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有多少種方言,那麼多方言的浙江為何還能組成一個省?
浙江9成以上的人是講吳語的,(請看文末地圖)。如果從方言定義上來說,浙江省主要有三種,吳語、徽語、閩語。而這其中吳語又佔了9成以上的人口。根據04年的數據,浙江省內的各方言使用人數佔比:95%是吳語2%是徽語(即嚴州、徽州方言,以前算吳語的別支)
3%是閩語(主要分布在溫州南部,包括了浙南閩南語、蠻講、蠻話)
(還有一些其他的比如畲語、客家話,但是人數比較少)也就是說,在浙江省內,講廣義上的吳語的(包括了今天的吳語和徽州語),佔了全省人口的97%。講真,像浙江這樣唯一一種方言占如此人口優勢的,在其他行政區都很少見了。比如廣東省粵語人口也就佔一半多一點,四川省的川西是講藏語的。————————————————————————————
插播小廣告:如果有吳語區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我的微信公眾號"吳語" 和新浪微博@吳語傳承與保護小組,掃一掃下圖的二維碼或者直接添加微信號就可以。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化
————————————————————————————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在浙江省,很多講吳語的人並不知道自己講的是吳語,也就是沒有"吳語"這一概念,造成了"浙江省有那麼多方言"這一感覺。浙北各地(杭、嘉、湖、甬、紹、舟,以及在歷史上原屬兩浙地區的位於太湖北面的蘇、錫、常、滬)總體互通程度還是比較高的,也就是傳統上認知的「吳語太湖片」。
浙南的話就出現了"一縣乃至一村一方言"的情況了。目前看來,浙南方言的話,台州、金華市區、衢州市區和浙北有一定的互通程度。其他地方的話。。。就見仁見智見能力了。。。前面談完了語言方面,下面再談歷史方面:關於歷史上浙江實際上也是一個文化和政治上的整體,請看我這裡的回答:有哪些文化上接近 A 省,卻在行政上被劃歸 B 省的城市? - 吳越的回答上地圖(地圖作者:庄靖嘉仁),ps,這張地圖是包括徽語的。微信公眾號"吳語"
http://weixin.qq.com/r/0nVCWk-EHhJhrQs59yDA (二維碼自動識別)
————————————————————————————
如果有吳語區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我的微信公眾號"吳語" 和新浪微博@吳語傳承與保護小組,掃一掃上圖的二維碼或者直接添加微信號wu-nyu就可以。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化
————————————————————————————
浙江的主要方言是吳語和徽語,兼有閩語、客家話、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等方言島。而人口最多的吳語佔據全省居民80%以上,而語言學上說,境內第二大語系徽語與吳語關係密切,可以看成一種吳語和其他方言混合的變體。
浙江的行政區域範圍雛形於五代十國的吳越國,歷經宋元,成型於明朝。現在全省的範圍從五代十國開始就基本在一個行政區劃內(其實可以推到更早,但是唐朝後期江南東道還分屬兩個行政單位,所以從有浙江雛形的時代開始算是五代十國)。宋元時期,現今浙江範圍屬於兩浙路、江浙行省。明朝初期成立南直隸後,原江浙行省的湖州、秀州(現嘉興)短暫劃給南直隸,後劃回,而松江府、蘇州、常州(含無錫)和潤州(鎮江大部)等地在明朝劃給南直隸後就沒有再劃回原江浙行省,至此兩浙(浙江的前生)結束,浙江正式登上歷史的舞台。由於原兩浙路也說吳語為主(推算到現代,也只有鎮江大部分地區改說江淮官話),所以從語言的角度上說,吳語的適用範圍已經大大超過了浙江省的範圍,現在的浙江省也基本可視為單純的吳語省份。
