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頭到尾系統的了解搖滾樂?
大概半年前無意間聽到Sigur Rós的Varud(Varúe ),無比震撼,當時不知道這是後搖,更不知道這是搖滾,後來也是看了評論和百度才知道的。
摘下耳機,突然就有一種這麼多年的歌白聽了的感覺,初一時覺得音樂不過是流行榜單上的那幾首,偶爾下載來聽,大家都聽的歌我也聽,好聽就好。初二開始聽歐美和日韓,那些明星的名字我倒背如流,但是同學都還在聽那些網路歌曲,我莫名有優越感,覺得就自己最獨特。高一又開始聽民謠,跟著歌詞矯情裝文藝。直到半年前,聽到這首後搖,我才明白我啥也不懂,我只是尋求這種獨佔感和優越感,而對音樂的了解狗屁不通,還自命清高。 這個契機讓我明白音樂不僅僅是這些,我開始嘗試聽各種類型的音樂,可是到現在半年,對搖滾的了解依然是一定兒沒有,僅僅還停留在樂隊名上。剛才看到一個問題:如何從頭到尾系統的聽古典樂?發現沒有關於搖滾的鏡像問題,於是就問了,希望大家能來回答,多邀請明白的人,知乎小透明壓根沒有號召力啊!關於搖滾發展史, 關於搖滾的定義, 關於搖滾的流派, 都可以說, 網上一查,嚇劈了,原來搖滾這麼多流派! 流行搖滾,流行朋克,獨立搖滾,英式搖滾,另類搖滾,迷幻搖滾,朋克,後搖,硬搖滾,新迷幻,噪音搖滾,自賞,後朋克,垃圾搖滾,新浪潮,低保真,後朋復興,前衛搖滾,華麗搖滾,慢核,哥特搖滾,工業搖滾,數學搖滾,後垃圾搖滾,說唱搖滾,藝術搖滾,基督搖滾,默西之聲,喜劇搖滾,情緒硬核,實驗搖滾,先鋒前衛搖滾,民謠搖滾,英國民謠搖滾,美國南方搖滾,舞台搖滾,凱爾特搖滾,澳洲搖滾,工業,布魯斯搖滾,美式墨西哥搖滾,山區鄉村搖滾,根源搖滾,新浪漫,電力流行,衝浪搖滾,無浪潮,酒吧搖滾,沼澤搖滾,美國傳統搖滾,中心地帶搖滾,車庫搖滾,輕搖滾,酸性搖滾,車庫朋克,暗潮,法國搖滾,現代主義,斯卡朋克,原形朋克,硬核朋克,後硬核,視覺搖滾,舞曲朋克,仙音,爵士搖滾,冷潮,學院搖滾,車庫搖滾復興,成人另類,英國傳統搖滾,鋼琴搖滾,滑板朋克,德國前衛搖滾。
認真看完問題說明,我覺得題主作為一名高中在讀生,就能以如此誠懇而謙遜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喜愛的音樂,如果自己不說點什麼,對這個問題置之不理的話,實在有點對不住你的邀請。對比我高中時期認為除了極端金屬以外其他搖滾樂都是狗屎的心態,高下立判啊。真心希望我們這些前浪以及前前浪們,能儘早被你們拍死在茫茫樂海的沙灘上。不過你這個問題著實太宏大了,恕我沒有能力做到真正的「從頭到尾」和「系統」,只能盡我所能從聆聽的方式和角度去談談自己的經驗。
首先,還是那個道理:當你意識到自己想要系統地聆聽某一類音樂,並深入學習其歷史文化的時候,你才真正走向「入門」的階段。但所謂萬事開頭難,很多人其實也就「死」在了這一步上。畢竟面對著諸如你問題中列舉出的如此眾多的搖滾樂種,大部分人已經望而生畏了。然而,在那些有著一定聽齡和歷史認知的樂迷看來,你所列舉的這些東西並不是一種零散且隨機的分布,而是可以根據歷史時段的傳承脈絡進行反向分類的,而這種反向分類也不是唯一的、確定的,它可以根據你所立足的聆聽角度和音樂根基的不同而產生變化。
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知道幾乎每一種音樂風格流派都有其前身歷史和後續影響,因此當我們針對一個風格流派——比如你喜歡的後搖——進行深度聆聽的時候,你肯定會不自覺地提出這樣三個問題:後搖是什麼?它從哪裡來?又去向了何方?隨著你對其理解的深入,你會自然而然地去追溯它的歷史淵源,進而接觸到自賞、後朋、氛圍音樂、前衛搖滾等等,這些啟發和影響了早期後搖先驅藝術家們的樂種,以及後金屬這類受到後搖影響而出現的風格流派。這就是一種基於歷史脈絡的反向分類,我們可以將這些音樂從後搖愛好者的角度合併為一個體系大類,如果你想深入理解後搖,那麼這個體系中包含的樂種你都無法繞開。但是你又會發現,這個體系中,後朋肯定會被朋克愛好者划到他們的體系下,前衛搖滾肯定會被60s"老派搖滾愛好者划到他們的體系下,後金屬肯定會被金屬愛好者划到他們的體系下,這就是我前面說的反向分類並不是唯一的、確定的,你需要做的只是明確自己的聆聽角度和立場。
然後,所謂的系統聆聽也有兩種方式:- 在最初泛聽的基礎上,找到自己最喜愛的樂種,然後再去深入。這是對於大部分樂迷而言最可取的方式,畢竟無論在任何領域裡,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嘛。這種聆聽方式的具體方法,我在之前後搖那個例子中其實已經進行了闡述。你需要記住的一點就是,無論你感興趣的是哪一脈音樂體系,只要你最終對其有了相對深刻的認知,這種聆聽經驗積累的量變最終都會引起質變的,到時你會發現聆聽音樂是觸類旁通的,也會學著發自內心地去尊重任何一脈音樂,即使你對它完全不感興趣。
- 按照歷史從古到今去聆聽。這種方式一般只有職業樂評人或者研究音樂的歷史學家才會採取,畢竟這是一個非常艱難且會消耗你大量時間資源的過程。因為你需要從六十年代初期的「不列顛入侵」,甚至四、五十年代的搖擺樂、布魯斯音樂開始你的旅程,而其中任何一個歷史階段都是一片浩瀚的海域,它們共同組成了搖滾樂的汪洋大海,這個「坑」很可能耗去你一輩子的時光。
- 聽每個時代最有影響力的風格。比如:提到六十年代人們首先會想到迷幻搖滾、民謠搖滾;提到七十年代人們首先會想到早期金屬、第一波朋克;提到八十年代人們首先會想到不列顛重金屬新浪潮、另類搖滾大系;提到九十年代人們首先會想起西雅圖之聲、美式重金屬新浪潮……
- 聽每種風格最有影響力的陣營。比如:提到硬核朋克你首先應該去聽UK82和US82;提到黑金屬你首先應該去聽The Second Wave;提到Britpop你首先應該去聽Celebrates Itself……
- 聽每個陣營最有影響力的樂隊。
- 聽每支樂隊最有影響力的專輯。
首先你要搞一本西方流行音樂簡史之類的書(實際內容應該能百度百科到,但是會比較零散)這本書主要當目錄看,對整個框架有個大致的了解。
這本書也確實是搖滾為主的。而不是搖滾的那些也大半和搖滾有聯繫。
然後,找一個和你喜歡的樂隊有聯繫的外國樂隊開始聽,國外隨便一支你喜歡的樂隊就好,聽差不多了,順藤摸瓜往前追,一直追到1955年。期間一條路聽膩了可以再換個其他風格聽,但同樣要從新的往老的那邊追。
舉例:假設你聽green day。那你會發現他們有首歌叫i fought the law,這首歌是翻唱的clash版本的歌,而clash又是翻唱重編曲別人的歌。
既然你的偶像在致敬clash樂隊的話,那你愛屋及烏的喜歡一下clash樂隊也很正常對吧…
然後你喜歡clash之後會發現他們和ramones,sex pistol兩個樂隊並稱朋克三元老/巨頭/開創者……不管他叫什麼啦,就順便都聽一下。
然後如果你還是特別喜歡朋克,可以繼續研究同時期的樂隊,如果想換風格,就可以試試原型朋克,地下絲絨樂隊 iggy pop之類的…
在然後…你會發現更早一點,美國剛經歷過嬉皮士運動,那麼硬搖滾,迷幻音樂,前衛搖滾,重金屬都在這10年左右誕生,你就可以繼續往前挖了,以此類推…
每個人聽歌習慣不同,我為了儘快聽完一個樂隊,我會下載每個樂隊的全部錄音室專輯,然後按順序聽,這樣很短時間(幾天)就能夠對一個樂隊掌握到超過他們普通粉絲的程度了,很快的。
所以選擇合適的經典的樂隊是看你個人的能力了,一旦選定就必須聽完所有,然後換樂隊,換風格……
總之不用多久你腦海中就會形成一條條發展脈絡,如同一棵大樹,你從什麼地方開始追都能追到樹根。又因為你會成為眾多樂隊的「粉絲」所以你一定會對發展脈絡很清楚,聊起這個能夠如數家珍一般。
恩…我就是用這個方法,聽了三萬多首歌了。當然主要得益於我長得丑,很晚才找到女朋友,一個人無聊就只能聽歌了嘛~Coursera有幾門關於搖滾的課程:羅徹斯特大學搖滾史一:
https://www.coursera.org/learn/history-of-rock
羅徹斯特大學搖滾史二:https://www.coursera.org/learn/history-of-rock-2佛羅里達大學——搖滾樂起源:https://www.coursera.org/course/musicsbigbang看到題主很坦誠的說自己那種「獨佔感和優越感」,我有點被打動了,曾經確實有那樣的感覺和階段,因此想說一說自己聽搖滾的經歷,希望對題主有用。
98年《泰坦尼克》在中國上映,大街小巷放的都是《My heart will go on》,那是我第一次覺得英文歌好聽。於是就去賣磁帶的店裡找,可想而知,找來找去都是那些經典流行,諸如此類:
這些歌現在是都爛大街了,可在我那時候,同齡人聽的很少。看上去這些和搖滾無關,有的是純流行的電影歌曲,有靈歌類型,有鄉村或英式,它們的共同點就是不需要門檻的好聽。對於任何一種音樂,我們願意去了解的前提就是覺得好聽。然後我在書店裡發現一種英文經典欣賞,那是兩盤磁帶,還配上一本書,裡面有幾十首的歌詞翻譯,還有解讀賞析,有點類似於後來的《聽課學英文》。寫樂評的人,叫做顏峻,還有一個叫楊波。
我相信這些樂評圈的老炮兒名字說出來會有共鳴,但現在也是沉寂,90後可能就不熟悉了。上個世紀的那些樂評人,寫樂評遠沒有現在專業,他們特別感性,也很寬容,有點從八十年代文藝浪潮殘餘的風度。我記得很清楚的一篇叫做《另一隻耳朵》,是個序,你們感受一下。
有這樣一種說法:無論什麼音樂,只要你能用心去聽,就算是對得起它的美和你自己的感情了。這有點可疑,因為我們有過在酒吧或卧室聽音樂的經驗,那聲音有一搭沒一搭的飄進左耳,然後恍然間飄出右耳,那種閑散的體驗卻與音樂息息相關——多麼美妙的無所事事的聽。
