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為什麼制定戒律不能養小動物?
如題,在家佛子和寺院都不能養小動物和寵物,戒律里貌似明確提到過。求漲姿勢,最好也結合世間法來解答這個問題,謝謝。
謝謝題主的邀請。
佛教的戒律確實是不贊成蓄養動物的:
《優婆塞戒經·守戒品》: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畜貓狸,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畜養象、馬、牛、羊、駝、驢一切畜獸,不作凈,施未受戒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大般涅槃經》卷七:
「若有說言佛在舍衛只陀精舍。聽諸比丘受畜奴婢、僕使、牛、羊、象、馬、驢、騾、雞、豬、貓、狗、金、銀、琉璃、真珠、玻璃、車磲、瑪瑙、珊瑚、虎珀、珂貝、璧玉、銅鐵、釜鍑、大小銅盤所須之物。耕田種植販賣市易儲積穀米。如是眾事佛大慈故。憐愍眾生皆聽畜之。如是經律悉是魔說。
若有說言佛在舍衛只陀精舍那梨樓鬼所住之處。爾時如來因婆羅門字羖羝德及波斯匿王。說言比丘。不應受畜金銀、琉璃、頗梨、真珠、車磲、馬瑙、珊瑚、虎珀、珂貝、璧玉、奴婢、僕使、童男、童女、牛、羊、象、馬、驢、騾、雞、豬、貓、狗等獸、銅鐵釜鍑、大小銅盤、種種雜色床敷卧具、資生所須。所謂屋宅耕田種植。販賣市易自手作食自磨自舂。治身咒術調鷹方法。仰觀星宿推步盈虛。占相男女解夢吉凶。是男是女非男非女六十四能。復有十八惑人咒術種種工巧。或說世間無量俗事。散香末香塗香薰香。種種花鬘治發方術。奸偽諂曲貪利無厭。愛樂憒鬧戲笑談說。貪嗜魚肉。和合毒藥治壓香油。捉持寶蓋及以革屣。造扇箱篋種種畫像。積聚穀米大小麥豆及諸果蓏。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及諸女人。高聲大笑或復默然。於諸法中多生疑惑。多語妄說長短好醜或善不善。好著好衣。如是種種不凈之物。於施主前躬自讚歎。出入遊行不凈之處。所謂沽酒淫女博奕。如是之人我今不聽在比丘中。應當休道還俗役使。譬如莠稗悉滅無餘。當知是等經律所制,悉是如來之所說也。
若有隨順魔所說者,是魔眷屬。若有隨順佛所說者,即是菩薩。」
《大般涅槃經》卷十一:
「迦葉。是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戒。一者受世教戒。二者得正法戒。菩薩若得正法戒者終不為惡。受世戒者。白四羯磨然後乃得。複次善男子。有二種戒。一者性重戒。二者息世譏嫌戒。性重戒者。謂四禁也。息世譏嫌戒者。不作販賣輕秤小斗欺誑於人。因他形勢取人財物。害心系縛。破壞成功。燃明而卧田宅種植。家業坐肆。不畜象馬車乘牛羊駝驢雞犬獼猴。孔雀鸚鵡共命及拘枳羅。豺狼虎豹貓狸豬豕及余惡獸。童男童女大男大女奴婢僮僕。金銀琉璃頗梨真珠車磲馬瑙珊瑚璧玉珂貝諸寶。赤銅白鑞鍮石盂器。 毹? 拘執 衣。一切穀米大小麥豆黍粟稻麻生熟食具。常受一食不曾再食。若行乞食及僧中食。常知止足。不受別請。不食肉不飲酒。五辛葷物。悉不食之。是故其身無有臭穢。常為諸天一切世人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趣足而食終不長受。所受衣服才足覆身。進止常與三衣缽具。終不舍離如鳥二翼。不畜根子莖子節子接子子子。不畜寶藏若金若銀飲食廚庫衣裳服飾。高廣大床象牙金床雜色編織悉不坐卧。不畜一切細軟諸席。不坐一切象薦馬薦。不以細軟上妙衣服用敷床卧。其止息床不置二枕。亦不受畜妙好丹枕。安黃木枕。終不觀視象斗馬斗車斗兵斗若男若女牛羊雞雉鸚鵡等斗亦不故往觀視軍陣。亦不故聽吹貝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伎樂之聲。除供養佛。摴蒲圍棋波羅塞戲。師子象斗。彈棋六博拍鞠擲石。投壺牽道八道行成。一切戲笑悉不觀作。終不瞻相手足面目。不以爪鏡芝草楊枝缽盂髑髏而作卜筮。亦不仰觀虛空星宿。除欲解睡。不作王家往返使命。以此語彼以彼語此。終不諛諂邪命自活。亦不宣說王臣盜賊斗諍飲食國土饑饉恐怖豐樂安隱之事。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息世譏嫌戒。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堅持如是遮制之戒。與性重戒等無差別。」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
「若佛子。不得畜刀仗弓箭。販賣輕秤小斗。因官形勢取人財物。害心系縛破壞成功。長養貓狸豬狗。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佛遺教經》:
曾看到某些說佛菩薩也有坐騎的,然而實際上,佛菩薩的坐騎並非真正的動物,而是化現出來的。《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持凈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種殖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
「普賢菩薩身量無邊。音聲無邊色像無邊。欲來此國。入自在神通。促身令小。閻浮提人三障重故。以智慧力化乘白象。其象六牙七支跓地。其七支下生七蓮華。象色鮮白。白中上者。頗梨雪山不得為比。身長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
戒律不讓蓄養動物,我認為應該主要出於以下一些原因吧:
1. 對於職業的選擇,佛陀在「八正道」的「正命」中講得很清楚。「正命」即正確的生活。以正道求財,養家活命,不從事巫咒迷信、賣淫、屠宰、打獵、制假藥、販毒、造酒、蓄養販賣動物等惡業,不貪取無厭,不敲詐剝削,不揮霍浪費。佛陀在世的時候就存在販賣貓狗等動物的情況,這些人以販賣動物謀財,非正命,且在蓄養運輸等過程中會導致動物生病、受傷甚至死亡,這種行為明顯是佛教所反對的。
2. 從修行的角度來看,蓄養寵物,會生起並增長眷屬欲,長養情執,對證道必然會產生障礙。
3. 蓄養寵物對佛弟子來說,屬於虛費精力。精進的學佛人尚嫌學教理和修法時間不夠用,哪裡還會花時間去養寵物玩呢?學佛人的生活盡量精簡,越簡單清靜,對修學越是有利,學佛路漫漫,再花心思精力去蓄養動物確實就顯得不智了。
4. 對被蓄養的動物不利,畜生愚痴,很多小動物喜歡和主人嬉鬧,對於該動物來說,佔去一個修行人的時間,影響修行人修學,必然是有過失的,如果出現更加惡劣的情況,導致修行人為了它做出一些過激的事情,比如與人發生爭執糾紛,甚至因此出現傷亡之類的,那麼它的過失就更大了。
5. 會對佛弟子往生造成負面的影響。佛弟子與所養動物朝夕相處,容易對其產生貪愛之心,可能會造成墮入惡道的惡果。
佛典中多處強調:臨終一念,是能決定死後去向的增上緣(起特別重要作用的條件),至為關鍵。如《大寶積經》卷七三說:
「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或生天、人中。前識既滅,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
謂臨終一念(「最後識」)和重大善惡業,決定人死後生於何處。婆羅門教典《薄伽梵歌》中,也強調臨終一念攸關死後去向。臨終一念所決定的死後去向,據《凈度三昧經》、《瑜伽師地論》卷一等,大略是:在善心中死者,生於善道,噁心中死者,生於惡道。善心死和不善心死者,臨終時所自然記起或被他人、境物引導而記起的,一般是一生中多次、長時間所習、力量最強、印象最深者,除此之外,其他皆忘。若平時既行善又作惡,則在心中最先現起的善或噁心中死去。此最後一念心能決定其死後的去向。臨終一剎那間,由認識的習慣和所造的業兩種增上緣所決定。
《業報差別經》說墮畜生有十種業因:身口意起惡業、從貪嗔痴起惡業,毀罵、傷害眾生,施不凈物、邪淫。而隨種類之別,業因各異。大略而言,以愚痴、殺生二業為主要的因。又,貪愛某物,尤其臨終時貪戀某物,亦可能生為畜生,如《居士物故為婦鼻蟲經》說一男居士臨終之際顧戀其妻,死後生為其妻鼻中蟲。《大智度論》卷十七講有一沙彌貪愛乳酪,死後生為乳酪中蟲。《楞嚴經》云: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那麼,經常想著畜生呢? 養寵物,就是與畜生親近,就是與畜生結緣,也相當於與畜生道結緣,長時間與其生活,熏習,對往生確實不利。學佛一輩子,若真因蓄養寵物而墮入畜生道,就太可悲了。
經典中為了強調臨終一念的重要性,還提到過,為惡之人臨終生善處,而行善之人臨終墮惡道的情況:
《大智度論》卷二四:
「複次如《分別業經》中。佛告阿難:『行惡人好處生,行善人惡處生。』阿難言:『是事云何?』佛言:『惡人今世罪業未熟,宿世善業已熟,以是因緣故,今雖為惡而生好處。或臨死時善心心數法生,是因緣故亦生好處。行善人生惡處者,今世善未熟,過世惡已熟,以是因緣故,今雖為善而生惡處。或臨死時不善心心數法生,是因緣故亦生惡處。』問曰:『熟不熟義可爾。臨死時少許時心,云何能勝終身行力。』答曰:『是心雖時頃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雖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時心決定猛健故,勝百歲行力,是後心名為大心。以捨身及諸根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為健,如阿羅漢,舍是身著故得阿羅漢道。』」
