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語會不會消失,如何來保護我們美麗的吳儂軟語?

我來自浙江紹興,現在20歲在武漢大學讀書,出了省之後,發現不同地區的人,還是有點不一樣,都說語言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如果母語消失了,吳語區的人,是不是就會跟其他地方一樣,沒有特色。


-
如果維繫語言環境的可能性越來越低的話,保護方言最好的做法是生產有聲文化作品

如果這種有聲文化作品在某個分支領域,質量可以超越官話作品的話,這門語言獲得小範圍的愛好者與延伸創作是可能的。至少改變單純的母語傳承的脆弱現狀。

比如說閩南語,有很多人就是看著霹靂布袋戲這種小眾的作品,不知不覺學會了閩南語(的字音)。更不用說通過TVB愛上粵語的那群人了。

具體到吳語,還有特殊的辦法。

民間有聲文化產品中,成本最低的,是配音和音樂。最有希望達到一定水平和普及度的是音樂。吳語地區最有希望是,小社團下,以蘇州話和上海話(或其他太湖片方言)創作、翻唱的古風和民國風歌曲。

1.為什麼是蘇州話和上海話:
目前吳語區母語意識的人數很低,而且集中在蘇州和上海,其他城市可謂少之又少。再加上,方言創作需要一定的文化實力。蘇州有「吳儂軟語」的名聲在外,上海有民國風華依存。拍攝PV、樂理教育也需要一定規模的城市基礎。上海話、蘇州話在唱歌狀態下,在吳語太湖片有一定的互通性。
也許其他小方言區的人不服氣,吳語區內鬥也是素有耳聞。但是如果團結起來,哪怕是只有太湖一片,也會像粵語一樣有一席之地,如果分散,只有全部消失。

2.為什麼是古風和民國風:
我知道知乎上對於古風是批判的,但是古風畢竟是有相當的觀眾基礎的。在江浙的「小橋流水溫婉甜美」的固有印象(Stereotype)下,吳語的才子佳人古風歌是有可能帶給觀眾超越官話的感覺的。就好像武俠武打主題之於粵語、邊緣漂泊主題之於閩南語。都是官話難以比擬的。
民國風就不用說了,《天涯歌女》這首歌實在是難得的作品。
古風在二次元圈內還是有一定受認度的。我就是聽到:【蘇州方言翻唱】姑蘇城【東京塔】這首歌,才開始關注這個和我沒有一點交集的吳語的。

3.為什麼是小文化社團:
說實在話,是不太可能期待商業化作品的大規模出現的。商業作品雖然正規,但是巨大的發行成本使得受眾小的作品不可能發行。《天涯歌女》也是用了和官話差不太多的「吳語上海文讀音」,才在一張專輯中發了一首。還有就是《XX地方好》這樣的作品。要達到一定規模,不能指望商業化作品和嚴格限制的官方作品。
雖然說5Sing、二次元、小社團這樣的方式不很入流,但是卻是成本極低,有一定規模的創作方式。PV師+編曲+歌手,兩三個人就可以創作。如果是翻唱日本古風作品(我知道這樣……)、或者翻唱其他國語V家作品。成本還能再低,只需要一個唱見,自己填詞就可以了。
吳語填詞比粵語要簡單多了,只要句尾押韻就可以。(粵語填詞,九聲六調,倚聲填詞,喪心病狂)這是目前最低成本的有聲文化作品生產方式。

4.為什麼依然不樂觀:
無論如何,上面我提到的《姑蘇城》這首歌,這首我循環多遍的,甚至開始了解吳語拼音的歌,點擊率大約是九萬。粵語民間創作的歌在嗶哩嗶哩是有可能達到十萬以上甚至二十萬(《今生如夢》)的。語言的競爭,是該門語言的母語者的綜合實力的競爭。沒有福建廣東兩地居民曠日持久的下南洋、大逃港、海外移民,海上漂泊。就沒有現在的閩南語、福州話、廣東話、潮汕話的境外生長。也就沒有台灣、香港的方言文化作品存在。沒有抱團意識和宗親意識,就不會有現在「粵語標準音」、「閩南語標準音」。文化創作是溫飽之上的事情,吳語區有多少的文化創作,只能看認同吳語的人願意付出多少努力。
運氣確實不好,沒有特區,沒有政策。既定的事實難以改變,只能讓它在剩下的微光中,綻放最大的色彩了。

