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詩詞大會考的是背誦詩詞,而不是創作古詩詞呢?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歷經各個朝代的發展,尤其是在清代大放異彩。而我們現在卻只能去背誦古人的詩詞,卻再也難有好詞佳句流傳給後人,這不得不說是中國文化的遺憾。中國詩詞大會這麼難得的詩歌平台為什麼選擇去評選「背詩機器」而不是摘選優秀的詩人詞者,用更好的作品來傳承發揚中國文化呢?


恕我直言:
寫詩詞,沒辦法,表演。
而且,觀眾,看不懂。
如果,要傳承,發揚,傳統文化。
請,安安靜靜,看書。
看個節目,你還想,吸收知識。
這跟逛知乎,以為自己在學習,有什麼,區別。


我表兄是學地質學的,現在從事地質勘探的工作,他告訴我說:「哎……我學的一身本事在工作中只能發揮個十之二三,寫寫文章也完全不能釋放自己的才氣,要是有個電視節目專門來考驗地質知識,老子上去一番縱論,把主持人和評委都說懵逼了,我就火了」。
我說:「火個鎚子,這樣的節目估計只有你爸媽會一臉懵逼地看。」
-----------------------------------------------------------------------------------------------

以上原答案,下面正式說一下我對節目的看法。節目用詩詞這一不太受關注的媒介來做節目,回歸文學、撿拾古典文化的金貝,這怎麼說也是一件好事,因此受到了較廣泛的好評,「電視節目中的一股清流」隨處可見。當然,作為一檔電視節目,收視率是很重要的,因此節目組策划了諸如「70歲的大爺和8歲的孩童、農村癌症婦女和名校博士共同投入詩詞pk」這麼一種場景,並且各個選手的「故事」也很能打動人心,這不都是大眾關注,人們喜聞樂見的么?所以,本質上,對節目組來說,百姓愛看很重要。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節目變成選手pk詩歌創作會是一個什麼場景?

我們就假定選手們都能限時作文,出口成章,那麼八歲的小孩兒會寫出什麼東西?我們可以在全國找一下八歲孩子的最優秀的作文來參考,50歲的修自行車的大爺能寫出什麼文章——「貧翁傾心踏詩波,一聲召喚暖心窩。弘揚亘古詩韻夢,萬眾唱響國粹歌。」這種打油詩恐怕比背誦要貽笑大方地多了吧,如果節目中都是這樣的作品,這節目還能看么?咱就不說選手了,就點評嘉賓康老師,他賞析毛澤東的水準固然是不錯,看他寫了什麼作品,在最後一期與大家話別時,他念了一首自己寫的詩:「大江東去流日月,古韻新妍競芳菲。雄雞高歌天地廣,一代風流唱春暉。」這特么根本不入流好么!如果導師都是這樣的創作水平,我們搞詩詞創作的表演,豈不是一下子拉低了節目組的水準。本來大家看點評嘉賓覺得他們知識豐富、點評精彩呢(這些都可以提前備好資料)!如果搞創作,別說現場創作了,創作這種亟需天賦的工種,即使在下面備好內容上來演,寫出來的東西都未必拿得出手。

好,那麼換一種情況來講,節目組請了幾位專業搞創作的詩人、作家來做評委,選手也選取那些能寫作的、』出口成章的選手來參加。這種情況下,選手們都很牛,寫的就不是打油詩了,而是正經符合平仄韻腳,意境內涵都臻上乘的佳作(這樣的人想找的話,我們還是能找到許多的,湊夠一個節目綽綽有餘),那麼好了,這些作品放到以前取仕的時候,評卷老師都評不了高下,你怎麼點評誰比誰寫得更好,就算你制定了一套標準,很公平地去評論,那是不是要考慮觀眾的感受,大眾的評鑒力能不能達到。背誦詩詞,觀眾感覺「哎喲好屌哦,這麼生僻的詩他都知道,這麼生僻的典故人家都會」,搞詩詞創作的話,觀眾要說「哎喲這寫的什麼意思哦,反正是你說好就是好咯……咦,我覺得明明2號寫得更好,看人家長得又漂亮,聲音還好聽,評委怎麼評的嘛!」所以,那樣的話,節目就很難推廣了,弘揚中國詩詞文化的說法估計沒法提了吧。並且,從創作來說,今人這樣的土壤真的寫不出能跟前人媲美的古典詩詞了,康震那樣的打油詩是大多數。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國家的學生,只擅長背誦,而不擅長鑒賞和創作?