(以下只討論浙江省範圍的方言問題)
由於行政區劃的穩定以及優越的地理條件,浙江的經濟、文化在歷史上比較繁榮,因此促成了平原地區密切的商貿、科舉等交流活動,包括杭嘉湖甬紹地區在內的交流密切又頻繁,所以方言差別並不大,類似杭州這種南宋官話區甚至被周邊移民覆蓋,語言上也重新被反噬成了吳語。
而浙中浙南由於多山地,區域交流主要集中在府城內部(政治向心)或同一條河流的上下游(自然向心),當地不同於周邊的方言差異就更容易保留,不與周邊趨同,形成了現代吳語的婺州片、處衢片和東甌片。雖然這幾片的吳語差異較大,尤其類似溫州這種元代南戲文的文化中心,本身的文化根基穩固,又與浙北有地理阻隔,不容易與北部吳語同步演變,但是大家依然是從古吳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此從文化和語言上,浙江自古就是一個文化體,只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各地的方言跑得方向不太一樣,速度也不夠一致,所以聽起來像是好幾個方言。
從此引開去,也可以順帶說說浙江(或者說是吳語)為何沒有形成一個標準語。不過這個問題也可以這麼看,哪些方言形成了標準統一的共同語?其實主要就是兩個——官話和粵語,而大多數方言是沒有共同語的。
1、行政因素:官話作為全國的政治需要,各時期都會出現某個標準音(某地為準或者在某地的基礎上經過怎麼怎麼一搞為準)被強力推行成某個階層乃至全國的標準語,並推行了相當長的時間,吳語沒有出現這個情況。2、三要素:粵語區可以看成一個天高皇帝遠的南方次文化區域,這個區域長期存在了一個較為穩定的中心,且整個文化區相對封閉。古代廣州府自建城後一直是嶺南絕對的經濟、文化、政治(三要素)中心,迄今依然保持著這一地位,在國內史上也堪稱罕見(另一個是成都),城市管轄範圍包括現在廣州市、佛山市、中山市、珠海市、東莞市、深圳市和港澳等大部分地區。你看,珠三角在古代可都是廣州的地盤,所以下屬各縣都以廣州府城的口音為貴,更別提邊上一心想往廣州府沾親帶故的各個府城了。廣州就依靠三要素把大家都統一到了一個趨同相似的標準上,所以說到粵語,傳統意義上的標準語即廣州話。當然粵語也存在其他差異較大的口音(例如台山話,廣西粵語等),但是廣州話有力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標準。吳語城市沒有長期穩定的全國政權中心。吳越國是偏居東南一隅的政權;兩浙路時期,曾分出一個浙東,治於紹興;此後南宋的臨安府,北來的統治階層不操吳語;元代江浙行省治所杭州路,管轄範圍包括原兩浙路以外的福建(旋有析出)和贛東,但是杭州府城內可能說的是南宋官話而不是吳語,元朝太短又無法沉澱出一個強勢的口音;明清時期,杭州城市規模退居江南第三,吳語區的經濟文化首邑挪到了蘇州,但是政治地位不出色(邊上有南直隸的南京,浙江的杭州),吳語又被分在多個行政區域(明朝的南直隸、浙江,清朝的蘇浙皖),吳語區各地的經濟又很強(湖州、常州、紹興,近現代崛起的上海、無錫、寧波),所以各地都不會」抹殺」自己的方言特點,朝某個虛無縹緲的標準靠攏。
吳語沒有廣州話天時地利人和的契機,也沒有一個說吳語的城市在歷史上能長時間、高強度地輻射其他吳語城市。歷史上蘇州話的影響力差一點點,杭州話差很多。隨著時代的轉換,現代吳語已沒有迫切的標準音需求,也造成了其與大多數方言一樣——各地自說自話,對對方又經常聽不太懂。浙江雖然方言多,但浙江省內的方言絕大多數都是吳方言系,有共同的歷史文化基礎。此外,浙江省的行政區域在明朝就已經定型了,經過了幾百年的融合,自然可以組成一個省。此外,廣東、福建能夠組成一個省也是這個道理。
按照ISO國際語言代碼的分類標準,漢語被分為官話.贛語.湘語.客家語.徽語.晉語.吳語.粵語.閩南語.閩東語.莆仙語.閩中語.閩北語13種.大致列舉這13類語言/方言在幾個省份的分布情況吧(參考維基百科,不能保證百分百準確)
廣東:粵語,客家語,閩南語.
