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ed 結尾的詞在 be 動詞後時,-ed 後面又有 to do 跟隨,應如何區分這個 -ed 是過去式還是形容詞作表語?

新概念4-45課中,中有一句話:
We cannot think outside the particular patterns that our brains are conditioned to, 我們不能脫離我們大腦所限定的模式去思考問題。
這裡有一個單詞:conditioned
它的原形condition,詞性是n. 和v. (名詞不是問題,我們這裡只說動詞),而加了-ed結尾後,詞典上又可查到有兩個詞性存在:v.過去式,或者是adj.

對於-ed結尾的adj.,可以做表語。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英語中,如何區分-ed結尾的單詞,當它在be動詞後時,是表語形容詞,還是動詞過去式?

我不太能分辨清楚,下面的例句是我的思考,不知對還是不對,請高人指點

比如就這個conditioned來說,常常能看到be conditioned to… 結構
而這個to,又分為兩類:一是動詞不定式,二是介詞
也就是:
be conditioned +to(介)+名詞 對……習慣
be conditioned +to do sth. (不定式) 對做……習慣

這兩個句型的conditioned,都跟在be動詞後,
對於第1個句型,由於to是介詞,所以前面的conditioned似乎就不是動詞過去式了,而是adj.,這裡就是系表結構了。
對於第2個句型,由於to do是不定式,那麼前面的conditioned似乎既能理解成動詞被動態,又能理解成系表結構?因為很多系動詞後也能加to do不定式的。(我這裡舉的condition這個詞可能不太妥,因為我不知道condition有沒有被動態,不過沒關係,英語中很多-ed結尾的單詞過去式動詞,是有被動態的,也能做adj.詞性。我標題上提出的問題仍然是存在的。)

句型1 的例句:
The boy was finally conditioned to life in the jungle. 那個男孩子終於習慣了叢林中的生活。
這個句子,life是名詞,而不是動詞,所以to不是不定式。那麼這句的be conditioned to… 結構,是個系表結構了?

本文開篇的新概念句子是:……that our brains are conditioned to。 也就是be conditioned to that。由於to that不是不定式,所以這裡的 be conditioned 也是系表結構了?

句型2 的例句:
Most people are conditioned to believe what they read in the papers. 絕大多數人都習慣於相信他們在報上讀到的東西。這句中,to believe明顯是個不定式,那麼這句中的be conditioned to… 結構,似乎就既可以看成是被動態,又可以看成是系表結構了?究竟該如何區分才好呢?

新概念還有一個句子是這樣的:

Broadly speaking, human beings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classes: those who are toiled to death, those who are worried to death, and those who are bored to death. 泛泛地說,人可以分為3類:勞累至死的人、憂慮至死的人、無聊至死的人。

這句連續出現了三個 be -ed to do的結構,是被動態,還是表語?

也就是說,當-ed結尾的詞處在be動詞後時,-ed後面又有to do不定式跟隨。該如何區分這個-ed是過去式,還是表語adj.?


謝題主喵,很抱歉拖了這麼長時間,因為之前一直都沒有空仔細把這個問題成文,希望現在還不太晚吧。

到底是過去式還是被動態,我想基本上其他答主都已經解釋清楚了,所以我不再贅述。過去式的表現形式是動詞過去式,而被動態的表現形式是be+動詞過去分詞(更準確的說法應該叫「被動分詞」,passive participle,以下我也沿用「被動分詞」的說法;這麼說是因為分詞實際不表達任何時態,參見Language Log - The passive in English),這應該是非常基礎的東西,題主搞混二者實在是不應該。但是題主又加入了有關主-系-表結構的討論,這就比較有意思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我才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
如果我說「被動分詞做『表語』/『修飾語』其實是一般被動式的衍生模式」,會不會有人覺得大驚失色?實際上,還真是這樣的。畢竟,如果從分詞(pariticiple)的定義來看,動詞的各種分詞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動詞的範疇,而是往形容詞方向靠攏;一些知名的句法學研究者(比如John Ross等人)認為,在動詞—形容詞—名詞的連續統上,動詞分詞(包括主動分詞、被動分詞、結果分詞等)位於動詞和形容詞之間,它衍生自動詞,卻具有更類似於形容詞的語法特徵;這兩種詞雖然來源有所區別,但它們「長得很像」,工作的方式也很像,出現在同樣的大結構里也不足為奇。
由此分析,作為語態的「被動式」和作為詞序排列的「系表結構」並不產生衝突,外表看起來像形容詞系表句的系表結構完全可以作為被動式實現的一種方式;但是在具體句法分析里,被動式就是被動式,儘管它可能看著很像標準的形容詞系表結構,但它還是被動式的一種。而表達被動含義也並不一定需要被動式,這點和這個問題沒什麼關係所以我先不說了,以後有機會再談。

