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建築的構造比古代建築複雜嗎?

中國傳統木構造其實挺複雜的。但是從整體上來說,是現代建築的構造複雜,還是古代建築的構造複雜?如果這個問題沒有一刀切的答案,那在哪些方面不如古代的複雜呢?


現代建築的構造變複雜了。

首先,讓我們把視線拉回很久很久以前,建築「誕生」的那一刻:

primitivehuts.blogspot.com

這就是所謂的「原始茅屋」,新古典主義的Laugier所提出的建築的最原始的原型。樹枝組成了柱子和三角形的屋架,而樹葉成了瓦片。一個聰明的原始人為了給自己一個擋雨(但並不遮風)的地方,發明了這個屋子。這個茅屋便是後世所有建築的始祖,而後世所有的建築,也應當模仿這種直白的結構,才達到完美的狀態。這當然很大程度上源於laugier的想像,但是原始茅屋模型表明了人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認為建築應該具有結構的真實性,人們所能看見的,就是建築所承受的。力的方向被直白無誤的表示出來,而房屋的功能,而只是應該滿足人的基本需求,裝飾只不過是滿足人的慾望的虛偽掩蓋而已。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建築應該擁有單層的結構,一切構件和關係都被暴露給使用者,不然,建築便被虛偽給污染了。

http://0.tqn.com/d/architecture/1/S/F/_/1/Parthenon-TR005034.jpg

Laugier最喜歡的形式:獨立柱上安置橫樑。他認為這種形式最終於建築的原始功能。結構關係和力學原理最為合理而且能被觀者清楚的認識到。

當然,這種想法很大程度上是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師自己編出來的,但很多時候這的確是中世紀以及以前的建築的現實情況。雖然和建築的「道德品性」關係沒那麼大。無論西方或是東方(在西方則特別是在羅馬帝國衰落後),建築物的用材大多單一,結構簡單。而因為缺乏能夠同時透光和隔絕室內外的材料,為了室內採光很多時候就需要犧牲保溫。建築物的室內和室外其實沒有什麼區別。

讓我們回到十七,十八世紀。隨著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建築規模的增大,價值觀的多樣化,各種風格化的建築漸漸出現。但原有的結構體系已經不足以用「真實的結構」去支撐一座建築了。比如Soufflot在巴黎的Ste-Genevieve教堂,為了將哥特式的光影效果帶入新古典主義的教堂中,同時滿足教堂宏大的規模,在教堂的結構中隱藏了金屬的連接件。

http://www.oberlin.edu/images/Art270/270-0066.JPG

https://archhistdaily.files.wordpress.com/2012/07/soufflot.jpg

為了增加牆面開洞和建築跨度,金屬固件被隱藏進了石材當中。

漸漸地,為了將舊有的風格帶入新的工業世紀,建築事實上發揮作用的結構,與人們所能看到的「結構」,產生了分歧。

建築物產生了雙層,甚至是多層表皮。構建的組合日益複雜。

Cavity Wall: Brick Veneer/Wood Stud非常典型的雙層結構,外面的磚只是裝飾,內層的木框架才是結構,而木框架當中填充了各種保溫防水材料,而兩層結構中間的空隙使得流入牆內的水可以流出。

隨著建築的複雜化,建築師們開始對於構件應該暴露還是隱藏,建築是否需要結構的真實性產生了爭論。這種爭論早在現代主義出現前就出現了,經過早期的現代主義運動,經過密斯凡德羅和柯布西耶,經過粗野主義的水泥,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停止。但是建築師們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已經處在一個越來越難保證結構純粹直觀的世界中了。單層構件系統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首先現代法規對於建築的安全性有著諸多的要求,而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消防法規。消防法規規定某些材料,例如鋼不能直接暴露

http://www.thesleuthjournal.com/wp-content/uploads/2015/04/9-11-attack.jpg911雙子樓倒塌的一個原因就是飛機撞擊使得鋼結構外圍包覆的防火材料掉落,航空燃油的燃燒直接軟化了鋼承重結構。此事件之後美國法律對於鋼結構外圍防火材料的安裝方法和強度做了新的規定。