福建:閩南語,閩中語,閩東語,閩北語,莆仙語,客家語.贛語.吳語.
浙江:吳語.閩南語,閩東語.客家語,徽語.
江蘇:官話.吳語.閩南語
江西:贛語.客家語.官話.吳語.徽語.
湖南:湘語.官話.贛語.客家語.
雖然只是大致列舉幾個,也不盡準確.但大致可以看出......浙江漢語種類雖多,但不是最多,而且一省存在三種或者以上的情況在南方省份十分常見.
如果按照題主的意思,這些省份是不是每個省份都應該拆成好幾個省呢?
題主這問題的後半截好奇怪,「浙江方言那麼多為什麼還能組成一個省」,照此問法,豈不是還可以繼續問下去,「中國方言那麼多為什麼還能組成一個國」。西斯空寂啊。
題主這麼問,默認設置大概就是「一個省應該是一個語言、風俗等各方面統一的共同體」。
可省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是那樣一個玩意兒;省只是一級行政區劃,是為了方便統治而人為製造出來的統治機器。省內有多種方言並不妨礙統治:統治者之間交流有文字、有官話,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交流有胥吏、有地頭蛇,至於被統治者之間——難道溫州的漁民與衢州的樵夫需要交流嗎?統治者巴不得被統治者之間彼此隔絕,免得串聯作亂。統治者甚至往往會故意割裂由自然條件決定的各方言區,人為製造「犬牙交錯」的行政區劃,一是方便鎮壓,二是防止地方勢力坐大。至於有了這麼一級行政區劃之後,是否會圍繞它產生地域認同,那就是另外一碼事了。算起來,浙江方言可以有十幾種之多,具體分析請看我局專欄文章浙江人說話為什麼相互聽不懂?地球知識局
歡迎關注我局微信公眾號我局(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id:diqiuzhishiju)
浙江人說話為什麼相互聽不懂?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292-浙江方言
作者:貓斯圖
製圖:孫綠 / 編輯:大綠
浙江話怎麼說,很難一言以蔽之。浙江方言之多,已經到了令浙江人自己都頭大的地步。幾個語言片區之間,往往就隔著一條小河小山。在普通話推廣之前,人們從家裡走出去幾百米就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是常有的事。
不過,浙江各處的方言雖亂,種類其實不是很多。之所以形成今天的局面,和不少原因有關。今天的文章就帶你一起分析浙江方言混亂的原因。
民族混居,移民眾多
浙江方言多的第一個原因,恐怕就是因為此地移民眾多,文化混雜型極高。
浙江大多數人口使用的語言,都屬於吳語,具有吳語獨特的語法結構和發音範式。聽上去紛繁複雜的浙江方言,很多情況下只是因為語速、語調和用詞的不同才顯得不一樣。
吳語主要分布範圍
浙江省及其主要城市
如果用書面語記錄,則浙江大量的方言就會被歸併,劃入各個方言片區。易懂如嘉興話,複雜如台州話,都可以被認為是停留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同一種語言。
什麼?!居然都是吳語嗎?
