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與知識、技能三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繫是什麼?

如題


知識是懂,技能是做,能力是成。

知識是懂得為什麼,技能是知道如何做,能力是能夠做成功。

有知識,可以更高效靈活的掌握技能;多一項技能,就多一分能力;除了知識技能,能力還包括性格,體力,口才,天賦,是個綜合指標。

能力是面向結果的,想做的能成,想要的能有,就可以說是有能力。


如何修鍊成某一領域的高手?

知識、技能與才幹組成了能力的三核,那麼我們如何才能修鍊成高手?

三核中,知識最容易習得。往前追溯一百多年,知識分子的能力主要是拼記憶力,那個時候書不多且奇貴。清朝末年曾國藩買了一套《二十三史》,花了他一百兩紋銀,這大概是一個七品官員兩年半的俸祿。現在網上《二十四史》一千三百人民幣,大概是處級幹部一周的工資。所以古人盛讚一個人一目十行且過目不忘,牛逼不說,這能省多少錢!

到了上個世紀中,書成為大部分人都消費得起的東西。知識的競爭力開始轉向閱讀量。這時候大夥主要拼閱讀量和理解力。書上都是正確答案,你知道得越多,讀的文獻越多,就越能勝出——今天我們的學校教育,就是這個階段的思路。

而在今天的信息時代,互聯網上的知識簡直不花錢(除了電費網費)。一旦載體便宜,知識總量就開始爆發。

首先,知識本身變得豐富而廉價起來。如果曾國藩活在現代,他也許就會打「《二十四史》」、「免費下載」等關鍵詞,然後偷偷搞到一套免費的盜版電子書。只要你的搜索技術好,基本上大部分的知識是廉價甚至免費的。

其次,搜索技術改變了知識存儲的方式,人們可以記得關鍵詞,知道在哪裡找就好。

最後,這個年代的人面對了太多全新的問題,相關的知識也不斷更新,以至於我們無法知道哪些是被驗證過的,哪些是扯淡。這就需要我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個年代,知識的差距轉向了能力的較量 —— 搜索能力、好奇心、獨立思考能力 —— 誰能在同樣的知識海洋中學得更快、更多、更精準,誰就容易獲勝。

知識的差距,變成了技能的差距,這也就讓修鍊轉向了第二個層面 —— 技能。當所有技能所需要的知識都存在的時候,誰先練出來,誰就是勝利者。如果有一天《九陽真經》《九陰真經》《易筋經》都上網,誰會成為武林霸主?練習最快那個唄。這個時候,知識的競爭升級到技能層面了。

技能與知識最大的差別是,技能是以熟練不熟練為判斷的。他沒有知識那種知道或不知道,「原來是這麼回事」的瞬間快感。任何人剛剛接觸技能,都是笨拙而滑稽的。雖然24個字母清清楚楚地寫在每一個鍵位上,但是誰也不會一開始就運指如飛。

拐個彎,談談中國式英語教學的問題,他們把英語當成一種知識來教——你清晰地知道 [θ] 是從喉嚨發起的氣流通過上顎衝出唇齒之間摩擦發出的濁音,但是你不一定能順利發得標準。你可以對虛擬語氣的十二種可能了如指掌,但是還是無法脫口而出:如果我是你,我死了算了。(if i were you, i would rather die.)

語言是技能,而不是知識。知識能學到,而技能只能習得。知識學習是瞬間的,知道與不知道之間幾乎瞬間完成。但技能則需要漫長的笨拙期——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笨拙的開始,你永遠也不會學好任何技能。

也正因為這個心智之牆,很多知識優勝者死別也不願走入技能的練習領域。這也是為什麼「好學生」往往不如「壞學生」混得好的原因——「混社會」是門技能啊。


而當一門技能被反覆地操練,就會進一步內化,成為才幹。正如你現在打字不需要看鍵盤,正如你說話張嘴就來不用考慮發音,正如你騎單車不用想著保持平衡一樣,這些技能都因為反覆修鍊,成為你不知不覺的才幹。

才幹一旦學會,可以很迅速地遷移到其他技能領域中去。就好像今天的小孩子學習個新電子產品一定比中年人快,他們與電腦的互動,早就成為才幹,又重新遷移到新的知識和技能領域來。高手就是這樣煉成的。