這就是一個教育的根源性的問題了,應試教育,它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考試考的東西(即便是詩詞賞析,那也有標準答案)有一個範圍,超過這個範圍的東西,學生想學,老師大約也不教,何況應付考試都辛苦地不行了,大多數學生恐怕無暇顧及其他了,武亦姝這樣的學霸是能把課堂內容學好了,還有餘暇去背誦一些詩詞,這就算不錯的了,對於許多高中生,背誦考綱以外的內容是件奢侈的事情吧?至於真正的鑒賞能力,沒有這樣的教育環境,增長極其有限,比較文學和文學評論的基礎是沒有的。就算是作文章,應試作文也是有比較固定的模式的,真正會寫文章的都在民間,課堂里學不到的。我參加古代文學的研究生考試,那些題目還是背誦這種低級題目居多,甚至博士生還考背誦,考名詞解釋之類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學校里出來的文學系高材生搞創作的那麼少,寫出好作品的反而要麼就不是學文的,要麼壓根就沒上過大學。昨天跟一個在國外教中文的老師聊這個節目,她把她一個初中二年級學生寫的詩歌評論發給我看,那才真的是能體現一個人把一首詩讀透了,是什麼概念,也體現了真正從審美出髮帶來的鑒賞力是什麼概念(我回頭問一下那位老師,同意的話可以把那篇文章貼出來)。這位老師跟我講了許多國外教育的方式,是如何地與我們不同,還是有許多許多要向別人學習的。這是社會之病,一個電視節目改變不了這一點。

如上,詩詞大會在目前階段只能辦成「詩詞背誦大會」而不是「詩詞創作大會」。

-----------------------------------------------------------------------------------------------

修改了幾個錯別字。並把一個在國外學IB課程的初二年級學生寫的詩歌鑒賞作業發出來,大家可以看一下。肯定有人覺得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請大家考慮到這個學生的年齡只有十三、四歲,並且這只是學習國文交的一篇作業。背誦的話,稚童都可以背誦千百篇,但是賞析是體現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力,這種理解力應該才是帶來文學才華的基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賞析

作者:葛家琦

時間:2016年6月5日

古往今來,遭受過大小挫折的無數豪傑名士寫下了多少篇詩詞。縱使表面上故作堅強,但誰又能逃過人之常情,不曾透露出一絲一點的不甘、怨恨、苦悶與憂愁。唯有蘇軾,豁達地笑看著人生。時至今日,我們仍能駛以詞的扁舟,回溯歷史的長河,在遠方瞥見他的挺拔的身影,聽見他豪放的笑聲。

蘇軾,生於一個胭脂金粉的年代,在北宋安穩的繁華中,他本應該成為一個或沉溺於青樓街巷或碌碌於功名官場的人,偶爾寫寫小詞,故作姿態,感嘆一下自己美好生活中一點小小的瑕疵或感嘆自己的雄心難成。只是可惜「本應該」,若不是蘇軾獨立於宋朝眾婉約派於豪放派之中,他也不會留下千古的美名。

蘇軾不是一個單純的婉約或者豪放派,他不僅不拘泥於格律,也不拘泥於情思、哀傷與離愁,同樣不被自己的野心所束縛,碌碌一生。儘管總體來講,他的詞風較為飄逸好房(此為作者筆誤,原文如此),但實際上則是複雜多變,以什麼辭彙來概括他似乎都不太合適,正如林語堂對他人格本身的概括:「他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一個厚道的法官,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大文豪,一個創意畫家,一個酒仙,一個小丑,但這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

而這首定風波,屬於曠達詞,為蘇軾首創,正是體現出了蘇軾性格中豁達樂觀,瀟洒脫俗的一面,展現了他的禪宗悟道與浩然情懷。蘇軾在此運用象徵與對比,描寫自己在被貶後旅途中從容遇雨的情景,下雨卻沒有帶傘本是小事,但作者從中銘記起的對人生的感悟和哲理卻值得抒發,正是以小見大的寫法。

題記用平淡簡略的語調描述了事情的經過,同時又顯得十分自然。「已而遂晴,故作此「作者不以情造景,而是即景生情,隨心所意、從容地抒發感悟,也體現了作者對人生大小事件的豁達態度。

開頭「莫聽穿林打葉聲」,一邊用「穿林打葉」的形象渲染出雨勢的兇猛,讓人感覺彷彿身臨其境;一邊用「莫」體現自己並不在乎,與雨勢互相襯托,勸導人們不要為困難所苦惱、束縛,體現作者對人生挫折的樂觀態度,與主旨互相呼應。

」何妨吟嘯且徐行「緊跟其後。」何妨「打破了開頭蕭瑟清冷的氛圍,透出幾分俏皮,使全詞色調一亮。「吟嘯且徐行」這幅情景在大雨下極其瀟洒脫俗,顯示出一種魏晉名士的遺風,體現作者此刻輕鬆的心情,在比喻寓意上,也體現了作者面對困難的樂觀從容。歌聲在雨聲下彷彿更加嘹亮,在山谷里久久地徘徊。此副圖景讓讀者不禁也心情愉快,曠達起來。