即便是以暴露鋼結構聞名的密斯,也不得不在自己的設計里使用各種各樣的障眼法,迷惑觀眾。

http://www.detailsinsec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15/02/13-M-mies-corner.jpg 密斯大部分可見的鋼結構並不是真的結構部件,而是裝飾部件,用來提示觀眾內部真正的結構體系的位置

同時各種新的設備也出現在了房子里。萊特在自己位於橡樹園的自宅中為了電線和電燈做了特別的設計,但這個時候距離他所在的整個社區通上電線,還有幾年的時間。

http://3.bp.blogspot.com/-jxLzelj4ZjI/T9lagyDms7I/AAAAAAAAC4w/EfOUiA5Ocxk/s1600/Wright"s+too+tall+chairs.jpg萊特Oak Park自宅的餐廳。注意頂部的燈箱,萊特在設計這個燈箱的時候這個房子還沒有通電。他預見了未來電氣的普及,預留了這個位子。

保溫和環保的要求也漸漸使得單層結構不那麼可能了。諸如密斯的crown hall這樣的大面積的單層玻璃,在芝加哥寒冷的冬天中所造成的熱量流失,對於現在的環保要求而言,簡直是噩夢。

https://s-media-cache-ak0.pinimg.com/736x/8e/9d/6a/8e9d6a98783673d81bd9260d1c7d080a.jpg

新的空間需求當然也催化了新的建築形式。

這些改變使得建築不再像是單純的結構產物,而是一個巨大的機器綜合體。作為結果,建築的構造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了從前的建築。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過去的建築就「簡單了」。一方面,單一的材料仍然可能構成複雜的體系,比如斗拱,或是肋穹頂。雖然相比現代建築它們仍然顯得相對簡單。另外一方面,部分過去的建築在對於材料的處理上,卻表現出極大地複雜性。這是從前的建築所具有的手工性所決定的。比如我春天的時候去了一趟日光東照宮,除了複雜的手工木雕外,每一個彩繪構件都要經過十幾甚至幾十個步驟的處理,最終彩繪下面會有十幾層的塗層。這點是建立在機械生產上的現代建築所不能匹及的(同時成本上也是不能負擔的)。

涼宮秋日的紅葉——日光鬼怒川二日

參考資料:

European Architecture 1750-1890, Nicola Coldstrea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edieval Architecture, Barry Bergdol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建築細部,愛德華·R·福特,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好問題!

從工藝陌生感而言,肯定是當代建築簡單于傳統建築!

但如果從建構理念角度看,當代建築構造偏重於工業化建造裝配,市場化建材與設備機電採購,專業化建築運營維護保養更新,拋開市場化批量生產廉價房屋這一優勢外,當代建築體系其實是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了^_^

反觀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體系其實操更為簡單,

首先是標準化體系水準極高,宋代已有國家標準,而且是從選材、設計到人工定額,成本造價標註一應俱全綜合管控,我們今天也沒做到!標準化就簡單了嗎?相對於更多依賴個人經驗感悟的餐飲和醫藥,它已經足夠簡單了!現代建築似乎也有標準啊!你說的對,但是不夠!舉個例子,你聽說哪個著名現代建築作品是依據通用標準設計建造的呢?反觀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從江南園林到故宮天壇,都是嚴格執行我們的標準化體系的,拙政園裡單獨拿出一個廳房,與頤和園裡的構造差別少得可憐!

其次是中庸尚簡綠色可持續理念,對空間,土地,建材,人工,能耗等資源消耗極盡謙卑和節制內斂規劃設計理念,享用適度合用即可,關注人倫和諧為尚!1.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的所有構件都可拆換,這是最簡單最直接了當的建築可持續實施路徑了吧?不止是窮人沒錢更換根房梁,歷代新任皇家宮殿大多是拆改擴建上任宮殿而成,前段時間新聞爆出考古重大發現,元大都宮殿遺址就在明清宮殿下邊!擺脫,老祖宗不比我們傻好不好!

