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封建,我們該怎麼去理解封建?它包含了迷信,道德束縛,同時也有帝王專權下的法律?

封建是什麼?它是單一的還是多樣的組成?


關於此有專著《封建考論》,題主可以自己找來閱讀。有一篇博文也是介紹這個問題的,我感覺我的回答無法超過它,因此下面把它全篇複製過來。

(注:不知道這種複製粘貼的做法有沒有違反知乎規定,如果有,還請指出)

黃敏蘭:被污名化和泛濫化的「封建」(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燕園南愛思想)

一、「封建」如何被污名化和泛濫化

近兩年來,中國流行一個說法:「被」怎麼怎麼,例如「被捐款」、「被就業」、「被幸福」、「被自殺」,等等;說明一種現象或行為是被製造出來的,即被人捏造的,與事實根本不相符合。在學術領域中,也有這種「被」的現象,最典型的就是「封建」問題。

馮天瑜曾明確提出「封建」概念的「泛化說」,並引起學界的普遍關注和熱烈的爭論。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還有學者指出「封建」概念的「污名化」。「泛化」和「污名化」都是「被」的結果,而且兩者是相互影響的。其中,「污名化」更加普遍和嚴重,所以要先考察這個問題。

明確提出「污名化」這個詞的,是台灣學者潘光哲。他說:「『封建』在中國自身的歷史傳統里,本來只是西周王室用以安排統理統治地域的一種制度。」「在20 世紀初期,隨著嚴復翻譯的《社會通詮》的問世,『封建』被視為社會歷史發展序列的『低級』階段,具有落後的意味,更逐漸被污名化,至20世紀的『五四』階 段,『封建』作為落伍的、非現代的、非文明的一切總合,已是負面意蘊的字眼了。隨著此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對『封建』的新詮,轉化為革命的動員理論,它竟 成為武器批判的直接對象,被污名化的『封建』已然是歷史記憶的深層積澱。現下,當我們準備在現實里開展批判鬥爭的時候,『封建』便是從歷史記憶里最方便也 最容易被召喚出來的惡魔,它只有承受必得被專政凌遲與侮蔑的命運,歷經千年轉折的『封建』,還有從這條命運的鎖鏈里掙脫開來的可能性嗎?」[1]

其實,早已有不少中外學者指出「封建」的被污名化現象,只不過他們沒有明確使用「污名化」的詞來概括這一現象;其中葉文憲對此描述得最為全面。他說:「自 從把feudalism譯為『封建』,尤其是引進五形態論以後,孽生出一系列以『封建』為前綴的名詞,形成了一個『封建族』名詞群,如:封建制度、封建專 制、封建等級制、封建帝制、封建帝國、封建國家、封建王朝、封建壓迫、封建割據;封建領主、封建主、封建地主、封建官僚、封建士大夫、封建軍閥、封建把 頭、封建餘孽、封建殘餘、封建勢力、封建農民、封建農奴;封建經濟、封建領地、封建莊園、封建剝削、封建地租、封建土地制度;封建主義、封建思想、封建道 德、封建遺毒、封建迷信、封建腦瓜;封建家庭、封建婚姻、封建習俗等等。」他指出,這些「封建」的性質多為貶義:「我們發現,大凡冠以『封建』前綴的名詞 都是貶義詞。於是我們恍然大悟,原來『封建』成了垃圾桶,不管什麼壞東西都往裡扔;『封建』也成了惡謚,凡是壞人就給他貼上一張『封建』的標牌。這種做法 只是一種醜陋的權術,不是科學的研究。」[2]「垃圾桶」和「惡謚」,就是「被污名化」的結果。費正清也說:在中國,「『封建』成了罵人的字眼,可是它缺 乏明確的意義。」[3]

