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外國人認為中文語法非常簡單?
首先,一直以來我都認為中文的語法特別的難。可是,最近我和一些學中文的日本人以及歐美人聊天,雖然他們認為中文的漢字和發音確實很難,但是中文的語法卻非常的簡單。同時,通過在互聯網上考證,也有相當多的人贊同這種觀點。原因是,中文不像其他語言,中文中根本沒有詞語的變形,無論什麼情況下,每個詞語的使用形式都是一樣的。所以不像法語,英語,日語等那樣,需要學習複雜的詞語變形。
但我卻覺得,沒有變形不正是這門語言難的地方么?第一,我個人學過英語和日語,兩門語言都算學得比較精。這兩個語言中是存在詞語的變形的,但無論變形多麼的複雜,詞的變形都是在最基礎的入門級課程中學習的。也就是說詞語的變形再難,也是這門語言中最基礎的內容,並不是什麼特別高深難懂的高級語法。第二,就我個人的學習語言的經歷來講,無論多麼複雜的詞語變形,都有規律可循,一旦掌握規律,其實就是記憶層面的問題。第三,學習語言的終極奧秘是什麼?是理解,是溝通。而不是把那些形式上的東西玩得多麼溜。正是有詞語變形的存在,一旦掌握規律,在理解時態上面根本不存在任何問題。可是正是因為中文中沒有詞語的變形,導致要理解一件事情發生的時間,不能從形式上判斷,而是要從整個句子的環境來判斷。必須要完整把握整個句子的意思和背景,才能理解某件事到底是發生了還是沒發生。這才是對於一個外國語言學習者來說最難的,不是么?舉個例子,「很高興能見到他」這句話,如果單單說這句話的話,到底是見到了還是沒見到呢?如果不放在具體的語境中,我們根本不知道到底是已經見到了「他」從而很高興,還是說馬上要見到他了,所以很高興。但是,對於學過英語或者日語的人來說,這個問題是不能出現的,因為我們會根據說話者所用的時態來判斷到底發生沒發生。所以,中文中沒有詞語的變形這個特點,到底是不是中文語法簡單的原因。抑或是,中文的語法到底是不是如這些人所說,非常的簡單。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在說中文語法簡單的時候,是跟中文的書寫和發音相比較的。在被漢字和拼音折磨得死去活來的時候,發現中文居然單詞不用變形,就謝天謝地了。
把中文的語法跟其它語言對比,單詞不用變形確實是它的一個簡單之處。當然它也有複雜之處,複雜到一般的中國人都講不明白。例如:一般說「了」表示完成,比如說「這本書我看了三天」的時候,書是已經看完了的。但為什麼「這本書我看了三天了」,句子里用了兩個「了」,反倒表示書還沒看完呢?
不過,題主列舉的中文的難點,有一些並不屬於語法的範疇,而屬於語用的範疇,最主要的點就是中文在很多情況下需要根據語境推測信息。其實日語跟中文一樣,需要根據語境推測信息的情況也不少,它們被稱為「高語境語言」;與之相反,英語則是「低語境語言」。因為外國人出現語法錯誤的時候,我們對他們是十分寬容的。
舉個例子,知乎上的很多外國人的中文水平算是百里挑一了,但你隨便去看他們寫的答案,都會出現不少中國人從來不用的用法。這些裡面不少是語法錯誤。當然,結合語境和上下文,並不影響理解。
再看看評論,你就會發現回復中有好多都是『中文真好!』的意思。如果我們某個人寫了一篇有著同樣地道程度的英文文章,估計早就要被譏諷嘲笑好多次了。別說我們了,據說以前quora上有個印度人寫的答案因為英語不地道,就被某個quora大V譏諷道『Indian with subpar English skills』。我們中絕大多數人的英文是沒有那個印度人好的,然而那個大V卻是拿英語母語者的標準要求他的。
