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聯達BIM5D有沒有人用過,怎麼樣?
廣聯達BIM5D 在施工階段的應用好不好用?
這是我們BIM軟體江湖系列的第五期,這個系列的節目,不是去誇獎或者批評某些軟體,而是通過對不同軟體商的分析,了解他們看待BIM的角度,從而給你一些更高層面的思考。
這次,咱們把視野放到國內,來看一家你好像很熟悉,又有點陌生的公司——廣聯達,以及它的BIM5D。
提起廣聯達,你也許馬上能想起來造價和算量,這也是它留給絕大多數人的直觀印象。
這家創立於1998年的公司,創業前15年都在做一件事情:把工程造價電算化在全國普及。這15年,它專註於服務一類人,就是工程造價人員。
2013年之後,廣聯達從點對點的功能軟體提供商,開始向建設領域的互聯網平台商邁進。涉足到的領域很廣,包括造價、大數據、徵信、金融等等,開發出了70多款應用。
今天咱們要說的是它在BIM領域的核心產品,BIM5D。
這個軟體不是一開始就設計好,然後直接推向市場的,而是在實際的工程項目里一點點被磨出來的。
廣聯達在2008年開始成立BIM研究中心,後來到了2010年,開始建造自己的二期辦公大廈,它希望藉助這個的機會,把這兩年對BIM的研究落實,打磨成一批好用的軟體。
這個過程中,同時作為設計者、業主和施工管理者,團隊積累了大量實際需求,並把這些需求寫成一行行的代碼。
2012年,廣聯達中標了廣州東塔項目,這是它第一次把BIM技術應用到超高層建築的施工建造中,利用之前的BIM軟體雛形,為東塔項目深度定製了一套基於BIM的施工管理系統。當時這套系統的名字叫GBIMS。
項目成功後,廣聯達認為這樣深度定製的系統過於龐大複雜,不適合解決其他中小型項目的通用問題。
於是,廣聯達剔除掉一些和BIM沒有強關聯的功能,把碰撞檢查、模型瀏覽這樣的功能單獨製作成免費的軟體。抽離出一套通用性比較強的軟體,命名為BIM5D。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廣聯達開始提出「輕量化」的理念,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分析目標用戶最高頻的需求,給他們提供最大程度上簡化的軟體。
這個理念一直貫穿廣聯達的產品、服務和培訓體系,直到今天。
現在BIM5D的最新版本是3.5,增加了不少新的功能,我們在這期節目的最後會也給你提供下載。
在正式給你講這款軟體之前,咱們得先說說關於BIM的一個認知問題,你需要帶著這個問題來看後面的內容:我們得到一個BIM模型之後,下一步該怎麼辦?
目前有很多的宣傳是這樣說的:利用協同和可視化,做出一個BIM模型,一鍵算量,導入到其他軟體進行分析模擬,再做上一套施工動畫,剩下的就是工人兄弟們按照模型去施工,項目完成後,把模型交給甲方,做後期的運營維護,一個全生命周期BIM應用就這樣誕生了。
現實卻遠遠不是這樣,BIM在中國花了十年的時間,無數的公司用真金白銀砸出了實實在在的教訓:優質的BIM模型,僅僅是剛剛開始,設計階段之後還有龐大的工作需要人們去完成。如果希望後面的事情都能「自動」完成,那最後只能得到一個看起來漂亮的三維模型。
我們來看看廣聯達BIM5D是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的。
首先你要知道,BIM5D不是一款建模軟體,它不能像Revit那樣創建BIM模型;它也不是造價軟體,不能完成BIM算量這樣的工作。
BIM5D有著非常清晰的定位:它的核心服務對象是施工總包單位,核心服務的業務是施工管理。
它的功能,是把項目的合同、質量、進度、成本、物料這些信息,關聯到已有的BIM模型上,實現這些信息更高效的管理。
BIM5D的軟體架構叫做「三端一雲」,即PC端、手機端、瀏覽器端,以及BIM雲服務。「三端」由項目中不同的人員分別使用,雲服務則是在後端支撐它們之間的數據存儲和傳遞。
這三端,在不同的角度回答了「有了模型,下一步該怎麼辦」這個問題。