第二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按常理來講,馬應輕勝竹杖與芒鞋,但蘇軾在這裡顛倒了常理,突出了自己內心的輕鬆浩然。同時馬又代指達觀顯貴,竹杖芒鞋則指代平民百姓。蘇軾這個輕,又暗指自己不願再被官場功名束縛,已經靜心歸隱,不再追尋名利,而是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與安寧, 瀟洒豪邁地恣意人生。

第三句「一蓑煙雨任平生」。因為已經經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體會過生活的困難,便增長了經驗與閱歷,從而看開,對一切挫折困難都無所畏懼。作者對自己已經經歷過和即將經歷的人生如此概括,表現出了自己的堅強毅力、泰然自如和樂觀,同時也是一種對自己和讀者的勉勵,鼓勵他們不要畏懼困難,只要經歷過了,就會發現並不如想像中的可怕。

下闋以「料峭春風吹酒醒」開頭。寫天氣寒冷的同時也表露出幾分失意,象徵著自己滿懷報國熱血登上仕途後遭遇的挫折。下一句「山頭斜照卻相迎」以喜悅沖淡了這絲鬱悶,一面指天氣放晴時自己的喜悅,一面指自己經歷過大起大落後參悟了人生,在被貶之後開始山野之間隱居時的豁然開朗,正與前面一句互相照應,體現出了作者的樂觀豁達。兩者同時存在,互相融合,作者通過此暗示人們,人生總是充滿兩面,悲傷中擁有希望,喜悅中擁有恐懼,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被困難所影響時,想起這種辨證關係便不會完全絕望。

作者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一句結尾。作者雖用「蕭瑟處」概括自己的人生,但此句與上闕的結尾一樣,都是勉勵自己看淡困難,不再畏懼挫折。唯獨一點與上闕的結尾和其他勉勵自我走出困難的詩詞不同,此句中作者沒有認為困難是因為值得憂愁才要咬牙挺過,也不覺得挺過困難是為了最終贏來順利的生活,而是完完全全看淡了人生,將這首詞的思想從儒家的入世上升到了佛教和道家的出世。順利與挫折不過只是生活的兩種形態和體現,它們本質上都是相同的,互相循環的,下雨後便是晴天,而晴天之後也會下雨 。如果要求人們從容面對困難,那也應該要求人們從容面對順利與喜悅,反之亦然。如果大家都鼓勵從容面對風雨的日子,那何必將它與陽光大道區別開來。其實挫折不值得憂慮,成功也不值得喜悅。只有不執著於外界的變化起伏,心靈才能取得真正的平靜。如果心靈已然平靜,外界微不足道的變化起伏又如何能夠影響內心。被貶後的蘇軾此時已經從仕途難酬的失望彷徨中走出,決定歸隱,不被人生的大起大落所羈絆,不為了平常人們所認為的成功而喜悅,也不因為挫折而悲傷,從而擁有了一種浩然曠達的人生態度。他不如千百年來的學子們渴望在身體上歸隱,而是真正地在內心世界中歸隱了。

正因上文所說,這首定風波在小景之中包涵深刻的哲理:每個人的人生都擁有挫折與成功,只有不為這些太過煩惱或喜悅,擁有一種平常的心態,才能無論境遇變化,都保持心靈的平靜。

即使時至今日,這首蘇軾的定風波仍如同一陣清涼的微風,吹進今人煩躁浮誇的內心。回首看向自己的人生,恍然大悟,原來喜悅和悲傷本都相同,瑣事並不值得為此煩惱,也不值得為它慶幸。喜悅和悲傷都已消逝,不再被銘記,也不值得掛齒,在平靜的心中,唯能看見瀟洒的步伐,在慌亂的世界的包圍下邁向已經無所畏懼的未來。

(上面那篇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轉載他用。)


不要老想著怎麼開腦洞,你想想真要這麼搞,節目該怎麼編。
為了保證盡量的公平,體裁要稍作限制和統一。比較標準的話,限制為五律或七律。詞也行,但詞律更難於詩律。
在此參考北京市人文賽的古詩創作環節,現場給材料,十五分鐘現場一首五或七律,限定韻部。

這十五分鐘怎麼搞,選手在寫詩,電視觀眾看廣告?

而且十五分鐘寫出來的作品,說實話,你得文思非常敏捷才能寫出一首能看的。想寫好,太難了。

好,假設都寫出來了,怎麼評?誰來評?

今年的嘉賓,北師大的康震,那是做古文學研究的,你看他的那幾首詩,網上也能找到其他的作品,完全不合律。你一樣他能做出權威評判嗎?

你覺得王立群和酈波現場分辨東冬韻、江陽韻、寒刪韻嗎?據我的觀察是不能的。蒙曼不知道,但我沒見她從格律上評論過,估計也希望不大。如果這麼搞,需要更加學術型的專門這一領域的專家,比如王翼奇老先生之類的,現在這一批是不夠的。

當你無法保證學術水平的時候,這節目不得被罵死?況且專家意見和吃瓜群眾不一樣的時候,不也得被罵死?

