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羅馬?

在那個各個文明遍地開花的時代,為什麼唯獨羅馬在眾多文明(希臘、迦太基、凱爾特、伊比利亞、日耳曼...)中脫穎而出,成為西方世界的霸主呢?是什麼造就了它?地理位置?拉丁文化?軍事傳統?歷史的必然性?還是說這些都有?


謝邀

首先這是很廣泛的題目,而要回答這種題目,最好還是給大家推薦好的書,讓大家去更為系統性的理解。個人認為維克多·沙波的《羅馬世界》,是了解晚期古典以前的羅馬社會的比較好的書。

而關於羅馬和迦太基的實力對比可以看這個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30765959/answer/125022476

不過我寫這個會答里,迦太基人口僅供一個參考,日後收集到更多資料後,會對其完善和修改。

而希臘各城邦的實力對比可以看這個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53363008/answer/134652468

而上面這些回答都有一點,那便是總體量上的對比,一般如果我們說xx為什麼這麼強大的時候。往往就是因為總量上的宏觀的強大,而不是因為某人而造成的圍觀上的強大。當然也有人能夠造成宏觀上的強大,但這種人很少,並且其的所做一般也要基於一個相對宏觀上的強大的基礎。

下面就來淺談一下羅馬和繼業者國家的對比。

自亞歷山大東征和馬其頓帝國崩潰後,從希臘一直延伸到中亞河中,散步著廣大的希臘化國家。而這些國家裡面到了二布時期,依然突出的則有馬其頓、托勒密埃及、塞琉古和帕加馬。

(二布之前的地中海)

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帝國,兩者的整合程度都很差。

托勒密是可以說是由一圈領地所組成的一個「共主聯邦」,這個「聯邦」由埃及、巴勒斯坦、希臘城邦和本部、昔蘭尼加所組成。並且可以說是一個「多元存在」但希臘人佔有社會上和軍事上的優勢。在設定里,埃及是為托勒密帝國提供錢糧的「殖民地」,而諸希臘城邦和希臘本土則是為托勒密提供軍隊和統治基礎的存在,巴勒斯坦提供豐富的礦產和木材資源,昔蘭尼加屬於地緣上的延伸和提供偉哥。因此在托勒密失去希臘後,便失去了兵源,在失去巴勒斯坦後便失去了重要的戰略和生產資源,因為埃及除了糧食外其他的金屬礦產、木材這些都是稀有品。

(中期的塞琉古和托勒密)

塞琉古帝國對地方管理上延續了波斯阿朝的模式,雖然這個模式具體施行上和阿朝有所差別。這樣的情況就造成了塞琉古的內部結構的鬆散性,國王往往只能依靠敘利亞和兩河部分地區。東伊朗高原日常叛亂,實際上也難以控制,而西伊朗地區雖然比較容易控制,但是也不是那麼好調動。加之國王有一股子cos古希臘傳說英雄的熱血沸騰的情況,所以有時候國家決策會相當「迷」。加之和托勒密戰爭的中,消耗了大量的資源,而自己也因此實力大削。

馬其頓雖然整合好,但是它有一個致命傷。和托勒密的800-1000萬人以及塞琉古的800多萬人情況不同(羅馬三布後也有600-800萬人了),由於東征所造成的大量移民,希臘本土地區人口流失嚴重,馬其頓在腓力五世把色雷斯人內遷補充人口之前,最低不足百萬。這個數字比亞歷山大開始征服之前要低很多,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極大的限制了馬其頓的發展,甚至都不能完全的在希臘建立霸權。

帕加馬也整合得不錯,但是崛起比較晚,並且是以羅馬的盟邦的身份所活躍於當時的地中海舞台上的。

(馬其頓與帕加馬)所以在徹底干挺迦太基後,羅馬面對統治不穩、資源不足、內部結構有矛盾的托勒密,內部組織鬆散、東部有嚴重的邊患、相對資源差的塞琉古,不在一個體量上的馬其頓,和親羅馬的帕加馬的時候。優勢很明顯的,在搞定這些後,那麼就意味著羅馬的體量除了tc外就無人可比了,在這個體量下橫著走自然就是常態了。


高票答案提到的體量一說儘管可以很快地解答問題,但是還是過於簡單粗暴,畢竟羅馬儘管人口眾多但仍面臨了相當多次數的滅國危機。 因此,我們需要討論一下羅馬人不同於其他文明的地方。

我覺得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地理位置,民族性格,還有制度改革及時。

地理位置:羅馬城身處亞平寧中央,氣候適宜,自然資源豐富,農牧業發達,可以支持較高的人口密度。人口上去了自然就什麼都好說。當然這只是個必要條件,共和國同期的腓尼基文明希臘文明也都擁有相同量級的人口。

