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閾值提高以後怎麼辦?

大家都想和土豪交朋友,卻很少考慮這之後自己何以自處。從國內二線城市到國內一線城市到美國小鎮到美東紐約,接觸到的朋友和生活方式越來越高端,以至於幸福感閾值直線提高,越來越難以體會到簡單的快樂了。衣食住行都在往貴的好的靠攏,吃喝玩樂都在往刺激的或者精緻的提升,按理來說應該更加幸福,可是見到的了解到的提升更快,逐漸體會到生活方式的追求上不封頂,有時候高不可攀的感覺。除了進一步往上爬,怎樣可以重新獲得簡單的滿足或者幸福感呢?幸福感閾值提高以後還能降低嗎?


感謝邀請。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兩方面事情,第一,題主所謂的幸福感閾值一定是隨著年歲、經歷與物質成就的積累而正比增長的嗎;第二,這個閾值高不好嗎?

第一方面比較好解決,幸福來自於你所珍惜和看重的東西,如果這東西是物質財富,那麼你自然會覺得愈來愈高檔次的衣食享受在抬高你的閾值。不可否認這世上大部分的人還是在以房子的尺寸、收入的位數和衣著的品牌而奮鬥終身,無可厚非。但我想,「滿足」和真正的「幸福」是不同的。具象的東西,大多是帶來滿足而非幸福,我曾經以為作為慾壑難填的動物,人類的「滿足感」非常善變,但其實,更加捉不住的,是幸福,在你甚至還不知如何描摹它的時候,可能就已經溜走了。

另一部分,我想到了張愛玲,人生的熱鬧紅火,她是知道的——盛極而衰的家族,少年成名的滋味,兵荒馬亂的時代,以及混亂糾結的戀愛。這些熱鬧的東西,對於悟性駑鈍的人來說,一輩子都能有滋有味的咀嚼,可是對於靈氣與悟性如她那樣的女人呢,一切都過期得太快。我想她絕對符合你說的「幸福感閾值不斷被抬高」的樣子吧。大部分覺得張愛玲是不俗的、遠離凡人的,用比較流行的話說,就是很」高冷「。但我覺得正相反,她一定是一個聰明卻熱情溫暖的人,才會早早看破人世的真相,而又沒有掃大家的興,熱熱鬧鬧的陪著這紅塵活了這麼多年。

當然你問這樣的問題,一定還是更想在不斷抬高的閾值之中,找到不被幸福拋棄的辦法,對吧。我的答案就是感恩。這兩字真的是知易行難。你可以從不斷暗示自己」我要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以及」我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開始做起。然後多說謝謝,並對一切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重新打量,當你發現作為一個孤獨的生命個體,卻能夠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情感、知識與物質的支撐。你就會覺得人生原來如此值得感恩。那麼,微小到一次對於自我愚昧的發現與自覺,都會讓你覺得是幸運的,而你為了改變愚昧而求索和醍醐灌頂的時刻,就是一次小小的幸福。


I"ve see the world,done it all,had my cake now.

diamonds, brilliant, and Bel-Air now.

不知道為什麼想到了這首歌。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了一個詞,「存在主義」。那篇答案提到了一個「靈魂坑洞」的說法。大意是人的行為往往由內在的空虛感驅使,這種空虛感被稱為空洞。那個答主認為,這個空洞是幾乎無法被填滿的。你對它的需求越大,你陷入的也就越深。

影視作品或是文學作品中。富豪或成功人士總是在疲於奔命看盡繁華後,用做讓自己心情愉悅的方式來找尋自己人生的意義,比如慈善捐款,幫助他人。我想這很正常,這意味著你走上了需求金字塔的最高層。當然,誤入歧途的也不在少數,這都在於自己的選擇。

我想再提一遍存在主義,人的生命本身沒有意義,意義需要自己尋找。

你可以提出這個問題,就已經證明你正處於一個滿足了基本需求,正急需蛻變自己的階段。你現在要做的,也許就是審視自己,尋找自己真正需要的一些東西。

嗯,看上去有點跑題有點裝逼。不過我希望你能get到我的意思。


建立自己的共同圈子,不知為何不在一層面卻為何總混一起,也有點說不過去,而且,不同階級在一些,不可能不對比,除非本來就是工作關係有高低之分,謝邀請。


如果幸福感僅僅是為了吃喝玩樂,再提高有什麼用?

