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營角度來看,咖世家 (Costa) 與星巴克 (Starbucks) 誰更優秀?

看到這個題想到的:Costa與星巴克單純從咖啡的角度來看究竟誰更優秀?


星巴克是全球化商業典範,COSTA 是一家還在摸索中的效仿者。

原先答得其實很粗糙,發現陸陸續續還有人贊,很慚愧,更新一下。

我是感性認識加資料整理,如果想看相關當事人現身說法,我推薦 @ColinShao 的答案。

先看兩者的 App 首頁:

如果對交互體驗這件事略有心得的人應該都能看出,星巴克想通過一個 App 實現什麼:鼓勵你升級星級、提示消費場所刺激消費行為、展示優惠和新品信息。最終都指向買買買。

而 COSTA 只是很多廣告的堆砌,一副「是的我也做了 App」的狀態。星巴克在移動領域最輝煌的戰績是移動支付(點名批評星巴克的中國區業務部門,以下說的事兒在泱泱電商大國中國一根毛都沒實現):

它在 2011 年就在北美推出了虛擬會員卡 Starbuck Card,可以綁定 Paypal 和信用卡;2012 年又向 Square 注資 2500 萬美元來建立自己的移動支付系統。看網易前幾天的新聞:

星巴克日前發布季度財報時表示,該公司在全美 16% 的結賬交易都是通過移動支付來完成的,全美星巴克連鎖店每周的移動支付金額都能達到約 700 萬美元。

而 COSTA 在手機上有什麼動作呢?我搜索到了最新的一條新聞:

此次 COSTA COFFEE 與 ASOS 、英國航空公司的三方合作主要側重在與用戶互動上:用戶關注 COSTA COFFEE 微信,並在微信分享此次活動的鏈接,此外還要附上四大主題的照片,被好友點贊次數以及照片內容均被當作評比標準。據了解,其中四張照片主題必須與這三家品牌內涵相關,此外 ASOS 的微信端粉絲還獨享 COSTA COFFEE 優惠券。

確實是中國本土公關公司管用的手法,那些公司每天的主要精力都在跟客戶討價還價,互相認為對方是一副爛牌。

再看規模。

星巴克 2014 財年銷售額 164 億美元;

COSTA 2014 財年銷售額 8.07 億歐元。截止目前,星巴克全球門店數量為 21366 個;Costa 門店數量 2861 個。

(星巴克成立於 1971 年,COSTA 成立於 1978 年,它們並不是不同時代起家的企業)。

再看業務範圍。

星巴克的業務包括賣咖啡和茶、賣咖啡飲料、賣免煮咖啡、賣咖啡豆、賣冷餐和甜品、賣杯子、北美地區有外賣服務、在中國賣粽子和月餅、還賣過 MP3。

COSTA 賣咖啡和茶、賣冷餐和甜品(個人認為都比星巴克的好吃)、賣咖啡豆、賣杯子。

以上兩部分可以說明它們確實處於完全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們可以看到,星巴克在不斷創新和不斷試錯,而 COSTA,我覺得說它是個星巴克成熟業務的亦步亦趨者並不過分,客氣一點說,在保持了更好的咖啡和食品品質的情況下。

下面分享一些發展動態。

首先是星巴克。在星巴克公布了 2014 年第四季度財報之後,當日股價下跌 3%,雖然與去年同期相比,它實現了 10.3%的增長,但分析師們還是認為,星巴克步入了「增長放緩」。

但考慮到星巴克的體量,我們應該知道,這是高速增長期之後的放緩。

星巴克全球擴張速度最快的 1998-2008 年,經歷過一段危險時期。那 10 年時間,星巴克以標準化風格在全球大規模開店,卻接連在進入法國、澳大利亞等市場時遭遇不順,到 2007 年前後,一方面在海外泥足深陷,一方面北美本土的利潤也開始下降。

