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國家是怎麼評價中國在二戰中作用的?
單位考試,看到參考書里寫到二戰中以美、蘇、英、中四大國為首的反法西斯大同盟最終戰勝法西斯集團。想到之前學習的時候也都沒有深究過這個問題,在美、蘇、英這些國家的歷史話語體系中,對中國在二戰中的作用是怎樣的一種定位呢?
——————多圖預警————————
感謝大家支持,破500了。最近又去了一次,補點圖。
----大家好我是更新分割線---翻了一下照片發現當時相機太渣了...求輕饒。
這是尼米茲上將的祖宅。
南京大屠殺
飛虎隊
另外從博物館主頁的可視化3D博物館偷了兩張圖,侵立刪
給大家附上博物館的鏈接
Virtual Tour
-------大家好我是原文-------
我給大家補個業界良心,雞湯雞湯。德州弗雷德里克堡,是海軍上將尼米茲的家鄉。(啥你不知道尼米茲是誰?我讓多炮塔神教的教民教教你做人。。。)這裡有一座太平洋戰爭博物館。這是我見過的最業界良心的博物館。為啥?我一進去,發現展覽是從明清海禁,日本鎖國,鴉片戰爭,黑船事件開始講,然後各種講太平天國義和團,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還看到東鄉平八郎題寫的皇國興廢在此一戰之類。然後皇姑屯九一八南京大屠殺一個一個講。我以為自己跑到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了。。。洋洋洒洒大概四分之一個博物館內容過去了才到了珍珠港。。。
這一刻我對這幫德州佬肅然起敬。。。
-------我是良心補照片黨------
剩下的照片不在手機上,容我慢(等)慢(等)找(贊)稍微總結一下,仔細看了一下好像戰前內容也沒有四分之一那麼多,但是還是做了很長的鋪墊。關於開戰後涉及中國軍隊的內容,也確實很少,主要就是緬甸戰事,以及中國人幫助救助美國飛行員,以及史迪威和常公的矛盾。這一點上,我跟各位答主是一致的,沒辦法,咱們在二戰中出的是苦力,苦勞,人家是功勞。
關於這個博物館,它坐落在弗雷德里克堡,這裡是一個德國移民建立的小鎮,現在是一個旅遊為主的德國風情鎮。尼米茲上將的家鄉。最早這裡有一個尼米茲的紀念館,然後老布希捐錢修建了太平洋戰爭博物館。(PS老布希絕對算得上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這個館是我在美國去的博物館裡比較高質量的,聲光電效果很好。展品豐富,內容全面。館裡還有個紀念園,貼滿了老兵的照片,而且還有一個戶外區,每年會有幾次真槍實彈表演。來德州旅(曬)游(大)玩(太)耍(陽)不要錯過
事實:
1,對於盟軍來說,歐洲戰場是充滿變數,有可能勝利也有可能失敗的。但對美軍來說,太平洋戰場說到底,僅是用現成的國家機器執行了一個大規模戰略級別的「軍事任務」。而最終結果,從日軍不宣而戰的一開始,就已經決定了。
2,中國在二戰期間,有且僅有當了一個「因為太胖,所以總也打不死的胖子」的作用。
3,如果歐美始終綏靖,中國這胖子早晚會死。
4,在歐洲戰場,拋開一切細節的討論,僅是說基於客觀細節的較客觀評價,對擊潰納粹德國,蘇聯的貢獻要比西線盟軍大。至於大多少,太主觀,不多說了。
英美態度:
對英美:偉大光榮正確,二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
對蘇聯:邪惡的土豹子,能少提就少提,能不提就不提,但嚴肅討論的時候,不得不提。
對中國:普遍態度是,談不上刻意少提或不提,而是根本不覺得有什麼提的必要;嚴肅討論時,不會刻意迴避,而是認可中國「充當胖子」的巨大犧牲。
或者這麼說,是否能更準確地描述歐美的心態:
從感情上說,相比談論蘇聯在二戰時的作用,歐美更不迴避討論中國在二戰時的作用(如果並不涉及tg現在拿二戰說事兒的話 -- 補充:英美對中國二戰時起到作用的不得不裝著很重視的程度,其實最終取決於tg能把今天的中國經營到什麼程度)。因為:
蘇聯在歐洲的偉光正,和英美在歐洲的偉光正,基本上是零和的;但美國在亞太的偉光正,和中國在中國的偉光正,是完全不矛盾的。