幸福感主要是依靠自己,慾望能被自己把握,什麼土豪朋友,都是虛的。


先不回答題主的問題,先來談談如何控制閾值的問題。。

重點在於設定需要放棄的,和此生不必強行接觸的域。

增強自身系統CPU屬性的幾個關鍵點之一就是設定個人區域邊界。

盡量不要提升那些關乎生活興奮點的閾值,保持閾值的穩定性。比如對生活新鮮元素的興奮度,否則將會打通了另一個消耗身心能量和腦力的域,該過程不可逆。比如:不喜歡去酒吧,就不要嘗試去打開這個域。不喜歡玩遊戲,就永遠不要去網吧。不喜歡通宵唱歌,就不要嘗試通宵。不喜歡抽煙,就不要強制自己抽煙。不要因為無聊和好奇,而去進入這些域。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假如我從未見過光明。

儘可能減少自己的域,以使它最多保持在通過克己所能基本維持的範圍。

————————————————————————————————————————

再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閾值提升之後,如何降低閾值。

說實話,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增殤理論,當高級快感替代了低等級快感,當你的圈子範圍穩固在高等級範圍,當你的收入、人脈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再想放棄這一切,以及對應的帶有特定指向的「幸福感」,幾乎不再可能。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這涉及到一個本源問題,就是如果你已經定義你現在的那些朋友更高端,已經定義和某一個社會群體在一起顯得更高級,也已經定義掙更多的錢能收穫更多的幸福,當然,這些都是源自你內心所認可的定義,並非社會的定義,社會本身對幸福的本源不作任何定義。別人眼中的高端並非你所理解的高端,別人心裡認同的幸福也並非你所認同的幸福。既然你自己都已經說了,認可了這些所謂的「高端生活」,那你請給自己一個放棄的理由!

————————————————————————————————————————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我猜想題主可能是既想保持住那些所謂的高端生活,高端享受,同時又想尋找一個關於獲得簡單幸福的平衡點吧。如果是這樣,那接下來的分析就有點複雜了。

我也有過你類似的心裡體驗,曾被人帶高過閾值,也想過要尋找答案。不過我這方面已經想的很透徹了,告訴你我的個人答案。

如果你不幸,主動或者被動(如被朋友叫去高端會所,打高爾夫之類)提升了幸福感的閾值,要想重新降低閾值,從本質上來講是不可能的了。

這種幸福經驗的習得就像你小時候遭受過暴力、第一次性體驗、第一次在網吧玩遊戲等只要產生了腦迴路,就存在你腦海里某個區域,但凡生活中遇到與之有關相關聯的因素,就會觸及這個區域,比如無聊時你會本能地想到去網吧玩遊戲,當然你可以動用意志力選擇不去,但這不代表你不熟悉這種打發無聊的路徑。除非你從未有過去網吧的經驗,此類例子,關於生活,關於做人,不勝枚舉。所謂輕車熟路,路徑依賴,終生不可逆。凡事,只要有第一次的印象與經驗,等第二次要想改變這種印象,或者躲避已經有印隨的路徑就很難了,這關乎到求生進化的本能,無關對錯,無關利益。就像你很難改變對人的第一印象,也很難改變以往做事的習慣,因為任何改變都意味著消耗能量。