2008 年星巴克的靈魂人物舒爾茨重新執掌星巴克,關閉經驗不善的門店,優化供應鏈,在互聯網方面發力,並高調重提星巴克的「熟客文化」和「回到社區」的理念,向公眾努力推銷星巴克的消費體驗。這些舉措取得了成功,後幾年星巴克的發展基本順利。

而且在這一過程中星巴克逐漸從各國代理商手裡回購股份,由特許經營轉為控股直營,最近的例子是在 2014 年 9 月回購日本部門的 60.5% 剩餘股份。

星巴克目前的版圖可以參考這篇報道:來看看星巴克如何分布於這個世界 裡面的圖挺好看且一目了然。

2014 年,美國媒體飄蕩著一股唱衰食品「全球標準化」的風潮,主要由於麥當勞業績的明顯下滑。同年也近乎可以看做是國內餐飲「標準化」的一個真正的元年,我指的是像小南國、大董、輝哥火鍋這種高端餐飲品牌殺入中端市場。在美國和歐洲,從價位到消費頻次,星巴克是接近於麥當勞一樣的前者的,它已經在面臨著「標準化」帶來的瓶頸,因此若非它在移動領域的大做文章,媒體一定不會對它有這麼客氣的態度。而在中國,現制咖啡還不屬於人們日常生活的主流存在,從價位上,星巴克也還依然僅僅覆蓋到一二線城市中產階級人群中,所以它的「標準化」瓶頸在中國還遠未發生。

中國正走在擁抱標準化的道路上,我指的是有一定品質和品牌形象的標準化,這條道路一定預示著光明,在這種標準化不斷下沉覆蓋到中低收入群體之前,星巴克們都將過著很好的日子。

接下來看 COSTA,在 1995 年被 Whitbread 收購了之後,COSTA 也走上比較明確的標準化聯鎖經營之路。它在英國的門店數量於 2010 年超過了星巴克。2014 財年,COSTA 營業額上漲了 20%,新開門店 334 家,並且高度集於海外市場。

但據 FT 報道稱,2014 財年 COSTA 的海外業務出現 100 萬歐元的虧損。財報中沒有呈現這一信息,後面我只能突然轉入個人目力範圍的觀察。

個人感受,COSTA 在中國的發展不能算太順利。COSTA 進入中國,選擇的是和星巴克早期一樣的合資經營模式,合作方是華聯集團。這埋下了一些隱患:雖然華聯集團在零售業和商業地產方面的布局能夠幫助 COSTA 比較順利地拿到優質的店址,並且依託華聯商場和超市的擴張而擴張,但華聯在餐飲業的管理方面絕對談不上專業。

所以儘管 COSTA 在咖啡上的口碑幾乎一直好於星巴克,但 COSTA 的服務體驗實在與星巴克相去甚遠,門店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我想熟悉星巴克的人都能快速回憶出在星巴克點單的標準流程,包括點單服務員的提問,在杯子上的標記,以及取咖啡的環節。但應該很少有人能說出 COSTA 的點單流程,因為在我的觀察里,就是沒什麼固定流程,全看該店服務員們的心情。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雖然 COSTA 打著在中國強勢擴張的旗號,事實上在中國的擴張速度還是趕不上星巴克,讓我的 COSTA 粉絲朋友舉目四顧,只有星巴克可喝。

我所住小區的商業街曾經引入過華聯集團旗下的若干零售商店,包括百貨、超市、髮廊以及許多餐飲內容,但隨著華聯的離開,所有商店也全部撤出。在 COSTA 進駐我們小區的時候,我就覺得很詭異,當時我們那個地段還較為荒偏,對超市、洗衣店和快餐確實有很急迫的需求,但甜品店、咖啡店、高檔髮廊這樣的事物,幾乎是必死無疑。我難以想像華聯集團究竟有沒有做最基礎的調研和篩選工作。

