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現有的幾種手機快充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是?
高通QC 4.0、MTK、華為、VOOC(Dash)等都是品牌自有的充電技術,如何評價這幾種快充技術?快充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其實我覺得這些品牌的快充沒必要分開來講,雖然現在高通、MTK、華為、OPPO 等品牌都有自主的快充技術,但是基本上分為「高壓快充」和「低壓快充」兩種。
高壓快充:高通 QC2.0、QC3.0 都採用了高壓快充的方式,它的原理是這樣的:適配器輸出 9V,電流 2 安培,到了手機需要轉換成電池電壓(比如 4.0V),輸入到電池的電流可能也只是 4 安培。這個時候電池接收到的功率同樣是 4.0*4=16 瓦,但適配器輸出的功率是 9 伏* 2 安培= 18 瓦。另外 18-16=2 瓦的功率全部在高壓轉換成低壓的工程中變成了熱量,這樣就會導致機身發熱。通常我們稱 16/18 這個值為電平轉換效率,而且同條件下充電電壓越高,轉換效率越低,發熱量也就越大。
低壓快充:Dash 閃充採用低壓快充,適配器通過 USB 線輸送電流到手機時,輸出端的電壓跟手機內部電池電壓基本保持一致,舉例:現在電池電壓是 4.0V,那適配器端的電壓也就是 4.0V 多一點(考慮線損)。所以無需通過任何的轉換電路,4 安培的電流可以全部沒有損失的注入電池。總的充電功率就是 4.0*4=16 瓦(當然這裡的安全保護電路是最基本的東西)。因為沒有電壓轉換的過程,所以充電過程中僅有很少的功率轉化為熱量(電流經過導體會有 I2*R 的發熱),這也是 Dash 閃充可以邊玩邊快充的原理,當然如果在高溫環境下玩一些大型遊戲時手機熱量上升,為了電池的安全也會將充電電流降下來。
我個人覺得高壓快充的生命力已經基本走到盡頭了,有兩方面的原因吧:它的缺點上面也說了;從技術角度來講,高壓快充基本上已經沒有進步的空間了,即使有,也只能提升效率,但是就目前的消費電子半導體工藝來說效率很難有一個質的飛躍;另外一個就是華為等品牌現在發布的快充技術都是低壓快充,他們的態度其實也非常明確,尤其是之前一直採用高壓快充的高通也在最近發布了低壓快充的
QC 4.0。從這個趨勢來說,未來的快充發展方向肯定都是低壓快充,這個基本沒有疑問。現在比較難把握的其實是協議的規範,舉個例子:如果業界的快充有了一個統一的協議,華為的充電器就能給我們的手機進行快充。協議有兩個好處,一個是用戶使用起來會方便,還有一個會降低成本。如果所有的手機品牌都用同一套協議,元器件產量會提高很多,平均成本就會下降,但是協議的前景目前還不太明朗。但毋庸置疑的是,2017 年基本上會是低壓快充的天下。
以上言論僅代表個人看法,到時候也要看市場的變化,如有其他異議歡迎交流談論。
淺談智能手機快充技術
最近兩條新聞比較引人注目,一是在MWC2017上魅族展示了55W高壓快充技術,二是坊間傳言下一代iPhone三款機型終於也將具備快充功能。
在智能手機快充技術方面,蘋果iPhone可以說是遠遠落後於Android陣營。這件事跟系統生態無關,更多是靠手機廠商硬體層面的功夫,包括獨立充電IC以及集成在處理器上的電源管理晶元。
1、充電介面
在充電介面方面,USB-C肯定是未來主流。目前大部分好點的Android手機都會選擇USB-C介面,當然並不是說用了USB-C就有快充,這要取決於是否符合PD供電標準。
如果一台智能手機(比如說一加2)雖然使用了USB-C,但採用USB 2.0標準,它也是不支持快充的。
蘋果方面,有人說iPhone可能也會改用USB-C介面,但目前來看還是繼續使用Lightning的概率比較大。MacBook上倒是全面採用了USB-C介面。
未來快充技術與USB-C介面必然會進一步融合,目前高通QC 3.0、聯發科PE 3.0已經可以支持USB-C。
2、快充標準
在講快充標準之前先說下USB PD協議,也就是Power Delivery功率傳輸協議。這套協議基於USB 3.1針對USB-C介面,充電功率最高可達100W。
根據Google官方Android兼容性定義文檔,建議手機廠商在USB-C介面設備上使用標準的USB PD供電協議。不過這對大伙兒並沒有強制性約束力,目前市面上第三方快充標準參差多態。
高通 Quick Charge (高壓)
聯發科 Pump Express (高壓)
OPPO VOOC 閃充 (低壓大電流)
HUAWEI SuperCharge (低壓大電流)
魅族 Super mCharge (高壓大電流 11V/5A)
三星 Fast Charging (高壓)
TI MaxCharge (高壓大電流)
對於直流電來說,功率=電壓*電流。所以要麼提升電壓要麼提升電流,或者牛逼點電壓電流都給搞上去。
可以看到目前的快充技術大概可以分為兩類:高壓派 大電流派。高壓派的缺點是轉化率不足,有大概10%的電能轉化為熱能;大電流派的缺點是兼容性差成本高。
3、蘋果快充
在第1章節里我們說過,蘋果會在iPhone上繼續使用Lightning介面,並且很可能加入快充功能。
對於充電蘋果顯得很謹慎,在產品線中只有AirPod和magic mouse 2採用了快充技術。12.9英寸的iPad Pro也支持USB 3.0快充,但需要另外購買USB-C轉Lightning線,還要配合29W的12吋MacBook充電器。
所以這麼來看,以蘋果目前的技術能力,至少可以實現29W快充(14.5V/2A)。但從安全方面考慮,蘋果在iPhone上表現得十分保守,或者覺得4.7吋iPhone不到2000毫安時的電量並不需要快充?
