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吃一小勺石墨烯會如何?
如題
知乎都快被你們這些吃貨玩壞了!
既然你要吃,就得先製備出來,那麼現行的方法製備石墨烯如下:1.1機械剝離法機械剝離法或微機械剝離法是最簡單的一種方法,即直接將石墨烯薄片從較大的晶體上剝離下來。Novoselovt 等於2004年用一種極為簡單的微機械剝離法成功地從高定向熱解石墨上剝離並觀測到單層石墨烯,驗證了單層石墨烯的獨立存在。具體工藝如下:首先利用氧等離子在1 mm厚的高定向熱解石墨表面進行離子刻蝕,當在表面刻蝕出寬20 μm—2 mm、深5 μm的微槽後,用光刻膠將其粘到玻璃襯底上,再用透明膠帶反覆撕揭,然後將多餘的高定向熱解石墨去除並將粘有微片的玻璃襯底放入丙酮溶液中進行超聲,最後將單晶矽片放入丙酮溶劑中,利用范德華力或毛細管力將單層石墨烯「撈出」。
1.2取向附生法—晶膜生長Peter W.Sutter 等使用稀有金屬釕作為生長基質,利用基質的原子結構「種」出了石墨烯。首先在 1150 °C下讓C原子滲入釕中,然後冷卻至850 °C,之前吸收的大量碳原子就會浮到釕表面,在整個基質表面形成鏡片形狀的單層碳原子「孤島」,「孤島」逐漸長大,最終長成一層完整的石墨烯。第一層覆蓋率達80 %後,第二層開始生長,底層的石墨烯與基質間存在強烈的交互作用,第二層形成後就前一層與基質幾乎完全分離,只剩下弱電耦合,這樣製得了單層石墨烯薄片。但採用這種方法生產的石墨烯薄片往往厚度不均勻,且石墨烯和基質之間的黏合會影響製得的石墨烯薄片的特性。 1.2取向附生法—晶膜生長Peter W.Sutter 等使用稀有金屬釕作為生長基質,利用基質的原子結構「種」出了石墨烯。首先在 1150 °C下讓C原子滲入釕中,然後冷卻至850 °C,之前吸收的大量碳原子就會浮到釕表面,在整個基質表面形成鏡片形狀的單層碳原子「孤島」,「孤島」逐漸長大,最終長成一層完整的石墨烯。第一層覆蓋率達80 %後,第二層開始生長,底層的石墨烯與基質間存在強烈的交互作用,第二層形成後就前一層與基質幾乎完全分離,只剩下弱電耦合,這樣製得了單層石墨烯薄片。但採用這種方法生產的石墨烯薄片往往厚度不均勻,且石墨烯和基質之間的黏合會影響製得的石墨烯薄片的特性。
2.1 化學氣相沉積法化學氣相沉積法的原理是將一種或多種氣態物質導入到一個反應腔內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一種新的材料沉積在襯底表面。它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大規模工業化製備半導體薄膜材料的技術。 Srivastava等採用微波增強化學氣相沉積法在包裹有Ni的Si襯底上生長出來20 nm左右厚度的花瓣狀的石墨片,並研究了微波功率大小對石墨片形貌的影響。獲得了比之前的製備方法得到的厚度更小的石墨片,究結果表明:微波功率越大,石墨片越小,但密度更大,此種方法製備的石墨片含有較多的Ni 元素。 Kim等在Si襯底上添加一層厚度小於300 nm的Ni,然後在1000 °C的甲烷、氫氣和氬氣的混合氣流中加熱這一物質,再將它迅速降至室溫。這一過程能夠在Ni層的上部沉積出6—10層石墨烯。通過此法製備的石墨烯電導率高、透明性好、電子遷移率高(~3700 cm2 /(V·s)),並且具有室溫半整數量子Hall 效應。用製作Ni層圖形的方式,能夠製備出圖形化的石墨烯薄膜,這些薄膜可以在保證質量的同時轉移到不同的柔性襯底上。這種轉移可通過兩種方法實現:一是把Ni用溶劑腐蝕掉以使石墨烯薄膜漂浮在溶液表面,進而把石墨烯轉移到任何所需的襯底上;另外一種則是用橡皮圖章式的技術轉移薄膜。2.2外延生長法
Clarie Berger等利用此種方法製備出單層和多層石墨烯薄片並研究了其性能。通過加熱,在單晶6H-SiC的Si-terminated (00001)面上脫除Si製取石墨烯。將表面經過氧化或H2蝕刻後的樣品在高真空下(UHV; base pressure 1.32×10-8Pa)通過電子轟擊加熱到1000 °C以除掉表面的氧化物(多次去除氧化物以改善表面質量),用俄歇電子能譜確定氧化物被完全去除後,升溫至1250-1450 °C,恆溫1-20 min。在Si表面的石墨薄片生長緩慢並且在達到高溫後很快終止生長,而在C表面的石墨薄片並不受限,其厚度可達5到100層。形成的石墨烯薄片厚度由加熱溫度決定。這種方法可以得到兩種石墨烯:一種是生長在Si 層上的石墨烯, 由於接觸Si 層,這種石墨烯的導電性能受到較大影響;另一種是生長在C 層上的石墨烯,具有優良的導電能力。兩者均受SiC 襯底的影響很大。這種方法條件苛刻(高溫、高真空)、且製得的石墨烯不易從襯底上分離出來,不能用於大量製造石墨烯。 2.3 氧化石墨還原法氧化石墨還原法製備石墨烯是將石墨片分散在強氧化性混合酸中,例如濃硝酸和濃硫酸,然後加入高錳酸鉀或氯酸鉀強等氧化劑氧化得到氧化石墨(GO)水溶膠,再經過超聲處理得到氧化石墨烯, 最後通過還原得到石墨烯。