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熟的修行人的觀念應當是什麼樣?
一切眾生, 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但因妄想執著, 而不證得。若離妄想, 則一切智, 自然智, 無礙智, 即得現前。根本的妄想和執著是什麼?
佛為一大事因緣於娑婆世界示現成佛。為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令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佛的知見是什麼?
證道者語錄(原作者是位修道前輩):
1:
道不在講述,在實踐和驗證。
2:
那天他要我去參什麼大師,說一定會對我開悟有所幫助,事先要我謙虛些,說那大師會指導我的。我當時的回答已經非常的委婉。我本來想說:一個迷惑的人,我去學習只怕會讓我糊塗。假如他希望明白,我倒隨時可以教他——想說這類的話,但是,我沒有那樣說。
3:
修行千百度,證悟剎那間——道就是體和用,再沒有別的什麼東西存在。而在任何一個境界上面能夠真正回頭當下,便是道體,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哪裡需要什麼能量積累知識積累。
4:
不管發生了什麼狀況,那都是自己的意識和願望創造的。
5:
不經歷內景就不可能升起對宇宙生命深沉感知的智慧。修行人怎麼可能沒有內景也可以證悟。
6:
世界沒有真正的真理存在。如果有真理存在,世界就不會有辯論,就不會存在矛盾.....現在思維的真理,都是為著自己的主題服務的,無神論者的真理圍著無神論的理論旋轉,有神論者的真理圍著神論者的.....
7:
如果真理解「一切法術都是游通大眾的心」,對生命的原理就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了。讀道教、佛教的經書就不會有太大的障礙了。
8:
一切咒語的最後本源,只不過是心通的外應罷了。
9:
對所有事情的執著,象是流浪。回歸本體象是回家 。
10:
一切知識最終必然地歸宿於哲學,而把一切修行擴展出來的境界又是以哲學做平台的。
所以修行中體會許多內景的時候、生活中體會了許多「無常」的時候,讀老子和莊子會比較通達受益。
11 :
明白內景的含義,就沒有任何的秘法存在。明白生命的道理,就不會迷茫。明白宇宙的結構,就沒有好奇的神往。
12::
對本體的明白,不管走到任何地方,遇到任何教派的明白人,即使是自己在沒有明白前最討厭的人,都會知道他明白了。這時候如果仍然有距離或者隔閡,那就是用的選擇不一樣了。
13:
世界不因為我們的認識不同而改變。
14:
生命的意識部分是磁場【古人說是氣】,安靜時間足夠長的人,外景相對斷滅,內景感應便自然升起。通過對集體磁場的翻譯,於是便有了各種神通的展示。這是一切法術的總原理。明白這個原理,對一切神秘現象就不會再有迷惑 。
15 :
真的是精氣神的凝聚,假的是虛幻的願望,誰可以分別清楚,誰就是能夠戰勝自己的人。
16 :
3600種方法,都只是途徑而不是歸宿。相互尊重就是了。
17 :
丹,到了最後,一定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離開這個世界的最後環節叫做:待詔——待什麼詔?不過就是等待魂魄交、等待當下的一點靈光展現。然後離開。
18:
世界的存在如果是符咒巫術的一種,那麼我們就是被詛咒才來這裡被迫遵行他的規律的。
19 :
在沒有方法去應對世間無奈事情的時候,打坐是最好的方法.。
20 :
社會在發展,你如果一直用古語談話,誰會明白你在談什麼嗎 ?
21 :
物質同精神、有神論同無神論、時間同空間、內景同外景,到了一個位置上面,就都統一起來沒有分別了。
我們在現在的時空裡面,卻不得不找一個位置來說話、表達、思考、生存。所以我們必須選擇一種觀點立足。 而立足就一定有對立面的存在。
修行人,明白體了,用的時候也是或主動或被動的遵循這個法則的。
22:
世間的事情都是一些願望的聚集——這是最真理的話。集體發展方向同個人道路的選擇完全一個道理:受過去知識經驗的追求和未來命運安排的牽引,沒有辦法動彈的。
23:
修行到最後,夢境、內景、外世界就都統一了。沒有分別,而有身體存在的時候,就都是用身體見面的。但是個人的心意,卻不一定要見面才知道,用內景就可以。內景通心,感應傳神。
24:
境界高的人,分明是「鬼」的磁場,在他內景裡面也會變化成蓮花。境界低的人,分明的菩薩的磁場,在他內景裡面也可能是鬼 。
25 :
陽神的含義——
沒有俗情牽掛、精氣神完全不漏的叫陽神。有半點紅塵牽絆的就不是陽神。
26 :
我真怕黃帝派用自己的觀點去評價老莊沒有實質修為一口空論。也怕老莊派談黃帝派進入境界不知道回頭。
27 :
他只是你心中的偶像。即時他是佛祖或者道祖。你的修行,還得接受這個時代的引導,並且最後仍然沒有別人代替你的修行。
至於佛的知見是什麼,請參考:佛教最基本最核心的教理是什麼? - 世有仙的回答
最後謝邀。
一:一個成熟的修行人的觀念應當是什麼樣?
