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高爾泰的《尋找家園》?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宣言

  我對高爾泰老人,懷有深深的深深的敬意。

  讀完《尋找家園》,猶豫了很久,要不要寫讀書筆記,因為覺得任何評論性的言語都蒼白且多餘;但若不記下心中翻湧的這些感觸,似乎便不能繼續前行,似乎便辜負了這一段沉重的經歷,這些睿智的文字。


  1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對高爾泰一無所知。

  第一卷「夢裡家山」的同名第一章,也並不吸引我。緊湊而逼仄的文字刻畫出一個毫無生趣的淳溪鎮,大塊的景物描寫工整但呆板,完全沒有江南水鄉的溫柔旖旎,總之是份無趣的回憶錄。

  從「祖母的搖籃曲」開始,高爾泰開始寫人,從身邊最親近的家人寫起,寫自己,寫家養的香灰色公山羊阿來和鄉下土狗阿獅,寫鄉間的大刀會,清道士,「揚州船佬」,文字一下子活潑起來。我為阿獅的遭遇痛心,為砍斷了的白蠟齊眉棍惋惜,想像元宵節時山裡人家擺放滿屋的小燈杯在溫柔的夜色里與漫天的星斗交相輝映的神奇,但最讓我感興趣,還是主人公,少年的高爾泰。

  我覺得他特別有趣。這個孩子犟得要死,與人打架打得無趣,但為了表示少年反叛,每天回家前還特意用泥巴塗在臉上裝出剛剛惡鬥一場的樣子給父親看;愛看書,乾脆逃學,跑進操場後面小丘里的榛莽用茅草做個大鳥窩在裡面讀課外書;不喜歡蘇州園林的工鑿斧琢,也不喜歡東吳大學的素描課,竟扭著家人死活改投丹陽正則藝專。與這股犟勁兒相輔相成的則是他的坦誠。文字里沒有半點兒給自己開脫的意思,沒有美化,鮮有價值判斷或者悔過什麼的,就是直白的平實的敘述。他寫自己借書,喜歡《水滸傳》不喜歡《紅樓夢》,喜歡《安徒生童話》不喜歡《格林童話》,喜歡泰戈爾的散文詩,不喜歡小說。「不喜歡就不看,翻翻就還掉去」,沒半點羞澀扭捏遮掩。他寫對蘇州的不喜歡,對蘇聯客觀性壓倒一切的畫法不接受,就老老實實的說,不強詞奪理為自己辯護,也不遮掩對方的辯駁言論,黑白美醜全拿到紙面上來讓讀者自己決定。這樣直白、平實、坦誠的語調風格後來貫穿全書,讓人讀得踏實,讓人不知不覺的也用同樣的態度看書,看人,看世界。

  但平實不等於粗陋。「夢裡家山」這卷提過高爾泰在學校競賽中得了作文與美術第一名。雖然後來他從事的是美術,但這個愛讀書又忍不住要把感想看法訴諸文字的傢伙在寫作上一直極為突出。不談他寫的內容結構或內在邏輯,僅僅遣詞造句就能看出來其深厚的國學基礎。在「淳溪河上的星星」一篇中,他寫晚飯後與母親到河上喚鴨,

  「水面鋪著斜陽,橘汁般一片金紅。漸漸地金紅變成了玫紅,又變成了紫羅蘭色。鴨子剛一歸籠,魚兒就開始跳躍,潑拉拉直竄,顯得特別歡欣。激起的波紋上閃抖著灰藍色的天光。」