下面咱們分開來說說這三個模塊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
PC端
這個模塊是安裝到電腦上的,項目中主要人員都可以使用它。它回答的問題是:「項目該如何施工」。
它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導入模型。
一種是直接導入:通過插件或者IFC的方式,導入建模軟體里的模型。像Revit、犀牛、sketchup、Tekla等常規建模軟體都可以直接導入。這種方式適合於純技術人員使用。
另一種是通過算量軟體間接導入:以土建項目為例,可以在Revit里通過GFC插件導入到廣聯達自己的土建算量軟體GCL中進行算量,再通過算量軟體導出到BIM5D。如果有商務人員參與了算量工作,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導入。
不同專業、不同樓層的模型可以在建模的時候提前劃分好,甚至可以從不同的建模軟體導入各專業的模型,再整合到一起。
光是導入3D模型沒有什麼用,對於施工階段來說,3D模型相當於一個空的Excel表格,你還得把信息填到這張表格里,對於施工方最有用的信息就是成本數據。
這一步可以導入兩種成本數據,一是合同預算——也就是按照合同可以在甲方那裡拿到多少錢;二是成本預算——也就是我要花多少錢。
導入後,需要手動進行數據匹配,就是把清單中的成本信息,逐個對應到模型的構件上。
這一步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工作,儘管BIM5D提供了一些篩選機制來提高效率,還是需要操作人員對BIM模型有著深入的了解,同時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才能完成。
如果之前已經有商務人員在廣聯達算量軟體中套過做法,然後導出模型到BIM5D,那這一步的預算信息是可以自動匹配的。
到這兒還沒完,咱們接著用Excel表格的比喻,現在我們每個格子里都填進了成本信息,但這些格子是隨機和混亂的,沒法進行統一管理。還得把這些格子按照一定的規則來排序,這個規則,就是時間。
下一步,就是導入和時間相關的進度文件。BIM5D支持斑馬進度和微軟Project兩種格式的文件。
這一步同樣需要進度和模型的手動關聯。可以先關聯構建再劃分流水段,也可以直接關聯到劃分好的流水段上。
除了上面這些,PC端還可以導入一些其他信息,比如合同文件、變更資料等等,用於後面的管理。
回顧一下,我們導入了3D模型和構件屬性,告訴計算機「這個東西是什麼」;接著把每個構件都關聯上成本信息,告訴計算機,「這個東西我花多少錢,能拿多少錢」;最後把每個構件都關聯上進度信息,告訴計算機,「這個東西在什麼時候是什麼樣的」。
這3D模型加1D進度再加1D的成本,就是BIM5D的含義。
在比較複雜的錄入完成之後,後續的工作,本質上都是利用軟體的自動歸類和匯總運算,來任意提取某一群構件、某一段時間裡的成本信息,用人話來說,就是:「哪些東西,在某段時間是什麼情況,要花多少錢,可以要來多少錢。」
咱們來簡單歸納一下這些信息的應用場景:
批量選取一部分模型,看它們的計劃完成時間,便於合理安排工序穿插。
總體查看各個流水段工作的進度,選擇某個流水段看收支情況,便於合理安排生產計劃,對項目現金流起到支撐作用。在時間軸中,選取某一段時間,可以看到這段時間中的預算工程量、資金曲線、設備進場等信息。分包單位在報量的時候,選取相應區域的模型,看這部分合同金額是多少,能要回來多少的進度款,該批給分包單位多少錢。利用關聯好的模型、工序和成本,製作模擬動畫,動畫包含了場地變動、建築物本身的生長、每個時間點的成本和整體資金曲線。在合約視圖下,查看任意流水段的收支清單對比。用報表功能,按照不同區域、不同的收支項目,導出相關的報表。此外,光是知道成本還不夠,怎樣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保證質量,也是通過PC端來進行設計的。再用人話來說,就是「為了讓這些東西花這些錢能成這個樣子,具體該怎麼做」。