選手呢?今年的冠軍武姑娘是不懂詩律的。如果題主看過河北台的《中華好詩詞》,第二季明星選手暢欣是不懂格律的。張仲宇大約也是不懂的。梁道萍當時還不懂,但她現在能背廣韻。也就是一般意義上根本找不到可以用的選手。

當然,如今的「詩詞圈」人雖不多,但也足夠拿出參賽的選手,可因為前述各種原因,你叫不來他們。況且選手寫出水表詩怎麼辦?你播還是不播?


唐朝人總結過: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在「少進士」之說流傳的年代,選拔進士的方式正是寫詩作賦,明經科考生則只需要背誦。即古人發現好詩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沉澱,很難指望年輕學生寫出命題佳作。聽說這次詩詞大會的炒作點是「才女」,我猜退休年齡的才女不是策劃團隊的主要目標吧。


有評論說我不知天高地厚,真是有點意思了。

人間有味是清歡,
照水紅蕖細細香。
長恨此身非吾有,
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是酈波老師的

大江東去流日月,
古韻新妍竟芳菲。
雄雞高歌天地廣,
一代風流唱春暉。

這是康震老師的。

我說評委水平不行也只是指詩詞創作上,他們確實不行嘛。
連粘對都不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都不知道嗎。酈波老師在微博說這集句是新韻,誰來教我哪本新韻里的歡和香鄉是同一部的。近體詩里,尤其是絕句,除了疊字以外一般是不能重字的。這首集句裡面,"有"字用了兩次,"吾"字也用了兩次,聽說是字幕錯了,好,那姑且不算。還有"是"字用了兩次,還是在同一個位置。這些都是詩詞入門最最應該避免的問題,酈波全犯了。康震老師的更加是老乾體。我知道你們對格律都嗤之以鼻,那從文辭上說,就好了嗎,像這種半文不白的句子。學了一星期詩詞的人,估計寫的都比這個好。

所以我說,這裡面有一個字能看嗎?我說他們水平不行已經很婉轉了,再婉轉點,我是真不知道怎麼說了。
——————————————————————————————
首先評委水平真的不敢恭維,甚至還不如我初三時候的水平。我這麼說,你們懂吧。我跟我的諸多詩友比起來,其實是比較差勁的,但是我初三學詩詞格律的時候用了多久呢,一天,看完王力的詩詞格律後就全然懂了,然後那天馬上寫了首七絕,當然,現在已經找不到了,也忘了寫了什麼。那個時候已經會寫標準七絕了,不過對拗救,分辨孤平還不懂,後來也是我朋友@櫱庵教我孤平救和拗救。(大家有想學詩詞的可以去請教他哦wwww)我跟他聊天,也就花了兩個小時,就都懂了。我相信我的詩友掌握這些花的時間更加少。

但是評委不懂啊,就很尷尬。你看節目里,酈波老師的集句和康震老師所作的"詩",什麼玩意兒。水平暫且不論,真的會誤導全國觀眾,讓觀眾以為讀起來口齒生香的格律詩詞是這麼個半文不白的打油詩。真正的詩才不是這個樣子。我高中時候看過酈波老師在百家講壇的講座,風雨張居正,本來是很喜歡他的。記得幾年前酈老師在微博發了首詩,還跟徐晉如撕過格律,本來不懂也沒啥,畢竟專長不同,但是強行攢面子就有點看不過去了。而且這都多少年過去了,酈老師還是不懂格律。如果來一個詩詞創作比賽,你讓參賽選手和評委怎麼下台嘛。你確定不會變成打油詩和網路"古風詩詞"大賽?

再者,比寫詩沒法表演啊。像我寫詩,平時偶然得到什麼不錯的句子就記到"詩囊"里,其實就是手機上的記事本。然後哪天突然想寫,就把它補全。詩啊,就是這麼來的,古人也是,今人也是,我也是。

其實寫詩所花的時間,都花在補全上了,一邊補一邊塗改,改了前面改後面,改了後面刪前面,偶得的句子是不花時間的。補全一首詩花的時間,我寫詩比較慢,有時候幾個小時,有時候寫進死胡同,就擱置了。這才是正常的寫詩填詞的步驟,像白石那樣寫完還要塗改旬月的多的是,這是對待作品的正確態度,精益求精。當然我的詩友才思比我敏捷得多,很多人幾分鐘就夠了。就算是幾分鐘,如果在比賽現場,要是埋頭苦思,你讓觀眾看什麼嘛。況且,全國觀眾看著你,換我來,一個字都寫不出了。

其三是作為一檔節目,目的是收視率。要是比寫詩詞,受眾就窄了很多,觀眾老爺們磕著瓜子看電視也就圖個開心,結果一開電視,好嘛,選手都在默默寫詩,現場鴉雀無聲,半天沒有蹦出一個字,老爺們當時就不樂意了,換台看手撕鬼子去了,也比這勞什子詩詞創作大賽好看多了。