最後聊幾句市場營銷。

星巴克在市場推廣方面一向花費力氣,作為前商業媒體從業者,親身體驗是星巴克的公關團隊非常活躍,有關星巴克的新聞線索隔三差五齣現。而 COSTA 的中國市場和公關團隊……在推出了「咖世家」這個難聽的名字之外,我完全不知道他們做過什麼。我們看一下百度指數:

我同意 @ColinShao 的說法,市場推廣是用錢砸出來的。一個企業要不要大力推廣市場,跟它所處的階段有很大關係。但是現階段 COSTA 的重拳到底打在哪裡呢?產品質量嗎?開店擴張嗎?是不是太過粗放了?

星巴克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一切,展示了一家大公司的精密,以及站在高處的視野,而 COSTA 作為一家不那麼大的公司,卻沒有充分展示它的專註和敏銳。

就這個層面上來看,更大的星巴克確實是更優秀的一方。


利益相關,前costa coffee某區域門店開發人員。

先吐個槽,任何歐洲公司在國內跟美國公司拼市場拼推廣都是等於把涉世未深的妹子推進老流氓的懷抱。反過來說,任何美國系公司如果在國內市場跟歐洲公司拼市場推廣都等於耍流氓。

11-24更新。

我在Costa工作了接近3年的時間,對這家公司有了基本上的了解。由於之前在美資連鎖餐飲同樣工作了很多年,所以對兩種不同類型的公司會經常做對比,星巴克就是典型的美資公司。

在我來看,兩種不同的公司背景決定了兩間公司的本質差異。

1.市場與產品孰重孰輕?

不能說英資或歐洲公司不重視市場推廣,他們更重視的是產品本身。大多數親身體驗過兩個品牌門店的顧客都會認為Costa的咖啡/糕點更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確實如此,中國人的口味比較容易能夠接受Costa的產品,例如它的咖啡偏苦,酸度沒有那麼高;比如它的糕點口味層次感很好,和星巴克不同的是它的產品並不是直接對外採購,而是由外包產品公司按需求和配方製作。糕點基本上採用動物奶油製作而非植物奶油,口感較好。然後你就會發現所有有造型的蛋糕,為什麼Costa的那麼丑?!拍出來的照片那麼不成樣子?!因為。。。動物奶油的弱點就是在造型方面較差。

這只是一個栗子,從產品生產方面來看,Costa始終堅持的就是產品品質第一,在產品生產設置的時候壓根就沒考慮過這個東西是否值得推廣,拍出來好不好看等等。

2.教育顧客還是適應顧客?

從我的本來想法來看,我認為教育顧客才是品牌的發展立足根本,但這事得看機緣。。。

星巴克花了10年的時間教育中國的消費者,這個就是咖啡,雖然真TNND的難喝,但你喝了10年也習慣了。08-09年經濟低潮期,星巴克生意也不好,那他就開始研究,為啥這個中國人他就是不來呢?它就發現了,你看中國人吧,他其實根本不在乎什麼是咖啡什麼是茶什麼是果汁,他就是想要個逼格,那個時候他對顧客的教育就變成了品牌方向上的--我有逼格你快來,你想喝什麼我就給你做什麼。從09年開始,星巴克開始拚命的做中國人喜歡喝的飲料,反而咖啡變成了沒有那麼重要的一項產品(這裡不是說不重要,而是沒有那麼重要)。

而Costa呢?他們確實始終堅持自己的路,只做自己的核心產品,然後,到現在來看,他們都沒有意識到,大多數的顧客不選擇他們,其實是(我覺的到了Costa沒有我要的飲料)。。。

3.市場推廣是要花錢的。

再舉一個栗子。

星巴克在國內的時機很好,他們很好的趕上了國內的信用卡大爆發的時候,跟著信用卡做了很多的活動,我相信周五的買一送一大家都去過,在幾年以前,買一送一的那個送一,其實是信用卡公司買單的。到了現在,當然沒有這麼好的事情啦,大多數的買一送一都是商家自己做的,利用信用卡這個平台來做推廣。

然後你就會發現Costa的買一送一合作銀行都是:上海銀行廣州銀行中信銀行,你知道為啥嗎?他為啥不用招商廣發建行這些發卡量比較大的商業銀行?因為這些都要自己買單。。。它合作的銀行都是要給它錢的,也就是說它做市場推廣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問題居然是:能不能不花錢把事情給辦了?

