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網上有很多污衊孫中山的言論?

是中國革命第一人真的如此不堪還是有些群體背後放毒箭?


孫中山不該被蔑稱為「孫大炮」

孫中山為什麼被稱為「孫大炮」,其原因眾說紛紜。其中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出自唐德剛《袁氏當國》一書,說袁世凱聽了孫中山的鐵路計劃後,「背後語人,就說孫文是個『大炮』」「中山的『大炮』的諢名,據說就是袁世凱叫出來的」。至於「孫大炮」一詞的內涵,今人多認為名副其實,如有網友說,「用在這人身上倒是再合適不過了,孫中山那麼大名氣……好說空話忽悠人,實際辦成的沒幾件」。

  揆諸史料,以上說法,其實並不成立。

  將「孫大炮」和鐵路計劃聯繫在一起的是革命黨人,而非袁世凱

  所謂「大炮」,來源於粵語「車大炮」(也作「扯大炮」),意指吹牛、說大話,後來也被客家話借用。孫中山給人留下「車大炮」的印象,始於他在海外宣傳革命時期。當時華僑上層人士多支持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保皇黨,使革命黨的活動難以開展。1910年,孫中山在芝加哥拜訪華僑時,一個開洗衣店的華僑對他說:「你不要進來,我不聽你的『車大炮』,你要進來,我就用燙頭擲你!」孫中山只好「很誠懇地笑笑、點點頭」。①這位華僑顯然是用「車大炮」質疑孫中山推翻滿清的革命主張。

  此外,孫中山被視為「車大炮」,還和他民國初年提出的《建國方略》有關。胡適即在一篇文章中說,「中山先生以三十年的學問,三十年的觀察,作成種種建設的計劃,提出來想實行,萬不料他的同志黨人,就首先反對。客氣的說他是『理想家』,不客氣的人嘲笑他是『孫大炮』!」②孫中山提出「知難行易」的觀點,也有回應這種嘲笑的用意在其中。

  在這些建國計劃中,鐵路問題是最為人所詬病的。有人回憶,「由同盟會改為國民黨,分子複雜,中山先生提出建設鐵路計劃等等,內部就有人詆毀中山先生為『孫大炮」「總理主張修建十萬英里的鐵路,許多人認為總理理想太高,不能實現,加他以『孫大炮』的諢號來譏笑他」。③將「孫大炮」和鐵路計劃聯繫在一起的是革命黨人,而非袁世凱。

  圖註:孫中山在檀香山宣傳革命的舊址

  孫中山自己,也常在演講中用「孫大炮」這一綽號自我調侃

  對於「孫大炮」的政治含義,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解釋。

  1、反孫者將「孫大炮」作為一種侮辱性稱呼,視孫中山為「只會說大話、放大炮的一個人」,毫不尊重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回國活動,「車大炮」這個稱號也隨之被帶回國內,並進一步變為「孫大炮」,成為政敵對他的常用蔑稱。1913年,孫中山赴北京會見袁世凱,在宴會上,有北洋系軍官高聲議論「共和是北洋之功」,「孫中山一點力量也沒有,是大話,是孫大炮」「大騙子」。面對此情此景,孫中山表現的還是「從容如常」。④

  譚延闓早年身屬晚清立憲派,當時在他看來,「孫是只會講外國話而沒有讀多少中國書的一個革命黨人」,「所以也就開口閉口跟著一些人罵孫中山只會說大話、放大炮的一個人,亦呼孫中山為孫大炮」。後來譚延闓改奉革命理論,回顧說:「我自追隨孫先生左右,朝夕領教以來,才逐漸認識到,孫先生是不如我從前所聽說的孫大炮,而確實一個文通中外、學貫古今的有真才實學的人,是排滿、反袁、打倒北洋軍閥的一個真正領導人。」⑤

  早年投身革命的袁同疇則回憶,陳炯明不滿孫中山,「開口閉口都稱『孫大炮』」,他當時「雖不是國民黨黨員,聽起來也刺耳。無論如何,孫先生總是上官,陳氏總是部下,部下對上官可以這樣侮辱嗎?」⑥顯然,在革命黨人眼中,「孫大炮」是含有侮辱之意的。

  2、挺孫者認為「孫大炮」綽號表現了孫中山的理想主義精神;而孫中山自己也不因有這樣一個綽號而生氣

  在孫中山黨人、政敵之外的第三方人士,提到「孫大炮」這個詞時,多少是含有一些讚許之意的。1919年,陳獨秀在文章中說,「有一班人因為孫中山好發理想的大議論,送他一個諢名,叫做孫大炮。威爾遜總統的平和意見十四條,現在也多半是不可實現的理想,我們也可以叫他做威大炮」。在這裡,陳獨秀是用「孫大炮」形容孫的理想主義。

  1926年,張友漁曾甚至撰文為「孫大炮」這個綽號辯護,說「今日的中國,實嫌放大炮的人太少了。無論在思想上,政治上,社會上,都有許多洗不盡、掃不完的垃圾,非用大炮轟去不可,大炮之名,又何必避呢?」「故孫中山被稱為大炮,適足見他的偉大,放冷箭的人們,可以休矣!」⑦在這裡,「孫大炮」被視為了一種讚美。

  其實孫中山本人對於「孫大炮」這個綽號,也並不十分在意。有一次,他在演講開始時,特意說:「廣州有很多人叫我做『孫大炮』,好吧,現在我就要開大炮了」。1922年,陳炯明發動兵變後,孫中山發表演說時,也提到:「人說我孫中山車大炮,但這回大炮更是利害,不是用實心彈,乃用開花彈……不難於三小時內把他六十營陳家軍變為泥粉。」⑧

  胡適:中山先生所受最大冤枉,就是被指為理想家,不是實行家

  1、在革命理想方面,孫中山畢生都在身體力行,努力要去實踐自己放過的炮

  孫中山讓人覺得是「車大炮」,處事過於樂觀,常常超出普通人的理解,是一個重要原因。如1918年,早先對復辟態度曖昧的徐世昌當選北洋政府大總統,孫中山對參與非常國會的議員丁超五說:「我們要打倒徐世昌。」丁超五謹慎地回答:「我們沒有這個力量,不應當說這個話。說了要招人之忌,遭到反擊。」孫中山不以為然,反問說:「難道我們連說話的勇氣全沒了么?」丁超五後來頗為感慨地回憶,「先生被有些人譏誚為『孫大炮』,其實,他是正氣充沛,敢於表達自己的見解。」⑨

  事實上,孫中山畢生,都在身體力行地去實踐自己放過的炮。自1894年創立檀香山興中會開始,至1911年黃花崗起義,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前後發動了10次起義。1910年芝加哥華僑覺得推翻滿清是不現實的,期望穿著從保皇黨那裡獲得的官階、官服,以後回鄉光宗耀祖。誰知道沒有兩年,清廷就倒台了,「車大炮」成了真。民國建立後,孫中山為實現共和理想,在十幾年間,發動「二次革命」,興兵討袁,兩次領導護法運動,三次在廣東建立軍政府。孫中山晚年所心繫的北伐,也在其去世後不久,獲得成功,使中國統一在國民政府名下。

