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和工作,如何選擇?

我是學心理學的,目前已拿到美國大學全獎博士,位於紐約,偏方法論方向,應該是個很誘人的offer。但自己對科研的動機不強烈,因為已經在本專業學了兩年碩士,對本專業不能算喜歡,其次因為時間長(5年),覺得一旦開始了就會因為時間投入成本太高而不敢放棄,又難以轉行勉強自己讀下來,最後過的不開心。

而後回國又在北京找到教育行業的工作,工資待遇較其它行業應該屬於很低,公司也不大,公司很看重我的學歷背景。但面臨的問題是依舊是在心理/教育行業內,多數人工作幾年又辭職去考博了。而且生活辛苦,要靠為數不多的工資在北京養活自己,相比起來在美國拿著獎學金讀博起碼是吃穿不愁了。

現在打算是在行業內先積累一些工作經驗,並向其它方向轉型。但就這麼放棄讀博的offer很難下決心,想聽聽看大家的看法。


謝邀:)我在紐西蘭讀博士,實話說,這個過程是非常孤獨和depressed的。在我開始讀博士半年左右,我的內心是非常崩潰的,原因是我的research只能自己做,導師的意見也只能聽聽,因為他們的意思也是你自己看著辦,他們也不懂。剛開始半年的學習,導師經常說:「this is your research...」,「well, I don"t know……」之類的話。這讓我非常的沒有安全感。於是我只能凡事都自己來:自己研究怎麼寫introduction,literature review,theoretical framework和methodology。我的情況是我寫完了,導師也不會看。寫了一萬多字,feedback也就只有短短几行。實話說這樣的過程讓我感覺壓力很大,一不小心我就lost了。

另外,讀博士和上班不是二選一。我的case中,選項是這樣的:上班和邊讀博士邊上班。當然,我選了後者。選擇後者也是因為我害怕,害怕我畢業以後只有一篇論文和幾篇paper。等我畢業的時候,我大概是29-30歲。這個時候沒有工作經驗無疑是一件可怕的事。除非留在高校,而我現在還沒有繼續做學術的打算。

從我過去一年的經歷,我的結論是:讀博士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事情。我的research project要寫上4年,非常大。導師基本沒什麼作用,所以很多時候自己會鑽到一個牛角尖出不來。而且我在國外,生活費很高。考慮到生活費和自己未來的發展,除了寫論文外自己還要兼職出去賺錢。這樣壓力就更大了。而兼職工作並不像全職工作那樣,找到滿意的是比較難的。

那麼我為什麼讀博士呢?我和老公是在英國留學時候認識並相愛的。我們的感情和生活在英國的時候是一個樣,回到中國又是一個樣。回國後,在25-26歲這段差不多兩年的時光中,我們經歷了很多在電視劇里才有的橋段。比如,我們是要留在家鄉工作還是去北上廣?買房還是租房?我們的感情和生活都受到了雙方父母的強烈干預。實話說,讓兩個人相愛容易,讓兩個家庭相愛實在太難。在回國後,我和他之間站滿了很多人。剛剛步入社會,我們倆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選擇。面對一個又一個的岔路口,我們彼此變得不再那麼親近。

但生活在國外,這些情況都沒有了。在地球的另一邊,沒有什麼北上廣的問題。在哪賺的都差不多。自己掙錢自己花。做事情也不用跟父母請安,自己做決定。從此我們跟父母的關係變得很單純親人或者朋友的關係(以前總有花家裡錢就要聽家裡話的感覺)。國外節奏不那麼快,壓力也不那麼大。周末就去周邊旅遊的景點走一走。長一點的假期就去南島度個假。也很愜意。

聽上去我讀博士好像是在拿讀書這件事來逃避生活中的問題。但我想說,我現在過的確實比在國內時候好,好很多。其實最開始我申請博士的時候心裡是有很清晰的規劃的。不過讀了一年以後自己已到了一個深淵,記憶和夢想什麼的都開始模糊了。

內心極度崩潰中…怕得抑鬱症,已經在吃藥…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在猶豫是不是要讀PhD,那就不要讀。

但你希望得到博士頭銜的話,除了PhD,你可以考慮PsyD。


導師曾和我聊起一位師兄。他不僅人品極好,而且功底紮實,有悟性,還是位謙謙君子。基本上是按著「白馬王子」的劇本來長的。 對於一位極純粹的學者而言,這本該是一個最完美的學術際遇。(文章來源於微信公號:學術中國 ID:xueshuzhongguo)。

然而博士畢業,師兄卻沒有留在學術界,而是回去當了一位公務員。他告訴我,學術界充滿了未知,且年輕學者容不得些許懈怠,太辛苦、太未卜了。

導師抿一口茶,說:「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能鋪的路我都為他鋪好了。」

臨畢業,我和師兄去導師家聊天。他和導師說,他不想過「論文 - 教學 - 科研」式的生活,想回原籍找份工作,檔案一畢業就轉回去。當時,導師愣了有十幾秒,完全說不出話來。

師兄告訴我,他只是珍視知識,但並沒有學術抱負。

隨後,導師連續2年停招博士生。時至今日,他依然感到惋惜,這麼優秀的一位學生,終究未能傳承他的學術理路。他也懊悔,如果他早點了解師兄的追求,也許還能在其他方面幫得上忙。

這件事,讓我想起某著名學者的1句話:越純粹的學者,越脆弱;越優秀的學生出走,他越痛心。

無論多麼浮躁、「量產」的博士教育,總有一些相當純粹的學者,希望畢生鑽研的學問能得到傳承。博士,是當今教育的最高學位。到了這個階段,教育目的已經從「培養」變成「啟發」。說得玄一些,和傳衣缽差不多。一位博士生給導師最好的回報,答案其實很明了。一份出色的博士論文,一個崇高的學術理想,真的足夠了。

若沒有學術抱負,請不要傷害最純粹的學者。

2

無論人們如何把「學術」形容得高大上,它越來越接地氣,已是事實。「搞學術」的目的也漸漸多元化。

在一些學者看來,科研個體一旦產生學術抱負,那麼他肩上的負擔便會非常沉重,不妨拋棄學術目的,只做研究,這樣會輕鬆很多。

一位教授,和我聊起他的一個博士考生。

一年10月,這位考生到他家拜訪,算是相互摸個底。這位教授告訴我,這次碰面令他終生難忘,從此以後,他堅定地認為,報考他的博士生必須首先聯繫,有條件的,最好約面談。

難道這位考生不優秀嗎?