舉兩個例子:
利用構件跟蹤功能,提前設置樁基、鋼構等構件的工序工藝,建立一個跟蹤計劃,推送給手機端的使用者查看和執行。
創建流水任務,結合工藝庫,把任務拆分成具體的子任務,分派給各個手機端的執行人。
PC端的主要功能先說到這兒,咱們再來看看移動端。
這一端是手機上的app,主要由現場施工人員使用,它回答的問題是:「項目實際施工的怎麼樣」。
施工人員和工長,可以把現場的質量和安全問題,上傳到雲,便於PC端和瀏覽器端查看。
這些問題也可以發送給責任人,在整改後得到反饋,形成一個在線任務系統。
通過掃描二維碼的功能,可以查看構件屬性、工程量等信息,這個二維碼由PC端自動生成,可以列印出來貼在構建上。
另外,新版的app也可以查看推送到手機上的標準化工藝庫,作為施工指導。PC端發布的構件跟蹤和流水任務也會在手機端同步推送,指導一線人員的工作。手機端可以把不符合工藝管控的數據作為預警,在線反饋給相關負責人。
最後是瀏覽器端
它又被稱為駕駛艙,形式是一個網頁,通過用戶組來控制不同人員的訪問許可權。主要是由項目經理、總工等管理者來使用,它回答的問題是:「項目最近的整體狀況怎麼樣?」
前面說到PC端和手機端把數據上傳到雲,這個駕駛艙,就是從總體上來查看這些數據的。
管理者不需要單獨安裝軟體,就可以在瀏覽器上查看以下信息:
項目人員、施工進度、收支狀態等項目信息。
分區域、分專業查看項目模型。項目的已收、應收,已付、應付賬款。圖紙、變更、交底等常規資料。任務狀態、人員分布、進度照片、勞動力統計等生產進度信息。基於二維碼的構件跟蹤信息。項目的資金管理,可以按照不同區域、不同專業查看資金分析,也可以查看收支對比分析、人材機對比分析等等。查看PC端建立的構件跟蹤計劃,以及手機端反饋的執行情況。查看項目質量和 安全問題的整改進度,分析質量安全問題的趨勢,改善傳統管理方式中「質量靠經驗,責任靠良心」的問題。
上邊說到的PC端、瀏覽器端和手機端,聽起來像是獨立運行,實際是在很多功能上都是一直保持協同的,比如構件跟蹤、質量安全管理。總體上你可以粗略的理解為:PC端通過預演施工來建立任務,手機端執行任務並反饋,瀏覽器端查看總體的任務進展。這也是為什麼背後需要BIM雲服務的原因。
* * * *
以上是BIM5D這個軟體的功能,這些內容只是一個總體介紹,軟體還有很多的細分功能,就不在這裡一個個說了,節目的最後會留一份最新版的軟體使用指南給你。
今天的軟體江湖之旅還沒有結束。我們最後來通過BIM5D看看廣聯達這家公司眼裡的BIM。
BIM5D不是設計軟體,和Revit這樣的建模軟體天然不是競爭關係。
它的核心功能是「利用模型管理項目」,處理的核心數據是「進度、成本、質量等管理數據」,核心用戶是施工總包單位。
比起設計階段的BIM應用,這幾點其實是進入了BIM應用的深水區,只懂建模、不懂施工的人很難使用它。
一旦進入這個深水區,就會有不少人本能的感到抵觸。很多人還是希望要麼不要用BIM,要麼用簡單、炫酷、萬能的BIM。
在中國以往的施工BIM嘗試中,所有相信「BIM萬能」,「上了BIM馬上就能看到效益」這些說法的企業,無一例外都白交了學費。因為他們沒有正視實施BIM的難度。
你要知道的一點是,施工方如果想要提升管理水平,更好的控制成本,不發生改變是不可能的,不管這個改變是BIM帶來的,還是其他東西帶來的。想要改變,就需要在管理模式甚至是工作方式上進行變革。比起「什麼都不做」,做任何事都會帶來麻煩和抵觸。
BIM帶來的管理方式的改變,是「價值大,但變革也大」的。
而BIM5D嘗試去做的,是用「輕量化」的理念,小步快跑的辦法,把比較大的變革拆分成一系列變革比較小的子任務,讓變革對於項目中的各個角色,都來得溫柔一點。
如果之前對BIM5D有所耳聞,你可能會覺得5D動畫和施工模擬是它的核心功能,好像所有人費力做一個模型,就是為了出一個動畫。
實際上,模擬動畫是一個副產品,重要的不是動畫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每一個時間點項目進展和資金狀況的預演。
那再進一步追問:反正現場也會改變,那施工模擬又有什麼用呢?