這是目前最常用的製備石墨烯的方法。 石墨本身是一種憎水性的物質,然而氧化過程導致形成了大量的結構缺陷,這些缺陷即使經1100 °C退火也不能完全消除,因此GO表面和邊緣存在大量的羥基、羧基、環氧等基團,是一種親水性物質。由於這些官能團的存在,GO容易與其它試劑發生反應,得到改性的氧化石墨烯。同時GO層間距(0.7~1.2nm)也較原始石墨的層間距(0.335nm)大,有利於其它物質分子的插層。製備GO 的辦法一般有3 種:Standenmaier 法[9]、Brodie 法[10]和Hummers 法[11]。製備的基本原理均為先用強質子酸處理石墨,形成石墨層間化合物,然後加入強氧化劑對其進行氧化。GO 還原的方法包括化學液相還原、熱還原、等離子體法還原、氫電弧放電剝離、超臨界水還原、光照還原、溶劑熱還原、微波還原等。Stankovich等[12,13]首次將鱗片石墨氧化並分散於水中,然後再用水合肼將其還原,在還原過程中使用高分子量的聚苯乙烯磺酸鈉(PSS)對氧化石墨層表面進行吸附包裹,避免團聚。由於PSS 與石墨烯之間有較強的非共價鍵作用( π?π堆積力),阻止了石墨烯片層的聚集,使該複合物在水中具有較好的溶解性(1 mg/mL),從而製備出了PSS包裹的改性氧化石墨單片。在此基礎上,Stankovich等[7]製備出了具有低的滲濾值(約0.1 %體積分數)和優良的導電性能(0.1 S/m)的改性單層石墨烯/聚苯乙烯複合材料。
以上引用:石墨烯製備方法概述---劉雪婷分類號:TQ127.11 文章編號:1009-914X(2013)36-0243-01侵刪綜合製備工藝,物理製備法是最廉價的,建議題主直接用膠布粘石墨,這種事情我們本科老師讓我們干過,我沒粘出來:),題主可以試試。粘出一勺石墨烯,題主可以申請吉尼斯紀錄了,然後一口吃掉,爽!
題主你吃一遍不就行了
由於石墨烯比表面積很大,所以一小勺石墨烯其實沒有多重,量也沒有多少,當然我這裡理解的小勺是實驗室取少量粉體用的那種,然後你放到嘴裡,嘴巴里基本全是黑的,我不懂腸胃吸收,我覺得這東西疏水,應該不會被吸收吧,然後你第二天拉屎出來,黑色的屎,還有點強度,然後測試一下導電率,導熱率,發射率,各種機械性能,刷了一篇paper。
大聖棒下留情,這貨本是龍子饕餮,趁老夫熟睡,偷了老夫的小勺子下界為妖。
一部分直接排出體外;一部分通過P450酶等酶系處理後和谷胱甘肽等酶結合排出體外;一部分被氧化後產生自由基,引起DNA烷基化,因此會致癌。只有富勒稀可以用於化妝品,因為沒法經皮滲透,但直接吃的應該沒有。
現在有對石墨烯進行藥理研究的團隊。原話是『作為藥物載體,基因載體和顯像劑,納米物質可以和受損組織和瘤生長部位結合,這在未來醫藥領域旅具有巨大的潛力。』不過現在市面上針對石墨烯的研究大多處於「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階段。此外還有專門針對石墨烯生物毒性方面的研究。有的文章聲稱是有毒的,具體操作是切入細胞壁對細胞內物質進行作用,嚴重一點可能影響基因,然後癌症什麼的也是可以有的。
------------------搞不懂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
知乎的跟風現象真是明顯到不行,從一小勺月亮到一小勺石墨烯,我真是每天打開知乎都能看到一個新的「一小勺」話題。
有時間不如去搞一罐鯡魚罐頭,喝幾口嶗山。有時間不如去看輪子哥,配合葡萄姐效果更佳。輪子哥和葡萄姐我沒有關注,怕剎不住車,畢竟我才十八,而且這麼天真無邪,乖巧可愛。會死
石墨烯會融入胃腸細胞,進入血液,影響體內化學合成,大概率會死
口香糖都咽下去過吧。或者金針菇。反正都是see you tomorrow,有什麼大驚小怪的,那麼穩定,就怕被你腸子和胃攪得稀爛,加上黑黢黢的,拉出來也分辨不出來。除非你用手仔細找一找,相信你能成功。這個題主腦洞太大,要麼就是平日里太無聊,這回答說的我自己都噁心。
吃過炸胡的東西嗎?本質上來說吃石墨烯比這個健康
你直接吃石墨就好了啊。說不定可以通過消化系統進行剝離。
劉思金研究組在納米材料的環境健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
看你吃的純度如何了,如果很純的話,每天一勺估計會吃破產。我依稀記得市場價是1k1克吧。
石墨烯無毒,說白了只是單層的碳。吃了就吃了嘛,貝爺不是每期節目都吃嗎?除了欠一屁股債,吃一勺不會怎麼樣的。
變成儲電能力超強的人體電池
謝邀
估計。。。會原樣拉出來吧不知
推薦閱讀:
※你吃過最好吃的速食麵是什麼?
※東京有哪幾家好吃的豬排飯?
※深夜食堂,在中國的可行性?
※普通雞蛋與柴雞蛋在營養上的差別?除了營養價值還有別的差別么?還是說就是個銷售的噱頭?
※川式火鍋店為什麼要同時提供漏勺和湯勺,會有人喝紅鍋的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