能夠和吳語區分的,是南方的閩語和西北方的徽語。
全浙江有100多萬人使用閩語,基本都集中在浙江南方的一些縣市,在文化上更容易受到福建的影響。這些人和浙北的文化傳統並不互通,算是浙江內部自成一體的群體。
南邊的閩語與西邊的徽語
浙江西側的千島湖附近,則分布著大量徽語人口。此地在早期歷史上就劃歸徽州管轄,和徽州文化過從甚密。一直到了北宋將其劃入建德路,才開始和浙江有了更多接觸。
但是由於多年來對千島湖的開發,和劃歸杭州以後的文化輻射作用,徽語和吳語之間的區別也正在減弱。
千島湖地區
浙北與皖南之間
從南方遷徙而來的客家人和畲[shē]話也是古代浙江語言現象的一支。不過由於人數比較少,這些語言都很難作為浙江文化的主流出現。不過在浙江南部,這些方言仍然很有活力,體現著江南地區少有的多民族特徵。
浙江南方的畲話與客家話分布
和周圍省份的交界處,出現徽語、閩語並不稀奇,令人稱奇的是浙江還有大量北方官話的方言島。尤其是在宋朝南遷之後,不斷有來自中原、華北、中部的移民進入,這些人後來就變成了浙江方言的特例。
浙江北部的一些小片區
噶多北方方言,老蔣都亂了
浙江省境內的官話分布在西北部跟安徽省交界的一些地區,其中以河南移民官話為最多,湖北移民官話次之。這些移民大多來自太平天國後的遷移入浙的人口,在吳語的包圍中顯得有些勢單力薄。
解放戰爭中隨解放軍南下的河北、山東人也很多,他們至今仍然保留著鮮明的北方語言特徵。
改革開放之後,浙江的經濟活力吸引了很多內陸人。由於務工者往往聚集,在浙江的大城市裡就經常出現一些奇特的語言區,比如重慶話、東北話,在杭州、寧波、紹興等城市都在逐漸形成氣候。
山高路遠,道阻且長
江浙之地,在南宋南遷以前,都不算是中國的經濟中心。
這背後的主要問題,還是出在浙江的地形地貌上。浙江省的多山毋庸多言,山地丘陵占浙江總面積的70%。
確實是遍布全省
天台山、天目山、雁盪山等眾多山脈分布全省,海拔一般在200-1000米,也就是江南丘陵地形最好的寫照。
天台山
天目山
全省的西部和南部丘陵海拔逐漸走高,在和安徽、江西、福建等的交界處,山勢最高,地形也最複雜。山勢的阻隔,讓浙江西側和南側的交通運輸非常不便。
不論是人還是貨物,古代想在這個地區完成流通都並不容易。因山地而相對封閉的環境使得語言也在限定的區域內自行發展,很難形成混雜。
安徽、江西、福建之間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被群山圍困、極為封閉的溫州貢獻了中國人聞之色變的「魔鬼語言」。不過,溫州話本質上仍然屬於吳語的一支,不是單獨進化出來的語言。
大溫州,就是辣么特立獨行
雖然用詞和整個漢語世界都有區別,但在句式和語法上仍然能夠用其他吳語作為底板去轉譯。比起美軍使用的那些獨立發展的印第安土話來,溫州話的加密程度仍然不夠好。
厲害厲害……
反正這套表情包,一般人是看不懂的
歡迎在留言區翻譯下句
亦可場外諮詢親友團
相對來說,浙江東北部的大平原地帶,因地勢平坦溫和,語言的互通程度就很高。浙北平原區的語言特徵基本屬於太湖片的吳語,和隔壁江蘇的蘇州、無錫等地差別不大。這裡可以說是吳語區最大的統一區,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吳語區核心區之所在
東北部的寧紹平原也是如此,但是因為距離浙北有一段距離,因此發展出了口氣更硬的方言。不過只要仔細聽,雙方還是能互相聽懂的。
由於太湖和杭州灣的阻隔
這一核心區又可分為:
蘇錫常/杭嘉湖/寧紹,三部分
除了山峰阻隔以外,浙江的水系條件也註定了此地難以誕生一門大一統語言。
浙江的水系大多短促狹小,流域面積也十分有限。儘管有錢塘江和甌江等比較長大河大江,但比起西部和北方動輒幾百公里的巨大河流,浙江的水系還是比較短的。
浙江除了北部多平原外
大部分地區遍布山地,河流亦相對短促