4.會員卡到底用來幹什麼

星巴克的會員卡很多年了,大家都覺得很實用,每個會去花錢喝咖啡的人基本都有吧?

其實Costa也有會員卡----的計劃,從06年進入中國的時候開始,到現在,還沒討論出來這個卡到底用來幹什麼。設想了一百萬種功能,又是預存又是打折又是生日慰問。。。。。。然後你就發現設計的好好,可惜就是沒推出。。。

我就。。。

會員卡的本質無非就是增加顧客的粘性,你要是覺得真的難以抉擇,不如就乾脆持卡打折得了,總比沒有好,整那麼多花樣結果呢?你知道太監和ED男的區別嗎?那是有和沒有的區別,有就有無限可能,沒有,那就啥都只能打嘴炮。

另,謝絕任何形式的轉載,謝謝。


毫無疑問我覺得是星巴克。借著話題順便談談我是怎麼掉進星巴克的坑裡的。

個人感覺星巴克其實是一家披著羊皮的狼,以咖啡為工具的文化營銷公司。

首先,說一下星享卡。

自打我稀里糊塗被星巴克的員工忽悠花錢辦了此卡之後,就入了星巴克的坑。花88元辦的卡,若是不留心,真的會買一送一券挺划算的,實際上三張買一贈一券無非就是花88元買了三杯咖啡而已,其他的升杯券早餐邀請券無非都是蠅頭小利不值一提,比較坑爹的是買一贈一券是有期限的,相當於你不在期限內使用你的88元就報銷了,而且你一般不太可能在一個人的時候喝兩杯吧,常常是和朋友一起的情況下使用此券,若是你當時還未醒悟,你還會覺得免費請朋友喝咖啡實在划算,辦卡實在明智,其實花的都是你自己預支的鈔票哇。更坑爹的來了,當你把卡里券用的差不多的時候,店員就會說,要不要再綁定一張,重點在於,起初把星享卡當做會員卡概念理解的我,完全沒有想到居然還能多張,這種玩法在其他店裡聞所未聞啊,若你還不醒悟,或是被什麼紀念卡片吸引的話,不出意外又是再給自己挖坑。

所以,星享卡實際上就是一個測智商的工具,很好地分別出人傻錢多速來的客戶,當然還有毫不在意的土豪客戶。

再來,談談會員等級設計

當你在把88元的券都用完的時候,這時候從銀級客戶到玉星級客戶僅有一步之遙了,經過之前一段時間較為頻繁拜訪星巴克之後,此時客戶的習慣也培養的差不多了,即便此時我已明白88元的券實際上就是一個坑爹貨不會再受店員的蠱惑添加什麼星享卡了,還是會覺得不妨多消費幾次達到玉星級獲取優惠幅度明顯不如銀星級但是相對固定的優惠,畢竟用完了券不升級的花,銀星級完全就是光桿司令嘛,但是即便是玉星級的固定優惠還是太雞肋,買三贈一這種優惠用到機會對答主來說實在不多,另外的生日券無非就是說得好聽點的贈一杯,而且一年一次也沒什麼用,相比之下還是金等級棒棒噠,消費10次贈飲一次,送一張有名字的金卡(沒錯,答主就是這麼虛榮的人)所以答主又開始蠢蠢欲動了,和朋友聊天去星巴克,原來的十幾塊雀巢速溶換成88元星巴克via(提一下,via確實好,雖比不上現磨,起碼沒有添加植脂末這種東西,口感還是相對不錯的),想買個馬克杯保溫杯還是星巴克,反正都要花錢不如花在星巴克。自此,我卡里的星星就蹭蹭往上漲。