2.所有建築構件大小輕重都在常人徒手可為的範圍內,說白了,日常作息之餘在個把匠人指導下,自娛自樂著填幾間房舍不是難事!是因為沒有吊車?大塊石頭砌築教堂一樣在中古西方遍地開花,根子在理念不同上!標準化體系的核心,模數,是以鬥口或檐椽直徑為基準單位的,基本都在一掌之內,為啥弄這麼小?構件細碎拼合不麻煩嗎?這就引出

3.最節約木材的木結構體系!這話聽起來有些不合邏輯?如果有一大片樹林讓你選擇一個模數尺度作為建房標準中的選材最小基準,你子子孫孫都將只能採伐此林,肯定得省著用唄!你是可著勁兒選百年大料呢?還是大中小料搭配,盡量多用成材周期與建房周期接近的木材胸徑呢?中華先人肯定不會比你傻太多^_^小尺度模數標準,造就了物盡其用原則,於是,看似很費木材的構造體系中實現了最大限度地木材節約!有客官追問,現代木建築各種膠合板、齒接木工廠標準化加工,難道不是更節省木材嗎?如果拋開鋼木混合構件不談,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現代木結構肯定不是最節省木材的構造體系!它只是工業化生產程度最高!細說涉及專業術語過多,簡單說吧,現代木結構是把木材構件的受力類型極大簡化後當作一種可再生,易加工,質量輕的人造材料來用!而放棄掉木材自身的天然束狀纖維提供的極好的柔性力學性能,為啥放棄?因為因材施教太複雜不適合工業化生產!我們的木結構建築體系是通過一套嚴密的構件組合體系化解掉的,木作匠人是家傳世襲的高端技術行當,此處致敬!

既然傳統木結構建築體系很簡單,是不是也由此導致我們的傳統建築千篇一律單調乏味了呢?

亭台樓閣、軒榭廊坊,廳堂館齋聽說過嗎?每一個字都是傳統民居建築中一個獨立的建築類型,這十二個只是中原漢文化核心地區常見的基礎部分!它們之間可以隨性組合搭配,你還在那國語言中見到過如此豐富的建築術語群?

待續


現代建築比古代建築複雜太多。

古代建築普遍體量小,然後作為人居或者人用,它必須有最小單元限制---說白了就是古建築不能把房間建的和狗窩一樣大,所以古建築里的房間數會比現代建築少很多,因此古建築的複雜程度遠不如現代建築。

如果你非要拘泥於古代建築的花紋多麼優雅,手工多麼繁難-------我得說那不是複雜。簡單的說,鑽木取火和打火機的區別,前者更繁難,但後者更複雜。


古代建築是以手工的尺度營造的,其複雜的程度限於手工力所能及的最大程度,所以古代建築都不能做多高,居住建築通常三四層已經是極限了。我們看到的古代建築之所以覺得很複雜,比如木斗拱結構,是在數千年一代代的手工匠人對單一材料持續的改進和傳承而形成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古代把一根雀替雕得極為豐富,卻造不出可以容納100人同時居住的一棟房屋。

現代建築是以機器的尺度營造的,其複雜的程度遠遠超越了手工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讓我們除了可以營造木結構的建築,也可以營造鋼筋混凝土的摩天大樓,我們對玻璃的研究可以使其達到更優的透光率、隔熱性、降噪率等等,我們對每一項材料都進行分析和計算,讓不同的建築可以穿上不能的衣服。


不參考書目以常識直接裸答:不能一刀切,因為古代的構造出發點和現代不一樣。

現代的基本是以層為概念的構造,比方室內牆面、保溫層、防水層、結構層、外牆面。如果是一個常規做法的話參考書里都可以翻到,具體建造工人也知道該怎麼搞。

古代的複雜主要體現在處處都是人手做的,比方帕特農神廟,這個整體全是曲線的構造很簡單么?單是計算曲率現代人就搞不定。

斗拱很簡單么?很簡單怎麼現在不這麼造了?不如說「古往今來重要的建築構造都很複雜,平民房子都很簡單」,或者更確切的是「獨特設計過的建築構造複雜,而循規蹈矩的建築在當時環境中構造簡單」。


