整座大都會美術館我最喜歡的一隅。因為位於美術館的最深處,又鮮有介紹,此處的觀眾往往比其他展廳少三分之二。

Robert Lehman Collection(對,就是2008年破產的著名雷曼集團)的收藏主要包括16世紀到20世紀的油畫,安格爾、修拉、梵高、雷諾阿等名家作品盡在其中。

我喜歡這一片區域的最主要原因……是這裡有整座大都會美術館最舒服的一張沙發,位於格列柯和倫勃朗名作前。每當我閑著無事的時候,往往不由自主走到這個角落,坐在沙發上看著倫勃朗發獃。

2.1 德布羅意家族的公主 Princesse de Broglie

大都會官網圖

細膩的筆觸、古典的畫風與精緻的細節,藝術愛好者不難分辨出這是安格爾的作品。

這幅Princesse de Broglie是《大都會不朽的大師畫作》一書的封面,許多人逛完19~20世紀油畫展區疑惑不見這幅畫蹤跡,是因為這幅畫藏在大都會一樓的雷曼收藏中。

這幅肖像畫最為人稱道的,是畫面上幾乎無法看出一絲筆觸,蕾絲花邊與裙擺褶皺細緻程度幾可亂真。作為晚年作品,追求完美的安格爾足足花了三年才完成這幅油畫,展現了新古典主義大師的功力。

最後扯兩句,Robert Lehman Collection這一片真的太多我喜歡的油畫了,比如有雷諾阿難得一見的海景風景畫,有巴爾蒂斯《壁爐前的裸女》,有一副教皇的肖像畫,和Frick Collection裡面的一模一樣(這兩幅畫背後也是一段故事);對了,還有一個神奇的水龍頭,每年展出的時間極短,看見純屬緣分……

3. 美國之翼American Wing

網路圖

American Wing(美國翼)位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西北角,佔據一樓與二樓,一樓主要為雕像、彩色玻璃與傢具設計,二樓主要為油畫作品。隔壁展廳則是讓許多男生血脈僨張的盔甲與兵器戰區。

American Wing中庭透明天頂採光極好,擺放著多座本土雕塑家的優美雕塑,因此這裡的咖啡廳無論何時都人滿為患。

3.1 秋日風光Autumn Landscape

Tiffany是極受女性歡迎的珠寶品牌,然而除了六爪鑽戒,彩色玻璃也是Tiffany家族的「獨門絕技」。

創始人Charles Tiffany的兒子Louis Tiffany對於珠寶設計極為醉心於彩色玻璃製作,當他繼承Tiffany之後,便將其改名為Tiffany Studio,不僅研發了新的玻璃畫技法,還設計了多款精美的彩色玻璃傢具與窗戶,並在其中融入了許多自然元素,比如昆蟲翅膀、紫藤、葡萄與樹葉。

這幅《秋日風光》便是Tiffany Studio的代表作品,當夕陽橘黃色的光芒透過彩色玻璃窗,窗上儼然是一幅動人的秋日風光,色彩斑斕,層林盡染,山澗的流水彷彿也隨著光線緩緩流淌。

American Wing中庭旁的彩色玻璃作品皆出自Tiffany Studio之手,值得細細品鑒。

3.2 4弗蘭克·賴特小屋的客廳Living Room from the Little House

大都會官網圖

這間乍看沒有多少特別之處的客廳,被多家網站評為大都會博物館最值得看的歷史房間第一名。

Frank Lloyd Wright(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是美國20世紀最為著名的建築設計師,沒有之一,坐落於博物館大道的古根海姆美術館以及著名的流水別墅都是他的代表作。

這間客廳原本是Frank Lloyd Wright位於明尼蘇達州夏季度假寓所的客廳,於1912年至1915年設計及完工。為了儘可能地展現Frank Lloyd Wright的設計,這間保存完好的客廳被安放於可以飽覽中央公園風光的美國之翼一側,因此也常常被觀眾錯過。

除了客廳的裝飾木板與線條,廳內的傢具也皆出自Frank Lloyd Wright之手,極簡的線條,豐富的功能性,體現了這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的設計功力。

最後想說,美國之翼我最喜歡的是一座兔耳朵雕像=w=

4. 跨越歲月的對話Conversations

這樣一座擁有兩百多萬件藏品的博物館,可以讓人細細地按照時間來欣賞藝術的發展進程。因此,不同時代藝術家的對話是很有趣的,後代藝術家向前輩大師致敬,公元前的一件無名作品往往又會成為當代藝術家的靈感。

這些作品一起陳列在大都會博物館的不同角落,跨越時間與空間進行對話。

4.1 Kouros青年雕像

網路圖

這是一尊古希臘的雕像,約出自公元前五世紀。「Kouros」在古希臘語的意思是「青年」。

作為涵蓋六千年世界藝術史的大都會博物館,這尊「青年雕像」依舊算是展出品中的元老級珍藏了。從某種意義上,這座「青年雕像」,也是大都會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青年雕像Kouros

這一尊雕像,如果不看解說,恐怕許多人都看不出這也是一尊「青年雕像」。

日裔美籍雕塑家Isamu Noguchi從上面那尊公元前古希臘的青年雕像獲得靈感,以抽象的手法,使用八塊大理石造就了這尊青年雕像。他沒有使用膠水,而是通過榫卯的方式來拼接,讓雕像有著格外的輕盈感。