還有這麼一種說法:應該去聽真正的音樂,聽那些包藏著神秘能量和藝術觀念的東西,與商業音樂劃清界限。這固然好,全球的男士都留著長發、女士都閱讀《辯證理性批判》當然會好,但有一點一廂情願,也不管人家能不能消化。後來有人選了這批英文歌要我寫,才漸漸明白過來:這就是最適合撫慰凡人心靈的歌,因為他們好聽。僅僅因為好聽。但在聽者一方,卻可以有不同的體驗。一個隨便打開收音機,調到國際廣播電台的司機會告訴你:他聽歌什麼都不為,他什麼都沒聽出來,但是他覺得舒服。這是一種體驗。一個會唱《雪絨花》,還沒聽說過和一顆心都盛不下的初戀,這也是一種體驗。如果像我們這樣苦思冥想,努力在每一個音上尋找催淚的秘訣,也算是一種體驗。好聽本來就是無罪的,也不需要理由,聽者並不需要知道自己得到了什麼。不過,如果知道得多一點,對玄秘的感覺想必則更有幫助。如果能用不同的方式去聽、用不同的記憶去響應,用不同的思維去辨認、用不同的心境去辨認,或許能得到的更多。世界的浩瀚、人生的神奇、心靈的秘密,這一切並非可以用音樂能夠包容,但人可以自己去發現,然後再熟悉的歌聲中聽到常新的感動。左耳進右耳出的時候,歌星們致富了,經濟增長了,報紙也擴版了,這麼大的響動,總該讓我們沒白聽吧。那就讓我們另外的耳朵也豎起來,試一試進入,去微處發現,也在朦朧中發現。這另一隻耳朵,捕捉到的不是錄音機的聲音,而是自己感覺的波長,如果他真的存在,那就可以證明人有能力在庸常的事物中找到存在的理由,甚至進而創造生活,讓他朝自由的方向演變。我說的是體驗,僅此而已。我寫了一點自己的體驗和想法,可能在證明以上的話,當然更可能是故弄玄虛,誰知道呢。至於什麼叫民謠,布魯斯音節是怎麼回事、電子音樂有哪206種分類,這些是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在這套提供給耳朵的出版物中,那並不重要。而我也的確因為自己的喜好,對曲目取捨做了一點改動,這很不過癮,希望下次能編寫一本過癮的。 ——顏峻
我不討論顏峻的樂評水平到底如何,他能這樣告訴一個初中生音樂該怎麼聽,這就夠了。聽了這樣一些集子以後呢,就自然會去按圖索驥,尋找自己喜愛的歌手和歌曲風格。
這種音樂介紹+文學成分的集子後來就很多了,最著名的就是音樂天堂之類。音樂天堂 (豆瓣)歐美經典搖滾另類歌曲集 (豆瓣)穿過骨頭撫摸你斷弦的耳朵 - 音樂天堂全媒體中學時三四線的小城市,文藝資源相當有限,能找到的音樂很少,我記得有一次買到戴夫萊帕德的《On Through the Night》和恐怖海峽的《money for nothing》都激動半天。國內搖滾也可以補補課,聽聽崔健、唐朝、指南針,最喜歡的還是魔岩三傑。《姐姐》、《孤獨的人是可恥的》、《黑夢》、《螞蟻螞蟻》、《姑娘漂亮》,聽的太熟了。竇唯出了《山河水》後就沒聽了,那時真聽不懂,感受不到。
如果沒接觸過推薦幾首:比《董小姐》早了好些年的趙小姐蝦米音樂播放器《艷陽天》蝦米音樂播放器《鐘鼓樓》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這些還是太狹隘了,只好再開發一些渠道,有時會去一個音樂狂熱愛好者家裡去聽,那時CD市面上剛出來,機子很貴,那哥們居然自己做了一個播放器加音響,效果還不是一般的好…他帶我聽了一些最有名的搖滾,pink floyd、 the door、gunrose、eagles…後來他去北京追自己的音樂夢,出事故死了。這些基礎入門歌,上豆瓣找找就行了醉愛老搖滾史上最經典的十五首柔情搖滾歌曲另一個渠道是本雜誌,叫做《我愛搖滾樂》。大開本,薄薄的,每期附送磁帶,後來改成CD。通過雜誌開始了解到國內搖滾,盤古、舌頭、木馬、蒼蠅、痛仰、豐江舟等等,開始能分出各種風格了,喜歡硬核多一點。
這本雜誌對國內搖滾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它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一些本土樂隊和國外的搖滾樂發展,更體現一種態度,有態度的雜誌是很難得的。我記得後面小半部分都是亂七八糟的東西,有不成熟的詩,有笑話,有年輕人的痛苦和牢騷話,就拚命的告訴你,搖滾不光是音樂一種,更是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不妥協、不放棄、不隨大流。
上大學在廣州,如魚得水。那時廣州還有好多點賣打口碟,天河體育館過去一點有一家,棠下有,沙面有,海印附近有,十塊錢好幾張。每天晚上,我就抱著漢堡一樣厚的CD機,一直聽到睡著。搖滾聽的很雜,好多叫不出名字的樂隊,上網都查不到。不過還是喜歡旋律性比較強的,U2,山羊皮,酷玩,綠洲,音速青年,耶穌瑪麗鎖鏈…不勝枚舉。最愛R.E.M和涅槃。
大學時上網也能找一些常見歌,我都是一首一首下載回來慢慢分類整理,現在當然不用這麼麻煩了。隨便推薦一些自己喜歡的:
【Love Will Tear Us Apart】_Joy Division-Love Will Tear Us Apart在線試聽【Hey Joe】_Jimi Hendrix-Hey Joe在線試聽【Stairway to Heaven】_Led Zeppelin-Stairway to Heaven在線試聽【D『 You Know What I Mean?】_Oasis-D『 You Know What I Mean?在線試聽【The Frail】_Nine Inch Nails-The Frail在線試聽
【Loosing My Religion】_R.E.M.-Loosing My Religion在線試聽【Lying From You】_Linkin Park-Lying From You在線試聽【Lithium】_Nirvana-Lithium在線試聽【Girl Singing In The Wreckage】_Black Box Recorder-Girl Singing In The Wreckage在線試聽【Under The Bridge】_Red Hot Chili Peppers-Under The Bridge在線試聽那時還玩樂隊,玩的不好,但是起碼懂點音樂,能理解一首歌里樂器編配的水平,和吉他的演奏水平。我們樂隊只能彈一些簡單的中文流行搖滾,比如beyond、零點(好吧承認不算)、黑豹、鮑家街之類,複雜的彈不了。然後拿到一些國外的譜,只能練練一小段華彩,合不起來。但是好歹能看出好的搖滾歌曲的編曲有多牛逼,對吉他手的要求有多高。在學校寢室里就是這樣。。。
看的出是什麼歌嗎?
就像顏峻說的那樣,隨便聽聽是好的,聽出點東西來也不錯,所以聽搖滾也不必光沉在音樂里,看看書,了解一下音樂和文化的發展互證也不錯。大學時看了李皖和郝舫,認同了他們各自的一些看法,基本了解了搖滾發展的這幾十年歷史,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在搖滾樂的發展史上,搖滾作為一種精神氣質被反覆提及。怎樣的一種氣質呢?三言兩語也難以梗概,其精髓應該說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關鍵是對個人自由的嚮往和系統規則的敵視。但是搖滾精神並不是理性產物,它最寶貴的批判精神是不足以治世的,因為其倡導的是一種「消極自由」——即免於被「強迫自由」的自由。消極自由觀認為,只要沒有人(政府、家長、道德)阻止他,只要個人具備能力,那麼他可以自由的去做任何事,這種觀點拒絕認為可能存在著自由的內生障礙。每個人都有理性和非理性的自我,這兩者的衝突就會幹預到自由的選擇。
[1969年美國巡迴演唱時,The Rolling Stones樂隊在加州altamont Speedway舉辦演出,請了臭名昭著的飛車黨「地獄天使」(Hell"s Angels)前來,現場完全失控。]
另外,搖滾儘管有終極訴求的,但基於個人主義的訴求容易強調權利,而與義務和責任脫鉤。美國法學家Wesley Hohfeld有一個假設:A對X擁有權利就意味著他人有義務讓A擁有X,擁有一個權利就是擁有一個正義的要求,這種要求意味著對他人的義務。搖滾歌星向台下撒尿是一種權利嗎?當然不了,儘管如此行為讓他本人爽了甚至也讓部分狂熱的歌迷爽了,但這種快感並非是要求他人義務給予的充分理由。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短短几十年時間,由於知識分子退隱於象牙塔,搖滾代勞了一部分的社會批判功能,對一切不合理都提出了抗議:戰爭、父權、無休止的工作、警察和監獄、美國國際政策、暴力種族主義以及環境污染,甚至於搖滾樂本身。但抗議歸抗議,搖滾畢竟只能提供一定的精神資源,而不具有基本的可操作性。
搖滾是一個很大的世界,無論在外延上還是音樂本身。廣義上理解搖滾幾乎是現代流行樂的全部,狹義上去理解,其實怎樣都不對。通常很多人以為搖滾就是H.M,就是燥,就是三五和弦來回掃,掃完砸吉他,砸完操果兒,你沒法糾正人家。搖滾這東西出幾本書都說不清楚,憑音樂風格?節拍律動?曲式結構?和聲調性?歌詞意向?思想態度?沒法說,都糅在一起了。
所以我的意思呢,聽搖滾,要對得起自己的耳朵,要對得起自己的心。你情緒不同時,對歌的感覺可能完全不一樣,最好還是選一些可聽性強的、特別經典的試試,找到適合自己心境的那種風格。題主想了解搖滾,沒必要把所有的分支全部聽一遍吧,每樣都愛,那就是一樣都不愛。
非要說系統的了解一下,那麼我覺得首先值得聽的是節奏布魯斯和一些早期搖滾歌手,查克·貝里(Chuck Berry)、巴迪·霍利(Buddy Holly)之類,輕鬆點的沙灘男孩(The Beach Boys );然後是早期英式披頭士( The Beatles)、滾石(The Rolling Stones),民謠風的鮑勃?迪倫(Bob Dylan)、西蒙和加芬克爾(Simon Garfunkel);迷幻的傑斐遜飛機(The Jefferson Airplane)和感恩而死(The Grateful Dead),這兩個我不喜歡,更傾向於大門(the Doors)和平克?弗洛依德(Pink Floyd)。鄉村搖滾么就是老鷹(The Eagles),重金屬先聽齊柏林飛艇(Led Zeppelin)槍炮與玫瑰(Guns N" Roses)入門,AC/DC、Van Halen都不錯;然後是朋克,性手槍(Sex Pistols)糙一些,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細一點,隨你喜歡;Grunge就是珍珠果醬(Pearl Jam)、音響花園(Sound Garden)和涅槃(Nirvana),新英式么(radiohead)錄音頭、(blur)污點、(oasis)綠洲、(pulp)果肉等等,自己跟著搖滾發展史的經典去找。
還要多去聽一聽現場,這是最實在的。同樣一首歌,關在屋子裡一個人聽和在集會場合下聽,完全不一樣的兩種狀態,就像兩種不同的生活狀態。過來人。
最開始我很膚淺的以為 Linkin Park 就是搖滾,艾薇兒叫做朋克,搖滾的一個大類別,綠日叫做抒情搖滾。
我以為貝斯就是吉他彈低音部分,我以為搖滾不應該有鋼琴,直到……
我聽了那個年代的 Maroon 5,那個專輯叫做 song about jane(媽蛋暴露年齡了……)我說:這是你們最近說的,英倫搖滾吧?
