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有什麼區別?

不從咬文嚼字的官方定義出發,而是談談你的專業看法。討論指引:可考慮從你所專業的方面開始談起,建議站在中立的角度,談談互聯網和金融這兩方面的內容,這兩者之間看似字母排序的顛倒,是否有著何種邏輯上的不同?互聯網人士涉足金融,以及金融行業涉足專向互聯網,這兩者之間到底從專業、風險、趨勢、障礙等方面,各有何優缺點。


謝謝邀請。個人理解,廣義上「金融互聯網」是包含「互聯網金融」的。狹義上,我覺得只是下面所列的第一個層次。

我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劃分為3個層次:

1.利用互聯網技術為手段提高傳統金融的效率,銀行網銀,第三方支付,網上基金代銷屬於這個範疇

2.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和思想改變交易結構,阿里金融,P2P屬於這個範疇

3.利用互聯網顛覆傳統金融 – 目前只有比特幣有這個影子

下面就這三樣劃分來談一下具體的項目和產品:

在第一個範疇中銀行網銀略過不談。在支付方面:支付寶、拉卡拉和快錢是我覺得做的最為突出的產品。支付寶依託淘寶、天貓的大交易量一舉獲得了最多的支付用戶,而以強大的用戶規模為依託支付寶和銀行等結算終端的談判砝碼巨增,成為國內支持銀行最多,支持服務最多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最近觸角甚至伸到了理財領域做起了貨幣基金。在支付寶身上提現的是互聯網典型的用戶經濟、體驗經濟和某絲經濟。拉卡拉是另一個以互聯網技術提高效率的典型,除了在各個便利店都有他的繳費機之外,其與Square類似的手機讀卡器為千千萬萬小商戶和個人用戶提供了極大方便,繞開了支付寶快捷支付額度的問題及網銀的體驗問題。快錢的業務除了網上支付外還有線下收單和清結算,在無數線下商戶里裝了POS機,這些商戶的流水數據是一座大金礦。

在第二個範疇中,阿里金融標新立異,第一個做到了在淘寶、天貓的閉環體系內以大數據控制信用風險,且體驗極棒(當然淘寶、天貓店鋪充當實際上的抵押物也功不可沒)。阿里的創新在於改變了傳統信貸的交易結構,以前要到銀行申請,銀行再花兩個月做盡職調查的繁瑣過程變成了5秒鐘的快速放款。P2P也屬於以互聯網改變金融交易結構的典範,P2P指的就是點對點的直接融資,雖然現在在中國(其實乃至全世界)真正依靠P2P實現金融脫媒的可操作性極小,可是通過一定的金融媒介以P2P的形式擴大貸款總量和幫助的人群數量還是具有極大的普世意義(畢竟P2P的借款是小額的)。放眼國內的P2P,我個人看好的是有利網、陸金所、開鑫貸等平台、線上線下對接的模式。在我看來,P2P作為一種融資形式不應該成為變相攫取高額利差的工具 – 就像央行行長劉士余說的,P2P自己深度介入線下交易,在線下開門店就是變異。像有利網,陸金所等模式在我看來是真正有互聯網基因的P2P,模式與團購極為類似,利用P2P的形式擴大了可貸款人群和貸款量,同時利用互聯網極大減少了交易成本,使理財用戶真正獲得了實惠。

第三個範疇目前來看只有比特幣有希望(其實還有被央行封殺前的Q幣)。這種不要央行、有限的貨幣供給有助於真正消除通貨膨脹、貨幣兌換等諸多問題。可是其發展的核心桎梏也就在這,貨幣是需要有極大保有量才能稱之為貨幣流通的,有限的比特幣供給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幣值的上升其實就是變相的通貨膨脹。


我雖然在一個fintech公司,大家有時候也稱為互聯網金融公司。但我的看法可能不那麼「互聯網」。在我看來,金融的邏輯和互聯網不一樣。

第一,是行業邏輯不一樣。

金融並不是贏家通吃的行業。互聯網都是寡頭統治,阿里統治電商,騰訊統治社交。但是金融不是這個邏輯。金融是一個經營風險的業務,當所有的規模都集中在一起時,風險也就集中在了一起。且不說你自己能不能玩的下去,政府就不會袖手旁觀。大而不倒,早晚政府會接手,這在美國都有先例,他們可是見識過真正金融危機的,何況中國。