由主動式轉為被動式的過程,我們稱之為被動化(passivisation)。被動化的實質是把及物動詞的兩個題元角色(theta-role)剝奪一個,往往剝奪的是外在題元角色(external theta-role);這樣得出的動詞分詞,和助動詞結合之後,只能帶一個題元角色,也失去了給題元角色分配賓格的能力,就變成了unaccusative的一種特別形式(有關unaccusative動詞的詳情,可以參見這個回答:法語中複合時態的助動詞「avoir」和「être」的選擇的標準是什麼?這個標準的根源是什麼? - Chris Xia 的回答)。而在英語
如果我們把被動式的結構改寫為主動式的時候,我們遇到的情形是這樣的,以例句的改寫版來說:
Our brains are conditioned to the particular patterns.
應該變成:
Something conditions our brains to the particular patterns.
這個多出來的something,就是我們所說的外在題元角色所需要的那個名詞性結構。
而對於一個可以作為表語的普通形容詞(比如beautiful)來說,在主系表結構里,它只有一個題元角色(可以當成一元謂詞),所以二者在句法形成和語義解釋的過程中可以扮演類似的角色,也就是「看起來很像」。

被動分詞作形容詞式表語,從歷時性發展角度來看,是被動式的延伸;如果說被動式的語義表現了一個動作的話,那麼被動分詞作形容詞式表語則是表現了「這個被動動作完成後的結果」。比如說我們看這樣一對簡單的最小對:
(1) a. The window was broken. / The window got broken.
b. The window is broken.
(1a)的默認含義是「窗戶被打破了」(用過去時,強調了發生時間),強調的是窗戶被打破的這個過程,而(1b)的默認含義則是「窗戶是破的」,轉而強調窗戶被打破之後「破了」的狀態。可以發現,(1b)的表意是(1a)在結果上的延續,而這個動作則是由被動產生的,而因此1b的現象也得名為「stative passive」,我們稱為「靜態被動式」;而(1a)則與之相對,稱為「動態被動式」。(1b)的句法構造上和只能攜帶一個題元角色的被動式是相通的;而如果我們比較stative passive和普通的系表句子,比如「she is beautiful」,我們會發現,(1b)的句法構造上和普通的形容詞表語句子也是相通的。
如果在谷歌上搜「past participle as adjective」,各個語法網站提供的典型例子,基本都可以當成被動態的延伸來解釋。

那麼,題主所問的「be + passive participle + to N. / to do」的現象,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實際上,這二者都應該被當成廣義上的被動式(包括動態被動式和靜態被動式)的情況來看待。這裡的「to N.」結構實際上是condition作為主動動詞時的介詞短語補語(PP complement),因為還原之後我們的句子成為了「Something conditions [our brains] [to the particular patterns]」,所以可以看到condition帶了一個名詞和一個介詞作為自己的補足成分(一個是直接賓語,一個是介詞補語);而「to do」的不定式則是condition的短句式補語(形式為不定式從句,其句法學性質則為CP complement,參見Complementizer),依然是作為動詞的補足成分存在的,所以二者在句法分析里起類似的作用,應該被一視同仁。

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喜歡區分開廣義上的被動式(比如例(1)里的兩句)和標準的形容詞系表結構(比如「she is beautiful」)。畢竟被動分詞並不完全是標準意義上的形容詞,而受到動詞原形結構的影響,被動分詞顯然允許更為複雜的句法結構。「分詞作形容詞」的說法,嚴格來說並不嚴謹:在句法分析里,分詞永遠是分詞,形容詞永遠是形容詞,分詞可以有形容詞一般的用法,可以出現在系表結構、乃至出現在偏正結構里,但這並不代表它真的就是一個獨立的形容詞了。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動詞的分詞和形容詞就像西蘭花(Brassica oleracea var. italica)和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L. var. botrytis L.)一樣,長得很像,吃起來口感也很像,但終歸是兩種不同的東西。
只是,這種句法學研究和語法教學的差別,對於很多學語言的人來說,實際上是很微妙的。我也只能盡我所能解釋到這裡了。大概就這樣吧。