一個當時喜歡收集打口碟的哥們,和我說:沒聽過搖滾吧?
我說,有啊,林肯。
他說:這樂隊叫 Maroon 5,不怎麼出名,男主唱是個 Gay,風格他們自稱是 Soul Rock,但是在我看來啊,就是類似紅辣椒那樣的放克搖滾,不過他們不說唱。
我說:主唱聲音這麼軟,這算搖滾嗎?
他說:比這個娘的聲音多了去了,山羊皮知道嗎?
我說:不認識。
他說:英倫搖滾三巨頭之一。
我說:我只知道綠洲。
他說:老早解散了。你的偶像周杰倫抄了他們不少靈感。
我說:那我去聽聽。
他說:不必了,你現在聽也未必會喜歡那死娘炮樂隊,既然忽然對 Maroon 5 有興趣,就去瞭解他們吧。"This Love"聽一下,有人惡搞王力宏的歌,就因為和這首歌寫得一模一樣。
我說:好,我聽聽,反正我會吉他。
他說:哦,說到吉他……
說完他拿起他的吉他掃了起來,那是我覺得很怪異的彈法,只彈響四根絃,而且速度很快(後來我知道這叫 Funk 吉他)
他繼續說:聽完試著這麼彈吧,和絃你現在一定是不懂的了,去 ultimate guitar 找吧(再一次暴露年齡)
我說,好。
半年過去了。
他問我:有啥心得體會?
我說: maroon 5 出新專輯了,他以前所有現場和 MV 我都補了一遍,我喜歡 Adam 的聲音。
他問:嗯,你迷上了他們,你還知道了什麼?
我說:嗯,搖滾不只是唱的很具有氣勢,不一定是刷絃,不一定是朋克,他有很多可能性,也可以變得很流行,比如說他們就有很 Funk 的元素……
他笑笑,問:還有別的呢?
我說:表演形式可以用鋼琴,木吉他不拆電,可以翻唱老歌,比如 Beatles 或者沙灘男孩啥的,不一定說要電聲。
他繼續問:你還有瞭解別的樂隊嗎?
我說:嗯,因為我想查很多類似風格的樂隊,百度和 Google 音樂還有 Verycd(再一次!暴露年齡)給我推薦了挺多,比如這個印第安頭(說的是 jamiroquai)比如這個 Coldplay 還有這個 Jason Mraz……
他說:嗯,很好,這個習慣不錯,然而他們都不是搖滾。
我說:我不喜歡 Coldplay,然後我查了他們的特點,然後根據這些特點,我以後聽類似的樂隊就保持懷疑了,畢竟榜單和我的審美有差距,所以我也不喜歡 Fray 和 Keane。
他說:哈哈,所以你有了初步的分類知識了。下一步你要做什麼?
我說:他們翻唱很多次 Beatles,我很想瞭解他們。
他說:嗯,很值得瞭解的樂隊,加油少年。但是記住:永遠不要變得狹隘,很多樂曲風格和樂隊都是在變化的,懷疑和不喜歡是一回事,多瞭解開闊眼界,你自然能聽到更多更好的。
我說:好。對了,上次你教我的吉他技巧,還有別的嗎?
他說:怎麼,民謠彈膩了?
我說:膩了,天天一六四五,後十六,巨無聊,都一個鬼樣。
他沉默,說:一六四五也可以很牛逼的,以後你會知道更多,只是不要像你所看不起的那幫人一樣,狹隘的把自己的技法和眼界限制住……好了不說這些有的沒的,教你這個新的,涅磐的歌聽過沒?
我說:沒。
接下來,他教我的是 smell like teen spirit 的 riff。
嗯,後來我自己學會了找喜歡的東西,後來我像他一樣,教別人如何去找自己喜歡的音樂。
再後來,我和他們其中的某個人,可以徹夜暢談大門樂隊和現代啟示錄了。
再後來,我們在平克弗洛依的歌曲尋求複雜的情感體驗,在 Sitar 琴演奏聲中閉目試著放空。
有時候這些音樂就像一道深奧的迷宮,我開啟了一個門,開啟了五個門,最後發現每個們之間不僅僅是互聯,還和別的世界的門是互聯的,你不願意出去這個世界了。
打開第一個門,跨出去第一步。祝你好運。
個人最新創作專輯 宙 Time ∞專輯其中 Come into Your Mind-Vince Wong, Come into Your MindMP3下載,歌詞下載是硬搖滾,應該符合大家心目中關於搖滾的印象。占坑,慢更。這篇文章收藏了十年,至於哪裡轉載抱歉我已經不記得了。反正我是這麼系統地了解搖滾樂的。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類目 #1 搖滾樂的產生, RhythmBlues, Tin Pan Alley #2 Bill Haley, Elvis Presley,Soft Rock,Rockabilly#3 Chuck Berry, Jerry Lee Lewis, Fats Dimino, Surfing Music#4-5 "披頭四"與英國搖滾樂 #6 The Rolling Stones, The who, Yardbirds #7 民謠搖滾 Folk Rock (Bob Dylan, Simon Garfunkel,Joan Baez, PPM)#8 迷幻搖滾 Psychedelic Rock (Jefferson Airplane, Grateful Dead, Janis Joplinthe Doors)#9 迷幻搖滾 Psychedelic Rock (The Doors, Jimi Hendrix Experience)#10 藝術/前衛搖滾 Progressive/Art Rock (Yes, Genesis, Pink Floyd)#11 Soft Rock (Carpenters), Country Rock (Eagles)#12 重金屬(Heavy Metal)沿革 #13 Glam rock/Metal (David Bowie, Kiss), Punk (Sex Pistols, Clash), 新浪潮(New Wave)#14 Grunge (Nirvana, Pearl Jam) Alternative Rock (REM, The Cure, Bjork)--------------------------------------------------------------------------------------------------------------------------------------------
一 、搖滾樂的產生
1、背景 回顧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歷史,從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歐美髮生經濟危機,出現了經濟大蕭條;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直到1945年戰爭才結束。再看50年代以後,50年代,美國是一個相對穩定和繁榮的時期,也經常被視為美國人的繁榮時代。6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最動蕩的年代之一。由於出兵參加越南戰爭,遭到人民的反對,使全國處於社會、政治極不安寧的狀態。 恰好在50年代,特別是1952年艾森豪就任總統後,美國經濟開始穩定,整個社會也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態。於是,中產階級逐漸增多,他們養兒育女,出現了一個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數量空前增長,一下子這個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當時,孩子們在課餘生活里,一般都與家人呆在一起。電視節目也比較健康,在音樂趣味上也沒有太大的鴻溝。青老年人欣賞的音樂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樂隊 Big Band"演奏的音樂,還有就是延續了幾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詞經常表達單純的愛情,音樂也不帶威協性,盡量給人一種舒適、安寧的感覺。 到了50年代中期,這批青少年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沒有像父輩那樣經歷過戰爭和苦難,同時又倍受家庭的寵愛,因此,他們開始不理解父母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不願意走父母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們有了自己的追求和愛好,而且由於人多勢眾,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他們不再跟隨父母欣賞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這時,他們正好在搖滾樂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搖滾樂簡單、有力、直白,特別是它那強烈的節奏,與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動的特性相吻合;搖滾樂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勢,與他們的逆反心理相適應;搖滾樂歌唱的題材,與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密切相關。 2、搖滾樂的出現 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的流行音樂市場出現了一個三足鼎立的現象。黑人欣賞的音樂基本上以節奏布魯斯為主,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聽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農村聽眾所喜歡的都是與農村生活有關的鄉村音樂。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約1954~1956年期間),唱片市場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現象,即"市場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現。"市場交叉"是指原來在一個市場發行的唱片,同時在另一個市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有些歌曲在節奏布魯斯銷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時在波普(指當時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續)榜上也倍受歡迎。看到這種有利可圖的市場交叉情況,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據正流行的節奏布魯斯歌曲製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導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現。這個時候,原來隔開的三個市場突然間感覺中間的圍牆倒了,在這片廢墟中一種新的風格--搖滾樂正式誕生了。 搖滾樂的正式產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這個名詞卻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現。1951年,克利夫蘭電臺唱片節目主持人艾倫?弗里德(Alan Freed)從一首節奏布魯斯歌曲《我們要去搖,我們要去滾》(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創造出了"搖滾樂"(Rock n" Roll)這個名詞。1955年,電影《黑板叢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對搖滾樂的產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講述的是一群學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學教師面對這群學生唱起了一首歌,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1955年7月,《晝夜搖滾》在波普排行榜上獲得第一名,標志著搖滾時代的到來。