水系對人類文明的影響非常巨大。因興修水利、沿河上下游交通而形成的共同記憶,對於文化的統一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漫長而筆直的尼羅河,在北非很早就幫助埃及人完成了國家統一的認同感;北方的黃河在經過了黃土高原的中下游,也形成了一個文化語言相對統一的北方共同體。
短的河流覆蓋區域有限,沿岸因這條河流而凝聚起來的人口也就有限。浙江的方言統一也面臨這樣一個問題。
這難以比較
山水複雜,讓浙江的方言互通受到了影響,就更別提密布浙江附近的海島和水上漁民的語言有多難統一了。
比較著名的浙江方言小語種是九姓漁民方言。這一族群世代捕魚為生,主要分布在新安江、衢江的上游和富春江的下游。
與世隔絕的船上生活讓他們發展出了一套與眾不同的語言系統。儘管使用的人不多,但給多姿多彩的浙江方言又增添了一分色彩。
地圖
扁平管理,中心缺乏
一個地區的語言想要統一,擁有一個長期的絕對核心是必要條件之一。由於某一個中心的文化高地現象,讓周圍的地區高山仰止,這是人類在追求文化統一的時候的必然邏輯。
粵語以廣府話為標準、川語以成都話為標準、普通話以北京話為標準,都是這個邏輯的產物。
浙江確實是比較多中心的
但是浙江不具備這個條件。浙江從古代開始就是一個中心不明省份,沒有某一種方言特別「時尚」,以至於讓所有人都去模仿。
春秋戰國時的越國政治中心在紹興,吳國則定都蘇州,這兩座城市是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中下游的兩大中心。
但兩者的方言並不絕對相同,在中間地帶不斷爭奪追隨者的過程也就是語言融合的過程,但始終未能徹底完成。
春秋戰國時代的蘇錫常與杭嘉湖之爭
(春秋戰國時海岸線與下圖大不相同)
漢直到魏晉,吳越的政治中心又跑到了南京。此處不僅在文化上更趨近安徽,對浙江的控制力更是相當有限。此時即使是浙江北部,人口也稀疏有限,無法形成語言上強有力的推廣。
等到了浙北人口繁密的宋朝,浙江的行政中心一度穩定在杭州。但很快又被分拆成東西兩路,由杭州和紹興分別統轄,浙東北的方言從此和杭嘉湖一帶產生了區別。
南宋行政上被拆分的兩浙
等到了兩者複合,杭州的上層語言又變成了河南官話,始終難以積澱出一個絕對強勢的口音。
獨樹一幟的杭州小片
並不是無本之木
至於浙西和浙南,由於山林密布,始終沒有參與政治遊戲的資本;爭奪控制權的帝王將相也往往對此處興趣缺缺。
這裡的語言形態減少了外部的干擾,最終反而沉澱出了很強的本土文化認同感。這種天高皇帝遠的文化自信心,在整個東南沿海都並不少見。
地圖
到了明清兩代,統治者都在打天下時吃了江南士人的虧,於是乾脆把蘇杭二府分開劃分到兩個不同的政治實體當中。
杭州終於成為了浙江的絕對核心。
可此時浙江的吳語區已經基本固定,外界移民也在干擾單純的吳語輻射力,才讓今天的浙江方言保留著原始多彩的樣貌。
雖然方言種類繁多、外地人聽來暈頭轉向,但浙江方言其實也沒有人們想得這麼恐怖。吳語在浙江的統治地位卻始終無法動搖。
即使是南宋時期隨趙構南下的大批操河南話的官僚,也只是在杭州留下了北方話的印跡,杭州話的吳語特徵始終沒有被取代。浙江吳語的生命力可見一斑。
但進入現代以後,這個強省的語言會走上一條怎樣的道路,仍然難以預料。
END
更多信息,關注我局(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id:diqiuzhishiju),回復「浙江方言」就能看到
個人覺得浙江方言基本(除了溫州部分閩南語區部分少數民族如畲族)是屬於吳語區片的。其實很多字詞是一致的,只是各地的語音語調有所不同,再加上一些詞的變音,以及融入一些本地特有的辭彙用法,才顯得浙江各地方言在聽感上差異很大。
語言本來就不是劃分省級行政區的主要因素,甚至沒怎麼考慮過。按你這麼分,地域歧視更嚴重。
題主你有考慮過「一村四方言」的福建的感受么?