除了這座Kouros,他的Water Stone(水之石)雕像也在日本藝術區展覽。Isamu Noguchi的紀念館位於Queens區,有諸多他的雕塑佳品,值得一去。

如果談論大都會存在的「對話」系列感覺要展開的太多了……等以後慢慢補充。

5. 雖然理論上都會看但是一定不要錯過Must See

北齊彩繪石雕觀音菩薩像

元代 藥師經變

世界十大博物館我基本上都去過了。負責任地說,在我看來,一定要親眼觀看的藝術品有兩件:

一是博斯的《天堂》,位於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另一件,就是元代《藥師經變》壁畫,收藏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這兩件藝術品,親眼所見的震撼,是圖片帶來觀感的數萬倍。

《藥師經變》背後的故事,遠沒有《文化苦旅》的戲劇化,民國戰亂時期民不聊生,山西廣勝寺僧人無錢無力修葺寺廟,將壁畫以1600大洋賣給一名醫生,之後醫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將其捐給大都會。

當你坐在《藥師經變》壁畫前,能清晰看到一塊塊壁畫切割拼合的痕迹。這些傷痕,是永遠無法抹去的。

《藥師經變》壁畫兩邊是兩尊佛像,我第一次見到上圖的北齊彩繪石雕觀音菩薩像的時候……居然哭了。估計是大都會打光太好了,和佛美的大衛像有的一拼,菩薩像的寶相莊嚴直擊心靈。

大都會值得看的藝術品還有很多,

比如一幅柯羅風景畫上面藏著關於時間的秘密;

比如講述一位聖女戲劇化一生的三聯畫;

比如對梵高等印象派畫家印象深遠的米勒畫作;

比如完整保存下來的西班牙城堡庭院,以及裡面貝尼尼不足20歲所作的雕塑;

比如一件非洲藝術家所做的作品,你不湊近永遠猜想不出是用什麼材質所做……

大都會的精彩之處,永遠超越我們的想像。

彩蛋

講了這麼多,如果無法參觀大都會美術館怎麼辦?

  1. 《82nd Fifth》 100位策展人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網路圖

2013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網站推出了《82nd Fifth》系列短片,因大都會主館地址位於第五大道與82街交接處得名。

博物館邀請了100位策展人,讓他們各自講述了一件對其意義重大的大都會藏品。

官網地址:https://82nd-and-fifth.metmuseum.org/

2. 海爾布倫藝術史時間線Heilbrunn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今年年初,大都會在網站上推出了「海爾布倫藝術史時間線Heilbrunn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這一藝術史時間線,根據大都會的館藏,按照時間順序,把世界各地的藝術品資料和相關的文獻串聯起來,講述藝術的故事,相當於一部「大都會藝術史」。

官網地址:https://www.metmuseum.org/toah/

隨著對大都會的了解加深,我愈發覺得這是一座極富遠見,並不斷致力於「讓每一位普通人都可以接觸和了解藝術」的博物館。

即使無法親臨,通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網頁,你同樣可以邊覽大都會的藏品,免費下載資料,觀看每一件藝術品背後的故事。

希望這份私人指南,能夠讓你在下次大都會探險中獲得更多的樂趣。

也歡迎來到紐約,和我一起分享你的博物館發現之旅。

最後厚著臉皮安利一下自己關於藝術、文化與旅行的公眾號:白跡

http://weixin.qq.com/r/DzjYwNLEjo-xrZaj920d (二維碼自動識別)


曬妻狂魔拉瓦錫,原作現存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法國新古典主義大師大衛作品。

1794年法國大革命期間,拉瓦錫被送上了斷頭台,拉瓦錫夫人差點也命喪黃泉,不過畫家大衛出手,保得她一命。大衛就是拉瓦錫夫婦畫像的製造者,不過他最有名的畫是《馬拉之死》,還曾是拿破崙的御用畫師,用畫筆記錄了拿破崙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禮,那幅很有名的《拿破崙越過聖貝爾納山》也是他畫的。
有空的時候,大衛也教人畫畫。他的學生中就有拉瓦錫夫人,據傳,他對這位學生極為迷戀。法國大革命期間,大衛擔任革委會委員,負責頒發絞刑令,是他筆下留情,沒有簽字,救了拉瓦錫夫人一命。
後來,她又結了一次婚,第二任丈夫也是一位科學家。就算是選擇了再婚,她還依舊保留著「拉瓦錫」這個姓氏,並在晚年出版了拉瓦錫的回憶錄。


5月初畢業旅行碰巧去的紐約,在MET待了一整天,卻感覺自己連十分之一的館藏都沒看完,遑論盡興了——下次一定要安排足足一周,在裡面慢慢遊盪。

我盡量精簡一些。因為寶藏隨處可見,就只選擇我特別喜歡的介紹一二吧:

【埃及館】

我最喜歡的一個館。尤其是在親眼目睹以往只在書里出現的木乃伊、壁畫、雕塑和紙莎草卷時,簡直激動得捂住嘴,不讓自己當眾尖叫。

埃及館在大廳一樓右側(如果我沒記錯)。進館後有一尊巨大的木乃伊金棺,躺在玻璃罩里,描金彩繪、華美異常,但最震撼的還是女主人的美貌——千年前的古人竟然可以這麼美!完全超越了時光。我在金棺前逡巡良久,垂涎三尺,可惜我娘不允許我為她拍照,理由是怕我唐突佳人???。

再往裡一點,一間大廳掛滿了古埃及壁畫,隨意一副都是書里的經典。燈光昏暗,玻璃罩拍照不便,但真是美得讓我說不出話來......震撼。喜悅。貪婪。渴求。眼珠子都快給我瞪出來了。

真想在裡面一直流連啊~

這位年輕的埃及姑娘,是我所見全部壁畫中最美麗的一位:

太漂亮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最美的還是她靈動的神韻)。

以及與哈托爾女神牽手的皇后陛下:

我既艷羨哈托爾女神的這身美妙不可方物的搭配,又醉心於她充滿古典美的側顏。那時候忍不住想:可能在全世界的古典文明裡,愛情女神都是最美的那一位。

有誰能抵禦愛與青春的魔力?

此外,本館值得一看的還有陶土香水船、木乃伊與石棺、首飾、內臟雪花石罐、雕塑,以及整整一座埃及神廟——偏偏我去的那天不開,怨念。

【兵器館】

BF最喜歡的一個館。真是滿滿的陽剛之氣,鐵血男兒的最愛?

:.?ヽ(*′?`)??.:?「沖啊~~~~~」

無論如何都不能錯過的、本館最震撼的一組騎兵:

站在正前方,彷彿有幻聽,能感到鎧甲撞擊時鏗鏘做響,鐵蹄似一直要踏道人的心上。

側面看陣列最蔚為壯觀;可只有站在正面,與之相對,才更能體味到深沉的壓迫感。

鎧甲里有一副異常華麗,是法王亨利二世的御用品:

英武之氣乍現,渣手機顯然拍不出來。看BF很喜歡的樣子,在它面前我拍了無數角度。

值得一看的還有各色武器,尤其是佩劍,美得殺機畢現。

【雕塑館】

竊以為這是採光最好、布置最美觀的一個館,也是觀賞愉悅感最佳的一處。

入館最吸引人的一尊,便是斬殺美杜莎的赫拉克勒斯之臀:

怪不得皮格馬利翁會愛上親手塑造的革拉蒂亞!雕塑體現出的極致身體之美,簡直可以凌駕於肉體本身、直擊靈魂。比起最負盛名的正面,我更愛欣賞背部。

然後......羅丹,永恆的羅丹:

或許只有神跡才配得上這個人的愛情——這一瞬間的悸動,足以永恆。

以及我最愛的《青銅時代》:

曾在華盛頓看過小比例的青銅像,以及與這一尊等比例的大理石像。但無可否認,最棒的還是等身的青銅像啊~~完美。只有完美。

以及,每次為羅丹的天賦神作而心醉時,我都會想起卡蜜兒——曾經有一個女人,和他一樣優秀、傑出、萬里挑一,她愛他如生命。

最後她在瘋人院里孤獨的死去。

【油畫館】

其實應該叫歐洲藝術館,在二樓還是三樓(?),走正中間的大樓梯可以直達。

名畫多得令人咋舌,穿藍綢緞裙的貴婦人是小學美術教材上點名的,本想親眼瞧瞧,奈何轉了幾圈都找不到。倒是Elizabeth Farren——第十二代德比伯爵夫人——的畫像頗為驚艷,竊以為是油畫館內我見到的最美的女人:

(手機照片已佚失,這是官網圖片)

畫這幅肖像畫時,她還在和伯爵的戀愛階段。不得不驚嘆於畫家捕捉人物神態的功力,用畫筆將美人顧盼神飛的瞬間記錄了下來,以至於兩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依舊為她撲面而來的美所驚嘆。

美人之所以為美人,絕不僅僅只在漂亮的臉蛋——肉體是器皿,真正讓她粲然生輝的,是那器皿內盛著的靈動與嫵媚。

另一幅我很喜歡的是睡懶覺的阿佛洛狄忒:

看這慵懶如貓的女神,媚眼如絲,一點兒也沒有要起床的意思。

(其實人家正於泡沫上誕生)

美神位於左面的牆壁,同一間展室正中的牆上是庫特的兩副大幅名畫:

正是《春日》和《風暴》,相信很多朋友都熟悉得不行,因為這一對兒小情侶太有愛啦。

我們在這兩幅畫前坐足了半小時。畫中肢體曼妙,光影處理得極好,人物神態栩栩如生,全然無瑕疵可指。兩人的濃情蜜意都要溢出畫框、淌到我臉上來了~請繼續,我最喜歡看有愛的戀侶。

莫奈、梵高、德加的愛好者有福了。這個館內囤著大量展品,足夠你在穿梭不止的遊客間擰酸脖子。太多了,去了慢慢看吧~我就不一一贅述了。梵高的畫辨識度最高,用不著查作者名就能從那近乎於「野蠻」的筆觸中看出來:

這顆「瘋癲癲」的樹,長得真是空前絕後的茁壯啊......蓬勃的生命力好像野火一樣,幾欲燎到我的臉上。

【秦漢文明-特展】

2017年參觀MET的朋友請千萬不要錯過!這個特展是有時限的。

甫一進入大廳我就被驚呆了:真沒想到,他們把兵馬俑給搬了過來!!