它的演唱者比爾?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個搖滾樂偶像。從此,搖滾樂開始風靡全國。 3、 搖滾樂的來源 節奏布魯斯(Rhythm&Blues) 美國的種族隔離一直很嚴重,在住宅區、學校、教堂和各種社會設施中,白人和黑人都是分開的。在種族隔離的政策下,黑人保留著自己的宗教、語言、服飾、舞蹈和音樂。節奏布魯斯像其他黑人音樂一樣,擁有自己的群體。它被稱作"種族唱片",與白人音樂市場是分開的。 節奏布魯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布魯斯音樂繼續發展的結果。它在城市布魯斯的基礎上結合了搖擺樂和鋼琴音樂布吉-烏吉的特點,聲音變得更加有力,更加突出持續不斷、向前推進的節奏。它還保留了黑人音樂即興演奏的傳統,合奏時仍然採用可以不斷反覆的12小節布魯斯曲式與和聲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布魯斯唱片一直由小唱片公司經營,戰後,由於黑人社會地位的改變,幾家大唱片公司對黑人音樂產生了興趣,此時,排行榜也開始用"節奏布魯斯"來代替原來"種族唱片"的稱呼。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喬丹(Louis Jordan,1908~1975)、喬?理京斯(Joe Liggins)等。節奏布魯斯的特點在很多搖滾樂中得到了直接的體現,特別是早期的搖滾樂,好多都是節奏布魯斯的"翻唱版"。70年代,節奏布魯斯與福音歌(Gospel)相結合之後,使它的發展步伐逐步加快。以致70年代所有的黑人音樂都帶有一股濃烈的節奏布魯斯氣息,特別是索爾音樂(詳見索爾音樂部分)有時和節奏布魯斯幾乎難以區分(如馬文?蓋伊、傑克遜五兄弟等人的作品)。80年代以後,節奏布魯斯融進了更多的流行音樂成分,使其變得更加商業化。比如當今的節奏布魯斯,好多都已經失去了原有布魯斯的特徵,而強調反拍的律動成了它的主體,有時偶爾在演唱中還能找到幾個由滑音而帶出的布魯斯音符。像近幾年出現的所謂的節奏布魯斯歌手白蘭蒂和莫尼卡(Brandy&Monica)、布萊恩?麥克奈特(Brian Mcknight)等人的音樂,其實已經不是真正的節奏布魯斯了,如果硬要從理論上分析的話,只能把它看作是一種被商業化了的,被流行音樂市場漂白過的節奏布魯斯。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節奏布魯斯都是如此,比如1997年的兩首格萊美獲獎作品: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的《改變世界》(Change The World)和翠西?查普曼(Tracy Chapman)的《給我一個理由》(Give Me One Reason,例17)就是既融進流行音樂成分又保持布魯斯特徵的現代節奏布魯斯佳作。節奏布魯斯作為搖滾樂的重要來源之一,已成了歷史的見證,它在影響了搖滾樂之後,自身的不斷發展,又使其變成了當今流行樂壇最受寵愛的樂種之一。 一、叮砰巷歌曲(Tin Pan Alley) 20世紀50年代初,全國大多數人所聽的流行音樂"波普"(POP)就是叮砰巷傳統風格的延續。它帶有荷里活電影音樂、百老匯音樂劇和三四十年代盛行的搖擺樂的影響。叮砰巷是個地名,位於紐約第28街(第五大道與百老匯街之間)。從19世紀末起,那裡集中了很多音樂出版公司,各公司都有歌曲推銷員整天彈琴,吸引顧客。由於鋼琴使用過度,音色疲塌,像敲擊洋鐵盤子似的,於是有人戲稱這個地方為"叮砰巷"。Tin Pan Alley不僅是流行音樂出版中心,也成為流行音樂史上一個時代的象徵、一種風格的代表。它差不多延續了半個多世紀,從19世紀末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 叮砰巷歌曲一般都由白人專業作曲家所創作。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的風格各不相同,但有共同點。從內容來看以愛情為主,充滿浪漫情調,或略帶懷舊、傷感,或比較歡快、風趣,不管國內外發生什麼事情,都很少在叮砰巷歌曲中得到反映。它主要表現生活中陽光的一面,好像美國人都在無憂無慮地享受人生;從表現形式來看,歌唱性的旋律、不複雜的節奏、自然音體系的和聲(有時也出現變化和弦和樂句之間的轉調),大都採用"節歌-疊歌"(Verse-Chorus,即主歌加副歌)形式。叮砰巷歌曲通常由職業歌手按譜演唱,講究聲樂技巧,有樂隊或小合唱隊伴奏,經常採用弦樂群作為伴奏的背景音色。如當時的著名流行歌手平?克勞斯比(Bing Crosby,1904~1977)、法蘭·仙納杜拉(Frank Sinatra,1915~1998)等都以演唱叮砰巷歌曲為主。叮砰巷歌曲流傳的範圍主要是城裡的白人,很少擴展到黑人或下層人民中去。50年代搖滾樂的出現,使傳統的叮砰巷歌曲在整個流行音樂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戰。著名的叮砰巷作曲家有歐文?伯林(Irving Berlin,1888~1992),代表作品有《白色聖誕》(White Christmas);科爾?波特 (Cole Porter,1891~1964),代表作品有《白天與黑夜》(Night and Day);傑若米?科恩(Jerome Kern,1885~1945),代表作品有音樂劇《老人河》(Old Man River);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gers,1902~1979),代表作品有音樂劇《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藍月亮》(Blue Moon);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1898~1937),代表作品有《夏天時光》(Summer Time)、《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推薦歌曲
Shine on Harvest Moon (Nora Bayes Jack Norworth, 1908)"Come, Josephine, in My Flying Machine" (Fred Fisher Alfred Bryan, 1910)Carolina in the Morning (Gus Kahn Walter Donaldson, 1922)Lovesick Blues (Cliff Friend Irving Mills, 1922) ** "Happy Days Are Here Again" (Jack Yellen Milton Ager, 1930)Bing Crosby - White Christmas 1942A MUSICAL TRIBUTE TO FRANK SINATRA-------------------------------------------------------------------------------------------------------------------------------------------
謝知友贊,那麼終於要更新大家關心的貓王了。
二.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早期搖滾樂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搖滾樂從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幼兒迅速的成長起來,在這期間,搖滾樂舞臺顯現出了一片繁榮盛景。首先是兩位先行者為搖滾樂的概念作出了更加完整的定位,接著又在眾位搖滾明星的擁護下使其呈現出了三種不同的風格傾向。
1、比爾?哈利(Bill Haley ,1925 ~1981) 比爾?哈利,第一位被青少年崇拜的搖滾樂偶像,經常被人稱作"搖滾樂之父"。他的音樂風格涉及鄉村音樂、節奏布魯斯和波普三個方面,也正好說明了50年代中期搖滾樂產生的三個源頭。 1925年,比爾?哈利生於密歇根州,父親是紡織工人,會彈班卓琴,母親是鋼琴教師。比爾?哈利從小學習結他,演唱鄉村歌曲,也喜歡和熟悉節奏布魯斯,並於1950年成立"騎馬人"(Saddlemen)樂隊。比爾?哈利在演唱鄉村歌曲的同時,偶爾發現用鄉村音樂風格演唱節奏布魯斯歌曲也能被白人聽眾接受。1953年,他把樂隊改名為"彗星"(Comets),並有意識地把鄉村音樂與節奏布魯斯強勁有力的節奏結合在一起。1954年,比爾?哈利錄製了《晝夜搖滾》,起初只有一般的效果,但當它於1955年與電影《黑板叢林》結合在一起時,卻產生了巨大的轟動。 70年代,比爾?哈利患上了狂想症,再加上酗酒的習慣,於1981年死於心臟病。作為搖滾樂先行者之一,比爾?哈利為搖滾樂的產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2、埃爾維斯?普萊斯利(Elvis Presley,1935~1977) 50年代最有影響的歌手是埃爾維斯?普萊斯利,素有"搖滾樂之王"的稱號,他為搖滾樂的推廣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普萊斯利,1935年出生於密西西比州的圖佩洛。自幼家境貧寒,父親是一名卡車司機,生活在白人社會底層,因與黑人雜居,社會地位與黑人同等。普萊斯利從小就接觸白人與黑人兩種文化,並在教堂福音歌的熏陶下長大。11歲開始學習結他,因此,他既吸收白人音樂,又吸收黑人音樂。1948年普萊斯利全家遷往孟菲斯,他經常去城裡的黑人區聽B?B金等人的演唱。 1953年,普萊斯利中學畢業後,找到了一份卡車司機的工作。那年夏天,他到"太陽"唱片公司錄音棚錄製了兩首歌曲,作為給他母親的生日禮物。這時,唱片公司老闆薩姆?菲臘斯(Sam Phillips)發現了普萊斯利的潛力,一個白人,卻有著黑人的聲音和感覺,於是便與他簽約。1954年7月,發行了第一張唱片《那很不錯》(That"s All Right),在當地獲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他的舞臺表演(如扭動臀部等大幅度的動作),更是贏得了眾多青年人的喜愛。1955年秋,他轉簽RCA勝利唱片公司。1956年隨著《傷心旅店》(Heartbreak Hotel,例19)的發行,使其名聲大振。1958年在他事業步入輝煌之時,他卻離開了歌壇,放棄了演唱,應征入伍,直到1960年複員。從1962年到1968年,普萊斯利除了拍電影外,很少與聽眾接觸,隱居在孟菲斯老家。1967年,普萊斯利與博利尤(Priscilla Beaulieu)結婚。婚後生有一女,但6年後他們因婚姻破裂而離婚,女兒判給了女方,他精神受到刺激,意氣消沉。他的體重超過200磅,有損舞臺形象。因此,他開始節食、吃減肥藥,加上吸毒,健康大受影響。1977年8月16日因心臟病在家中去世,終年42歲。 一代歌王離開了人間,全國為之震動。截止他死時為止,至少售出了5億張唱片。確實,普萊斯利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有人說他是搖滾樂的化身。他的模樣逗人喜歡,帶有一種不落俗套的反叛性;他信仰宗教、孝順父母、愛國(如志願入伍)、從不逃稅。最重要的是他比任何一位歌手都更出色地把兩種文化(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結合在一起。而且,普萊斯利還在兩種文化的基礎上唱出了更多的音樂風格。