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到底從幾歲開始學英語是最好的?

孩子英語學習很重要,一定好要給孩子選擇最好的幼兒英語早教培訓機構。


如果父母親人在家庭生活當中, 並不使用英語,

小寶寶在家庭外的生活環境當中, 也沒有可以使用或者必須使用英語的環境,

那麼, 建議先不用在小寶寶的英語學習這上面操太多心, 甚至根本不用幫他(或她)在這上面操心。

必須要幫小寶寶操心的地方太多了, 而這個項目絕非必要項目。

是先讓小寶寶在自然的語言環境當中, 自然學會講, 能嫻熟運用父母跟他的玩伴的語言

(如果不是普通話, 那麼會是他可以自然多出來的一項個人資產), 以及會講至少在幼兒園/小學

和媒體上, 一定會教, 會有自然語言環境的普通話。先自然學好小寶寶自己身邊的語言,

建立可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概念以及最重要的, 成套語言實質使用的能力,

這對往後學習英語會有幫助的, 即使往後是在非自然英語環境當中學英語。

大人已經失去, 但是幼兒可以輕鬆自然, 同時獲得好幾種語言的那個能力,

是在多語言的自然環境當中才能夠發揮, 也才能夠獲得多語言,

再多都能不衝突, 而能在自然的環境當中來嫻熟。

若特意幫小寶寶排定的一個禮拜幾小時的英語課堂, 但他在下課後, 跟朋友,

回家後跟家人鄰居, 卻都無從使用英語來對話, 那是無從發揮小孩子的上述那個能力,

無從因為在生活中自然使用, 而真正獲得英語。會是枉然, 也會失望的, 除非,

是要剛好有客人在時, 要小寶寶講幾句英語, 聽到他講諸如: This is an apple; This is a book.

My name is Nancy; I am 6 years old. 等等少數幾句, 當成才藝, 可以因此跟客人炫耀,

"看! 我兒子(女兒)會講英語了, 我的錢沒有白花!", 當成值回票價。

看過太多人有因此從小開始學英語到長大, 到畢業出社會還在學英語, 卻仍僅僅會講

諸如上面那種簡單句子來開場; 然後, 就無法(或不敢)使用英語來表達自己了。

語言是從使用中獲得, 不是也不能從純粹課堂上的教學獲得。

大人如此, 小孩子更是如此。

若真要幫小寶寶安排, 而且如果小寶寶是如上述沒有自然的英語環境, 那麼, 幾歲不是問題 ---

但就建議, 不要花太多時間且花太多錢, 就找個方便接送, 且讓小寶寶自己喜歡的幼兒英語班

(而不是父母替他決定, 花錢操心就要看到效果的決定), 讓小寶寶能有個喜歡的歡樂環境在裡面

渡過一小段時間, 而且絕對莫要求實質學習效果, 看到成績 -- 因為不容易有實質效果, 如上述。

這是只能期望, 自己的小孩有這個兒時記憶在, 而且是跟歡樂的記憶連結, 於將來一旦在學校接觸英語文時, 至少可以讓她或他對這個語文, 在起初能不覺得完全陌生, 那就是效果了。但請莫為了這種效果, 恆常佔用自己的小寶寶一輩子只有一次的快樂童年當中的太多時間。


最近也在研讀關於最佳外語習得年齡【optimal age】的相關文獻,試著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首先,先要告訴題主的是,關於最佳外語習得年齡,至今為止在學術界沒有給出一個定論,要一個量化的答案更是不可能了。因此你的問題得不到一個科學的解答。

接著我來說說我個人的看法:

一開始,想跟題主說說語言學習現如今存在兩種主流的理論。

1.Behaviorist Theory【行為理論】:強調的是語言是一種行為的習得。學習者通過不斷地重複訓練,來習得一門語言。

2.Cognitive Theory【認知理論】:強調的是語言是一種思維模式,學習者需要通過思考並且運用語言來習得。

依我看來,行為理論強調積累,認知理論強調運用。然而積累是在最初期需要做的事情。它的過程漫長而痛苦。同時,讓信息變成一種『行為』,需要長時間的訓練,而且這種訓練過程有可能是枯燥無味的。

題主來問這個問題,無非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贏在起跑線上。那麼您現在能做的就是——盡量將重複訓練模仿的時間提前。

因此,我建議題主【一個兒童模仿能力最強的時期大約是在五歲,建議從五歲開始接觸英語。】

在此我說的是【接觸】而並非【學習】,【接觸】看到的是系統元素,【學習】看到的是系統。接觸是要讓孩子先多聽,多看,多讀,有一個相對豐厚的語言輸入,並且讓他多模仿。迪斯尼的幼兒英語教程就還不錯,由國際頂級語言學家,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學家共同編寫的。配樂色彩語音語調各方面都有講究,題主可以一試。

最後,前XDF POP少兒英語員工提醒您,不建議您把孩子送到XDF去學習英語。少兒英語教學這塊,XDF的老師水平參差不齊,沒必要拿您的孩子當試驗品。若是有條件,一定要去上課的話,建議上純外教課,同時在報名之前一定要問清這個外教是否持有國際教師資格證或者同等資格證。

