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粵語、閩語等較近古漢語,為何普通話以北京話為基礎?誰更接近古漢語?


因為他們的邏輯是有問題的

他們這樣思考:

1)普通話是最不村姑的

2)一切保留了普通話中沒有保留的古漢語特點的方言都是比古漢語村姑的,都是方言活化石

3)南方方言中保留了普通話中沒有保留的古漢語特點

4)所以南方方言比普通話村姑,是語言活化石

——————

但是這個話可以反過來說:

1)粵語是最不村姑的

2)一切保留了粵語中沒有保留的古漢語特點的方言都是比古漢語村姑的,都是方言活化石

3)北方方言中保留了普通話中沒有保留的古漢語特點

4)所以北方方言比粵語村姑,是語言活化石

——————

甚至可以這樣:

1)普通話是最不村姑的

2)一切保留了普通話中沒有保留的古漢語特點的方言都是比古漢語村姑的,都是方言活化石

3)日語韓語中保留了普通話中沒有保留的古漢語特點

4)所以日語韓語比普通話村姑,是語言活化石

——————

你是來搞笑的么

事實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南方方言與北方方言一樣是古漢語的變體,很難論證誰更接近古漢語

或者說,這個「更」字基本是不可能論證出來的

說粵語讀古詩文更押韻的,你去讀讀看《憫農》啊

難道普通話讀詩文就不押韻么,笑話

——————

我看一些答案的意思是說普通話村姑不村姑不重要,重要的是權力

人家問你語言,你談什麼政治啊

同樣,一些狂熱的普黑

你真的了解你所唾棄的這門語言么

——————

曾經一些客家同學對我說:

我們家是從河南遷過來的哦

中原遺民,炎黃子孫,是不是很高逼格啊

但是我想一想不對啊

全中國的漢族人不都是從中原外遷的么


粵語違背中古音的地方

許多人說粵語完全繼承了唐宋時期的中古音,有的人甚至說唐朝時的普通話就是粵語,我想這是多麼無知才能說出這樣的話啊。現代漢語各種方言都是中古漢語隔離在不同地區獨立發展或者受到其它語言影響發生變化而形成的,沒有一種方言能說它就和唐朝時說話一樣。許多人詆毀普通話是「胡普」,卻不知道粵語中底層詞都是古代百越語的殘留,而且粵語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相比北京音更不符合中古音的地方,現在我們就來一一道來。

一、總的來說,粵語的聲母和韻尾保留中古音非常好,表現在g、k、h聲母在i、y等音前面沒有發生顎化而變成j、q、x,同時保留了p、t、k和m韻尾。但是這不能說明粵語就完美地繼承了中古音。

二、聲母

1、不區分平翹舌。有人胡說普通話的翹舌音是滿語遺音,但是我要說的是,區分平翹舌正是符合中古音的特點,思和師的聲母在中古音里就是不同。普通話將知組、章組、庄組的聲母歸為zh、ch、sh,而將精組的聲母歸為z、c、s,粵語則全部混淆歸為z、c、s。我真想說,學不好翹舌音,區分不了平翹舌音,還真的怪不了普通話,因為日語對此也是嚴格區分的,如素そ和書しょ的對立。

2、h變成f。粵語的h在u前面變成了f,這也是不符合中古音的地方。

3、K變成h。粵語k在u、i、au、on前面大部分變成了h,如空hung、輕hing、口hau、看hon,但又不是全部如此,如傾king、寇kau。

三、韻母

有人說唐詩用粵語讀比普通話更押韻,而我想說,你能找出十首唐詩粵語比普通話更押韻,我就能找出一百首粵語不如普通話押韻的唐詩。因為粵語繼承中古音的韻母時走了很多歧路和邪路。

1、中古音模韻的分化。普通話里模韻全部變成了u,而粵語模韻卻分化成三個,即u、ou和空韻,具體表現在,在g、k、h後面讀u,在b、p、m、d、t、n、l、z、c、s後面讀ou,而ng+u變成了ng。這樣一來,《憫農·鋤禾》一詩本來押韻的,在粵語中卻變成極其不押韻了:ng午、ou土、u苦。日語漢音是模韻全部是歸為お段o。