漢語是有語法的,而且它很複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讀就能讀出某篇文章是外國人寫的,因為這些文章都會有用詞和語法的問題。但說實話,真正認真學漢語的外國人實在太少,中國人所見到的外國人也太少,所以我們從來不期望他們能說具有一定表達深度的漢語,更不會去管其中的用詞和語法問題。
先抖個機靈,那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學到「了」。。。
漢語是極其強大的意合型語言,利用這個規則,很容易幫助剛入門的學生舉一反三。舉個例子,學食物名稱的時候,我一年級的學生跑來跟我說她覺得漢語特別規則,因為豬肉,牛肉,羊肉都是動物+肉,而英語對應的是pork, beef, mutton這些看起來毫無聯繫的詞。而到了驢肉這種不太常見的食物,英文卻用donkey meat來表達。學生學習到這些漢語辭彙時,當然會覺得有跡可循,從而覺得中文語法容易。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飯館、體育館、旅館、圖書館等等,幫助學生理解」館「的概念,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甚至能夠區別」館「和「廳」,「場」,「室」,這也是優秀的中文老師要引導學生達到的境界。
虛詞目前應該還是公認的教學難點,其難度樓上已經說了很多了,但我們並不需要把這些難度開誠布公地告訴學生。我之前用的方法是弱化難度,強化句式,分類,加上大量的操練,慢慢培養學生使用的語感。
總之,不讓學生感覺到漢語的難度,這是一個中文老師最大的成就。在我看來外國學生認為中文語法不難都是相對的。首先來看為什麼中國人不這樣認為。漢字與發音是我們在學習語文之前就開始接觸的,由於自幼的耳濡目染,幾歲的時候這些方面對我們來說就不是問題了。所以當我們在後來的漢語學習中去理解較複雜的漢語語法時,我們才發現這個部分好像很深奧。但是對於外國學習者的學習方法完全是不一樣的,他們最開始學習的就是詞語和組句,而且他們的學習是建立在他們已經完全掌握了另一種語言的基礎上的,所以他們在學習中會不斷的對比漢語和自己的母語的差異。這樣一來中文的發音難和書寫難就顯得尤為突出。再來對比他們的語法,他們覺得中文語法對他們來說容易的主要原因不是聽的方面,而是說的方面。他們可以不用多加思考就可以說對一個句子,把人,時間,事情,組合起來就是一個正確的句子。與之相對的,當中國人在學習像英,法,日等低語境語言時,我們會不習慣詞語的時態變形,這與我們長期保持的語言習慣有很大差別,而且似乎需要花很長時間的思考才可以把句子中的時態變形考慮清楚,所以我們就會感覺學習這些語言的語法比較困難,但其母語者卻完全沒有這種感覺。對於聽的方面,其實他們會感覺到一定的難度的,因為他們容易聽錯句子的意思,這也是他們習慣了他們自己的語言的表達方式的原因。
我現在創建了一個微信公眾平台「Rachel在線課堂」,分享在線對外漢語問與答以及學習英語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幫助那些想要學習語言和成為在線對外漢語教師的人。歡迎大家訂閱微信公眾號:Rachelonlineclass。
掃碼關注
http://weixin.qq.com/r/1UijuxvEJEZbrV-Y9x3H (二維碼自動識別)
迄今為止,教的學生也有幾百了,並沒有遇到任何一個說漢語語法簡單的學生。
看到現在很多碩士博士寫論文都能寫出不少語法錯誤,是誰給外國人的信心相信中文語法好學的?