馮天瑜指出「封建」在中國被「泛化」的過程。他所說的「泛化」是指「封建」脫離了其西周的本義,注入寬泛的內涵,將「封建」的外延作巨大的擴張,從而演 化成另外一種概念。然而,這種「泛化」同時也是「污名化」,「污名化」不過是「泛化」的結果,對此他卻沒有明確意識到,所以將污名化也算作了泛化。馮天瑜 說:「『封建』這一表述周朝制度的舊名,借作歐洲中世紀制度(feudalism)的譯名,因與日本中世及近世歷史實際相似,故在日本沒有出現錯置。至於 在『封建』一詞故鄉的中國,史學術語『封建』在清末民初還保持著概念的一貫性(以嚴譯『封建』為代表)。但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1915—1921), 『封建』的含義在某些重要論者那裡發生變化,從一古史概念,演變為『前近代』的同義語,成為與近代文明相對立的陳腐、落後、反動的制度及思想的代名詞。此 為『封建』概念『產生混亂』之始。」及至大革命時期,人們把一切舊的都看作封建的,都在被打倒之列。「此後,經過20世紀30年代初的社會史論戰,泛化封 建觀獲得某種『社會科學』形態;50年代以降,泛化封建觀更普及與法定化,國人已習慣於將各種落後、腐朽、反動的事物、思想乃至人物,全都冠以『封建』, 形成一系列『泛封建短語』。」[4]

由於這種「封建」不是對某種制度的客觀描述,而是出於主觀的需要,把所有被認為是反動、落後的事物都貼上「封建」的標籤,因而它與西周的或西歐的那些表示 某種制度的名詞不同,所起的是形容詞的作用——當作前綴,可以任意地加在任何一個事物之上,並且無限制地製造,由此形成「封建」概念的泛濫化(不完全是馮 天瑜所說的「泛化」)。正如葉文憲說:「我們使用『封建』一詞之混亂已經到了該封建的不封建,不該封建的都封建的不可復加的地步。」[5]

污名化造成了對「封建」的誤解,同時又促進了「封建」的泛濫化,因為沒有規定性的概念必然被濫用。結果,「封建」的被污名化和泛濫化一同導致了對「封建」 的誤解和濫用。錢乘旦、許潔明指出:「請讀者注意『封建』(feudalism)這個詞,它後來顯然被濫用了。在有些中文辭彙中,一切壞東西都冠以『封 建』兩字,從包辦婚姻、裹小腳、燒香拜佛、愛佔小便宜,到以前存在過的政治經濟制度等等無不屬於『封建』。但『feudalism』在歐洲是有確定性的, 它指以土地分封為基礎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是一種經濟和社會的制度。『封建』社會結構建立在土地封授的基礎上,政治權、司法權乃至社會特權都隨土地分割而被 分割,相應地分散在社會的各個層面上。因此,『feudalism』意味著分權,而不是集權,集權的制度是不好用『封建』兩字來修飾的。」[6]

二、「中國式」封建:第四種「封建」

要深入認識「封建」的被污名化和泛濫化,還需要與其他幾個「封建」概念相比較。在這裡先要弄清楚,一共有幾個、或幾種「封建」。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封建」的概念只有一種,即大家經常使用的那「封建」。而研究者一般認為有三種,即西周的、西歐的和中國秦以後的。五方式論者認為中 國秦以後的「封建」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可以視為一體。例如,李根蟠說:「這裡所說的『封建』,不同於中國古義的封建,也不完全同於『西義』的封建,屬馬 克思主義的封建概念。」[7]中國非封建論者或封建懷疑論者則不認可此說法。

何懷宏曾明確指出三種封建概念:「在中國,『封建』的概念可以意指三個不同的對象:第一是指中國古代的封建,如西周的『封建親戚,以蕃屏州』;第二是指中 國從古代延續到近代的『封建社會』,……第三是指歐洲中世紀的一種社會制度,它常被看作是各種封建社會的參照原形。」[8]可見他沒有把五方式論的概念算作單獨的一種。

實際上,共有四種不同的「封建」概念。人們耳熟能詳的,被當作反動事物代名詞而被誤解和濫用的就是這第四種「封建」。確切地說,它是中國式的「封建」,是 中國人根據自己的需要,並依照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創造出來的。這一問題以往似乎還沒有人明確地指出,但是已有學者看到這一事實。