Ps:很多人以為詩人是穿著一身漢服飄飄渺渺,走在路上面帶憂鬱隨口就能寫出一首詩的風流才子,以為是這樣的。

但是很抱歉,其實詩人,都是這樣的。


別說從學生里挑會寫格律詩的有多難了,就看看台上那幾個專家評委寫出來的詩。
這是評委康震教授在詩詞大會落幕時所作的七絕:

大江東去流日月,
古韻新妍竟芳菲。
雄雞高歌天地廣,
一代風流唱春暉。

第一句的「日」,第二句「芳」,第三句「雞」,第四句「代」、「流」都平仄有誤。按照格律詩的標準沒有一句是對的。
他的粉絲幫他辯護「這是他臨場即興」,有趣了,他難道臨時被拉去做評委?那麼我們看看康教授的另一首「格律詩」:

悼霍師松林先生
康震
八龍是日去秦川,萬柳煙濃泣未央。
千里未期悲白馬,兩楹已夢落梁椽。
終南皓月垂學海,渭水唐音頌堯天。
莫將長歌哭長夜,且揚薪火照杏壇。

這首不是即興了吧?但依舊錯誤頻出:第二句「央」,第八句「壇」錯韻;第五句失粘;第六句「堯」,第七句「將」,第八句「杏」平仄錯誤。
還有很多小白來辯護「為什麼一定要按格律寫」,那你倒是告訴我為啥一定要三步上籃?不講格律的請統稱打油詩。
康教授在大會舞台上面對眾多的詩詞愛好者與觀眾,把自己塑造成了儒雅、淵博的古詩詞權威,結果一動筆就露餡兒了。堂堂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出身的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院長,長江學者,在《百家講壇》開講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的專家寫出來的格律詩照樣不堪入目,真要辦一個以在校學生為主的詩詞創作真人秀……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1.如果唐朝有類似的競賽,那麼你告訴我,李白和杜甫誰得第一?元稹和白居易呢?小李杜呢?——所謂文無第一。

2.如果唐朝有類似的競賽,那麼比賽的題目怎麼選擇?是寫田園還是寫邊塞,是寫大唐氣象還是寫國破家亡(出題人不要命了),還沒去過邊塞的王維怎麼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要是題目格局小了,岑參高適他們恐怕會罷賽吧。——詩歌創作總是基於詩人的閱歷和感悟。

3.如果南宋有類似競賽,評價北宋的詩詞,誰得第一?我肯定選蘇軾,但如果評委是李清照,那麼蘇軾恐怕排不了好名次,因為李清照認為蘇軾的詞太不注重音律了,她認為周邦彥的詞最好。——所謂詩無達詁,每首詩詞各人的理解就不同,評委的不同喜好對最終結果影響很大。

4.在電視節目上即興作詩,必然是對客揮毫的秦少游更有優勢,閉門覓句的陳無己們基本無法參加這樣的比賽,但是其實我們很難說究竟是一字不改更好還是仔細推敲更好。——能寫詩的本來就少,出口成章的更少,參加節目的門檻太高。

5.我更覺得詩詞是一件比較私密的東西,詩人們創作詩詞,不是為了競賽,而更多地是記錄自己的生活,抒發情感,聯繫友誼。一些詩寫好了,流傳下來,後人讀了,在自己身上又找到共鳴,這時詩詞才脫離了私密性,成為我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詩人不是為了寫詩而成為的詩人,而是有宣洩感情的需要才寫詩,而後被旁人稱為詩人。陸遊還不樂意別人稱他為詩人呢,他想作將軍,想征戰沙場,所以,當仗還沒打,戰事就結束了的時候,他從前線回來,路過劍門關,才會說:「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他不想當詩人,但是他表達自己的想法的媒介卻是詩,或許沒實現夢想的陸遊是不幸的,但對於讀詩的後人來說,是幸運的。
說這段的意思是,題主其實不用想著通過電視節目,尋找古典詩詞的創作型人才,這樣的人才興許還不樂意上節目呢,而真有這樣的節目,呈現出的詩也不一定是好詩。相反,像現在這樣也挺好,通過所謂的「背詩」,又有教授們宣傳、講解詩中典故和背後的故事,從而重新引起大眾對詩的興趣,營造好的氛圍,這才有詩歌創作的土壤。有了好土壤,普通大眾耐心等待好作品就是。


題主,這節目中很多時候用的都是近體詩而不是古體詩吧……
這也正說明一個問題,大眾對古詩的了解程度極低,學的都還給了初中語文老師了,談什麼創作啊。
所以說這樣一個背誦節目還是很有存在價值的。


這年頭寫詩詞的大多是:不帥,不富,不高,性格古怪,取向離奇,交際無能……這群人里少數幾個人贏上鏡還可以,其他的怎麼拿出去給人看啊。古代都是以作品流傳的,現在多媒體了,不單單看作品,人沒魅力上什麼電視?