很有用。比如你說項目成本要控制在3000元每平米,這是個沒有操作性的指標,怎麼操作才能達成每平米3000?這次如果沒達成,下個項目能達成嗎?在沒有模擬的時候,只能靠經驗。
模擬的作用就是讓所有人都看的到、看得懂未來項目的情況。在達成一致的前提下,用上述的三端協同,來向著這個預演的目標行動。
變化是一定會有的,出現了變化,可以和模擬進行對比,進度延誤了多少、預算超了多少,有一個評價的基準。這些變化和評價也會作為數據被保留下來,成為公司不斷調整和改進的重要參考。
這就說到了從用軟體的人,到整個企業實施BIM的價值關係了。
你會看到,廣聯達建議的BIM實施是這樣一個三層的邏輯:
首先,先是在「崗位級」這個層面,比如PC端的成本管理,手機端的任務列表,對於每個具體的使用者,做的還是原來的事,只是換了工具。用手機實時發送現場情況,接收指令,總比開會、寫報告要方便的多。這一步,先不談BIM重應用,讓基層人員都能感覺到新工具帶來的效率提升。
而像模型深化和維護這樣的工作,廣聯達則是建議在現階段不加重原來人員的負擔,增設新的BIM部門和崗位,專人專職。
下一步,這些技術人員持續的工作,會把可分析的信息,源源不斷提供給項目管理者,讓他們更清晰的掌握項目整體情況——這些信息在以前也有,只不過是離散、滯後和低效的。有了這些信息,項目管理者能做出更好的決策和安排,就有了「項目級」的BIM應用。
再下一步,這些數據經過多個項目的實施和積累,最終會成為整個公司的資料庫,包括資金走向、利潤分析、成本控制優化等等,它們被軟體 和雲加工匯總,成為「企業級」BIM實施的基礎。
這些數據,必須是從每一個人、每一個部門、每一個項目,一點點積累和匯總上來的,它們才是企業應用BIM獲得的真正財富。
這個觀點,在我們的BIM千人千語節目第二期中,飛揚先生作為一線施工管理人員,做了很詳細的解釋。BIM千人千語第二期
廣聯達在基層用戶體驗方面持續投入研發成本,也是因為,想讓施工BIM這條路走通,本質上還是靠人。只有人把軟體用起來,才能有數據產生,進而產生更大的價值。
從上而下的推行,從下到上的實施,用以點帶面的方式小步快跑,逐層達成企業的BIM落地,這就是廣聯達公司眼中的BIM之道。
這次,BIMBOX收集了很多針對廣聯達和BIM5D的問題,走訪了廣聯達公司。通過和工程師們的交流,我們能感覺到他們的認真和誠懇。我們提出不少用戶反饋的問題,有一些比較尖銳,他們也都正面回答;其實很多市場上的反饋和抱怨他們都知道,只不過軟體的迭代和改進需要時間,代碼是一條一條敲出來的,每次一更新都少不了用戶的反饋,也凝結了所有人的智慧和心血。
這些問題和廣聯達給出的解答,我們放到下一期來給你細說。
你在公眾號BIMBOX本期的內容下留下你的郵箱,我們會把最新的BIM5D 3.5版的試用版,兩款廣聯達出品的免費軟體,還有最新版詳細的學習教程打包發給你,如果你是老用戶,可以看一看,原來不滿的問題,是不是得到了改進呢?
