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比較通俗的理解六祖慧能的所說的「頓悟」?
按馬克思的說法,量變產生質變,也就是說「漸悟」也沒錯的,只是頓悟的準備階段,六祖慧能的學說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能壓倒「漸悟」?
謝邀。
其實既然為人身,又在佛法時代,已經是大善果了。只要是心智健康,理解出世間法,並非難事。
這是大前提。要知道,因果不是定數,機緣也非偶得。很多人說,我沒有慧根,只能漸悟。這是大錯。只能說明,你在因上還不夠真,果上才會迂曲。我們不要管前世,也不要管輪迴,管好現在就行了。
頓悟就從此而來。大乘說,明心見性,就像針入肌膚一般鋒利。比如空相,難懂嗎?一點也不難。基本經論下來,差不多就會懂。再不行,看看大德們的書;再不行,自己時時思維,也一定會懂。
關鍵是,你要學。再好的慧根,再好的機緣,不學都白瞎。
只要你懂了佛法中某一些重要的概念,你突然就會發現,所有法都通了。這就是頓悟。
一通百通,醍醐灌頂。
其實從佛教的角度來說,只有漸聞、漸思、漸修,沒有漸悟。到了悟的程度,都是頓悟。為什麼?因為有我和無我,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中間隔的,就是一念而已。
三大阿僧祗劫,幾世輪迴,也不過一念而已。只是這一念,是無明。謝邀。用馬克思來研究佛法,善哉善哉。「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我的風水道學老師是道家的,但是我常頌《金剛經》,因為喜歡這本經。
但整本金剛經我沒特別看過別人的註解,就是天天念。
然後漸漸的就會理解一些東西,然後機緣巧合就會突然對經文中某句話特別清晰,一瞬間如醍醐灌頂。別人怎麼頓悟的我不知道,這是我僅有的一點感悟。謝邀,頓悟就是一下子明白了,漸悟是慢慢明白了。
好比我交了個男朋友(汪),他生活中不時說:「女人就該相夫教子」「我媽如何我媽如何」,很多次這樣的話我才明白這是個渣男。我用了三個月才明白。這是漸悟。
頓悟好比他平常說這些我都不覺得有什麼,知道突然有一天男朋友指著我說「你的死活我一點都不在乎,我只孝順我爸媽」。我一下子就明白這人不合適了。這叫做頓悟。
頓悟和漸悟的共同點是明白了,明白是為什麼呢?是為了採取相應的措施。從這個角度來說,頓悟降低時間成本的可能性大一點。漸悟可能會錯過時機。比如你進入大學第一天就明白這個大學不好,可以馬上轉學。但是你等到 大四再明白這個學校不好,轉學也晚了。
雖然如此,我以為頓悟漸悟並無高下之分。悟了就去修行,就去改命。如果不實際應用悟到的理論。頓悟漸悟用處都不大上面兩個答案都非常好!我來談談自己的一點小小的理解。
很多史料顯示,慧能的時候並沒有提倡頓悟。「頓悟」作為賣點其實是神會炒出來的。 那時候更多地類似於現在的學術派系鬥爭。
為什麼唐宋以後禪宗一枝獨大,甚至大有「佛門正宗」的架勢。個人認為就是「運作的好」。問,禪宗全是六祖的功勞? 我看這功勞暗裡都歸神會,他懂得疏通關係,懂得宣傳,懂得打擊對手,更懂得如何讓自己的東西用戶體驗更好。另外他懂得拉關係,從初祖到五祖,正自己血脈。很多資料顯示,其實慧能和弘忍的關係就像我和比爾蓋茨,因為我聽過蓋茨幾次講座。在營銷方面,神會又大以「不立文字,即心即佛」的「頓」為賣點,這一下子打開了市場,業績飆升,客戶量陡增。因為小老百姓也都認為自己不識字不看經書都能成佛。所以「頓」的興盛很多都靠運作。
