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衽」的含義是什麼?
按照《說文》等,應該指的是衣襟在前面相交的部分,但很多人(如朱子在解釋深衣時)解釋為下裳,這又是為什麼?
衽最初的意思就是衣襟的意思,在不同的時期以及根據不同的風俗又可以分為左衽和右衽,左衽也就是把衣襟朝左邊覆蓋,右衽則相反。後來經過延伸或者某一文章的解釋可能延伸為下裳,但是最常見的意思還是衣襟的意思。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要先有一個常識性的認知:同一個字詞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會有不同的釋義,甚至是多釋義。如果沒有這個【常識性認知】,那麼這題就不用答了,喜歡斷章取義的人,往往也是只看答案喜惡論是非的人。
衽,解釋成裳,不是我【這種人】乾的,我沒這個本事,都是大師們【那種人】乾的。
之所以這位ID這麼激動,是因為我寫了《左衽?右衽?你暴露的正是對服飾史的蠻橫無知!》這篇文章,裡面有提到【衽】的解釋並非我們想當然的這麼簡單。
(以下是這篇文章部分節選)
顧頡剛先生就曾提出「左衽」的「衽」根本不應該解釋為衣襟,而是衣袖。他的依據是許多提到「衽」的文獻里根本全是一些衣襟不可能達到的事。
二八齊容,起鄭舞些。衽若交竿,撫案下些。竽瑟狂會,搷鳴鼓些。——《楚辭·招?》
左袪掛於榑桑,右衽拂於不周。——《哀時命》被發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戰國策·趙策二》
此外,「衽」也可以解釋為「裳」,這個解釋也可以達到上面顧頡剛先生覺得衣襟做不到衣袖卻能做到的效果。
朝玄端,夕深衣。深衣三袪,縫齊倍要,衽當旁,袂可以回肘。長中繼掩尺。袷二寸,祛尺二寸,緣廣寸半。以帛裹布,非禮也。——《禮記》
衽,謂裳之交接之處,當身之畔。——《禮記正義 》
這兩個不同的解釋加上前面我們默認的那個,其實是三種不同完全不同的服飾狀態。
顧頡剛先生主張的是「左衽」等於左臂穿袖,那麼其實就是「右袒」,這種服飾狀態比較古老,許多民族早期都有這種服飾,只是左右會略有不同,一般來說那隻手比較常用就袒哪邊。
而解釋為「裳」的話,則有可能描述的就是將下擺向某個方向扎束。
我們現在對於「左衽」的默認來自於後世註解,但服飾是此一時彼一時的,哪怕有圖像資料輔助都難以完全解釋,更何況中間還經歷了一個很大的起居方式的變革。此外,若無註解,哪怕是古人對於先秦經典也會看不懂的。所以「左衽」到底是什麼意思,恐怕仍有討論的空間。
(複製粘貼結束)
以上,
衽如何解釋,其實很多專家,包括搞歷史的、搞語言的、搞服飾的,都有過很多論文,大家打開知網維普搜一下就行了。只是,在網路上的人搞出漢服之前,大家估計都沒有預料到這個左衽右衽這種值得爭吵,所以論文數量不算很多,方向也較為學術。
我春梅狐狸這種人呢,干不出這事,只是單純因為我沒這個本事做這個程度的考據罷了!你們漢服有口氣,但是本事呢?
推薦閱讀:
※漢服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是復原極度接近歷史?還是以當今審美進行改良作為當代的新漢服,進入時尚圈?
※漢服,jk制服,洛麗塔哪個更燒錢?
※經常穿漢服、民族服飾在中國可行嗎?
※漢服搭配短髮是否不符合搭配原則?
※參加西塘漢服文化周是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