以上。


對於孩子學習英語,語言學習關鍵期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1959年,神經生理學家Penfield和Roberts從大腦可塑性的角度,提出十歲以前,是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1967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Eric Heinz Lenneberg則從醫學臨床經驗,提出了關鍵期假設理論(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他認為人的大腦從二歲開始「邊化」(lateralization),在邊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腦來學習語言,約在11-19歲左右,大腦會完成邊化,從此,語言學習主要由左邊大腦負責,人腦邊化後的語言學習不如全腦學習時期來得好。因此,語言學習最好在大腦完成邊化之前,這也就是所謂的「語言學習關鍵期」

換言之,就是說語言學習存在一個確定的年限範圍,在此階段內,語言能夠自然而不費力氣地被學會,而超過此階段,可能效果就會差強人意。

從實際角度出發,孩子可能很早就要面臨幼兒園升小學的擇校考試或面試,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可以給孩子增加很多印象分。其次,學習英語是當下十分流行的一種教育趨勢,若孩子不儘早地開始學習,在之後幾年的學業中可能會明顯落後於其他同學——據教育專家統計,接觸英語較早的兒童,其認知水平和整體發展水平是普遍高於同齡孩子的,而在今後幾年的學科測試中,他們的整體成績也是普遍優於其他孩子。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在最適當的年齡,對孩子進行英語啟蒙?

動畫片,孩子英語啟蒙之路的得力助益

歐美有很多製作精良的兒童動畫片,情節連貫而又生動有趣,很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家長如果可以巧妙地利用這些英文原版動畫片,不但能夠培養孩子對英語的興趣,更能使孩子在觀影中逐漸地熟悉並愛上英語學習。在動畫片的選擇上,要藉助家長的智慧。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年紀大小、興趣喜好以及英語基礎等等,進行綜合平衡考慮,選擇能抓住孩子眼睛和心的動畫片,才能吸引住他們的注意力。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陪同觀看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進一步了解孩子的喜好,還可以促進家長與孩子的日常溝通交流,讓雙方盡情享受愉悅的親子時光。但是切記不要給孩子壓力、不要強迫他們重複跟讀,而要讓他們在觀看動畫片的過程中輕鬆自然地接觸英語,潛移默化地接受熏陶。

在孩子們愛上看英語動畫片之後,家長可以選擇與該動畫片配套的繪本進行補充,當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動畫人物躍然在紙上的時候,將會極大地激發出他們對書本的熱情,動畫片與繪本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英文歌曲,大量輸入,把耳朵叫醒

首先,學習英語歌曲可用到的媒介是多樣化的,但凡能發聲的播放器都可以應用於學習,比如手機、平板、台式或筆記本電腦。網上搜索「兒童歌曲大全」、「兒童英文歌曲」等關鍵詞,會出現很多資源供家長挑選,把這些歌曲當做吃飯、遊戲、洗澡時的背景音樂,即便每天播兩三個鐘頭,孩子也不會覺得厭煩,反而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很多兒歌。而且,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帶動畫效果的兒童英文歌曲學習機,畫面活潑可愛,音樂節奏輕快,十分適合孩子們觀看和跟唱。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對於低齡兒童,並不建議家長採取精學歌曲的方法。孩子掌握的辭彙量低,學一首歌曲需要將單詞全部查出來,再逐詞逐句地去教、去講,這般複雜的過程和拉長的戰線,會使孩子本就不多的注意力和耐心消失殆盡。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也不應以快速學會為主,若是學習經歷不愉快的話,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興趣。

專業培訓,助家長和孩子一臂之力

在動畫片、英文歌曲,為孩子做好英語啟蒙、打好基礎的同時,很多家長卻依然每天在焦慮中度過,覺得自己不給力,不能輔導孩子。這個時候,不妨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vipjr青少年英語來做。vipjr是全球領先的青少年在線教育品牌,彙集全球資深語言教育專家,為孩子提供隨時隨地真人實時互動的在線英語教學課程,讓孩子能接觸到真正西式的思維和文化背景。我們都知道,孩子在年幼時,其母語的語言習慣還沒有完全定型,在這個時期選擇純正的歐美系語言專家來學習第二語言,他們所感受到的母語干擾就非常小,不會被母語的表達習慣和思維定式所限制,這對將來的英語之路可謂有著決定性的差別。

再者,再簡單的單詞和句型也需要經過不斷地應用和練習,才能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家長要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應用英語的機會,可以選擇出國旅遊,可以選擇參加英語演講,也可以選擇vipjr青少年英語和歐美語言專家面對面,這不僅能從根本上加快孩子學習英語的速度,對孩子融入社會、提高社交能力也是一種幫助。

現代家庭對孩子的期盼越來越高,而英語早已註定成為他們今後傍身的必備技能。另一方面,孩子其實對新鮮事物也有著很深的探索慾望,只要找對方法,他們必定會用活躍的表現和積極的行動讓開口說英語變得自然容易,也使英語學習變得簡單有趣。讓孩子在學習英語的關鍵期,適時地接觸英語,開始參加英語培訓,可以有效地拓展孩子的眼界,有益於多元文化人才的培養,也會為他們以後學習更高層次的英語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別等到小學五六年級就好。讓 native speaker 的老師儘早的出現在你孩子的學習過程中。