「恰恰相反!」這位教授和我說,「他用了8分鐘時間,非常謙遜地陳述他的學習、論文發表、師門情況等等。專業對口,雅思8分免試,基本什麼都攔不住他了。這是我見過的,履歷最光鮮的研究生之一。」

起初,這位教授幾乎要告訴他今年非他不招,靜靜聽完他介紹後,教授隨口問了一句

「在專業方面,你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你問我吧。」

這位考生,支支吾吾了地說了個「礦層學」,教授以為他緊張,於是安撫他,繼續順著他的回答問下去——「礦層學不簡單呀」、「學科交叉和應用也很多」 …… 但幾個問題下來,教授發現,這位學生有滿腔的「解答」,但沒有「問題」和「興趣點」。

「他學得很紮實,我想挖掘他的興趣點。」這位教授說,「我和他說,畢業論文也行,只要學科相關的,礦物岩石學、古生物地層學、礦層學、層礦規律、層礦預測 …… 都沒問題!全都可以談!」

但接下來,這位考生說了一句話:

「老師,無論給我什麼課題,我都會認真對待。」

這位教授突然明白了,他嘆息一聲,接著隨便聊一會兒便和學生告別了。他很痛心地和我說,就要讀博了,這孩子依然沒有學術理想,「且不知道搞學術會很爽」,往後4 - 5年枯燥的日子怎麼辦?拿什麼去憧憬成功?能不能熬得住?

有些博士生,他們會成長為優秀的學術界職場人,而不是一位學者。

學術抱負理應很沉重,路途理應很艱辛。你的學術興趣可能會轉移,學術理路可能被推翻,更多書、文章你需要讀,更多實驗,更多田野作業你需要做 …… 原先的學術抱負,很可能會改變,甚至可能無法達到,這都是正常現象。所以,就可以沒有學術理想?

復旦大學新聞學教授李良榮反覆強調一句話——「沒有理想,就不要搞學術。」

任何學術研究,都是探索一種理想實現的可能性。博士以後,你需要成為某一方面最前衛的「探索者」。沒有學術抱負,基本等於放槍沒靶子。你在探索什麼,又想成就什麼呢?總不能指望老有人指派研究課題吧?導師的學術理想、理路、激情,又由誰來傳承呢?你學得很吃力,導師也帶得很辛苦,而結局大多都是悲劇。

沒有學術抱負的博士生,是悲哀的。老實說,在熬過碩士論文後,居然還不了解何謂「學術研究的快感」,這讓博導們怎麼教你呢?其實,不少人需要的不是搞學術,而是一隻飯碗,一份學歷,一個駕輕就熟的工種,一種風險相對較小的生活。不妨告訴大家,有這種需求的博士生人選,我一抓一麻袋。

沒有學術抱負,對不起,你不是我要招的博士生。

3

有個最冷門的專業,大家卻頗為熟知 —— 北大 古生物學。

「一個人的畢業照」

「六代單傳」

「全國唯一的,只有一個學生的專業」

冷門、學術性強的專業和課程,自然門前冷落鞍馬稀。時代變遷,每年裁撤的專業幾十上百個,如果教育評估一刀切,北大的古生物學根本等不到「六代單傳」,老早就「二世而亡」了。

一直招生困難的古生物學,卻遲遲不撤;當年大熱的BP機通訊專業,早已銷聲匿跡。為什麼呢?專業的存廢,不僅在於有沒有學生去學,還在於它有沒有深層的必要性。

沒有學生就沒有教育,自然更談不上學術傳承。

於是有些人說,學術傳承這個要求太高了,難道沒有學術傳承,你就不招博士生了?

活在當下,又拖家帶口。沒錯,導師也會妥協,或者說大部分導師,必須妥協。

為稻粱謀而奔命,為五斗米而折腰,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何況這些博士考生,大多和導師並無個人恩怨,只是單純的追求不同,指不定哪天就萌生了學術抱負,也不能斷言一定悲劇不是嗎?

沒錯!但關於學術抱負,導師真會寄希望於你的未知嗎?

全國最好的中文系:北大中文系,每位老師的招生比例平均是1:40。為招上一個心儀的學生,一位老教授足足等了5年!博士招考,全國多少優秀學子,如果標準真放這麼低,要招個學生,易如反掌。

沒有學術抱負的博士生,你憑什麼打動導師?