補充說下現在被贊最多的談的app設計

除了查找最近的星巴克功能外,國外的星巴克app還會贈送App store 熱門軟體,音樂,電子書兌換碼,從這一點來看,感覺星巴克的性質和搞了nike running的耐克很相似,咖啡和鞋子都只是他們在銷售最終產品類似生活方式(星巴克所說的第三空間),個人體驗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而已。

最後,來說說星巴克是如何配合節日來開展文化攻略。

拿最近年末事舉例。人們常說macbook air是在星巴克裝逼的利器。那麼拿著macbook air一般都有什麼人捏?文青肯定是其中之一。文青一般到了年末就開始糾結來年換一本什麼樣的手帳有逼格?當然有些除了文青還有那些GTD控也可能要考慮此事。這在你整日糾結不知買什麼樣好的時候,星巴克對你說不用想了喝25杯咖啡,2015牛皮手帳送給你。(如圖,不得不說造的很像300多元的travelnote 逼格滿滿。)

此外,若是你稍微關注一下星巴克的明星片,最近還有憑明信片免費參與古典和爵士音樂會的福利,這樣的活動答主是沒在costa裡面見過。-------------------------------------------------------------------------------------------------------------

總結一下,星巴克給答主的感覺就是一個文化營銷公司,咖啡只是作為載體營銷工具,實在是忽悠界的大咖。對costa 不是特別熟,不過它至今沒能引起我消費的興趣,也能把問題說明一二了。

-----------------------------------------------------------------

答主第一次圖文並茂寫這麼長啊!望大家不吝賜贊啦!


Starbucks.

並不了解營銷學相關知識,以下只是我的拙見。

一.

S:

星巴克採用了星享卡制,88元即可買一張積分卡。卡里有3張親友邀請券1張早餐咖啡券和1張升杯券。之後每50元消費積累1顆星星。

達到5顆星星升為玉星級會員,會贈生日券和買三增一券。且買三贈一券可以多次獲得,每有一次滿足條件的消費就會生成一張券。

達到25顆星星以後升級金星卡,會有周年邀請券和買十增一券。另外還有印有你名字的專屬金卡6-8周EMS寄送。

C:

而COSTA只在特定時候特定地區會有地區內使用的紙質積分卡。印象中是滿10杯送一杯。可貌似是因為代理問題,全國無法通用。

對比:

卡里包括的幾張聽起來很實惠的贈券會推動大部分人買卡的慾望,且現下88元並不多,再有著前台服務人員極力地推薦,大家多數情況下會辦卡。

辦卡之後會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把券用完之後再也沒去過。但實際你已經在買卡時花了88元,所以對星巴克和你看起來都沒有什麼損失,哪怕有也可以忽略不計;

第二種,我認為是一種吸引消費的情況。辦卡後每一次想喝咖啡的時候,都會條件反射地想起星巴克。在喝哪家都差不多的情況下,覺得自己辦了卡,每次買還可以積分,多半會選擇星巴克。當購買到一定的星星數量就會想著把卡升級得到更多的優惠,就像是遊戲打關上癮一樣,會繼續在星巴克消費下去。