我是幼兒園開始學英語兒歌,當時是中英文混著的兒歌,算是啟蒙。後來就跟著學校正常學外,小學一直有意識的由父母帶著去補習班專門學,初中高中完全由自己的興趣來學。

現在在美讀本,很少口音,近乎母語水平。

如果要說哪裡可以進步的話,我會希望幼兒園能有一個 native speaker 引導我,口音會沒有瑕疵。


其實,英語作為我們的第二語言,是否存在一個最佳的學習期在國際上還仍然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Lennberg於1967年提出關鍵期假說,認為語言習得的關鍵期大致限定在2歲到青春期之間。在這個階段,人的大腦具有可塑性,語言習得能夠輕鬆自然地習得。青春期到來之後,多數人的大腦已經發生了側化(Lateralization),人腦已發育成熟,大腦逐漸失去可塑性,學習語言也就越來越難。

語言習得關鍵期假說為許多研究所支持。例如Johnson Newport (1989)曾對46名在美國居住的來自中國和韓國移民(3 – 39歲)進行語言能力測試(受測時在美國至少生活5年以上),結果表明移民時年齡較小者的語言能力明顯強於移民時年齡較大的人。此外,移民時處於青春期前的移民者,語言能力隨年齡增大而逐漸下降(線性相關),但對於移民時年齡已經過了青春期的受測者,語言能力能力弱於青春期前移民,但其語言能力跟移民時年齡已無明顯相關性。Bongaerts等人(1995,1999)的研究也表明,12歲以後開始學第二語言的人,其第二語言將永遠無法達到該語言母語者的水平。

語言關鍵期假說也遭到許多質疑。Hyltenstam Abrahamsson (2000)認為,第二語言在年齡較小時較易習得只是大體趨勢,而非絕對真理。Hyltenstam Abrahamsson 承認固然青春期後開始學第二語言者其第二語言無法達到母語者的水平,但隨著更加深入的對比研究,人們也發現即使是從低齡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人,他們所習得的語言跟說母語的人仍然有差異。另外,多名學者(Bialystok 200,Singleton 1989等)也指出,語言習得是很複雜的過程,不應過於強調年齡這一單一因素在第二語言習得的作用。

總結

前面的研究,不管是否贊同語言習得關鍵期假說,其結果都指向同一點,即第二語言學習者能達到的水平跟開始學習時的年齡是相關的,習得的語言能力隨年齡增大而逐漸下降。我比較贊同西方學者的嚴謹,語言習得是很複雜的過程,是天時(年齡)、地利(語言環境)、人和(主觀能動性)共同作用的結果,絕不是學得早就一定能掌握,或者起步晚就一定學不好。不過,同等條件下,越早起步,效果肯定會越好。

最後談談本人的一些經歷。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發現,留學生中,出國時年齡越小的,語言能力越強,對西方文化也越適應。有些「小留」(高中畢業或之前出國的)雖然托福考試分數不咋地,但一兩年後口語非常流利,口音也比較純正,語言實際應用能力普遍比學長學姐們(本科或碩士畢業後出國)要強很多。


從0,越早越好,語言不是學來的,是吸收來的。歐洲好多國家的小朋友從小就學幾門語言,到大了都能說流利的2種以上的語言,就像母語。而且我看過有研究雙語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頭腦比單語言環境長大的孩子更好更靈活。

我家寶寶現在差不多2歳半,半年內至少學會100個英文單字,包括好多動物的名稱,比如elephant, butterfly..不同車的名稱,甚至motorcycle,ambulance他都會。

我媽花幾萬買了套迪士尼美語世界,天天讓他看英文動畫,玩英文生字的卡片機,聽英文歌。小孩子學得非常快,聽幾次都差不多能記住了。他們不會覺得辛苦,因為這個年紀他們非常想搞清楚大人們說什麼,他們會很有興趣學語言。我家菲傭來了才幾個月,孩子就已經能聽懂她說的英語了,還能用簡單的英文表達自已,比如ok, no, water,milk, yummy food..

而且他懂自動轉頻道,對我們說廣東話,對菲傭說英文。最主要讓他多聽,給他看些英文動畫片,聽英文歌(要有畫面)讓孩子感興趣就會學得很快


孩子越早接觸第二語言,效果越好。

下面用我的前段時間的一篇文章回答你,十分的契合。

標題:《孩子多大開始接觸第二語言,效果最好?會影響母語的學習嗎?》

Monica 攝於巴西

文 / Monica

現在,有很多家長希望自家的孩子除了掌握中文以外,還能多掌握幾門語言,尤其是英語這一門國際通用語言。

他們望子成龍的同時,卻又心存疑慮,擔心太早讓孩子接觸第二語言,而干擾到孩子學習自己的母語的基礎。

那到底孩子幾歲開始學第二外語比較好?太早接觸外語又會不會影響他們的母語習得?