接著民族特性,這些特性可能受地理,制度文化乃至當權者的共同影響,所以看上去有點像玄學。但是縱觀羅馬侵伐四方的戰爭史來看,吉本認為羅馬人民有一個有助於建立龐大帝國的特點:那就是實用主義和兼容並蓄。只要發現可能對自己治國,打仗乃至享樂有幫助的異族技術和制度,羅馬人常常會迅速地學習過來並加以利用。比如騎兵的高盧長劍以及山寨帕提亞的馬弓兵大隊。對異族的信仰也總是在自己容忍的範圍內的予以保留。

而使得羅馬閃耀於後世的對希臘文化的發揚和保存的這一點,也是羅馬人這種特點使然。「被征服者用文化征服了征服者」這種現象之後也發生過很多次。但是,對被征服地區的文化的傳播融合以及發揚,這是羅馬所特有的。後世的阿拉伯世界也沒能達到這個高度,更遑論蒙古這種開倒車的。

實用主義讓羅馬軍團和政府的效率得以提高,而對不同文化的寬容讓羅馬有了創建多民族,跨地區大帝國的潛質。

同時,羅馬人在共和國時期的戰爭之中總是表現出一種和別的文明不一樣的凝聚力。當年高盧人都打進了羽翼未豐的羅馬,佔了一半的城區了,羅馬人都沒放棄抵抗,最後靠一隻鵝勉打退了高盧人。漢尼拔剿滅了羅馬主力後,羅馬人還是沒放棄抵抗。反觀迦太基和高盧,一言不合就投降和窩裡斗。而羅馬進入帝國時期後,估計由於軍改和政治體制的原因,羅馬這種氣質就漸漸消失了。在漫長衰亡過程中羅馬人的所作所為真的很難讓人把它和共和國時期的羅馬聯繫起來。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再講一下制度方面。

制度改革方面起的作用要更加直觀。羅馬以前的招兵制度是募兵制,就是有產者自備武器參軍。而軍隊體制是大隊制,這和古希臘的差不多,有些人可能知道的三段式打仗法就是這裡來的。之後……之後被高盧人給暴打…羅馬人痛定思痛,保留募兵制的前提下軍隊改革成了軍團制。軍團制是羅馬的一個重大創新,其戰術運用比周邊仍然以方陣為主的國家要靈活不少。同時,募兵制度所招的兵源戰鬥力和意志都不低,因為這些人蔘軍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和財產。

這兩個制度先是讓羅馬在坎尼會戰被漢尼拔殲滅八萬主力軍隊後憑著元老院一聲保衛家園的號召之下迅速動員起了新的大軍,重振旗鼓然後逆推了回去。接著又在羅馬乾涉希臘事務的時候利用軍團制度的靈活打敗了希臘的槍兵方陣。這兩段時期均是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的重要時期,要是羅馬還保持著對手的落後軍制,打輸幾場會戰,那對歷史的進程必然會有著極大的影響。

然而募兵制度有個問題,學過經濟的應該知道,經濟資源總是趨向於從小地主向少數幾個大地主手中集中……在共和國末期,小地主基本已經消失不見了,體現在軍團徵兵上那就是招不著人了。同時,隨著羅馬的征服,各地資源的大量輸入徹底摧毀了羅馬原有的經濟體制。所謂的王朝循環論就是說咱中國新王朝的建立就是對資源的重新分配是吧?所以羅馬這時候也需要變革了。把上面這段翻譯成人話就是隨著羅馬的強大,羅馬原有的體制不再適合自己了。共和國的覆滅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了,處理的好就是下個ID見,處理不好就是該用戶已退出知乎的感覺。

正好,日耳曼蠻子過來臨門一腳,羅馬人又雙叒(我為什麼要說又………)吃了敗仗。這下主力盡失,而又不能像100多年前一樣立刻動員(如前所述招不著兵了),將軍馬略藉此威脅元老院同意了軍改。軍改簡單點說就是職業化軍隊,沒有財產要求,國家提供裝備。這個軍改立刻讓軍團戰鬥力加冕巔峰,再次救了羅馬。但也為將領擁兵自重創造了條件,也為帝國的成立指了條道。

後來的事情其實也沒必要多說了,蘇拉獨裁,前三頭同盟,後三頭同盟,烏大維順手滅了埃及,帝國成立。這裡面的人其實都跟這位馬略或多或少有點聯繫。至此,羅馬帝國成為了當時唯一的橫跨歐亞非的超級大國。


同化敗者、特有的政治系統、開放的多神信仰宗教


推薦閱讀: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大刀與日軍刺刀在實戰中誰佔上風?
古代書院有比現代高等教育優越的地方嗎?
為什麼英文維基百科包括很多西方歷史圖集裡面唐朝的地圖不包含蒙古高原和高句麗?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對美國,哪個陣營可能會贏得勝利?
中國在古代的國家形象如何?

TAG:歷史 | 世界歷史 | 羅馬 | 古羅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