4

多年前,我曾採訪過一位人大的老師。

他告訴我,最愚蠢的博士教育,是以知識傳授為第一位的教育。博士教育不僅僅是在培養學生,還是在培養同事、大牛,甚至是一位在你水平之上的大家。博士階段的「知識傳授」更像是一種基本形式,而遠遠不是核心、基礎。

他直言,到這一階段,90%的知識傳授,對「培養成功」的貢獻,可能還不到10%。一般學生,認真讀過原典和2、3本前衛的著作,導師提點一下就能很好入門。「我教的東西,方法、思維永遠是第一位的,我自然希望我的博士生有抱負,能傳承下去,能超越我最好。」

圖片來自新浪博客蟲蟲

一句話,學術抱負,就是一種拼搏向上、捨我其誰的慾望。

它的重要性,中國社科研究者體會最深。

20世紀,日本學者對中國各方面的研究,令人驚嘆。有位著名學者這麼形容:

當時研究中國的100位一流學者中,有50位是日本學者,其餘50個名額,大陸、港台、韓國、新加坡、歐美等地一起分。

在19、20世紀的日本學者心目中,一手承起乾嘉學風的他們,才是中國學術的正統繼承人。大家是否記得?當時最珍視章太炎、陳寅恪、黃侃、錢鍾書等出類拔萃的民國學者的,幾乎都是日本學者。

京都大學的著名學者吉川幸次郎,在形容當時日本的「中國學」研究時,他說:「我們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大多是抱著中國人做不到的標準去做的。」從整體上說,20世紀的「中國學」研究,沒有哪一國的學者,對文獻、解讀的考究能達到日本學者那麼錙銖必較,不計成本。

學術人才的培養,動輒幾十年。對於博士導師而言,學術抱負的產生,本該是在碩士階段——甚至之前——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位人大的教授說:「你研究自己國家的知識,獲得了『代表國內前沿水平』的評價,當下一句是『再找找日本學者的研究』時,那種心酸和悲涼,一般人根本體會不了。」

一位即將接棒的博士生,我能不看重你的學術抱負嗎?


如果只是想推遲自己進社會、 養自己、養家庭的時間,千萬別讀博。讀到後面你會非常辛苦:同齡人都已經升職加薪結婚生孩子了,你還在苦哈哈的看paper寫論文,沒錢也沒家庭,心理壓力會非常大。如果不是對科研有追求,或者至少是對博士畢業後的事業發展有追求,那麼讀博就不是一個好選擇。年紀輕輕的大好時光幹什麼不好呀。。。

樓上說的很對,讀博讀不下去要退學,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說工作做不下去要轉行或者重回學校,起碼工作的這段時間裡你掙著錢了,起碼你的工作經歷可以寫在簡歷里去找下一份工作。這當然不是說博士讀不完等於沒讀,肯定還是能學到很多東西的。但是讀博的時間更多的還是在投資,如果收不到最後最大的那筆收益,性價比就會變得很低很低。

以及反對樓上一些意見認為工作後很難再去讀博。這樣肯定會比較辛苦,可能你早就忘了熬夜複習準備考試是什麼感覺,甚至家裡已經有淘氣的孩子會毀掉你做了一整周的作業。但是工作之後再去讀博的人可能會更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要學什麼,知道自己是因為真的需要才會回到學校,比現在漫無目的的學要有效的多。而且至少在美國,這樣的情況非常常見,招生的人也不會有這種歧視。沒有什麼可見的壁壘阻止已經工作多年的人回學校讀書。

當然,題主現在面臨的情況是已經有了很好的offer,而且這個offer附加的價值可能還包括以後有可能在美國工作生活。同建議考察一下本校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再做決定。


謝邀,不是博士也不想讀博士,但是我還是想說幾句。

如果沒興趣,不要讀博。讀博很累,如果沒有興趣絕對是種折磨。

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我當時就這個問題問我的博士師兄師姐的時候,所有人給出的幾乎一致的答案。

另,學歷越高就業面越窄。博士畢業幾乎唯一的選項就是搞科研,然你說你不喜歡科研……想像下一輩子都在做你不喜歡的工作,會不會覺得人生沒有希望了?


強答一發,美國還不錯的公立學校法學女博士畢業,國內高校新青椒一枚。

為什麼讀博?

因為不想就業,我讀研出國全都是為了逃避就業,直到我在讀博期間結婚生子,看著同學都有了自己的事業開始感受來自生活各方面的壓力的時候我知道我該畢業了。

讀博的感受

每天都在後悔啊。。。我不是學霸型,也不算學渣,是靠著自己一點小聰明總是能取得還可以接受成果的人。所以我是沒有學術理想,也不算刻苦努力。我唯一適合讀博的特質也就是我這個人很耐得住寂寞。我四年讀完的博士,在我們專業算快的了。第一學期還渾渾噩噩的想干這個想干那個,第二個學期開始意識到讀博是件嚴肅的事情,你不塌掉一層皮是沒發畢業的(這時候就開始每天都在後悔了)。當時完全看不到畢業論文的門在哪裡。後面一年就無風無雨按部就班的看文獻,寫文章。之後懷孕了,突然意識到我要是在這一年畢不了業我就別想畢業了。於是在之前寫的基礎上,打了雞血一般的寫論文。質量不敢說,畢竟美國的文科導師真的也不管你啊。但是我超前完成了論文,然後生孩子,養孩子。度過了生不如死的一年。順利畢業加非常順利地在國內某不算出名的高校就業了。感謝我讀博路上激勵我的同伴和陪伴我的家人。但我算是熬過這一個坎了。

回頭看看

我很滿意我現在的生活,讀博的時間對我自己是很重要很重要的經歷。讀完就不後悔了。所以這對你來說真的只是選擇,都不存在好的或者壞的選擇。只是選擇一種經歷而已。

順便說一句現在國內高校就業競爭也很激烈,你五年出來後的形式很不好說。所以畢業學校還是挺重要的。因為沒有國內學術圈的人脈,國外文科博士算是沒什麼優勢的。工作後發文章的壓力也會很大。多培養培養這方面能力吧,


這幾天恰好我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所以特來回答。

本人年初通過了「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胸心外科學博士初審,4月中可能需要參加面試。在3月4日前,我都一直在認真準備各種「博士入學」要求。3月6日突然被學校教育處的老師約談,希望我先找工作。因為博士入學的門檻比較高,如果不能順利就讀會影響我的未來事業。畢竟醫學的學習生涯太過漫長,機會錯過了就很難再抓住了。