不過最近一個好消息是,在下一代iPhone上,蘋果會採用德州儀器的電源管理晶元和Cypress的電力傳輸晶元。
敗物語:
在電池技術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情況下,快充在用戶體驗上可以幫助節省更多時間。甚至不再需要移動電源這種「外掛」產品,這就是快充技術的現實意義。
本文版權歸敗物公眾號(buywow)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討論快充方案之前,先來了解一下手機充電的硬體部分。
首先是充電器,一個合格的快充充電器需要在小巧的體積內支持儘可能高輸出功率,同時控制發熱程度。而移動電源側重的則是轉換效率儘可能高,輸出功率儘可能高,同時安全有保證。然後是充電IC,它負責的是將電源輸出的電流轉化成直通電池的電流,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定的損耗,損耗全部變成熱量傳遞出去。還有數據線,它分為介面和線材兩部分。Micro USB介面和無識別晶元的Type-C介面最大允許電流為2A,只有帶有識別晶元的數據線才可以通過2A以上的電流。主流手機廠的充電器/移動電源基本都有線補,因此線材的線損只要不高到使充電線嚴重發熱影響安全的程度,都是沒有問題的。
最後是最重要的東西,電池。快充的最大速度和高電量時充電速度,以及電池壽命,取決於電池的好壞。一般來講充電速度越慢電池壽命越長,經常讓電池電量在30~80之間循環比滿充滿放對電池更好。現階段制約快充速度提高的,主要是安全問題和散熱問題。
簡單評價一下實際應用中的快充方案。各家的高壓快充方案基本就是在圈地,因為他們做的只是握手協議,頂多有點技術整合,有技術含量的部分還是在充電IC那裡。德儀出個新IC組合,然後高通就把這套玩意套上自己的協議,於是就得到了一種「全新的」快充方案。也就是說,PD、QC、MTK-PE、FCP什麼的本質上講只是握手協議不一樣,硬體是可以互相兼容的。高壓快充的優點:兼容性高,理論上一個萬能的識別晶元可以同時支持所有的高壓快充;對線材要求小,線損低。缺點:為了達到最大兼容性,充電晶元內置在手機里,無論怎麼提高效率也還是會有不小的發熱;壓差越大轉換效率越低。然後是外置IC的VOOC/DASH充電方案,兩者其實是一回事,後者是前者的「馬甲」。作為世界上第一種快充方案,他的思路在當年可謂是非常有創意:
要讓手機的充電速度變快,於是要增大充電功率;增大充電功率會使當時的充電IC的發熱增大到無法接受,那就多用幾個,把他放在充電器里,直接用數據線承接直通電池的電流;直通電池的電流太大了,壓降太高,普通Micro USB數據線無法承受,那就用加了幾個針腳的非標準數據線,在充電器里內置線補;普通單塊電池承受不了這麼大的充電倍率,那就在設計電池的時候犧牲壽命換取充電速度,同時採用雙電池設計。
快充技術從應用在find7上開始,整整兩年沒有像樣的對手;如果只考慮同功率充電時發熱控制,那這種充電技術依然沒有對手。但到了現在,綜合來看,這種技術領先業界的幅度已經沒那麼大了:目前的充電IC技術,用20W左右的充電功率給手機充電,整體發熱可以控制在一個比較小的水平。雖然還是比不上外置IC模式的發熱控制,但即使是在亮屏使用時全速快充,溫度也不會熱的無法忍受;外置IC快充模式發熱低的優勢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吐槽下,小米6剛買來時可以亮屏全速快充,後來更新一次版本就屏蔽了亮屏快充,在我賣掉之前的那次更新直接把快充功率砍到了12W左右,不是很懂小米)還有就是這個從Micro USB延續到Type-C時代的非標準數據線。Micro USB介面先天無法通過超過2A的電流,於是OPPO在裡面加了幾根線解決了這個問題;據說OPPO一直不上Type-C介面,除了用戶習慣使然,還有一個原因是前期訂的Micro USB介面/數據線太多了,到現在還沒用完(???)