2、魚、虞韻的分化。普通話是在章組、庄組、知組後面為u,其餘為y,還是很接近的;而粵語分化為y和eoi,這樣一來,《尋隱者不遇》就不押韻了:eoi去、y處。

3、宕攝的分化。宕攝的唐ang和陽iang兩韻,普通話里韻母仍然一致,而粵語卻分化成ong和oeng兩種,連《靜夜思》都變得不完全押韻:ong光、oeng霜鄉。

4、魂韻的分化。粵語中魂韻u?n分化成了un、yn、an、eon四種韻母,這導致杜甫的《詠懷古迹·其三》極其不押韻,普通話全是押en韻,日語全是おん段,而粵語是un門、yn村、an昏魂、eon論。

5、寒韻的分化。粵語中寒韻an部分變成了on,主要是在g、k、h後面和零聲母。而普通話仍全是an,日語則全是あん。

6、i、u、y做介音吞併了後面的主母音。表現在中古音的uan變成了un,ien/en變成了in,iem/em變成了im,yan變成了yn等。而且粵語的un在d、t、n、l、z、c、s後面還變成了yn,兩者拼起來非常拗口。日語和普通話一樣,都保留了主母音,如普通話的uan對應あん,普通話的ian/yan對應日語漢音的えん。

5和6的問題導致李白的《古朗月行》用粵語讀非常不押韻,普通話全是押an韻,日語全是あん,而粵語居然分化成了四個韻,分別是un盤觀、yn端團、an餐殘、on安肝。

7、效攝和流攝的錯亂。粵語中最無厘頭的是中古音效攝和流攝的錯亂,具體體現在:豪ao讀成ou,宵和蕭iao讀成iu,而侯ou讀成au,尤和幽iu讀成iau。這讓人感覺和普通話相比粵語是完全顛倒的。而日語和普通話比較一致,普通話的ao對應日語漢音的お段長音,普通話的ou對應日語漢音的う段長音。

8、?母音的消失。中古音里,?母音很常見,如臻攝的?n,曾攝的?ng,普通話繼承下來都是en和eng,日語則分別是おん和お長音;而粵語里?音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短音a,而原本發a音的變成髮長音aa。我想這種對母音的運用不是很有效率,長短音區分也不容易。

四、綜上所述,用某種方言讀唐詩是否押韻,更重要的是看它是否很好繼承、對應了中古音的韻母,如果像粵語這樣,韻母發生了很多分化和變異的,還不如普通話和日語讀唐詩押韻。雖然粵語保留聲母和韻尾很好,但畢竟聲母和韻尾又不能押韻啊。


任何一種改革,都有成本。當推進改革時,往往是選擇成本最低的一條路。

民國初期,其實選擇的官方發音不是基於北京方言的,而是對每一個字進行投票,決定發音。但是後來沒有推廣下去。民國時代最後選擇的,還是北京方言。

為什麼一個民主投票產生的官方發音敵不過北京方言呢?

原因並不難理解,因為採用北京方言的改革成本最低。

北京自明朝起就承擔行政中心職能,到民國時期已有約500年了。在這個過程中,北京方言基本就是官方語言。這種發音版本由於行政系統的緣故而擴散到全國各地。可以說與行政體系拉的上關係的人員,基本都能聽懂。