謝邀。

這個真的很難說,我個人認為無從比較。

古代構造依賴於工匠的個人技術,現代構造依賴於機器與計算機。你說一個熟練的工匠啪啪啪劈三刀劈出一個斗拱的構建複雜嗎?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現代技術根本做不到呀。這樣的技術源於工匠們日積月累的磨練,是目前為止都只有人(或者說古人)才能辦到的事情。

那現代建築構造複雜嗎?從現代主義開始的建築看似形體乾淨,但從構造的角度來說,也有各種保溫層呀,抹灰呀,混凝土層呀,節點呀,大家都愛的平屋頂還要考慮好排水呀……等等。

如果題主想要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建議古代的找佛光寺大殿各部分注釋圖來看看;現代的可以找找各種詳細剖面和大樣的圖。


總體而言,整體系統更加複雜,但是部分單元被簡化。


這麼說吧,長江中下游有一座古建築,但由於某些地理原因被迫遷走,每一塊磚都被標上編號,但是後來玩脫了,拼不回來了。【圖片隨便配的


本人拙見,單從科學技術上說,現代建築肯定要比古代建築難,特別是一些造型特殊的建築,需要解決的受力等方面的問題往往都是一些技術難題,在建設過程中加以攻克,但是對於我這種學古建築的人來說,古建築中間的難處更多的不是技術上的難,而是中國的寶貴文化能不能得以時代相傳


簡單說建築的核心就是構造與結構。 從構造形式上看現代建築不如古代建築宏大 手工藝的水平也不如古代建築精緻。現代建築為了滿足人的使用需要和審美需求在結構造型上大膽突破 ,並藉助計算機解決了很多力學上的難題,所以現代建築在結構上比古代建築複雜。


現代建築更為複雜。只有複雜合理的結構,才能支撐起一座大廈。古代建築多採用斗拱、雀替等構建連接,同時注重應用構架,比如抬梁式、井乾式,但是這些在低樓層時可以保證建築的穩定性,樓層越高,所需結構就越複雜。


發表一點我的拙見:個人認為現代建築結構上大致就分為幾類:磚混,框架,剪力牆,框剪,鋼結構等等...大的分類下需要計算機進行結構計算來決定柱子的大小,鋼結構長度等等....其複雜性其實並不是很高;而古建築,尤其是木造結構的榫卯其實是很精妙複雜的,在沒有鋼筋混凝土的古代,通過榫卯拼接出既穩固又精美繁複的古建築,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即使現在的人去做木建築也未必能比古人做得更好....所以我個人認為其實是古建築更複雜.....


第一次用知乎,也不知道如何回復,更不知道這個如何回答。。先測試下


這個應該很難比較的,但個人覺得古代建築比較複雜點。現在科技發達基本只要想的出來的idea經過論證驗算合理就能建造出來,這在古代是比較難實現的,但依然建出了很多著名的建築


從整體上,現代建築複雜的多。這要歸功於結構計算。當我受力分析可以精確計算的時候,我們可以造出鳥巢,大褲衩這樣的建築(雖然我很討厭這樣的房子),這放在古代是無法想像的。

古建對我們來說最痛苦的是外觀上的效果,斗栱啊,變柱子截面啊。因為很多木結構節點(比如斗栱)在現在並沒有受力作用,只是裝飾而已,反而成為負擔。


推薦閱讀:

王莽「九廟」為何是十二座建築,而非九座?
古建築的柱子原本是什麼顏色的?為什麼現在的古建修復柱子全部是刷紅漆?
這個塔是元朝建造的?或是為了吸引遊客的騙局?
請問這種古代建築屋頂上的蝸牛(蜈蚣?)是用來幹什麼用的?
為什麼大明宮麟德殿遺址上現代復原的欄杆上端會缺失一段?

TAG:建築 | 建築史 | 建築設計 | 古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