而這種「不矛盾」,並不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有多強,或者中國和英美有多親,或者中國的貢獻有多大。而是因為,在當時的英美眼中,中國僅是一個上不了檯面的完全沒有威脅的受欺負國家而已 -- 事實也確實是如此。
所以在我看來,公平地對待每一個為國犧牲的戰士是絕對應該的,但討論什麼「國軍貢獻大還是共軍貢獻大」,沒有任何意義。首先,一方是政府軍,一方是反政府武裝,對比本就不對等 -- 保衛國家抵抗侵略本就是政府軍義不容辭的義務。而更重要的是,說到底,讓中國贏得抗戰的最大的兩個因素,一是中國的國家規模,二是美軍(一和二的排名不分先後),再接下來第三點,才是國共軍隊的作用。而第三點有或沒有,有到什麼程度,對最後的結果其實影響並不大。
而對英美對中蘇的態度,也是與英美對他國的一貫態度吻合的:當你很差勁但很可憐的時候,你怎麼都是好的,因為我能利用你來享受道德優越感;但當你跟我有匹敵的可能性的時候,無論你怎麼想怎麼做,你怎麼都是錯的。一、英國:
請參見著名私貨黨、戰史研究大牛李德 · 哈特的大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二戰史初心者大概十個裡面有八個會被推薦從這本書開始入門吧嘿嘿)
該書(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01124)一共40章裡面摻雜了9章的非洲作戰……
相對的,涉及蘇聯的只有6章…………
另外,對非洲戰場的描寫最精細可以到達連排級,對東線戰場的描寫基本是軍師級……
這也跟李德大濕的資料來源有關,畢竟二戰之後隨之而來的冷戰以及他自身意識形態的影響使得他應該很難獲取蘇聯的第一手資料;
而相反地,他對非洲戰役資料的搜集簡直堪稱不遺餘力,還親自跑到德國去跟隆美爾元帥的兒子曼弗雷德交朋友談心做採訪……
非洲之戰的後續義大利戰線(1943年才開闢)也佔到了4章,再加上1940的北歐和西歐戰役、不列顛之戰、巴爾幹戰役、大西洋之戰、對德戰略空襲……
反正全書的一半都有大不列顛出場就對啦~
這就是英國人心目中的「二戰」,
大英帝國佔領阿比西尼亞、索馬利亞蘭和利比亞不毛之地的豐功偉績(不算後期加入的美軍,大概英聯邦軍隊只有最多同時投入不到15個師吧……)
比斯大林赤俄(東歐戰線一共一兩百個師不會更少,消滅歐洲軸心軍力量應該達到了盟軍總戰果的2/3甚至更多)
這個迷之閃亮程度的對比 =。=
至於中國戰場……那是什麼東西?能吃嘛?
(好像在緬甸相關章節開恩,稍微提了一下遠征軍)
註:下劃線粗體為非洲-義大利戰線的對應各章,
斜體加粗為其他具體涉及到英國的各章
(第二十三、二十九章應該英國戲份很少,不計入),
前奏總結等部分不計入。
第一冊
第一篇 前奏
第一章 戰爭是如何引起的
第二章 爆發時雙方的兵力
第二篇 爆發(一九三九-一九四○)
第三章 波蘭的蹂躪
第四章 「假的戰爭」
第五章 芬蘭戰爭
第三篇 狂瀾(一九四○)
第六章 挪威的蹂躪
第七章 西歐的蹂躪
第八章 不列顛之戰
第九章 從埃及發起的反擊
第十章 義屬東非洲的征服
第四篇 蔓延(一九四一)
第十一章 巴爾幹和克里特島的蹂躪
第十二章 希特勒轉向俄國
第十三章 俄國的侵入
第十四章 隆美爾進入非洲
第十五章 「十字軍」作戰
第十六章 遠東的漲潮
第十七章 日本的征服狂潮
第二冊
第五篇 轉向(一九四二)
第十八章 在俄國的潮流轉向
第十九章 隆美爾的高潮
第二十章 在非洲的潮流轉向
第二十一章 「火炬」作戰
第二十二章 向突尼西亞的賽跑
第二十三章 在太平洋的潮流轉向
第二十四章 大西洋之戰
第六篇 退潮(一九四三)
第二十五章 非洲的肅清
第二十六章 再度進入歐洲
第二十七章 義大利的侵入
第二十八章 德國在俄國的退潮
第二十九章 日本在太平洋的退潮
第三冊
第七篇 低潮(一九四四)
第三十章 克服羅馬和在義大利第二次受阻
第三十一章 法國的解放
第三十二章 俄國的解放
第三十三章 轟炸的逐漸增強
第三十四章 西南太平洋和緬甸的解放
第三十五章 希特勒的阿登反攻
第八篇 終結(一九四五)
第三十六章 從維斯杜拉河到奧得河
第三十七章 希特勒在義大利最後據點的崩潰
第三十八章 德國的崩潰
第三十九章 日本的崩潰
第九篇 結論
第四十章 結論
二、美國:
普通紅脖連蘇聯的貢獻都不鳥,還中國?