《十住毗婆沙論》卷十一:
「《佛分別業經》中說,佛告阿難:『有人身行善業,口行善業,意行善業,是人命終而墮地獄;有人身行惡業,口行惡業,意行惡業,是人命終而生天上。』阿難白佛言:『何故如是?』
佛言:『是人或先世罪福因緣已熟,今世罪福因緣未熟。或臨命終生正見邪見善噁心,垂終之心其力大故。』」
《楞嚴經》卷八把臨終時能決定死後去向的意念分為「想」與「情」兩種。「想」,原義為知覺、觀念、思考、想像,這裡蓋指精神層面的、向上的、善的想望、憧憬,「情」則指感官、感情層面的,向下的低層次動物性慾求。按想與情的不同比例,可判斷死後的去向: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凈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凈土,隨願往生。」
那純粹思念道和善者,必然生天;若兼具福慧和往生凈土信願的佛教徒,則可隨願往生於十方諸佛的凈土。次一等者: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游於四天,所去無礙?」
再次一等者:
「情、想均等,不飛不墮,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由斯鈍。」
情想均等中,想心明晰、理性勢強者,生為聰明人,情慾重些的則為人魯鈍。再下一等的則要墮為畜類了: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
情多於想,情重些的墮為披毛的獸類,情輕些的墮為能飛的鳥雀。若七分情三分想,臨終會自見沉下水輪,生於猛火之中,成為常被飢餓之火焚燒的餓鬼。九分情一分想,則見墮入火輪,身入風、火相交之處,墮於有間、無間二種地獄。純情無想,即墮入最苦的阿鼻地獄。長期與小動物生活,熏習,貪念其可愛的外形,通常會在一定程度上使「情」被強化,而「想」被弱化,容易墮惡道。
綜上所述,佛弟子在生活中盡量不要蓄養動物,謹言慎行,精勤修學,畢竟人生苦短,不過匆匆數十載,轉瞬即逝。莫把時光空度過,常將生死掛心頭。
不蓄貓狸和其他動物的出處大致應該是梵網經菩薩戒的第十五條和第十六條。
大概從兩方面來回答一,梵網菩薩戒是頓立菩薩戒,也就是說,可以不受聲聞戒而直接傳授。對應的是瑜伽師地論中的瑜伽菩薩戒,是漸立菩薩戒,必須受了聲聞戒之後而傳授,有次第,不跳級。所以從戒條數目上看似乎少了一點,但是其他聲聞戒也補上了。就是一步走和兩步走的區別而已。
那麼梵網菩薩戒中就少不了聲聞乘的四聖諦修法,苦集滅道,出離解脫的相關內容。那麼就要從戒律上有一個「出離心」的培養的要求。所以要求不許跟畜生打成一片。玩兒久了不想出離只想鏟屎,這不是修道人所為。
二,對於受持菩薩戒的眾生,那是發了菩提心的菩薩,求解脫求智慧的菩薩,求涅盤求圓滿的菩薩。生命中只有一件事——用功辦道!一心只能在道業上,在修行上,在成就解脫上。其他的旁雜,一概不論。只求定慧解脫,也只和眾生鼓搗定慧解脫的事兒。其他的事情,沒功夫!沒時間!沒心情!沒興趣!嚴格的說。不是不讓養。是讓養都不養!養小動物,要滿足他的吃喝拉撒,關注他的喜怒哀樂,交配?或者節育?怎樣對小動物才是最好?
有感情了,小動物的壽命短於人類,小動物死亡則不舍。沒有感情,養他做甚?南泉殺貓,就是殺養小動物所得的那種世間樂趣。(可以不殺)。小動物受傷或頻死,救助則不同。謝邀。
玩物喪志啊。
可能結下和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不相應的緣。
這個戒律應該是有前提條件的吧。應該是不能不完全負責任地養吧,如果養小動物是對它好的話,佛祖是不會不讓人養的。打死我我都不信佛祖會阻止一個修行的人收養一隻在滿是高樓大廈的城市難以生存的小動物。
確實是不能養,我以前家裡還養狗呢,然後學佛經知道不能養寵物後就不養了,像起來以前也確實養起來的狗狗很可憐它沒地方睡,然後很喜歡吃葷,愛打架,到處大小便,還有一點,成了我們主人高動物低賤,實在是心裡有種說不出的難受,不養了,我家人還說要養,我們都反對
一直不太能理解這條 先來看看別人怎麼說
推薦閱讀:
※往生的時候怎麼才能知道接你的人是阿彌陀佛呢?會不會別的變成阿彌陀佛的樣子假裝呢?
※怎樣系統的學習佛經?
※妻子的貪嗔痴都比較重,預感會給家庭帶來災難。想知道:如果是佛教徒,此時會選擇離婚嗎?
※佛弟子的生活狀態該是怎樣的?
※釋迦牟尼之後有沒有人修行成佛?為什麼?如何判定一個人是否修行成佛?
TAG: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