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普通話」大體能對應現在的那些方言?


謝邀

這個問題,要說簡單其實也挺簡單的

因為歷代普通話多數是首都的語音(同時前朝的權威有一定延續性)

但是,要對應現代的方言,基本只有宋朝之後才能做到

宋朝以前,你沒辦法去對應

雖然有些方言是保留了不少在官話里已經沒有的特徵

但是這跟「對應普通話」我覺得不是一回事

舉例來說,你不能因為台灣普通話的 微、危 念陽平,就說台灣普通話是民國的北京話

你也不能因為日本漢音、閩南文讀把 m、n、ng 念成 b、d/l、g,就說他們是唐代長安音

==&> 唐代長安音是絕對不會把 f 念成 h 的

大致如下:

1、南北朝的時候,普通話分為 洛陽 vs 金陵兩派

2、唐代普通話自然是傳承自北派,但是唐代普通話的真正後代其實只有官話、晉語、朝鮮音、日本漢音,以及南方某些方言的文讀體系(如閩語文讀)

吳閩粵客贛湘+越南音,都至少有部分特徵是來自南朝的,並沒有被唐官覆蓋

南朝特徵有多有少,最密集的是 閩語、南部吳語、日本吳音

南朝特徵比較少、唐官特徵比較濃的,如廣州話,也仍然能區分 咍泰(袋 vs 帶)

3、北宋普通話 = 洛汴官話

4、金代普通話,早期仍是洛汴官話,洛汴音以文讀的姿態大面積入侵北京,晚期也許北京逐漸佔上風

5、南宋普通話,這個缺乏證據,但從日本禪宗、凈土宗念經的發音來看,基本屬於吳語,其實說白了應該就是杭州音吧,只是當時的杭州音相比現在是更純粹的吳語,比如 行杏=an(ang);

==&> 洛汴官話深刻的影響了湘贛吳的文讀,不過即便是杭州音也沒有被洛汴官話變成官話

6、元代普通話,北京官話(或者叫 大都官話,是後來北京白話的前身),

這點體現在崑曲北曲的發音當中

==&> 但是對南方來說,有點然並卵,元代實在太短了,沒什麼實質作用

==&> 河北屬於「石濟片」的那部分冀魯官話,聲調類似濟南,但白讀卻類似北京,不太清楚是否是元代大都官話往南擴張的結果

7、明代普通話,南京官話,這點體現在太多地方,太多

北京話的文讀(不同於洛汴的那部分)、北京話混亂的平翹、各種衛所軍話、外國傳教士的記錄、西南官話的整個體系、日本對某些中國地名的發音。。等等,全都在體現明代普通話=南京官話

==&> 雖然明代大部分時間定都北京,但由於明代開始科舉已經幾乎被江南學生壟斷,伴隨遷都大批的上層移民從南京遷入北京,包括大量隨從、官僚,南京官話在北京的官場上是當然的通用語,才使得南京音得以大面積入侵北京話

==&>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南京官話」是官話的一種,他跟最早的南朝金陵音沒有任何繼承關係,沒有任何。至於南京這個城市是什麼時候開始講官話的,很難考證了,當然也希望有大牛能考證出來

8、清代普通話,這個要分情況討論

一方面,清朝的北京白話已經重新擁有了一定的普通話地位,

比如說 熱河(承德赤峰)、東三省等地的新方言,都是以北京白話為模板的,

東三省縱使有那麼多膠東人的後代,也只是有限的幾個方面影響到了東北話(比如日母)

另一方面南京官話的勢力綿延不絕,歸根結底其實仍然是因為江南學生壟斷科舉

清朝在軍隊里雖已經通用北京白話(官兵沒有多少南方人,後期南方的團練不算)

但是文官的官場,南京官話應該一直到清中期都仍然是主流

經過清朝一代,北京文讀的平翹舌徹底變成了「南京型」

清朝中期,以北京白話為基礎,接受大量南京官話影響,形成了北京官話

北京官話在清朝中後期的官場逐漸佔據優勢

南京官話的那些文讀,大多數按一定規律完全被北京官話吸收,不再處在遊離狀態

這個北京官話就是今日普通話的前身,跟北京白話的對比:

太陽,不是老爺兒;蜻蜓,不是螞螂;肥皂,不是胰子;

顏色se,不是色shai兒;客ke人,不是客qie3;麻雀que,不是家雀qiao兒

北京白話的很多非標準元素,今天仍然在北京這個城市與普通話進行著拉鋸

比如 我感覺今日的北京人仍然90%以上把「室」讀成shi3

北京白話的很多發音,因為有 京津保唐+熱河+東三省 的支撐,

勢力仍然強大,不僅能繼續同化外來人口,未來對普通話也還會有相當影響力

比如 下載zai3(而不是zai4),就是很典型的遵從北京白話習慣的發音

最後,明朝、清朝大部分的皇帝應該都是講北京話,而且是北京白話,室=shi3 的這種

不過官場的普通話倒不是他們能決定的了


推薦閱讀:

古代皇帝是不是能聽懂全國各地的方言?
中國大眾網民對語言和語言學有哪些誤解?
用字母作為文字的國家怎麼區分中國歷史上的韓國和漢國/漢朝?
各種語言的「謝謝」的原意是什麼?
古時候沒有普通話,詩人用各自方言作的詩,為什麼如今用普通話讀出來依然押韻呢?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 | 漢語方言 | 語言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