他的歌唱既有呼喊型的,也有溫和型的,內容涉及愛國的、宗教的、逃避現實的、社會評議的、鄉土氣息的、浪漫情調的不同方面,以此滿足了不同階層的需要。他成了不同音樂愛好者都喜歡的人物。普萊斯利死後,音樂產業很想再找一位像他那樣多面的歌手,但一直沒有成功。 3、三種風格傾向 主流搖滾(Main Stream Rock) 在搖滾樂的三個來源中,我們已經提到過,節奏布魯斯是搖滾樂最重要的來源。節奏布魯斯的特點也在搖滾樂中得到了保留和發展,由此形成了50年代搖滾樂中的主流風格。節奏的作用在所有搖滾樂中都很明顯,但在主流搖滾中更被突出。搖滾樂一般為四拍子,在傳統的四拍子中二、四拍是弱拍,許多主流搖滾卻強調二、四拍力度,也有的主流搖滾對每小節的四拍同等強調。主流搖滾比節奏布魯斯在節奏上的變化更快些,反拍的力度更厚重,感覺更強烈。在樂隊中,鼓手與其他樂手一樣重要,不只是單純的敲擊拍子,鋼琴和結他也經常參與節奏的組成。而且他們還與貝司一起形成明顯的低音線條。鄉村音樂和波普的低音通常是每拍或每隔一拍有個低音,主流搖滾像節奏布魯斯那樣吸收了布吉-烏吉的元素後,不只是提供簡單的和弦低音,而是一個短小的旋律音型,提供和弦的三四個音,有的還增加一二個和弦外音(例20)。 主流搖滾繼承了節奏布魯斯強勁有力的演唱風格。對於白人來說,過去很少有這樣的類型,但在節奏布魯斯那裡卻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了。主流搖滾還經常採用12小節布魯斯曲式結構,或以此為基礎加以變化。如普萊斯利演唱的《獵犬》(Hound dog)、《監獄搖滾》(Jailhouse Rock),小理察(Little Richard)演唱的《露西》(Lucille,例21)等。50年代最能體現這種呼喊型搖滾樂特點的歌手是小理察。 小理察,1932年出生於美國左治亞州的梅肯,是全家12個小孩中的第三個。他從小家境貧寒,在家庭的影響下虔誠的信仰上帝,參加當地教堂的唱詩班。 小理察的演唱十分狂熱,連唱帶喊加上跳,總是滿頭大汗的樣子。1957年,他投身於宗教,斷絕了一切演出活動。1962年,他赴英國巡迴演出時受到披頭士的鼓舞,又決心重返搖滾樂壇。到了60年代末,他的風格顯得有點過時了,但他的影響仍可從其他搖滾歌手中顯示出來。70年代,他企圖重整旗鼓,但因捲入吸毒、酗酒和同性戀而未能如願。80年代初,他再一次放棄狂放的生活方式而轉向宗教。 溫和搖滾(Soft Rock) 主流搖滾受波普的影響很少,但其他搖滾樂結合了波普的成分,則形成了一種比較溫和的搖滾樂風格。有人對這種搖滾樂嗤之以鼻,稱它為"廉價搖滾",但它卻有著自己的市場。事情往往是相對的,有了比較強勁的主流搖滾風格,一定會出現它的對立面--溫和搖滾。普萊斯利為發展溫和搖滾樹立了樣板,如50年代的《想你、要你、愛你》(I want you,I need you,I love you)、《別》(Don"t)、《溫柔地愛我》(Love me tender,例22)等歌曲。60年代,他有更多的作品朝著溫和搖滾的方向發展,有的簡直與波普沒有區別。 山區搖滾(Rockabilly) 山區搖滾通常是具有鄉村音樂背景的白人樂手,因受節奏布魯斯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搖滾風格。它由搖滾樂與鄉村音樂的前身--山區音樂相結合而成,就像"rockabilly"這個詞本身所表示的那樣:由"Rock"和"Hillbilly"兩個片語合而成。山區搖滾於50年代產生在美國南方,是鄉村搖滾的前兆,它按照山區音樂的演唱方式,通常採用原聲結他作為節奏性樂器。另外,在傳統鄉村音樂中從不使用的鼓也出現在山區搖滾中。從整體看,很難精確地劃分山區搖滾與主流搖滾的區別,它與主流搖滾一樣,具有強烈的、不斷向前推進的節奏,只是強烈程度有所減輕和沖淡,不用呼喊的演唱方式,音高也是清楚的。有人認為它的風格不純,不是真正的搖滾;也有人認為,這樣一來搖滾樂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其實,比爾?哈利的那首《晝夜搖滾》就是採用了節奏布魯斯的材料,用它所熟悉的鄉村音樂加以修飾而成,它不僅為主流搖滾樂,也為山區搖滾打下了基礎。最有影響的山區搖滾代表是"埃弗利兄弟"演唱組(Everly Brothers)。 "埃弗利兄弟"由唐?埃弗利(Don Everly,1937年出生)和菲爾?埃弗利(Phil Everly,1939年出生)兩兄弟組成。它們以普萊斯利為榜樣,向著山區搖滾方向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功。音樂上,他們沒有直接受到節奏布魯斯的影響,基本上保持了傳統的山區音樂風格,演唱時注重和聲的運用。1988年,"埃弗利兄弟"首批被正式列入《搖滾名人錄》。 主流搖滾、溫和搖滾和山區搖滾,這些名詞只是用來說明搖滾樂風格的不同傾向。每個歌手都有自己的演唱特點,有的典型地體現了某種傾向,有的則不然。即便是同一歌手,不同時期、不同作品也有區別。因此,不宜給歌手硬貼標籤。Songs of Interest:
Bill Haley The Comets-Rock Around the Clock 1954Elvis Presley ( hound dog ) 1953Elvis Presley - Heartbreak Hotel 1956Everly Brothers Bye Bye Love 1957Jerry Lee Lewis Great Balls of FireJerry Lee Lewis - Whole Lotta Shakin" Going On 1957 Buddy Holly - That ll Be the Day Gene Vincent - Be-Bop-A-LulaEddie Cochran - C"mon EverybodyRicky Nelson - Hallo Mary Lou其他搖滾歌手
在早期搖滾樂中,除了以上提到過的歌手以外,還有很多歌手為搖滾樂的發展都做出過貢獻。下面主要介紹幾位成績較為突出的代表歌手:
查克?貝里(Chuck Berry) 1926年,查克?貝里出生於美國的聖路易斯,童年時就在教堂的唱詩班裡唱歌,中學時學習結他,後來又學習鋼琴和薩克斯管。貝里從小就在黑人音樂的熏陶下長大,特別是節奏布魯斯,是他的主要音樂根基。 對於貝里來說,除了他的歌曲以外,它的歌詞創作和結他演奏都對搖滾樂產生過重大影響。貝里的歌詞,與當時一般搖滾樂的陳詞濫調或無意義的音節相比,水準顯得要高些。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50年代美國新一代青少年的心理和要求。貝里的演唱採用呼喊式的風格,但發音比較清楚。他的結他演奏更是迎來了大量的追隨者。可以這麼說,在結他天才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出現的前十年,貝里為搖滾樂的結他風格樹立了樣板。傑瑞?李?劉易斯(Jerry Lee Lewis) 傑瑞?李?劉易斯,1935年出生於美國路易西安納州的費里德,是一位白人搖滾樂手。他出生於南方小城鎮的窮苦人家,從小受節奏布魯斯和福音歌的影響,習慣用12小節的布魯斯結構和布吉-烏吉式的鋼琴演奏。劉易斯擅長表現快速的硬搖滾歌曲,表演姿態十分花哨,彈琴時總有各種不同的身體動作與之配合。 劉易斯在婚姻問題上的越軌行為(多次不合法的婚姻)斷送了他的音樂前程。他在搖滾樂界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影響卻很大。他獨特地結合了鄉村音樂和節奏布魯斯,他的鋼琴風格、演唱風格,甚至生活方式都影響了同時代人和後來人。他一直想成為搖滾樂之王,但這夢想卻斷送在自己的手裡。 巴迪?霍利(Buddy Holly) 巴迪?霍利,死後成為傳奇人物。他的歌曲直到60年代,甚至70 年代還在流行。多米諾(Fats Dimino) "胖子"多米諾,1928年生於美國的紐奧良,音樂家庭出身,9歲開始學習鋼琴,14歲中學退學開始參加演出。 多米諾和小理察一樣,都是南方黑人,都是自彈(鋼琴)自唱,音樂背景都是節奏布魯斯。但是,他的風格顯得比較文雅,比較有控制,不太猛烈也不那麼耀眼。他的演唱也不像小理察那麼粗聲粗氣,不帶威脅性。他的個人生活更是無可挑剔。 50年代的搖滾樂並不全都是新作品,還有一種做法就是根據舊的波普歌曲按照搖滾樂的風格加以改編,增加搖滾樂的低音聲部和明顯的搖滾節拍。多米諾在這方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5. 衝浪音樂(Surfing Music) 搖滾樂的興起,遭到很多人的反對。這種反對來自教育界、宗教界、行政界以及學生家長等各個方面,他們從道德、管理、青少年教育、社會風氣等各個角度對搖滾樂提出批評。 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時候,搖滾樂浪潮好像已經過去。前面提到的眾多明星中,小理察轉向宗教;劉易斯因生活醜聞退出搖滾樂壇;查克?貝里因僱用妓女而蹲了監獄;巴迪?霍利去世;多米諾和普萊斯利的歌曲也都轉向波普方向。主流搖滾、山區搖滾和溫和搖滾這三種搖滾樂中,主流搖滾很少再出現新的東西,很難取得前幾年那樣的主導地位;山區搖滾向溫和搖滾靠攏。與此同時,出現了一些新的風格,其中以衝浪音樂的影響最大。 作為搖滾樂的一種,它只是把對流行音樂的興趣和對衝浪運動的熱愛結合起來,歌唱海浪、海灘聚會、摩托車、女孩,衝浪的體驗等等。衝浪歌手最關心的社會問題就是當地的藥房裡防曬油的銷售量,而對社會問題卻漠不關心。 最早的衝浪音樂出現在1956年,代表作品是羅伊?奧比森(Roy Orbison)的《半蒙面具》(Domion),它有著波浪般起伏的節奏和結他音響。但衝浪音樂流傳開來併產生全國影響,是由"沙灘男孩"(The Beach Boys )樂隊於1961年和1962年先後發行的《衝浪》(Surfin")和《衝浪旅行》(Surfing Safari)這兩首歌曲引起的。 "沙灘男孩"由南加利福尼亞的5名中學生組成,他們是布萊恩?威爾遜(Brian Wilson )和他的兩個弟弟,加上他們的表兄麥克?洛夫(Mike Love )和一位朋友沃?賈丁( Al Jardine )。其中威爾遜是樂隊的核心人物。他們的代表作品還有:《美國衝浪》(Surfin" U.S.A)、《衝浪姑娘》(Surfer girl)、《有趣、有趣、有趣》(Fun,Fun,Fun)、《羅達救我》(Help Rhonda)和《加利福尼亞姑娘》(California girl)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威爾遜越來越對錄音技術的運用感興趣,而且開始不滿足於那種無憂無慮的衝浪音樂。1966年,他們花了六個多月時間,通過四個不同的錄音棚實驗,推出了他們最暢銷的一首歌曲《良好的精神感應》(Good Vibrations),於同年12月登上流行音樂榜首。當時,一首搖滾樂曲一旦確定了它的速度、節拍、調性和織體後,在持續約二分半鐘的時間內,基本上就不會有太大變化。《良好的精神感應》卻不同,它在速度、織體、節奏和音色方面都有很多變化,混合了多重音響,也許是直到那時為止最複雜的一首歌曲。與此同時,只有"披頭士"也在進行著類似的實驗。在這之後"沙灘男孩"繼續推出了一系列作品,但是再沒有取得以前那樣的成功,在聽眾的心目中,他們所發出的聲音,仍然是與單純的衝浪遊戲聯繫在一起的。 從歷史角度上講,衝浪音樂只是一種短暫的過渡性音樂,但是,它那極具個性的音樂特徵卻吸引了當時不少的青年聽眾。如果為衝浪音樂的特點作一簡單歸納,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點:(1)音樂以自然音為主;(2)節奏輕快而富有動力;(3)聲樂部分有大量的密集和弦構成的合唱;(4)注重電結他效果的運用;(5)曲式結構多為節歌-疊歌形式。------------------------------------------------------------------------------------------------------------------------------------------
12.23 更新
三、"披頭四"與英國搖滾樂