———————————16.7補充內容—————————————--

我理解現實的殘酷,在各種擠壓之下。各種音樂領域都是「贏者通吃」,如果達不到這一領域的極致,就只能被刷掉。一般的歌曲,彈吉他,玩搖滾,並不能體現吳語的特性,這種歌曲「就算換成官話也沒有問題」,有什麼理由非得要吳語?吳語在資源上毫無優勢,只能挖掘自身的特性,尋求極個別能突破官話的領域。吳語在什麼方面比官話更好,關係到其存在的必要。

粵語語音偏硬,九聲語調高低起伏,入聲乾脆,充分利用「硬氣」的特點,靠著粵劇的底子走武打武俠歌曲起來的。發展出「倚聲填詞」之後,其歌詞水平就開始碾壓國語版了。這時候,粵語版歌詞,照著念可以和曲調一致,天下罕有,就有了「不可替代性」。

閩南語只有一個升調,整體上語調是下沉的,歌唱顯得嚴肅哀傷,也是利用了這個特點,大規模翻唱幽怨悠遠的日本演歌起家的。老派的閩南語歌曲悲情色彩很濃,在這個分類也是勝過國語的。只可惜進入新時代後幾乎放棄了老派的悲情,走流行歌曲路線,「不可替代性」大幅度下降。差不多已經在流行榜上看不到了。

所以,當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想,吳語也一定要走自己特色的路線。吳語連續變調,語音流暢平穩,韻母兼并,溫文儒雅。有點像軟化的日語演變路線。這麼好聽的「溫文爾雅」的特性,一定,可以被利用起來的。

講的不好,還可能有一點片面,有事實錯誤的話,望請指正。
以上
-


吳語的老家蘇州都被佔領得差不多了,現在外來人口強勢地位好么。出門必須先說普通話,不然人家給你臉色看。。電視台有些吳語節目,杯水車薪沒用的。
就現在大部分人的覺悟,吳文化被絕門戶是遲早的事。
我就不明白了,全國城市一個樣子,一種語言,一個文化,相同的餐飲,那還有啥意思?
入鄉隨俗真的很重要,要覺得這城市有點意思,就別可勁把它變成家鄉原來的味道。


我們這代人是傳承的關鍵。


不知道題主說的說方言被側目是怎樣的體驗。本人經歷過重慶,成都,長沙,天津各地的生活,各種方言鋪天蓋地。尤其是天津方言,本地人以此為傲。這也許是語言自帶的生命力。
答得不好,局面消極了,匿了。


個人認為越是放達的地方越容易被官話。就說江蘇,蘇南發達吧,這些年江蘇都成了蘇錫常的代名詞了,大量外來人口湧入,他們如何跟本地人交流可想而知,最終結局或許就是當今的南京話。最後說一句,由於 一人入吳 全家高舉,江北豬之類的言論聽多了,真心對吳語區的人無感(那一少部份人成功改變了我對江南的看法)。


標準化是關鍵,建立吳語人口對一個統一標準吳語的認可,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各地區各自為戰。
吳語標準化有以上海話還是以蘇州話為標準語的爭議,蘇州話歷史積澱濃厚,而上海話在當代強勢且融合有多地區方言。
但最關鍵的問題是它們都在吳語人口最多且以吳語為主導的省份浙江之外,如何讓浙江省吳語人口尤其是浙南地區認可這兩者中的一個是重中之重。
所以總而言之,就是最大程度地減少吳語各地區方言的內耗,建立對標準語的認同,就如同現在粵語地區雖然各方言有差異但大多數都認同廣州話一般。


我個人的看法是,吳語之所以遇到這些問題,是因為與普通話的差距比較大,不會的人不易聽懂。

我在成都生活時,各個場合,成都本地人還是非常願意講四川話的,而對於外來的,只會普通話的人來說,理解四川話並不是一件難事,最多讓對方說慢一點就是了,所以也不在意對方說四川話。來成都的外來人口(不會四川話的)不少,但總得來說,方言上不會遇到多大的問題,生活久的人,一般都會一口四川話。

然而,吳語區合種方言,和普通話的差距都是比較大的,不會的人,說得再慢也聽不懂。所以面對著一群本地人和不會方言的人時,成都人可以說四川話,慢一點即可,而吳語區的人,得用方言說一遍,再用普通話說一遍,為了方便,乾脆就說普通話了。

我完全不懂吳語區任何方言,但我覺得吳儂軟語確實是很好聽的,希望永遠存在下去。但面臨上述的問題,怎麼辦?