  他寫離開故鄉時船舶離岸的心情,「風物依舊,新世界不新,好像舊世界的延伸,只是沒有了家。」寫世事變遷,與當年寫大字報批鬥自己的故人對飲無言,「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城。」寫在夾邊溝農場挖排鹼溝為了弄到野生沙棗果腹,差點迷路凍死大漠,突然看到新挖的排鹼溝,「一泓積水映著天光,時而幽暗,時而晶亮,像一根顫動的琴弦,剛勁而柔和……月冷籠沙,星垂大荒。一個自由的人,在追趕監獄。」寫風暴中在簡陋的農場平房裡疲累枯坐,「皮膚像糊上一層漿糊」,虱子因怕冷而全跑到乾燥的皮膚上爬,人腦中全沒了思想,「我平生第一次,發現了時間的硬度。時間作為我的生命的要素,或者我的生命的一個表現,變成了我的對立面,像一堵石砌的大牆,用它的陰冷、潮濕、滑溜溜的沉重,緊緊地砥著我的鼻尖,我的額頭和我的胸膛。」寫月光照土牆,用「抹」;寫藍皮襖在一色灰黑的人群中分外眨眼用「閃」;寫急雨入黃河,用「投」;寫城裡依稀的人間燈火,是「灰黃色土紙上模糊的水漬」。

  在高爾泰的筆下,一切的風景、人物、事件全是鮮活跳躍的,聲音清晰,色彩鮮明,情感真切。不管是兒時的「夢裡家山」,還是浩劫中「流沙墮簡」,還有網路版本卷三的「邊緣風景」,都因為這份鮮活生動,讓我,這個成長於八十與九十年代對歷史茫然的無知後生,終於理解了,我們為什麼要尋找精神的家園。


  2

  《尋找家園》最重點的章節之一,我想應該是高爾泰因《論美》一文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送去夾邊溝農場新添墩作業站勞教的部分。

  作為七零後生人,我對與文革有關的歷史不能說完全陌生。

  小時候家中阿姨姑舅們聚在一起「憶往昔」講的故事都是有印象的,;比如母親總被規勸要與關了牛棚的父母劃清關係;比如姥爺被掛上「牛鬼蛇神」的黑牌子戴著高帽遊街,被侮辱、毆打,丟石塊垃圾。當然回憶也並不完全悲慘,也有好玩的片段。比如姥爺還沒被打倒的時候是十一級幹部,住小院兒,有警衛員站崗,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都能每周帶領大小數口到小館子美美吃上一頓「全家福」。母親下鄉的時候在田裡帶著大草帽插秧的黑白小照片非常美,青春飛揚,笑顏如花。小舅逃學,翻牆到垃圾堆揀了不知誰家丟棄的塑料娃娃用鐵鉤去戳它青紫的臉。後來小姨沒人管,也下了鄉,梳兩個短短的小黑辮子,綻開在臉龐左右,帶著大舅的軍帽,手捧紅寶書,在浸滿了金色陽光的田野里單純的咧嘴笑。

  但我這些零散瑣碎的二手片段,與高爾泰系統而清晰的複述相比,只能說不值一提。

  夾邊溝部分有三篇我印象最深,一篇是「軍人之死」,一篇是「安兆俊」, 另一篇是「幸福的符號」。

  「軍人之死」刻畫了三位在夾邊溝農場死去的軍人。令人最難過的是二十左右的張元勤:天真,粗莽,愛唱歌。為了早日「改造好」,進了農場拚命幹活,可口糧少,他塊頭又大,垮得比誰都快。還是乳臭未乾的小毛孩,不會策略性的磨洋工,不會算時間洽缺口的上廁所逃避勞動,在那種為了生存競爭人人撕咬吞噬的環境里,很快便被綁起來擲在地上教訓。這個走投無路的年輕人收到了家裡的郵包,用骨節粗大的手指把裡面母親寄來的衣服一件件抽出一角來捻、翻,摩挲,在黑暗中聞著新鮮棉布的味道一抖一抖的抽泣,由抽泣到嚎啕。「安兆俊」中所描述的保護過高爾泰的這位犯人勞教隊長安兆俊是民族學院研究新疆史的歷史學家,在饑寒交迫貧累交困的環境里,依然堅持要尋求人生的意義,房間收拾得整潔乾淨,《工地快報》作為歷史資料整理得一絲不苟,瀕臨死亡的邊緣時也堅持擦臉梳頭,在最困難與最黑暗的環境里堅持保存一個「人」的形象,一個「人」的姿態。高爾泰說他是一個值得兩個兒子自豪的,「真正的人」。