錯誤認識3:太早做雙語/多語輸入會對孩子日後的母語發展以及對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產生長遠的不利影響


真相

孩子越早接觸第二語言,效果越好。

先說一個很現實的事情,一個正常的雙語孩子想要流暢地使用他的兩種語言,四五年以內就可以做到。而我們這些成年人,想要學習一門全新的外語,可能要花上幾倍乃至於幾十倍的時間才能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這裡我們再次詳細介紹一下「關鍵期」的概念,它是兒童快速學習外語的秘密所在。

新知識NO.1

語言學家普遍認同兒童學習語言有一個關鍵期(Critical Period),即存在一個更容易學習語言的理想期,有的認為是3歲前,有的認為是從幼兒時期到青春期為止。

如果過了這個時期,人們學習語言就會變得更困難。雖然很多主觀或客觀因素都會影響語言習得,例如環境、途徑、能力、動機、年齡等等。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些因素里,年齡的影響力最大,許多研究結果都表明年齡因素在第二語言學習中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哈佛大學的研究也表明,幼兒時期是孩子語言學習能力的高峰期。

新知識NO.2

錯失關鍵期的可怕後果

接下來給大家講一個證明「關鍵期」的最著名案例,一個殘酷且令人心疼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吉妮(Genie),這個女孩在1957年出生於美國亞凱迪亞,吉妮是她的化名。由於父親十分憎恨兒童,從出生後的第20個月起到13歲之前,吉妮都被父親關在卧室並綁在坐便椅上,且常遭其父親毆打,並與外界隔絕。

父親從不會對吉妮說話,只會對她咆哮,她的母親和哥哥也因為害怕父親而不敢跟她說話。在剛被發現時,吉妮不能站立,也不會說話,只會嗚咽。

在獲得自由之後,吉妮開始學習語言,但此時的她已經已經錯過了語言學家所提出的關鍵期。不管專家們如何努力地訓練她,她的語言能力發展還是非常緩慢。慢到什麼程度?她不會提問,更不懂任何語法。

一般來說,孩子在辭彙量累積到50個詞左右,就像突然開竅了,短時間內能學會許多新詞,但是這個辭彙爆發並沒有出現在吉妮身上。這個可憐的孩子到了四年後才開始學會組詞,而她講的話大部分都是斷斷續續的單詞或短語,無法成句。這個案例證明一個正常兒童如果在關鍵期沒有得到足夠的語言輸入,那麼在關鍵期過後,無論如何教她,她都無法獲得正常人的語言能力。

新知識NO.3

大腦的語言特性

相信不少成年人在學習外語的時候都碰過釘子,特別是在發音這一塊。無論你多麼努力、花了多長時間,跟母語者相比好像還是差了些。回想一下你學習外語的經歷,或許會深有體會。

其實,這個和早前提到的兒童聽力發展特性也是相關的。初生時的嬰兒大腦能夠區分世界語言中所有的音(大概800個音),但由於每種語言其實只用上了約40個音,所以如果寶寶只聽到一種語言,那麼寶寶在一歲左右就開始失去區分其他語言發音差異的能力。

沒有敏感的聽力來保證外語發音的準確輸入,輸出自然就難上加難。這也許是為什麼我們在長大之後,想學一門在幼兒時期從未接觸過的語言,常常感到力不從心的原因之一。

總結一下

從上面的例子以及研究成果可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越早讓孩子接觸第二語言,效果越好。如果輸入得當,非但不會影響母語的發展,還可以通過雙語的輸入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從而讓孩子的整體語言能力提升,帶來母語和外語的共同飛速發展。

當然,這個雙語輸入並不是隨便給孩子報個早教外語班就行了,而是為孩子創造有利的語言環境,並在家裡在家長的引導下漸漸地更多地用雙語做日常交流。

如果想知道更多如何給孩子做雙語啟蒙的建議,請參考之前的文章《普通中國家庭,如何給孩子做雙語啟蒙》。

--------------------------------------------------------------------------------

相關文獻:

Jones, P.E. (1995). Contradictions and unanswered questions in the Genie case: a fresh look at the linguistic evidence.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Elsevier) 15(3), 261–280.

Lenneberg, E.H. (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Wiley.

Rasinger, S. (2007). Revisiting the critical period: age of onset or length of exposure.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Boston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31 (2), 532-542.

文章由Monica編寫,轉載需取得授權

微信公眾號:暢語路(CYLmks)


各個年齡段怎樣學英語?

  1-2歲

  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能理解相當多的常用動作或物品名稱了,也開始能夠使用一些「迭字」來進行表達,如:抱抱、球球、狗狗等,同時也能說一些簡單的句子,如:媽媽來、爸爸抱等。這個時候可以多跟孩子說一些簡單的單詞,並且增加單詞的重複率,讓孩子對英語單詞有個簡單的印象。

  2-3歲

  這個時期的孩子,擁有比較強的模仿能力,能跟著大人的工作或語言說片段,稍微長一些的句子,但文法與句子結構尚不完整。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在家多播放一些孩子喜愛的英語歌曲,並且跟孩子一起隨著英文兒歌唱唱跳跳!(速恩英語 公眾微信 有很多少兒英語動畫,英語兒歌等資源)

  另外,也可以在生活中引導孩子進行一些簡單的日常英語會話,在休息或睡前的時間陪伴孩子讀一些簡單的短篇故事,這樣不但能加深孩子對英語單詞的印象,同時也使孩子開始懂得使用一些較為複雜的句子,並開始懂得因果關係與推論概念。如:天黑了,爸爸要回來了沒?