  2、至於孫中山最為人詬病的「十萬英里鐵路計劃」,其實也沒有一般人所想像的那般離譜

  孫中山的「十萬英里鐵路計劃」,是今人嘲笑其乃「孫大炮」的最重要的史料依據。常見的意見有二:1、孫在民國初年提出的「十萬英里」這一數字太過浮誇,須知,至1950年,全國鐵路通車總里程尚只有22238公里。至2015年初,中國鐵路總里程才突破11.2萬公里。2、孫刊登在《建國方略》中的鐵路規劃圖,「與其說是鐵路規劃,還不如說是各大中城市之間的連線遊戲……相信施工人員看到那麼多筆直線路,上吊投河的心思都有了!」

  孫的鐵路計劃之里程,有兩個重要數據。一是1912-1913年間,孫多次對外宣傳「我十年之內必能為中國造二十萬里鐵道」、「期限十年,壯二十萬里之聲勢,活四百兆人民之命脈」。二是1919年在《建國方略》中所設想的「若以此十萬英里之鐵路,在十年內建築之,機關車與客貨車之需要,必當大增」——據孫的描述,其設計的鐵路系統,合計7.6萬英里,但因「多數幹線當設雙軌,故合數計劃路線計之,至少當有10萬英里。」

  不管是「二十萬里」,還是「十萬英里」,日後中國鐵路的發展速度都遠沒有達到孫的期望。從這個角度來看,孫被稱為「孫大炮」,似乎也是無可厚非的。不過,值得指出的一點是:孫當年特別參考了美國鐵路的發展史——譬如,孫曾聲稱「如美國現有鐵道二十餘萬哩,合諸中華里數,則有七十萬里。乃成全球最富之國。中華之地五倍於美,苟能造鐵道三百五十萬里,即可成全球第一之強國。」——考慮到美國在1880-1890年間,所建造的鐵路確實超過了二十萬里,而孫又一再強調自己的建設計劃的核心,旨在通過出讓一定年限的經營權,引入美國資本、法國資本乃至日本資本來為中國修築鐵路,則所謂十年建造「二十萬里」、「十萬英里」的鐵路,雖然不太現實,卻也還算不上非常離譜。

  圖註:美國鐵路里程變化圖。轉引自歐國立,《軌道交通經濟學》,中國鐵道出版社,2014,P61

  至於孫所設計的「鐵道線路規劃圖」,倒確實存在著非常多不專業的地方。端納曾陪伴孫做過一次北方鐵路考察之旅。他親眼見到孫坐在列車裡繪製線路圖,「小小的鐵路建設者坐在他的地圖前,在一處標上一條新線,把這條線取直,又把那條線取直。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夢想中,沉浸在那種使你脈搏跳動、血液沸騰的夢想中。最後所有的省會都被幹線連起來了,所有專區城市都用小線連起來,在各個方向還有分支,就象大榕樹一樣,這是一個令人驚奇的製作。」端納也提出了自己的質疑,他認為孫在畫線時並沒有考慮到懸崖或峽谷、山嶺或冰川、森林或沙漠,河流或湖泊——「博士,那條繞過西藏的鐵路永遠也沒法建成。你可以用毛筆和墨水來建,僅此而已。你的線路要經過的一些通道有18000英尺高。」

  但孫中山繪製的畢竟只是一張粗糙的示意圖,而不是精確的線路施工圖。對示意圖裡的「直線」,似不宜苛責過多。(見下圖)

  最後,關於「孫大炮」這段歷史公案,不妨以胡適對孫的評價作結:

  「中山先生是一個實行家,凡是真實行家都有遠見的計劃,分開進行的程序,然後一步一步的做去。沒有計劃的政客,混了一天算一天,嘴裡說『專尚實際、不務空談』,其實算不得實行家,只可說是胡混。中山先生一生所受的最大冤枉,就是人都說他是『理想家』,不是實行家。其實沒有理想計劃的人決不能做真正實行家。我所以稱中山先生做實行家,正因為他有膽子敢定一種理想最大的建國方略。但是大多數的政客都是胡混的,一聽見十年二十年的計劃。就蒙著耳朵逃走,說『我們是不尚空談的』。中山先生一生就吃了這個虧。不是吃他的理想的虧,是吃大家把他的理想。認作空談的虧,他的革命方略,大半不曾實行,全是為了這個緣故。」⑩

  注釋

  ①梅斌林:《關於辛亥革命前孫中山在美國芝加哥活動的回憶》,《廣東文史資料(第25輯)》,廣東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8頁;②胡適:《知難,行亦不易》,朱正編選《胡適文集(第3卷)》,花城出版社2013年,第36頁;③朱蘊山:《紀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追憶宋玉琳與韓蓍伯》,《朱蘊山詩文集》,團結出版社2008年, 第113頁;《總理遺囑的意義》,朱燕平編《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文獻類編1927—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84頁;④張國淦:《孫中山與袁世凱的鬥爭》,劉萍、李學通主編《辛亥革命資料選編(第4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316頁;⑤方鼎英:《譚延闓的湘軍及其與孫中山的關係》,《廣東文史資料精編(上)》第1卷 ,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468、469頁;⑥張朋園等記錄《袁同疇先生口述歷史》,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180頁;⑦張友漁:《革命黨與大炮》,《張友漁文選(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0頁;⑧段雲章、沈曉敏編著:《孫文與陳烔明史事編年》,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30、531頁;⑨丁超五:《護法時期追隨中山先生瑣記》,《文史資料選輯(第103輯)》,中國文史出版社1985年 ,第74、75頁;⑩胡適,《〈孫文學說〉之內容及評論》,刊於1919年7月20日《每周評論》第31號。


早在1925年,魯迅便已預料到這種情況,遂寫下雜文《戰士與蒼蠅》,與各位共勉!

戰士和蒼蠅

  Schopenhauer說過這樣的話:要估定人的偉大,則精神上的大和體格上的大,那法則完全相反。後者距離愈遠即愈小,前者卻見得愈大。

  正因為近則愈小,而且愈看見缺點和創傷,所以他就和我們一樣,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異獸。他仍然是人,不過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偉大的人。

  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戰死了,不再來揮去他們。於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它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

  的確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

  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去罷,蒼蠅們!雖然生著翅子,還能營營,總不會超過戰士的。你們這些蟲豸們!

  三月二十一日

這些人,狂歡地挖出古代名人的邊角料,洋洋自得,對其功績卻視而不見。有人說,我這麼做也是為了「客觀」評價歷史。但此類人行為充滿獵艷獵奇色彩,絲毫看不出「客觀」二字。


我沒法說孫中山為啥被黑,黑人的理由總有千千萬。

我來說一說孫中山的這些黑點。

一、賣國

什麼叫賣國呢?

跟列強妥協,找列強幫忙算不算賣國呢?