正中是一具極精美的馬車,簡直打個唿哨它就能活過來撒腿開跑。正對著是四尊立俑與馬俑,真逼真哪......你甚至可以感受到自己正在承受它的注視——它不是死物,而是真的封存著靈魂,冷冷地打量著你這張千年後的蠢臉。

我看得一連打了好幾個寒噤,想拍照,終究沒有勇氣。

再轉過身去,背後的玻璃櫥里,便是那尊極具代表性的跪俑。手裡握著的長矛早就腐化不見蹤跡,可你看著他的樣子、看他那股劍拔弩張的氣勢,只覺得這就是活人,瞬間毛骨悚然。

(看了很久,一張照片也沒有)

走到後面的展櫃里,躲開兵馬俑的凝視,感覺就要好多了。很多人熟悉的漢代舞女我也看見了,比起最有名的那一位,我更喜歡腰肢柔軟、跳得面不改色的這位:

很可愛吧?水袖能甩成這個形狀,我還是頭一次見著呢。纖細的臂膀一看就容易碰碎,墓葬品可以保存得這樣完好,實在是難得。

若有人能復原漢代的舞蹈就好了。很想親眼一睹「飛燕掌中輕」的輕靈美姿啊......

好俊的一個博山爐!我在它面前轉來轉去,口水都快滴到玻璃上了:

只恨它不是金的*Sigh*。比起厚重古樸的青銅器,我更中意黃澄澄的、大塊的金子。

BF:「沒品位的蠢物!別說你認識我。」

?_?

最後便是傳說中的金縷玉衣。一見到它,我就旋風般地撲了上去:

倘若死後被封在這樣一件玉衣里,就算屍體沒法不腐,大約也能保存得更久一點吧?古人真是窮奢極欲啊......光線幽微,破手機拍不出金線的色澤,但玉片之間千真萬確是裝飾的金線。

看我興奮不已,圍著金縷玉衣指指點點,一群不明就裡的外國旅客也不知從哪兒「呼啦」一下圍了過來。他們也意識到,這定是什麼了不起的寶貝。

(聽說武俠小說里,這件衣服有助練神功之效,啥神功來著?不會是......防腐劑吧?)

—TBC—


我心中的最愛

丹鐸神廟。MET專門把最好的一個廳開出來放這個神廟,展廳毗鄰中央公園,這個神廟非常適合就這麼隨便找塊地方靜靜地坐著看就好,光線從旁邊的中央公園照射進來,非常美。每次去MET都會在這個地方坐下來休息一下。

雕塑區

要吃自己的兒子了,這糾結的表情,身體整個都緊繃著抽起來的整體狀態,刻畫的太好了。

是的,每次我都暗自的在比大小,我就是這麼粗俗的一個人,但是這男人身材是真的好啊,是怎麼把他從石頭裡面找出來的呢?

這個埃及祭女司的身材,嗲爆了。幾千年過去了,還是讓人很有慾望啊。

埃及館的木乃伊都是成堆擺放的,嗯,MET就是這麼有氣勢。

非洲館裡我最愛的展品,完整象牙雕刻的面具。眼睛上的寶石不見了,並不影響它的美。

油畫區,畢加索,莫奈,隨便看。

莫奈的這幅畫,美極了,身臨其境的感覺。

中國廳,整面牆從國內扣過來搬到博物館,嘆為觀止。

華盛頓將軍的波士頓戰役油畫作品(華盛頓過德拉瓦河 2017.10.21修正),這幅作品也很有名,值得好好看一看。

最後講點自己的感受,MET還是一個以數量取勝的博物館,整體「質量」並不非常突出,不過即使這樣,也已經足夠餵飽我這種普通遊客的鑒賞水平了。沒有什麼值得看或者不值得看的展品,所有的展品都是近兩百年來,歷經了好幾代在世界各地擁有著追求自由理想的人們主動捐獻的,每次我去MET,走在眾多展品面前時都會想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可以讓這些人願意把展品捐獻出來給大眾分享,讓我可以有機會只花很少的錢就可以近距離的觀察這些展品,我運氣真好。

有時間的話建議泡在裡面一禮拜慢慢看,沒時間的話,反正你也看不完,進去隨便走,碰運氣去吧。我每次去都只有一天時間,從早跑到下午四五點的時候就已經累的走不動了。去之前手機上下載個MET的app,可以省去7美金借語音解說的錢。


那套完整的宋瓷非常好看;

布魯蓋爾的Harvest

古埃及的那塊鵝黃色的笑臉

地下室餐廳的蔬菜雞肉卷很好吃

建議看看Drawing部分,也很有味道


我是16年2月去的,個人認為大都會博物館沒有不值得看的展品,每一件都是珍寶中的珍寶,甚至紀念品店都讓人移不開腳,中國館的犀角杯都是一柜子一柜子的,看題主願意花多少時間來看以及如何取捨,國內現在引進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指南》中文版,其實館內也有此書,但是算上匯率要貴一倍多,建議看了書之後根據喜好再去看心裡會更有底,了解展品的背景知識之後看起來也會更有意思。我後來看了書之後才有種「當時只道是尋常」之感。