二.品牌影響。

多年前,星巴克變成了「小資」的代名詞,通過這個被眾人熟知。慢慢的,以前只有一線城市才有的星巴克把店開到了中國的各個城市,走入了社會大眾的視野。

因為「小資情調」的象徵,它變成白領一族、年輕學生的寵兒。因為店面常見,有咖啡需求的人也可以很方便快捷地被滿足。

設計生產的符合大眾審美又有創意的馬克杯、隨性杯也常見於大街小巷。

COSTA的店面數量不比星巴克、名氣也不如星巴克大、飲品和杯子還比星巴克稍貴一些。所以在口味差距並不懸殊的情況下,大部分人選擇了星巴克。

三.新媒體宣傳

在網上有著各種各樣的星巴克相關的圖片,很多還被文藝青年們配上了文字,賦予了清新的小資情調,成為很多年輕姑娘們的手機屏保。

星巴克官方微博帳號發布的各種活動訊息、新品信息也被各種粉絲數量極高的帳號轉發。得到了很多關注度。

雖然很多人都評價說COSTA的咖啡質量更高一些,但我覺得對於大部分不把咖啡當做日常必需品的中國人來說好喝的重要性大於品質和濃度。不過這個只是我的主觀判斷~

心好累…●︿●

最近變話嘮…說好的學英語…呢!我要戒掉知乎!<(-︿-)>


我只說一句:Costa企圖用半自動咖啡機做標準化咖啡連鎖實在不要太可笑。


曾經實習的公關公司就是星巴克某地區微博的維護乙方,每一張圖都經過小夥伴修了再修,並且會採取各種抽獎活動保持關注度。還很注重和顧客分享企業的故事與文化。很多星巴克的獨特細節,如logo,特色杯子,季節飲品的回歸,新品食物,星冰粽,月餅,連星享卡都要變來變去,還有對於中國人愛駐紮咖啡店定位的「第三空間」概念,讓很多人會一直關注。還有就是店面,有幾家星巴克很有特色,大部分店面都很清爽亮堂,而costa太中規中矩了,色調太暖,不太提神,想點杯牛奶睡覺。

再說logo,星巴克的logo比較有特點。就我個人來說喜歡紅色大於綠色,而costa的紅色正好是我最喜歡的顏色。但是!但是就是會被綠色的星巴克吸引。首先它很有特色,其次logo上真的有「女神」,「女神」還在微笑,再者這位「女神」來自神話,不是很俗氣。綠色卻不冷調,反而有一種很清爽的感覺,在裡面談談事情,或是自習都比較能集中注意。在星巴克常見老外點份shot一飲而盡提神,你有見過去costa點個shot的嗎?

比較costa:

costa的logo是什麼?

答:咖啡豆啊~

哦,那香啡繽呢?

答:....咖啡豆?

是嗎...那太平洋咖啡呢?

....唔....還是咖啡豆?

問題是這三個logo還都是紅色的!!

這不是難為那些連玫紅桃紅都分不出來的廣大直男們嘛!(just joking...no offense)

裝逼黨內心os:好呀,你們都紅色,那特立獨行的我就去綠色那家女神的店吧

再說翻譯....星。巴。克。兩個爆破音,叫出來也比咖世家響亮。一群賣萌的孩紙們還喜歡叫「星爸爸」,再拍拍照片發微博。這種主動的網路營銷一旦過了tipping point,就可以組合成各種段子。「喝星巴克不拍照片,喝酸奶不舔蓋子,有錢,就是這麼任性。」

再說咖啡,有多少人是為了咖啡?星巴克很明確的「第三空間」定位吸引了很多人,而同樣是親民價,大多數人只是想圖個「小資體驗」,或是滿足一下國人普遍存在的logo狂熱。星巴克的咖啡水平就是每家比較統一,深度烘焙,而costa半自動設備不確定性比較大。要說真的要喝平價好咖啡,你去costa做什麼,去gloria jeans啊,澳洲的咖啡絕對錯不了的。(國內現在不多,但澳洲滿地開花,澳洲的星巴克根本賣不動。gloria jeans他們的口號Life is too short to drink bad coffee,說的就是你,星爸爸!)。但是gloria jeans來了中國又不可避免地和前面說的一樣,名氣沒打響,logo又是咖啡豆,雖然不是紅色,但也是暖色系,還有人以為這個牌子一看就是賣牛仔褲的QAQ