相比之下,無論閩南語還是粵語,出了自己所在的地域之後,基本就沒人能聽懂了。選擇這些方言所帶來的改革成本,顯然遠遠大於採用北京方言。

再者,北方官話區,方言大多有相通之處,北京方言大部分人都能聽懂,這更降低了推廣北京方言的難度。

因此,無論初衷如何,一個理智的政府最後總會屈服於社會現實而選擇北京方言。

——————————————————————————————

再者,語言總是變化發展的,與古漢語更接近,並不代表該方言在表意效率上就更高。


官方語言是以人口基數,影響力作為確立基礎的,不是看歷史。

有足夠的影響力和人口基數,外語都可以做官方語言。南亞東南亞很多國家,官方語言跟母語都沒一毛錢的關係。

也有一些奇葩國家比如越南朝鮮,從前都用漢字做官方文字,為了尊嚴,活生生造了一門沒任何歷史的文字。如果需要,歷史是可以割裂的。


據我30多年的見識來看,沒有「福建話」這種說法。福建從南走到北,講的話都不一樣。完全聽不懂的那種。請先為「福建話」作個官方定義吧。


沒問是不是就說為什麼的都是耍流氓。

我還說印度某山區英語更接近17世紀倫敦音呢,他們也是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語音保存好沒被其他語言影響。


拜託明朝及以前整個廣東省不超過400萬人口還不如北方大一點的州府人口多好不,自古百越之地說漢語的人口又有多少?你憑藉什麼因素確定它接近古漢語而不是其他少數民族語言?


知乎上關於粵語的問題不少了,這些偽說法早就被否決過了,請查閱後再來問好不好?


謝未邀,怒答之。

這簡直就是知乎日經題了。

第一、官話有其歷史傳承,幾百年下來的東西,基礎方言什麼的不是說改就改的,識得唔識得?

第二、普通話的基礎方言不是北京話,而是北方方言,北京官話只是做為標準語音,你們啊,還要再學習一個。

第三、中國現有十四億左右人口,在近代史上也號稱擁有「四萬萬同胞」,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北方人,你們倒好,非要用只有其中少數族群才用的方言來做普通話。請想想看,一個國家的共同語竟然有至少六七成的人聽不懂!這可真是荒天下之大謬。搞大新聞也不是這麼搞的吧?I"m angry!

第四、誰再和我說粵方言和閩方言更接近古漢語我就要報警了!且先不和你掰扯什麼存古層次的事,單說存古程度,對對對,就你粵方言和閩方言存古好不好,北方方言和其他地方方言都是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行了吧,你滿意了沒有?!都是些什麼啊。Naive!


粵語、閩語和北京話,誰更接近古代漢語?

首先粵語或者閩南話到底是不是古漢語,如果只是針對這個問題本身,可以用一些常識做推理來解決:所謂古代漢語自然就是古代中國人說的漢語,而現代粵語是一種現代漢語方言,除非能證明現在操粵語的人是古代人,否則……

更何況,所謂古代漢語其實分為魏晉以前的上古漢語、魏晉至宋的中古漢語、明清的近代漢語,中古漢語雅言(也就是讀書音)還分洛陽音、金陵音,當時也有很多方言,粵語到底是哪個古漢語呢?

因此這個說法還有一個火力加強版,更加具有迷惑性:粵方言或閩方言(如果是按七大方言劃分就是閩南、閩北)因為地理優勢,沒有被北方游牧民族「污染」,因而相比北方官話特別是普通話,保留了更多中古漢語的特徵,更加接近「純正」的漢語雅音(洛陽音)。

總之就是對北方官話的兒化韻、沒有入聲、滿族外來辭彙等等現象表示鄙視,認為這些都是被「胡化」的特徵。

先說兒化韻。

可能因為北京話兒化韻特別厲害,所以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有一種錯覺,就是兒化韻是被滿族甚至蒙古族影響的結果。然鵝現在對滿語的研究表明,滿語原來並沒有和漢語類似的兒化韻,比如滿語中mergen這個詞,r發的是顫音,和兒化根本不是一回事。

類似的,有拉丁語系語種學習經驗的讀者,一定能想到這個拉丁字母r在記錄表音的時候有多坑爹。在漢語拼音方案里也是,r在做聲母和表示兒化的時候,發的根本就不是一種音。

那兒化韻從哪來的?