  3-4歲

  3歲以後, 孩子的好奇心會逐漸加重,會經常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發問。同時這一階段的孩子也已經開始具備了使用開放式句子的能力。在孩子學會26個字母的大小寫後,家長可以和他玩大小寫的配對遊戲,讓孩子對英語單詞的組成形成概念。

  同時,還可以在家播放一些適合孩子欣賞的英文卡通片,在孩子對故事內容提出問題或自己的想法時,可以引導孩子學會自己去找答案,從而讓孩子能更加能投入到故事中去。

  4歲以後

  4歲以後的孩子,基本能對英語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家長不妨每天多抽空陪孩子讀讀英語故事或者聽聽英文兒歌等,逐步加深孩子對英語的認識。

  當然,在這個階段已經可以開始為孩子選擇適合的英語培訓班, 讓孩子接受系統性的英語學習。

給各位家長的小建議

  孩子學英語,最忌諱的就是以填鴨式、背單字的方式來強迫學習,因為如此一來,可能只會使孩子從此畏懼、討厭英語,反而扼殺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

  家長在教孩子英語時,不應該讓孩子意識到 「我在學英語」,多給予鼓勵、少些壓力,不要過度強迫孩子記憶或是背誦。多善用肢體語言,搭配手勢、動作,或是展示實體、圖片等。

  家長讓孩子提早接觸英語原是一片美意,然而一旦方法方式用錯了,就會使得孩子對英語喪失興趣而無法持續地進行學習。要知道,語言是活的,需要不斷地使用;讓幼兒在自然、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英語;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開啟其對英語的喜愛和興趣。


先下結論:學習第二種語言,無論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但是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二語水平能達到近似於母語者的水平,那麼早開始比晚開始好。所以,當你開始和你孩子說中文的時候,你就可以開始進行雙語教育了。

說到年齡對學習語言的影響,必須要提到的就是關鍵時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Lenneberg 在1967年首次提出學習語言關鍵時期假說。此假說宣稱語言學習只發生在關鍵時期(2歲到青春期)。

青春期之後,語言學習能力明顯下降。他認為學習語言的時期是和大腦的偏側化有關。簡而言之就是,人在小的時候用全腦來學習,但是在青春期前,大腦偏側化完成,語言功能由左腦掌控,左腦沒有全腦學得快,因此推斷語言習得能力下降。但是,關鍵期假說是否真的存在,這在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定論。

這裡分享幾個關於年齡和雙語學習的知識。

1)過了語言關鍵期再開始學習第二種語言,就無法達到近似於母語的二語水平了嗎?

錯。過了語言期,照樣可以達到近似於母語的二語水平。上周看魯豫訪問我國翻譯大家許淵沖先生,他是在大學裡才開始學習法語,可法語水平卻到達了法語母語者都望塵莫及的水平。可見二語習得是和個人語言天資(aptitude),學習動力,個人性格,學習經驗和認知能力等多種元素有關,年齡並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

2)但是,如果你希望你的二語水平能達到近似於母語者的水平,最好什麼時候開始學習呢?
早開始比晚開始好。語言學家Johnson和Newport (1989)提出了「less is more」的假說:認知能力還沒有完全開發的兒童比成年人更具有語言學習能力。他們認為孩童能更加快速地進入到零碎,漸進,隱性的無意識的學習機制中。而當大人面對一種新的語言,他們會不自覺地運用語言分析能力來處理新的語言,從而進入了有意識的語言學習機制中。

舉個例子,你能快速說出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語法特點嗎?主語謂語的位置和把字被字的位置是如何安排的,你能表述出來嗎?不是很容易吧,這就是因為它們存在於我們的無意識隱性學習機制里。而當面對英語時候,即使是一句He sits there (他坐在那裡),我們會有意識地想,是he,還是she,第三人稱要不要加s, there和their到底是哪個。我們的語言分析能力反而使我們的語言學習能力降低了。

3)語言學家認為如果你想讓你的發音達到近似於母語者的發音標準,那麼語言發音關鍵期的確存在。
這裡牽涉到了母語固化的現象(entrenchment)。當母語的知識與能力逐漸形成的時候,母語知識結構就變得越加固化,從而無法吸收另一種語言的輸入。

聯結主義(connectionist modeling)也同樣證明了母語的固化現象。嬰兒腦中的神經聯結的數量是遠遠多於成年人。對於一個嬰兒,他會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對「有意義」的語言的敏感度增強。而此時他從未接觸過的另一種語言對他來說是無意義的,神經聯結敏感度降低,從而大腦幹脆就剪掉了這些聯接,給有意義的語言提供更好的生長空間。