(請原諒渣截圖,已儘力…附上影片片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imh2EBB1yQ)
說到實際的戰史,國內能買到的中文版《贏者之師》(此書有哈佛的招牌背書)很糟糕,
但據說原書很贊(美國戰史中獲評價最高之一)……
反正偏重點也在於美國的參與;第七章提了中國(還提得不少),但只提到1941年為止,後面涉及到亞太戰爭的就基本沒中國了……(常公:我都脫褲子宣戰了你給我看這個?)
章節順序上看不太出來……但其中有文章,請注意〈第十一章 德國生死攸關的一年〉、〈第十四章 殺戮時刻〉和〈第十六章 歐洲戰場的終結〉,
作用於名詞性短語的主體都看不出是誰,
然而德軍的主要損失約300至400萬人卻都發生在這三章的範圍內~ 真是夠春秋筆法的啊~
且本書很喜歡八卦以美軍為主,西方盟軍內部的宮斗:
第一章 災難的源起
第二章 軍事行動中的革命(1919—1939年)
第三章 德國的陰謀(1939—1940年)
第四章 德國的勝利(1940年)
第五章 地中海與巴爾幹半島的佯攻(1940—1941年)
第六章 巴巴羅薩(1941年)
第七章 亞太戰爭的起源(1919—1941年)
第八章 日本的征服之戰(1941—1942年)
第九章 亞太戰爭(1942—1944年)
第十章 大西洋戰役(1939—1943年)
第十一章 德國生死攸關的一年(1942年)
第十二章 聯合轟炸機攻勢(1941—1945年)
第十三章 日本海軍力量的毀滅(1943—1944年)
第十四章 殺戮時刻(1943—1944年)
第十五章 進軍法國(1944年)
第十六章 歐洲戰場的終結(1944—1945年)
第十七章 日本帝國的毀滅(1944—1945年)
第十八章 太平洋戰爭的終結(1945年)
第十九章 戰爭中的人民(1937—1945年)
第二十章 戰爭的後果
三、蘇聯:
個人認為他們吹一吹牛、淡化一下中國不為過(蘇聯戰史也基本不提中國戰場),
好歹滅掉了2/3的德國人……
雖然是逼不得已,也比避實就虛的英美實在多了。
四、補充:
有知友在評論區問到「三分之二」這個比例的可信度,引用來源如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A%8C%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98%E5%90%84%E5%9B%BD%E4%BC%A4%E4%BA%A1%E7%BB%9F%E8%AE%A1)
——注意此處僅包括軍隊死亡人數:
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死亡情況: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總計為531.8萬人(包括死亡的45.9萬俘虜):對蘇作戰死亡418萬人(含俘虜),其他主要分布於(不含死亡的俘虜):義大利15萬、西歐49.5萬、非洲1.6萬、巴爾幹10.3萬等等。
又有知友提到租借法案的作用:
固然蘇聯對於德國的失敗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但英美的支援是決定性的。他們不僅提供了武器裝備,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大量工業設備,如車床,火車頭,以及很多工
業原料,這些不僅大量提高了蘇聯的武器生產製造能力,也解放了一大批人力。具體數字懶得抄書,我記得某期《戰爭史研究》里有。沒有這些支持,蘇聯要自己打
贏衛國戰爭可能性不大,打個平局了不起了。
我的討論如下:
大體贊同,不過決定性稱不上,很重要是可以確定的:
1. Roughly 17.5 million tons of military equipment, vehicles, industrial
supplies, and food were shipped from the Western Hemisphere to the USSR,
94% coming from the US. For comparison, a total of 22 million tons
landed in Europe to supply American forces from January 1942 to May
1945.
注意,美援是大概1750萬噸,減去下面已列明的石化產品和食物煙草,如果都是中型卡車的話,410萬輛,如果都是重型機床的話,大概17萬台,分類數據:
2. The United States gave to the Soviet Union from October 1, 1941 to May
31, 1945 the following: 427,284 trucks, 13,303 combat vehicles, 35,170
motorcycles, 2,328 ordnance service vehicles, 2,670,371 tons of
petroleum products (gasoline and oil), 4,478,116 tons of foodstuffs
(canned meats, sugar, flour, salt, etc.), 1,900 steam locomotives, 66
Diesel locomotives, 9,920 flat cars, 1,000 dump cars, 120 tank cars, and
35 heavy machinery cars. One item typical of many was a tire plant that
was lifted bodily from the Ford Company"s River Rouge Plant and
transferred to the USSR. The 1947 money value of the supplies and
services amounted to about eleven billion dollars.