be 動詞後面加 有ed的辭彙的話,要麼這個辭彙是被動語態,要麼就是形容詞性,而不是你說的過去式。
你所說的to 的問題根本跟to be無關,to在此處完全只是一個介詞,condition to是一個主動的短語,當他轉化為被condition之後,前面會加be 詞後會加ed,用來表示被動的狀態,然後後面的to是從原詞帶過來的,表示被condition的對象是本句的主語,或者用來保持原短語的意思(因為動詞後面跟不同的介詞,所表達的意思會完全不同)
至於那個to death的問題,death根本不是一個動詞而是名詞「死亡」,所以to death在這裡的意思是「致死,到死」(比如餓到死),算是一個固定搭配吧。
如果還不懂就評論我。


首先要說明的是,跟在be動詞後面的動詞-ed形式不是過去式,而是過去分詞。過去式是不可以直接跟在be動詞後面的。這在不規則動詞上體現的很明顯,be 後面可以跟done,但是不能跟did。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只是你想複雜了,to跟在動詞後且之後沒有句子成分的話,那麼就是介詞詞性。表示不定式的話,to的後面是一定要跟動詞的。
比如你舉的這個例子
We cannot think outside the particular patterns that our brains are conditioned to。
這裡的be conditioned to被放在句尾,且to後面沒有成分,所以是一個固定片語,表示對...習慣。這裡的to是介詞,後面要跟名詞(或名詞性成分)。
我們把這個從句分成兩句話就很好理解了。
Our brains are conditioned to some particular patterns, we cannot think outside these particular patterns.
這樣一來,很明顯這裡的to是一個介詞。

綜上,只要記住一點,通常情況下(也就是嚴格遵從語法規則的情況下,口語不在此列),to的後面跟動詞原型,就是不定式,跟動名詞(-ing)、名詞、代詞等或者沒有成分,就是表示介詞。


be + adjective 和 be + past participle 表面上看上去形式相似(排除adjective和past participle 的形態變化差異,past participle 帶有 -ed 形態變化),兩者語義上也都可以理解成主語的一個屬性。

例如
(1) He is happy to attend the meeting.
(2) He is pleased to attend the meeting.

所以樓主會不禁問,pleased到底是形容詞還是過去分詞。

事實上,詞性和句子成分是兩個概念。都在(表面)類似的句子結構中出現,並不代表兩者一定是要同一詞性。動詞永遠是動詞,不管是現在分詞還是過去分詞,不管是做一般謂語還是做被動謂語。同樣一例,名詞還是名詞,不管是做主語,還是做狀語,例如 (3),還是謂語,例如(4)。對比(5)/(6),並不一定要是形容詞才能做表語,名片語和介片語也可以。

(3) Every day, I go to school.
(4) He is a man.
(5) He is male.
(6) He is under a spell.

所以,並不是一個結構就一定規定只能有一種詞性出現。所以沒有必要糾結 pleased 是形容詞還是過去分詞,而可以保持如下說法---- pleased是個過去分詞,過去分詞可以出現在以上的be + ___ 環境中。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方法可以區別過去分詞和形容詞。

(7a) You are bored.
(7b) You are dull.
(8a) You are bored to death. (X bores you to death)
(8b) *You are dull to death.
(9a) you are bored to death (by John) to reveal your bad temper.
(9b) *you are dull to death to want to kill a person.
過去分詞後可以接修飾語to death,形容詞不行。(8)和(9) 表明形容詞和分詞的分布還是有區別的,所以不能說分詞是形容詞。

既然可以maintain 分詞的說法,那麼用分詞的時候(例如(2)和(7a))就是一個被動語態,而不是一個系表結構了,雖然語義上可以理解地很相似。(語義上可以理解地相似並不代表結構就一樣)


推薦閱讀:

英文「summer」與「Sumer」同音,中文「夏天」與「夏朝」同為「夏」,這是巧合嗎?
相對於英語、義大利語等語言,漢語(普通話)是否真的不適合歌唱?
為什麼會有英語的文字(拉丁字母)?
漢語語法在哪些方面過於繁瑣?
滬江網校的使用感受?

TAG:英語 | 英語學習 | 英語辭彙 | 英語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