埃及館是大多數人的最愛,談三個地方吧。一是朋內布墓室,由彩繪祭室、主墓室、副墓室構成的完整墓群。二是丹鐸神廟,這座神廟是埃及政府贈送給美國政府的,這座神廟本來會因為阿斯旺水壩的修建而長眠水底,在博物館中看到一整座神廟,視覺衝擊力是很強的,另外神廟左側有哈特謝普蘇特獅身人面像,成對的另一座雕像在開羅。其他答主放了圖我就不放了。我自己特想講講萌萌噠的第三點——藍色河馬威廉,埃及館的藍色藏品還有高腳杯和獅身人面像等等,威廉這個名字是由前來參觀的一家人起的,感覺快成了博物館的吉祥物了,商店裡有同款明信片、鑰匙鏈、冰箱貼、陶瓷仿品等。我自己買了冰箱貼和明信片,因為河馬有毀滅和創造的雙重特徵,所以經常被放在墓穴里。

(是不是感覺萌萌噠?)

古代近東藝術里,最吸引人的應該是新亞述時期的五條腿的人首翼獅雕像,五條腿的造型使得無論從正面還是側面看,雕像都是完整的,寓意在於它可以展現出全方位的超自然保護力量。第一眼看上去挺眼熟,想想原來是阿諾州長的《真實的謊言》里出現過同風格的雕像。另外,這雕像是洛克菲勒捐贈的。

(注意它的五條腿)

亞洲館是我最喜歡的展館,可能是因為有文化歸屬感,另外對於藝術家們可能了解的更多。中國館裡藝術珍品很多,書畫作品比如(據傳畫家為)韓幹的《照夜白圖》、黃庭堅的《廉頗藺相如傳》、宋徽宗的《翠竹雙雀圖》等,我比較喜歡宗教藝術,很多精美的佛菩薩造像(日本館裡的地藏菩薩像我也很喜歡),我最想談的是《藥師經變》壁畫,非常大的一副,佔據了一個展廳的整整一面牆,雖然我沒有見過國內北方寺廟的壁畫,但是我覺得它依然是十分震撼的。這裡不讓用閃光燈拍照。站在這裡,覺得時光都靜止了。

(照片里那人是我,讓保安大叔幫忙拍的)

(日本館裡的玻璃鹿,有人說像滲出了組織液)

武器和盔甲館裡中國藏品不多,前面有答主放了騎兵陣列圖和亨利二世的盔甲,我放一張金燦燦的獅首頭盔,這頭盔是現存最早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復古風格盔甲,塑造成涅墨亞獅子頭的形狀(對,就是被赫拉克勒斯殺死的那頭)。

(我最喜歡的一組日本盔甲,貌似前面有答主放過了,還有一件日本大鎧也非常精美,全美國就那一件,沒找到圖,希望之後能有好心人補上來)

歐洲繪畫因為本人了解的很少,不敢多說,我稍微熟一點的卡拉瓦喬、德加、丟勒、魯本斯、倫勃朗、馬奈、莫奈、雷諾阿、塞尚、高更、梵高的作品裡面都有,後來自己又為了看《星月夜》去了MOMA。就放幾張梵高的圖吧。

(《星月夜》藏在MOMA,當看到原作的一瞬間,終於明白陳丹青說的「中國學生很可憐,只能對著印刷作品觀摩」(大意)是什麼意思了)

今天就寫到這裡吧,全程手機碼字,安卓渣圖,手邊一本《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指南》中文版參照,因為自己見識和學識都很淺薄,英語也很渣,很多珍品看到了也不明白它的價值,很多廳(比如樂器廳、伊斯蘭廳、非洲廳等)逛完了也不知道該說點什麼,希望隨著這個問題被更多人關注,能看到其他答主的好答案。


我提一個:《刺客信條》中袖劍的原型,古印度兵器katar,位於大都會博物館Arms Armor展廳。


大都會還有個分館,叫The Cloisters,在曼哈頓一百九十幾街,建在山頂上,展示的是歐洲中世紀左右的教堂和神像,以及一些掛毯等,所有的展品,包括建築,都是從歐洲運過來的。分館內有一個小花園,裡面4-10月可以喝咖啡,非常有情調。裡面的展品,最著名的應該是這幅獨角獸掛毯了吧。

The Cloisters外面是這樣的:

裡面是這種風格的:

還有,在大都會主館的Ancient Near Eastern展廳里,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有死海古卷瓶,就是1947年在死海附近發現的、裝死海古卷的罐子。死海古卷的發現大大延長的聖經的歷史,被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當然,古卷本身在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在紐約大都會能看到裝古卷的罐子。它長這樣,非常不起眼,但文化歷史方面意義重大,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眼:

而關於古埃及的丹鐸神廟的事情,再補充兩點:1. 神廟旁邊的水池,其實是在模仿尼羅河,因為這座神廟在古埃及的時候也是在尼羅河旁邊;2. 當時埃及把神廟給美國時,提出一個要求,就是要把神廟放在一個人們24小時都能看到的地方,於是大都會把它放在玻璃展廳里,這樣哪怕不進到博物館裡面,人們也能從外面看到神廟。