值得說明的是大部分美製重武器對東線戰場的幫助效果是值得懷疑的(美國拒絕提供四發轟炸機和重型運輸機),所提供的謝爾曼甚至格蘭特坦克在東線大概近似於炮灰,其飛機主要是P39飛蛇式,基本也不適應與滿天飛的FW190和BF109中後期改型作戰。
真正作用很大的還是如你所說的:機車頭(車廂就算了,還不如在烏拉爾大批量生產)、車床(這裡只提到了幫助很大的輪胎工廠,沒有車床的具體數據,有的傾向性明顯——比如發表在百度貼吧和凱迪社區的文章說有幾萬台——我個人懷疑沒那麼多)和食物/副食/煙草。
Lend-Lease
加琛 說的很明白啦。
對於美國來說,重要性比菲律賓游擊隊高,低於包括澳大利亞自由法國和加拿大在內的任何一個西方盟友。(當然在麥帥那裡誰高誰低就說不準了)
對於英國來說,重要性比印度軍隊要低一些,緬甸戰場歸根結底還是附屬於印度戰略的,而三哥的部隊在境外幫著打了不少硬仗呢。
對於蘇聯來說,呵呵大侄子你是真傻假傻,那東北是誰解放的?要是你有貢獻,還輪得到我解放你的領土嗎?歐洲被我解放的國家後來都成衛星國了,你能保持獨立已經是很給面子啦。中國對於二戰最大的貢獻就在於沒有被快速滅國。
當年,我和英國還有俄羅斯帶著法國中國兩個豬隊友打天梯,遇到了軸心國戰隊。
麻痹兩個豬隊友一直送啊,剛開局就死成狗。
然而對面更慘,德國日本兩個電一王者初期建立的優勢,中後期被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三個豬隊友生生送沒了。德國兩線遊走導致發育不足,日本gank我結果大空被我反殺。
最後,終於拖到了45分鐘,我攢出了神裝,和俄羅斯、英國一起在對方二塔越塔強殺了德國,然後刷新大招二連秒了日本。對面剩下的三人根本毫無威脅,被我們仨一波破了高地。
有效果,但不重要。
中國戰鬥力很渣,但畢竟也算大國,好歹也消滅了幾十萬日軍的。
能消滅幾十萬軸心國軍隊的,同盟國里美蘇自不必提,我不知道英軍是否能達到這個數,不清楚。
不過英軍消滅的軸心國軍隊,不會上到百萬計,就算比中國多,也是幾十萬級別的。當然英國的貢獻肯定不是中國能比的,貢獻不能僅以消滅軍隊而論。
別的任何同盟國,應該都不會有幾十萬的戰績了,能有幾萬的就不錯了。
中國戰場,對日本來說還是比較重要,雖然次於太平洋戰場
但對盟國美英蘇三巨頭來說,確實不重要,越到後面越不重要。開始時還有牽制大量日本陸軍的作用,後期大局已定,有你不多,缺你不少。
完整的論述@加琛他們已經說得很好啦,這裡再補充一個小小的事實細部,或許有所幫助(出自《擁抱戰敗》)
美國佔領軍在日本軍事佔領時期推行了一系列出版審閱政策(封禁出版物)和文化修正政策。其中經常被人遺漏的一個術語變更是置換了日本人眼中的戰爭名稱。
日本人被禁止將其在亞洲的戰爭稱為(原本習慣的)「大東亞戰爭」,而代之以「太平洋戰爭」的稱謂。此項變更由佔領軍最高統帥部於1945年12月引入,原義是消除民族主義和泛亞主義教化與宣傳。但是這種「相當於語義學帝國主義」的行為卻產生了意料之外卻持續長久的後果——「大東亞戰爭」這種富含侵略主義的語態將戰爭中心明白無誤地標誌在中國和東南亞戰場,而「太平洋戰爭」這一勝利者的新說法卻將戰爭的中心無可置疑地移到了太平洋地區,完全指代日美之間的戰爭。
「對此事件的更名並非出自任何陰謀,而只是征服者自發的種族中心主義反映。他們根本將日本在亞洲的對手排除在了任何有意義的角色之外」,現在又直接將他們從戰爭的名稱里刪除的無影無蹤了。「這種不得要領的更名,非但不能提醒日本人對戰爭罪行的自覺,反而推動了他們逐漸淡忘對亞洲鄰居們所犯下的罪行。」今天試試跟普通日本人談一下,他們絕對會跟你說自己國家是跟美國打了一場太平洋戰爭,雖然這完全不是他們祖輩的重心。
英美蘇這些國家的歷史話語體系中怎麼看待中國?他們根本就沒有在看。主流話語權和對幾乎一切重要事件的闡釋權都是掌握在統治地位的中心文化手中的,古今概莫能外。而無論當時還是現在,中心文化都不會真正關心弱勢文化的聲音。中國發揮了多少作用或者犧牲了多少人不會造成區別,完全可能在不經意之間被一筆勾銷。甚至連戰敗者現在的心態,都很難說有多少是在這樣的敘事下塑造的。
抗美援朝,你知道朝鮮不
大概相當於我們眼中的二戰法國吧。
作為一個坦克世界法系專精玩家,在法系剛推出時,我不止一次被德系和蘇系的朋友嘲諷過:「呵呵法國?是那個二戰剛開始就滅了國,還讓敵人在原本的領土上建立了個傀儡政權,領導人帶著人到處跑,最後還是在英美蘇的幫助下才復國的菜比國家嗎?」
你看,是不是挺像的。
......頑強的豬隊友?
