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韓春雨放出的protocol?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OTE0ODI1NQ==mid=2655326091idx=1sn=90aaa8c6d84cd9e6494199d90aa7b852scene=2srcid=0809U5nB6ycl8WUYzOybb06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來自顏寧微博:

越來越對曉東說的科學探索是一窺神跡有感悟。多些知識、多些信息,如同在某些事情上具備了上帝視角,旁觀凡人爭吵不休,微笑。早就對某個話題沒興趣了,卻總被轉一些無聊文章。拜託,作為《賽先生》主編和科學圈內人,我的資訊比大多數人要更多更快好么?在此聲明,賽先生有關某話題報道將在數月後。。。

科學進展每時每刻都在發生,那麼多好玩有趣的事情值得關注,幹嘛要在一件基本沒啥意思、內行基本都有了定論的事情上浪費時間、精力、動物和人呢(我可不是內行,架不住有內行的一堆朋友啊[擠眼])。關注正能量和激動人心的科學、體育、藝術......人生苦短,努力多做有意義的事情

目前微博已經刪了,留照,發布日期是八月九號:

---------------------------------

MITBBS網友biodreamer 評論: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Biology/32035705.html

這是顏在北戴河會見了大領導後回來發的,應該表示國內的相關學界人士和高層對這個事件的基本有了統一的看法。預測一下:韓估計是在學術圈沒法混了。

本人對於前些日子對顏老師的一些微詞深感愧疚。不過這個事件,對我這樣的沒有受過良好的科學訓練的底層生物研究人員,也算是上了一堂critical thinking in science

的課。

所謂見大領導,看看學閥才有的位置:

——————————————

看撕X有意思:


這個Protocol建議觀望不建議跟進,除非自己非常感興趣。不過,即便準備Follow之前最好也要先仔細看一下Ago方面相關的文獻,ssDNA是怎麼loading的,ago切割需要什麼樣的細胞內環境,ago蛋白本身在原本的細菌內是做什麼用的,發揮了怎樣的功能,根據蛋白本來的功能特性來推測結果可能怎樣,然後再根據他的Protocol進行重複。

反正我做dCas9的細胞內mRNA成像做了半年,感覺自己手頭拿到的數據質量很差根本不能用,直到後來看到Doudna的Cell文章發表,對比了她文章中的圖,才知道原來我跟Doudna的距離差在了對dCas9蛋白的功能理解上,而不是圖的質量上。

回到韓春雨的NgAgo的技術本身,可能確實希望不大,應用前景黯淡,大家都非常難以重複么。但是關於韓春雨具體的NBT的文章有沒有問題,這個我的確是不知道的。

那麼為什麼大家明知道有坑還要去投入去做呢?是因為這一類定點編輯的技術實在太重要了,重要到哪怕初始成功率只有0.1%,只有一點點苗頭,也要去用,去優化到可用的境地。


除了強調了一下污染問題影響很大(不可否認大多數實驗室的細胞都有支原體污染問題),其他的實在沒什麼特別的,就是常規的轉染流程。連293T這種細胞如果轉染都成問題的話那其他細胞就不用試了。


個人覺得兩個較明顯的變化:

1、在NBT的文章中,溶解gDNA的緩衝液是5 mM Tris-HCl,0.5 mM EDTA,pH8.0,新的protocol里換成了水,並強調不能含有EDTA,因為NgAgo發揮活性需要Mg2+;

2、gDNA轉染時間由文章中的轉染一次,改為建議8 h, 12 h或24 h後補轉一次。


update:

賽先生最新的出爐:

河北科技大學承諾公布驗證時間已到,韓春雨事件未了——韓春雨事件時間表

河北科技大學承諾公布驗證時間已到,韓春雨事件未了——韓春雨事件時間表

原創 2016-09-04 林小鹿 賽先生

今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發表了關於NgAgo基因編輯新技術的論文,受到國內媒體轟動性的報道。但是,可重複性是實驗科學的基本要求。按正常科學程序,論文發表後,接下來應是其它小組獨立驗證這一新技術的階段,進而將這一成果確定下來。但到了七月份,國內外很多小組表示無法重複韓春雨的結果。至今實驗重複性爭議已經過去兩個多月,據《人民日報》8月2日報道,河北科技大學表示在一個月之內,韓春雨將採取適當形式公開驗證,屆時將有權威第三方作證。然而,一個月過去了,針對NgAgo的實驗卻依舊沒有任何實驗室宣稱可以重複,亦未見河北科技大學的後續聲明。《賽先生》記者於9月2日-3日就此事聯繫韓春雨,截至發稿未得到任何回復。