這次的內容,非常感謝廣聯達公司對我們的熱情接待和耐心解答,作為回報,我們也幫他們帶一句話給你:最近廣聯達正在進行崗位比較多的招聘,包括IT工程師、BIM工程師等十幾個崗位,如果你有這方面的職業規劃,可以百度「廣聯達BIM招聘」去關注一下。https://zhuanlan.zhihu.com/p/29133908今天接受了BIM5D一天的培訓。
用下來體驗非常差,光是廣聯達大廈這個10層不到的模型,一小時就會平均閃退3到4次,其他層出不窮的各種卡頓、各類bug就不多說了。再想到目前負責的項目十倍於它的體量,感覺未來一片黑暗。
軟體界面清爽,外觀尚可,但使用難度較高,學習成本較大,不過這畢竟是功能強且集成各條線的專業平台,這點也可以理解。
我的感覺是,廣聯達BIM5D的野心很大,但真的要實現這個野望似乎不是一般的艱難。由於本人在軟體開發領域也略有涉獵,所以也非常佩服BIM5D的開發人員能夠寫出這麼龐雜的體系,牽涉到層面之廣真的是不亞於一款大型遊戲的開發了。
然而,對於BIM5D以BIM模型為核心實現精細化協調管理施工各條線的「大雜燴」理念, 本人並不苟同。這十多年來,BIM領域總是提出大而全的口號,號稱要用三維信息化的模型進行建築工程的管理,但實際情況來看,運用起來效果小、實際的推廣速度也很慢。各個建築項目的BIM情況往往是止於形以售其貌,裝逼糊弄人的成分大,真正產生效益的含量小。
對於BIM,我們不妨為它的野心降一降燥、壓一壓火。BIM在展示項目效果、管線碰撞、複雜節點施工交底等領域的確有著別具一格的作用,我們可以抓住BIM在三維多尺度、展示直觀、效果高大上、模型直接導入算量等優點,輔助於建築工程的建設,幫助工程師提高工作效率、減少施工錯誤,而非一味的求大求全。
事實上,就好像我們都習慣於二維上的瀏覽器、很少有網站會做成三維的形式。對於施工精細化管理來說,一個具有針對性的OA系統,並且在其下嚴格執行可能更容易產生效益。把軟體裡面的三維模型去掉,留下進度計劃、合同管理、工程變更、現場質量管控App這些純二維平面化的東西或許對整個施工團隊更有利,也能讓客戶端更輕便、更實用。至於BIM,就讓它成為輔助性的提高局部生產力的小工具吧~
總而言之,對BIM5D我是看衰的,希望在未來廣聯達能夠打我的臉。
2017.10.10更新:
用了一段時間再談一下感受吧。
我覺得,學跳舞的BIM貓的回答比較中肯~如果你想系統性地了解BIM5D的話,可以仔細閱讀一下她的回答。
希望BIM5D可以堅持「輕量化」的理念(其實,也是我之前回答中的理念),將產品越做越好。說到底,產品質量很重要,如果你的產品體驗足夠把你要畫的大餅都體現出來,那麼肯定會得到用戶的認可的。
可能會有人吐槽,認為現場的管理人員對新事物比較抵觸,不喜歡用BIM5D,但是我覺得這個App的存在可以讓我們的施工現場更加規範化。看似多了一個束縛,但如果真的使用下來,其實這種標準化的管理還是能提高施工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的。
還有通過三端協同降低項目成本,這個概念我也很看好,雖然要真的實現起來認真而道遠~
PS:其實,我更看好企業內部自己定製一套基於雲的三端協同的項目管理系統,自上而下地強行進行推廣,哈哈~