  我讀到這裡,覺得很難再找出一個更合適的辭彙來,除了沉默,也只有滾燙的淚,可作為對這樣一位鬥士的微薄的獻祭。

  「幸福的符號」則總寫體制對人的剝奪。在夾邊溝農場被勞教的多是右派,活累糧薄條件惡劣,三年自然災害更是餓死數千人。但為了某個代表團的參觀,農場臨時趕建籃球場,組織了各種文體團隊,畫牆報,打掃個人衛生,吃了一頓帶肉好飯。為了活躍工地氣氛,管勞教人員的韓幹事要求大家相互監督揭批抵觸情緒,所有的人必須笑,「一天到晚笑,隨時隨地笑」,同時為了顯示所有人都一心改造幹勁十足,必須在勞動過程中跑步前進。高爾泰寫到:

  「但是我們的笑和跑,同一般的笑和跑還是不一樣。一般的笑先得要有快樂,一般的跑先得要有力氣。為了做到沒有這兩樣東西的條件下笑和跑,我們每個人都同自己進行了一場艱苦的和持久的鬥爭。眼睛眯縫著兩角向下彎,嘴巴咧開著兩角向上翹,這樣努力一擠,臉上橫紋多於直紋,就得到了一個笑容。這有點兒費勁。要持久地維持這笑容,就得費更大的勁。笑容由於呈現出這費勁的努力,又有點兒像哭 。

  跑更難,它要求後蹬彈跳前擺高抬,以致有瞬間兩腳同時離地,步伐和速度都增大。我們無力做到這一點,必須先放下前腳才有可能提起後腳,這就和走沒有區別了。為了避免像走,我們都盡量彎曲兩腿,然後一下子伸直如同彈跳,這樣一伸一伸,人也一聳一聳,看起來像跑。如此跑法比走慢一點,比走吃力一點。但是既然不允許走,又無力真跑,它就是惟一的選擇了。」

  如此的凝固不動的笑容與舉世無雙一聳一聳的姿態,就是夾邊溝勞改隊要表達的,幸福的符號。


  3

  高爾泰是一位理想主義者。

  從他離開故鄉到蘇州東吳大學起,這股子不肯妥協的理想主義犟勁便從未消失。他在反右傾運動的前夕寫了「美是主觀」的《論美》,不肯媚顏領導,被發配至夾邊溝農場勞教,若不是因為畫大油畫的本事,很難逃離死境。終於獲得自由後不敢回政治運動更為激烈的故鄉,給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常書鴻先生寫信毛遂自薦,來到了敦煌莫高窟,文革中作為「牛鬼蛇神」被關進牛棚,但還是要寫,寫人的價值,寫美是自由的象徵。文革結束後終被平反,調入蘭州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任教,但因為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運動」,一系列「異化文章」與「黃賭毒」歸到一起,一度被取消教學資格,書也不許出版。84年「反對資產階段自由化」運動再受迫害,輾轉到成都,再到南京。1989年運動中本來置身事外,後為友人作雜誌編輯,以「反革命宣傳煽動」罪名被關入南京娃娃橋監獄和成都四川省看守所,寫下「鐵窗百日」。1990年被釋,與妻子浦小雨女士1992年逃至香港,後政治避難於美國,隱居於東海岸新澤西州至今。

  詩人北島在《證人高爾泰》中說「五十年代,他憑天生的體質,平過百米短跑的全國記錄。也許老天給了他這副好身子骨,就是為了讓他熬到別人熬不到的那一天,為人間的苦難作證。」