一加這裡不存在歷史包袱,於是一加三進入了Type-C快充時代。Type-C介面引腳一大堆,可通過電流上限高,按理來說沒必要做專用數據線。但是一加繼續做了自己的非標準數據線,偏偏這個數據線還非常不安全,明明線材達不到過3A電流的標準,卻非得騙充電器說自己可以上3A。而且,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由於外置IC快充模式和內置IC快充完全無法兼容,市場上很少有支持這種快充方案的移動電源。目前,外置IC快充方案只有兩個優點,一個是亮屏滿速快充,半個是手機發熱低。另外半個,一加用的一直是最好的電池,不像華為,能縮水就縮水。剩下的,真的沒什麼了。然後我猜測一下未來快充技術的發展方向。
第一種,本質上是手機內置IC模式的低壓大電流化。內置充電IC的手機標配大電流數據線,降低電壓同時加大適配器輸入電流,同時依然兼容以前的高壓快充。轉換效率和壓差負相關,考慮到IC的進步,兼容性不變的情況下,快充發熱會越來越低。典型代表有QC 4,以及最新的MTK-PE。第二種,在充電IC上實現突破性革新,大幅度提高轉換效率到接近100%的水平。這種方案沒有太多的創新,但優點大的出奇:同時擁有外置IC的低發熱/內置IC的高兼容性兩種優點,適配器也可以使用高電壓/低於2A的電流來獲得最大的兼容性。使用這種方案之後,如果沒有boom7事件的話,快充速度提高的瓶頸就會在電池上,而不是在散熱上了。目前只有魅族Super mCharge一個例子。還有一種假創新,外置IC,死命堆充電功率,電池大幅度犧牲壽命/能量密度換取充電速度,甚至直接不涓流充電,這種就是垃圾。典型代表有OPPO展示的那個快充,還有淘寶上各種「石墨烯移動電源」。另外一種半真半假的創新,用階梯電池+外置IC,不需要犧牲太多的電池壽命,只要前段快充速度足夠成為噱頭就行。典型代表有榮耀Magic。最後再談一下快充的分類,我認為快充分類不應該是高壓和低壓之分,而應該取決於把充電器輸出的電流轉化為給電池充電的電流的零件的種類和位置。快充應該分為三類,以QC/PE為代表的手機內置IC快充,以VOOC閃充為代表的外置IC快充。以及,使用突破性IC技術直接把轉換效率提高到98%的,魅族Super mCharge。這要從鋰電池的充電模式說起。標準的鋰電池充電截至電壓大概是4.2V,在電池電壓3V以下,採用小電流充電,在3V以上採用大電流恆流充電,在接近4V時採用小電流恆壓充電。在4.1V左右開始以幾十毫安的涓流充電,直到截至電壓。從這個模式我們可以看出所謂快充或者說大功率充電,其實也就發生在3V到接近4V的大電流恆壓充電期間。考慮到一般鋰電池的合理充電電流為0.3C,不超過0.5C(也就是5000mAh的電池,最合理的充電電流為1500mA,不超過2500mA),這個是由鋰電池本身的設計決定的,與快充技術沒有直接關係。如果按電池最大充電功率4V*2500mA=10W考慮,目前5V*2A=10W的充電器其實是相當合理的設計,已經保證了在不損傷電池壽命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加快充電速度。
謝邀,不太了解電路,但感覺那個渦輪增壓應該是營銷手法,哈哈。從材料的角度上講講吧。由於電化學反應的可逆性,不嚴格的說,一個電池能承受的充電和放電的倍率是差不多的。無人機的電池一般能用半小時,短的十來分鐘就沒電了,如果手機用了這種電池,快充根本就不是事兒。但為什麼沒人用呢?就因為能量密度太低,誰都不想手機用半小時就沒電,或者還像大哥大那麼厚的手機吧。電池大致分兩種設計,倍率型和能量型,一般總會有妥協,現在無非是要先保證容量而已。有人看的話再扯深的吧,就醬。
目前來看,市面上的快充方案多是以提高功率為主。比較常見的就是高通的QC、聯發科的PE和OPPO 的VOOC,前兩種快充方式只要是用了這兩個品牌的晶元的手機都能夠實現(前提是廠商購買了快充部分模塊)。OPPO的技術則只供自己品牌使用,不過一家的DASH就是基於VOOC閃充的(這兩個廠商的關係你懂得)。