孫先生似乎沒有簽過什麼喪權辱國的條約吧。

有人就要拿出孫博士某年某日與某國某某商議事成之後某地歸誰之類的語錄了,且不論其真偽,空口無憑,有何用?

而能拿的出手的所謂罪證不過是偽造的《中日密約》和幾篇民國之後還自稱「支那」的文書。

然而啊,這些東西不說今日已被證實為假,在幾十年前,民國政府和國民黨就已發表過聲明說孫中山沒有寫過和簽署過那些東西。

當然,有些人肯定怎麼都不認的。簽名不對,他可以說是故意寫成那樣的。偽造的正式文書既然都被國民黨否認也自然就不可能有效力,他可以說是國民黨迫於壓力反悔。所以對於這種人呢,你只有寫上他於某年某日自願賣屁股與某某某,在簽上他的大名去扇他的臉才行了。

不過呢,包括孫中山在內的很多革命黨人,其實對於中國的認知是有問題的,他們大多隻看重漢地十八省,而考慮到革命的困難,甚至想過讓清政府退居關外劃界而治這種爛主意。反倒是袁大頭為首的北洋搞出來的清帝退位詔書里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不然中華民國及其後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於這些土地可著實要頭疼了。

二、放大炮和貪墨

這個主要是說孫中山拿了袁世凱幾十萬大洋說要修二十萬公里鐵路,結果根本沒修路,卷錢跑了。

首先我要說的是孫大炮放大炮的事。其實很好理解,革命黨嘛,要人贊助,就和今天創業者一樣的,融資是什麼?融資就是吹牛騙錢。創業者的吹牛,那能叫吹牛嗎?

然後是孫中山修鐵路的事,孫中山確實說過要修二十萬公里鐵路的話,而且還畫了一個非常細緻地規劃圖。本人只能理解為YY,畢竟地圖開疆、日記強國,誰不會啊!

而且孫中山不止是YY過這麼個大鐵路計劃,人家甚至寫過全套的治國方略,而且是前後好幾個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那體量反正是毛選都壓不住的。至於實踐意義嘛,大家可以去看看民革的人的理論研究成果。

但是就拿袁世凱錢不辦事這點,不能說是孫大炮貪墨。袁世凱不是傻子,真拉孫大炮來修鐵路,其實不過是拉攏和利用。鐵路督辦是給的官,3萬大洋是正規的薪水,而另外幾十萬,那就是收買的錢,你告訴我幾十萬大洋能修幾里鐵路啊?

同樣,袁世凱還給過陳其美七十萬大洋叫他不要搞事,但是陳其美不聽,結果被袁世凱派人刺殺了。而孫大炮也不傻,我拿你幾十萬大洋真給你修鐵路啊,我瘋了我。

三、好色、渣男和光源氏計劃

最有殺傷力,在眾多孫中山的黑材料里最起作用的莫過於——你知不知道,孫中山在日本搞了個蘿莉,還生了個女兒,結果一直捂著不讓人知道。

還有就是,陳粹芬跟了孫中山那麼多年,都不給個名分。等等。。。

我這裡不做多的評論,我只打算把孫中山這一輩子搞過的所有女人,和她們實際的情況理出來,然後你們自己來判斷。

說之前我要先講一點,不要完全以現在的標準去衡量那個時代的男女關係。就算是那時重情義的典範——袁大頭和梁任公,如何呢?沈姨太在怎麼樣也只是個姨太,連正房都不是,更不要說符合現在有些玻璃心的從一而終了。梁啟超的二老婆,一開始也就是大老婆帶過來的通房丫鬟,後來做了妾,不過是正妻死了扶正就被人認為是有情義。更何況民國文人一大票休了農村的老婆,去找尋真愛,還有一堆最後跟自己學學生搞在一起的。

盧慕貞

孫中山的第一任妻子,比他小一歲,二人婚後育有孫科和二女。屬於舊社會女性,裹小腳,不同英文,孫中山長期在外,並不陪同。

1915年與孫中山離婚,但並未脫離孫家,後從事過教會工作,晚年與兒子孫科一起生活。

陳粹芬

這是一位新女性,先是崇拜孫中山並追隨其革命事業,後成為孫中山生活和事業上的助手。

而且,陳粹芬是有名分的,這一點很重要,是被寫進孫家族譜稱為「孫文之妾」,列在盧慕貞之後,宋慶齡之前。

早期負責孫中山日常起居照顧,充當孫中山的秘書和護士,後參與革命工作,包括接待同盟會成員,匯款、安排寄送起事物資,以及印刷宣傳文稿等。

中華民國成立後,住進澳門孫家,退入幕後。1914年離開孫中山,到南洋與人合夥開設樹膠園。後收養一蘇姓華僑之女為養女,取名孫容。1931年攜女回港,1932年孫科接其母女到家中居住,照顧二子。

後來孫容與孫中山大哥孫眉的孫子孫乾相戀,改回原姓名為蘇仲英。

抗戰後,因日軍攻佔香港,陳粹芬轉入內地,1948年又回到香港定居。1960年於香港去世,葬於香港,1986年孫乾遷陳粹芬墓回中山縣孫家墓園。

需要說明的是,孫中山雖與盧慕貞離婚,但並未與陳粹芬解除關係,即陳粹芬始終都是「孫文之妾」。後人分析陳粹芬離開孫中山的原因,大體有:1、陳粹芬怕在民國成立後,特別是孫中山娶宋慶齡以後,自己妾的身份會影響孫中山名聲,故主動離開。2、陳粹芬,不願與宋慶齡接觸,值得注意的是陳粹芬與盧慕貞二人關係密切,但宋慶齡並未與盧慕貞和陳粹芬有過什麼來往。3、陳粹芬當時可能患有肺結核,所以刻意避開孫中山。

淺田春和大月薰

1897年孫中山流亡日本,15歲的淺田春成為其女僕,其後三年開始有人證實淺田春成為孫中山的情人或妾。但未過多久,20歲時淺田春即去世。並未查到早逝原因。

明治35年7月9日,兵庫縣縣知事報告稱,「宮崎所言,孫逸仙因近日其妾去世頗為憂鬱······」

當年,即1902年,孫中山向朋友大月素堂提出娶他的女兒大月薰。大月素堂以女兒年齡過小拒絕,後又同意。

次年,孫中山與大月薰訂婚。1905年,即又兩年後,彼時大月薰17歲,二人成婚。

1906年大月薰生下一女,但在女兒出生前,孫中山就因事離開了日本。

到1911年,仍不見孫中山聯繫,沒有經濟支助的大月薰,將女兒寄養到宮川家(所以其女兒叫宮川富美子),並且賣掉了孫中山增與的訂婚戒指,改嫁靜岡銀行總裁三輪新五郎之弟三輪秀司。但因為私藏了孫中山的書信被發現而離婚,後來又遠嫁到了栃木縣足利市的東光寺,與該寺院住持實方元心結婚。

看了上面這些話,你會發現,並不像很多人訛傳的孫中山搞十四五歲的小蘿莉。淺田春雖然15歲成為孫中山的女僕,但是二人實際確立關係卻是淺田春18歲時。而大月薰和孫中山更是明確在女方17歲時才結的婚,而非訛傳的孫中山在大月薰14歲時就把她從其父親身邊帶走,逼迫大月素堂同意其結婚。

但是,孫中山對於大月薰這一段婚姻確實是極不負責的。

可你要說孫中山好色成性,我是不同意的。還是那句話,不要以今天的標準來評判當時。孫中山孤身一人在日本,說的直白點,就是身邊缺一個女人。需要一個能照顧他起居,還能滿足他慾望的女人。偉人能出去嫖嗎?不能啊!