搖滾樂的興起把原來的流行音樂和流行音樂產業鬧得天翻地覆。一些著名的波普歌手的聲音被普萊斯利、小理察和劉易斯等人的搖滾歌聲所替代,五大唱片公司統治的唱片工業遭到了幾百家小唱片公司的侵襲。一個面向成年白人的市場變成了面向青少年的市場,這些青少年對黑人文化越來越感興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搖滾樂確實迎來了一場革命。但是,這場革命在1964年當它即將進入第二個十年的時候,卻失去了當初的鋒芒。主流搖滾讓位於溫和搖滾、波普、衝浪音樂等,一時間,圍繞60年代的搖滾樂將如何發展引來眾說紛紜。而這個時候的美國社會也正處於混亂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原來屬於美國人的搖滾樂卻讓英國人闖了進來。在"披頭士"( The Beatles)樂隊的影響下,美國正趨消散的搖滾樂開始重獲生機,由此掀起了搖滾樂歷史上的一次新的高潮。 1、"披頭四"的發展歷程 就像50年代的搖滾樂以普萊斯利為代表一樣,60年代推動和支配搖滾樂壇的主要代表是"披頭士"。不僅如此,"披頭士"也是至今為止世界上最成功的搖滾樂隊。 1958年,英國利物浦青年約翰?列農(John Lennon,1940~1980,主唱兼節奏結他)組織了一個樂隊,參加這個樂隊的有當地青年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生於1942年,貝司兼主唱)、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1943~2001,主音結他)和另外兩位青年。樂隊曾幾經易名,開始起名為"金龜"(Beetles),最後列農故意把Beetles拼作Beatles。1962年,另外兩名青年先後離隊,林格?斯塔爾(Ringo Starr,生於1940年,鼓手)加入其中,"披頭士"的四名隊員從此固定下來。1961年,利物普唱片公司的老闆布萊恩?愛潑斯坦(Brian Epstein)發現了他們的巨大潛力,成了他們的經理人。首先,他所做的事情是包裝"披頭士"的外形:長頭髮、無領四扣的上衣、煙囪似的長褲子和矮靴子。1962年,EMI下屬的"帕洛風"(Parlophone)唱片公司經理喬治?馬丁(George Martin)與"披頭士"簽約,並與同年9月發行《愛我吧》(love me do,例23)和《附言:我愛你》(P.S.I love you)兩首歌曲。1963年3月又推出一首《請讓我愉快》(Please,Please me),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並登上了榜首。同年由"帕洛風"發行的其他歌曲如《從我到你》(from me to you)、《他愛你》(she loves you)、《我想握住你的手》(I want to hold your hand)接連獲得第一。"披頭士"因此而名聲大振。11月,"披頭士"被邀請在皇家綜藝劇場參加演出,英王太后和瑪格麗特公主都出席了現場。1964年,"披頭士熱"傳到了美國,美國流行音樂排行榜差不多成了披頭士的天下。大街小巷到處飄蕩著披頭士的聲音。同年,他們的第一部電影《辛勞之夜》(A hard day"s night)放映,同樣引起了轟動。影片的主題歌使"披頭士"榮獲當年格萊美最佳演唱小組獎。1965年6月,"披頭士"還獲得了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頒發的不列顛帝國勳章。 到此為止,主要是"披頭士"的早期活動。從他們的歌曲中可以看到,早期的風格都比較簡單、明快、無憂無慮,而且還便於舞蹈,在藝術上缺乏創新。 到了1965年末的時候,"披頭士"已經取得了很少歌星能夠取得的優越地位:不管他們演什麼,聽眾都能接受。聽眾認為:"披頭士總是對的。"因此,他們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大膽實驗,擺脫流行音樂的老一套,從而對搖滾樂的發展做出貢獻。正在這個時候,麥卡特尼和列農的不同個性開始顯露出來。保羅?麥卡特尼是保守的、易動感情的,渴望給人快樂,願意順從習慣的;約翰?列農是反叛的、進攻性的,酷愛諷刺,擅長文學,而且在音樂上沒有那麼高的天分。 1965年,麥卡特尼完成了一首歌曲《昨天》(Yesterday,例24),並採納喬治?馬丁的建議,用弦樂四重奏形式來伴奏。很快這首歌就登上了排行榜榜首,而且據統計,至今它的翻唱版本已超過了2500多種,創歷史之最。但是,列農並不喜歡這首溫柔的抒情歌曲。接著,他們推出的三張專輯《橡膠靈魂》(Rubber Soul)、《昨天和今天》(Yesterday and Today)、和《左輪手槍》(Revolver),實驗成分逐漸加大,表現了"披頭士"已從早期在歌曲中大呼"耶、耶、耶",開始過渡到藝術上追求專業技巧、力求更加精緻的階段。 《橡膠靈魂》 首先從封面上看就與前不同。"披頭士"四個人的面孔都有點變形,這種多多少少的超現實手法暗示了後來被稱作"迷幻搖滾"的音樂。專輯中包括了《單字》(The word)、《米歇爾》(Michelle)、《在我的生活中》(In my life)等歌曲,其中另一首歌曲《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中運用了印度的西塔爾琴(Sitar)而獨具特色。 第二張專輯《昨天和今天》僅在美國發行。其中《哪裡都不去的人》(Nowhere man)的歌詞受民謠搖滾的影響,顯示了更多的社會評論的性質。 在第三張專輯《左輪手槍》中,《埃莉諾?里格比》(Eleanor Rigby)使用了弦樂八重奏形式,這種歌曲從很多方面預示了後來發表的《佩伯軍士的孤心俱樂部樂隊》的風格。通過這三張專輯的製作?quot;披頭士"積累了大量錄音棚實驗的經驗,於1967年推出了他們最經典的一張專輯《佩伯軍士的孤心俱樂部樂隊》(Sergean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這張專輯由"披頭士"與管弦樂隊合作,在製作人馬丁的監製下用了四個月的時間製作而成。它不僅是"披頭士"長時間藝術探索的鼎盛之作,同時在搖滾樂歷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佩伯軍士》是一套組歌,共12首歌曲。標題曲《佩伯軍士》不僅是組歌的開始曲,也作為統一全曲的主題反覆出現。這裡的佩伯軍士實際上就是代表"披頭士"樂隊自己,他們在一種迷幻音樂會的氣氛中進行一系列的演唱。比如《綴滿鑽石的天空中的露西》(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歌名幾個單詞的開頭字母LSD即明顯暗示了此曲與麻醉藥有關,歌詞中又出現了各種迷幻景象,但是列農辯白說,這是從他4歲大的兒子的繪畫中獲得的靈感。音樂上每段節歌都是從三拍子轉到四拍子的疊歌,在搖滾樂中是首次出現拍子的轉換,這使歌曲不再具有通常搖滾樂的舞蹈性質。錄音效果上運用了加大混響和正常人聲的對比等等。《擁有你,失去你》(within you without you)則顯得缺少規整,樂句長短不勻;從整體上看,迷幻成分較濃,給人帶來一種類似催眠的效果。《當我64歲的時候》(when I"m sixty-four)是麥卡特尼為他剛過64歲的父親而寫的,歌曲把人們帶回到30年代類似拉格泰姆的風格中。《生活中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是最後一首曲子,歌詞明顯地涉及吸毒,內容比較消極,表現了對日常生活的厭倦,因此引起了聽眾的爭議。 總的來說,《佩伯軍士》是流行音樂歷史上一項空前的創舉,此專輯榮獲1967年格萊美最佳唱片獎,但這也成了"披頭士"樂隊走向散夥的轉折點。 《佩伯軍士》以後,"披頭士"的道路開始出現滑坡。首先,經理人愛潑斯坦於1967年因吸毒過量而去世,給"披頭士"帶來了不祥的預兆;而後,樂隊內部出現矛盾。特別是列農結識了日本先鋒派藝術家大野洋子(Yoko Ono)後給他的生活和藝術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列農常把時間花在與她的合作上,而對"披頭士"的事情也不再那麼熱心了。儘管如此,在"披頭士"解散以前,除了一些單曲如《嘿,裘德》(Hey Jude)、《革命》(Revolution)外,還是發行了三張專輯:《披頭士》(The Beatles)、《修道院路》(Abbey Road)和《順其自然》(Let It Be)。 披頭士》專輯是一套雙張唱片,封面是全白的,故又名《白色專輯》(The white album)。《白色專輯》共30首歌曲,風格極不相同,其實這張專輯並不是樂隊的集體創作,只是把個人的作品巧妙的湊到了一起而已。比如:《回到蘇聯》(Back in the U.S.S.R)是一首主流搖滾歌曲;《為什麼我們不在路上這麼做》(Why don"t we do it in the road)採用的是傳統的節奏布魯斯演唱風格和12小節布魯斯曲式結構;《蜂蜜餡餅》(Honey Pie)是一首古老的波普歌曲複製品;風格最特別的是列農創作並堅持放在其中的《革命之9》(Revolution 9),它的長度超過了8分鐘,由各種各樣的聲音拼接而成;接著同樣是列農創作的《晚安》(Good night),是由管弦樂伴奏的一首地道的波普歌曲;《無情的浣熊》(Rocky Raccoon)是一首幽默的敘事歌,由麥卡特尼創作並演唱,用原聲結他和口琴伴奏。《白色專輯》在音樂上和商業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專輯排行榜上獲第一名,持續9周。 《修道院路》的標題指的是百代公司(EMI)的錄音棚所在地,"披頭士"在那裡錄製了大量的作品O瘛棟咨?專輯》一樣,四個人都貢獻了自己的作品,由整個樂隊演唱並演奏。這張專輯中包括了哈里森的《某事》(Something)、《太陽出來了》(Here comes the sun);列農的《一起來》(Come together)、《我需要你》(I want you);麥卡特尼的《哦,親愛的》(Oh,darling)、《因為》(Beause)等歌曲,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使《修道院路》成為"披頭士"最暢銷的專輯,在排行榜上連續11周奪冠。 《修道院路》以後,"披頭士"再也沒有聚集在一起錄製專輯。1969年,列農和大野洋子發行了一首單曲《給和平一個機會》(give peace a chance),1970年5月,斯塔爾發行了專輯《多情的旅程》(sentimentai journey),麥卡特尼和哈里森也都忙著準備自己的專輯。顯然"披頭士"的成員們已經分道揚鑣、各奔東西了。1970年4月,"披頭士"的又一部電影《順其自然》(Let it be)上映,同時也發行了同名專輯。這些歌曲實際上都是一年以前錄製的,"披頭士"成員們誰也沒興趣對它投入精力,最後由美國一位製片人幫著編輯、混合而成,但是專輯的主打歌曲《順其自然》中以"柱式和弦"為主要伴奏織體的方法被日後的搖滾樂隊普遍採用。 "披頭士"從成立到解散共創作歌曲約200首,其中有強勁的主流搖滾(Mainstream Rock)、先鋒派搖滾(Avant-garde Rock)、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交響搖滾(Symphonic Rock)以及輕鬆愉快的搖滾小曲等各種風格。主要題材是愛情,也有些歌詞(主要是後期)涉及社會事件、人際交往、懷念家鄉、和平友愛、藥物體驗以及一些超現實主義的或無意義的意識流歌詞等。他們繼承了搖滾樂頭十年的成果,以自己的創造和革新,豐富和發展了搖滾樂,把搖滾樂帶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從此,搖滾樂不再只是一種單純的娛樂音樂,它有了更多的讓人思考的東西,更多的隱藏在音樂背後的東西。60年代成長起來的英美兩國的年輕人,很少不與他們的歌聲發生聯繫。