讓技能升級為才幹,我們就完成了最牛的一項能力修鍊:才幹是自動自發的能力

無須過腦子就能夠直接使用這項技能,它似乎成為你的天生屬性之一。一個魔術在上台前,需要經過大概近3千次的練習,所以當劉謙對著鏡頭變魔術的時候,他的大腦肯定不會過關於「如何拉動皮筋」這樣的事,那些動作完全自動化,他的腦子則在想如何配合當時的機位、鏡頭、所有人的表情。時間一長,這些技能也變成「鏡頭感」被存為才幹。它可以發展新的技能了。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把這個能力的升級過程歸功於大腦中的「髓鞘質」(我從未讀准過),並且認為:「所有的動作都是神經纖維間溝通的結果。……技能線路鍛煉得越多,使用得越自如,大腦就能夠創造出一種非常有說服力的幻覺:一旦掌握一項技能,就會感到收放自如,彷彿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這就是知識 — 技能 — 才幹的形成。

明星有「明星感」,老師有「個人魅力」,商業決策者有「精準的直覺」,一流的運動員有特殊的「節奏」,好的員工有天生的「責任心」,都不一定是「天賦」,而是經過大量技能練習後,才幹與天賦交融的體現。人家是練出來的。才幹如此的「自動自發,習焉不察」,以至於很多人從來不知道自己的才幹——這真的是一種巨大的浪費。生涯規劃師常用「成就故事」分析,英雄之旅等方式幫助人們發現自己的才幹。


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向張三丰學太極劍一段,就極大的體現了知識 — 技能 — 才幹的升級過程。張無忌大敵當前,要與劍術高手比劍,卻不會劍術。張三丰於是當場傳他太極劍法,半個時辰後對敵。

張三丰當下站起身來,左手持劍,右手捏個劍法,雙手成環,緩緩抬起,這起手式一展,跟著三環套月、大魁星、燕子抄水、左攔掃、右攔掃……一招招地演將下來,使到五十三式「指南針」,雙手同時畫圓,復成第五十四式「持劍歸原」。張無忌不記招式,只是細看他劍招中「神在劍先、綿綿不絕」之意。

……只聽張三丰問道:「孩兒,你看清楚了沒有?」張無忌道:「看清楚了。」張三丰道:「都記得了沒有?」張無忌道:「已忘記了一小半。」張三丰道:「好,那也難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罷。」張無忌低頭默想。

過了一會,張三丰問道:「現下怎樣了?」張無忌道:「已忘記了一大半。」周顛失聲叫道:「糟糕!越來越忘記得多了。張真人,你這路劍法是很深奧,看一遍怎能記得?請你再使一遍給我們教主瞧瞧罷。」張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劍出招,演將起來。

眾人只看了數招,心下大奇,原來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沒一招相同。周顛叫道:「糟糕,糟糕!這可更加叫人糊塗啦。」張三丰畫劍成圈,問道:「孩兒,怎樣啦?」張無忌道:「還有三招沒忘記。」張三丰點點頭,放劍歸座。

張無忌在殿上緩緩踱了一個圈子,沉思半晌,又緩緩踱了半個圈子,抬起頭來,滿臉喜色,叫道:「這我可全忘了,忘得乾乾淨淨的了。」張三丰道:「不壞,不壞!忘得真快,你這就請八臂神劍指教罷!

……要知張三丰傳給他的乃是「 劍意」,而非「劍招」,要他將所見到的劍招忘得半點不剩,才能得其神髓,臨敵時以意馭劍,千變萬化,無窮無盡。倘若尚有一兩招劍法忘不幹凈,心有拘囿,劍法便不能純。

金庸大俠給我們上了一門生涯課,劍招 — 劍術 — 劍意對應到職業生涯裡面來,就是「知識 — 技能 — 才幹」。這麼短的時間裡,「如何出劍」的知識和「出得熟練」的技能,顯然不可能馬上掌握。只有傳遞「劍意」才能成功。而才幹的核心,就是自動自發,無知有能,所以「劍招」忘記得越乾淨越好。

但是為什麼張無忌能夠馬上領會劍意?

顯然與他之前已經踏踏實實地按照知識 — 技能 — 才幹的規律,修習了九陽神功和乾坤大挪移有關。上乘武功的才幹一致,技能相通,只是知識略有不同。正如當你站到了17樓往下看,你就一定會比樓下的人明白,去某個公交站怎麼走。當你在某一個領域做到頂尖,你也很容易掌握另一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在外人看起來,就是一通百通了。

真正的高手,就是這樣煉成的。


關於才幹,還有一個事情要交代:

很多人一旦接觸了能力三核,會認為才幹最重要,開始沉迷於各種評測與自我發覺,希望獲勝。其實不然 —— 才幹雖然在職業優勝中非常重要,但是沒有了技能和知識,也沒戲。比方說我的才幹:好奇、幽默感和求真,但這和你有什麼關係?只有結合了生涯和寫作的技能,才幹才能外化出職業能力 —— 才幹才有了被識別的價值。