再者,能不能口占是個問題,口占能否代表水平是個問題,寫出來以什麼標準讓誰評是個問題,不同派系會不會出現內幕是個問題。

你要是拿本人間詞話做標準,江湖上多少人直接PASS。

你要是教授專家被PASS,這節目還辦不?

初審海選誰來做?很多比賽都是軟體檢測,古體大神的作品都不會被看見。像詩詞中國,第一輪淘汰了真的雜言古體,把古體當做是古風圈的詞語排列。

這不是中學寫作,沒有個評分標準,更沒有足夠量的有實力的評委來海選。就算有,也會演變為八股(還剛好八句)。


1.文無第一,創作詩詞對評委的鑒賞要求太高,比如薛寶釵和林黛玉的詠白海棠哪首更勝一籌就很難定論(當然事實上都是曹雪芹寫的,2333)
2.有的人有急才,下筆千言倚馬可待,有的人更擅長苦吟細琢。現場創作的情況下第二種人劣勢大,但這並不能證明他們詩詞創作能力不好。
3.就算評委有相當高的鑒賞能力,能分出高下,廣大觀眾也不一定具備同等鑒賞能力。通俗歌曲演唱的鑒賞門檻比詩詞低,每次比賽觀眾還經常為誰唱得最好爭論不休,產生很多黑幕說,更別提詩詞了。還是背誦有統一標準,容易服眾,觀眾皆大歡喜。


(1). 觀眾沒有和評委相當的鑒賞能力

我們通過和流行歌曲歌唱比賽的對比可以發現一些問題。

詩詞創作這件事和唱歌不同。對流行歌曲演唱能力的鑒賞,群眾和評委的差別不是很大。我們往往能在《中國好聲音》播完之後,在朋友圈裡看到一個個人五人六的點評,又是音準啦,又是節奏啦,又是C3,D4什麼的啦。刷完朋友圈,你真心懷疑:「這是那個在ktv唱歌跑調的小芳么?」

但詩詞不一樣,大多數觀眾的鑒賞能力主要會停留在押韻上,而且是現代漢語拼音的韻。至於其他方面的審美,只能說大家會普遍認為:「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是很好的水準了。但顯然,這種品位並不高明。詩詞創作的專業人士大概是看不上的。

觀眾和評委的審美沒法得到共鳴,這節目是辦不下去的。

(2). 觀眾需要的是比賽,比賽維度越單一越好

最具有娛樂性的活動一定是比賽,而且是對抗性的比賽。而詩歌創作不是一個很好的具有對抗性的比賽。

詩詞鑒賞的標準有多個維度。還記得高考語文那8分么,出題的維度起碼有:1. 題材內容,2. 表達方式,3. 表現手法,4. 修辭手法,5. 意象鑒賞,等5個方面。詩詞創作比賽的鑒賞大概也會是這樣,再加上大家都能聽出來的押韻,那就是6個方面。如此複雜的維度,是很難決出一個讓大家都認可的名次的。

但比賽是一定要有結果的,這樣才有競爭性,從而有娛樂性。詩詞創作顯然是沒有優勢的。

但背誦詩詞就不一樣,單一維度,還可以設計對抗。觀眾對比賽的結果不會有異議,並且充滿了競爭感。


搞清楚節目的目的,就不會問這種問題了。
目的一,按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指示,完成央視文化節目指標
目的二,節目的收視率達標。

你還真以為他們是來發揚文化的么?


我看,一個粘和對的講究就有多少人做不到。遑論平仄、押韻。


如果臨場創作比賽,真是太難了。
題主看過《中華好詩詞》特別節目「詩詞王中王」端午那期嗎?悅笛,四維,道萍,澤南,楚楚,亞飛,裘江,繼航(當時應該已有人被淘汰,記不清了),個個是好詩詞前三季的明星選手,但臨場創作出的詩,大概只能說還不錯……
這還是特別節目,節日期間,半遊戲性質,如果常規節目這樣來,恐怕節目效果會很難保證。

個人看法,不一定對。 @比明 兄怎麼看?


你得考慮幾點。

第一,你能找到多少具備了創作古詩詞的選手?而且水平還不能低,畢竟上電視嘛,如果只會寫幾句打油詩的,那還是算了吧。能找出來古詩詞水平夠好的,基本都是一群老先生老太太了,而且全國也找不出多少個了。參賽選手都湊不齊,玩個毛線?評論里有人說青年詩人也有不少,我當然知道,但是現在的青年詩人們大多玩的是現代詩,而不是古詩詞,古詩詞真的很少人玩了,我所知道的幾位古詩詞功力不俗的老師,都歲數不小。

第二,你得考慮觀眾是否具備欣賞水準,背書很簡單嘛,有標準答案,比的就是記憶力,誰背的多背得好,觀眾一目了然,鼓掌歡呼就是了。而能夠水平欣賞和評價詩詞的好壞,99.99999%的觀眾並不具備。那還看個毛線啊?大眼瞪小眼嘛?