當過了語言關鍵期,他們需要學習一種新的語言的時候,他們不僅要無中生有的對另一種語言產生新的聯結,更需要和強大的母語聯結進行競爭,導致建立二語聯結的難度越來越大。當母語固化之後,神經可塑性下降,尤其是發音器官和語法序列方面,已經很難再達到近似母語者的水平了。

比如說,不論我們學了多少年英文,當我們進行英語對話的時候,最簡單的he和she的還是容易說錯。這是因為我們的中文口語里並沒有對此進行區分,在我們腦中對英語的she和he的聯結想要重新建立,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對於發音來說,語言學家認為關鍵期在9歲,甚至早到孩子9個月的時候就結束了 (Kuhl,2011)。

所以對於雙語學習, 我們提倡越早越好。當家長開始和孩子說中文開始,另一位家長就可以通過和孩子說英文的方式來進行英語啟蒙了。

作者簡介:柏力果雙語家庭 (bilingualfamily) 由美國雙語教育博士、應用語言學碩士、以及資深美國外教共同創建,為您提供最有價值、最具操作性的幼兒雙語啟蒙知識、親子口語課程和繪本童謠課程.

References:
Johnson J, Newport E. Critical period effect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influence of maturation state o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Cognitive Psychology. 1989;21:60–99
Kuhl, P. K. (2011). Early Language Learning and Literacy: Neuroscience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Mind, Brain, and Education:, 5(3), 128–142.
Lenneberg, E. H. (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language. New York: Wiley.
Picture: www.fumira.jp.


語言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活用,因此學習環境與方式比幾歲開始更加重要。由此可見,學習英語的時機不是主要重點,環境誘因、學習方式與之後是否能夠持續,才是英語能否學好的主要原因。

語言潛能發展Schedule

1歲以前

寶寶模仿並發出無意義的聲音,如ㄚ、ㄧ、ㄨ等,即俗稱的牙牙學語階段,此時開始發展連結說話情境和語言的能力及知道自己的名字。

1、約4~6個月後,可開始教26個英文字母,一邊指著英文字母,一邊念給寶寶聽,每天一次,約5分鐘。

2、之後可以準備色彩鮮艷的字卡;以及旋律簡單的兒歌1~2首,作為背景音樂重複播放。

3、選購1~2本繪本,每天固定時間念給寶寶聽。

1~2歲

理解常用的動作或物品名稱,能夠使用迭字表達,如:抱抱、球球、喵喵等。此時是超好奇寶寶,開始能說一些簡單的句子,如:媽媽來、爸爸抱等。

2~3歲

模仿能力強,能說片段、稍微長一些的句子,但文法與句子結構尚不完整。

1 英文帶動唱,跟孩子一起隨著英文兒歌唱唱跳跳!

2 教孩子簡單的日常英語會話。

3 如果已學會26個字母,可以繼續教小寫字母。

4 陪伴孩子讀簡單的短篇故事。能使用較為複雜的句子,開始懂得因果關係與推論概念。


其實,孩子的語言學習敏感期是2~8歲,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是「磨耳朵」,即讓孩子多聽,而不是強迫性地向孩子灌輸知識。這一時期,主要是給孩子創建一種語言環境,讓孩子在娛樂玩耍中,有興趣地學習,這種學習就是主動的、自然而然的、有效的。


我大學就是英語專業,畢業後一直在英語培訓機構工作!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在校諮詢的家長經常會問到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把明說的問題稍微改動一下「一個美國寶寶幾歲開始學中文比較好」 我的答案是越早越好。

那這樣就會將這個問題的答案引申到我們中國人是幾歲開始學習中文的!一般大家的記憶都是從幼兒園開始的,但是其實在一出生的時候,周圍護士,醫生,父母就開始了對我們的語言輸入,只是是在我們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緊接著是家裡人在我們面前的每日咿咿呀呀,還有各種笑臉和鬼臉!小孩子一般都是一歲左右開始說話,也大多不是「媽媽「就是「爸爸」。那在孩子能開口說出爸爸媽媽之前,我們想一下,是否已經對孩子重複過無數遍了呢!從出生到一歲開口說話,其實之前的語言輸入一直是有的,只不過這一年的中文輸入都是在家長和孩子都大部分無意識情況下完成的。從孩子開口到能夠流利的講中文基本是在孩子2歲半到3歲,這個階段,我們並沒有刻意的交給孩子漢語拼音,數字,只是一種天天在說在講的語言環境,而且周圍父母說方言,孩子學會的也是方言,父母說普通話,孩子也是普通話,如果這個家族是一個混血家庭,父母來自不同 的國家,說不同的語言,而這兩種語言,在家裡孩子都經常能夠聽到,那麼這個孩子一定也會兩種語言。這個就是語言神奇的地方。所以我的回答不會有太多的各專家說,卻是我從業10年來,觀察到的真實情況。

現在出國的學生越來越多,一個雅思托福分數不錯的高中生或者大學生,他們的口語交流 水平遠低於我的在美國讀了兩年小學的小學生。高中,大學生或者他們的辭彙量很大,但是說出來的語言永遠缺乏一種地道和流暢度。