至於快充未來的發展方向肯定還是速度的提升,如今許多廠商也開始研究更快功率更大的充電技術,只不過受限於材料和安全等方面的因素無法普及。
OPPO VOOC閃充
說到快充各品牌廠商的解決方案也是不用的,比如我們熟悉的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的OPPO用的就是VOOC閃充技術。
該技術由OPPO自主研發,有18項專利,獲得了包括瑞IE在內的多項權威認證。將最快充電速度提升了4倍的同時還提供了智能全端式五級防護。
輸出功率可達到20W,5V/4A,這種低壓快充解決方案,即使是亮屏狀態下邊玩也能邊閃充,也能保持低溫,讓充電效率高效。
高通QC(Quick Charge)
作為全球知名晶元廠商,高通的技術水平可以說是行業領導。在快充方面高通同樣頗有研究,QC快充解決方案已經迎來了4.0版本。其是為搭載驍龍處理器的終端而研發的新一代快速充電技術。
QC 4.0的輸出電壓為5-9V,電流為3A和4.7-5.6A,最大額定規律可達28W。不過目前該技術僅適用驍龍835平台的手機產品。
聯發科PE(Pump Express)
同樣是晶元廠商,聯發科給消費者的印象就遠不如高通要好,雖然在技術水平上聯發科並沒和高通有著明顯差距。
在快充方面聯發科目前Pump Express快充已經迎來了3.0版本,資料顯示該快充能夠在20分鐘時間內就把將智能手機的電池從零充到70%、,比傳統的充電技術快了五倍之多。
輸出電壓可在3-6V間自動調節,且允許超過6A的電流輸出,最大輸出功率可達34.8W(5.8V/6A)。
寫在最後
今天的科普環節就到這裡,雖然市面上還有許多支持快充的手機品牌,但大多數都採用高通和聯發科的處理器(多數為QC和PE兩種快充衍生而來),筆者就不做過多介紹了。
目前快充無非是提電壓(高電壓+低電流)、提高電流(高電流+低電壓)和電流電壓同時提高這幾種方式,我們無法說誰比誰好,畢竟這幾種方法都提高了充電功率,加快了充電速度。
舉例說明
普通充電時電源適配器先將220V交流電降低為5V直流電,然後在手機端再調整為約4.2V(鋰離子電池充電截止電壓4.2V)。高電壓快充方案則是第一次由電源適配器將220V交流電降為9V直流電,然後在手機端再降為約4.2V。低壓高電流快充方案則是第一次就直接降至 約4.2V,無需手機端再次電壓轉換。
低壓快充方案由於無需手機端降壓,所以充電轉化率相對較高,同時避免發熱現象。而高壓快充方案會發熱,由於無法避免二次降壓,由於降壓的能量損耗還會導致充電轉化率變低。
只談方向:
低壓快充大一統。
參照手機介面的統一過程。
會有一個強有力的機構在大家都嘗到低壓快充甜頭後來協商分配利益的。如果取消充電孔呢?手機電池可拆卸30秒更換一塊電池滿血復活現在的閃充技術被秒成渣華為小米OV四家採用同一種電池方便的能像汽車加油一樣在便利店都有滿電電池能換讓你不再每天花時間充電願未來早點到來
其實這個嘛,前景是低壓大電流的天下,vooc閃充和qc3.0..pe2.0作為普通消費者體驗,會看充電速度,發熱如何,以及充電器體積大小(這個大部分可以忽略了)一加3發布兩個多月運氣一好搶到了,dash(vooc)真的是名不虛傳,關機頂多75分鐘充滿,不帶喘,發熱很低,待機也就33°-35°和沒在充電時的溫度差不多,邊玩遊戲邊充電速度也很快,幾乎沒有什麼影響,發熱最多38°(室溫15°),而使用qc3.0協議的米5就不一樣了(電池大小是一樣的)97分鐘體感是有點熱的也有其他因素(機身小散熱問題)但是你用米5一邊玩遊戲一邊充電就算了吧燙的難受速度還慢產品服務用戶,而不是用戶來將就
所謂快充本質上就是提高充電功率,有的高電壓,有的大電流,目前普及率最高的當然是高通家的方案,QC4.0會兼容PD。隨著TYPE-C的普及,未來N年後會大一統吧。現在充電協議一大堆,兼容性是個尷尬的問題。打個小廣告,PULSAR QC3.0充電器,兼容QC3.0、蘋果2.4A、華為海思,某寶有賣,詳情里有測評拆解報告。
蘋果也要用 看懂魅族Super mCharge厲害之處