馮天瑜所說的「泛化封建」觀實際上就是第四種。他說:「我確信,『泛化封建』觀是不能成立的。單從概念演繹史的角度說,它至少有『三不合』:(一),不合 古義(『封土建國』、『封爵建藩』);(二)不合西義(feudalism 意為采邑,又譯封地,意謂採取其地賦稅);(三)不合馬克思的本意。」「『泛化封建』完全偏離了概念古今演繹、中外涵化的正途,把非封建乃至反封建的含義 硬塞進『封建』名目之中,造成名實錯位,所謂『語亂天下』。」[9]只是他沒有明確指出這是第四種「封建」。

吳承明曾經提出「中國特色封建社會」的說法。他說,對於西周封建和西歐封建,大家都是比較清楚的。至於馬克思主義的封建學說,因為馬克思本人有不同的表 述,後來又有列寧、斯大林的解釋和發展,就比較難把握。他說:「我想,今天所講的,秦漢以後到了明清都是封建社會,這指的是有中國特色的封建社會,不必去 同西方封建社會作比,也沒有辦法同馬克思的真正的原義相比。……我想它最大的特色,一個就是宗法,或者說血緣關係。馬克思的封建主義好像就沒有強調這個, 再一個就是專制。」他認為中國式封建還有倫理道德方面的東西,因為中國人很重視這些。「封建」被用於描述保守、落後的男女關係。「中國歷史上『貞婦』、 『節烈』、『牌坊』等,這些在西方恐怕就不是很普遍。」「所以,有學者說我用的『封建』及『封建社會』概念一定是標準的馬克思主義,這也不必,這很難。」 [10]

筆者也曾撰文《從四種「封建」概念的演變看三種「封建社會」的形成》[11],明確提出中國式封建是第四種封建的理論。指出不但要將中國式「封建」(秦以 後)和西周封建、西歐封建區分開,也不能把它與五方式論的「封建」混為一談。將中國式「封建」與上述三種「封建」作比較,即可凸顯其污名化和泛濫化的特 征。

西周「封建」是「封土建國」,「封爵建藩」,概念具體、明確而又簡單,最不會引起誤解和濫用;關鍵是西周「封建」只起譯名的作用,被用來翻譯、引進西歐的feudalism,與後來的一系列「封建」沒有發生直接關係。

西歐的feudalism是以封土feud為核心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在前述中國式「封建」的龐大名詞群中,只有少數存在於西歐社會,即封建領主、封建經 濟、封建領地、封建莊園、封建剝削、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割據、封建等級制等等;其中大部分都是對當時歷史及制度的客觀描述,沒有歧義,也並無貶義。即使有 一定貶義的「封建剝削」一詞,也是有條件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承認剝削在一定社會階段中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不僅如此,西歐封建主義還含有某些進步性,這正是 西歐能夠率先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原因(關於這一點將在後面詳細介紹)。

西歐的封建制有著明確、有限的範圍和嚴格的規定,這是由具體的歷史內容決定的。對於這一點,不僅研究封建社會的專家馬克·布洛赫有明確的說明(具體可見布洛赫《封建社會》一書),即使是馬克思、恩格斯也有清醒的認識。他們並未一般性地賦予西歐封建主義普遍性的意義。

筆者早前指出,在歐洲中世紀的社會中,不僅實行有封建制,而且在很多領域和方面實行的是非封建性的制度。中世紀的歐洲並不是封建制的一統天下(《論歐洲的封建制與非封建性制度》,《西北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筆者的另一篇文章《從中西「封建」概念的差異看對「封建」的誤解》(《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3期),從概念上區分「封建」與「非封建」。例如,「封建 財政」只是指國王的私人財政,與非封建性財政——公共財政截然不同。正是因為有這種封建與非封建制度的嚴格區分,才有國王徵稅必須取得納稅人同意的原則, 才有議會制的產生——因為議會從一開始是為了協商公共財政而建立的。封建制一方面限制國王的權力,另一方面保護納稅人的權利。而中國恰恰因為沒有封建制, 皇帝憑藉專制權力任意掠奪人民財產,奴役庶民百姓的人身。由此產生的公私不分的國家財政不僅供皇帝揮霍,還用來實行「家天下」制度,供養龐大的皇室家族。 僅此一例就可看出中西社會的巨大差異。

綜合筆者上述幾篇文章看來,西歐的「封建」首先沒有「污名化」的特徵,其次沒有泛濫化的特徵,不是一個能容納一切的大籮筐,只是具體的社會制度。中國本沒有封建制,卻要說秦以後是「封建社會」,這才會把社會中的一切都籠統地稱為「封建」。

現在要面對的是五方式論的「封建」,它的具體表述十分簡單、明了:「在封建制度下,生產關係的基礎是封建主佔有生產資料和不完全佔有生產工作者,這生產工作者便是封建主雖已不能屠殺但仍可以買賣的農奴。」[12]然而,這是否符合馬克思的本意呢?