我比較感興趣的還有羅丹的雕塑《巴爾扎克》,因為我喜歡德國詩人里爾克。里爾克曾經給羅丹當過一段時間的秘書,在他描繪藝術家的創作與工作時,大概這樣講過:藝術的創作需要日復一日的工作和努力,而並非靈感一現,正如羅丹雕刻《巴爾扎克》那樣。但羅丹應該不止雕了一個巴爾扎克,但如果來紐約大都會的話,可以去看看里爾克說的那種日復一日、努力工作之下產生的藝術品是什麼樣的。找到一張《巴爾扎克》,但不是大都會的哈:

一言以蔽之,去大都會看展這件事,還是要結合自己興趣,不用求全也不用求精,看得開心就好;哪怕最後記不住什麼,你看到的人類文明史的發展也會變成一種感覺內化到你的記憶中去的。(而且求全有點困難,我前前後後去過十幾趟,每次去還有之前從未看到過的常展)。每次我從大都會或者自然歷史博物館回來,都會感嘆人類文明從石器時代發展到能用iPhone是多麼的艱難又多麼的漫長, but that"s another story。


鐵騎鎮樓~

對熊有著蜜汁迷戀的俄羅斯老鐵.....

三位長著的凝視。


就這個雕像,我第一次看就震驚了……照片不足以體現十分之一,各位有機會一定要近距離全方位的觀摩。


大都會博物館作為紐約著名景點之一,當然藏寶甚多。

我個人感覺最為震撼的是西洪洞縣廣勝寺元代巨型壁畫《藥師經變》。宏大瑰麗,堪稱奇蹟。聽嚮導講這壁畫的顏料都是從植物和昆蟲身上提取的。這壁畫筆觸精緻細膩,畫風古樸優雅,畫面正中央的藥師琉璃光菩薩莊嚴肅穆,又有種慈悲神態,端坐於蓮花寶座之上。周圍又有諸多菩薩仙人圍繞。把經文中的情景展現的淋漓盡致,仙氣繚繞,令人彷彿置身其境。壁畫色彩繁多但是用色莊重,線條也是柔和精緻而又細膩的。

我當時第一次得見,只覺震撼。整整一面碩大的牆壁都被壁畫佔滿。當時心中只有震撼與敬畏,以及對瑰寶的驚艷。遺憾的是當時可恨的盜墓賊在行動時截掉了上方的左右兩角令瑰寶有了不完整。不過瑕不掩瑜,這幅元朝壁畫是大都會展館裡我最喜歡的文物之一。

(我個人的一副作品在大都會博物館展出了幾個月,很榮幸大都會給了我這個機會,也感謝我的頒獎機構。當時因為作品展出的緣故免費觀展了幾次還看了來此展出的秦朝文物和兵馬俑,太開心了)


個人對畫比較感興趣。

大都會是真的霸氣。那些繪畫史上重量級的名字,包括梵高、莫奈、馬奈、雷諾阿等等,藏品多到數不勝數,甚至審美疲勞。

去到現代繪畫區,那種以前在教科書上都是經典作品,就這麼用畫框掛在很不起眼的位置,沒有任何保護。 很多畫走近一看,你會驚呼卧槽梵高、卧槽這個是莫奈,卧槽這又是梵高………

隨便上幾張我拍的

莫奈

梵高

我心心念念的修拉

雷諾阿

馬蒂斯

一定要重點推薦一個印象派畫家:埃德加·德加

就是那個畫芭蕾舞女著稱的畫家!

大都會裡面收藏德加畫的舞女有非常多幅,形態各異,裙子晶瑩剔透,表情動作個個形象生動,栩栩如生。

去了大都會一定不能錯過

圖太多了上不完…

這才僅僅是現代藝術繪畫區,如果你到了紐約,恰好碰上某天下雨,你真的可以在大都會裡面逛上整整一天!


這個區域挺有意思的吧?大都會博物館的這個漫畫全景圖真的蠻不錯的,記得拿一份喔


大都會的雕塑不如盧浮宮,畫不如冬宮,古董不如大英博物館;但是勝在面積大而且展品比較系統:基本上買的起的展品每樣都買了一點。因此,無論你好哪一口,在這總能找到你喜歡的那一系列展品。

其實感覺鎧甲和武器區(Armor Arms)算是一個比較不錯的展區,各個國家各個時代的大量武器盔甲都有展示,是個縱向了解戰爭歷史的好途徑。

拿盾牌系列來舉個例子:

第一種叫做立盾(Standing Shield)。這種盾非常高(超過兩米),並且非常厚重,是大型方陣對抗弓箭或者敵軍衝鋒使用的。下面這把是15世紀奧地利使用的立盾。

第二種是「匈牙利盾」(Hungarian Shield),這種盾不是指匈牙利人用的盾,而是一類廣泛用於騎兵的翅膀形盾牌。這種盾比較輕便(使用木頭和皮革製作),而且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護住騎士的頸部後面,因此騎士不必擔心從後面被偷襲。這種盾牌被基督教國家和穆斯林國家廣泛採用。下面這把是東歐地區的匈牙利盾。

