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玉米比國外的貴?

我關注了「轉基因」話題,發現一些問題的答案里,總拿「大豆市場已經淪陷,玉米市場也將被轉基因化」舉例,但我百度之後發現並不是這麼回事,似乎影響糧食價格的主要原因並不是轉基因技術的使用,但我想看看知友們更專業的答案。

為什麼中國玉米比國外的貴?


答:我們今天講杜能農業論吧。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門學科叫農業地理學。我那個時候認為這門學問老牛叉了,以後一定有大用,可事實證明我也有出錯的時候,基本上沒什麼用,這就是農業地理學!

在中國,農業是這樣的。你要是給中國的農民講你們不會種地,人家非給你一鋤頭不可。其實在中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大部分不適合農業農業生產,就我觀察(不對數據負責)1/3是因為不懂農業技術;1/3是因為懶;1/3是因為不懂市場。而真正會種地就是我們說的種糧大戶。就本地的種糧大戶而言,水費一畝地400!承包費一畝地400!糧食補貼全部歸農民所有,這就是小農經濟的本質。問一個種糧大戶能賺到錢嗎?他說:能賺什麼錢啊!不幹,幹什麼去?就是可惜了自己種糧的手藝,莊稼年年種,總有一年好收成的。本市有非常多的基本農田處於撂荒的狀態,這就是中國特色的農業生產!一方面是中國的棉量儲備非常的畸形,另外一方面是外國的糧價、棉價價格超低。

影響農業發展的有很多條件,最關鍵的一個就是積溫。積溫是什麼?積溫就是一年內該區域的溫度累積疊加值。對於農作物而言,最高耐受75度,最低耐受零下六度,一般農作物的生活極限是1~30度。在中國珠三角一年三熟,長三角一年兩熟,遼中南一年一熟,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就是因為積溫。當然影響農作物產量的還有光照時間、降水、二氧化碳等,但就我看來最重要的還是積溫。接著就是地形,有三角洲、平原、丘陵、高原四種模式。當然是三角洲農業產量最高。這裡面都是觀察性指標,你改變不了。你唯一能改變的就是利用已知的知識,利用農業生產效益最大化。這就是種什麼作物,該如何種,在那種的問題。

1826年德國人杜能提出一種觀點,那就是如何讓農業生產效益最大化。他提出一種假設,那就是以城市為圓心,周邊為平原距離衰減,尋求效益最好的農業規劃模式。他提出城市的周邊化為六個圈。距離最近的這個圈,應該生產牛奶、鮮花、蔬菜這些容易腐爛的農作物。第二個圈應該是薪柴林,可以向城市提供木炭,因為當時城市的取暖和做飯主要以木炭為主。第三個圈應該是穀物輪作區,把第三圈分為六個區域,選擇六種穀物輪作,這樣可以向城市提供糧食。第四個圈是穀草輪作區。因為經濟效益低下,所以應該種植低附加值的作物,並進行輪作。第五個圈是粗放式農業。就是他的經濟效益比第四圈還要低,所以選擇黑麥、燕麥、大麥、高粱、小米等粗放型作物。第六個圈應該是家畜養殖。因為家畜可以自己走到城市,可以忽略運費。第七個圈因為經濟效益更加低下,因為作為荒地,可以生態補償。多少年過去了,杜能農業論的指導作用也今非昔比,但他對現代農業的影響還是非常深刻的。