本人導師明年才能擔任博導,他老人家也希望我能先找工作。他說:「不要跟我說什麼學術造詣,你讀博士的目的不就是希望找個心儀的工作嗎?」

所以,在他老人家的「逼迫」下,我很不情願地開始了找工作之旅。全國各地的醫院招募都是12月到1月之間,我3月才開始找工作,這簡直是自虐嘛。

還好,我最終找到了一家「省三甲醫院」,在當地是非常牛的醫院,科室也是本省首屈一指的了。決定了方向,接下來就是運作了。在導師大人的關懷下,他們的領導對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於連「規陪」階段待遇差與租房費用較高的主要矛盾都給我想好了解決辦法——給我提供一個單人公寓。

好了,現在到了選擇的時候了,繼續讀博士還是先去工作呢?說實話,我選擇了去工作。原因如下:

1.對自己有一個較為清晰的定位。我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為院士這種級別的人,所以我希望去一個二線城市,讓自己的生活更舒適些。

2.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我只是希望做一個單純的醫生,並不想參與權利鬥爭以及身兼高強度的科研工作。所以,離開北上廣、遠離「國家級醫院」是我的必然選擇。

3.明白讀博士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科研可以在很多平台繼續做,南方的某些大學的科研平台不一定比清華北大差。如果想借著讀博士找工作,我碩士就可以完成為什麼還要耗三年呢?所以,如果追求科研,我完全可以先工作幾年,帶著問題繼續讀博士。

4.離開北京去當地工作幾年再讀當地學院的博士,成為「嫡系」。對未來的工作和發展更有利,為什麼非要有什麼「名校情結」呢?

綜上所述,我選擇了先工作再讀博。當然,如果專業沒有特別要求的朋友,也可以不再讀博士了。而我們這些醫科則沒辦法逃避讀博士的命運了。


我的意見是先工作再讀博。

我研究所博士全部是在美國念的,畢業後又直接留校擔任教授,感受最深的就是

幾乎所有念研究生和博士的美國人在此之前都有豐富的工作經驗

當我到美國念研究所時,發覺來上課的美國學生幾乎全部都有工作經驗,很多都是一邊工作一邊晚上來讀書。

已經生完第三個孩子的我,辭去了在華爾街從事多年的會計工作,又出來念了教育學碩士博士,並且一邊念一邊在幼兒園與小學擔任實習教師。

後來的情況更加明顯,美國同學們幾乎都跟我一樣是結了婚,一邊工作一邊讀博。

而亞洲同學都是大學畢業就跑出來念書,工作經驗相對上來說非常的薄弱。社會經驗人生經驗都非常的缺乏。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的博士課程2年半就結束了,並且一畢業就拿到學校的全職聘書。

我的指導教授說,我是他見過念書最快的。絕對不是我特別聰明,只是因為那時候我早已累積了十幾年的工作經驗,對於要寫的題目非常有把握,所以博士的課題完全擋不住我。

亞洲同學們因為之前沒有工作經驗,對於教育大多只是學術上的看法,只是按照理論的憑空想像,在寫論文的時候就會遇到很大的挫折,這樣念研究所實在沒有太大的意義。

另外,如果只知道埋頭讀書,沒有及時積累社會經驗、工作經驗,畢業後沒有辦法達到老闆的要求,什麼學歷都是沒有用的。

所以這也是我後來都會勸大家先有工作經驗再出來念書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讀研/讀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你對於生活經驗要有很完整的體驗,對自己的人生要有一定的看法,最好在人生中也受過一定的歷練。這樣來讀研/讀博的時候,你才會腳步堅定、眼光堅定,知道自己的長處、自己的弱勢,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而不需要浪費自己的時間。如果你讀研/讀博是對自己的人生已經有一定程度的認識,非常知道讀研/讀博能幫助你拓展的方向,那麼這將是意義非凡的一次深造。


去不去美國,你面對的都是對專業興趣不是很大。除非你有魄力老大不小的年齡段完全改行,可是我估摸著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

所以還是去美國讀博吧。


謝邀

其實我自己也有想讀博士的打算,然後也是有過糾結,但是我還是打算過一段時間積累一點工作經驗以後再去讀書, 至少目前我是這樣想的。

首先在我看來您的條件非常優秀,有好的學校,有好的地理位置,有全獎,可以說已經是非常不錯的讓人羨慕的條件和學習環境了。當然了,讀書尤其是博士是會有很多捨棄的,也可能在科研中會有一些寂寞和糾結的時候,但是如果你是真心想要做這條路的,那麼這件事情是值得堅持的。但是如果你不喜歡,想要在其他的領域發展,那麼可能對於你來說這就是比較耗時間沒必要做。

雖然我覺得說了這麼多好像是廢話,但是還是希望要跟隨自己真正的內心。畢竟,這是好幾年,我們沒必要為了什麼外在的,或者父母之命,或者其他的壓力做用幾年時間做一個事兒。

祝好


謝邀。我不懂心理學的學科環境和就業環境,我的觀點是基於工科的大背景。

首先,讀博和工作,很明顯如果能夠畢業,讀博絕對是更好的一個選擇。題主找到的工作起步待遇不高,無意冒犯,就問題看來題主也並不是有大抱負的人,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你現在應該就能看到五年十年內的狀況:好一點的話當個小領導或者跳槽到其他公司拿到高一點的薪水;不幸運的話一直是普通職員,薪水不再增長。如果出國讀博會帶給你更多的機會,而且讀博之後的工資肯定要比碩士畢業增長至少50%。

其次,行業的選擇。如果你確定要在心理行業做下去,那讀博也是一個好的選擇;如果不想做心理行業或者以後轉行,顯然讀博五年十分不必要,這對你轉換行業會是一個阻礙,主要是時間的阻礙。