樓上江蘇再加上安徽吧~安徽淮河以北講中原官話,江淮之間講江淮官話,江南講江淮官話和吳語,皖南山區講徽語,夾雜著一切贛語。更關鍵的是,徽語的各個片根本無法通話,徽州往往兩個相鄰的村子講的話都截然不同。誰來告訴我安徽如何劃成一個省的?安徽,安慶和徽州,這都在江南啊,跟淮河以北有半毛錢關係嘛?!
啥方言啊,口音而已
我一上海人,放在浙江大多數地方,不出一天就大致聽得懂說得出。
別提溫州,我投降題主問的真的不是江蘇么……
作為一個溫州人,溫州以北的浙江方言都幾乎一個味→_→
第一個問題,搬運自維基:浙江方言
吳語
浙江省是吳語分布面積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省份。浙江省使用吳語的人口約有4181萬人。就浙江省來說,該省最主要的漢語方言也是吳語。浙江的吳語主要屬北部太湖片,其小片劃分如蘇嘉湖小片(如嘉興話、湖州話)、杭州小片(如杭州話)、臨紹小片(如紹興話)、甬江小片(如寧波話)、南部吳語如台州片(如台州話)、金衢片(如金華話、衢州話、永康話)、上麗片(如麗水話)、甌江片(如溫州話、平陽話)和宣州片(僅在臨安市西部原昌北區使用)等區片,各方言之間有明顯差異。閩語
浙江省境內的閩語分布在南部跟福建省相鄰的一些地區,使用人口約有160萬人。閩南語(河洛語)是浙江省內第二大方言,使用人口主要分布在平陽縣西部、蒼南縣西部和南部、洞頭縣大部、玉環縣的坎門以及長興縣部分地區,其使用人口約在100至200萬。泰順縣南部是使用東山蠻講的人口。蒼南縣東部沿海平原上以及麗水市慶元縣部分地區則聚居著20萬左右使用蠻話的人口。徽語
徽語是浙江省第三大方言,主要分布在西部跟安徽省相鄰的一些地區,如淳安縣和建德市。使用人口約有90萬人,絕大多數屬於嚴州片。官話
浙江省境內的官話分布在西北部跟安徽省交界的一些地區,使用人口約有55萬人,其中以河南移民官話為最多,湖北移民官話次之,江淮官話洪巢片最少。浙江的官話主要是外來移民後裔使用,其中長興縣周邊有較多大陸河南和湖廣移民後裔,為太平天國後填移,目前在家庭內部仍使用中原官話或下江官話。另外1949年,大批來自山東、河北等北方官話地區的人口的隨解放軍南下進駐浙江。改革開放以後,又有來自內地多個省份的移民遷入浙江。由於普通話教育的推行,普通話是目前的學校語言。同時在與省外不斷交流中,形成了一種浙江官話,現今越劇的大部分唱詞都採用這種語言。客家話
客家話地區主要分布在麗水市轄區、金華市轄區、衢州市轄區等浙南部分地區,總人口100萬人以上。客家話移民主要來自福建省汀州府的長汀、連城、上杭、寧化、永定等縣。官話方言島
官話方言島主要有象山縣爵溪所里話、開化縣華埠土官話、江山市廿八都正字以及分布在錢塘江-蘭江-衢江以西地區的河南、湖北官話和江淮官話。閩南(河洛語)方言島
閩語方言島分布在慈溪、象山、溫嶺、玉環、武義、龍游、開化、常山、遂昌、溫州市轄區、瑞安、文成、淳安、建德等地以及舟山市的一些島嶼上。河洛語的分布人口可能為五胡亂華以後,以及唐、宋末期北方安史之亂、契丹、女真入侵,河洛人南遷;有部分為鄭成功復明戰爭經往返南京途中的遺民;另有部分為民間移民。客家話方言島