  但這些「人間的苦難」,並不能說全是「主動」落到高爾泰頭上等他作證的。高爾泰寫過母親的一句話,說他這一生,一寫文章就要招災惹禍,一畫畫就能逢凶化吉。但他偏偏要寫,且不論時局如何,堅持寫內心真實的想法,堅持不隨潮流不奴顏媚骨。他這桿筆,就是他一生災禍的根源。在「寂寂三清宮」一篇中他寫國民政府高級官員于右任的「莫高窟」題字「筆意位置,清氣襲人,野逸中透著蒼健」;寫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文聯主席兩職位的郭沫若題字,則是「藍底金字,光閃閃特扎眼……搔首弄姿,我不喜歡」。他的韌勁犟勁,可見一斑。

  在1983年清污運動中,他被蘭州大學剝奪教學與帶研究生的資格,著作不準出版,後來有「中央首長關懷」,派校黨委書記和文化部長在賓館專門向他傳達精神,他死硬不去。上面要他複課,但高爾泰非要學校為停課一事道歉,不道歉便不複課,硬是不下台階,只能設法離開蘭大。離別前夕,有著名的「告別講演」,講異化問題,說政治制度話語系統等等這些人的創造物,應該為人而存在服務。「如果反過來,人和物顛倒,目的和手段顛倒,主體和客體顛倒,就是異化。為了克服異化,就得把被顛倒了的東西再顛倒過來,回到真實。把人當人,首先是把自己當人。」又說,「全國人民的命運竟然要由宮牆後面幾個人內部鬥爭的誰勝誰負來決定,終究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

  九十年代初到美國,受佛教宗師星雲上人邀請,於洛杉磯西來寺門下的滿地可精舍居住,並以每幅一千美金的價格為西來寺畫一百幅禪畫。懷揣十萬美元,第一次脫離了貧困,卻不願意為了發財而繼續畫下去,也不肯為了融入主流市場違心的畫糖水畫,輾轉到了新澤西州一處僻靜的老人社區,花五萬元買了幢低價小屋隱居。為了維持生計,妻子浦小雨還不得不到郵局上夜班打工補貼家用。

  這就是高爾泰,一個90年代初期窮的吃不上肉與水果的大學教授,一個滿身畫藝卻不肯迎合市場賺錢發財的畫家,一個幾度被囚被困甚至家破人亡卻死不改口非要講自由、人道、人性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歷盡苦難卻依然講美,畫美,寫美,追求人間至美的不悔的西西佛。


  4

  高爾泰因談論美之主觀性的學術文章所受的一系列迫害,在今天看來,簡直匪夷所思。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的政治環境講的是革命鬥爭,講的是思想的同一化,誰敢不服從權威,有獨立見解,誰就第一個被整死,而且自己人整自己人,因為了解,往往更狠毒致命。科幻小說里才有的獨裁高壓烏托邦,在中華大地上生生存在了二十多年。1978年起的改革開放解放了經濟發展,卻沒有主動解放思想,雖然隨著滾滾商潮而來的,是對精神生活的大規模摒棄,客觀上卻起到了思想解壓的作用。尤其在互聯網革命後的今天,只要不涉及敏感話題,可自由評述的觀點不計其數。

  儘管與三十年前相比,思想言論的自由度已有大幅提高,但曾經存在的深層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除了沒有明確定義的敏感話題的不可觸碰外,缺乏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跟風言論層出不窮;人道主義雖不再是「精神污染」,但因為一度的打擊,今天的中國人道主義已經退至邊緣:有毒大米,蘇丹紅鴨蛋,三聚氰胺奶粉,避孕藥黃瓜毒害下一代的身體,「一切向錢看」與毒品暴力色情的名利場侵佔了孩子們的精神家園。對建國後這段歷史的反思,從來就沒有真正進行過,如高爾泰在「告別蘭州」一篇中所說,「誰只要權利夠大,再搞一次文革,不難」;而「隨著商業浪潮的興起和人文精神的式微,全社會的精神狀態有了很大的改變,……(我)就像一隻孤狼,又回到了它的荒野。」