根據現代語言學學者的研究,兒化韻在明代各種漢語方言里已經出現了,有讀過《金瓶梅》這部成書於明朝末年的人文主義巨著的讀者,一定能體會到。

想啥呢有封面看就不錯了

比如第十八回,潘金蓮說:

他不知那裡因著什麽頭由兒(由頭兒),只拿我煞氣。」

孟玉樓說:

早辰好好出去,如何來家恁個腔兒!」

根據考證,《金瓶梅詞話》最初使用山東一帶方言寫成,後來又被人用吳方言重寫了一遍,也就是《金瓶梅》。可見最遲在明朝萬曆、崇禎年間,不論山東江浙都已經在大量使用兒化韻了。

這個過程似乎更像一種自發的行為,而非受外界影響,目的是為了區分同一個詞含義、語氣差別,還有詞性變化、動詞變數詞等等語法用途。

再說入聲。

大家都知道漢語有所謂四聲:平上去入——不是「一二三四聲」。普通話的一聲和二聲對應的是平聲里的陰陽兩種,但是沒有入聲。因為粵方言和閩方言還大致保存了入聲,吳語里也部分保存了入聲,所以有人覺得它們才是中古漢語正宗嫡系的標誌。

但其實入聲的消失和滿蒙並沒有半毛錢關係,至少從唐代開始,入聲的簡化乃至逐漸併入其他聲調就已經在發生了。

中古漢語四聲、普通話四聲和平仄的關係示意圖

為什麼呢?只能說這是人民的選擇,語言學裡有一個重要的規律,就是人在說話的時候,只要不影響意思表達,能怎麼省力怎麼簡單就怎麼來,也就是懶音現象。比如吳語就把三種入聲-p、-k、-t簡化成了一種音,現在廣東的也有很多年輕人說話不注意區分三種入聲。

其實關於中古漢語語音的學術非常複雜,為了重構中古語言發音,語言學家需要參考現在所有漢語的方言、日語漢音和吳音、朝鮮語借詞、越南借詞、藏語、梵語佛經翻譯,還有大量古代典籍、詩歌、韻書。這樣所能得出的擬音,也只是對中古漢語發音的分組比較確定。就是說對於哪些字發一樣的音,分類比較清楚,但是他們真實的讀音,就很難確定了。

在這種情況下,說誰更像自己的祖先,就如同爭論劍宗和氣宗誰更正宗一樣,要我看兩者都不怎麼正宗,大家半斤八兩,一般爛而已,要不然華山派也不會江河日下了。

至於說應該清除北方話里的少數民族外來辭彙,這樣的觀點更是不值一曬。希望純凈漢語的人,應該首先嘗試一下去除現代漢語中的「哲學」、「社會學」、「科學」、「社會主義」這類比例更大的日語辭彙,然後再談總是無辜躺槍的滿語和蒙古語。

還有人從民族遷徙角度講,說北方一馬平川,和胡人接觸多因此被胡化,而嶺南因地理隔絕的特性,更多保持了漢族本色。這個說法也很有問題。畢竟嶺南直到唐朝還是流放「雙開」官員的地方,一直到宋朝以後才被徹底開發。

嶺南的原住民就是所謂的百越,那麼今天這些民族都跑哪去了?

他們當然不會覺悟高到自己跳海給中原移民挪地方,合理的解釋是,和中原移民融合了,於是才形成後來的嶺南漢族,廣東的簡稱「粵」其實就是百越留下的痕迹。至於融合的過程是一片和諧還是刀光血影,我們就不說啦。

所以說,所謂北方漢族被草原民族「污染」,南方漢族被百越「污染」,的確是一對難兄難弟。

不過這其實才是人類發展的正常過程。不同的族群相互融合、相互影響,而不是固步自封,才能夠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來。純血族大概只會像純血馬、純血狗、純血貓一樣,雖然看起來尊貴,其實就是野性喪失、體弱多病、基因劣化的標本罷了。

以後再有人和你說「凈化漢語」這種p話,你就用我知這篇文章先懟為敬。

參考資料:

《語言接觸與漢語南方方言的形成》潘悟雲,上海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

《漢語音韻學》王力,中華書局

《北京話「兒化韻」的來歷問題》梗振聲,吉利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3月

出品丨視知 作者丨宅殆

視知(微信公眾號ID:shizhimedia),知識解釋類短視頻「一哥」,致力於打破信息高牆,將深奧、枯燥、晦澀的知識用專業、精準、有趣的形式「翻譯」出來,形式不限於視頻、漫畫和圖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車、財經、醫學和二次元五大垂直領域。我們的口號是,知識看得見。