客家話方言島分布在麗水市轄區、金華市轄區、衢州市轄區、龍游、江山、常山、開化、雲和、松陽、遂昌、龍泉、縉雲、景寧、泰順、蒼南、建德、淳安、長興、於潛(臨安)、新城、分水(桐廬)、昌化(杭州)、玉環等地,總人口100萬人以上。客家話方言島移民主要來自福建省汀州府的長汀、連城、上杭、寧化、永定等縣。不過很多是通過二次移民再轉移到其他地區的。贛語方言島
贛語方言島分布在衢州市轄區、常山、淳安、建德等地,移民主要來自江西省南豐等縣徽語(淳安話)方言島。吳語方言島
吳語方言島是指分布在非本區或本片里的吳語,例如蒼南縣金鄉的太湖片方言島金鄉話、蒲城的甌江片方言島。徽語方言島
徽語方言島是指分布在非本區或本片里的徽語,如浙西許多由新安江水庫(千島湖)庫區移民所形成的徽語嚴州片方言島。畲話
畲話是畲族使用的一種的漢語方言,與客家話、閩語等南方方言有些接近。畲族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二省,在浙江省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景寧、麗水市轄區、雲和、遂昌、泰順、文成、蒼南、龍游等地,在西部建德、淳安、桐廬等地也有少量分布。浙江省的畲族主要是明清兩代從閩東連江、羅源等地逐漸輾轉遷來的。九姓漁民方言九姓漁民方言分布在新安江、蘭江、富春江(七里瀧)沿岸,在新安江、衢江的上游和富春江的下游也有少量九姓漁民居住。九姓漁民是一種水上居民,直到20世紀中葉才上岸定居,現不足千人,「九姓」是指陳、錢、林、李、袁、孫、葉、許、何九個姓。九姓漁民的方言與建德市梅城一帶的方言有同有異,各地九姓漁民方言之間也存在不少差異。比浙江方言更多的地方都能組省,像廣西,雲南更何況浙江呢?
浙江幾乎是民系最單一的省份了
浙北的紹甬嘉杭基本能互相聽懂,地方而言每一縣域口音腔調上就有明顯的不同,交流無障礙;南部地區語言比較複雜,種類比較多
省是行政區,是否照顧方言使用情況是很次要的因素。都是中國人,說的方言不一樣就不能在一個省里了?這個問題的前提就有紕漏。
假裝瀉藥,我是寧波人我們寧波話(老三區講的算寧波話吧感覺主要是江北)和慈溪話,餘姚話,北侖話,象山話...(省略無數個縣級市)之間互相不通老一代能聽懂我作為一個老三區的勉強能聽懂北侖話,慈溪話能猜得到意思,餘姚象山真.聽不懂這也不妨礙我們是一個市啊233
全國語言最多的省在浙江。光杭州郊區,就基本上一個村使用一種語言,各村學生交流用英語或普通話,因為土話完全不能互通,語法和底層辭彙都不一樣,保守估計,光杭州地區,使用的語言就有200+。浙南光溫州市就使用100+多種完全不互通的語言。保守估計浙江有800+種語言,數量超過歐洲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會將浙江的浙讀成陽平音?
※求舟山東極島的攻略?
※女生四年月經不調,有點懷疑人生了?
※浙師大杭師大選哪個好?
※如果當年慈禧割的不是香港而是舟山的話,現在的舟山會是怎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