總的來說,星巴克真的是非常值得case study的

那些做過case study的 不論褒貶也都會去體驗一下吧

星巴克的咖啡商業化做的很成功,也會吸引一批同好吧


英國人:COSTA排隊沒辦法了才去STARBUCKS


我在星巴克和costa都工作過 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 絕對是星巴克

別的不說 我只說一條 就一條

costa除了我其他咖啡師都不洗手!百分之百 我是先在星巴克兼職嘛 養成了很好的衛生習慣

星巴克會不會做咖啡前不洗手的情況 很少見 至少在就我自己來說 幾乎寥寥無幾

而且在costa並不是因為生意太忙而忘了洗手 是根本沒這個習慣

而且很過分的是 costa做咖啡有個步驟叫抹粉 就是說把咖啡粉放到組頭(一種工具)後要用手把工具上的粉抹開 簡單說就是會接觸到咖啡粉 也就是說手會接觸到食物

我當時非常憤怒 簡直是對客人的不尊敬 而其他咖啡師完全沒這個意識

--------------------------------------------------------------------------------------------------------------------------

我不明白為什麼我說了實話竟然還有人罵我

其實不洗手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你們喝茶的那個壺 小木蓋回收後是直接用水洗一下 然後不過消毒機。。。。下次接著用

蛋糕 打烊後 就放在那個玻璃柜子里

第二天接著賣 當然過保質期後是會丟掉

而且嚴格的食品衛生僅僅是洗手就足夠了嗎?還要有洗手液

costa除了廁所有 吧台是沒有的

其實客觀來說 costa的衛生是很差 但是相對於其他餐飲業 它依然很規範

為什麼?因為整個中國的餐飲衛生都很差

costa號稱英國第一品牌 想和星巴克一爭高下

其實就是笑話

我們店旁邊就是星巴克

他們的營業額是我們的2 3倍。。。。

有些客人進來的時候 (我和客人交流的比較好 他們願意和我講話

對我說 之所以進來是因為旁邊沒位置了 呵呵 好冷的笑話

還有更多的 比如號稱我們是手工製作的咖啡 等等 如果有人想看的話我再更新


Starbucks.

先看各種咖啡周邊產品,Starbucks不同行銷季新出的隨行杯馬克杯,推陳出新的星享卡…總有一款能戳中你的審美----前陣子聖誕行銷季剛開始的時候(目測第一天)剛好在樓下星巴克里等人,坐了半小時左右就有五六個人專門來買杯子,有倆還是邊打電話詢問邊挑選。雖然Costa也出過合作款的杯子,但是目測銷售都是不溫不火。當然,也許僅限於我這個城市。

其實…再看那麼多關於偽小資的討(pi)論(pan)里,Starbucks的出鏡率遠遠高於Costa,就知道連輿論造勢他都更勝一籌。雖然兩家的價位和定位也都差不多 …

不懂經營,僅作一名消費者旁觀而已。


就服務體驗來說,costa9點開門,星巴克8點開門。星巴克8點已經進入常態運營。costa9點准還出現店門沒開的情況。對於上班族來說,無疑在咖啡品質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大家會選擇服務到位,流程化的星巴克。


星巴克已經不如十年前的口感讓人眼前一亮了……太平洋咖啡 costa 貓屎咖啡都已經後來居上了!不過喝多了更深信自己做的應該最合適自己


學過咖啡製作並且這兩家都喝過的都表示都是辣雞。


Costa官微會贊吐槽星巴克不好的微博....

利益相關:我是星粉


我實在無法誇一家咖啡粉事先磨好很久很久,每家店拿鐵加不加糖漿都不一樣,員工無所謂對待甚至縱容顧客插隊,對客人不打招呼,隨便臭臉,各種銀行卡付款設備經常壞掉或者預購的代金券無法使用頻繁的咖啡店,說一句「好」。

Costa這麼一個大寫的管理混亂的咖啡店,就這體驗,跟星巴克比?