馬克思並沒有集中和明確闡述封建概念。他在不同的論著中多次提到,封建主義的主要特徵是人身依附、地產和大地產、封君封臣制、農奴制、莊園采邑制、等級制 等等,這些都是當時具體的制度。德里克說,馬克思在《資本論》和《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中對封建生產方式的論述十分「含糊」,「即使是在《論前資本主義 經濟方式》一書中馬克思同樣也很少對封建制度作出解釋。」[13]不過,無論馬克思的「封建」說,還是五方式論的「封建」說,都不存在中國式「封建」的那 種被「污名化」和泛濫化的現象。中國的五方式論者將斯大林的論述加工,把「封建」概括為兩點:馬克垚的公式是「大地產加小農」,大多數人則以「地主剝削農 民」作為判定封建社會的依據。這兩者實際上是一致的。可見,五方式論的「封建」並沒有中國式「封建」那麼複雜多樣,其概念是中性的和高度抽象的,而中國的 「封建」概念多是貶義的。

儘管五方式論的「封建」本身與中國式「封建」較少共同點,但是它對後者的形成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這不是示範性的作用,而是將西歐「封建」轉換成中國式 「封建」的關鍵。西歐封建制由兩種制度、兩層關係組成,一種是封君—封臣制,施行於上層社會;另一種是領主—農奴制,體現貴族與下層的關係。一些西方學者 (所謂「資產階級」學者)強調封君—封臣關係,被封建論者稱為「狹義封建主義」。相對而言法國史學家馬克·布洛赫創立的則是「廣義封建主義」。黃春高介紹 說:「布洛赫擴大封建主義概念的關鍵在於將下層社會依附關係納入進來。布洛赫的封建主義是兩個層次的:在上層為附庸,在下層則為農奴。」[14]中國封建 論者堅決反對狹義封建主義,讚賞布洛赫的廣義封建主義。但是他們並未採用布洛赫的方法,而是只將封建主義限定在領主與農奴制這一方面。

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方封建制的重要內容,承認它就必然否定西歐封建主義具有普遍性,而捨棄它,再把領主—農奴制簡化為「大土地所有制和小生產結合」或「地 主剝削農民」的簡單公式,封建主義就有了普遍性。可以說,五方式論的「封建」概念是不合理抽象的結果,它既與西歐封建社會不符,也不能說明中國的社會狀 況。然而,這種抽象將「封建」及「封建社會」普遍化(正因其高度抽象,才能夠普遍化),使之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有的歷史現象。中國中古社會就根據這一理論被 定性和命名為「封建社會」。於是這個社會中所有的事物就都可稱為「封建」的。於是人們就用貼標籤的方式無限制造「封建性」的事物,以致中國的「封建」漫無 邊際,無所不在。

三、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式「封建」

一些封建論者也看到了「封建」被「污名化」的現象,但是他們把這種現象看作是正常的、合理的。馬克垚說,「封建」這個概念,已經「約定俗成」了,「社會上 也時常拿封建來形容落後的、過時的東西,為什麼要放棄它呢?如果不使用封建,那麼近代以來的反帝反封建鬥爭,又該如何命名呢?」[15]