所以只要是語言的學習都一定是越早越好,但是一定要注意不同階段要採取不同的方法。0-3歲屬於啟蒙階段,這個階段以提升孩子的興趣為主,英文歌,英文動畫片,純正的英文故事錄音都是做好的方式,家長只需要幫助孩子打開這些有利資源就好!3-6歲注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現在的英文繪本就是很好的載體,父母每天晚上陪孩子讀一讀,就能養成很好的睡前讀書習慣。(因為這裡探討的是學英語,所以寫了英語繪本,其實可以中文英文繪本混搭,但是一定要英文多些。因為孩子的中文環境很充足)6-12歲,就要要求孩子有寫的習慣了,也就是進入了我們在校學習中文的階段了,有了任務和要求,而不簡單的是興趣。 (工作十年積累了大量英文相關資源,有需要的留言)孩子過了12歲,大腦語言區基本成形,這個時候再學習語言智能靠記憶了,無論如何都很難達到native speaker的水平或者要花費很大的精力,付出很多的金錢。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5歲到12歲是最好的,不要問我為什麼,不解釋


這個話題(或者這種話題)經常讓我覺得既有意思,又很詭異……我稍微變換一下問題,可能你就可以理解我的意思,如果你問「一個美國寶寶幾歲開始學英文比較好」,你覺得答案是什麼?

事實上,孩子不分中國、美國、英國,只是父母分,如果你有這個能力(自己的英語能力,或者財力讓他接觸比較正統的英語教育),從0開始吧,哪怕讓他多聽吧,孩子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方法和大人是不一樣的,我相信讓他聽足夠多的英語(或者任何一種語言),他都會學會一些,模仿一些的,接下來還是你有沒有這個能力幫他繼續下去……如果你沒有這個能力,不必勉強,與其讓他學個不太準確的「英語」,還不如讓他好好學好母語,也是很偉大的教育了……


「孩子應該幾歲開始學英語」應該是所有對英語教育很重視的父母的共同問題。在我的孩子出生後,我也曾為這個問題困惑過,也找過一些專家的書來尋找答案。有一個比較有影響力的育兒專家的書里是這麼寫的

「根據兒童身心發育的規律,0~3歲是母語發展的關鍵期,應盡量避免第二種語言的干擾,保證母語的發展;3~6歲是母語的鞏固期,還是母語優先。3~12歲開始適量地學習外語,這個時候引入外語主要不是讓孩子學會外語,而是引起對外語的興趣……6歲以後再系統地學習聽、說、讀、寫外語。」

當時我還在投資銀行工作,每天忙得昏天黑地,所以看到這段貌似有理的話特別高興:不著急了,3歲以後再說吧。於是孩子的英語啟蒙就沒被放上議事日程。直到後來,孩子一歲多的時候,網路上充斥的各種自由心證、自相矛盾的育兒知識,給我帶來很大的困惑,於是不得不從美國的Amazon上買來各種原版的育兒著作,並閱讀各種兒童心理學的期刊文獻,以求正本清源,獲得科學的育兒知識。而「孩子應該幾歲開始學英語」這個問題,也被我重新拿出來研究了一下。結果一研究,不禁吐血三升,大呼「專家誤我」!

現在把當時的研究結果總結一下,供各位父母參考,免得日後像常爸當時一樣吐血後悔。

1、分辨語言發音微妙差別的敏感期在一歲以前

華盛頓大學的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Prof Patricia Kuhl研究指出:每個嬰兒剛生下來都可以分辨世界上所有語言的發音,但這種能力在6-12個月的時候急劇下降。在一歲以前,如果孩子沒有聽過某種語言的發音,在一歲時他很可能就喪失了分辨這種語言發音中微妙差別的能力。

比如,日語的發音中沒有/r//l/的區分,而英語中是有的。如果一個日本的嬰兒在一歲以前沒有聽過英語中/r/和/l/發音的話,很可能在一歲時,他就無法區別「rake」和「lake」的差別了。

其實不用去看日本人的例子,想想自己身邊的南方人(常爸也是南方人,這屬於自黑,南方的夥伴不要見怪),大家也應該能理解。很多南方人n和l不分前鼻音和後鼻音不分。其實他們不光是發不準這個音,而是從小聽到的方言里沒有n和l、前鼻音和後鼻音的區別,所以他們從聽覺上就已經喪失了區別這種微妙差別的能力了。

nl是 Hu Nan Lu還是Hu Lan Lu?