舊時代的很多搞革命男人在男女之事上可不革命,譬如老毛摟著藍萍的時候,可曾想過那個被炸彈炸成三級甲等殘廢的賀子珍。

宋慶齡

其實這個就簡單清楚多了。

你說是孫中山光源氏計劃,那之前的宋靄齡又怎麼說呢?

1910年宋靄齡就當了孫中山的秘書,「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再次離國旅居日本,宋靄齡跟隨。然後宋靄齡就對孫中山愛慕不能自拔,其父宋嘉樹不能同意,於是安排她嫁給了孔祥熙。而宋慶齡此時學成歸國路過日本,宋嘉樹又讓宋慶齡當孫中山的秘書。結果宋慶齡也喜歡上了孫中山,偏偏更不巧的孫中山也對宋慶齡來了電。雙方提出結婚請求,讓宋嘉樹難以應對。甚至強行拆散二人以後,宋慶齡還要從上海回到日本去找孫中山。最後不得已,宋嘉樹同意了二人的婚事。

之後就是孫中山與盧慕貞離婚,然後與宋慶齡結婚的事。這個時候,宋慶齡22歲,孫中山49歲。

四、孫中山比較實在的幾個黑點

首先是孫中山極度看重個人在革命陣營里的權威,革命成功必須由我領導。

然後是在北洋初期,無論對錯,極盡拆台之能事。客觀上對中國對外權益和內部治理造成了不利影響。

最後是廣為詬病的錯誤的對蘇對共政策。孫中山在後期,由於身體不力,加上急於求成,過分依重蘇聯,導致了國民黨的內部分裂。這個問題請參見1927 年蔣介石為什麼要清黨? - 歷史

其實這裡的前兩點可以歸結於一點,一方面,孫中山為革命可以奮鬥終生,但是畢竟是有私心的,那就是這個革命的領袖,這個國父必須由我來當,這個國家必須由我的黨派來執政,這個國家的路線必須按我的規劃來發展。

上面是孫中山的私心,下面我的說說孫中山的理念。你會問,孫中山不是要一個自由民主的共和國嗎?為啥他要搞一黨專治和個人獨裁呢?

呵呵,誰告訴你孫中山是為了自由民主革命的?孫中山目的只有一個,改變中國,讓中國成為一個現代世界舞台上的強國,而共和是他研究認為的必由手段。他反帝制,就是因為他自己研究總結過去幾十年經驗教訓,認為封建帝制下中國不可能改變,尤其是滿清皇族在台上的情況下。所以才要,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而孫中山認為怎樣才能統一全國,完成共和大業,進一步建立強大中國呢?

三步走——軍政、訓政、憲政。

當時的節奏是在第一步,軍政。其實孫中山的想法就是後面蔣光頭說的,要「一個政黨、一個領袖、一個主義、一個軍隊」。

那麼他搞個人權威和他拆北洋的台其實都是為了實行他的這個政治理念,而後面的「聯俄聯共」也是他的政治理念。

至於這些政治理念,你可以去說他的對錯,但你要硬黑某個人如何如何就沒意義了。

尾巴

孫中山死的時候,他的老對頭楊度給送了一副輓聯,我覺得對孫中山的評價非常中肯。

英雄做事無他,只堅忍一心,能全世界能全我;

自古成功有幾,正瘡痍滿目,半哭蒼生半哭公。


網上誰都可以黑。

所以實際上,你的問題是:為什麼沒人再傳統媒介黑孫,以及為什麼沒人再網上做孫的粉絲來維護。

回答:因為在網上力挺某人和在傳統媒介黑某人(包括在傳統媒介捧某人),其成本都比較高,而在網上黑某人成本相對較低,因為負能量更有利於傳播。

而孫中山這樣的沒啥利益相關集團的人就被躺槍了。因為沒啥團體會去花錢特意維護他的名聲。


孫中山是「勾結日本」的親日派嗎?

  短史記第516期

  近年來,圍繞孫中山有意向日本租讓滿洲及簽署《中日盟約》等問題,有關其「親日」,乃至「賣國」的討論,時常見諸網路。如知乎上有網友提問,「同樣是勾結日本,為什麼孫中山是愛國者,汪精衛是賣國賊?」有網友回答,「孫中山命好,在1926年就掛了,不然要是活到了1942年,以他一貫的親日派作風,早就跟日本合作,現在成為頭號漢奸了。」或者說,「孫中山更有親日的嫌疑,孫和日本關係一直很好,宋教仁被殺之時,孫一時憤懣,想去日本借兵伐袁,據說還和日本簽有賣國協議。」等等。

  揆諸史料,這些回答大都既迴避了孫中山求助日本的複雜考量,更忽略了他警惕日本,乃至抗拒日本的言行。

  孫中山早年為革命常採取實用主義,但對日本侵華一直持高度警惕

  從1884—1924年,孫中山先後14次進出日本,累積居留時間超過9年。他將日本選作革命基地,主要有幾方面考慮,一是這裡靠近中國大陸,又有大量留學生,方便開展革命;二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向富強,是中國學習的榜樣;三是中日兩國同屬亞洲,且所謂「同文同種」,因此孫中山一直期望日本能援助中國革命。①

  與此同時,孫中山對日本的侵華野心一直心存警惕,如1903年孫中山發表《支那保存分割合論》,聲討日本對福建、浙江地區的侵略。1911年2月,孫中山被給宮崎滔天寫信說,「但恐貴國政策已變,既吞高麗,方欲並支那,自不願留一革命黨在國中也。」②武昌起義後,因日本為清廷提供武器,孫中山又對宮崎等明言:「非常懷疑日本的意向,日本會不聯合英俄壓迫、掣肘革命軍嗎?」回國途中,他遍走歐美各國,一方面是遊說他們支持中國革命;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能讓英美聯手,阻止日本干涉革命。

  革命期間,孫中山對日本民間人士抱有好感,但對日本政府是極為不滿的。1895年廣州起義和1900年惠州起義時,日本拒絕向革命黨提供武器;1907年和1910年,孫中山兩次被日本驅逐出境;1908年,同盟會機關報《民報》被日本查封。到了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再也按捺不住憤慨,表示自己「常遭到日本政府的苛刻之對待,甚為不滿」。③只是為了實現革命目標,孫中山時常不得不對日本政府委曲求全。