李根蟠部分地承認,現在中國人使用的「封建」不同於中國西周的「封建」和西歐的「封建」,但是卻不同意它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封建概念的說法,他認為中國人對 中國封建社會的認識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的。李根蟠高度稱讚「封建」的被污名化和泛濫化,指出:「至於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廣大群眾接受 了『封建』的概念以後在使用中把它泛化了,一切與五四以來宣揚的民主科學精神不符的事物都被冠以『封建』,於是有封建思想、封建迷信等等辭彙的出現,這沒 有什麼可奇怪的,因為詞義總是在群眾的使用中不斷豐富其內涵的。這也沒有什麼不好,在某種意義上,它正是人民群眾思想覺悟提高的表現。」李根蟠明確說明,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對中國「封建社會」的認識「是從對中國現實社會的封建性認識開始」的。他還說,因為當時人們強烈地感受到中國社會具有嚴重的封建性,所 以「封建」一詞便在社會中廣泛地流行。對社會中醜惡現象的批判就都具有了「反封建」的性質。[16]

一些非封建論者或封建質疑論者,例如馮天瑜、葉文憲以及筆者,嚴厲批評中國式「封建」,認為它導致人們對「封建」的誤解和濫用,應當及時糾正。還有少數學 者,例如吳承明,雖然不同意中國式「封建」,但是對其持保留態度,認為對中國秦以後叫不叫「封建社會」都可以,關鍵是要明白中國封建與西方封建及馬克思主 義「封建」概念並不相同,是「中國特色的封建」。

筆者認為,對中國式「封建」應採取歷史主義的態度,區分它的政治作用和學術作用。 「反封建」口號在歷史上的作用應當充分肯定。即使在改革開放後,「反封建主義」仍是思想解放和政治批判的一面旗幟,黎澍等思想家就是提倡「反封建主義」的 先鋒。不過,時至今日,作為政治批判武器的中國式「封建」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應該從政治轉向學術,進行全面的學術建設。馮天瑜多次引用侯外廬關於封 建論「語亂天下」的說法,在這裡需要認清究竟是如何亂,具體危害在那兒。

從封建概念的演變來看,由西歐「封建」到五方式論的「封建」隨後又到中國式「封建」,經歷了大幅度的時空轉換,其間不斷地置換著概念。最終造成的中國式 「封建」是對「封建」的誤解和濫用,它已經嚴重影響到對中西歷史真相的認識。西歐的封建主義具有兩重性,五方式論只強調它消極的一面,即「地主剝削農 民」,使得封建主義積極的方面長期受忽視。然而西歐封建主義的實質是明確規定各等級的權利和義務,不是以往簡單認定的那種領主剝削農奴的階級對立。最基本 的有兩點:一是權利和義務的對等,享受權利就得盡義務,同樣,盡義務就應享有相應的權利——議會制就是根據此原則建立的;二是無論上下,都既有權利,也有 義務,非一方獨享權力和權利。以往我們因對封建的誤解,以為封建主義是落後的和醜惡的,因而未能看到,西歐的封建主義有積極的一方面,例如契約的原則、互 惠的原則、等級內相對平等的原則、分權制約的原則等等。這些都對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封建主義為社會留下了相當充裕的空間,使得 新生力量有生存和發展的條件。而中國 「大一統」的國家/社會中,新生力量難以產生和發展。中國恰恰是因為沒有西歐的那種封建主義,才長期停滯、落後。

法國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在《封建社會》一書中指出,西歐的封建制度是封君與封臣之間的一種雙向契約。「西歐封建主義的獨創性在於,它強調一種可以約束統 治者的契約觀念。因此,歐洲封建主義雖然壓迫窮人,但它確實給我們的西歐文明留下了我們現在依然渴望擁有的某種東西。」[17]然而,中國人根據中國「國 情」製造出來的中國式「封建」,不僅根本沒有這些積極的內容,反而成了落後、腐朽事物的代名詞。把中國中古社會說成是「封建社會」,抹煞了與西方的差異, 無視中西方各自的特點,對於歷史研究只能是有害無益。

必須承認中國「封建」一詞的涵義已經「約定俗成」的事實,因為「約定俗成」本來就是語言的本質特徵。既然它已經在社會上發揮了、並仍然發揮著很大的影響, 我們當然要正視這個現實。但是,這個「約定俗成」只應限定在社會語言的範圍內,而學術語言應該有自己明確的概念,有恰當的學科理論依據,不能將錯就錯,因 為「約定俗成」就繼續混淆不同的概念。如果說,前輩歷史學家沒有來得及對「封建」作歷史考察的話,我們應該做這項補救工作,把歷史的面貌恢復過來。