我覺得的,要從辭彙入手。今天普通話中很多辭彙,是從各種方言里吸收的,普通話辭彙本身的表現力是不夠生動、豐富的,需要方言的補充,如果沉澱下來,成為固有辭彙,方言就以另一種形式得到了新生。

比如「尷尬」這個詞,來自於吳語,想要找到另一個辭彙來等效替換,幾乎是做不到的,沒有這個詞的表現力。於是「尷尬」這個吳語辭彙在普通話中成為了不可替代的。

語言是活的事物,交流是第一需要,儘管我們可以窮儘力量,把吳語方言以電子形式錄製保存下來,但如果不能滿足交流需要,錄製下來的作品也難免只是一堆「資料」。

傳統吳語文學作品《海上花列傳》《九尾龜》等,是好作品,但是因為使用較純粹的方言,受眾少,所以還要張愛玲來誠惶誠恐、戰戰兢兢地改寫為《海上花開》《海上花落》。上海作家金宇澄小說《繁華》,在使用方言的表現力和對普通讀者的可讀性上來說,做出了很好的嘗試,今天關心吳語傳承的有志者,應該注意到這種方向。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又是三月了,中國人都有一個江南夢,願吳語永遠傳承下去。


我怎麼感覺長沙人很喜歡自己的長沙調調呀。。。。
其實很多人還是很有這種地域思想的。
我雖然從小說普通話,但是在家裡基本說家鄉話。
在我們老家,一個小小的市裡,你說普通話會被路人側目的,只有學校里才講普通話。
有些湖南人,普通話根本不標準。。。。。因為大家都是受方言影響大。我同學每次都說聽到我說普通話以後才知道自己說的是塑料普通話。。。。
我挺喜歡方言的,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感覺很有意思,有時候遇到新盆友就會交流這方面的話題。
方言是變幻無窮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兩個村子挨著語言也有不一樣的地方。
感覺粵語節目的勢頭比較猛。
以前在浙江上小學,數學老師講課用當地方言,我數學從第一名降到不及格。。。。。


說實話,我覺得吳語、閩南、客家、潮汕這一代的話都很難聽,不是黑的意思,只是個人感覺,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早年香港娛樂圈的文化輸入,導致大家聽習慣粵語了,粵語其實跟這些話也一樣難聽。我曾經聽過一個廣東人評價東南亞那邊的語言很難聽,但是說實話,對於聽不懂的人來說廣東的所有方言其實都跟東南亞的發音規則差不多,一大堆拗口的音,腔調也是差不多的,我說這麼多不是要黑那種語言,而是說,你覺得吳儂軟語好聽,但是對於外地人來說並不是這樣的。法國人說法語是世界上最優雅的語言,屁咧!聽起來就像一口濃痰在嘴巴裡面吐不出來。當地域的交流越來越頻繁的時候,南方的大部分生僻方言都會消失,而且絕大部分人都不會覺得可惜。這種保護基本上是沒有多大意義的。至於北方的方言不會消失是因為他們本來就跟普通話很像,這也是為啥當初要選北方的語言作為官話而不選擇南方。
回答一下評論裡面說我是「地域攻擊」的人吧:
好聽跟是不是嚴謹複雜並沒有關係,所謂法語是世界上最優雅的語言不過是法國人自吹的,整個歐洲除了法國沒人會承認,還有「一口濃痰在嘴巴裡面吐不出來」不
是我個人的評價,這是很多人的共識,還有南方方言難聽這也算攻擊嗎?我只是想表達有人覺得難聽,並不是說所有人覺得難聽,就好像香菜、大蒜一樣,有人覺得
難吃,並不是說就是攻擊這種蔬菜,而是直觀的感覺,但是香菜、大蒜都是有人喜歡,有人討厭,所以還能存在,但是南方很多生僻的方言除了本地人以外並沒有多
少人喜歡,你覺得是在攻擊,但是我說的是事實,說吳語的無論多麼惋惜,都無法改變「外地人並不會也完全沒必要珍惜」這個事實。我只是站在一個(群)外地人
的角度來表達我(們)的想法,這個看法可能很主觀很直接,並不是對某個地域有意見,語言這東西本來就是很主觀的,我自己也是南方人,平時說著方言覺得沒問
題,但是一旦在電視上面聽到的話就會覺得非常不自然。但是在電視上面聽到北方的方言並不會覺得不自然。所以基於大部分外地人的主觀感覺而言,吳語消不消失
完全不會覺得惋惜,如果你們吳語使用者只是各種自怨自艾,感嘆國家不保護本地文化,然後開始反感普通話或者在有外地人的地方也講著吳語諸如之類的保護措
施,請恕我直言,只會導致很多路轉黑,要想吳語不消失,弄個類似香港娛樂圈的文化軟實力出來吧,否則少一門方言反而更適合大家無縫交流。我所在的地方的方
言如果消失了,雖然也會有很多地方經典文化失傳,但是我也只是偶爾懷念一下而已,融合是大趨勢,消失了就消失吧。

