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普通話中不能連著發兩個第三聲(上聲)?


首先,提問中的「漢語拼音」改成「普通話」,因為不論漢語拼音、注音符號、威妥瑪拼音……這些都只是記錄國語或普通話發音的工具,而不是指普通話發音本身。

回到題來,完整的上聲調值214,然而僅出現在強調或語畢時。如果是在詞語中,可能會被壓縮成21(後字非上聲)或35(後字是上聲),有點類似於「一」、「不」字變調的機理(當然「一」、「不」字主要看後面一個字是否為去聲)。

題外話:我小時候試圖在連續上聲不變調,結果折騰了半天還是改了回來,見http://zhuanlan.zhihu.com/p/22963527


我來搬一搬教科書試著回答一下好了...

我們知道漢語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對應一二三四聲)。然後很久以前有個牛人叫趙元任,他創製了一個叫漢語普通話調值五度標記法的東西,就像這樣。

五度標記法是用五度豎標來標記調值相對音高走勢的一種方法。而且不止是用這種曲線,同時還用數字來表示聲調,比如陰平就是55,陽平35,上聲214,去聲51。普通話的全部字音就分屬這四種調值。
好的了解了這個我覺得就可以分析一下為什麼不能兩個三聲連讀了。

首先,兩個三聲不連讀,前一個三聲字變為二聲這個現象叫變調。變調多數是受後一個音節聲調的影響引起的。
變調在漢語里屬於語流音變的一種。其他的語流音變現象還有弱化、脫落等,有興趣可以了解一下。要強調的是,我們討論的是普通話中兩個上聲在一起時產生的讀音變調,不包括方言,因為很多方言(方言中有上聲)都可以兩個上聲連讀。
第三聲,上聲,也就是214,如果連讀的話就是214-214,嗯,好像有點不對?沒錯,你會發現如果把這兩個上聲的字讀完整的話會非常怪異且困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遇到此類兩個上聲在一起的情況會自然而然地把前一個上聲字由214簡化為35(二聲),這也是普通話中規定的正確讀法。
因此,漢語普通話中,如果有兩個上聲(三聲)字連續,那麼前一個上聲字進行變調為陽平(二聲)。如:「雨傘」、「領導」、「展覽」等。

所謂耳濡目染成就標準音,之前的一些答案列舉了許多兩個上聲字的詞語然後說「這些詞就讀起來不用把音調改變啊~」,我只好說這是因為你們自己都沒意識到它們本來的正確字音是什麼..或者你沒意識到你是用方言音讀的~
喜歡嘗試的同學可以試一試兩個214連起來念一念,你會發現真的很費事。比如「我去買把雨傘。」,你要是一定要兩個三聲一起念不僅自己難受,同時也會由於連兩個上聲時不得已的停頓而破壞句子的連貫性。
所以兩個上聲緊相連時候前一個調值由214變為35,也就是214-214→35-214,這樣一來是不是就順暢多了,句子里有這種詞時候也不用停下來著重念這個2-1-4了!這種現象體現了語言中經濟性的原則。有了這個原則,兩個上聲連讀這種困難不方便的形式就算不通過前音節變為陽平這種變調方法來方便讀出,也會通過其他方式簡化的。畢竟人天生是有惰性的,而語言這東西也是人用出來的呀~

接著就語言經濟性小拓展一下..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不自覺地把上聲的214的4都省略了,成為21。這也是不學語言就意識不到的知識系列..這種省略也是有依據的。

在非上聲(陰平、陽平、去聲)的前面,調值由214變為21。
在陰平前:首都 北京
在陽平前:祖國 語言
在去聲前:解放 土地

還有,如果是三個上聲相連的話那就根據的語義進行分組然後變調。如果前兩個上聲音節語義緊湊,語義停頓在第二個音節後,那麼前兩個音節都變成35.
比如展覽館、手寫體、洗臉水等
如果後兩個音節語義緊湊,語義停頓在第一個音節後,兩音節都有21-35變化(21-35-214)
比如,紙老虎、有理想、很勇敢等


(所以卡達怎麼念啊求指教...)

好的..最後再來一發
還是剛才的例句「我去買把雨傘。」
這句中兩個坑,買把和雨傘...應該分成「我去/買把/雨傘」
「買把/雨傘」就分別讀為35-21-35-214。

我去..