在美國農業是這樣的,他遵循的是農業生產經濟效率最大化。

國家會通過行政手段,干預一些地區的農作物種植,從而使農業的效益最大化。在杜能農業論的基礎上,美國人提出來了自己的空間農業觀點,就是這張圖。最右上的地區,被美國化為乳品和蔬菜的生產區,為這裡最接近紐約、芝加哥、底特律。這裡需要說明的就是美國的強大,還源於對農業規劃的強大!然後你看北京、上海、廣州周邊的糧食種植,你就懂了,這個國家連合格的農民都沒有。當然還有漁業布局、林業布局、畜牧業布局、郊區農業布局、糧食種植布局、經濟作物布局等等。在一些觀念陳舊的地區你假如追求農業的整體效益,節約資源,提高整體的經濟效益。恭喜你,你做不到。因為他們的土地是分散的,是典型的農耕文明式的小農經濟。社會資源總量有限,沒有土改這樣的資本再分配,杜能農業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不可行,如何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無非就是瞞天過海而已。即使如此,各地還有農民出身的自詡為農民兒子的官僚指導農業生產工作,不知道造成了多少的浪費。這些人認為,他是農民的兒子,農業就是他的兒子,因為崇拜絕對的權威,我們這個社會有的時候真的很逗。這就是現實情況,一方面嚴守耕地紅線,另外一方面幾億畝的中低產田沒有錢改造。假如有更多的人懂杜能農業論,中國的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率都會有大的提高!不說了,說多了怕你們消化不了。

中國人種了幾千年地,卻還是不會種地。


農業是我長期關注的方面,我對這個問題有八成的把握。

引用中央新聞頻道的一個報道中的數據。

時間:2016.3 坐標:黑龍江克山縣 人口:2(無僱工) 土地數:300畝 作物種類:大豆 生產方式:機械化

畝大豆總投入:720元

畝大豆產量:300斤

大豆成本價格:2.4元

而巴西大豆港口價約為:1.5元(此價格為2015.12價格)

以上數據確實證明,即便是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外國大豆依舊便宜。

為什麼?

先看大豆的成本情況,一是資金投入,一是人工投入:

資金投入:520元

其中,土地承包費:350 種子:30 化肥:50 機耕費:50 油料:20

其它::20

人工投入:200元(按人均年3萬元的工資水平計算,每畝地的人工費用約為200元)

發現沒有,720元的總成本中,土地承包費用佔了48.6%。

如果把350元的土地承包費用除去,那麼總投入為370元,而大豆的成本價為1.2元。輕鬆打敗巴西豆。

那這350元的土地承包費用國家能不能減免呢?美國種地就不收稅啊?

答案是不能。因為這個土地承包費不是國家收的,是土地的主人收的。至於土地的主人是誰,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所以,當下中國糧食貴的問題,說到底,就是土地所有權的問題。


以下結論均來自:2016年中國玉米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預測【圖】

從成本構成來看,美國玉米種植成本主要集中在種子、肥料、機械設備、土地機會成本。以 2014 年為例,種子、肥料、機械設備、土地機會成本佔比分別達到 14.6%、21.6%、14.5%、25.5%。這四項成本總佔比達到了 76.2%。

從成本構成來看,我國玉米種植成本主要集中在人力成本、化肥、土地成本(自留地折租+流轉地租金) 。以 2014年為例,人力成本、化肥、土地成本 (自留地折租+流轉地租金)佔比分別達到 44.7%、12.27%、21.1%。這三項成本總佔比達到了 78.1%。