  我們需要看到的是,孫中山懷有革命理想,而又缺少實力,除了通過不斷變換盟友,以實用主義手段來實現目標外,別無他法。桑兵就此判斷,「孫中山對其政治思想愈是篤信,其實用傾向的幅度也就愈大」,竟至給人不擇手段的印象。和袁世凱不同,孫中山一切行為的出發點都是實現共和,他相信革命成功後,即能一舉收回失去的利權、領土。

  1919年後,孫中山的「反日」言論日趨激烈,遭日本媒體一再批判

  一戰後,中國民族主義勃興,孫中山對日本的看法也發生了很大改變,開始公開談論日本侵華行徑。如1917年5月,孫中山發表《中國存亡問題》一文,稱「割台灣於日」「膠州已歸日佔」「日本佔南滿、東內蒙、山東、福建,均在(中國全國幅員)百分之五以上」等,言明日本的侵略行徑。他還說,「日本強行佔據膠、青,無異強盜行為!日本可謂強盜,吾國斷不能與強盜交涉,更不能承認強盜有強奪吾國土地之權利」④,言辭相當激烈。

  1919年五四運動後,孫中山對日本的批評更是日趨激烈。他向《朝日新聞》記者談起「一戰」後的中日關係時,指斥日本軍閥「逞其帝國主義之野心,忘其維新志士之懷抱,以中國為最少抵抗力之方向,而向之以發展其侵略政策」,竟意圖繼承德國在山東利益。孫中山最後指責日本人「日倡同種同文之親善,而其待中國則遠不如歐美」,⑤這才致使中國民眾在感情上親近歐美,而仇恨日本。

  對於日本的野心,孫中山也是很清楚的。1921年,他對美國記者辛默表示,「日本之意,蓋無(不)欲在中國擴充其勢力,彼擬以施諸高麗人之手段,復施諸吾人,將中國改成日本之殖民地」,不過好在「日本此種政策,幸尤非日本臣民均所贊同,乃系彼軍閥中之野心家主張而已」。1924年,孫中山在日本接受英文報紙《日本年鑒》採訪,說到滿洲問題,「承認日本在『滿洲』持有領土的問題可暫時維持現狀」,但強調「這並非應將日本列進與其他列強不同範疇之中」。⑥滿洲和香港、澳門一樣,遲早要被中國收回的。

  針對孫中山越來越多的「反日」言論,日本媒體競相批評。如《東京日日新聞》指責孫的言論「帶有危險的激烈性質」;《大阪每日新聞》則警告孫中山, 稱他的言行有「急進主義與露骨的排外主義之危險」。⑦可見孫中山晚年是絕談不上「親日」的。

  必須說明的是,孫中山對日態度是一方面,選擇的策略又是另一方面。依據局勢的變化,他的對日策略是不斷調整的。流亡日本期間,孫中山一舉一動都受到監視,自然不能發表指責日本的言論;在廣東建立軍政府後,他才獲得了直接批判日本的環境。1918年,孫中山在廣東第二次建立軍政府時期,因面對的敵人是日本支持的張作霖,他對日言論最為激烈。到了1923年,第三次軍政府時期,孫中山的對手已變為親英美的曹錕、吳佩孚,那麼他相應地改變策略,期待聯合日本,一同反對英美。⑧

  孫中山是一個革命家,也是一個政治家。如學者俞辛焞所言,「政治家對一個問題的態度和言論,可以隨環境變遷而有所不同,這是政治家的一個共同特點。在這個問題上,與其說是政治家的認識問題,毋寧說是政治策略問題,孫中山亦不例外。」

  注釋:

  ①陳三井:《四分溪畔論史》,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82頁;②《致宮崎寅藏函》(1911年2月3日),見《孫中山全集(第一卷)》,中華書局2011年,第508頁;③⑧俞辛焞:《孫中山與日本關係研究》,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73、574、586頁;④《與記者的談話》(1920年1月26日),見《孫中山全集(第五卷)》,中華書局2011年,第206頁;⑤《答日本記者問》,見《孫中山全集(第五卷)》,第74頁;⑥段雲章編著:《孫文與日本史事編年》,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74頁;⑦段雲章:《1923年後孫中山與日本的關係》,《歷史研究》1993年第2期。


謝邀。

真正污衊的我到覺得只是極少部分人,大多數對孫評價很低的人都是用事後的方式忽略客觀原因唯心評價罷了。

這些人批評孫的邏輯大約可以跟評價岳飛不是民族英雄而是阻礙民族融合的罪人一個邏輯。

忽視當時的客觀原因,後人以超越時人的眼光和總結來評價過去的英雄豪傑,不唯獨孫,歷史上哪些過去功勛卓著者誰沒被污衊過那?即使是現在,有人做一件再好的事,總會有批評的聲音存在,要挑錯總是能從不同的角度找到的。然而那些批評者又有哪一個做到這些人萬一的功績了么?

當時的人對孫中山的評價是怎樣的,難道那些隨時可以接觸到孫中山本人的人,那些寧可抱著殺頭危險也要站出來挽救中國的人,那些或有勇武或有智謀的人或有野心的人,比現在這些只能在鍵盤上打字的人更了解孫本人么?

高曉松的答案我不贊同的是,又見所謂趙家人的論斷,這種純憑猜測的東西不當評價。不過很多人批評孫確實出於真實想法,其邏輯大約就是我先認定你有問題,然後再從你做的所有事中單獨挑出幾件事,忽略前因後果,當時的客觀原因,以後來人的眼光從不同的角度挑錯,任何人也經不起這樣的評價方式。

至於那些純粹的污衊,自己翻翻文獻,看看時人的評價就可。

以前也答過關於評價孫中山的問題,引用過魯迅的兩段話,覺得非常貼切,依舊引用上來。諷刺的是魯迅本人也是被用這種評價方式批評過很多的人。

========================================

譬如勇士,也戰鬥,也休息,也飲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取他末一點,畫起像來,掛在妓院里,尊為性交大師,那當然也不能說是毫無依據的,然而,豈不冤哉!

——魯迅《題未定草六》

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戰死了,不再來揮去他們。於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它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

的確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去罷,蒼蠅們!雖然生著翅子,還能營營,總不會超過戰士的。你們這些蟲豸們!

——魯迅《戰士和蒼蠅》


我想知道知乎眾人如何去客觀評價有過這樣貢獻的一個人:

1.向帝制下國民宣揚西方政治制度,極大加速滿清瓦解進程

2.初步建立起中華民族概念,儘管直到他死還很模糊

3.一己之力抗衡了段祺瑞袁世凱兩大民國軍閥,讓更先進的KMT,GCD革命政黨得以存活下來

4.第一個全面建立一個現代國家的國號,建國理念和施政綱領的人

5.持續不斷組織起義軍以卵擊石也要革命的人。

6.死後北平三萬學生慟哭,上海南京各界聯合悼念的人。

評價一個人可以從很多維度,黑點雖存,但以上1到五任何一點都足以讓孫中山不愧偉人稱號。只是真想黑的話,挺孫答案被 @yolfilm 點贊過,或者孫中山那充滿廣東口音的普通話都可以讓他無點地自容。這是不是很知乎?