現在就在項目上嘗試使用廣聯達BIM 5D。不得不說廣聯達的營銷很牛逼,銷售人員吹的牛逼哄哄,而技術人員表示很多功能暫時無法使用。買軟體買雲空間花了十多萬,現在看來最大的用處就是領導可以在網頁端看模型會覺得比較牛逼,然而很多免費輕量化BIM軟體都可以實現這個功能。但畢竟咱們部門花了錢也只能硬著頭皮介紹領導使用這個軟體。成本功能更不用談,根本無法使用。再來說說那個雞肋的事實進度、安全、質量管理功能,這個功能對於領導來說確實不錯。領導躺在沙發上掏出手機打開APP就可以看到工地每天實時傳上來的照片進度等,但需要現場工長每天更新數據,安全質量問題也需要現場工長每天上傳這些內容。現場的工長以及其他人員的學歷水平都比較低,對於新事物的接觸都非常抵觸,不願意增加自己的工作量,這就很尷尬了。
然而我們為什麼還要用?重要的一點是國內各種BIM類獎項的評委似乎都有廣聯達的人,當沒有使用廣聯達BIM 5D的項目彙報方案時評委第一句話就是你這個項目怎麼連廣聯達BIM 5D都不用,這個都不用怎麼利用平台進行管理?一句話就給這個項目幾乎判了死刑。
剛完成一個項目利用了廣聯達BIM 5D軟體,復盤一下軟體使用感受。
1.混凝土提量不方便。
廣聯達BIM 5D軟體具有混凝土提量功能,可以根據樓層以及流水段提取混凝土量。估摸著軟體產品經理可能沒在項目上工程部做過。跟了好幾個大型項目沒見過哪個項目的混凝土澆築時根據流水段澆築,單次澆築的混凝土很可能是流水段的其中一小部分,這樣廣聯達就無法體量了。工程部帶著澆築單找我提量時候我的內心是痛苦的,不得不花20分鐘重新拆分revit模型然後再提取混凝土量。我寶貴的時間就這樣沒了。廣聯達BIM 5D需要在在一個產品開發中增加模型可拆分算量的隨意性,即使revit建模時候是一整個構件,能在 BIM 5D中隨意切分算量。
2.軟體操作居然沒有ctrl +z
從office到adobe,再到auto公司所有的軟體都可以在誤操作之後點擊ctrl +z撤退,然而廣聯達BIM 5D誤操作之後只能重新開啟軟體,重新進行流水段劃分等工作。和廣聯達反應了近一年了,依舊沒有改變。
3.BIM 5D排磚只是半自動。
說好的BIM 5D全自動排磚應用,使用時候還只是半自動,後期還需要技術部同事調整。關鍵的是當我把磚排好,貼在項目現場時現場的工人不願意按照這個干。這之能說明一個問題,經驗老道的現場施工工人認為你廣聯達排的磚有問題,不符合現場施工要求。不過排磚可以清楚總體用磚量,避免了二次搬運,不得不說這點還是不錯的。廣聯達也許在這一塊可以優化下,和施工工人溝通下找出最適合排磚的演算法。
4.BIM 5D管理人員居然只能容納50人。
花巨資購買了廣聯達管理平台軟體,這個平台可以載入的人數只有50人。總公司以及分公司各個管理部門的領導需要5個名額,負責BIM實施的各專業工程師需要3個名額。項目上項目部領導班子,項目各部門負責人以及部門辦事員也需要使用平台,項目大點的還有精裝、鋼結構等專業分包的管理人員需要加入管理平台,50個名額完全不夠用。當我詢問廣聯達希望可以增加名額時,廣聯達需要收費。
對於中小型項目,BIM管理平台50個名額確實夠了,然而對於稍微大點的項目就完全不夠了。而且從項目基坑施工一直到精裝修施工階段,來來往往的分包很多,有時候很多分包單位同時在場,每個管理人員都需要註冊賬號,50個賬號真不夠用。
5.公司信息化管理平台太多