星巴克咖啡再難喝人家做出來基本品控還是有的,Costa呢?簡直自己跟自己開玩笑。


毫無疑問是星巴克。

個人體會,星巴克的服務員雖然有一部分會對顧客愛答不理,但大部分服務員對客戶的訴求,還是相對積極的。

比如之前上班的寫字樓里的星巴克。

當時flatwhite剛上市,純粹是為了更多的濃縮咖啡比例,把喝拿鐵的習慣改成了fw。然後偶爾要加班的時候會跟服務員說要double shot fw。然後去取咖啡的時候服務員跟我說,其實fw里標準是3份espresso,但是他們做不出單份,又覺得倒掉一份很可惜,所以都默認把四份都放進標準的grande fw里。

因為double要收費,所以那個服務員是偷偷跟我說的。當時覺得有點可愛,而那家店所有喝fw的顧客根本不知道自己其實多喝了一份espresso。

還有就是經常會因為喝不下那麼多液體,但又嘴饞的時候,就會點tall杯。

有次晚上在T3等著登機,就要了杯tall的冰拿鐵,然後服務員直接給我做了杯grande,理由是tall不好做。雖然最後我還是沒喝完。

還有次在南站等車,當時在減肥,只想喝清咖,就要了杯美式。結果喝了一口就燙到我了,我就返回去問能不能給我加幾塊冰,因為太燙了。然後服務員接過我的杯子就直接倒了,重新給我做了杯兒童溫的。

再說costa。

有星巴克的時候我也從不進costa,但有次為了買個杯子進去喝了一杯,發現顧客需要自己拿著小票到取咖啡的地方,把小票給服務員,他們才會給你做,即使人滿為患的時候也是這樣。

明顯不合理(不能一概而論,或許只是那家店這樣)。

然後剛才在北京T2機場里繞了一圈沒發現星巴克,又饞咖啡,就去costa了。

我:中杯fw

服務員:只有定製小杯

我:有大杯么

服務員:有

我:那大杯fw

服務員:都說了fw只有定製小杯,沒有別的杯型

其實到這我已經有點不爽這個服務員了。

我:那中杯拿鐵

服務員:加糖么

我:?????不加

我:哦對了脫脂奶

服務員:沒有脫脂奶

然後我轉身就走了。

至此,我發誓以後再也不進costa。


明顯starbucks。

分別去官網再下個手機客戶端就有數了。

反正我用costa的客戶端是什麼刷不出來。官網也是,門店位置不知道多少年不更新了。


costa英倫文化,星爸爸跨界合作


純個人感覺。

1.關於會員卡積分制前面好多人都說的很清楚了。對於我這種會員卡狂魔來說,costa只有儲值卡這種手段真的會對人造成困擾。尤其是當starbucks推出了app可以關聯會員卡並且漲星。。簡直讓人慾罷不能!

2.關於杯子:在美貌上二者沒法比較比較有個人差異嘛。但是starbucks杯子比較多。。至少在我見到的門店裡都是這樣。。

3.costa會用馬克杯,而一般starbucks不管堂食外帶都是紙杯。這一點我選costa。

4.作為自習狗,costa的座位很棒。starbucks適合趴在檯面上寫字看書的多數只有吧台凳這種,久坐超級不舒服。而costa有很多適合看書寫字的桌子。而且costa還有一種皮沙發,縮在裡面超舒服~

ps.不知為何寫答案老是拼成cousta和starbacks。。哭。。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有公司去星巴克開會?
星巴克、哈根達斯挑戰中華老字號進軍月餅界,你看好誰?
喝星巴克是步入上流社會的標誌嗎?為什麼?
為什麼星巴克這麼貴還生意這麼好?
如何看待星巴克使用轉基因原料?

TAG:星巴克 | 公司運營 | 咖世家CostaCof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