在我看來,對於大部分職位,知識和技能就已經足夠,而對於公司裡面一上來就要發揮天賦,jump out of the box 的小朋友,我要說,先進去你的盒子!知識技能只需要認真和努力,所以對於大部分工作,認真努力就有80分。以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淺,他們根本沒做到80分。

如果你只是希望通過找到天賦少付出些努力而超車 —— 你根本沒有資格談天賦。


技能是能力的一種,運用技術的能力。

除技術之外,能力還包括: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舉一反三的能力,推理能力,表述能力,創造力;說服別人的能力,表達感情的能力,剋制與欺騙的能力,愛與被愛的能力。

力需要施力者和受力者,知識通過能力表現。

我們永遠只能看到別人的表現,卻可以從表現中推斷出其知識和能力。


很巧看到了樓主這個問題,稍微回答一下吧。
樓主能問到關於「知識、技能、能力」的問題,想必應該是知道KSA模型吧,如果不知道這個模型就能提出該問題,那我就很佩服樓主的思考能力了。
KSA,即Knowledge, Skill, Ability,這是人力資源管理中涉及到的一個模型。三者主要是是層層遞進的關係,但也有相互交叉。(這特么你不是廢話么----但確實是這樣,特別是技能和能力之間,重疊的部分可能很高)。下面僅僅是我個人的理解,特別注意其中的限定詞語:
①知識----強調的主要是信息(information),「你擁有關於『鎚子』的知識」,這個「知識」可以是指是指你知道一個鎚子長啥樣;
(更深入一點)也可以是這個鎚子的尺寸、重量、材料、設計圖紙、用途、生產商,等等;
(還可以再深入一點)鎚子的材料的特性,鎚子設計的規範守則,鎚子在具體情況下的使用方式,等等;
知識這一概念,重要的在於信息這種方面,即你知道了。
②技能----我個人的理解是對工具的使用,並大致能對它進行有效的使用。譬如鎚子的使用手冊中又對如何用鎚子訂釘子的介紹,然後你能用這個鎚子造成訂釘子,那麼可以說你大致掌握了該鎚子的使用,你具備了使用該鎚子的技能。
③能力----能力這個東西必須針對具體的問題。譬如上面說的,你會用該鎚子訂釘子,這時你還不具備使用鎚子的能力,而且此時討論使用鎚子的能力也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當你去解決具體的問題時,譬如在「做一張桌子」的過程中,你發現需要用鎚子訂釘子,並且你能夠訂好釘子,而且做好了這張桌子,那麼這個時候,可以說在做這張桌子的過程中你具備了使用該鎚子的能力。
( ctrl+f 訂 替換為 釘)

總的來說,知識是信息,技能是對工具的掌握,能力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上述兩項的運用。

這樣你會發現我們常常說到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領導能力沒法解釋了,其實我覺得這些在KSA模型里,應該都歸到技能裡面。而技能中的工具則是廣義上的工具了。

這個模型我覺得是很適合做個人的人力資源分析的,可能概念上與日常用法並不一致


知識就是交通規則,技能就是駕駛技術,能力就是開車上路。


能力,知識和技能這三個概念,如今重疊之處越來越多了。

知識這個概念原本是最清晰的,它是指能寫在紙上的真命題,是一段文字。比如「地球繞著太陽轉」就是知識。但現在我們又有「內隱知識」的說法,比如知道游泳,知道騎自行車,也稱之為知識。而這原本都是稱之為技能的。

狹義的能力是指一些基礎性的生物能力。比如控制自身肢體的能力,控制呼吸的能力,有意識運用感覺系統的能力等等。這些能力可以組合成「游泳」這一技能。所以狹義的技能是指被文化固化的能力集合。「舞蹈」可以稱之為技能,但「吃飯」卻不行。但這兩種活動並沒有合理的區別使得一個是技能而另一個不是。