公司有內部OA系統,有P6進度管理系統,有視頻監控系統等。項目上工程部,質檢部等部門的同事每天辛勤工作之後需要回辦公室填OA系統,填P6系統,而現在又多了一個BIM 5D平台系統。在現場已經累的不要不要的,回來還要應付這所有的工作。真心希望公司能夠統一一個綜合管理平台,不要再讓項目上的同事把重複的工作做好幾遍。
6.PROJECT進度計劃
廣聯達BIM 5D現在只能導入Project計劃表,然後根據計劃掛接BIM 5D模型。碰到過項目用EXCEL編計劃的,也有用P6編製計劃的。我不得不將這些軟體編製的計劃重新用Project編製一遍,對於這個問題我也很無解。
7.手機客戶端無法看REVIT模型
廣聯達BIM 5D一直宣傳BIM輕量化應用。稍微大點的模型在手機客戶端就無法查看,廣聯達客服回復是模型過大,然而我用那個叫e建築的手機APP卻可以看。更讓我費解的是,當我覺得可能是以為你模型過大導致軟體無法觀看,嘗試將拆分後的revit建的機房模型導入時候,廣聯達回復這需要另外收費買空間才可以觀看。這就尷尬了,我用e建築免費啊,只不過需要重新給所有需要看模型的人註冊賬號比較麻煩,於是我做罷了。不看就不看吧。
不是revit最好用么?
現在也在用廣聯達BIM5D做給施工單位項目諮詢。 施工單位主要需求就是利用軟體根據現場實際施工進度統計構件的工程量,套用清單的話可以算出已經用花了多少錢,可以向甲方要多少錢等。在統計工程量方面做的確實不錯。
用過5D一段時間,有些小功能還是很實用的,像快速工程量提取,自動拍磚(有一些問題),專項方案查找,很方便,但是後續成本這塊感覺效果一般,通俗點說,像是把各種清單數據填進去以後,5D給攪和一下,生成一些報表之類的東西
記得之前廣聯達的新軟體發布召開了一個發布會,邀請我們參加,但是去了才知道雷聲大雨點小,說是5D實際體驗並那麼理想,如果要是機電方面的BIM可以用我們的軟體Rebro
可以試試BIM大師5D平台:http://www.bimdashi.com
假裝謝邀。廣聯達bim5d正版剛使用不久,項目上暫時只用上了排磚圖(還是牆砌好之後才用來展示,而且一些問題軟體沒辦法解決)。……將就著用唄。(一直覺得廣聯達的軟體不夠細膩,可能對廣聯達有點偏見吧)
不邀自來----------------------------分割線---------------------------------專業機房新購置了廣聯達bim系列的軟體 這兩天培訓的時候感覺還可以沒有閃退之類的事情發生 培訓使用的模型是廣聯達辦公大廈的模型 廣聯達bim作為我自己第一個使用的bim軟體 還是給我許多驚喜的 操作方面 整體思路還是很清晰的 只是在細節操作的時候會很麻煩 對廣聯達bim軟體的發展前景我個人表示還是很看好的
我正在應用廣聯達bim5d做世紀工程,這個軟體最大的好處就只能將原來廣聯達算量和極佳的數據合併,並且提供按進度提取工程量
推薦閱讀:
※學建築電氣的本科生應如何學習bim軟體?
※很多人說 Revit 有出圖不規範等的問題,在國內難以推廣,到底是為什麼呢?
※目前,國內BIM軟體運用有哪些?
※SketchUp之於BIM的應用可行性如何?有前景嗎?
※BIM在工業(如冶金、化工、電力等)設計領域的應用現狀如何?和建築方面相比是否前景更好
TAG:B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