最後,人生閱歷。我自己是一個不怎麼會做抉擇的人,不自信的人,不自由的人。當你去到國外的環境,你自己對自己負責,照顧自己,只專註於科研,慢慢你會更堅強自信自由,你的視野會更開闊。當然,如果你忍受不了孤獨,這五年肯定會很辛苦,不過到處的中國人都很多,可以互相照顧。

說的有點亂,還是自己考慮清楚,這個決定會很大程度影響你的未來。


引子一

開頭先說一句,以下正文部分皆由內子所寫,她本人極少上知乎,故由我來轉發到知乎上。

引子二

以下內容是預先寫好,有感而發。是先有了答案,再在知乎尋找最匹配問題,看到該問題最貼切,故發在該問題下。希冀娛樂下處在十字路口的學生們。

都搬好小板凳,坐好了,下面開始講故事了。

八面刺激,十面埋伏

一. 我, 坐標北京。

兩年前,2015年春,碩士畢業半年,我正在準備申請海外的PhD,套瓷信按照100封準備,各種材料堆積如山,碩士導師也被我拉來寫推薦信,每天用Google翻譯看似天書的德語法語西語義大利語。

最後一根稻草,我保底投給了TIGP的一個項目,台灣陽明山醫學院。可能台灣言情小說看多了,我總覺得去陽明山上看台北夜景,看101大樓,特浪漫。

後來這根稻草壓垮了駱駝。我沿著朝陽門外大街,哭著從公司走回家,吃了滿嘴沙子。那個春天,北京的柳絮,夾雜著霧霾和黃沙齊飛。我終止在了第50份申請,我媽問我你的一百封計劃呢?我躲在被子里哭著哭著突然就開竅了,人活一輩子是多吃點美味還是多吸幾年毒好?多穿幾件漂亮的衣服好還是多穿幾年無菌服好?

讀博,意味著呼吸毒經皮毒再來一輪,每天穿上防護服,親媽都認不出來,在超凈台前做十個小時,再一邊咬指甲一邊編論文。額頭上火冒了三個包,臉頰熬夜爆了五個痘,基金論文全來一遍後,老闆笑眯眯看著你說,親,不如延期?

去特么的!老娘不過這種日子啊!在朝陽大悅城的一家餐廳,閨蜜歡迎我從此跌入凡間享受惡俗,我點頭稱是,投入了和所謂的科研完全不相關的商業戰場。

至此,我的故事講完了。

二. 好友薇薇,坐標廣州

薇薇,高中摯友,中國藥科大學本科(CPU),本校直博生,暨南大學聯合培養,香港科技大學交換兩年。

2017年春節,瀋陽太原街萬達廣場一甜品店裡,薇薇和我說,其實我就猶豫,今年博士畢業後我到底接受浙江一個二本高校講師的offer,還是留在國內top10學校實驗室從助理研究員做起?

我內心翻了一個白眼,有區別么?這不就是6k和8k的選擇么?

薇薇老公去年博士應屆,本碩博一條龍出自國內知名985學校,參與的橫題,面上不勝枚舉,是導師的股肱之臣。2016年春,去廣州天河體育中心一起吃飯,發現其人宛若典型的書生,一心要去高校和研究所。春節得知,工作找在南京江寧區一個國內的葯企,我驚呆了,我認為憑藉他的本事是完全有能力去高校的。可是,現在工作是為企業寫基金,發論文。晚上窩在公司對面的一個出租房裡,馬路隔壁就是薇薇的母校,CPU,晚上繼續白天沒有寫完的基金和論文,現在又延續著博士期間的工作。他是想做出一番科研成就的,他還沒有屈服於每月僅有的10k工資,畢竟還有夢想和遠方。

三. Chao和Sunny,坐標上海

Chao是我的前同事,多次出現在我的故事裡。本科四川大學,道地成都人。美國藤校博士畢業。

畢業那年回上海,一個行業內舉足輕重的MNC,卻連15k都不肯給,他憤然離場。

Sunny是chao的同事,溫柔體貼,我們封她為正能量女王。美國博士回來後,她認清了第一層現實:靠著科研為人類健康作貢獻這種話,就不要再瞎掰了。Sunny投身廣告行業,卻發現自己的社會閱歷,經驗,思維方式都與這個市場有些斷層。更可怕的是,青春也不在了。她認清了第二層現實:知識哪裡是力量?是煮死青蛙的一盆溫水。

四. 振叔,坐標大連

振叔,山東聊城人,自家博士的同門,即將畢業,2017春節前,拿著自己的簡歷和論文,夢想找一個距離山東不遠的高校工作。中國人與生俱來鄉土情節,山東人最重,振叔典型山東人,老實厚重,樸實謙和,戀土顧家。

前不久振叔過年聚會,發小聚會,振叔喝多了,下半夜給自家博士打電話,「這些年,最對不起父母,給老人添麻煩了,這麼大還要為我操心」。操什麼心,沒有成家立業唄。中國人,最講家庭,兒女不結婚,老人食不甘味寢不安席,振叔為什麼不結婚,沒錢唄,為什麼沒錢,人家賺錢的時間自己都刷論文,看文獻了。當晚和第二天,振叔嘔吐無數次,是酒喝多了嗎,我看是文獻看多了吧,吐的是食物嗎,我看吐的是鬱悶和憂傷。

我說振叔,你有高影響因子的論文,可以找個好工作啊,振叔說,哎,你不知道,本科C9,博士美國常青藤,同時手裡又有很多Nature, Science, JACS的青年才俊一堆堆,人家年齡又比我小。我終於理解了他一貫說的那句話「出名要趁早」。

我不發表評論,我就講事實。李曉明和王二狗的故事,大家都聽膩了,覺得假,覺得是個例。那我就奇怪了,我見識了百十個博士以及博士後這些所謂的高學歷人才,我怎麼沒看到有一個人,成為黑馬殺出重圍?