我在路西,你在路東,你比我更靠近日本。

就醬。


政治因素。其實以任何一種方言都不合理


沒有福建話這個語種 有的是福建當地的特色語言 閩南語 請勿混淆視聽


只說一句,上至東北西北,下至雲貴川,說的都是北方官話方言,用他全國一大半人都聽的懂看得懂,至少理解個差不多。而閩粵江浙地區方言區分太大,甚至鄰村都有交流障礙,廣義北方人學習起來難度更大。不是說誰古老就是好的,語言也在發展變化。


啥呀,南方方言在古代受眾更小,被黑得更慘……任何方言都有古漢語的遺風好吧,誰多誰少不是一個好統計的問題。粵語之所以興盛更多的是和香港流行文化和改革開放後南部經濟的騰飛有關,一個地方富裕了自然就有很多人去,那裡的方言自然就有很多人說,自然就會有人產生優越感。但是,稍微有點文化的人應該都了解,漢人的祖宗並不說粵語,南方各系方言說句不好聽的都是南蠻各族牙牙學語的半成品,知乎上也有人提過以前古代那些大臣是怎麼黑南方人說話的.....別去撬祖宗棺材板給自己貼金了,多去看兩本書吧


就所了解的福建方言發個言。

福建方言包括閩南話【以廈門,漳州,泉州為代表】,以下格式相同,閩東方言【福州及周邊地區馬尾等】,閩西話【三明南平等】,閩北方言,閩中莆仙方言。各個方言相聚很大。莆田與福州不過動車車程半個小時,語言就不能互通。說得更誇張一點,越過山頭,同屬莆仙方言的各個村落發音都不一樣。

我是莆仙人,就講一下我的方言與古代漢語。莆仙話里,

「房子」(莆仙話發音:厝)

「筷子」(著) 衣服(裳) 鍋(鼎)

諸如此類的,括弧里的字如果翻譯為現代漢語,大部分是單音節變雙音節,基本符合古現互譯的一個規律。

歷史上,由於福建地理位置的原因,屬於「蠻荒之地」,所以北方歷史上都有許多人因為戰亂、饑荒移民福建,加上與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理隔絕,一定程度上也更多程度地保留了古音的純正。

當然北方官話可能也有這些特點。

這裡插播。。。其實日本話很多與福清話發音相近。。。而日本的一些文化又是當時唐代的遣唐使等各種文化交流傳過去的。。。日本話與福清話相近是否也可以認為福建方言保留較多古音?

首次知乎作答,學藝不精。望知友們不吝賜教:-)


你要是真有興趣,一切的來龍去脈都在這裡:

請點擊:現代標準漢語

這篇wikipedia會讓你知道漢語的從古到今,以及為什麼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跟我們口音竟然相差無幾,那是民國大儒們打下的基礎。

完。


四等韻粵語都高化成什麼樣了


如果說官話是古漢語被北方游牧民族語言「污染」,那南方各大方言壓根就是百越洞蠻學說漢語的結果。


北京話及類似北京話的話說的人多。普通話不等於古漢語,普通話應該是更多人說著的話


知乎首答,略激動。

簡單地說,普通話的語音方面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辭彙方面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

它的歷史來源一方面在於以北京為代表的北方區域長久以來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北京話為代表的"官話"成為各級官員的交際用語,說起來比較有身份,逐漸也影響到了各方言區。

另一方面在於五四之後推行的"國語運動",其目的在於推行北京話作為漢民族共同語,影響頗大。


因為人總要活在當下。


推薦閱讀:

能否概述全國各地人說普通話時各種口音的特點?
應該如何理解虛擬語氣?
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普通話」大體能對應現在的那些方言?
古代皇帝是不是能聽懂全國各地的方言?
中國大眾網民對語言和語言學有哪些誤解?

TAG:語言 | 方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 | 語言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