答:以逆緣、挫折為助道、加持,以順境修警覺、感恩之心。
解釋:就修行而言,就如割韭菜,割一茬,長一茬;長一茬,再割一茬。
不管通過什麼修行方法,都是將心表層的部分的煩惱去除,然後每日早晚修持,持之以恆方能達到終點。
再做一個比如:就如一個噴泉,噴出污水,我們將地表的污水擦乾淨,之後污水再次噴出,再擦,持之以恆,直到因緣具足,自能解脫。
要了解,我們的煩惱有三種貪、嗔、痴。
當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時,我們慣性的就會開始升起煩惱,便會產生出我執。這時便是考驗一個人修行水平的時候,看這個人多快能察覺到自己已經升起煩惱,察覺到後,多快能去改正。
當順心的事情發生時,我們心中庫存的貪愛就會升起,當貪愛升起時,就會衍生成傲慢。而貪愛的升起相比嗔恨,微細了很多,很難覺察的到,就如沙子與石頭的區別,這時也是在考驗一個人修行水準的時候。
當我們努力去除著貪愛和嗔恨時,我們的修行水準也在增加,當我們在經驗過某一種非常愉悅的修行經驗,並開始執著於修行的某種境界時,又會掉入痴的陷阱。
所以修行人到底應該有著什麼樣的觀念?
時刻有著一個警覺性,當逆境升起時,要告誡自己,這是修正自己、放下自我的好時機。
當順境升起時,要警覺,不要對愉悅的事物產生貪愛,並且了知這是我過去生善緣累積的呈現,如今我應當珍惜這些福報,努力修持,培養能幫助我達到解脫的智慧,不應浪費這些福報。同時要提醒自己當感恩,感恩什麼?感恩每一位付出的人。
當修行有所進步時,要告誡自己,除了涅槃,無法執取,除了解脫,沒有什麼境界可以值得讓我留戀。
最後,一個人對修行有多少的執著,就會在心中對自己升起多少的警覺度。正確的擁有這些知見的前提是你要有正確的修習方法,若你的方法並不能幫助你每天清除內心表層的污垢,那煩惱每一天都會增加、累積,那時便只有習性反應,更談不上警覺度了。
二、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得相...............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字面表層的意思,沒有什麼其他的含義;
一切眾生,都具備佛陀的智慧,只是被污垢遮住了,而妄想、執著便是這些污垢,清除掉,自然也就能達到佛陀的境界。
妄想、執著是什麼呢?是業。
什麼是業呢?
你心中升起的每一個念頭都叫業。當你心中升起一個念頭,而你的注意力不斷的跟著念頭去思考、翻滾時,就是在造業。
造業的程度有三種:一種如在水上劃痕,一種則如在沙灘上寫字,一種則如在石頭上鑿刻痕。
那我們是如何造業及如何消業的呢?專欄有一篇文章,因為字數太長,我就不粘貼了,如有興趣自行查閱。
心靈凈化的過程 - 覺悟之路 - 知乎專欄
三、佛陀的知見........
有這麼一個比喻,我覺得很恰當,世間有一顆果樹,每顆若干萬年,樹就會成熟一批果子,這時就會出現一個人,把成熟的果子都摘走。這個人就是佛,而這些成熟的果子,就是經歷無數生修行,因緣已經具足的人。
佛陀的出現就是引領這些人達到覺悟,證得涅槃的不死之法,從而超越輪迴。
那佛陀的知見是什麼呢?