預感到有人說「融合是大趨勢所以我們怎麼不幹脆拋棄中文,全世界一起學習英文」之類的話,所以我再說明一下,對於人類來說融合是大趨勢,但是對於國家來說拋棄本土語言學習外國語言最終只會降低自己的文化軟實力,不符合國家利益,而拋棄地域本土方言除非是像粵語那樣已經培養出了一個強大的文化實力,否則對地域而言還是利大於弊的。汕頭是個很好的例子,當年長者的長者欽定的經濟開發區現在居然跟另外四個簡直是天壤之別,最大的原因就是地方排外主義,其中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即使有外地人在場也說著晦澀難懂的潮汕話或者汕頭話。


其實吳語口語還過得去……至少90後會說的還是不少的,但是吳語書面語真的……要西跨賊(∏_∏)我們這一輩沒幾個會寫正規吳語字的……

其實我覺得把吳語官方化,在吳語區內部取得一定政治地位是可以的,政治上重要了,文化影響力自然會加強。但是不能在吳語區只推行一種標準語,應該按片區分至少推行3~4種,然後在學校里設為主科讓學生學習,學校的吳語教育應著重於書面語,畢竟口語目前還是能過得去。

總有人吳語十里不同音,無法指定標準,但十里不同音並不代表無法交流,例如我們市jie就有jia和ga兩種讀音,但是即使設置標準語,也可以同時承認這兩種讀音的合理性,再如「天色」和「天觀」,教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知道這兩種說法都有,但平時按當地習慣說法即可。至於一些地域性特彆強的對日常交流影響不大的老俚語,可以不納入標準語的範圍,各地各自保留即可。


好擔心啊,在大城市生活久了。結婚生子也在異地,老婆也是外地人,孩子自然不會說我的家鄉話了


感覺應該利用電腦等資料庫記錄下現在殘存的各地吳音,等到千百年後時機成熟學人家猶太人復活希伯來語了


標準語很重要啊,但標準難定啊

前面的一個答案里也提到了 「吳語標準化 」的問題,這的確很難……

舉個例子,你讓我一個浙江人日常使用上海話或者蘇州話的話……不幹!


如果你們這一代人,能堅持孩子在家說普通話就打斷腿,那麼還有救
如果你還主動去和孩子說普通話,那麼和上海一樣淪陷只是時間問題了


我覺得可以設立一些語言學校,比如官話的孔子學院,法語的法盟,德語的歌德學院。
在這樣的機構里推廣吳語的語言和文化比較合適。


推薦閱讀:

東北方言辭彙都有怎樣的來歷?
哪些語言連母語者學起來也覺得有困難?
維吾爾語和烏茲別克語到底有多接近?
同時學德語和法語現實嗎?
有哪些原本是某個學科/小圈子的專有名詞,後來被大眾濫用致使含義改變的詞語?

TAG:語言 | 文化 | 吳語 | 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