接著講事實。

四.管爺,坐標南京。

管爺國內八線城市二本院校以吊車位成績畢業,老婆碩士在北京,碩士起跟著老婆混跡於北京。各種銷售幹了一圈,最後紮根房產中介的沃土。前幾年帝都房產多火傻子都明白,我眼睜睜看著管爺從每個月只有2k底薪的小跟班變成一個店長,月入50k+。

我清楚記得在北京的最後一個冬天,我和一群朋友在管爺家吃火鍋,她老婆是我讀研的同門,她說,你看看周圍這些人,你我學歷最高,掙得最少。整整差了十倍!我手一抖,剛撈上來的魚丸掉了下去。

管爺,從事房地產中介已經6年了,通過幫著賣家和買家成交房產為生,自己已經在南京購置了自己的房產。

五.小李,坐標大連。

小李是我本科同學,幾乎沒好好上過課,除了睡覺外有三大愛好:玩遊戲,買彩票,扯犢子。他老婆是我室友,班花,瀋陽某銀行支行長的女兒,要嫁給他時,我們都說,小李以後靠什麼掙錢養家?記得小李剛畢業那年,要回大連,現任的老婆在瀋陽北站送他上火車,在候車廳說「你不給我點零花錢啊」,小李從單薄的錢包里拿出了一張毛爺爺,停頓了一下,又拿出了一張,共計兩張,交給了我那個班花室友。室友撇了撇嘴,收下了。

結果,我們被啪啪打臉,小李今年在大連買了第二套房,老婆果斷辭職,因為幹得不開心,裸辭!因為啥,有錢任性啊。實現了我畢生夢想——當個家庭主婦開個小店,遛孩子逗貓養花發獃。

小李是個葯代,我的同學90%都做了葯代,於是我就知道了,原來我90%的同學都是月入50k的壕,我真高興,以後可以抱大腿,借錢容易了。

月入50K倒不是事,關鍵的是他們都沒文化。

我這90%的同學,當年都是馳騁在魔獸世界裡的英雄,一學期下來都不知道自己上過什麼課,每當考試成績下來掛科就會把老師的祖宗都問候一遍。是的,他們就是這樣一群人,不學無術,遊手好閒,可是他們比起當年的學霸早早的實現了財務自由,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

我的話

2016年秋,在上海婁山關路的一寫字樓,我把管爺的故事講給chao聽,他放下手裡的可樂,他砸著鍵盤說,「操,老子不幹了,累死累活一個月,掙得不如一個房產中介」。

我把小李的故事講個自家的那位博士聽,他深深吐著一口煙,說,早出社會,只對不錯,我為什麼用了幾年的血淚,才明白。

類似故事太多,過年走個親戚,我就知道,誰誰誰又在天津買了第二個房子,誰誰誰炒股票又掙了60萬。這些人,最大不超過31歲。學歷不過本科,學校僅僅是省屬。

24k如假包換的故事。

我轉述給薇薇,她比我還混亂,歲月無情,青春不再,手頭吃緊,囊中羞澀,要怎麼做才好呢?

我說,我早年想什麼去了?幹嘛非要讀三年研究生,到頭來三十歲看著人家掙錢我眼紅。我覺得像我這麼窮的人,死掉算了。

薇薇說,那我呢?當年我為什麼要讀博?我究竟為什麼,浪費了三四年光陰。

我又想到了TIGP的那個申請,一陣後怕,一陣冷汗濕透了衣衫。如果當時我真的去了陽明山,此刻正拿著排槍苦逼的伺候著細胞,心裡卻無比焦急。人到三十,理想早就餵了狗,沒工作沒錢,感覺臉都可以不要了。

人活著,還是為了錢,沒有錢,處處被人看低。當然有人不看重錢,那他也是有錢才不看重。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呢?知識能變錢?別逗了,那套洗腦的東西還是留著培養好員工吧。

詩和遠方,換不來米飯。榮譽和認可,換不來車房。

今年五月,我帶著自家博士去廣州看薇薇時候,他提前告訴我,博士補助少得可憐,一個月兩三千捉襟見肘,你點菜悠著點,那個燉盅,月牙骨什麼的就不要點了。最後那頓飯最後四個人還是花了500+。自家博士責怪我道,告訴你不要點那麼貴,你這給薇薇帶來多大的經濟負擔。500多夠一個月食堂了,也夠人家去優衣庫買兩件衣服了。

我站在珠江邊,望著對岸摩天大樓的霓虹燈和江面遊船的彩燈,張口結舌。如果知識使人變窮,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如果早進社會就會更早的佔有資源,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如果一個低門檻行業都可以帶來巨大的利潤,高新科技的回報率低的可憐,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我不知道。

周圍也有博士和我說,讀書也不僅僅是為了錢。我想想了,其實,他們到底追求的還是錢,只不過沒有勇氣承認罷了。在面對財富的時候,是渴望的,因為人有貪婪的本性。但是當問到自己如何獲得財富的時候,他們又說自己追求的還有錢以外的東西,其實他們不知道,追求的還是財富,只不過不知道法門而已,因為人有恐懼的本性。

貪婪和恐懼,互為因果,相隨互生。大多數人,貪婪又恐懼。

但是我知道。

知識也不必再學了,學是不能再上了。只要學會如何賺錢就好了,畢竟,只有物質才是不死的,財富才是永恆的。

完。

(文中故事皆為事實,人物皆為真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看得出題主對這個問題很糾結。糾結點在於讀博的話又不是很有興趣,怕這幾年很難熬,畢業以後可能的就業情況也不會太好。直接工作的話待遇不高工作又比較辛苦,可能要轉行。不管怎麼樣,題主主要還是在糾結未來的五到十年內的處境。