很難回答,就如現在無數宗派的教義一樣,教義的核心都是一樣的,但是大家各自從東西南北不同的角度去解釋核心,結果就會有無數的論點。那佛陀的知見有哪些呢?我舉幾點:
七覺支
八聖道
四念處
三妙行
五力
慈、悲、喜、舍
四聖諦
無我、付出
戒定慧,戒、定、慧的真正涵義是什麼? - 覺悟之路 - 知乎專欄,這篇文章也解釋了四念處。
甚至說,道教的核心,儒家的思想,佛陀的教導中均有涉獵,所以這些很難從各個角度一一論述。
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當你能徹底了解其中之一時,剩下的所有你皆能全部領會。
感恩,祝快樂、安詳!
蟹邀
印光大師是近代高僧,一世的精華就是四句話「法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
對於方便法門而言,見道以後要修要證,因為他那種見道還有漏,沒有見全,見的是有或者見的是空,或見的是亦有亦空,都不圓滿。那種見道,那種所謂的悟解,必須要解行並重。所以他那種說法把「獲」法身說成見道、悟解,並且還要修、還要證並沒有錯,因為他見得不圓滿。對於圓頓大法,見道即是修道、既是證道。
《楞嚴經》從頭到尾幾乎都是在講,成佛就是當下的事!當下!
首先要開悟。要開悟,非讀《法華經》《楞嚴經》不可。佛在《楞嚴經》第一卷就講,不明心見性,「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你就一天到晚在修行,也都在六道里輪迴,何況有幾個人能做到一天到晚在修行?知乎有沒有一個人整天在修行的?就算整天在修行,都是六道輪迴!佛講的多麼懇切,多麼斬釘截鐵!不要以為自己會修行——我會念佛,我會拜佛,我會拜懺……
修行要見真,不是見善!見善是世間善法,多得是!所以好人不能做師父,可以做大姑、大姨、姥姥、姥爺…但是不能做師父。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楞嚴經》並沒有講「將此身心行萬行」。要明白《楞嚴經》後面還是講的「修心」,沒有講「修行」。但我告訴大家,沒有說修心的人就不修行,大家明白嗎?不要錯用了心!修了心以後你一切的行都叫「修心」。心沒有修好,一切的行--佛在《華嚴經》講是「魔業」;佛在《楞嚴經》講是六道輪迴,「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所以不修行不是叫你不要修行,心修好了以後,修一切的行都是修「心」!圓頓大法,明心見性修了心就是功德圓滿。伏請世尊為證明。我曾經看過一篇採訪宗薩欽哲仁波切的文章,當中談到:「修行不是讓我們放下一切,而是學會跟一切玩耍」。我覺得這說得很好,說是最基本的認知也不為過,所以大家就盡情的玩耍吧,畢竟這本來就是一種修行。
舍利弗。又正見者無一切見。何以故。諸有所見皆是邪見。無一切見即是正見。
舍利弗。又正見者不可言見。何以故。一切言說但空音聲。或人於此而生貪著。
-----
見者則是垢 彼則無所見
諸佛離所見 是故見清凈
-----
若觀凡夫法寂靜菩薩法寂靜。是名正見。
若觀凡夫法不具足。乃至佛法亦不具足。是名正見。
若觀我與無我無有差別無差別見。乃名正見。
若如是見則不見於上中下法。於一切法亦無覺觀。是名正見。
正見者名無所見。無所見者即是正見。
若如是見。是人乃至不見一法 一法相貌 一法光明。
善男子。若如是見。是名佛法之正見也。
說是法時。五百比丘得阿羅漢果。
-----
善男子。如是二法無有差別。謂善思惟及以正見。何以故。一切諸法平等無二。是善思惟能觀平等。是正見故。
無增減者即是正見。
無取捨者即是正見。
無作作者即是正見。
無覺觀者即是正見。
無念念處即是正見。
無作無思即是正見。
無一無二即是正見。
一門一味一乘一行其性是一。無諸煩惱憍慢等結。無聞無說無垢無凈。法界之性不可分別。如如不動三世平等。無我我所。無有眾生壽命士夫。無字無聲。不可宣說。不知不見。一切法中得知足心。遠離諸相。斷一切喜覺觀屋宅。乃至贊佛不生佛相。若入定時。觀如是等甚深法界。名善思惟。從定起已為諸眾生。宣說如是甚深法界。是名正見。
說是法時十千菩薩得是正見。
謝謝如是邀請。
昨晚幾位朋友一起吃飯,其中一位生食果素多年。
但是,她邊上另一位以能吃為榮、以吃為幸福的朋友並不理解生食,並且力證營養不夠、細菌多……
於是,她開始吃起澱粉,並在光碟中,吃完了幾乎一瓶酸奶。
偶然一兩句話,比如不同階段的需要不一樣,得空也可以嘗試。
從頭到尾,笑笑的,並無抵觸。
——俺覺得,這就是一位成熟的修行人。
不擰巴,和自己不擰巴,和別人也不擰巴。沒有煩惱和執著,每天都很開心
根本的妄想和執著是什麼?