  精神生活的荒蕪,從幾十年前的被迫放棄到今天的主動放棄,歷史轉了一個圈兒,我們依然在蒼涼的荒野原地徘徊。


  5

  但也不完全是白徘徊。

  在一個專制的國家裡,要解放思想,必須得有一個可用的技術平台為依託。這個平台,就是今天的互聯網。

  若沒有互聯網,我根本看不到《尋找家園》被刪去的第三卷,沒有機會了解高爾泰自1983年以來經歷的這些坎坷,不能完全了解他對理想的堅貞與忠實。尤其讓我欽佩的,是他在「畫事鎖記」中提到不願捲入「海外民運尖銳複雜你死我活的內部鬥爭」,以及後面對某位「學生領袖」行徑的描述。高爾泰雖然離開了祖國,但並沒有因為對政府的不滿,為了對立而對立,改變自己行事為人的原則。我身處美國十年,有限的所見所聞中,「海外民運尖銳複雜你死我活的內部鬥爭」其性狀與文革並無本質差異,不過是從一個對立面跳到了另一個對立面,「權」與「利」這兩位左右護法步步緊隨,搞政治的人,沒有理想主義者,理想主義者也搞不了政治。

  那些宮牆背後負責封網禁聲的人們大概不會想到,在完全封閉已經不可能實現的情況下,思想的潮水越堵越泛濫,河對面的風景對於懂得獨立思考的人來說本來未必全是那一種聲音的反面,但往往因為逆反心理,信息的隔閡到最後總變成立場的隔閡。

  我不知道已經隱居的高爾泰老人是否會上網,是否還關心現在的中國文壇與思想界。

  在離開蘭州的「告別講演」上,高爾泰給聽眾的臨別贈言是「希望大家都能以真我面對世界,給自己營造一個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相信這些小小空間最終會連成一片。」我很想告訴他,在藉助網路空間的思想世界裡,這些可以自由呼吸的小小空間是存在的,而我相信它們終將從網路蔓延到現實生活中,從文字滲透到人們的思想中,從無形變為有形。也許不是今天,甚至也不是明天,但那一大片不間斷的自由的天空啊,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夢想。在通往精神家園的旅途上,我相信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人的腳步踏出堅實的痕迹,每一個夢想都會有終於實現的一天。


在2003年的某一期《讀書》上,曾讀到過高爾泰的一篇文章《廣陵散》,講他50年代初期在丹陽正則藝專的學畫經歷,文筆非常細膩。文章的最後一句,「從此亂針絕技,終於廣陵散絕」,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兩年前,很偶然地翻開一本謝有順編的《21世紀思想隨筆排行榜》,裡面有高爾泰的《畫事瑣憶》,不徐不疾,娓娓而談,寫得真是好。

那個時候,我已經不再把高爾泰錯當成高行健,對他一生的傳奇經歷也大略有了了解。讀到有人對他的評價,心有戚戚:

成功地將「文 革」經驗轉換成文學經驗的大作家,我以為有三個:王小波、章詒和、高爾泰——王以黑色幽默小說開啟新世代的智慧,章以見證「最後的貴族」震撼國人心靈,而高爾泰則以勾畫自己的人生羈旅,使我們看到其在孤絕之境仍頑強持守的柔軟人性和對美與自由的恆久體驗。

按圖索驥,我找到了高的自傳體散文:《尋找家園》(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如獲至寶——就我的閱讀體驗而言,當代華文作家中,高的散文可能是最好的,沒有之一。


高是上世紀著名的美學家,曾獨樹一幟地提出了「美是自由的象徵」,在反右時被送往臭名昭著的夾邊溝勞教,幾乎遭受滅頂之災。後來因為擅長畫大畫和毛主席像,僥倖逃過一劫。文革後又拿起筆開始寫作,但他的學說和理論仍舊不為高層所喜,風波之後輾轉來到美國,之後為了糊口,又拿起了畫筆。