第三種是弩兵或其他步兵使用的手持盾牌(Infantry Shield)。這種盾牌中間部分被加厚了,內部帶把手,可以讓士兵更好地控制盾牌。尺寸大到遮擋正面的衝鋒就可以了,算是靈活性和保護性的一種折中,下面這把盾牌來自15世紀的波西米亞地區。

展區還用1/4的空間展示了穆斯林和日本的盔甲和武器。下圖中的這種印度盾牌的主體材質是牛或犀牛的皮革,比較小巧輕便。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盾牌邊緣的凹槽有勾掉對方冷兵器的作用。這個盾牌來自18世紀中期的莫卧兒帝國。

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盾牌,它們存在的意義不是戰爭,而是裝飾。比如下面這個描繪聖保羅宗教故事的盾牌,極盡細膩的雕刻意味著它們從未被考慮使用於戰場。這把盾是鋼質鍍金的,出自16世紀的義大利米蘭。

博物館絕大多數展品的圖片官網上都是可以找到的。但有時候遊覽博物館還是有額外的好處:一個是親臨其境看實物帶來的震撼,另一個是找到一條自己的參觀線索,對比這些展品異同,感受會非常深刻。從這個角度說,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確實還是非常值得一游的。


以下是我今年逛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後寫的日記,對the Met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街頭和博物館,是了解一個地方最快和最好的方式。被大家親切地稱呼為The MET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佔據著紐約中央公園東邊的一處風水寶地。

她和盧浮宮、大英博物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被稱為「世界四大博物館」,館藏近300萬件展品,想在一天內將展示的藝術珍品欣賞完畢幾乎不太可能。

這座頂級藝術博物館從誕生至今,就見證和傳承著人類發展史上最重要的藝術文明。當我走過古埃及的神殿、古希臘的雕像、歐洲大師級的油畫和來自中國的壁畫時,幾乎要忘了時間和時空的存在······

我把本次遊覽拍攝的照片大致分了類,但由於已經時隔一個多月,加上館內不少「寶貝」沒有中文語音翻譯,現在要我介紹個所以然還真有點難,就簡單分享下吧。


鎧甲和武器

下邊的這兩幅圖應該是「鋼板鎖子甲」,使用小鐵環將鋼板串連起來,達到保護身體的作用。「鋼板鎖子甲」由「鎖子甲」演變而來,據說「鎖子甲」最早出土於公元前四世紀的凱爾特人墳墓中,當陪葬品用的。

其實我一直比較喜歡日本甲胄,觀賞性更強一些,製作也更講究。製作甲胄一般會用到煉鐵、皮藝、漆藝、金屬工藝、編織等技術。日本戰國時期(明末清初)的大家族首領(其實很多也不出名),一般會有一套甲胄。如果有幸留存下來,裝裱在客廳里,也是非常光宗耀祖的。

The MET經常與其他世界級的博物館交換展覽,這也是The MET的魅力所在。遊覽當天,恰巧也是The MET舉辦「秦漢文明展」期間,有160多件來自中國的秦漢藝術珍品被運送到這裡,包括秦漢時期的書法繪畫、含有彩繪的兵馬俑、甚至是中山靖王劉勝王妃竇綰的金縷玉衣。


歐洲的雕塑和裝飾

如果沒記錯的話,以上這幾件屬於拜占庭帝國。參觀時,看到不少人會拿著紙筆臨摹畫像,絲毫不受眾多遊客的影響,這些人中學生居多。

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雕塑是歐洲最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

觀察細節,為之驚嘆,活人能長得這麼完美嗎?


奇特的大洋洲文明

這面巨大的扇形藝術品掛在天花板上,像不像一隻鰩魚?這是來自大洋洲的藝術。實際上,這裡展示的大多數藝術品都與海洋生物有關。

這件物品讓我記憶深刻,類似中國的舞獅,這個東西也需要披在背上使用,難道是「舞魚」?


來自埃及的鎮館寶

The MET的鎮館之寶是來自埃及的丹鐸神廟(Temple of Dendur),這個神廟是三千多年前古羅馬皇帝奧古斯特修建的,裡邊供奉的是愛西斯(Isis)女神,她是古埃及母性和生育之神,或者生命與健康之神。

神廟坐落在薩克勒大廳內,周邊還有其他古埃及雕塑和石棺。這個神廟為什麼會出現在紐約呢?大廳的牆上就有答案。

1959年,埃及政府打算在尼羅河上修建阿斯旺大壩,河流水位上漲後形成的人工湖將會淹沒大量古迹,丹鐸神廟就在其中。埃及政府水平有限,保護不了這麼多遺址,後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牽線搭橋下,美帝政府出面把大多遺址搬上了岸。美帝這次出了大力,為感謝美帝政府的大恩大德,埃及政府決定把丹鐸神廟送給美帝。

美帝當然如獲至寶(雖然是眾多神廟裡比較小的),將整座神廟分解打包運回了美國。起初他們打算把神廟放在首都華盛頓,後來考慮到岩石會被風吹雨蝕,在開了幾次會後,決定就把廟放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裡,永久陳列。