有我!
佛的知見是什麼?
無我!
如圖
我觀察到的一點是,成熟的修行人,即使對初發心、初接觸佛教、剛對佛教產生些興趣好奇的人,也非常包容慈悲。不急於指出他們的誤解、偏見與不恭敬,就順著他們的心,一點點的引導,一點都不會給人高冷偏執的印象,感覺自己無論表現的多麼外行幼稚甚至不禮貌,都能被理解,讓人一點也沒有心理負擔。
分享一下書上的話
真正的修行者會少言寡語,一針見血,而且只談論精神層面。
一切痛苦均源於邪惡的俗念,源自於貪婪與自私,源自於梵天分離的生活。
暴飲暴食者,感官與壞習慣的奴隸不適合走精神之路。
純潔的食物能夠導向純潔的思想。
大腦發射出的振動能量足夠影響你周圍的振動層次,轉世和學習的全部目的就是學會成為這種能量的操著者。
只要我一息尚存,這個世界就不會消逝。
看不見的存在決定和引領著看得見的存在。
只有放下,才能有無盡福德。
所謂圓寂所謂涅槃,人可以站著走,坐著走,那真是一種面對死亡的安樂,一種超脫,過度享受是折損你的生命。
種諸善根,無量福德。
只有當下的這個時刻才是真實且唯一的,其他的一切不過是我們的想法與念頭罷了,我就是萬物,除我之外,沒有其他,一切都是因我而起。
佛陀包容我們的心量,他給我們提出了一種化解煩惱的方法,即大而化之遇到煩惱,遇到逆境,遇到惡緣,你的心量進入到三千大千世界,你就會得到一個清靜的世界。
智者畏因,愚人畏果。
看破放下,一切隨緣。
你每時每刻的言行舉止都將影響到你的一生。
進化中,冒昧回答下
我所見過配得上成熟修行人的莫過於彌陀了
彌陀有本事掌控生死和來去
所謂成熟,應當自問有無,掌控生老病死,來去壽命
這是末法時代的不增上慢,騙不了自己,而不是在文字般若上跑來跑去
無視佛陀的預言,
謝邀
關於第一個問題,根本妄想和執著應該是我執和法執。妄執法我為有,是痛苦、輪迴之根本原因。
關於第二個問題。佛陀為眾生開示佛法,和示現通過如理修行可以成佛的事實。
另外個人認為不以宗派明相區分善法也很重要。既包括佛陀所傳佛法內部,也包括佛陀善法和其它善法之間。否則會製造不少無謂的障礙
佛的知見是:1、眾生是佛,2、視終生皆如羅睺羅。羅睺羅是佛陀出家前做王子時的孩子,把眾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來對待,慈悲一切,而最究竟的就是說讓眾生了脫生死,往生成佛。沒有人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而我們則貪戀世俗,沉淪六道,佛不是說讓我們馬上離開世俗,說工作該做繼續好好做,家人好好照顧,對於社會正常好好做貢獻,這個同時,佛讓我們生出求生西方蒙佛接引的心,把這個心恆定住,等我們臨命終時,蒙佛陀慈悲接引,往生西方,受真常極樂!
我的理解就是,與自己和諧與世界和諧,用孔子的話說是隨心所欲不逾矩。
不太懂,但有的人不說,做的很好;有的人說的很好,但什麼也不做。現在靠嘴來修行的人不少。
普通人
—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菩薩境界
—
又舍利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延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
20歲的時候覺得,修行是見異見一的過程。直到無異唯一,一即一切,隨意。
覺醒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事情,只是一種個人選擇。如果有人只想沉睡,就不要擾人美夢了
斷除煩惱。
推薦閱讀:
※地藏菩薩本願經讀起來味道奇怪?
※《楞嚴經》中顯見不滅那一科中例子該如何理解?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名氣大的佛經都難懂?
※如何解釋『在做某件事或身處某個場景中時忽然覺得這是自己曾做過的事或經過的場景,甚至非常清晰』這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