我想說的是,既然這個選擇有可能極大地改變題主的人生軌跡,那麼就應該眼光放長遠,考慮這個結果對整個人生的影響。中國社會現在變化地太快,各個行業的發展瞬息萬變,幾年之後的事情都不知道何況是幾十年後。眼光放長遠就是不要太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選擇那種有助於提高自身的選項。我覺得在20~30歲年紀的年輕人,在客觀條件允許的前提下,不要太在意眼前的收入和處境。抓住那些能夠提高自己眼界、學識以及能力的機會。在年輕的時候,也不要太早選擇安定的生活,而是努力為人生增添新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這裡面說不定就蘊含著你自己的成功之道。再者,年輕的時候就應該不怕失敗,努力嘗試。否則等年紀大了就更不敢去嘗試了。

所以如果是我的話,會選擇出國讀博。到美國肯定可以開拓眼界,見到許多新事物。可以遇到更多的人或事,其中肯定蘊含著新的可能。說不定碰到命中注定的人,說不定可以遇到合適的工作機會,這些都有可能。就算自己實在不適應博士的生活,幾年在美國的時光也不是白白浪費了,你肯定能學到很多東西,年輕不要怕交學費。


貌似題主最大的問題其實是不喜歡這個專業,想改行啊。在中國美國應該都可以改行 - 主要得想好改什麼。讀博的話,可以選點其它專業的課,一兩年內申請新的專業。


哈哈,很有興趣點的問題呢!在這裡寫下自己的一些思考,就當是對自己的反思吧。

--------------------------------------

大一的時候,我從沒想過讀研。

大二的時候,想過讀研,又覺得工作好。

大三的時候,上學期還在糾結要不要考研,哈哈,沒資格保研 ,但是看到別人都在準備考研了,我也就開始關注考研了。大三下,正式開始準備考研,尼瑪,原來我這麼多年最擅長的就是考試了。

大四上學期,九月份各種單位來招聘了,發現待遇都還不錯,看到同學都簽了工作,動搖了,很多成績遠不如我的人都找到了好工作,心裡有點亂。一起考研的不少放棄了,不少一邊簽工作一邊考研,當時我是想去上海的,結果發現想去的商飛,航天八院都要碩士學歷。我當時想,現在自己年齡還小,不如去讀研吧,雖然對科研沒興趣,但是,為了找工作還是去吧。家裡面當時也全力支持我讀研,覺得經濟條件還好,不急著我賺錢買米。於是,我就沒簽工作,現在想來,當時的我真是太機智了。因為許多簽了工作的同學,考上研究生還需要毀約,要交一萬的違約金。還有一些工作了的同學,工作一年就辭了,考研或出國讀研。

研究生,我覺得還是很值得讀的,我現在研二,自認為不後悔讀研,也慶幸自己當時選擇讀研。我的意思絕不是說,讀研比工作好,只是對於我而言,讀研是更好的選擇。讀研,得到了什麼呢?首先,我修了畢業所需的學分,這個和本科一樣,是基礎知識,也有些作用吧,畢竟是研究生課程,是在本科基礎之上的。

其次,學到了怎麼查文獻,閱讀文獻,管理文獻,總結文獻。如何寫論文,如何做實驗,如何寫項目申請報告,如何把ppt做的好看一點。同時也學到了,寫項目結題報告,一些常用的軟體如何使用,而這些對於工作來說是必須會的。

最後,就是寫學位論文了,這對於自己一定是極大的鍛煉,只要用心去寫,一定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的。

最後,碩士畢業後,我就可以去上海工作啦,這也是我讀研的目的吧。

-------------------------------------------------

讀博還是工作?

我問過自己,我真的適合科研嗎?我真的喜歡科研嗎?我的內心告訴我,no,我並不喜歡科研,雖然我也不討厭科研,但是我的激情不在這裡。

我現在在和實驗室的博士一起做一個項目,我發現,博士真的很幸苦,很累,壓力山大。首先,時間上,博士需要至少四年,尼瑪四年啊,受不了。

其次,需要寫兩篇sci,且影響因子要達到至少一個Q1,其實寫文章靜下心來,四年肯定沒問題的。這個不是問題。

博士畢業以後,工作肯定是很好的,絕大部分去科研單位咯,高校根本就不下來,因為需要出國兩年以上經驗。

我爸,居然一直叫我讀博,天哪,這次我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了,思考清楚。

反正,我是絕對不會讀博了,本科的時候,我會猶豫要不要讀研呢?現在我終於知道,我的激情不在科研上,所以不用糾結了,我要去工作。

---------------------------------------

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呢?我想去上海,去到我想要的企業,認真工作咯,買房買車。這輩子,我是不打算鑽研學術了,哈哈,我只想要實現自己的價值的同時,多賺錢,然後過自己喜歡的生活。我的學術生涯,研究生就是末尾啦。

接下來,一年多的時間裡,好好科研,以我想去的工作的崗位要求:

這一年裡,我一定要達到這個崗位要求,努力提高自己。加油,我要去上海!


讀博得好處:

1)在你的專業領域,別人會更加相信你。

2)博士學位給人更多的職業選擇。

讀博,即使中間讀的不開心,轉碩,工作。紐約機會特別多,有很多路可以選擇。btw,我覺得數學和計算機編程算是基本功,不論你做什麼phd,都要會呀。

混的好不好,關鍵不在讀沒讀博士,在於你的skill set。

PS:我的答案還是沒人看。。。但我怎麼覺得我打的是最靠譜的呢。因為我在紐約讀過博士,認識若干心理學博士,還見過很多quit的博士。

其他答主說的都沒錯,但讀完博日子過的很爽變現能力很強的人也一把一把的呀。簡單說,博士學位讓我的路更寬,我做了一年博後,不想繼續努力在學術界找教職了(其實是被老闆踢了。。。)。到工業界發現以前的研究也都用得上。


我工作多年,重新留學讀master,近距離了解了博士生的生活,對比工作有如下感受:

1、博士生好比是嫁進門的媳婦,同一個導師的博士生按進入順序分為大房二房三房四房等等。導師好比是他們的婆婆。能在頂級期刊發表文章好比是生了兒子。博士生的任務就是生兒子,而且是多生兒子。碰到一個嚴厲的婆婆的話,你生不齣兒子就一切都白搭。哪怕你做大房,沒兒子照樣也抬不起頭來。如果再碰上你不善察言觀色,不善溝通,口語不好的話……

2、工作好比是應聘入府的丫鬟,你要做的就是把給你的活做好了,上司好比是管事的,你聽他們的話就行了。有能力的丫鬟做大堂接待,能力差的在廚房做飯,再差些的去打掃衛生。總之是眾丫鬟中的一員,能幹多少活拿多少錢。

生孩子是你一個人的事,發論文也是。牛人能一年一篇頂級期刊,文章上就掛自己和導師2個人的名字。如果你腦子比不了,死活出不了頭。所謂的「贏家通吃」,得寵的得到所有寵愛,不得寵的一分也撈不著。

當丫鬟的話,總會有適合你的工作。有能力的丫鬟不會自降身段去打掃衛生,那麼你去做就好了。

所以看你性格和個人能力。

另外有人說,博士是研究型,工作是實踐型,這也有些道理。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工作干不爽了可以隨時換,並且工作經歷可以寫到簡歷里。博士要是干不爽了,只能忍著。中途不幹了的話,在簡歷里算一個污點。

當然如果能生齣兒子,應該還是挺爽的。

不過我肯定是不幹。


在糾結了一段時間之後果斷選擇了工作,導師和我自己都覺得非常可惜,身邊的人都覺得我很適合搞文學研究,導師還開玩笑說我背叛了學術。

直到有一天看書的時候,我才突然明白了,其實一點都不可惜。書里講的是柏拉圖的「敘拉古之行」。當年哲學家柏拉圖經不住世俗的誘惑,三赴敘拉古,試圖用哲學改造僭主狄奧尼修斯父子,建立理想中的城邦,結果他一次被賣身為奴,一次遭流放,一次被軟禁。

後來就有了「敘拉古」這個詞,大概意思就是說即使是再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也會想去當國師,也想要嘗一下權力的滋味。比如說,張藝謀跑去導演奧運會開幕式,拍長城這種片子,這就是他的敘拉古之行。

按柏拉圖的說法,既為哲人,則必已見過至善的理念,滿足於自足的沉思生活,不為名利所誘,又何必要自討苦吃地返回現實的洞穴,與虎謀皮?我也總算是想明白了一個道理——但凡是人,都有慾望。你永遠無法抗拒那個世俗的、現實的你。在那麼單純的城邦時代,擁有人類至高智慧的哲學王都擺脫不了,你又怎麼擺脫?你算什麼東西?

你能忍受青年教師的低薪酬嗎?你能忍受沒有時間談戀愛嗎?你能忍受自己的論文全中國沒幾個人能看懂這種痛苦嗎?你能忍受自己的朋友圈充滿一些鬼都看不懂的玩意兒嗎?

對,讀書思考確實是很爽,寫論文豁然開朗也很爽,但是以上的問題哪怕你有一點點猶豫,那就千萬別讀博。

不然你會後悔的,那簡直就是慢性自殺啊。


幾乎所有認為興趣是讀博與否關鍵的答主都不是博士。

科學研究的本質是一項工作。

所有人都愛好自己的工作嗎?

舉幾個例子:看見上面那個答主沒,雖然嘴型有點中二,估計那也是吃精神類藥物的副作用。

這類藥物關鍵成分就是類多巴胺物質,我不是學醫的,但是身邊有人經常吃這個,抑鬱的也不是一個兩個,更有甚要跳不跳的也有。科研環境不一定是艱苦,是壓力大,不見得喜歡,不討厭就好。連續待上幾年輕則情商降低,重則中二抑鬱,正常。

甚至於天天開豪車住豪宅,仰頭走在人前的學界大牛真的都興趣盎然的搞科研?完全不見得,更多的是喜歡科研成果帶來的人生效益吧,不過無可厚非,能拿出成果就行,和程序員碼代碼一樣,混口飯吃,如此而已。


同意樓上的說法,對很多人來說,讀博就是一個圍城,身在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你的。對我來說,讀博士我實現兒時夢想的一個過程。

我的思想和對世界的認知,是隨著我一步步的去更高層次的地方學習逐漸建立的。我從村子裡的小學,到了鎮上的中學,再到市裡的高中,然後是省里的大學,再就是北京的研究生,然後德國的博士,每到一個高層次的地方,我發現我能接觸到的機會就越多,我的思想就更加開闊,以前拘泥的東西,發現已完全不是問題。你會發現你眼前的東西並不是全部,你可以用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想法,去看待問題。當你始終處於一種單一的環境中時,你永遠不可能繞開環境的束縛,然而你一旦脫離了這種環境,去感受完全不同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時候,那你才真正的開始認識這個世界。

本科畢業的時候,我本可以考上公務員,在我們家鄉的縣城,當一個人人都羨慕的「官」,但是我放棄了,我選擇考研。研究生畢業的時候,我拿到了航天院所的offer,他們給我北京戶口,還給我不錯的薪水,但是我放棄了,我選擇堅持自己的夢想。或許夢想就是這樣,它就是內心那點小小的堅守,總在最關鍵的時候站出來,指引著你,讓你抵制住誘惑,不斷前行。


推薦閱讀:

發了一篇JCR一區的SCI是怎麼樣的體驗?
讀博有必要嗎?你讀博士的原因是什麼?
東京大學工科博士畢業,需要幾年時間?畢業後去向怎樣?
怎樣才能申請到蘇黎世聯邦理工的PhD?
本碩博全階段都是單身是怎麼樣的感覺?

TAG:求職 | 教育 | 心理 | 博士 | 個人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