第三,比賽安排。現場作詩的話,這個真正是個高難度技術動作!一般非牛人不能完成,否則的話,曹植七步成詩的段子也不會流芳千古了。現場作詩真的挺難的,現場做好詩更是難上加難,這麼一來比賽規則不好安排了,若是可以用自己平時的作品來參賽的話——這個就沒法比了。也沒必要弄個電視節目了。沒有現場性嘛。

第四,評判標準,詩詞誰好誰壞,怎麼打分?藝術這東西沒法具體量化的,同一首詩,我覺得好,你也許覺得就不行。除非弄出一首絕代好詞或者絕代好詩來,擠壓全場,讓所有人都服氣——可能么?你是蘇東坡嗎?你是李白嗎?到時候,可不就變成現場撕逼了?一群文人現場撕逼,那場面……我呵呵呵……


你要是連一定的背誦積累都沒有。怎麼會有創作呢。


先問你用舊韻還是用新韻?

你要用新韻,從古至毛主席這麼多詩人怎麼辦?
你要用舊韻,《念奴嬌 追思焦裕祿》又怎麼辦?


一天沒來,竟然這麼這麼多贊了(哈,從來回答沒過百贊的知乎看客傷不起啊)?有這麼多人關注中國古詩詞還是蠻開心的。側面說明了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節目起到了效果不是?

其實對於詩歌或者文學藝術,我總認為是有時代性的,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和散文,為什麼會是這樣的一個選擇?這和語言環境是有很大關係。語言和文學的流行形式,是會隨著時代而改變的。復古的詩風文風歷朝歷代都有,可是卻只成為了一種流派,沒有成為大潮,因為這一切都是不可逆的大勢,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作為後進之人的我們,當然有責任去弘揚中國文化,將老祖宗的文化遺產保留下去,但也不能一味的去想著再去重塑什麼唐詩的輝煌之類的事。一切都已經回不去了。中國的現代漢語發音、平仄和韻法早就不是之前的樣子,為什麼還要生硬地去做古體詩或者近體詩呢?(有愛好的,當然可以做)

所以我們要做得應該是保有那份美好,並憑此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篇章。

那麼怎麼才能保有那份美好?我覺得正確的認知它,並把它的美讓更多不知道的人知道,然後去愛上它,才是關鍵。我想《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這樣節目的目的之一,應該就是讓更多的人知道它的美。這樣的話,選一批所謂「詩人」來現場創作古詩詞,又有何用呢?

以上是一個工科IT男對這個問題的一些補充吧。

另,推薦大家看一部電影《阿基拉與拼字大賽》。

==========================以下原答案===============================

詩歌朗讀背誦入門極低,基本上你有正常的漢語基礎都行,況且中國人對詩歌的情懷影響面很大,再底層的老百姓不是文盲都會念幾句詩。可是詩歌創作卻入門極高,古代詩歌和現代詩歌都不是一個套路,古體詩和近體詩也不是一個套路,詩和詩餘也不是一個套路,中國多數觀眾可能連上面這些名詞都區分不出來,你讓他們看詩歌創作,那還不是一臉蒙逼或者一臉裝逼么?

那麼,作為一種電視節目(當然如果可以網路的話會更好一點),要是有超過80%的觀眾看不懂參賽者到底好在哪裡,那基本播兩期就準備下架吧。

你讓節目組怎麼辦?這麼多人還要吃飯呢。領導那還有政治任務呢。背背詩,考考詩背後的意義和典故,已經算是很不錯的方式了。而且,我覺得這個節目還不錯啊,還是可以學到點東西的。


另,唐詩宋詞在清朝大放異彩這個,我不是太認同,清朝有一些詩作確實不錯,但是比起唐宋,差距有點大,比明詩可能還有所不及(此處觀點存疑),不知道題主這個問題描述是自己寫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題主還是要學習一個。


這麼說吧,你要想寫好詩詞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詩詞要遵循格律,韻腳。這些原因足夠讓你在寫一首詩,填一首詞上花費大量的時間。
就用我自身來說吧,我學習寫作詩詞六七載,所寫詩詞也不下千首,不管好壞。
如今填一首詞除開比較熟悉的鷓鴣天,臨江仙,江城子,西江月這類大家都常見的詞牌不用對照詞格律外,很多詞牌我還是要對比格律的。比如鶯啼序之類流,詞牌之長,我真的記不住。