我覺得大多數外國人覺得中文語法簡單是因為他們只學了「你吃飯了嗎」,卻沒學「你飯吃了嗎」,「吃飯了嗎你」,「飯吃了嗎你」。
語法是簡單,但是中文語法的信息量權重很小啊。 不像印歐語系或者日語,它們的語法是具備很大信息量的。 而中文的語法不具有他們的那些信息量。不同時態,如果沒有明確的時間狀語,你有時候根本不知道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還是未來的。更不用說那些詞性和介詞了。
比如蒼井空說:我在酒店等你。 可以接三句讓「等」代表不同時態的話。 1)你怎麼沒去? 2)你怎麼還沒來? 3)我們到時候見。 這裡的動作「等」 缺少了時間信息。 只能聯繫下文才能理解。
歐洲語言的名詞大多有性,陰陽中。 像俄語,姓名包括本人名字 父親名 家族姓,裡面有個父親的名,兒女姓名當中它詞尾是不一樣的。 因此我們不用看本人名字,只看父名詞尾就知道她/他是男是女了。 不過說回來,把名詞劃分不同性別本身意義不大,但是歐洲人在詞性的基礎上擴展了許多,添油加醋弄了一大堆帶有信息量的語法。 英語的語法算是最簡單的了。
德語裡面介詞還有 靜三動四的規則, 它表明了動作的空間範圍,靜止的就是第三格 從一個空間轉移到另一個空間就是第四格。還有名詞人三物四 的規則,表明哪個名詞是直接賓語哪個是間接賓語。 在英語里大概是用了不同的介詞或者固定搭配彌補了英語的信息量不足, 但它仍然是語法。在中文裡則用上下文來補充更大的信息,而不是純語法就能解決問題的。
當老外說中文語法簡單的時候, 要切記儘可能及時上去潑冷水,不枉我一番苦心。語法只有各有特色,不存在什麼難易。
要說陰陽性,主謂一致,時態,漢語確實比大部分外語簡單,沒那麼多變化。但是漢語也有它難的地方啊,我健身房裡認識一個吉爾吉斯斯坦的小夥子,上財對外貿易一年級,在本國學了點漢語出來的,每天遇到都會聊一會天,我走的時候他會打招呼,但是語氣助詞經常用不對,"你走吧?","你走啊?","你走呀?",而我們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最正確的說法是"你走啦?"。還有量詞,這個在古漢語里沒有特別重視,比如&<&<口技&>&>里的"一人,一扇,一竹尺而已",而在近代漢語里,量詞的細化到了非常複雜的程度,一個人,一隻羊,一頭豬,一匹馬,一條魚,一艘船,一輛車,一棟樓,一座山,一棵樹,一朵花......我想,沒有哪種語言比這個更複雜了吧?更新今天突然想到一個好玩的問題,舉個栗子,Fourscoreandsevenyearsagoourfathersbroughtforthonthiscontinentanewnation,conceivedinlibertyanddedicatedtothepropositionthatallmenarecreatedequal. 要是這麼寫,誰都不知道這個句子是什麼,因為英語單詞是自然分隔的,而中文單詞的分隔,是靠從小培養出來的語感,這是不是也是外國人覺得中文難學的原因之一?本來就跟天書一樣,還是連在一起的。說說我個人的理解吧,沒有變形,其實我猜樓主具體說的是人稱,時態,單複數,三個中國學生學英語最頭疼的東西,中文沒有,但是中文其實是辦法去解決的:
人稱的話,依靠上下文就行啦,問題不大的;
時態的話,我們主要依靠時間狀語,或者咱們的"時間狀語從句": 明天能見到他了很高興; 上次能見到他很高興; 我看到他下火車的時很高興;單複數,咱們只要有我們,你們,他們,"們"實際上就起到了複數作用了,不會產生誤解,所以咱們語法比人家簡單;實際上還要補充的是,咱們使用了很多語氣詞,插入到了句子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比如"了",這個詞實際上起到了"完成時"的作用: 好了,做好了,去了,到了之類; 一個"嗎?"可以把陳述句變疑問句: 他是個學生 嗎?還有一點,就是英語裡面的有些結構,咱們木有,比如倒裝句,強調句,定語從句,反義疑問句。尤其是咱的疑問句,不用進行主語和謂語倒裝,不過這個習慣就好了。
以上是我分析總結的一些中英文語法的區別,歡迎大家補充(沒學過日語,不知道日語是哪樣的),我的結論就是,語法不同是思維習慣不同,都要去適應,沒有哪個難哪個容易的,你習慣了一個去習慣另外一個肯定有難度。漢語提供基礎語法+語序高自由度+虛詞。