普通話中的變調不止兩個上聲相連這個現象噢,還有「一、不」變調和「七、八」變調等。


最後,我不生產答案,我只是《現代漢語》(上冊)的搬運工。


答得不好望大家不吝指教。


怒答。好不容易碰到對口問題(^_^)

以上所有舉例其實都不是兩個三聲。

我的現代漢語通論課本里是這樣寫的:上聲(第三聲)和上聲相連時,前一個上聲要變成陽平(第二聲)。

你試試看,「蒙古」兩個字分開都是第三聲,但合在一起蒙字就要念萌。凡此種種,不再舉例。


————
這種現象屬於普通話的音變,具體說叫做語流音變,受自然發音機理與心理因素的影響,雖然在書面拼音上不做標識,但是讀的時候還是要求變調的。
簡單地說,你把兩個三聲字的詞都認真讀成三聲,是很彆扭的。不要和我說你不彆扭,不彆扭是因為你自然變了調!或者你普通話。。。不標準。
以上。

舉例:理想 美好 友好 水井 處理


我只記的學的時候 兩個三聲連起來讀第一個三聲的字會變調 會變成二聲 但是注音時不能注二聲(此處不確定 但是學的時候確實是這樣)
例如:廣場 小李 你好
你慢慢讀是三聲 讀的快了第一個字一定會變調
原因 真的不曉得 大概真的就是來不及的原因 至於說不變調的。。。不曉得說什麼了 廣場是會變的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以熬體熬淑女,君子好逑。

節律變了。


我覺得有個事情大概是各位比較懂行的人(不包括我)以為大家都知道所以沒有講出來,然而我們其實不知道的。

那就是,所有的這些規則是對人們實際發音行為的概括。也就是說,從因果關係上,並不是因為有個什麼規律存在,所以人們這麼發音。而是人們出於某種理由這麼發音了,所以歸納起來符合某個規律。

那麼,人們為什麼這麼發音呢?我不是專業人士。我從我的感覺上來說,我覺得北方方言(含普通話)各個變種里四個聲調雖然都存在,但是各地的差異巨大。因此,之所以這麼發音完全是因為某個中古漢語的規則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可能性不太大。

所以我覺得,就是因為兩個三聲(214 214)連在一起的時候,會為了追求好發音而把第一個三聲縮短成14。所以根本的原因就是「好發音」。

最後,強烈對 @Aiolos 的回答表示贊同。


哎喲喂你好討厭哦~
幾個三聲了?
-------------
結論:對於傲嬌的妹紙來說,一切,皆可三聲。


其實我更好奇,為什麼其他方言可以實現兩個連續的低沉調


時間不夠


語流音變。


炯炯有神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用不變調的方式讀了樓上各種例子,累的頭暈眼花嗓子疼.......
所以,變調是為了省力吧。。。


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變調現象,基本上出現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中文。其實不用想這麼多...phonetics的目的就是讓說話更簡單,聽別人說話也更簡單...這就是語言一直在變化的動機啊...


你好?


背誦乘法口訣的時候
五五二十五…………


上面都說了,兩個三聲連在一起,第一個三聲會變二聲。
但我想這不是題主要的答案。
我不懂語言也不懂生物,我自己試驗了一下,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
發三聲的時候,喉頭似乎要做一個比較大的下沉動作(摸喉結可以感覺得到)。
如果兩個三聲連起來,發第一個三聲的時候,由於變成了二聲,喉頭並沒有下沉。
但如果不發得這麼快,慢慢地發,就會感受到第一個三聲還是三聲,喉頭也下沉了。
結論:日常發聲較快,當兩個三聲連在一起時,第一個三聲的發聲動作沒做完,導致變成了二聲。


妥妥的


蛤蛤?


誰說不可以

有軌電車
導軌
很多的,都不發二聲


推薦閱讀:

漢語是否會在可預見的將來與英語並駕齊驅成為科研界主流語言?
如何看字就分辨其聲母是「s」還是「sh」,韻母是「in」還是「ing」?
北京話在逐漸長出長母音和擦音韻尾嗎?
台灣人用「超」表示「很」是向屈原學來的嗎?
每個字的聲母都是翹舌音的十字句有哪些?

TAG:語言 | 漢語 | 普通話 | 漢語發音 | 漢語聲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