但廣義的能力就能包含技能的概念了,甚至可以包含知識的概念,比如我們常說「學習能力」,這就包含了關於「學習」的知識,實現學習目標的技能。

所以說,能力,技能和知識這三個概念,沒什麼好嚴格區分的。三者本沒有嚴謹的定義,也沒有在同一個學科內有規定好的區分性定義。大家怎麼習慣怎麼用就行。


首先解釋能力,能力是直接影響人的活動效率,促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徵。這就是說,能力是因人而異的,他能影響人的生活、學習、工作等。
第二是知識,知識屬於人們的認知經驗,是人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通過與其環境相互作用而獲得的對客觀現實認識的結果。知識通俗來講就是人們的經驗和理論。包括陳述性知識,如數學公式、物理規律等。和程序性知識,比如你能做飯、能編程等。
第三技能,技能是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聯繫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技能它是由一系列動作及執行方式構成的,屬於動作的。
這樣就很好理解了,能力是每個人都不一樣的心理特點,包括你的說話的能力、邏輯能力、運動能力等。知識就是人們經驗的積累,比如數學物理上的公式、你能做一頓飯等。技能其實就是知識中的程序性知識,你會做飯就是你的做飯技能,會編程就是編程技能。
他們之間的聯繫就是技能可以促進能力的發展,比如多背誦課文可以提高你的記憶能力。能力又是進行知識學習技能學習的基礎,只有你能溝通交流的言語能力你才能高效率的學習。技能是一種程序性知識,是知識的一種。
我也是現學現賣,不懂的再問我,我給你查查,不行我再問問我老師。


能力、知識還有技能我認為都可以理解為工具。

能力:能夠創造價值的工具
知識:能夠指引做出正確判斷、正確操作的工具
技能:將知識關聯、組合、應用的工具


期末考試題目既視感。


知識就是具體掌握的信息,比如公式,方程式,書上的知識點等,屬於看到了記住就能有改變,有提升的東西。知識豐富指的是存儲量大。
技能是指需要進行練習才能提高的,有一部分與知識重合,比如你知道了一套解題的方法,步驟,這是知識,但是你拿到一個這種題,運用這個步驟將題解出來,這個過程就刺激了你的神經系統,重複刺激,它就成為一條相對固定的線路,解這種題就成為技能,技能的關鍵點是一條神經線路的刺激,(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投籃前大腦想像一遍動作會增加命中率,)同理,書法,畫像、籃球過人動作都是技能。技能嫻熟是指神經與相應肌肉受到過的有效刺激多
能力是指面對超級紛繁複雜的情況下能體現出來的,給你一個寫文案的內容,讓你完成,你用的是技能來進行,而讓你做出一整套策劃營銷方案並貫徹實行,那就是依靠能力,因此所謂能力就是向你的大腦輸入多方面,多角度的變數(包含遇到的,沒遇到過的)時,你所給出結果,解決問題質量的高低,更進一步,就是解決複雜問題水平的高低,比如戀愛,如何配合對方的眼神,如何在恰當時間說情話,這些相互配合,就是能力。或者如何發現商機、尋找合伙人、利用心理學知識、談判技能去解決各種問題。
知識層面大殺器是記憶力和理解力,技術層面大殺器是理解力和執行力,能力層面大殺器是領悟力和總結能力,能力有天生的,但所以提高的能力都是技能到能力或者知識到技能到能力。
這個過程可以有一定的刻意性,但所謂「太用力的人走不遠」,進步是在無意識的「心流」中通過「刻意」訓練實現的,這種刻意,不是依靠咬牙的意志力,而是開始突破阻力後的慣性既可。


什麼事能力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知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徵,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陳述性知識,即「是什麼」的知識;另一種是程序性知識,即「如何做」的知識,如騎馬的知識、開車的知識、計算機數據輸入的知識等。

技能是指人們通過練習而獲得的動作方式和動作系統。按活動方式的不同,技能可分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動)。操作技能(如擲鉛球)的動作是由外顯的機體運動來呈現的,其動作的對象為物質性的客體,即物體;心智技能(如數學運算)的動作,通常是藉助於內在的智力操作來實現的、其動作對象為事物的信息,即觀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賴於機體運動的反饋信息;而心智技能則是通過操作活動模式的內化才形成的。

能力則是學習者對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經過內化的產物,是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徵。


知識是技能和能力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又是能力的基礎。

知識、技能與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
首先,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依賴於知識、技能的獲得。隨著人的知識、技能的積累,人的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其次,能力的高低又會影響到掌握知識、技能的水平。一個能力強的人較易獲得知識和技能,他們付出的代價也比較小;而一個能力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樣的知識和技能。所以,從一個人掌握知識、技能的速度與質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高低。