近日,有讀者梳理了韓春雨事件的重要時間節點,《賽先生》刊發在此,希望國內有關部門和學術界能夠秉承專業化原則揭開謎團。我們相信,針對該事件的專業化調查將對我國的科研文化、科研風氣和對未確認的科學成果如何報道產生至關重要的深遠影響。《賽先生》將對此事件持續關注,報道此成果的確認情況。

作者林小鹿(歐洲某研究所生物學博士)

深陷實驗重複性爭議漩渦中的韓春雨事件已經過去兩個多月,河北科技大學承諾的一個月給出調查結論之期將近,公眾仍未看到水落石出的跡象。

據多家媒體報道,8月9日,河北省發改委批複同意總投資2.24億元的「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工程項目」,資金由省財政性資金安排。8月31日,財政部下屬的中國政府採購網發布預算1958萬元的「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採購進口儀器設備項目公開招標」的公告。據澎湃新聞報道,這些採購的儀器和資金用來支持韓春雨。以韓春雨為主導的一個巨型大科學項目,在NgAgo基因編輯技術重複性尚未得到驗證之前,已迫不及待呼之欲出。

為了方便公眾理解韓春雨事件的來龍去脈,筆者根據媒體報道中韓春雨的第一人稱描述和筆者核實的信息,整理了「韓春雨事件時間表」,讓我們看看發生了什麼。

2014年2月,韓春雨看到荷蘭科學家John van der Oost在《自然》雜誌發表的TtAgo可以在高溫條件下體外切割DNA的文章,受啟發著手開展利用Argonaut進行基因編輯的課題。

2014年5月中旬一天的凌晨3點,韓春雨在旁指導,學生高峰操作,確認了NgAgo符合他們的要求。實驗結束後,因為校門已經關了,韓春雨翻過圍牆回家。回到其58平方米的老房子後,韓春雨整晚失眠。後來在接受《光明日報》採訪時,韓春雨說5月份已經「做出了主結果」。

之後的9個月,韓春雨投稿《科學》失敗,他後來對《光明日報》說,「未收到任何退稿說明」。

2014年秋天,韓春雨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讀博士期間的同學、浙江大學醫學院研究員沈嘯,加入韓春雨的NgAgo課題。因為沈嘯有「國外科學研究經歷,有經驗應對審稿」。

與此同時,韓春雨和碩士畢業未就業仍留在實驗室的學生高峰等繼續補充實驗,「發現了更多關於NgAgo的特性」。

2015年6月3日,韓春雨向《自然》雜誌的子刊《自然-生物技術》投稿。

2015年6月,韓春雨後來接受採訪談到此時「實驗經費拖光了」,「拖欠試劑公司30萬元試劑費」。

2015年12月21日,沈嘯(第一申請人)、韓春雨作為發明人提交「以Argonaute核酸酶為核心的基因編輯技術」的專利申請,申請單位是浙江大學。

2016年3月21日,《自然-生物技術》接收韓春雨的投稿。

2016年3月,韓春雨前往他的合作者沈嘯在浙江大學的實驗室。韓春雨後來接受《自然》雜誌記者採訪時說,那是他平生第一次坐飛機。

2016年4月13日,沈嘯、韓春雨的專利發表,並於5月11日進入實質審查。

2016年5月2日,《自然-生物技術》在線發表題為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的論文,高峰為第一作者,沈嘯為第二作者,韓春雨為通訊作者。

文章發表後,韓春雨因為「在條件不好的學校、多年默默無聞卻做出一流的研究」的形象迅速得到學術界內部的關注。

5月5日,河北科技大學官網首頁發表《我校教師韓春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高水平論文》的新聞稿,並迅速被轉載到海外華人留學生為主的「未名空間mitbbs站」生物版,帖子被冠以「國內科研水平不得了」的標題。

5月8日,微信公眾號BioArt和《知識分子》先後報道韓春雨,其中《知識分子》題為《韓春雨:「一鳴驚人」的中國科學家發明世界一流新技術》的報道被廣泛轉載到朋友圈和其它媒體,閱讀量據稱超過320萬次。

