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範圍用錯的詞,是否應該賦予它新的含義?

比如感同身受,空穴來風,首當其衝,改頭換面等詞。


這不是該不該的問題
是會怎麼樣的問題
普朗克說得好
新的理論佔據統治地位,並不是靠理論多能說服人,而是靠信奉舊理論的人故去


差強人意哭暈在廁所


考試依舊是字典為準。日常使用就隨意了,本身漢子詞語意思就是根據大眾流傳而定義的。
現在語意變化明顯,說明了多數人們文化水平的提升,義務教育普及的成功,大眾從「目不識丁」變得知道「望文生義」了。還說明了現代媒體的巨大影響力,當然這個影響力不一定是就是正面的。


媒體對大眾導向性這麼強,所以細想下國內很多正面反面的事情發生前媒體的話語就能品出點什麼。當然某些極端分子會認為正面是喉舌引導,反面是民眾在他們領導下自發革命。另外一些認為,民眾正面行為是自發的,反面行為是被前一波蠱惑導致。這兩波人都覺得我是對面的,知乎上都罵過我,被知乎禁言過。


個人認為是應該的。語言在本質上是信息的一種承載體,賦予它新的、大多數人默認了的意義顯然會令我們的交流更方便。


每次看到有人說「奔潰」,我就奔潰了。
明明是崩潰好不好……


令我倍感無奈的,就是「味道」的濫用了。
在我那簡單的認知里,分明記得,小時候課本特特的分辨過,
「味道」= 嘗起來,沾染了舌尖的,叫做味道,屬味覺;
「氣味」= 聞上去,充塞了鼻孔的,叫做氣味,屬嗅覺。
e.g. :臭豆腐氣味很臭,可是味道很好。

我以為這種區分是有必要的,smell ≠ taste 也是可見的對照。
可是如今看到滿大街的這種運用,已經不知道說什麼好:

」想念你白色襪子~和你身上的味道~「

二戰美國為法國抵抗組織開發的強力臭味噴劑。
特點是特別臭。

我能理解,這出自港台辭彙的傳入,他們就是不分的。
但慚愧腦回已深,不可救藥。
每當看到「XX的味道」,就微微不適,乾脆裝作沒聽到。


活的語言才有生命力。

漢字簡化不也推行了么。不然難道要繼續抗拒潮流,嘲笑「殘體字」么?

依然是少數服從多數。


如果都用對了,語文卷子第一道題考誰?


曾經看過王小波的一篇文章《一直特立獨行的豬》,然後就以為特立獨行不光可以形容人,直到某次重大考試,嗯……


有個字,小學二年級就知道什麼意思,但一大半人用錯,而且還沒法賦予新義,這個神奇的字,叫:倍


如果已經大範圍用錯,那也只能隨它去了。
詞義的變化很常見。比如想入非非原本是形容神話傳說的;不翼而飛也可形容消息傳播快,約等於不脛而走。但若以其原義使用,反而會被認為是錯誤的。
但炙手可熱、七月流火、明日黃花這些容易望文生義的詞,還是要盡量多知道一些,身邊有人用錯了還可以提醒一下。
大勢所趨,個人很難做出什麼有影響力的事。但這並不妨礙對詞語演變過程的興趣。反正我覺得無聊時翻翻字典會有很多有趣的發現~

以上。


很多人都會錯用 首當其衝


蛤蛤


像現漢里已經修改的「空穴來風」,個人認為已經使得這個詞喪失了他存在的意義,當我們需要靠語境去理解他想表達的到底是完全相反的意思中的哪一個的時候。


推薦閱讀:

學生時代給你印象最深的一篇課文是什麼?
怎樣看待海斯/穆恩/韋蘭合著《World History》認為中國文字系統是中國文化進步的阻力的觀點?
西方哲學的歷史脈絡是怎樣的?
中國南方人聽北方人說普通話,是種怎樣的體驗?

TAG:語言 | 文化 | 教育 | 漢語 | 詞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