2月28日,魅族在MWC2017上展示了他們的超級快充技術——「Super mCharge」,短短20分鐘就能充滿手機,奪人眼球,引一眾老外驚呼。
有人說OPPO去年就展示了15分鐘充滿的「Super - VOOC」,華為也拿出了40W的榮耀Magic,魅族這次為什麼那麼風火?答案是「Super mCharge」絕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的出現將智能機快充技術劃分為3代:高壓快充、低壓直衝和高壓直充。
第一代高壓快充:
原理:充電器先降壓一次,以5~12V輸送至手機充電。IC做第二次降壓,最後以3.7V~5V輸送至電池。
優點:成本較低,不需要特製數據線和USB埠,兼容性好;製作簡單技術成熟。
缺點:效率低,發熱較大,很多能量損失為熱能。高壓快充功率到24W就已經達到極限。
第二代低壓直衝:
原理:充電器通過數據線直接連接手機電池,經過充電器一次降壓直接對電池輸出3.7V~5V。
優點:效率高,發熱小,手機內部能量損失較小。
缺點:成本高,價格貴,兼容性差。某Magic只能全速充電5分鐘,超過8A電流直充十分鐘,你的手機數據線估計快熱化了。
Super mCharge為何成為第三代,到底好在哪裡?
魅族本次快充價格低質量好,充的快熱量小。首先它解決了高壓技術轉換IC效率低的弱點。「Super mCharge」把效率提升了9%,新研發的充電IC效率已經達到了98%那麼那麼高。這意味著什麼?按照過去IC進步成度,魅族這一跨步跨了9年。
優點:效率超級高,預期後期改進型有機會逼近99%;發熱低,發展潛力大,易普及,價格低廉,對手機的數據線USB底座要求不高,容易大規模量產。最最重要的是:安全。
缺點:研發時間長,我們大概要等一等。
為什麼說蘋果也會用這項技術呢?蘋果非常注重成本,Lightning底座和數據線更新慢,負荷不了手機充電的需要,但蘋果又志不在此,近幾年不會花費大量時間研發快充。所以,如果蘋果在 iPhone 上做快充,提升速度的同時又要降低發熱,他們一定會採用這項電荷泵技術—11V/2A。
充電技術永遠都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只是權宜之策電池的改革才是最終的
也是終將到來的如果做電池的能出個喬布斯
那麼手機的發展就會從「大哥大時代一躍到iPhone6時代」電池不經用,壞的還快
手握小米max2看著各位不說話兩天一充實際上要是用到沒電能用兩天還多還是電池大來的實在啊
了解了
高通的現在叫QC 4了,看起來可能是想在這一代或者下一代QC 5的時候穩定下來集中做推廣。
可能出於谷歌比較堅持USB PD,又或者自身因素的考量,QC 4是會部分兼容USB PD的。從這個角度說,理論上,一個功率足夠的QC 4充電器,是能把iPhone、iPad、iPad Pro、MacBook、MacBook Pro、兼容QC的安卓機全部滿速充電的,這個兼容性前景還是不錯的。
MTK和高通還是有相似性的,主要做晶元的,於是乎竟然不少國內的充電器還是有這個協議的。
而手機廠商自己做的協議就感人了,兼容性幾乎為零,這個就尷尬了。可以學學人家三星么,自己硬要開發一個,然後也兼容別人的多好。強答,希望引來專業人士~前段時間同事買了一款360的手機,採用的據說是渦輪增壓快速充電技術,宣傳充電30s,通話2小時,好奇這個渦輪增壓快速充電技術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不是聚合物的移動電源就沒有購買的必要?
※新買的 iPhone 5s 用的時候掉電好快,飛行模式一晚上都掉了 3%,正常嗎?
※iphone7耗電嚴重嗎?
※充電充不滿和充電過量哪個對電池傷害更大?
※有可能做出電動汽車用的充電寶嗎?
TAG:手機電池 | 電池 | 電池技術 | 高通Qualcomm | 手機快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