感謝邀請,不過很慚愧,在下才疏學淺,水平有限,對於這種需要列舉大量參考文獻與例證的問題,難以解答。我只能簡單地給出觀點:中國是二戰的重要參戰國,擁有和法國大致相當的地位。蔣介石作為「三巨頭」之一參加開羅會議、戰後中國成為「五大國」等例子都說明中國對於二戰的突出貢獻。
二戰中,中國憑藉軍民的頑強抵抗,給予日本以沉重打擊,起到了重要的牽製作用,然而中國的作用卻由於中國軍隊的落後能力、低下水準和糟糕表現而被普遍輕視。kmt軍隊的表現太糟糕,而且還有震驚世界的花園口潰壩、軍隊腐敗事件和1942年的饑荒醜聞,這些都在國際上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中國在二戰中的作用和當時中國的國際地位相似:一個擁有龐大體量的二流國家。空間和人力是中國僅有的資源,開戰前僅有的工業家底被日本破壞、佔領,少部分遷往內地,薄弱的工業實力難以轉化成有效的戰鬥力、對日軍構成切實的威脅。中國(kmt政權)原有的非常弱的的海軍和空軍在開戰初期就幾乎損失殆盡,能拿得出手的只有步兵,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說,中國和美、英、蘇、德、日等國家進行的根本不是同一個層次的戰爭。
雖然kmt軍隊的表現極其糟糕,但是各國戰友對諸如遠征軍這些擁有較高素質的中國部隊還是很尊重的。
另外值得銘記的就是中國軍民的重大損失,這是美英法等國家所無法比擬的。落後就要挨打就要付出慘重代價,工業實力上的差距,我們用鮮血來彌補。希望後世不要忘記抗日軍民們的英勇捐軀和慘烈犧牲,並以史為鑒,努力建設一個更強大的中國,用經濟、工業、科技和軍事實力而非血肉之軀來保衛國家。
(抱歉,在下才疏學淺,姑妄言之,懇請批評指正。)啊,那就貼戰史資料怎麼寫的唄。
1,《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英國史學家阿諾德·托因
在第8卷有如下章節:
第一節 自由中國的困境
第二節 中國的歷史背景
第三節 自由中國在太平洋戰爭中的表現和經歷
洋洋洒洒很多,但很詳細。對國共評價,辛亥革命後中國的國內矛盾,還有中國對主權的渴求都有很詳細的論述,但是這些與題目要求無關,請感興趣的可以查下這本書,我覺得寫的非常好。
對國民政府在蔣與史迪威衝突之後的記敘:
這確實是一種離奇的現象。一方面,美國總統不顧倫敦和莫斯科有很多人抱懷疑態度而堅持必須把中國當作強國和「四大國」之一來對待;而另一方面,他卻竭力要安置一名美國指揮官作為中國政務和軍務的真正主宰者。這實際上不僅是要使中國成為美國的衛星國,而且幾乎是要使中國成為美國的附屬國。如果蔣介石繼續執政的話,他將象幼兒一樣受管教,讓別人指揮如何管理政府。而羅斯福總統關於事情該怎樣做的概念,是以片面的、經過渲染的情報為基礎而形成的。
恨其不爭的樣子 - -
2,《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利德爾-哈特 英國
同盟國通過中國來進行反攻,也不可能,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下,供應有困難,況且中國不見得靠得住。(43年針對盟軍反攻路線的討論,出自《第二十九章 日本勢力在太平洋的衰退》)
卧槽,,沒了。。再最後一章 尾聲 也沒有對呃我國進行幕後人員感謝。。。
3,《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蒂佩爾斯基希 德國
日本仍然不大可能把緬甸當作實施新的大規模戰役的基地,但它對滇緬公路的封鎖卻極大影響了對中國的軍事物資供應。此種供應只能通過從印度東北經喜馬拉雅山頂的艱難的空中航線進行。這樣的途徑遠遠不能滿足中國的需要,於是人們逐漸感到懷疑,中國能否經得住同日本的戰爭。但是對西方國家來說,中國繼續抵抗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因為這一抵抗能消耗日本很大的軍事和經濟力量。所以,在1944年初能否恢復大規模戰役,與其說取決於奪回緬甸的意圖,不如說取決於中國的局勢。西方國家認為必須援助中國,日本則認為必須阻止這種援助
先這麼多,有幾本書沒ctrl+f 稍後更新