知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主要表徵,分為陳述性知識(是什麼)和程序性知識(如何做);
技能是人們通過練習而獲得的動作方式和動作系統,是一種個體經驗,主要表現在動作執行方面的經驗,與知識有區別。分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動)。
知識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礎,但只有那些能夠廣泛應用和遷移的知識和技能才能轉化為能力。能力不僅包含了一個人現在已經達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個人具有的潛力。例如,一個人讀了很多書他擁有較為豐富的知識,但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卻顯得能力低下。說明他的知識只停留在書本上,既不能廣泛遷移,也不能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知識,技能與能力又有密切的關係,首先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依賴於知識,技能的獲得。隨著人的知識,技能的積累,人的能力也會不斷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會影響掌握知識,技能的水平。一個能力強的人往往付出較小的代價就能獲得知識和技能。
綜上,能力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識,技能的結果。兩者是相互轉化,促進的。


知識、技能與能力三者之間的關係_毛丫頭_新浪博客

什麼是知識/技能/能力?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了解這些問題對做好教育工作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知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徵,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陳述性知識,即「是什麼」的知識;另一種是程序性知識,即「如何做」的知識,如騎馬的知識、開車的知識、計算機數據輸入的知識等。

技能是指人們通過練習而獲得的動作方式和動作系統。按活動方式的不同,技能可分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動)。操作技能(如擲鉛球)的動作是由外顯的機體運動來呈現的,其動作的對象為物質性的客體,即物體;心智技能(如數學運算)的動作,通常是藉助於內在的智力操作來實現的、其動作對象為事物的信息,即觀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賴於機體運動的反饋信息;而心智技能則是通過操作活動模式的內化才形成的。

能力則是學習者對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經過內化的產物,是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徵

知識、技能和能力三者之間的關係可用下圖來表示

知識是技能和能力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又是能力的基礎。但只有那些能夠廣泛應用和遷移的知識和技能,才能轉化成為能力(馮忠良,1992)。能力不僅包含了一個人現在已經達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個人具有的潛力。例如一個讀書很多的人、可能有較豐富的知識、但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卻顯得能力低下,說明他的知識只停留在書本上,既不能廣泛遷移,也不能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知識、技能與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首先,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依賴於知識、技能的獲得。隨著人的知識、技能的積累,人的能力也會不斷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會影響到掌握知識、技能的水平。一個能力強的人較易獲得知識和技能,他們付出的代價也比較小;而一個能力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樣的知識和技能。所以,從一個人掌握知識、技能的速度與質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高低。

綜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識、技能的結果。兩者是互相轉化,互相促進的。因為能力是學習者對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經過內化的產物,所以教師只能傳授給學生以知識和技能,而不能傳授能力;但教師可以通過引導,促使學生形成能力。下面是知識、技能和能力在解決數學問題中的體現:

比較分數1/21/6的大小。對分數大小的比較,學生懂得應該先化成同分母分數,統一分數單位後再進行比較(這是知識),從而可以確定解題方向;學生掌握了通分的方法與步驟(這是技能),從而可以憑藉這一技能進行解題活動。如果學生髮現直接通分計算量大,容易出錯誤而去尋求另外的方法時,這就有能力成分的反映。例如用統一分母的辦法來比較這兩個分數的大小。

參考:[1]http://hi.baidu.com/dunwupsyr/blog/item/f74d9bf798536421720eec10.html

[2]劉健豐.論知識_技能_能力的協同發展.


從專業角度來說,知識包含能力,能力包括技能。
知識的分類方法有很多,目前大眾對於知識這個概念的認識,往往只局限於書面知識,這隻對應於教育心理學中的陳述性知識。
但是,在專業上,除此之外,主要有元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等等。


知識是你懂得怎樣做的理論前提

技能是你實際操 做的時候能夠玩出的花樣以及體位

能力是你讓對方達到的滿意程度


就理論方面來說——知識既制約技能的發展,也又促進技能的發展。知識越豐富,技能就能有更好的發展。相反,技能的發展又會促進對知識的理解。技能可以促進人的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估計跟力量、智力、敏捷之間的關係差不多吧


1 學習 行業頂尖高手 !
2 將所學核心 反覆提練成
框架 模塊 公式!
2 強化最有價值的核心部分 練習至爛熟!


能力=天賦+態度+知識+技能+方式!


能力是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前提,決定著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方向、速度、鞏固的程度和所能達到的水平,當然也符合辯證法。


推薦閱讀:

985院校和職業技術學院出來的程序員(或者是計算機或軟體工程專業)會有什麼區別?
知乎和 Quora 有哪些不同點?
等你瘦了皮膚養好 我就娶你 ,怎麼看待這句話 怎麼回?
美劇和英劇有什麼不同?
營銷和銷售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TAG:A和B有什麼不同 | 心理學 | 行為學 | 能力提升 | 能力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