謝邀,我把大家的回答都看了一遍,排名靠前的匿名答案,高曉松,唐瀅松 ,沈友 幾位都說得不錯了,我就稍稍補充一點自己不成熟的見解吧。

2016年7月16日更新

-------------------------------------------------------------------------------------------------------------------

有些人說國父贊成由楊度大力主張的五族共和,然後想要污衊他分裂中華。我也是醉了,試看國父1921年《在中國國民黨本部特設駐粵辦事處的演說》

「何以說民族主義還沒有完全達到目的呢?自從滿州來到中國,我們漢族被他征服二百幾十年之久。今日滿虜雖被推翻,光復漢業,是吾民族尚未能自由獨立……自光復之後,就有世襲的官僚,頑固的舊黨,復辟的宗社黨,湊合一起,叫做『五族共和 』。豈知根本錯誤就在這個地方...... 由此可知,本黨尚須在民族主義上做功夫,務使滿、蒙、回、藏同化於我漢族,成一大民族主義的國家。……將漢族儘管擴為中華民族,組成一個完全的單一民族國家,與美國同為東西半球二大民族主義的國家……故將來無論何種民族參加於我中國,務使盡化於我漢族。本黨所持的民族主義,乃積極的民族主義。諸君不要忘記。」

真鬧不懂為什麼好多人想要把分裂國家的大帽子往孫先生頭上戴。。。

我來奉上幾張幾年前從天涯論壇存下來的圖,看以看出《建國方略》里國父對我國領土的看法

《建國方略》——中國疆界變遷圖

當我們真正富強的時候,一定是這些領土都收回的時候。

以下是原答案

---------------------------------------------------------------------------------------------------------------------------------

首先,關於晚清以來的亂局,兩岸三地罕有能客觀、公正、全面,且能為大眾接受的歷史敘事。大家在看待1839年虎門硝煙後的血淚史的時候,往往帶有濃烈的感情色彩。加上大部分網友對這段紛亂的歷史往往沒有深入了解,甚至抱有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樸素認識。這客觀上決定了有些人容易被謠言蠱惑,接受甚至傳播一些不值一駁的謬論。

其次,孫逸仙先生的特殊身份和豐富經歷給全面客觀評價他一生功罪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困難。作為洪天王轉世靈童,留美海歸,港澳名醫,國際通緝犯,著名反清幫會骨幹,舊民主主義革命集團領袖,三民主義五權分立共和國首倡者,(車)大炮(能)手,日蘇英美華僑籌款專家,地圖繪畫愛好者,少女自由婚戀權益維護者,列寧式革命政黨總裁,海陸空三軍大元帥先總理孫文,在歷史的畫卷里,為自己繪出了太多的分身,留下了太多談資。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滿清因革命黨造反而亡,帝制因共和主義而廢,國軍戰敗於共黨,罪魁功首,皆是孫文。親日聯俄,國共合作,協約密議,委實難測。凡是對歷史不滿的人,中華衰弱,軍閥混戰,日共交侵這些屎盆子統統可以往孫大炮頭上扣。所謂「萬邦有罪,罪在朕躬」

至於網上都是什麼人在黑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尊敬的民國國父?

據我觀察始作俑者有這麼幾種人:

  1. 台灣一些對國府不滿的學者,經常以辱罵污衊蔣委員長和國父來發泄心頭不滿。很多黑材料假消息都是從他們那裡傳出來的。
  2. 有些特務,受國內外利益集團操控,妄圖顛覆民眾對歷史的正確認識,抹黑包括孫先生在內的偉大領袖,進而引導民眾質疑黨國歷史敘事,乃至動搖我政權合法性。
  3. 國內一些熱血青年往往錯把痛批民國與搞臭國父混為一談,缺乏理智,為黑而黑。

孫先生百年前心心念念為之奮鬥的民族,民權,民生主義也正是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P.S.網上大多數黑子都太沒水平,看當年章太炎借輓聯讚美孫先生,把推翻帝制一心推進共和的孫先生比作造反自立的洪天王,還有封建帝王朱重八的鷹犬中山王徐達,愛孫者只見其比肩先賢,恨孫者可笑其終不維新,皆大歡喜。

洪以甲子滅,公以乙丑殂,六十年間成敗異;生襲中山稱,死傍孝陵葬,一匡天下古今同。


孫中山是個偉人,但我們不需要將他抬的過高,中國人的氣質一向是比較浮躁而富於衝動的,和法國人有點類似,就像籃球解說的楊毅,吹的時候使勁吹,黑的時候使勁黑。要說孫中山是國父,我是不同意,除非你接受郭德綱那種「于謙的父親們」的觀點,不然慎用這種詞,父親自然只有一個,孫中山是國父,卻把孫武,陶成章,黃興,還有起了最大作用的袁世凱置於何地?至於宋慶齡,更不能叫國母。一口一個國父國母的,見了宋查理是否還要叫國外公?這種叫法,說白了還是把國家當成一人之國,而非民眾之國。把民國建立當成是一人的恩施,而無視萬千人的付出。


關於歷史人物需要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切記不可用今人的眼光看待古人,不能用現代去要求古代近代的事物。

中山先生的歷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南京中山陵,廣東中山市,廣州中山大學,閱兵儀式中國父的畫像。中小學教材中的國父尊稱!

至於網上污衊,不用洗地了,看看題目下的配圖畫得什麼就知道問問題的心態了,士兵 "強迫 "人民剪辮子的畫像都出來了,你就差直接讓其他人給贊同了吧,然而大家都表示感謝中山先生,你沒想到吧。

不過還有張配圖那裡去了,那張圖後面的人不一定能看到,我給描述下,將革命戰士全部換成清兵,百姓剪辮子換成剃光頭留辮子。

可惜啊問題的人想給清朝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洗地。和革命戰士剪辮子行為強扯在一起。

不過他的功績於世長存!

孫中山先生無論有各種其他事宜都無法阻擋他就是105年前辛亥革命領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他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起共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至於那些噴子,我還表示古人三妻四妾呢?你是不是表示怎麼會這樣呢?

你需要知道早100年前在美國人表示黑人不是人,有色人種和白人還得種族隔離。

在100年前在中國你爸把你買掉還是受法律保護的。70幾年前日本人在東亞可以隨意殺人玩呢。

在300年前的清朝,你覺得你有人權?還可以說法律?官差看到你就憑你頭上的短髮,分分鐘把你咔嚓了,就算你是長頭髮的女生,居然沒有纏小腳,差評!一看就是。。。


孫中山為何不做皇帝夢?