用他母親的話說:一寫文章就招災惹禍,一畫畫就逢凶化吉。


但他之所以有這麼好的文筆,同他所經歷的嚴格的繪畫訓練又密不可分。


北島評價說,「他的文字爐火純青,樸實而細膩,融合了畫家的直覺和哲學家的智慧」。梁文道評價說,「沒想到身為著名畫家的高爾泰先生,文筆好的這麼厲害,就是非常的乾淨,尤其在寫景寫人的時候簡直是栩栩如生,真不愧別具一格的畫家之眼。」


除此之外,我覺得還跟他的幼功有關。


高的父親,是一名民國時的鄉村教師,抗戰期間在大游山中避禍,給學生們講語文和常識,寫的一手好詩歌。有家長的熏陶,他的古典文學造詣非常深厚,文字的拿捏非常到位,頗有古風,引用也非常貼切,不落俗套。


比如《電影里的鑼鼓》那篇的結尾:

我不知道怎麼安慰他,只能默默地對飲。

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城。

一筆盪開,境界全出。以我目力所及,這些以文筆好而著稱的作家,如阿城、野夫、馮唐、張佳瑋等,大都有非常紮實的古文功底。


除此之外,可能也跟他的大量閱讀有關。高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讀書期間留級過很多次,對上課不感興趣,喜歡讀雜書,跑到校外的小樹林里,自己弄個小窩棚,開始天馬行空地閱讀。


這段閱讀經歷使他逃脫了教育體制的機械化塑造,個人的想法、意志和世界觀得以保留。他後來那麼多驚世駭俗的文章和思想,也大多以此為淵源。


再回到這本書。書分三部分,分別是《夢裡家山》、《流沙墮簡》、《天蒼地茫》,第一部分寫他的少年時光,簡潔明快,我最喜歡。日軍侵華,國破家毀,但家人仍在,有江南水鄉,有淳樸鄉鄰,有天倫之樂,有林間野趣,有阿獅阿來,讀來讓人無比神往。


第二部分色調為之一變。建國後各種運動紛至沓來,作者也未能倖免,從江南流落到西北,九死一生,妻亡子幼。這段歷史,《中國1957》、《陸犯焉識》、《夾邊溝記事》、《綠化樹》中都有描述,總讓人不勝唏噓,不忍卒讀。


第三部分寫文革之後,好容易有了一段寬鬆的時期,可以喘口氣,寫寫文章,但不久就又「回到零度」,再度遭遇牢獄之災,甚至女兒也受到牽連,不幸罹難。後來他和妻子輾轉出國,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覓得一絲平靜。


他幼時想專業學畫,父親頗不以為然,認為寫詩作畫,吹笛子拉琴這些,根本上都是業餘的東西,靠它吃飯就沒意思了。所以要他好好讀書,說將來學問事業有成,畫著玩玩,反而能出東西。他不聽,於是父親說他是「野狗耕地,不是正路牲口」。


多年之後,他和妻子來到美國。迫於生計,先是妻子考取了郵局,掙一份工資,當「正路牲口」。後來他接受國際作家議會的資助,到了拉斯維加斯大學,也變成了個正路牲口。

然後,他感慨——「我想這就是所謂,『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吧』?」


搜了一下,出自黃庭堅的《虞美人》。而我讀到此處,想起的是稼軒的那句: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髮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強烈推薦。


當代最佳散文集之一。天時地利人和都占齊了。


看了一半,還沒有看下去,喜歡這樣的粗糲的,有生命力的老人,我也是看著唏噓不已,感慨。


文筆爐火純青 , 個人讀過的最好散文集 。


高爾泰先生向我證明了,原來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人,可以這樣活著。
答主翻開此書後,從9點開始,一直閱讀,直至凌晨四點,絲毫不覺困意,其中震撼、驚寒、悲傷、快樂,都是真實的感受。後來,我讀了又讀,發覺其亦是一位散文家,高爾泰先生的筆力沉而穩、穩而鈞,其文字不贅言,不拖沓,卻蘊含豐富的感情,純然無矯飾,又有些許天真。先生人生實是坎坷曲折,但我想,他或許已覺得值得。
最讓我難忘的一篇是,《沒有地址的信》,唉,不多談了。
已見微綠生高林呀。
最後,祝先生和小雨先生同安好。身體健康。