像這首,我填的時候也是對照格律表。
拋開這些因素,詞牌還有很多變格體,就是在原格律基礎上出現了變格。反正填詞個人覺得如果熟練的話難度還可以。

再來說一下詩吧,近體詩的定格格律也就是十六種。貼一種大家看一下。

七律首句不入韻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律都有規律,也就是對粘,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遇韻必平之類,以及寫詩的忌諱,我只是簡單說了兩條,近體詩還是有很多條條框框的,如果全說了怕是得個幾千字不一定完。總之對於熟悉的人來說,寫詩就容易很多,在熟悉格律忌諱的情況下,只需要注意有的字是古仄,比如蝶,就是古仄。還有就是拗救的用法。當然,你最後寫出來的東西到底是順口溜呢還是絕妙之流就看你的水平了。
說了這麼多,會寫詩詞的人這些都懂,不會的應該覺得很難吧。
所以我們對照一下【中華詩詞大會】。你讓一個人即興發揮作出一首詩,填一首詞,這現實嗎?誰也不是李白,隨口就來流傳千古。況且人在緊張狀態下,要考慮這麼多因素去創作詩詞,你覺得那能是多好的作品。
再者,如果現場出題,讓參與者去寫,這本身就有一點強迫的意味。寫詩詞這個東西,本身就是有感而發的,你去強迫一個人讓他寫那也寫不出什麼的。
我平時寫詩詞都是有感而發,比如看了三國,那就寫張飛,關羽。爬了泰山,那就寫泰山。所見所聞便是所寫所表。
你在現場我讓你寫閨怨,你寫的出來嗎?
而且每個作者都有他自己的想法,他所寫的東西,外人不一定懂,專家也不一定懂。
對於詩詞的評判標準也是不一樣的。

要把這個搬上比賽,那我只能說,你如果集齊了太白三變幼安牧之少游之流的ssr再讓他們同台比試吧。

現如今還是看背詩詞比較有意思。


問題問的有問題。
你問一個專業人士什麼叫古體詩。他答不出來。
說體裁形式:唐詩有五言七言。五言又有五絕與五律,七言有七絕七律。因為有固定的字數,韻律,平仄,對仗,粘連,韻腳等等法度。這些被稱為近體詩。
其餘的還有樂府詩,古風等等。
還有古民歌民謠,比如木蘭詩,西洲曲等。
另外還有四言,六言與各種散體。有劉禹錫搞的竹枝詞。小眾愛好。

騷體,如楚辭也被認為是古詩的一種。
另外宋詞,元曲雖然是譜曲的詞,但仍然被視為詩的一種形式。
我們這粗粗一算,都有十來種。
若是考試,你要別人寫古體詩。基本上別人能把這些古詩中出現過的形式寫上一大堆。
就算是別人寫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這樣傳說中上古神物二言詩你也不能算他錯了。

所以題主問的問題,就足以回答為什麼寫不來「古體詩」。因為這個概念是你生造的。也證明了大多數人對這個問題的隔閡。

至於作者的意思,我估摸著是想讓他們寫格律詩。這題目下有些答案已經指出了,某些專家的謬誤。
實際上格律詩法度是非常森嚴的。比如肅順,咸豐朝權勢熏天,想讓手下才子幕僚中個功名,就泄題讓他們參加考試。他們寫詩的時候誤用了鄰韻,明明是十三元韻。一個押到十一真上。一個押在十四寒上。被判出韻。

結果兩人名落孫山,被判四等。
於是有對子:平生雙四等,該死十三元。

一是說明了考試的嚴格。
二則說明了語音的變遷。他們分到的韻腳,一個是門字,一個是村韻。這兩個字其實按照格律詩的平水韻,應該跟元同韻。
三則說明了晚清,就算軍機處機要秘書這樣的才子,沒有工具書,也無法應付五言八韻這樣的考試。

所以么,單單韻部就已經難死這麼樣的人。真要在現場這樣臨場考試,您打算抬出去幾個。

有些答案已經指出,這個節目的專家自己的詩,都是韻部平仄格律都錯的。唯一對的只有字數。至於要求的對仗,只能呵呵。

再爭論也就是今韻還是古韻之類的口水仗。今韻派加各地方言,說一百種算少的。你說以普通話為標準?但從古詩的脈絡看,吳語,粵語,哪怕日語都比普通話接近古正音。至少人家還有入聲字。許多字意更接近於古語。所以憑什麼按普通話?

所以台上操著各路方言甚至外國話的古詩吟誦大會,那畫面多麼美.....

這些還是有客觀標準的。其他的,高層次的要求,那估計是各種詩論流派的撕x大會了。

這從漢代開始給詩經注釋,中古詩品,直到近代國學家,各路流派神仙隔著時空打了幾千年.....現在詩詞論壇還在撕的都有。誰也說服不了誰。

所以么,這玩意還是大家背背詩藏拙算了。
我倒覺得央視高明了一回。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北島?
用這張圖寫一首詩?
怎麼看待2016年7月1日這一期的《暴走大事件》?
海子愛過的女人有哪些?她們對其詩歌有什麼影響?
怎樣理解海子的《主人》?

TAG:歷史 | 詩歌 | 詩歌欣賞 | 詩人 | 中國詩詞大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