曾幾何時,皇帝夢是中國人經久不息的最高夢想。

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帝國初建時,志得意滿的秦始皇到處巡遊,他的風光激起了無數人的仿效欲。史稱,秦始皇出遊的時候,劉邦、項羽都看見了,便各自嘆氣,表達自己的志願。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是也。」他兩個人的口氣雖然不同,但是他們的志願,分毫沒有差別。換句話說,都是想做皇帝,以為那是一個大男人的最高榮耀。

接下來,從貴族子弟項羽,到平民子弟劉邦,包括半殘人趙高,無不想實現那樣的排場,為那樣的理想而奮鬥。那「大丈夫當如是」情結,可以說沁入了每個有野心的中國男人骨子裡。他們造皇帝反的目的是做皇帝。他們不恨皇帝屁股底下的龍椅,只是恨那上面坐著的不是自己。直到一個人出現後,中國的「大丈夫」才終於有了皇帝夢之外的想像力。

這個人就是孫中山。

公元1894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年份,一般人記住這一年是因為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只有少數人注意到,這一年中國出現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造反組織和造反領袖,這個組織叫興中會,這個領袖叫孫中山。

興中會在宣言中,祭出石破天驚的政治提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前兩句不稀奇,500年前滅元的朱元璋就提過,稀奇的後一句:建立合眾政府。這可是習慣了皇帝統治的中國人,聽都沒聽說過的新鮮詞,怎麼解釋呢?

孫中山在隨後發表的演說中,進行了言簡意賅的詮釋,他說:「中國數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要去這一政體,不是專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們推翻清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照現在這樣的政治說起來,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孫中山這段話,明確要告訴中國人:興中會會革命最終目的,是要將滿人統治和中國兩千年皇帝制度一同推翻。

孫中山的演講,令一些從未聽過「天下可以沒有皇帝」的中國人驚呆了。

正如當時評議員吳玉章所言:「從前皇帝自稱為天子,如果有人說皇帝是強盜,可以打倒,別人一定把他看作瘋子。孫中山就曾經是一個被人家看作是瘋子的人。」

但是後來孫中山取得辛亥革命勝利,吳玉章又言:「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擁護別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瘋子。」

不僅敢反皇帝,而且推翻舊皇帝後,自己還不當皇帝。孫中山這樣的人物,是怎麼煉成的?

史料記述,早在中學時期,孫中山就對喪權辱國的清王朝嚴重不滿,但對這個政權的「改良」,他還是抱了一絲希望。1894年初,大學畢業,已經從醫的28歲的孫中山埋頭寫了一篇8000多字的政見書,向清廷直隸總督李鴻章進言,希望這位洋務大佬效法西洋、變革圖強,但沒有得到任何回應。這讓孫中山對清廷產生了絕念。他終於清晰意識到,以寫文章、上書的方式拯救中國是與虎謀皮,要拯救中國,就必須要走出一條新路:革命。

上書李鴻章幾個月後,孫中山就棄醫從戎,去了檀香山,然後又在日本東京建立了革命大本營,組織人、錢、槍,不懈地發動一次又一次顛覆清廷的武裝起義。最後,終於成為開天闢地的一代偉人。

我們知道,在孫中山及其革命黨人的前赴後繼下,1911年雙十日,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滅亡,1912年元月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作為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位總統,孫中山做出了一個曠代創舉:

推行公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行「五權分立」。

什麼是「五權分立」?具體說來,就是設立「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將執法權、立法權、司法權、監察權、考試權逐個分立。這是超越西方「三權分立」的中國式民主共和制,它的最大功能,是將中國的皇帝之路制度化堵死。

作為帝制的終結者、民國的締造者,孫中山對中國人的皇帝情結直言不諱。革命成功之際,曾經有人問他:打倒皇帝之後,中國怎麼辦?

孫中山當年這樣平易地解釋:「共和國國家成立以後,是用誰來做皇帝呢?是用人民來做皇帝,用四萬萬人來做皇帝。」

這個比喻,利用中國民眾習慣的皇權思維,最形象地描述了沒有皇帝的最大好處——天下為公。人人可以當家作主,讓中國每人都活得像個人樣。


瀉藥。

孫中山不是個聖人,但也沒有有些人說的那麼不堪。

什麼捏造出來的中日密約這種東西在下就笑笑。(大概算是日本人版的八尺協定233)事實上某些人就是故意捏造孫中山向日本賣國以大做文章的。參見高曉松的回答。

孫中山真正的問題,一是北伐,但關鍵還是在於賣國——向蘇聯。

關於武裝倒袁,關於北伐,看這篇文章。

揭秘陳炯明 孫中山分歧的真相

陳炯明攤上孫中山,真是倒了八輩子霉了。

重點講向蘇聯賣國。

「聯俄容共」讓孫中山晚年陷入精神分裂

1920年代的孫中山,在國內政治勢力的連橫合縱中,已徹底失去了市場,而且因其無原則地與列強如日本合作、與軍閥如張作霖合作,已被國內輿論普遍視作與舊軍閥並無區別的陳舊人物,其「革命領袖」的光環已相當黯淡。1922年的陳炯明事變,則使孫氏失去了廣東最後的地盤;事變後第七天,孫氏已確認得不到來自英、美和日本的支持,遂向蘇俄釋放出了這樣的信息:「現在我深信,中國革命的惟一實際的真誠的朋友是蘇俄。」

1923年1月26日,孫氏與「蘇俄派至中國特命全權大使」越飛發表宣言。宣言共四大要點:1、孫氏認為共產組織乃至蘇維埃制度不能引入中國,中國的當務之急是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獨立,越飛對此完全贊同;2、越飛表示蘇俄「準備且願意根據俄國拋棄帝俄時代中俄條約(連同中東鐵路等合同在內)
之基礎,另行開始中俄交涉」;3、孫氏認為中東鐵路問題目前只能維持現狀,待以後「適當之中俄會議解決」,越飛對此表示贊同;4、越飛向孫氏強調蘇俄無意
策動外蒙獨立,孫氏表示理解,認為俄軍暫時不必從外蒙撤退。

從字面意思來看,似乎蘇俄對中國革命充滿善意。但宣言的實質則是:蘇俄從孫中山這裡得到了許多在北京政府那裡得不到的東西。這些東西包括:1、孫氏承認了蘇俄在外蒙駐軍的合理性;2、孫氏願意在中東鐵路問題上朝著有利於蘇俄的方向妥協,這種妥協,被推給紙面之下的「適當之中俄會議」。
孫氏所得到的,只有越飛的一個保證:不在中國推行共產主義和蘇維埃制度。

從之後「聯俄容共」的史實來看,越飛的這個保證毫無約束力。整個「聯俄容共」期間,蘇俄及其支部中國共產黨從來沒有停止過將國民黨同化乃至吞噬為共產主義政黨的努力;而且這種針對國民黨的意識形態輸出,一直都是在公開狀態下進行的。而為了獲取蘇俄的資金和軍事援助,孫中山又不得不接受這種公
然的意識形態輸出。

孫氏的積極讓步,終於換來了莫斯科的「投桃報李」。1923年5月,越飛接到了蘇俄政府轉發給孫氏的電報,電報說:「我們準備向您的組織提供二百萬金盧布的款額,作為籌備統一中國和爭取民族獨立的工作之用。這筆援款應使用一年,分幾次付,每次只付五萬金盧布」;「我們還準備協助您利用中國北
方的或中國西部的省份組建一個大的作戰單位。但遺憾的是我們的物質援助數額很小,最多只能有八千支日本步槍,十五挺機槍……」