但是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所有的禪師無不靠「漸」真正地修持得道,當然得去讀書,作大量努力。只是這些事情當然不會記錄在各種《燈錄》里。很多大禪師一生就只有兩三段記錄下來的公案。這當然不是因為他們頓悟不夠,道行不深。而且這些案子都是因地因境,突然來的機緣。我們後人一沒積累,二不在現場,當然很多地方並不明了。
所以只靠棒敲厲喝女兒拜來學佛,這本身是邪見,說出來的佛理也只是「口頭禪」而已。頓悟的案子能有所體悟,自是最好。更多地得好好讀書,好好打坐,好好體會生活。生活中的某種感悟都是因緣際會,都是自己經歷積累後的一個閃現。【頓】的意思是立即,時間=0。因為沒有時間,所以要拋棄一切前置條件,因為人的本原意識是天生存在的,所以不應該有前置條件,本原意識是一切意識的源頭,不能刻意地去追求,因為一旦刻意了,就產生了新的想法,就不是本原意識了。
本原意識其實是很純凈的狀態,沒有任何善惡、喜好,漸悟的尋找思路是去除雜念,逐步接近本原意識,而慧能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只要發現本原意識,一切雜念都會褪去。百喻經里有個故事:一個人吃了七塊半餅而飽,心裡想,餵飽我肚子的是那半塊餅,早知道我不吃前邊那七塊了。
沒記錯的話,這一段經典原文講的是因果道理,不過在這裡也一樣,頓悟離不開累劫熏修。頓漸不二
你已經吃了六個餅,還不飽,於是又吃了第七個,飽了。因此你直觀地認為是第七個餅使你吃飽了,事實是這樣嗎?沒有前面的六個餅,僅僅第七個餅能讓你飽嗎?
所以,我們不能脫離漸悟談頓悟,因為漸悟是頓悟的基礎,就像量變是質變的前提。那種只承認頓悟,否認漸悟,認為頓悟可以憑空突然發生的觀點,其實是激悟,它割裂了量變與質變的關係。
讓你開悟的那個情境,只是量的累積到了要引發質的改變的那個點上,那最後的觸發器而已。在那一剎那,你醍醐灌頂,明心見性,已然開悟。但是,要搞清楚,那可不是頓悟的功勞哦,因為它只是那第七個餅而已。大智若愚
沒有經歷頓悟的人類.永遠不會明白頓悟的不可思議威能與說不出道不明的妙在其中.一瞬間.但當你看時間時便愕然發現已經流逝五六個小時.而所有的煩惱瞬間不再煩惱.不再思考煩惱.安心入睡.並在第二天愕然發現真的很輕鬆解決了一切煩惱.並且是本能
身為一個胖子,突然就餓了。
認識不一樣。一個說有灰塵,要不停的擦。另一個說沒有灰塵。
謝瑤,「頓悟」沒有任何特別的地方能壓倒「漸悟」,「漸悟」也沒有任何錯的地方。佛法都是靠一步一步實修得來的。修戒、定、慧;修三十七道品,哪一點不是一步一步來修的?就算菩薩都分五十二個階位,從初信到十地,乃至等覺,經歷無量阿僧祇劫才成佛。慧能也從來沒說過神秀的漸悟是不對的,錯誤的,比自己低級的。置於為什麼大家都誇慧能誇頓悟,因為人懶,頓悟多輕鬆啊,要是能頓悟誰樂意去花力氣慢慢漸悟啊,所以都追捧頓悟,君不見佛教傳入中國那麼久,也就六祖一人敢叫做頓悟,也就六祖一人的言行敢稱作「經」。以上是回答題主問題描述部分的內容,置於標題,通俗的解釋頓悟,我贊成 @貓貓頭人的答案,原來如此,不過如此,就是如此。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陳奕迅的《無條件》?
※哈爾的移動城堡中哈爾是個什麼樣的人?
※怎樣理解「生命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句話?隨筆理解
※張愛玲說過一句"肚子餓介於牙痛和傷心之間"類似的話,請問怎麼理解?
※怎麼理解《麥田裡的守望者》這個書名?
TAG: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