語氣平淡像在敘述別人的故事,卻能將讀者的精神世界掀起颶風駭浪。動容,淚流。


有的書,兩頁都讀不下去;有的書,能讀兩百遍


畫家如陳丹青、艾未未(這個不僅是畫家了)、高爾泰等人是中國人文精神的余脈。大抵搞藝術的人都有那麼些反叛精神吧。《尋找家園》強烈推薦,看完而不動容者,趁早與之絕。


看他自序里的第一句話有種王小波說他對情人的那種感覺 感動了好久
「這是一本在漂泊中寫作的書。」


就知道有人要提陳丹青,翻翻也好。但艾未未真的算了吧


《尋找家園》是高爾泰先生一部自傳體性質的散文集。從童年到暮年,從家鄉江蘇淳溪小鎮出發,一路走向蘇州,丹陽,西北的蘭州,酒泉,敦煌,首都北京,四川成都,再到海外的大洋彼岸,經歷三次婚姻,父母,妻子,女兒相繼去世,自己幾度牢獄之災,人生異常坎坷。

但是,高爾泰堅持自己做人的準則,在逆境中不阿諛奉承,不屈膝投降,一直懷著一顆赤子之心,確實難能可貴。生活中的人和事,親情,愛情與友情,小人與君子,先生娓娓道來,帶著淚和笑,感人肺腑。

《尋找家園》是我讀過的第二部感情真摯,文字優美的自傳體散文集,第一部是沈從文的《從文自傳》。


老先生的文字令人感動


如何評價,都說不盡它。


我送過很多套《平凡的世界》給各種各樣的人

我即將送很多本《尋找家園》給各種各樣的人


讀這書時,常看到兩眼發酸。值得推薦。


今日始讀到《尋找家園》,好久不曾邂逅這樣的好書了,也願更多的人讀到!


對於沒有真正經歷過苦難的我,任何評價都顯得太蒼白無力。這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好書。


必讀


這本書是3年前我向一個同事推薦大江大河的時候,他反推薦給我的。這幾年過得不太順,連帶書都看得少了。
最近才翻出來看,在公交地鐵上用kindle看的,看到他說的第一位妻子,第一位岳母,還有第一個女兒,都是情不能自己。
看了開頭就上網買了兩本,一本送給老家蘭州的同學,一本送給在文革期間憤青過的大舅。
我自己決定買本台版的。


我的家鄉與高淳隔湖相望,無論自然的山河景緻,還是人文的歷史方言,都相似到讓我覺得這本書前半段寫的就是我故鄉的往事。
第一次讀到它時,一些記憶就忽然閃現在我的眼前:爺爺帶我搖著槳去「揚州佬船」上買魚,姆媽清晨「喌咯喌咯」的喚雞聲,破敗的祠堂,村裡正月出的各種菩薩……
也許是幸運吧,我的人生和高爾泰相比少了那麼多磨難,沒有戰亂土匪,也沒有禍從天降。如果等我老了再回憶年輕時的一切,大概永遠不及他的深度,但也許能和我愛的那些人平平淡淡過下去,便是人生中最好的事了吧。


推薦閱讀:

朝鮮戰爭中,志願軍大規模裝備的步槍主要是什麼?其中的狙擊手(精確射手)又使用什麼?
如何評價耶律大石?
歷史上有哪些可以真正稱為軍神的人?
現在我國很多傳統文化得不到保護,關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我們該做些什麼呢?
戚夫人的下場是不是咎由自取?

TAG:歷史 | 文化 | 文學 | 散文 | 尋找家園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