————————————————————————————————————————

雖然不能降低幸福、快感的閾值,但是可以凈化降低閾值所帶來的看似必然的影響。

方法有三種,第一種就是將生活的注意點放在與簡單幸福對應的可控性要素上,然後模擬練習。該方法屬於簡單凈化,其作用類似於「雖不能控制波形曲線的走勢,但是可以拉長時間軸,讓其不那麼陡峭」即可以避免過早滄桑,少年老成;第二種方法屬於深度凈化,能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在沉溺於閾值攀升的狀態,作用類似於「不拉長時間軸,讓其來得更猛,迅速達到高處不勝寒的境地,然後閾值沒有辦法提升,開始降落谷底,形成偽質變。」最後達到的效果類似於「已經看遍世界的滄桑,但仍然可以對生活保持微笑」。第三種方法,最為純粹,簡單說就是直接拆除閾值概念和體系,無望≈無敵 。最後達到的效果類似於「已經看遍世界的滄桑,但本人已經開始享受世界的滄桑,已經不必基於某種目的去刻意保持微笑,無論哭笑,無關信仰、無關面子,無關他人」。

————————————————————————————————————————

關於第一種方法。

下面需要接入一個較複雜的理論,就是關於幸福的可控性要素

關於幸福的可控性要素,首先,可控的東西容易給人帶來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幸福的根本。就像樹木一樣,枝繁葉茂並不是能抵擋暴風雨的理由,根深蒂固才是。可控意指三個方面:興趣好奇方面,時間可控、空間可控。以上三個方面皆來自於人的本能。興趣好奇方面對應人規避重複,積累經驗的記憶傾向,後兩個方面對應規避風險的傾向。小時候的玩偶、積木能給你帶來幸福,是因為以上三個方面都達到了;長大後家能給人帶來幸福感,是因為起碼在家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夠有可控的空間,兩到三個方面達到了。離幸福之根最遠的就是:在自己不確定的時間,不確定的地點,將要做自己確定不喜歡的事情。

將注意點放在可控性要素上,就能夠知道怎麼從根源上解析高等級快感、幸福的根在何處。活得越來越精緻,本沒有對錯,閾值提升其實也沒有對錯。就像窮養男孩,富養女孩,就是調高了男孩對艱苦環境耐受性的閾值,但是這也容易誘發男孩的自卑;調高了女孩對於金錢至上環境耐受性的閾值,但是這也容易誘發女孩的驕逸。

題主可以深挖高等級快感與低等級快感根源的差異之處,強化自己對低等級快感根源差異化的認同性。這個過程類似「你要結婚,知道自己忘不掉A給你帶來的高等級快感,卻不勝和A在一起的不穩定性所帶來的壓力,故而想和B結為夫妻。這就需要你在心理上強化A有B無的缺點,B有A無的優點。比如花錢請保姆(高級品質生活)省心,但是不如自己打掃屋子踏實,有參與感、沉浸感(次級品質生活)。去高等會所(高級品質生活)唱歌跳舞,放逸自我,不如自己給自己用心唱歌(次級品質生活)。

而個人經驗認為,要想真正刷高幸福感閾值,就必須做到內心的強大,實力的強大。就像樹木,地下的部分要比地上的部分長,旺,樹才牢固,才能夠高一樣。在不自欺欺人的條件下,請你相信,你只有本事夠硬,心力夠強,才能夠完全適應高品質,更高梯隊的生活。

————————————————————————————————————————

關於第二種方法。

你不是認為去了紐約,長了見識,認識了一幫牛逼的人,自覺快感縱橫,幸福需攀登封頂。只想結實更牛逼的人,做更牛逼的事,體驗更牛逼的感覺。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可勝寒的高處,於劉備,是白帝城,於諸葛亮,是五丈原,於司馬懿,是上方谷,於曹睿,是高平陵。你既然認為幸福還沒達到峰頂,對於攀登峰頂之事,尚有餘力,那就意味著你的金錢還夠你揮霍,你的人際還夠你支撐現在的圈子,你還有精力去應對每一項快感所對應的精力消耗,時間消耗。可是,誰告訴你幸福、快感的閾值是沒有上限的呢?閾值本身的定義就是,超過了這個度,再去維持之前的狀態,或者做這個事,就沒意思了,是質變。人被逼急了,是會變的,無論方向。高興壞了和悲傷過度對心臟的損害是一樣的。中了彩票大獎驚喜過度死亡和沒錢跳樓死亡效果是一樣的。你之所以覺得還有餘力去攀登更高等級的幸福感,是因為你還沒有突破最高閾值。即便是對於色情感官享受,人也莫過於此,不信的話,請看《發條橙》。人對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如果重複刺激,最終也難免噁心。你認為打高爾夫是高端生活,很有快感,那你可以試試每天都去打,打上1年,打到你見到球就想吐為止。你如果認為玩遊戲很爽快,那你可以每天都玩,玩到你手軟為止。