在俄援的幫助下,瀕臨出局的孫氏重新在廣州站穩了腳跟。但孫氏的積極讓步,讓正在與蘇俄展開外交談判的北京政府,陷入了困局——1922年
8月,蘇俄代表開始在北京與顧維鈞等中方代表就中蘇建交問題進行談判,因在蘇俄非法駐軍外蒙及中東鐵路等問題上,中方拒不讓步,而使談判陷入僵局,在西方
世界遭遇普遍抵制的蘇俄,在東方也不能打開局面,其外交陷入極端被動的狀況。但孫氏的介入,立刻扭轉了蘇俄在談判中的被動,談判結果也可想而知。
多年後,
顧維鈞回憶起這段歷史,仍憤恨不平:

「通電指責外交部,擁護協議草案等等,顯然都是在蘇俄使團、王博士(王正廷,談判代表,國民黨人)的同夥、以及在北京的國民黨信徒們的煽動下乾的。他們的行動肯定出於某種更加重大的政治目的,即推翻北京政府,奪取政權。……幾十年來,特別是中華民國成立以來,將國內政治與對外關係混為一談,
一直是中國的災難之源。」

為了北伐,孫中山把北洋政府不能給的條件全都給了蘇俄。

而孫中山的這個聯俄容共的政策,亦導致本來不足掛齒的中共得以在國民黨中發展壯大起來。

沒有聯俄容共,也就沒有北伐,亦不會有後來的國共內戰。

然而問題來了——為什麼孫中山向蘇俄賣國的這段歷史現在是不怎麼講的?

看看執政黨是哪個黨吧……

某黨把身為KMT領袖的孫中山同樣奉為國父正是這個道理。沒有孫中山向蘇俄賣國,哪來的今天的某黨啊。


因為學術期刊不讓發這些,交版面費都不行


問題好像改了……原來是問「為什麼孫中山的黑材料都在網上」

並不是「全在網上」,有這方面的歷史專著!

其他回答者好像沒有提到「全在網上」。

《孫中山在日活動密錄》,南開大學出版社,是翻譯的有關孫中山的日本外務省檔案

《孫中山與日本關係研究》,人民出版社,作者也是上本書的譯者之一

《孫中山》,美國人韋慕庭作品,新星出版社,主要內容關注孫中山與外國勢力的關係。

《國會現場》,葉曙明,浙江人民出版社,大量孫中山一派在國會裡的「黑手」

看過內中比較集中的「黑歷史」就有這些,還有些書,都是散見了。比方說王奇生書中提到的孫中山用黑社會方法尋求「黨員忠誠」之類的

還有 不知道《陳炯明叛國記》《中山先生親征錄》這種有些「御用文人」色彩的算不算

另外說說看過的其他和孫中山有關的吧。

《聯共(布),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裡面有很多給孫中山的信和孫中山的回信以及有關孫中山的報告(如維經斯基的)

《國民黨人與前期中華民國》,楊天石的,講了很多孫中山相關問題,「租讓滿洲」,借款,袁世凱偽造的孫中山「賣國協約」,婚姻,和諸多日本人等等。

《三十年之夢》,宮崎滔天的,他對孫中山頗為敬仰,尤其是回憶剛見到孫中山的時候的內心活動。

《孫中山與日本》,李吉奎,廣東人民出版社,不過這書是「孫中山基金會」贊助的,稍微注意一下。

《革命逸史》,馮自由,作者同盟會元老,很多孫中山早期的事


大陸紅,台灣綠都視孫文為眼中盯肉中刺,只是為合法性不得矣崇拜孫文


陳述事實不叫污衊。


什麼叫在網上,史料、學術里這類東西不要太多,茲舉兩例

實話實說,不存在污衊,首先孫大炮的國籍問題,他不光是美國人,還有日本護照。說他是日本人,一點不冤。

汪精衛不愧是孫的學生,看看孫一夥在一戰時幹了啥

以上出自《孫中山與日本》(李吉奎著)

看看他那一夥效忠的是哪個「祖國」

——以上出自《孫中山年譜》

中國參加一戰,後來得著的到處不少,反對參加一戰,還是為了大炮祖國的利益。同盟會本質上就是一夥忘恩負義的漢奸團體如果說甲午之後到日本領館借槍是沒有國家觀念,那這都一戰了,自己當偽軍,這話怎麼說?汪精衛能黑,孫中山憑什麼不能黑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孫中山的歷史意義可以追比秦始皇。

秦始皇創建了基於大一統背景之下,君主世襲之下的專制獨裁。

這種專制獨裁本身,代表了個人式的超級精英主義。

孫中山本人,不是個人式的超級精英主義代表,如是,他和一幫人把這種個人式的超級精英主義的牆角給挖了。


孫先生是革命家、理想家,就容易會被右翼瘋子們污衊。

孫先生到過日本,和蘇聯又有過交往,就會被愛國瘋子們攻擊。

孫先生是名人,是偉人。黑這樣的人顯得自己有學問有知識與眾不同,黑這樣的人最受小學生們的歡迎。

知乎上這三類人最多,不黑孫先生黑誰?


滿足一下題主,孫黑背後確實有很多勢力團伙,有明有暗,包括kmt黑(炮黨黑)、gcd五毛、廣東當地人、致公黨黨工、右翼自由主義者、日雜、袁粉、粵軍粉、北洋粉、清粉、陳炯明粉、被害者家屬後代、民粹主義者、保皇派、改良派、憲政國會派學者、地方自治派學者、反共分子、反蘇聯派…

————————————————

話說回來

最大的炮黨黑還是炮黨自己。

孫蔣有他們不可替代的歷史貢獻。

也有著嚴重的黑點,有些惡性事件至今影響著中國。

這是無論多少人洗也洗不白的東西。

你現在看到的教科書「千篇一律」也是他所遺留的影響。

複製蘇共黨制,造成宣傳口徑單一、黨高於國,修改教科書、捕殺異見媒體記者也是其結果。後來靠蔣和毛挽回了一點。

但試問誰能抹殺一切?所以有些人一上網就三觀崩塌。

-

國共是孫中山和蘇聯所生的雙胞胎兒子。

「國父」孫中山可是國共的帶路人,又是兩黨的合法性來源。

如果遇到一些黑材料就覺得他們都是詆毀,那我只能說題主以往接受的孫中山形象太扁平片面。

要是看到我黨蘇區特貨的資料,題主豈不氣昏過去?

真心研究民國史的,自然明白孫文的本質,既黑又白。

體制內的學者當然沒必要公然指出「國父」的不是。體制外的隨意,除了像我這種實事求是黑孫文的,有些只是煽風點火標新立異而已。

(PS:我個人不承認孫文是國父)


推薦閱讀:

Emirate與Sheikhdom有何區別?
怎樣看待《舊制度與大革命》中作者對於革命洗刷貴族和封建制度的淡淡的惋惜?

TAG:革命 | 中國近代史 | 孫中山 | 中國國民黨 | 封建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