當然,通過後天的訓練,還是可能重拾這種能力的,畢竟孩子小的時候腦部發育很快,可塑性還是很強的。但是年齡越大,重拾這種能力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越大(甚至可能再也無法獲得)。

2、內化語法結構的敏感期在7歲以前

Rochester大學對一群中國和韓國的移民進行研究,發現這些移民人士對英語語法的敏感度與其受到的正式訓練的多少、其努力程度、其生活在美國的年數等基本無關,而與其移民到美國的年齡有關。研究員們發現只有在7歲以前移民的那些人,其對英語語法的敏感度可以和本土人士相媲美。7歲以後移民到美國的人,其語法的敏感度隨著其移民時間的推後而下降。

這個實驗的重點放在了語法問題上。研究員們給這些參加實驗的46名移民聽同樣的幾百個英文句子,其中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聽完每一句之後,讓他們判斷句子正確與否。這個實驗用的句子里的語法是很基礎的,一般的美國本土的六歲孩子都能輕易拿高分的。下面是按移民到美國的年齡劃分的成績對比。

這個實驗的基本結論之一就是

「If one is immersed in a second language before the age of 7, one is able to achieve native fluency in the language; however, immersion even soon after that age results in a decrement in ultimate performance.」

簡而言之就是7歲以前沒有「浸入」到英語中,其語法敏感度就不可能達到本土人士的水平了

這一結論貌似很聳人聽聞,其實理論聯繫實際,還是很容易理解的。常爸在美國讀書的時候,聽過一些在美國生活很長時間的人或者國內頂尖外語學校專業八級水平的人說英語,乍一聽倒是說得很流利,但是仔細一聽,各種單複數不分,「他」和「她」不分的情況比比皆是。因為在中文裡,沒有單複數的概念,而「他」和「她」是一個發音。所以,即使是成年後在美國生活多年的人,說英語的時候,受中文的影響還是非常嚴重的;不管多努力,其語法的敏感度想要達到美國小學生的水平,都是非常困難的。

看到這兒,你還相信「3~12歲開始適量地學習外語,這個時候引入外語主要不是讓孩子學會外語,而是引起對外語的興趣」這種觀點嗎?如果到12歲還僅僅是「有興趣」,而沒有將英語的語法結構內化的話,恐怕將來說英語,也是「他」、「她」不分,單複數不分,更不用說更高級一點的語法了。當然,不排除一些天賦異稟的小朋友,很晚才開始學英語也能說得非常地道,沒有一點「中式英語」的痕迹,但是常爸不敢拿孩子的未來賭這個局.

3、嬰兒接觸兩種語言不會造成語遲

人們通常認為,學說兩種語言的小孩在語言系統上發展得會慢一些,因為他們可能會混淆兩種語言。

根據Dartmouth College的Laura Ann Petitto教授的研究,從小接觸兩種語言的孩子,他們的大腦就像有兩塊獨立的區域去分辨學習這兩種不同的語言,並不會造成所謂的「語言混淆」。

"We found that if children are exposed to two languages from a very early age," says Petitto, "they will essentially grow as if there were two monolinguals housed in one brain, and this will occur without any of the dreaded "language contamination" often attributed to early bilingual exposure."

另外,Petitto教授的研究還表明,孩子並不會因為學習兩種語言而出現「語遲」的現象;相反,處理兩種語言需要更多的腦力,反而加速了孩子大腦的發育。

4、從小學習一門外語,有助於提高自控力

學習外語能提高自制力?很多人可能覺得很困惑:難道知道 「狗」在英語里叫「dog」就能幫孩子抵制棉花糖的誘惑了?是的,很有可能。

研究表明,學習多種語言能夠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和自制力,而不僅僅是讓他們在語言上佔優勢。原因是:學多種語言是很有挑戰性的,雙語的孩子在說一種語言的時候,必須抑制另一種語言的干擾。而「自控力」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抑制現時誘惑的干擾,而將注意力集中在將來要實現的目標上。雙語的孩子,開口說話的時候就是在練習他的自控力了,因此他們比單語的孩子有更多訓練的機會,顯示出更強的自制力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分析,當雙語者在兩種語言間切換的時候,他們的前額皮質、基底神經結、 和前扣帶皮質會很活躍,而這部分的腦組織在執行需要自控力的任務時也很活躍。換句話說,雙語者平時更頻繁使用與自控力相關的這部分腦組織。這或許可以從另一個維度解釋為什麼說兩種語言可能提高自控力。

看完上面列舉的一些科學研究成果,各位想必對「孩子應該幾歲開始學英語最好」有了自己的判斷。

更多科學育兒信息請關注公號「常青藤爸爸」查看哦~


參考文獻

Kuhl, P.K., et al. 「Foreign Language Experience in Infancy: Effects of Short Term Exposur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on Phonetic Learning.」 PNAS 100, no. 15 (2003): 9096-101.

Johnson J S, Newport E L. Critical period effect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influence of maturational state o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 Cognitive psychology, 1989, 21(1): 60-99.

Petitto L A, Katerelos M, Levy B G, et al. Bilingual signed and spoken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birth: Implications for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early bilingual language acquisition[J].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2001, 28(02): 453-496.

Susan Knapp. Researchers: No harm in learning two languages. Dartmouth News.

Yoshida H. The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early bilingualism[J]. Zero to Three, 2008, 29(2): 26-30.


推薦閱讀:

兩三歲的孩子打人怎麼辦?
你有哪些教學上的鬼點子和騷操作?
3 歲男孩在幼兒園被欺負,只會生氣。怎麼辦?
如何對布置過多作業的老師說一些讓他反思自己的話?
怎樣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易烊千璽那樣優秀?

TAG:英語 | 兒童教育 | 英語學習 | 英語口語 | 英語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