5月10日,《知識分子》發文《海內外學者、讀者熱議韓春雨現象》,北京大學生科院教授饒毅稱「韓春雨的工作是國際一流的……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工作,讓我們更加關注中國廣大科技工作者。」隨後國內幾十家主流新聞媒體跟進報道韓春雨及NgAgo基因編輯技術,該技術被多家媒體描述為「諾獎級」。韓春雨對此曾表示,做研究,他要衝著諾獎的水平去,而至於諾獎本身,他也想過,但也就那麼一想罷了。

5月10日前後,國內多家實驗室從韓春雨處直接得到NgAgo載體,用於合作實驗。

5月12日,《知識分子》又以「如何湧現更多的韓春雨」為題刊登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邵峰院士的文章,探討「小作坊與大科學」、科研體制改革和原始創新機制。

5月20日,非營利生物載體分享組織Addgene在推特宣布,得到了韓春雨的NgAgo載體並進入質量控制流程。

當所有媒體都在一邊倒宣傳韓春雨的個人魅力和NgAgo技術的重大意義並紛紛用「諾獎級」來報道時,質疑的聲音開始出現。

5月26日,未名空間mitbbs站生物版ID為yyadam的人發帖稱,「純從science角度分析韓春雨的文章」,表示根據已知Ago蛋白家族的結構及功能,覺得NgAgo理論上行不通,並且ssgDNA在韓春雨的文章前後用法不同,很奇怪。發帖人特彆強調,「不針對任何個人,只對science」。

5月27日,韓春雨應邀在北大生科院鄧祐才報告廳做學術報告。據微信公眾號BioArt報道,韓春雨稱「我出來作報告實驗室要停工,因為養細胞泡板子都是我自己做的......。」在報告最後韓春雨強調:「該版本是初級版,需要比較高超的實驗技巧」,即將推出「2.0版和Smart版」。

5月27日,在未名空間mitbbs站,ID為zhouyangq的人發帖稱,已經重複了一個星期韓春雨的實驗,未能看到韓春雨《自然-生物技術》文章中報道的結果。據筆者向發帖人核實,其來自中科院上海分院一家專門從事基因編輯的實驗室。這是目前網路上最早的通過實驗質疑韓春雨工作重複性的報告。

6月2日,韓春雨應其合作者沈嘯邀請,在浙江大學做關於NgAgo的學術報告。

6月2日,Addgene在推特宣布已經可以向科學界提供韓春雨的NgAgo載體。

6月4日,未名空間mitbbs站生物版ID為samalli的人發帖稱,完全按照韓春雨文章的protocol(實驗流程),未能重複出其文章的結果。關於韓春雨的NgAgo工作的重複性,特別是圖4相關的基因組編輯重複性問題逐漸成為該論壇的熱門話題,有更多匿名帖子表示未能重複。

6月7日,韓春雨參加在北京舉行的香山科學會議「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被問及NgAgo的重複性問題。韓春雨未參加完全部日程,稱「有事」提前退場。後來他在百度貼吧以「槐北路」的ID和網友交流時,聲稱自己在香山會議上遭到CRISPR研究者的惡意攻擊。

6月22日,韓春雨應邀在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做學術報告。有聽眾在問答環節問到韓春雨NgAgo實驗的可重複性。韓春雨回答,根據他的統計,「未做出來與做出來的比例是三比一,做出來的有20家。」

6月23日,在網路問答社區「知乎」,有匿名用戶發帖詢問「韓春雨的實驗被其他實驗室重複出來了嗎?」。在早期的回答中,包括北大在內的多個機構的研究人員用實名回答未能重複並且因此已經暫停實驗。之後韓春雨實驗的重複性話題在「知乎」逐漸吸引大量非專業人士發表不同的意見,各種口水帖滿天飛。

6月底,韓春雨在和第三軍醫大學一位學生的電話中回答其實驗重複性問題和實驗細節,並要求學生在微信群中公布其電話錄音和談話要點。韓春雨在電話錄音中強調,做出來NgAgo實驗的前提是「防止細胞污染」,並暗示對他的質疑是從事 CRISPR基因編輯研究的人士抹黑,因為NgAgo的出現將「導致黃軍就、黃行許等CRISPR研究者損失幾個億」。

7月2日,方舟子發表文章《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的重複性問題》,詢問有沒有人能重複出其《自然-生物技術》論文的圖4,韓春雨在遺傳所報告會上說的能重複出的20家實驗室是哪些,以及高超的實驗技巧到底是什麼。