徐行之的回答一大片,沒看完。說說我自己看法。

封建,我們先從字面意思去理解。固步自封,封建的封字就是這個意思。這樣以來,建字就很好理解了,但是,我這裡要說的是,這個建字,不僅指社會的發展,還有國民教育普及等等精神建設。

那麼,通過上面一段我們就知道了,封建的意思就是將一個社會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祈求穩定,亘古不變。

在古代,由於科技的落後,人類不能明白很多偶然事件的真相。所以出現了鬼神論。這個鬼神論,可不是一個貶義詞,是一個中性詞。從人類開始群居出現社會生產這種現象開始,鬼神論就已經存在。

封建社會想要亘古不變的統治,所以在鬼神論中取出有利於統治的迷信教條,加以誇張擴散。目的是穩固民心。

封建於道德的壞處,恐怕就是當代鼓吹之自由相反的意思。封建社會的道德觀,我們華夏,從宋代開始的人倫道德觀一直影響到當代。在宋以前,大抵都是比較寬容的(有待考證,本人也只是偶有浸染)。

在我的理解中,封建社會在元滅亡後才是真的開始,明清兩代,固步自封不思進取是華夏當代最容易了解到的歷史。若是明清從封建中覺醒,泱泱華夏,豈是小小日本南韓所能蚍蜉撼樹之存在?


所謂「封建迷信」,是為「科學」服務的。來達到政治目的。


直接搬運為什麼很多人認為中國秦漢之後不是封建社會? - 荊光裕的回答


個人認為是封閉而建國。這種封閉是多方面的,比如思想、經濟。有點像民族主義。


在歷史層面上講,封建是指自秦統一以後的中國的一種社會形態,這裡不單單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這是政治制度上的封建,還包括古代封建思想,比如男尊女卑等,包括經濟水平,中國是小農經濟,西方是莊園經濟,等等等等

從政治層面上講,可以把封建歸結成一種落後文化,比如算命,甚至是腐朽文化,比如裹腳等


你可以去看看一本書,叫做人類簡史,可以解答你的困惑!


封建其實原意是指的一種分封制的政體形式,西方在1400年前的社會樣式是較為典型的,而我們通常所說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其實是君主集權和分封制統治的綜合體。因為其所處的時代、科學水平、宗教等局限性的影響而使其普遍顯得與現代的一些理念和常識相悖,所以現代的我們有時候會對一些落後的觀念和做法冠以「封建思想」或是「封建做法」而加以鄙視和反對,一般也經常和「迷信」組合成貶義詞「封建迷信」。第一次試著用簡單的話來解釋這個包含內容豐富的詞,不到之處多交流,望對你有所幫助。



封建這個詞是個貶義詞吧,應當是較於科學來說的定下的一些規章制度,或者一些習俗傳統不利於人的自由發展,甚至導致一些可怕的後果。再就是一些沒有科學依據的思想理論,給人心理壓力的輿論。


封建就是中國傳承千年的糟粕文化


說的很對,但是封建社會下的我們又無能無力,弱勢只會挨打


封建是一種社會形式,在當時那個社會發展階段,就人類的認知水平和生活需求而言,封建的社會形式是最合適的,然而到今天,從政治需要,經濟發展各個方面來說,封建這種社會形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生產力發展和生活需求!落後了,就意味著各種不好的辭彙!


一切制度的服務於政治,如封建中的制度,服務於帝王一樣,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他也約束了很多權貴。


封建是對過去落後制度文化的一種批判,是近代華夏遇到危機時的借口,總得來說還是在於我們自身。

可能幾百年後的人,也會認為我們這個時代很差,就像我們把以前的時代稱為奴隸、封建時代一樣。

它不過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替代詞語,代表的是那個時代的失敗一面。


封建社會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經之路 社會規律而已


推薦閱讀:

自私是不道德嗎?
女子打工供男友上學遭拋棄,對於這件事你們是怎麼看?
如何解釋完顏陳和尚臨死前的行為?
如何評價網友反對「廣西玉林狗肉節」?
炫富是不道德的嗎?

TAG:歷史 | 道德 | 迷信 | 封建 | 帝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