要美國的么 - -
手邊《美國史》艾倫·布林克利的教科書。
對國民政府的中國沒有多少記敘。
日本的反攻導致美國史迪威和中國蔣介石之間的長期不愉快狀態。史迪威輕蔑地把蔣介石稱做「小人『,他對蔣氏用大批兵力抵抗中國共產黨而非抵抗日本人表示十分憤慨。
」二戰中,美國在抗擊德國和義大利的戰役中發揮了重要的、決定性的作用;並在太平洋戰爭中幾乎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打敗了日本帝國」
(從小章節《太平洋攻勢》來看,把中國戰場是歸到了太平洋戰爭中。)
大體這幾個書類似:
1,對歐戰記敘較多
2,而遠東地區對美國主導的太平洋戰場戰局記敘較多
***************************************************************************************************************
備註:
1,擇取文段沒有對國民政府以及蔣的針對性。
2,擇取盡量避免不受上下文影響。
類似於抗美援朝,志願軍打的多厲害,俺們很熟悉,北朝鮮軍打的多厲害,俺們不清楚···
你問英國人鴉片戰爭,英國人會很奇怪,啊?我們打過你們嗎?那個年代打的地方太多,記不住了··
謝邀。
真正做出貢獻的人,歷史不會遺忘。
雖然歷史像個婊子,誰來打扮都可以,但是世界局勢風雲變幻,七十多年過去了,今天同性戀都能合法化了,為一幫古人打嘴仗的事情,我想不光中國有洗地黨,其他國家也有洗地黨。退一萬步說,即便是中國做出的貢獻真的「不夠大」,各國今天看在我天朝泱泱大國的面子上,也會承認中國的作用吧。
看到前面各位大大答得那麼好,我就來講講當年中國外交失敗的問題吧。
影響今天很大一幫外國人不客觀地評價中國在二戰中的作用的重要因素,其實是當年國民政府在外交上的所作所為沒有給西方留下深刻印象。也許有人會說我國軍無腦黑,但這個事跟國軍在戰場上浴血奮戰沒有任何關係,都是肉食者和運勢的問題。
作為一個大國,已經單獨抵抗日本侵略十年了,遲至1941年美國宣戰的時候,國民政府才跟著宣戰,這跟當年老佛爺和十一國宣戰的時候的情景,不也是一樣的奇怪嗎?「友邦驚詫!」你想,1941年才宣戰,這不是生生的把之前的正面戰場會戰給截掉了嘛!當然西方群眾會在電影院里看新聞片,不過,連英國都覺得遠在千里之外的米國人民,怎麼可能認識到萬里之外的中國人民所處的深重苦難。也許他們以為只不過又是一場衝突跟械鬥罷了,跟之前八國聯軍沒啥異同,打了中國人、搶了地盤和寶貝,日本人就會撤。
今天我們知道有「公共外交"這個說法,當時蘇聯和英國一直派人在華府遊盪,不斷地通過新聞發布會等方式向美國人民述說自己的苦難。我們今天的公共外交搞得都不咋地,別人還是覺得我們是一群惡狠狠的蘇修主義者,更何談當年的蔣公呢!蔣公確實面臨難處,第一,1941~1942年日軍開始一手打、一手拉,扶植汪精衛、打壓共產黨;第二,美軍在史迪威將軍率領下企圖介入國民政府內部事務。蔣公要保住自己的位子,都要費九牛二虎之力,更何況還要跟洋人打交道。
1942年進行了諸多大型戰役,阿拉曼戰役、火炬行動、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途島戰役,國軍付出慘重代價守住了石牌要塞,還跟共軍在皖南打得不可開交。軍事上的壓力對於西方和中國是一樣大的,只是中國既沒有人想到要去西方宣傳,也沒有西方媒體有版面來大肆報道中國戰場。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宋美齡借前往紐約治病的機會,在美國公關,企圖喚起美國的注意。但相對於蘇聯和英國動輒一百多號人的公關團隊,宋美齡能做的實在太少了。
1943年開羅會議召開的時候,蔣公作為國民政府首腦前往參加。但他去了之後就傻眼了,他不會英語,沒辦法跟丘吉爾和羅斯福談笑風生。這是一個很大的障礙,直接影響了兩巨頭對中國領導人的評價。要知道外交無小事,任何檯面上的一舉一動都會被解讀,有的時候甚至是過度解讀。儘管有宋美齡苦撐局面,但是蔣公和蔣夫人的強烈對比,尤其是蔣公在公開場合的木訥還是令英美領導人、外交官、軍方乃至看到新聞圖片的平民百姓們覺得,中國實在太弱了,領導人為何面無表情、一臉木訥呢?還不如他的夫人!