同日,韓春雨在百度貼吧 「國際米蘭吧」發帖做出了回應,說高超的實驗技巧「其實也很簡單」,主要是避免細胞污染,同時公布了一些實驗細節。韓春雨同時稱審稿人曾經重複過他的圖3。之後一段時間,韓春雨不再對質疑做任何回應。

7月13日,為期三天的河北省科協第九次全省代表大會閉幕,韓春雨當選為河北省科協副主席。

7月13日,丹麥奧胡斯大學生物醫學系博士後蔡宇伽在未名空間mitbbs站發帖,指出「韓……如果用cas9代替NgAgo的話,就有可能一不留神留下蛛絲馬跡」,提出韓春雨論文圖4的矛盾之處。

7月15日,澳大利亞科學家Gaetan Burgio在推特發帖, 公開宣布初步數據顯示能重複出韓春雨的工作。在此前後,有多位國外科學家公開宣布初步數據顯示能重複,後來又發表聲明稱之前的結果是假陽性。

7月21日,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仇子龍發表聲明,稱能在基因組水平看到NgAgo引起的基因編輯,雖然效率較低。他呼籲韓春雨儘快發布NgAgo 2.0版和Smart版。(註:這是韓春雨之外全世界迄今唯一實名宣布加入NgAgo和ssDNA後可以看到基因編輯的研究組。)

7月29日,澳大利亞科學家Gaetan Burgio發表長文,表示不能重複韓春雨Fig.4的結果;國際轉基因技術協會給會員群發郵件,告誡大家「NgAgo無法在哺乳動物細胞中進行基因編輯。看清楚,不要再浪費你的時間、金錢、人力和課題。」

7月31日凌晨,《賽先生》發表《多國科學家宣布:迄今未能重複韓春雨NgAgo實驗結果》。此後兩天,澎湃新聞、財經、南方都市報等多家主流媒體報道針對韓春雨的質疑,或發表評論,探討如何正確報道有關科學發現的新聞。韓春雨回答媒體詢問時稱這些質疑「是非科學的,不會再作出回應」。

8月2日,《自然-生物技術》雜誌回應人民日報駐英國記者表示,「已有若干研究者聯繫本刊,表示無法重複這項研究。本刊將按照既定流程來調查此事。」另據《人民日報》報道,河北科技大學表示,在一個月之內韓春雨將採取適當形式公開驗證,屆時將有權威第三方作證。

8月8日,《自然》雜誌以「複製、嘲弄和一個隱士:NgAgo基因編輯的爭議加劇」為題,報道了圍繞著韓春雨實驗重複性的爭議。

8月9日,韓春雨應Addgene要求,發布新版的protocol(實驗流程)。新版protocol大部分內容來自韓春雨發表的《自然-生物技術》論文附錄,增加了防止細胞污染、實驗用水的pH值、禁用EDTA和添加鎂離子等要求。

8月11日,媒體報道,韓春雨接受採訪稱不會公開更多數據以幫助開展重複實驗。

8月17日,蔡宇伽博士在科學網個人博客發布按照韓春雨的新版protocol重複實驗的結果,稱在他感興趣的ccr5和aavs1兩個位點未看到「基因組水平的敲除」。蔡博士坦承,儘管他嚴格地按照新版的protocol,確保了細胞無污染,無EDTA等條件,但由於實驗室不同,無法確保實驗條件100%的一致。他呼籲,更多的科學家們分享他們成功或者失敗的經驗,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促進真相的揭開。

8月18日,官方媒體報道,韓春雨在由河北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主辦的「美麗河北·最美教師」評選活動中,獲評「美麗河北·最美教師」榮譽稱號。

8月31日,媒體報道,河北省發改委已經批複同意建設投資2.24億的河北科大基因編輯研究中心,而屬於韓春雨的預算1958萬元的採購進口儀器設備項目招標即將開標。

截至發稿,已知僅有仇子龍實驗室宣稱可低效率檢測到韓春雨實驗。

update on 2016/08/29

「最美教師」韓公布新的protocol已經月余,仍然沒人能重複出其實驗結果,其造假可以肯定了。網上實名為他辯護的,剩下了一個叫岳東曉的物理博士要指導生物學家們怎麼做分子生物學實驗,因為過於熱情和荒唐,被外國科學家懷疑是韓春雨的馬甲。---by 方舟子

事實來說話:最新的protocol有3個獨立專家進行了重複,無一正面結果。

更多的啪啪啪打臉還會繼續。大戲的高潮,即將在貌似風平浪靜的下面,就要到來了。

update:

科學網—NgAgo你做出來了嗎

根據韓新的protocol,重複實驗失敗了。其實這也是在意料之中,新的protocol並沒有本質的變化。

NBT文章註定是要被撤稿,因為其號稱的20%+以上的效率,以及可以媲美cas9的結果不可重複,只是時間問題了。

日本人按照新的protocol也沒能重複:

兩位日本研究人員討論。

「雖說僅僅是第一次嘗試。但是第一次完全沒有達到希望,就不會再想繼續嘗試了。如果韓論文不是假的話,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呢。。。」

https://twitter.com/YuichiroMiyaoka/status/765736519562702848

日本研究人員按照新的NgAgo要求來實驗,沒有發現NgAgo有作用。

這個日本研究人員也是8月9日開始重複的。

--PS,九天就能重複一遍的實驗,近4個月了,韓實驗室為啥不拿出一點positive的證據來呢?就是沒有沒有沒有。

作者:Euglena

鏈接:案例研究:韓春雨事件的職業操守及監管力度? - Euglena 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韓的照片第一次穿了全新的實驗服,戴上了手套,哈哈。邊上的移液器新的可以,只是那個裝槍頭的盒子暴露了本來的面目。新的protocol神馬的其實都不需要,直接把以前作報告所說的20家重複出了實驗的單位列出來,把原始數據(NBT文章里的補充材料並非全部原始數據)給NBT一扔,就直接啪啪啪打許多人的臉了。何必發這個沒什麼高超技巧的protocol, 何必要改自己微博的名字,刪自己微博的信息呢?

個人感覺,其實NBT中韓並沒有下對結論。CRISPR的幾個大牛實驗室十有八九發現了其中的問題,正在在悶聲實踐,也許很快阿狗會有新的更容易重複的新操作protocol,而韓的這個,基本上沒特別的改進,我不認為會有什麼實質性的改進。韓開了個頭,最後阿狗work well,但是,大多數的credits會被後來人---這些那些真正實現高重複性的---拿走。

uodate:

我一直認為知乎是個平台,大家隨意發表自的看法,只要不是誹謗,灌水,嬉笑怒罵都應該是隨意的。可惜並不是這樣,很多吃瓜群眾不僅僅沒有專業知識,還要做答主和其他人進行評頭論足,甚至還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認為做科研的混知乎似乎就是刷存在感,come on,你吃瓜群眾都對這事件這麼有熱情,我們處在阿狗第一線的反而需要埋頭在實驗室里,對著明顯有問題的人和文章不聞不問?Give me a break吧!

看你 @王老三 認真討論的態度,提高到對研究的不尊重的份上,我也盡量耐心地回復一點兒吧。

我關注ago,是因為我自己的課題組,朋友的課題組,以及同事的課題組(我們的課題組,有2個是成功做到Cas9了)都在做,而且都是失敗的結果,中間有同事跟韓溝通過,打完電話,說是心裡哇涼哇涼的!所以:

首先我認為在知乎是能夠隨意發表自己的看法,何況我說的每一字都是有根據的;

其次,我不認為只有高H值才夠格評論,你多次要人亮出自己的publication, H-index,這個不是很煩擾人嗎?我認為在專業性這麼強的討論里,吃瓜群眾就吃瓜好了,別對自己完全不懂的事物指三摘四;

再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就是這樣做的啊:如果我自己的實驗結果很難重複,我就會選擇推遲發表;另,我知道你指的是平等地探討,問題是,你一開始就陰陽怪氣地,非要拿H,publication list來說事,這算哪門子的平等呢?

第四,我是在第一線,第一時間自己出錢合成了Ago(我曾經寫email找韓要質粒,沒有收到任何迴音,這可以算正常。),並組織了人力來做Ago實驗,如果你考古一下,會明白為何Jimmy說我先是觀望派,也是很急迫地等待測序結果的,後來實驗結果negative,我也只是覺得很可能是在我自己的系統里不work,等到後來看到了韓的採訪照片視頻,確實第一時間被嚇壞了:在普通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連實習的本科生都知道要戴手套操作,尤其還是在超凈工作台上,這是進實驗室第一天就要學習並一直堅持的事,韓的實驗室也太不專業了一點;韓的回應,所謂的高超技巧,當你發現只是普通實驗室都需要做到的時候,你怎麼想?你去看看國際上對這個回應的反應,就一目了然了;在韓對雜誌應對質疑的可能會採取的措施的看法上,也顯示他對這方面的無知(也許是無賴)。所以我覺得韓的東西,很可能是個笑話,本來計劃暑假裡繼續對Ago進行優化,決定暫停,坐等新版的Ago(也許是韓也許是別的課題組更新的)出來。

請問,是斷下結論嗎?