所謂基礎語法,就是最基本的主、謂、賓、定、狀、補,辭彙不需要跟據時態、人稱來變化,也沒什麼複雜從句或特定的敬語之類,也不崇尚通過使用長句子來表達。中文如果一句話意思表達不完整,則可以用多個短句子來補充,根據上下文表達完整意義。因此,初學中文者會普遍被中文基礎語法簡單性的表象所迷惑,認為中文語法相較於其他語言來說更簡單。
也確實,中文的基礎語法真心簡單。很多老外剛剛接觸到中文基礎語法就笑了,但正常情況下過不了幾天他們就該哭了。因為他們還沒學到難的,就夠他們吃烤鴨買板栗下館子了。大多數歪果仁不是為了做研究,所以對於漢語這種意合型語言,他們掌握了一部分單詞,然後套用最基本的幾個句型,甚至都可以翹掉把字句就可以交流無障礙,中國人對他們的錯誤容忍度又很高,所以咯。題主可以去問問白樂桑先生,漢語語法難不難。
說中文沒有語沒的,我就舉一個例子:
我見面了我的媽媽。
你們到是說說,如果你教外國人漢語,能不能接受他造出這樣的句子?如果學生還振振有詞地說,見面不就是個動詞嗎,你倒是怎麼解釋?「第三,學習語言的終極奧秘是什麼?是理解,是溝通。」
所以,如果沒有溝通語境,我們為什麼要追究「很高興能見到他」 這句獨立的話的意思呢?因為漢語不以詞形變化作為區分句義的標誌。此外漢語沒有明顯的時態語態。以上部分在漢語中都採用語序(詞序)與虛詞輔助表達。
而詞形變化,以及時態語態,這些難道不就是我們時常學外語的語法的全部了么?!而這些,在漢語中要麼壓根沒有,要麼模稜兩可。
歪果仁剛接觸漢語:what?!詞形沒有變化?!今天吃昨天吃都叫吃?沒有吃ed,吃ing,吃s?!中文語法不要太簡單!so easy!
染鵝等到入門蜜月期一過,略微深入時,才發現,虛詞放哪兒?虛詞選哪個?詞序怎麼搭配?估計就是就是一個個黑人問號臉了。
舉個栗子:
我一點也不懂。
反義:「我懂一點。」
為什麼「我一點懂。」是錯的?
或許很多中國人都不一定能回答出來吧。
圖解一下世界主要語言語法難度:
建議讓他們讀一讀雪中悍刀行這種動不動就就來好幾個定語從句描述一個眼神的小說。
中文幾乎所有的語法都構建在漢字的基礎上,理論上你只要知道每個漢字和他們所組成的詞語的意思你就能知道這句話的意思。當然少數情況還有隱晦含義,引申含義,特定含義和俚語等,典故,諧音什麼就不說了。像英語,很多語法要靠特定句式和變形來表達,而中文一個詞就能表示現在進行時,過去完成進行時……個人以為這樣的辦法,遠比用一堆句式和變形硬框出來的語法簡單,成本低,而且靈活豐富。同樣表示過去,那中文裡表示以前的詞海了去了。另外上一句交代了時態,後面就大可省略不說了。甚至有時壓根不需要什麼修飾的詞語,上下文一聽,就知道這句話的限定狀態。然而,重點是漢字太難了,詞語太難了。英語里記個單詞需要多少精力?小學六年的語文基本都在學漢字,才學了多少個?且不說漢語的讀音就是一大難了。學完音標,一句話哪怕一個詞不認識,也能讀個七七八八。漢字你試試?不認識一個字,你基本就不會讀。也就少數明顯左右偏旁結構的。還很多情況認字認半邊。總之,語言特性決定。一般人突擊一下,半年就能英語小成。而漢語嘛,沒個5年10年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會漢語。
請歪果仁先寫一篇讓我看不出是歪果仁寫的文章再來說
很簡單,就是我們這幫子對外漢語教師里相當多的人水平和素質實在糟糕(比如我),整個行業魚龍混雜(雖然中國的外語教學也差不多),很多人連解答已經入門的學生進一步的問題都做不到。
當學生髮現連老師都hold不住,素質有時候還很差,還特別喜歡下意識賣弄所謂漢語博大精深,他們當然會失去信心覺得漢語難啊,人家自己好不容易腦補出來漢語容易有信心有興趣學了,敢情最後一多半是要毀在我們某些漢語人的手裡的·····
這裡掛一個我本題下看到的答案。
某個漢教出生的答主舉了一個例子來論證
上面這個栗子,大部分普通人一下子人是答不出來,但這個例子我覺得有問題,那位答主好像是漢教出生,雖然我半路出家的西班牙最差的對外漢教,本是沒資格評論的,但是出於「職業病」我在評論里寫了這段話。
我一個南歐某國最爛漢教的評論未必就嚴謹,但我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這幾年在海外身經百戰,見的實在太多了····
舉兩個例子
1 國內某位老師派過來,大三學生提一個類似上述這種實際教學運用中意義不大的問題,結果那老師突然來勁了,感覺棋逢對手了,多年所學終於有用了,開始用漢語從純語法角度向連水平HSK3都不到的學生努力解釋····結果就是全班一頭霧水,哀鴻遍野(誤),整個教學節奏都跑偏了,她課後還向我吐槽西班牙學生不行···· 拜託,人家一周才4個小時,因材施教啊喂!