人力成本佔到了44.7%,就這一項就說明了一定問題了。結論:中國玉米價格貴,是因為中國人力成本過高。

待補充,歡迎來辯。


作為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2012級本科畢業生,這個問題我們的前校長良哥曾為農大莘莘學子鞭辟入裡的分析過,給您分享一下。其實原因很簡單。根源上講是我們國家現行的土地政策有待改進,自改革開放以來,包產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中國人民填飽了肚子,但是我們的十八億畝耕地也被切成一條條大小不同的土地,星羅棋布在華夏廣袤的秀美河山。在農業機械化和工廠化的栽培技術發展的今天,已經不需要那麼多的農民去種地。然而土地所有權依然在每家每戶的頭上,零散的土地無法使用大型的農業機械。我們所學的先進、成本低廉農業集約化種植技術和農業原理毫無用武之地。小片的土地只能依靠人力完成農業產量指標。眾所周知,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的進程日益加快,人民的消費水平日益提高,勞動力在中國已經成為昂貴的成本。所有行業都在盡量的減少勞動力,然而零散的土地不得不倚靠大量的勞動力來支撐我國糧食產量十二年連增的壯舉,玉米等糧食作物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基本保障,縱觀歷史上的數次動蕩,大多與糧食供給不足休戚相關。國家的糧食完全自給也是中國作為一個強國在國際社會的發聲的底氣。為了保證糧食的產量,必須著手制定新的農業土地政策,但同時也要促進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因此國家不得不定製農產品收購保護價。譬如玉米,保護價平均1.1元每斤,以此保障農民種地有收入。但是美國憑藉其集約化的種植和工廠化的植保方針,使得其玉米價格可以降到很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如果無故拒絕加盟國商品輸入人家是有權投訴我們的,所以我們無法拒絕其輸入,而其玉米經過集約化的種植和統一的作物病害管理,品質反而比國內良莠不齊的玉米更高,而且別人的玉米乘坐遠洋貨輪穿越太平洋到我們的遼寧港價格僅僅0.6~0.8元每斤,所以我們的價格要比別人高得多。。還有為什麼2015年底國內的玉米價格不景氣,因為國家也承擔不住了。自2012年以來,我們國家各地都在建糧食庫,做什麼呢?當然是存糧食了,因為為了保護農民利益,我們國家將農民辛辛苦苦種植的糧食全都以高於世界均價的價格收購回來,這些糧食想要消化肯定要依賴出售給一些企業,品質稍次的加工成酒精澱粉等工業品,品質好的製作食品或動物飼料等。但是我收購的玉米往往是魚目混珠,好的差的摻雜在一起。現在很多企業是講效益的,國外進口的玉米價格低廉,品質好,他們不可能高價購買國產的品質稍次的玉米,所以玉米長期只進不出,不得已國家要逐漸的降低保護價以減少財政虧損,同時也能緩解一下庫存問題。同時將保護價改為直接進行農業補貼,一定程度上降低農民種植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不僅玉米,棉花也是這樣。所以玉米棉花的價格會出現低迷的情況。

還有前面提到的土地政策亟待改革。在經濟發展的今天,農業集約化勢在必行。農業領域的很多專家學者很早就已經開始研究和探討符合我國國情的土地政策,也開展了很多試點。在逐步放開土地流轉政策的同時,有人曾試圖通過政府出面將農民手中的零散土地集中起來,交給懂得農業技術的專業人士進行種植。但是這期間產生了很多問題。

例如:

1.我們國家每年的農業補貼是發放給擁有土地使用權的農民的,然而這些農民把地租給了別人,最後導致真正種地的人沒有拿到任何補貼,而將地租出去的農民既拿到了租金又拿到了農業補貼,是非常缺乏公平性的。

2.集中基層農民土地,在發放租金的時候容易滋生腐敗問題,出現多報土地,徇私舞弊的行為。極大的損害了國家的利益。

3.在丈量完土地以後,比如說農民A擁有五畝地,政府要收購其土地使用權十年,假如每畝地每年租金1000元,一年租金5000元,十年租金50000元,基層很多農民對我們的政府缺乏信任,一般要求一次性以現金付清租金才可安心。然而很多農民一下拿到這麼多的錢,缺乏理財的意識,因為很多人都有窮什麼都不能窮了孩子的思想,所以不惜重金將自己的孩子送去城裡接受所謂的更好的教育,在城裡三口之家租一個小房子,五萬元可能兩三年就花完了,又沒了土地,讓他們去幹什麼?更有甚者據說某鄉鎮有個村的村民在發完租金高興得家都沒回,在會場久久不散,開始擺起桌子聚眾賭博,有些人當晚就把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租金全輸完了。因此還差點兒鬧出人命。這些人沒了土地,沒有收入,他們以後何去何從?如果國家不考慮這些人的安置問題,可能更會加速社會的動蕩。

很多的農業政策在決策前都會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在不損害農民利益的前提下提出可行性的建議,然後不斷的思考和嘗試,否則會產生很多很多的社會問題。我們正是在這種摸索和實踐中不斷前行的,所以有人談論的我們比起國外技術不夠,缺乏人才,缺乏栽培技術,氣候不如國外等都是缺乏依據性的,我認為這些都不是主導因素,建議題主一定要對我們中國的農業抱有希望,胸懷家國之心。因為有一大批專家學者和有為青年,在為這個國家未來農業的道路思考和探索著!相信我們的國家將一步步的在探索中走向富強!*^_^*

最後附幾張我們敬愛的帥帥的良哥!O(∩_∩)O

還有一張特萌的!請叫我抓拍小能手!