蔣公在開羅會議全程都是這個表情
為了能讓蔣公了解兩巨頭在說什麼,蔣夫人只能這樣幫他翻譯。
圖片來源百度,權侵刪。
順帶說一句,這個時候國軍的軍裝仍然是1932年學習德國時期的軍裝,這個小細節在西方普通人的心目中,覺得黃種人本來就分不清楚,還穿了一件德式的軍裝,影響還是比較差的。
聽說蔣公在開羅會議之後的日記里也抒發了自己聽不懂的苦悶,這我不能確定,但想想也是對的,畢竟你說啥都得靠太太翻譯,別人說啥你也聽不懂,還讓人家拍下來了,這怎麼辦。
可以說中國領導人在開羅會議上的亮相是失敗的。同時,美軍延安考察團傳回來的報告,以及史迪威的不滿,都讓國民政府在美國的形象堪憂。
相對於美國,蘇聯是一直沒有把蔣公,甚至全中國都放在眼裡過。如果說美國對華還有一點點情懷的話,蘇聯對華可以說是完全的現實主義。有個規律,每個在二十世紀前半期到中國的外國軍事顧問,都覺得自己可以介入中國的內部事務、做蔣公的太上皇,然後被搞死。蘇聯這方面的代表就是鮑羅廷。那還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鮑羅廷就藉助組建國民革命軍的機會想插手國民黨,結果被蔣公」請「回了蘇聯,後被清洗。其實不僅支援國民黨的蘇聯幹部遭到清洗,支援共產黨的同樣遭到了清洗。前來參加中共一大的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維經斯基,親自指定王明、瞿秋白、李立三、博古等人接替毛作為中共中央的共產國際東方局書記米夫,都在大革命失敗後遭到清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使得蘇聯完全不信任中國。中東路事件、三區暴動、撤走援華軍事物資(蘭州)都可以看出來蘇聯還是以自己國家利益為重。
因此,到了真正瓜分戰果、評價彼此在這場戰爭中作用的雅爾塔會議上,中國就被殘忍地犧牲了。
我們本來是可以改變日本人對我們的看法的。但是一系列的機緣巧合都使得我們沒能成功。
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麥克阿瑟將軍就邀請國軍派駐日本,」佔領「,其實我想用瓜分來著。而國軍確實認真研究了這個問題,並且派出代表團實地勘察駐地並設計駐防方案了。但是,就在佔領軍的船要從葫蘆島離開的時候,內戰打響了。國軍不得不去解決共軍的威脅,白白浪費了這樣一個耀武揚威的機會。日本對中國的戰敗僥倖心理,由此抬頭。
以上,有什麼不足歡迎指正。
大概類似於 中國人評價衣索比亞的英勇抗戰。
我不知道國外對中國二戰抗戰的說法,因為每個國家都會有偏向自己的材料,從他們作者自己本身出發,肯定是找本國材料最好找。
但是正是所謂中國這個打不死的胖子,拖住了日本三分之二的軍力——想想日本人用另外三分之一橫掃太平洋的時候。
中國不但拖住了日本三分之二的軍力,還使得日本在後期不得不使用訓練不足的預備團。
每次大型戰役之後,日本都在尋求談判,(從最初的承認偽滿偽蒙到後來要求投降),日本真是被中國硬生生拖得軍力不足。
反觀國軍,有無數次機會投降,甚至在轟炸珍珠港前,美國已經切斷了對中援助,而出海貿易港全部被日本佔領,中國最大的軍費來源關稅和美國爸爸都沒有了,整個重慶政府就快斷糧了,軍隊也出現不穩定,甚至許多軍隊為了生存和日軍進行了貿易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國民政府完全有理由投降。
然後日本可以迅速地將大量兵力投入對蘇或太平洋戰爭 甚至直接打到中東與德軍合流。
別忘了,如果中國投降,日軍軍力將大大增強,至少可以用少量日軍加大量中國正規軍直接打整個東南亞。
表面上中國是一個打不死的胖子,可正是這個死胖子用命掉住了邪惡軸心的一隻胳膊,使得日本不得不兵行險著,非要奔襲中途島,從而使得整個太平洋戰事逆轉。好吧,這麼多人討論,不得不說一說。現在很多年輕人甚至是學者,確實看了一些西方「磚家」有關二戰的書籍和某些媒體做的紀錄片,於是就覺得自己知道真相了!?我們討論一個問題,首先要確定評判標準,現有外媒史料討論各國的貢獻力、哪個地區是主要戰場等話題,採用的主要評判標準是兩個——敵軍(德日)在該地區派遣部隊數量和該國(盟軍)的殲敵人數。比如,列舉日軍在中國之外的狹義上的太平洋戰場派遣的軍隊數量是中國的幾倍,試圖證明日本對該戰區的重視度;列舉美國在太平洋戰場殲滅日軍多少萬,殲滅人數是中國的多少倍,試圖證明美國才是決定性力量,中國就是打醬油的。
殊不知,日本最大的戰略失敗,其實不是在太平洋戰場,而恰恰就是在中國!日本終局的「宏圖大志」是與德國統治世界,按照路徑安排和責任分工,日本有兩個主要方向——北方和南方,一個次要方向——西方。北方是北上蘇聯,與德國夾擊實現合圍,南方是拿下澳大利亞,西方是控制印度及印度洋,最終實現與德國在太平洋決戰美國。日本想要在這三個方向取勝,有且只有一個方式,就是佔領中國,並且將中國作為大本營實現以戰養戰。但是日本打錯了算盤,從本想三個月拿下全中國,卻三個月未能攻下上海,直至最終產生了上百萬的傷亡(我說的不是死亡),且只拿下大半個中國和60%的城市。日本始終沒能實現其對希特勒出兵蘇聯的承諾,要知道,蘇聯戰場如果德軍獲得強援,那麼戰局是可以得到根本扭轉的,這樣後果不堪設想;日本也沒有抽調出更多的軍隊支援太平洋戰場,因為中國非但沒有成為日本的大本營,還牽制了其高峰時期近二百萬的人員,這也是美國取勝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看中國對太平洋戰場的作用,不能只看我們出了多少兵,還要看我們讓日本少出了多少兵,讓美國減少了多少損失!!