可以說他們的歌聲影響了一代人的藝術趣味、服裝髮式、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披頭士"的出現使更多的學者開始研究搖滾樂現象,以及搖滾樂的音樂和歌詞,以致後來大學里也開設了搖滾樂課程(這在60年代初還是不可想像的)。 1970年"披頭士"解散以後,樂隊成員作為個人繼續活躍在搖滾樂壇。四人中取得最大成功的是麥卡特尼,他和他的妻子組建?quot;雙翼"(Wings)樂隊,其中發行的很多專輯都很受歡迎。列農的日子則更帶傳奇色彩。他與妻子大野洋子組建了"柔順的洋子"(Plastic Ono)樂隊,並於1971年離開英國移居美國紐約,而後捲入各種政治活動,並創作瞭如《權力歸於人民》(Power to the people)等歌曲,同年發行的專輯《遐想》(Imagine)可能更好地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1975年,列農為了和妻子、兒子安靜地生活在一起,放棄了一切公開的音樂活動,整整5年沒有露面。1980年,他再次復出,發行專輯《雙重幻想》(Double fantasy),使樂迷們欣喜若狂。不料,就在當年的12月,在曼哈頓自己公寓前,列農被一名患有精神病的歌迷槍殺身亡,時年40歲。 ."披頭士"的創作手法 1966年以前,搖滾樂被認為是一種簡單的、喧鬧的音樂,具有較快的、強烈地4/4拍子,一般化的旋律、缺乏新意的歌詞、三個和弦的和聲;一首曲子的長度約2分半鐘左右;結構簡單,包含了很多重複。但是,到了1967年下半年時,這種老的模式被打破了。到60年代末,任何搖滾樂隊,只要它有足夠的創造性,可以奏出任何聲音,基本上沒有限制。雖然,其他搖滾樂手也對此做出了貢獻,但是,主要的貢獻卻來自披頭四(1) 節拍、節奏與速度 傳統的搖滾樂的節拍一般都是一貫到底的4/4拍,很少有例外。而在"披頭士"的歌曲里,不僅有2/4、3/4、6/4等節拍,還有各種節拍的混合使用,轉換十分自如。如:《你所需要的只是愛》(All you need is love)中的一個片斷,是3/4拍和4/4拍的混合(例25)。 再如《黑鳥》(Black bird)中的節拍轉換更為自由,3/4拍、4/4拍和6/4拍交替出現(例26)。 流行歌曲中很少使用的5/4拍但也能夠在"披頭士"的歌曲中找到,如《早上好,早上好》(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例27)。 各種節拍的混合使用,使得歌曲的節拍重音律動飄忽不定,所以給人帶來一種清新的感覺。 在歌曲的節奏處理上,"披頭士"善於運用各種時值的"節奏連音"來改變節拍單位的固有時值,使節奏變得更為生動。如《永遠的草莓地》(Strawberrt fields forever)中的一個片斷(例28)。 在這個片段中,除了常規的八分音符三連音外,還有四分音符的三連音,再加上正常時值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在短短的幾小節中出現如此多的節拍單位,這在傳統的搖滾樂中是十分罕見的。 人為地改變正常節拍中的重音位置,造成一種節奏上的暫時"離調",這是爵士樂中常用的手法。?quot;披頭士"的歌曲中,這種手法也時有所見。如《生活中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伴奏中的一個鋼琴片斷(例29), 它通過對重音的改變,將節拍律動由4/4拍暫時改換成了3/16拍。 從速度上看,傳統的搖滾樂大都比較快,人們認為中速和慢速只適合於流行歌曲,"披頭士"對此也進行了突破。《一起來》(Come together)和《負重》(Carry that weight)都是"份量"較重的搖滾歌曲,但其速度只有每分鐘80拍,《我需要你》(I want you)向來被認為是"重金屬"的先驅之作,每分鐘卻只有45拍。
(2) 曲式結構 直到60年代初,大部分流行歌曲和搖滾樂僅採用有限的幾種曲式,如: a.12小節布魯斯曲式 前奏 |12小節| 12小節| 間奏 | 12小節| 尾聲 || b.AABA曲式 前奏| A | A | B | A | 間奏 | B | A | 尾聲 || 又如,樂句長度為4小節,全曲長度約2分鐘左右等等。在披頭士的早期創作中,有許多歌曲的結構也都是遵循以上幾種模式。隨著創作個性的日趨成熟,他們開始擺脫了這種限制。 首先,他們的歌曲篇幅加長了。如《生活中的一天》,五分多鐘;《我需要你》,有七分半;《革命之9》(Revolution 9)超過了八分鐘。 當然,通過反覆來拉長歌曲的篇幅,這是最簡單又常用的方法。"披頭士"的《嘿,裘德》和《我需要你》就是這麼做的。但是,他們的許多歌曲是通過不同段落的對比組合來建立一個較為龐大的曲式結構的。如《生活中的一天》(例30),曲式結構圖如下: ---A--- -B- - A"- 結 構:前奏 + a1 + a2 + a3 + 間奏 + b + a4 + 尾聲 小節數: 4+4+2 4+5 4+5+3 5+5+10 4+5+3 這是個十分獨特的結構。從主題材料上看,這首歌有兩個主要音樂材料:a與b,構成一個帶再現的三段體結構ABA"。然而,從整個篇幅和音樂發展的邏輯上看,這首歌似乎又是一個二段體:A+B、A"。再看A、B、A"每個部分的內部結構又各不相同,形成了一個變化豐富而又高度統一的曲式結構。 這首歌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樂段打破了以4小節及其倍數(8、12、16等)為單位的方整結構。如a3樂段由一個4小節樂句和一個5小節樂句再加上一個3小節的補充樂句而構成。B樂段更為奇特,是兩個5小節的樂句加上一個11小節的托腔而構成。 這種非方整性的樂句、樂段結構與上面介紹的"節拍轉換"一樣,也是"披頭士"的常用音樂語彙。如著名的《昨天》的結構就非常獨特(例31)。 它是一個七小節的樂段,由一個3小節樂句和兩個2小節樂句構成,形成一個3+2+2結構的樂段。這個樂段看似奇怪,但演唱起來卻十分自然流暢。 (3) 和聲與調性 在"披頭士"以前,除了"沙灘男孩",絕大部分的搖滾樂在和聲方面也都比較簡單。通常只用自然大調的三個基本和弦 I 、IV、V,而"披頭士"的和聲既不同於傳統的"12小節布魯斯曲式"中所用的 I-IV-I-V-I 的和聲序列,也不同於流行歌曲中的 I-VI-IV-V 的進行方式,而是別出心裁,進行大膽的探索、革新。 在和弦的運用上,他們突破了流行歌曲以"自然音和弦"為主的傳統,廣泛運用各種類型的"變體和弦"。如《永遠的草莓地》中的第一段(例32)。 較多地使用變體和弦,會使音樂的調性發生游移,這種調性游移的和聲手法在大型的古典音樂作品中用得比較多,但是在結構短小、曲調簡單的流行歌曲中卻是極為少見的。 "披頭士"還善於將各種非"功能"性的調式化和聲語彙用於創作中,使作品的和聲呈現出豐富、清新、奇特的面貌。如《為凱特先生的善行》(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Kite)中的第一句,除了IIm、V 兩個和弦屬於C大調,其餘三個和弦均來自同主音小調(例33)。 (4) 音色與配器 "披頭士"在節奏、曲式、和聲等音樂技術上的創新固然重要,但對普通聽眾來說,最為吸引他們的可能還是音色的運用。 從演唱上看披頭士"最主要的音色是人聲。主唱約翰?列農和保羅?麥卡特尼都有著較強的音色變化能力。在《昨天》(Yesterday)、《漫長而曲折的纜貳罰═he long and winding road)中,麥卡特尼的聲音溫柔而抒情;在《哦,親愛的》(Oh,darling)和《為什麼不在路上這麼做》(Why don"t we do it in the road)中,他的聲音又變成傳統的"節奏布魯斯"式的喊唱風格。再如列農在《綴滿鑽石的天空中的露西》(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中採用了一種懶洋洋的"迷幻式"唱法,但有時候他的聲音卻非常乾淨,有時也變得非常的粗獷。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披頭士"的陣容為主音結他、節奏結他、貝斯和鼓。但是,他們在製作唱片時,經常加入其他的樂器以加強作品的織體結構。如: 《昨天》(Yesterday)中運用了弦樂四重奏; 《埃莉諾?里格比》(Eleanor Rigby)中運用了弦樂八重奏; 《你得藏起你的愛》(you"ve go hide your love away)中運用了長笛; 《因為》(Because)中運用了古鋼琴; 《潘尼小巷》(Penny lane)中運用了短號; 《黃色潛水艇》(yellow submarine)中運用了銅管樂隊; Yellow submarine試聽 《為凱特先生的善行》(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Kite)中運用了管風琴和低音口琴; 《蜂蜜餡餅》(Honey pie)中運用了雙簧管; 《生活中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 中運用了管弦樂隊。 除了常規的西洋樂器外,"披頭士"還在歌曲中運用了許多印度的民族樂器。如: 《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中的西塔爾琴(Sitar); 《擁有你,失去你》(Within you,Withuot you)中的塔布拉鼓(Tabla)和迪爾魯巴琴(Dilruba)等。 為了豐富作品的表現力,"披頭士"的歌曲中還時常融入各種自然音響。如: 《回到蘇聯》(Back in the U.S.S.R.)中飛機的轟鳴聲; 《早上好,早上好》(Good morning,Good morning)中的雞叫聲以及各種動物的鳴叫聲; 《黑鳥》(Black bird)中的鳥鳴聲; 《黃色潛水艇》(Yellow submarine)中的各種嘈雜聲等等。 "披頭士"在音樂手法上的創新,對當時和後來的搖滾樂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披頭士"在搖滾樂歷史上被譽為"最偉大的樂隊",他們授之無愧。 Essential Beatles Songs: Part 2 The Beatles -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1967The Beatles -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1967All you need is love 1967Penny Lane 1967Fool on the hill 1967I am the walrus 1967Magical mystery tour 1967Back in the USSR 1968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 1968 George solo live 1971 Hey Jude 1968Revolution 1968The Beatles - Something 1969 George again Here comes the sun George 1969 once more Yellow Submarine - 1969 Ringo Octopus"s Garden - 1969 Ringo Come together 1969Get Back 1969Let It Be 1970Across the universe 1970Free As a Bird 1995RollingStones "Miss You"