謝邀,目前國內的糧食、大豆、白糖等單價是普遍高於國際市場的,從去年開始至今可看到小麥、大豆、玉米價格持續跳水,但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的價格還是高於國際市場,拋開「轉基因」這個東西不談,我國進口的美國玉米到岸價在1100/噸,而我國玉米均價在1500+。

原因其實 @海綿爺爺說的大概差不多,目前來說國外的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科技的技術水平是高於我國的,再加上土地規模化程度也很低,小農種植還呈常態,這勢必是導致成本高的原因。

還有一點,國家在做玉米臨儲,2015年我國玉米產量大概在2.245億噸,國家臨儲量大概佔50%,現在的儲存總量在2.6億噸左右,既然臨儲完成,那麼價格一定是會逐漸趨於國際市場均價了。未來數年,玉米價格將會加大臨儲玉米拋售力度,國內玉米價格將會受到臨儲玉米的拋售數量價格的波動。

然後,然後國家將出台玉米補貼政策,用以穩定收益,在我看基本沒什麼卵用,玉米價格下跌,很多小農會開拋,土地退租,常態。


我也曾經就這樣的問題問過路人甲。路人甲說:你比較一下,種玉米的人、玉米的品種、種玉米的土地、種玉米的手段和規模、種玉米的專業化服務水平、市場營銷能力、政府的到位補貼和支持等等,你哪一樣能夠和人家比?乖乖,這些都是直接影響成本的啊。可是,我哪有功夫去比較啊?鑒於成本差很多的事實就擺在眼前,因此就輕信了路人甲的話,然後就打算離開去忙自己的事情了。見我很好說話,路人甲繼續說:這樣的事情,用在棉花、白糖、大豆、甚至雞蛋、牛奶、豬肉、牛肉、魚肉也是差不多的!乖乖,你別說了,非要嚇死寶寶不可?我急急忙忙離路人甲而去,,,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糧食作物的生產成本比美國高太多了。

美帝的天時地利人和(氣候,土壤,面積,機械化種植,政府補貼)都吊打中國的小農生產。


剛下去做完相關問卷,個人有些觀點。

以下觀點僅限黑龍江地區

1.玉米現在機械化種植,收割,種植技術成熟。兩三個人就可以完成至少300畝地的種植等。

2.大部分農民知識程度,商業頭腦確實不高,不過種糧大戶一般經濟頭腦好一些。還有最基層的政府,呵呵,真是苦了農民,農業方面引導力度太差,差到令人無語!!!

3.農戶和玉米需求方之間至少還存在一級,差價將近25%。

4.種糧大戶(300畝這家為例)一年掙的錢不少,大院子,敞亮的平房,完備玉米播種收割設備,還有個車庫,停著輛漢蘭達,沒有貸款。

5.人多,分地大約一人三畝多。成本高,有些地方地價甚至9000一晌,化肥農藥種子價格也偏高,導致真正利潤率偏低。

6.玉米產量高,但是質量差,國內早有研發好的品種,但是沒大面積推廣。

以上大概就是我的體會了,若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


外國種植玉米的技術比較好,土地資源豐富不就可以了嘛!


德國的玉米比國內貴很多。。

題主的問題前提就不成立哦


最主要的是政府一直在為農民買單,看起來這是幾千年來為農民做的唯一善事了。但是很遺憾,這種情況很快就不復存在了。


個人認為一個原因就是 那種大型農場生產的成本比自己在地里種的成本要低


推薦閱讀:

農桿菌轉化法中,Ti質粒中的T-DNA是如何插入目標染色體的DNA中的?
如何看待綠色和平組織人士被曝在海南夜盜科研單位水稻試驗田?
如何向完全不了解轉基因的人普及轉基因知識?
如何評價崔永元的璞谷塘商城?
胰島素和轉基因之間有什麼關係?

TAG:轉基因 | 農業 | 農業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