2 派過來的漢語志願者(大部分就是正統漢教出生),大部分的確不錯,但也部分真的和我差不多,他們只懂一些書上的死東西然後臨場就完全不會教了,學生有些也是被家長逼的,既然一個不想學,一個教不好,那索性就堂堂放電影,何樂而不為啊! 還有極個別是純粹來南歐拿1000歐一個月包住宿包保險包來回機票的「三包工資」玩一年的,可能學校和漢辦也管的松,提前2個月串通了學校就不上的去歐洲玩的,漢辦還蒙在鼓裡照發工資的也有····
客觀來說,我遇到的外派老師和志願者大部分確實是有能力的居多,雖然也有不少沒經驗亂教的(當然總比我好),有存私心暗中利益爭鬥的(當然我也有)但總體素質都還及格吧。
但是呢,讓我們來看知乎這位答主,我這個最爛漢教今天也算開眼界了。如圖
我只是出於學術立場反駁了他舉的栗子,他第一反應不是反駁,而是惱羞成怒先把我屏蔽了然後回復兩個不怎麼友善的評論,這就是當下國內對外漢語人的素質咯~ 不在乎問題本質此地無銀三百兩地跳出來(我還真不知道哪句話冒犯到讓他如此火冒三丈蛤)。
結論:正要感謝這位答主現身說法~讓我們管中窺豹看到了都是什麼人混雜在整個對外漢語教學行業里,所以我認為對外漢教整體水平不高仍處於起步階段的定論實在太正確了~(原話可是劉洵的《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里說的哦~)
我們看看他的教育背景~
山大是很不錯的大學了吧(可比我的某野雞三本牛多了),高等教育人才,備受尊敬的良心漢語教師,教書育人以後或許桃李滿天下?…結果一開口呢?把這樣素質的教師派出國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播使者(貌似他已經在國外了),是現階段這個行業的黑色幽默,學生學了一個月漢語就覺得漢語難,我看還是從我們漢語人自己身上找原因吧!
在世界各國的語言中算是相當難的。但是,在現實中。一個外國人,尤其是一個從發達國家來,能說一口流利英語,乃至日語甚至韓語的人想要學習學習中文,他可以輕鬆得到無數的機會,我們追著對方,不厭其煩的,一遍遍耐心講解。反之我們在學習這些國家語言時的情況我們這些學習者應該就很清楚了。 現實的結論就是一個外國人如果真心想學中文,並且資質達到平均水平的化,通過它的努力所達到成果遠遠高於用同樣時間心血學習外語的我們。語言學習更是文化的學習,多少發達國家的人在學習漢語時是帶著俯視的心態來學習的呢。
推薦閱讀:
※「的」字在現代漢語中用法的起源是什麼?
※為何很多粵語歌曲歌詞是根據普通話的語法而寫出來的?
※"verb+to do"和"verb+doing"有什麼區別,各在什麼情況下使用?
※如何理解莫扎特的名字Amadeus?
※在德語、法語等區分語法性的語言中,形容自稱偽娘或 mtf 的人,應該用陰性還是陽性形容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