歐洲名人字畫

博物館二樓有很大一部分區域陳列著歐洲近代著名藝術家的繪畫,以下幾幅是後印象派畫家梵高的作品。

說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曾梵志先生的作品,他是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我個人特別喜歡他的《面具系列》和《肖像系列》。2013年,他的油畫《最後的晚餐》拍出1.8億港元,是亞洲至今最昂貴的現代藝術品。


東方文明

The MET展覽的東方藝術品,如果按歸屬地算,幾乎涵蓋了整個亞洲,包含土耳其、伊朗、中亞、南亞、中國、朝鮮半島等多個地區。亞洲地區的藝術品多與佛教有關。

這幅壁畫來自敦煌莫高窟,另外還有龍門石窟的一些佛像。置身此境,看著這些曾經屬於自己國土上的瑰寶,心裡多少有些惋惜。但又想了想,假如這些珍寶當初沒被掠走,到了上世紀那段動蕩的歲月,他們能安穩度過嗎?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歷史,看命運,總有奇妙之處。


即使作為一座陳列了來自世界各地藝術瑰寶的博物館,The MET還是有她非常人性化的地方。比如門票,規定是30刀/人,學生票半價,實際在買票過程中,售票員會告訴你"pay what you wish",想給多少給多少。據了解,美國不少博物館都這樣。

在The MET的出口,一張指示板背面沾滿了用於穿梭各展館的「通行證」。與世界幾大文明古國相比,美國的歷史實在有些短,The MET里關於美國文化的展品也屈指可數。或許這就是美國有精力保護其他國家「遺產」的原因,亦或許這和文明的開放程度有關。

The MET里價值連城的東西不勝枚舉,但並沒有因為珍貴而束之高閣,其實有不少展品都是以「很接地氣」的方式面向公眾展覽。一座博物館,不僅能承載和保護人類的過去,更能讓人觸摸過去,眺望未來。我想這就是博物館存在的意義。

說到這兒,前幾天看到一篇關於故宮博物院的文章,講了故宮這幾年為提高遊覽質量,在人性化方面做出的努力。其實從故宮博物院開通微博、前段時間爆紅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及故宮近期要招收學徒培養匠人這些事來看,故宮博物院確實是越來越接地氣了。故宮再也不是那種能丟展品的博物館了,給故宮加油~

原文來自微信號RumDiary,作者笛六。

請勿轉載

-end-


莫過於那些皇家贈品最值得看~


看到這個題目,想要答一下,因為是前年寒假去的,所以可能展品會有些變化。

首先,大都會博物館大,很大,特別大,「共有3層,分服裝、希臘羅馬藝術、原始藝術、武器盔甲、歐洲雕塑及裝飾藝術、美國藝術、R.萊曼收藏品、古代近東藝術、中世紀藝術、遠東藝術、伊斯蘭藝術、19世紀歐洲繪畫和雕塑、版畫、素描和照片、20世紀藝術、歐洲繪畫、樂器和臨時展覽18個陳列室和展室。」(摘自百度)

所以很有必要預先做個功課,自己喜歡哪類藝術,就專註去看哪個展館,Met 官網介紹當然是個很好的選擇。對於普通人來說,可以去前台租個語音嚮導,有中文的,跟著語言嚮導參觀,心中也能有個大概了,反正又不花錢不是嘛。

另外,我個人覺得,藝術欣賞因人而異,只有喜歡不喜歡之分,沒什麼值不值得看一說。如果你覺得這幅畫好看,有意思,自然會想去了解它的創作背景及相關作品,學到了,滿足了,愉悅了,你自然會感到值得,這和這幅畫本身出不出名無關。當我親眼看到了小時候在美術課本上看到的照片,就會覺得很開心。

所以,以下零零碎碎寫的流水賬,也只是我自己所能記得的,覺得有意思的作品。

首先,這是大門,吼吼,看看,也不是說到了美帝,就都是藍天白雲的嘛。

一進大門,就看見的水晶鹿

Marble sarcophagus with the Triumph of Dionysos and the Seasons

酒神Dionysos 和他的四季侍者,大理石石棺的底部由4個石球承重,挺有新意的。

古埃及展區和斯芬克斯,就是那個問路人問題的怪獸。

Diana and the Stag 金光閃閃

一系列的歐式裝飾,名流家居,奢侈生活。

據說是女王陛下用過的書桌,不但漂亮,還設有機械暗門,旋轉展開,內有三層抽屜。

走廊邊的日本瓷器

The Luxury of Time 德國鐘錶,咳咳,不是德國骨科。

繼續,一系列的宮廷裝飾藝術

來到了羅馬雕塑群,這座刻畫得尤為逼真

一樓展館的外面,有座方尖碑 Cleopatra"s Needle 埃及之針,是當年埃及政府作為兩國貿易友誼的象徵而贈於美國的

歐洲油畫,先來張聖光普照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如何申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研究生?
美國建築師 Robert Moses 的城市規劃和建築理念是否值得現當代學習或借鑒?
幸福感閾值提高以後怎麼辦?
參加 NYCC (New York Comic Con)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NYU on campus 住宿,各個hall的優劣對比是怎樣的?

TAG:藝術 | 博物館 | 紐約 | 藝術品 | 大都會博物館TheM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