RollingStones "Miss You" The Rolling Stones "滾石"和其他樂隊 隨著"披頭士"在1964年第一次登上美國大陸取得成功以後,英國其他搖滾樂隊也紛紛來到搖滾樂的故國演出。搖滾樂已不再是美國的專有產品。在後來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搖滾樂的有些重要傾向是由美英兩國共同建立,甚至是從英國首先開始的。 如前所述,"披頭士"的音樂中既有溫和的一面,又有粗獷的一面。它反映了麥卡特尼和列農兩人不同的創作個性,但也多少啟示了日後訪美的英國搖滾樂,以至整個搖滾樂的兩大類型,即,一類比較溫和、精美,很少反叛性;另一類更加粗獷、猛烈,發展了主流搖滾中的強勁風格。可能由於披頭士早期的可愛形象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一般人都把"披頭士"當作是前一種搖滾樂類型的代表,而把英國另一個重要的搖滾樂隊"滾石"當作是後一種搖滾樂類型的代表。
"滾石"(The Rolling Stones)樂隊 "滾石"樂隊是由主唱麥可?賈格爾(Michael Jagger,生於1943年)和結他手兼創作者凱思?理察(Keith Richard,生於1943年)為核心於1961年成立的。他們倆人都對節奏布魯斯有著濃厚的興趣。後來,又吸收了布萊恩?瓊斯(Brian Jones,結他手)、比爾?懷曼(Bill Wyman,貝司手)和查理?沃茨(Charlie Watts,鼓手)共5人,並以布魯斯歌手馬迪?沃特斯的一首歌曲《滾石》(Rolling Stone)作為樂隊的名稱。 最初,"滾石"的創作只是模仿披頭士的風格,連穿著打扮也和披頭士一樣。後來,他們決意脫掉披頭士式的服裝,穿**上最隨便的服裝,把頭髮留得比披頭士還長,亂蓬蓬的,樹立起"粗魯、叛逆、威脅"的形象。在音樂上,他們與"披頭士"反其道而行之,主要是在黑人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強化布魯斯音樂的濃烈風格,突出搖滾樂的厚重節拍。1964年,"滾石"發行的一張唱片《滾石》表明了強勁的節奏布魯斯音樂在英國的真正出現。同年,他們兩次來到美國;1965年第三次訪美。1969年,"滾石"再一次來到美國,並在西海岸舉行了一場類似"伍德斯托克"(Woodstock)的音樂會。由於安排不當,現場出現混亂,造成4人死亡的惡性事件。 70年代,仍然是"滾石"的全盛時期,他們到處巡迴演出,從他們的表現和樂迷們的行為來看,它已成為搖滾樂壇最叛逆、最反社會、最享樂主義的典型。 "滾石"是世界上最持久的一個樂隊,成立迄今已有30多年,影響波及三代人,但它的音樂總的來說比較簡單。"滾石"與"披頭士"雖然都基於同一塊土壤,即50年代的搖滾樂,但卻向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披頭士"走上了革新的道路,"滾石"則繼續主流搖滾風格,突出和強化節奏布魯斯最原始、最基礎的部分。"滾石"為70年代的硬搖滾(Hard Rock),朋克搖滾(Punk Rock)以及80年代的重金屬(Heavy Metal)開闢了道路,在這方面,它的影響比其他任何樂隊都大得多。 60年代來到美國訪問的英國搖滾樂隊中,風格比較接近"披頭士"的有?quot;赫爾曼的隱士們"等樂隊;風格比較接近"滾石"的有:"誰"、"動物"和"新兵"等樂隊。Herman"sHermits - Silhouettes
Herman"sHermits - Silhouettes "赫爾曼的隱士們"(Herman"s Hermits)樂隊 "赫爾曼的隱士們" 樂隊成立於1963年,共五人,領隊是彼特?努恩(Peter Noone,生於1947年)。"赫爾曼"的搖滾樂比較溫和,很少創新,被稱作"泡泡糖搖滾"(Bubble gum Rock),主要表現十幾歲年輕人的愛情等日常生活。1965年,他們第一次訪美演出。到當年年底,他們的唱片在美國銷售量超過1400萬張。
thewho - my generation"誰"(The who)樂隊 "誰"樂隊由4人於1963年組成,核心人物是彼特?湯申德(Peter Townshend,生於1945年,作詞作曲兼結他手)。他們以反叛的形象、演奏硬搖滾贏得觀眾的喜愛。他們把布魯斯和搖滾樂的強勁力量與自發的極端主義和幾乎反對一切的傾向結合起來。他們酗酒、吸毒、說髒話,表演作風無法無天。演出時,總是要把聲音的分貝提高到震耳欲聾的地步。1965年,在一次音樂會中,作為他們瘋狂行為的高潮,湯申德搗碎了他手中的結他,而鼓手凱思?穆恩(Keith Moon,1947年出生)接著也敲爛了他的架子鼓,引起了觀眾的狂熱反應。自此以後,每次音樂會上他們都這麼做,一直保持到1978年穆恩因服毒過量去世為止。1969年,"誰"推出一部90分鐘長的搖滾歌劇《湯米》(Tommy)引起了極大地轟動。
"動物"(Animals)樂隊 "動物"樂隊原是1960年成立的一個小型伴舞樂隊。1962年,埃里克?伯登(Eric Burdon,生於是1941年)加入後成為英國60年代迅速發展的搖滾樂中的一個重要樂隊。1966年,樂隊解散。伯登成立了"新動物"(New Animals),參加吉米?亨德里克斯樂隊的工作,然後又成立了自己的"戰爭"(War)樂隊。Yardbirds w/ Jimmy Page - Heart Full Of "新兵"(Yardbirds)樂隊 "新兵" 樂隊由五人組成,其中有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生於1945年)、吉米?佩奇(Jimmy Page,生於1944年),傑夫?貝克(Jeff Beck,生於1944年)等十分重要的結他手。起先,他們只是演奏傳統的節奏布魯斯,接著逐漸轉向搖滾樂。克萊普頓發展了即興的間插段(break,一種插在歌聲暫停時演奏的片段)形式,使它可以延續30分鐘之久。這種長時間的器樂獨奏成為60年代三藩市樂隊的典型手法之一。從"新兵"的一系列作品中,我們可以追尋出從最初的布魯斯到以布魯斯為基礎的搖滾樂、最後到重金屬這樣一條發展線索。1968年,"新兵"解散。吉米?佩奇重新組成"新新兵"(New Yardbirds),後改名為"萊德?澤普林"(Led Zeppelin)樂隊。
您好。推薦您看@郭佳的專欄:搖滾編年史,跟著聽。
補充地址:http://zhuanlan.zhihu.com/rockChronicles想要系統的了解搖滾樂的話倒是簡單了,網上各種分類介紹,各種系統入門,只要你不怕累。但「只要你不怕累」這話其實也挺不靠譜的,說起來簡單,但實行起來有些難度。題主說被Sigur Rós的Varut震撼到了,然後從你之前聽的日韓歐美流行音樂和國產民謠等等這些偏好上來看的話,你要確定是否真正的搖滾的因素吸引了你,像Sigur Rós這種樂隊的後搖風格在主流搖滾中也屬於較為小眾的那種類型,另外這支樂隊除卻後搖,還伴隨有其他的類型,例如電子、氛圍、實驗等等,所剩餘的搖滾因素所佔比重已經很少很少了。換言之,我很不確定到底是不是搖滾吸引了你,你自己要弄清楚,否則聽了很多很多之後,才發現你並非喜歡搖滾,這樣就得不償失了。或許題主可以嘗試一下捷徑,在Sigur Rós分別所具有的音樂類型當中尋找代表性的樂隊或者歌手,大略的聽一下,然後再慢慢定位和發現自己真正喜歡音樂類型。ps:我個人認為,聽音樂,欣賞音樂,真的不需要像上課一樣,各種系統或者分門別類的聽,我覺得反而失去了聽音樂的初衷。
槍花,acdc,radiohead,coldplay,green day,blur,oasis,the who,涅槃,皇后,beates,sex pistols ,黑色安息日,深紫,恐怖海峽,空中鐵匠,齊柏林飛艇,U2,窮街,紅辣椒,Pink Floyd,metallica,涅槃,活結,瑪麗蓮曼森,德國戰車,the doors,滾石,muse,suede,Bon Jovi,bob dylan,BB KING,Budy guy,Eric Clapton,eagles,雷查爾斯,sum41,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大衛鮑依,the clash,Jimi Hendrix,北極猴,velvetroad。這些差不多是我一直在聽的一些樂隊。無排名無先後,重的輕的,放可布魯斯,爵士,硬搖,迷幻,電子,垃圾,獨立差不多都有。國內唯一推薦二手玫瑰。
如圖,出處見水印。
突然有一天題主聽了爵士,明白了少壯不努力長大玩搖滾…突然有一天提主聽懂了莫扎特貝多芬巴赫,終於明白世上偉大的古典曲子已經被前人創作完了
我推薦一本書,叫做《搖滾譜系》搖滾譜系 (豆瓣)。
它介紹了很多的樂隊,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它對這些樂隊的來龍去脈,受到誰影響又影響了誰,勾勒出了一道曲線。順著一個個你喜歡的樂隊往上導,往下找,你就能捋順出你喜歡的風格,樂隊的這條線。多幾條線,你就知道搖滾樂大致是怎麼回事了。這個重點是,從你的興趣和愛好出發。不然你就是背過了那些樂隊的名字,最多也就是wiki,有啥用啊?搖滾樂,憑本人記憶,從頭到尾的過程應該是這樣的:
(趙忠祥配音的話,效果更佳)
1、在非洲遼闊的大地上,老黑奴們幹活累了喜歡哀怨地唱一種一聽就想嚎啕大哭的調調,有點像秦腔那種。
2、他的土豪東家白洋鬼子把這學去了,經過一點城市化的修飾和潤色,把裡邊土了吧唧的成分剔除,混入又裝逼、能量還更加強勁有如吸毒後的飄忽成份。
3、每當黑奴們在交配的時候,特別喜歡用自己做的手鼓做伴奏,擊打出的節奏,配合這個啪啪啪,那簡直就跟開了掛一樣,黑奴們啪的那叫一個停不下來。
4、他的土豪東家白洋鬼子又把這學去了,而且把一個鼓變本加厲的變成了好幾個鼓一起打。
5、這下就齊活了。搖滾樂這個性乖張的寶寶就這麼來到了熱鬧的人間。
6、後來啊,貓王用搖擺旋風腿把搖滾樂寶寶撫養長大,約翰列儂殿下和他的夥計們帶著搖滾樂寶寶叱吒地球到現在還沒人敢與他決鬥。
7、還有其他的黑暗叔叔、死亡大哥、摩託大爺(萊米老爺已經駕鶴西去了(ノへ ̄、)...)、臭流氓朋克鄰家小哥都帶著搖滾樂寶寶玩過。首先,學一門樂器。
第二,寫歌。第三,寫詩。了解和愛上搖滾樂與其他事情沒有什麼兩樣,絕知此事要躬行。搖滾只是節奏型 也別對什麼風格如數家珍 因為風格在融合 我唱歌寫歌作評委這些年下來 最後發現哪有什麼風格 音樂 只有好聽 不好聽而已
別管風格,那是樂評人給樂隊貼的標籤,有時候樂隊自己都不承認自己是什麼什麼風格。
BBC有一個紀錄片吧。大致把各種時代跟風格都講清楚了。
搖滾樂隊是怎樣煉成的 (豆瓣)
然後就是看樂隊傳記片。了解樂手的故事更能幫助你理解他們的音樂吧我個人覺得。
比如:控制 (豆瓣)海盜電台 (豆瓣)沒有方向的家 (豆瓣)我不在那兒 (豆瓣)喬治哈里森:生活於物質世界 (豆瓣)搖滾樂的歷史第十集 (豆瓣)當你覺得陌生 (豆瓣)大門 (豆瓣)席德與南茜 (豆瓣)資源自己找一下網上很多的。到這裡你就可以去外面找人吹吹牛逼泡泡妞,最好認識一些玩樂隊的朋友,免費學吉他自己也試著去搞搞樂隊什麼的。不過如果像我一樣身處8線小縣城那就算了吧反正沒什麼卵用。
不過每一種風格都涉獵的話很難啦,比如我現在還是聽不了黑金旋死什麼的,安心做個明媚又憂桑的小清新吧。。
就這樣。。英國→美國→日本,北歐,牙買加,拉丁→中國→美國→英國。
為什麼要從頭到尾系統地了解搖滾樂?
首先,這不太可能。其次這太不容易。
系統地了解需要的是時間的積累。
我的建議是:少聽多做。
音樂本來就是人做的,了解一項事物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實踐。
比如來知乎提問題就屬於一種實踐
進一步實踐,可以去學習一門樂器,組樂隊。
樂隊里,朋友多,路好走,大家都是朋友。
你在一種流派中浸泡久了,對其他流派的了解也就七七八八了。
到那時,你恍然大悟。
如何從頭到尾系統的了解搖滾樂,是一個不存在的問題。
因為你已經不想做一個簡單的聽眾了。
哦,rockstar,從現在改變你的生活。
我聽了四年的音樂天堂,買了八年的我愛搖滾樂。聽到後來悟出一個道理,只要你覺得好聽的,你就去聽,甭管是什麼類型。如果你到後來越聽越窄,那顯然是失敗的。
推薦閱讀:
※如何欣賞死亡金屬音樂?
※搖滾樂隊三大樂器吉他、貝斯和鼓裡面,貝斯是不是上手最容易的?
※如何評價Lady gaga於2017年2月13日在第59屆格萊美和Metallica的共同表演?
※為什麼在 NWOAHM(美式重金屬新浪潮)之前的很多重金屬風格作品聽上去比較「土」?
※說說你最喜歡的歐美Hardcore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