今天比較無聊,聽說某人也上知乎,我就來找找

==================================

先掛一個神叨叨的神經病@wcgakklgm

====================================


無言!嘆息本來就脆弱無比的中國科研環境!致敬我們一批科研人!


這可怎麼辦?感覺被學生改數據了,然後隔壁老王頭的禮都收了。礙於面子,不好下台。如果試驗真的能重複,早就甩出底牌證據了吧。


我基友以前在韓實驗室待過一段時間,韓私下人品確實不咋地,可以說很不會做人,但是刻意造假基本無可能,很可能是不夠嚴謹,發了個假陽性結果,也可能是被學生坑了。


以我和國內一些人打交道的經歷看,越是這樣對實驗細節神神叨叨的,越是說明他們的數據重複性差,他們自己都沒吃透問題。這幫人受過的學術訓練不嚴謹,所謂的方法都不是去吃透原理,而是迷信於我從哪裡哪裡抄來個好方法,把搞科研弄得和煉丹似的。

曾經碰到一現在在某大學做教授的,重複不出他的結果,逼問了好幾次,神神叨叨地說了句告訴你個秘密,你先加一次什麼什麼過多少多少時間後再加一次就可以了。我聽完就明白了,這位是連這種試劑的說明書都沒好好讀過,他第一次加的量本來就是少的,可不是再加一次就做出來了么?


截至12月15日,仍未有任何機構公開承認重複成功,1月底nature將公布調查結果。

仍有信息表明,韓已經申請了國家基金,且在調查結果公布前就能啟動。

——————————————

1,不要過早下定論,造假或者是不造假。

2,目前為止,韓雖將完整步驟公布了,但是並不一定可行,仍然需要持保留態度。目前已有不少公眾號跟進。

3,若有足夠數量的機構或者韓自身能過在監督下完成實驗重複,即可證清白。

4,真相就在那裡,科研不是說說而已,不是打打嘴仗,不是理所應當,經得起驗證的數據說明一切!可重複是唯一標準。

——————————————————分割線————

這麼大一成果,不怕沒人試著去重複。我們只需要靜等些日子,數據會給出讓人信服的答案。


NBT文章可以定論了,假,沒人可以重複。至於是隱瞞的假還是造假,繼續看。如果新protocol可以重複,那就是隱瞞假;如果不能重複,造假可以定論。


Nature正式報道「韓春雨事件

Nature正式報道「韓春雨事件」——附獨家採訪評論

很多網站題目是nature:有學者重複……

韓春雨 protocol

Nature: 數名研究者證實可重複性 韓春雨已提交詳細protocol_資訊中心


不會這麼簡單的,很大幾率還會做不出來……


看了這些評論,我就深刻的理解什麼叫「同行如敵國」。

所謂的生物界大拿們都是一臉巴不得對方早死的姿勢啊。

有點耐心不行嗎?時間會檢驗一切,有問題肯定會水落石出!


避免EDTA,不能用lipo3000。我沒試過,等


說造假的人目的達成。終於把完整操作方法給逼出來了。


就算根據這個做出來了,以後韓文章的第一版protocol還有人敢信嗎?


拋開學術不端數據造假這方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實驗不可重複本身就說明實驗存在問題,研究者並沒有對機制搞清楚,僅僅是將偶爾一次的巧合當做是科研成果了。那麼這樣的成果是沒有學術意義的。所以說,文章撤稿在所難免了。


前半部分:初學者如何養細胞做轉染


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現在就看各大實驗室完全按照更新的細節再做一次能否重複出來了。還要再等一段時間嘍,讓我們師母以待。


推薦閱讀:

癌細胞有不死性嗎?為什麼?
藍白斑篩選的原理是什麼?
為什麼細胞許多執行功能的機制要通過蛋白質磷酸化修飾來進行?
為什麼腫瘤細胞會發生多極分裂?腫瘤細胞非整倍體為什麼不會致死?
癌症靶向治療不是只針對腫瘤細胞嗎?為什麼還會有各種各樣的副反應?

TAG:科研 | 基因工程 | 基因組學 | 細胞生物學 | 韓春雨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