說我們靠美國援助取勝?別逗我!同樣是因為中國不受重視,只獲得盟國二戰全部460億美元援助物資的6億元,只佔總量的1.4%!我們靠2300萬的直接犧牲和龐大的讓日本人無奈的國土面積,讓日本深陷泥潭,損耗其國民經濟,牽制和消滅其軍事人員,你們以為開羅會議的三巨頭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就是安慰獎嗎?!
我們對抗日戰爭在整個二戰的地位和作用的宣傳不是太多了太過了(抗日神劇這種事務只能說明廣電的神存在),恰恰相反,而是太少了。看到一些人把中國比作二戰中「打不死的死胖子」來比喻,除了感到你的戲謔不尊,更為當代年輕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捏把汗。
好吧,說了這麼多還是有人不明白?那我就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夫妻倆組建家庭後,妻子將重心放在照顧孩子和老人上,收入減少,而丈夫沒有後顧之憂,收入佔到了整個家庭收入的90%,但是,你能說妻子的任勞任怨對家庭貢獻小於丈夫?你只看到表面光鮮的財富收入,卻沒看到背後有人的辛勞,你只看到以數字作為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準,卻忽視了難以假設的且無法用數字衡量的隱性力量!長點心吧。
中國戰場的抵抗使得中國關內地區,沒有像中國關外地區、中國台灣地區、朝鮮半島那樣變成日本的造血來源地,也就是使得日本力量不能變得更加強大,還要浪費一部分力量來維持佔領,這就是中國在二戰時的重大貢獻!
從這點上來說,中國對二戰的貢獻起碼超過了法國,僅次於英國,當然沒辦法和美蘇比,他們兩家是二戰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以前有個比方打的很好。
一娘炮被一惡漢打的慘不忍睹,眼看娘炮快被打死了,惡漢打到了圍觀的一個壯漢頭上,壯漢火起加入戰局,娘炮突然死死抱住惡漢兩條腿,無論惡漢怎麼踹都不鬆手,壯漢三下五除二把惡漢打趴下。
能從這個故事看出什麼結論?
一,沒有壯漢助拳,娘炮早被打死了,什麼戰略縱深,什麼用空間換時間,什麼持久戰,都是精神勝利法。
二,娘炮抱住惡漢雙腿,客觀上確實幫助了壯漢,但幫了多少,各家自有各家說法。
——————————————————
周末多說兩句,我認為其實中國在整個二戰中的位置是一個造王者( King maker)的地位,即自己一方無法取得遊戲勝利,但擁有的資源足夠影響遊戲進程。
僅靠中國自身,是絕對不可能獲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的,但如果日本在37年甚至31年就征服中國,那麼首先由於打通了中印東南亞的大通道,日本可以從東南亞獲得大量的戰爭資源,同時也獲得了大量中國的人力及自然資源,從而失去了偷襲珍珠港的必要性,美國介入二戰的動力會被削弱(當時美國最為盛行的是不干涉主義),即使依然對日宣戰,日本的戰爭潛力也會比沒打下中國要強。同時,由於沒有中國戰場的牽掛,日本有極大可能會吞下蘇聯在遠東的領土,間接影響到衛國戰爭的進程(也有可能斯大林棄卒保車依然把遠東師團掉去莫斯科)。
總而言之,如果能快速吞下中國,日本的整個戰爭能力都會得到巨大的提高,從而對二戰的進程產生巨大的影響。推薦閱讀:
※近現代法國有何過人之處?
※為什麼二戰期間日軍很少裝備衝鋒槍?
※抗戰中有哪些國貨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有那些缺點?
※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