————————————————————————————————————————

關於第三種方法。

極限拆解概念。

隱身等於無敵;沉默等於無敵;無望等於無敵。

回正題,要想獲得簡單的滿足和幸福感,如果你已經開啟了攀比模式,放棄是不太可能的了。因為,你如果想要維持上等生活,就必須接受對應的各種苛刻環境,上流的圈子,上流的事物,上流的資本運作模式,人際交易模式。小時候田地里偷個瓜快樂得不得了,貌似現在不能偷瓜了,小時候擺積木很快樂,現在不大可能了。

可是誰告訴你現在擺積木就不開心了?誰告訴你長大以後就不能看動畫片了,誰告訴你看更高貴的東西,花昂貴的錢購買的歡樂就比擺個積木,畫個畫來得更為歡樂,更為幸福?是誰告訴你操作係數難的遊戲(dota2)就一定比容易的遊戲(lol)更有驕傲感?是誰告訴你,住在別墅就一定比住在窩窩棚里開心?是誰告訴你打高爾夫的就一定比玩悠悠球的幸福?是媒體,報紙,社會輿論,你的父母親戚?還是你自己不安分的內心。

活在所謂的精緻裡面,追逐所謂的高雅,容易作繭自縛,搞不好捨本逐末。

那要像機器一樣對幸福記錄模式格式化,如何做?

記住要點:身於此山,即是此山,簡單粗暴,行之有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可是,我不需要識廬山的真面目。

「坐井觀天」沒有對錯。我青蛙生於井底,憑什麼你認為我需要觀察到外面的天。觀察到裡面的天,很幸福,這就夠了。況且說別人坐井觀天的,難道自己就不是在坐井觀天嗎?把控自己所熟悉的,謂之幸福。

所以想要無敵,就必須學會自己創造概念,自己製造遊戲規則,自己創設符合邏輯,自證正確的命題。我認為此刻玩遊戲很爽,超級幸福,那我馬上就去玩;過一會兒,我玩膩了,不想玩了,就果斷放棄,開始學習,或者聽音樂。我上一階段認為打高爾夫的人很厲害,很高端,能請得起保姆的人懂得生活,下一階段,我不這麼認為了,我覺得打高爾夫浪費時間,請保姆也很沒參與感,原本認為很幸福的事,現在不那麼幸福了。再過一階段,我又改回原來的觀念了,如此反覆。其實,這些都沒有錯,人只能把握當下的感受,你認為閾值提升了,其實你也可以認為自己並沒有提升,只要源自於當下的內心,無論是因為先前刺激過度,還是無聊過度,時過境遷,終會變得無所謂。

這種自證正確的邏輯方式,進可為自己尋找更高等級,更精緻的刺激找借口,退可為自己甘於平靜枯燥麻木的生活做心理鋪墊。

在你需要繼續攀登幸福閾值的珠穆朗瑪時,只需要背起行囊。在你需要放棄這種無端的追逐時候,只需要卸下行裝。

生活大多數時候就是這樣,對待不確定的概念,不確定的感情,不確定的事物,越採用簡單粗暴的邏輯,就越行之有效。


一直認為每個人的幸福感是等同的,無論是年歲 經歷亦是物質,只是來源方式不同而已!喜歡那句話「幸福不是什麼都擁有,而是想要的剛好在身邊。」


推薦閱讀:

參加 NYCC (New York Comic Con)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NYU on campus 住宿,各個hall的優劣對比是怎樣的?
紐約各區的特點是怎樣的?
紐約有多好?
怎樣的設計會讓人感覺起來很紐約?

TAG:美國 | 紐約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