現代金融歷史幾百年,也沒有哪個國家出現金融的絕對集中。有人說中國以前有這種現象,改革開放前只有一個中國人民銀行包攬一切,但那是國家的業務,跟市場沒關係。我們去到陸家嘴去看一下,招商銀行旁邊是滙豐,滙豐旁邊是渣打,渣打旁邊是花旗,不存在一個寡頭統治。金融是十幾萬億甚至上百萬億級的市場,所以永遠不要去追逐在這個市場裡邊佔50%以上的份額,我認為不可能的,這個市場大到足夠容得下眾多玩家。

第二,是業務邏輯不一樣。

金融它是很強調邊際效應的業務,金融的「邊際化」對應就是「規模化」,然而規模化往往就是用來形容互聯網這個行業。從這也能看出互聯網金融還是偏重金融一些,不靠做量。因為金融不是說量做的大,最後就一定能跑贏,金融本來就不是做量的,更別說為了做量而放寬風險的控制。

拿信貸行業的風控環節來說,控制逾期的方式其實就兩種,一個是做分子,一個是做分母。所謂的做分子就是把你真正壞賬的部分壓下去。而做分母就是說壞賬不斷的增長同時,加大貸款的數量,體量大了讓優質貸款為劣質貸款買單,短期也是可以把壞賬率往下降的。

但我們更願意選擇前者,因為一旦採用做分母模式的話,就進入了一個被動的周期,被動的追求數量就會被動放棄質量。為了做大分母讓更多人獲得貸款,就要被動的放寬風控審核條件,邊際被動放寬,風險也會越來越控不住的。

所以我們更願意做的是,在可控的範圍之內,獲取最大用戶量。


謝謝邀請。

類似的問題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跟一些朋友的談天,其實已經回答或者參與討論過幾次,這算是第一次系統的整理吧,歡迎大神們拍磚

互聯網有幾個原則:平等,分享,開放及用戶體驗為中心。

業界的一般認為金融機構進入互聯網並提供傳統金融服務,那叫金融互聯網,而互聯網企業或者平台去做金融叫互聯網金融,我個人覺得這些純屬扣字眼。無論金融機構還是互聯網企業,目的都是一樣的,方便用戶,去中心化,主要還是看你服務誰?在將來,現今這種差異性也會變得越來越小,金融機構可能需要做的所謂的「金融互聯網」還依然是傳統的那部分業務,提供最後一道服務(產品服務)。

其實我覺得業界的這種認識也是很多金融機構進入互聯網卻沒有做好或者做到讓用戶滿意的原因,用金融的想法去做互聯網,硬生生地要區分掉金融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而不是用互聯網的原則去服務用戶。

【現今的金融互聯網跟互聯網金融】

舉兩個例子吧:融360跟陸金所

記得當時融360的創始人們在談到融360時,是以互聯網金融稱自己的,強調一個「融」字,把互聯網金融定義為用戶跟金融機構的第三方。包括後續的跟進者好貸網等都是以互聯網金融自居。

現今的互聯網金融主要以平台化,金融服務為主,為金融機構,融360在這塊是符合互聯網原則的,提供平台去服務用戶,去中心化,實現市場信息對稱,而金融機構在於融360,主要提供產品及風控服務,這也是金融機構傳統在做的並且擅長的。

陸金所,平安旗下的P2P網貸平台。一天1-3家P2P平台的出現,現在今的P2P網貸平台已然成為了紅海。金融機構涉及互聯網,平台化去服務互聯網用戶。銀訊網(http://www.iyinxun.com) 對陸金所的貸款產品數據進行了很多分析:產品單一化,基本無差異性,這是金融機構最基本的通性,現在很多用戶在搶著投資陸金所的項目,是因為他本身的風控能力強,風險低。但是時間越長,互聯網P2P平台歸於平衡化,穩定化。那麼陸金所必然只會屬於一個「產品」提供商,正如今天的信託機構,資管公司,甚至有限合夥基金,服務用戶最大的群體還是第三方。

當然還有不少非金融機構也在做著金融機構的事,發布理財產品或以「自動投標」等方式涉及銀行或券商資金池類似的事情,貼上了「金融互聯網」的標籤,同時又在做著所謂的「互聯網金融」的事,風控卻一踏糊塗,導致投資人需要承受的風險變大。

【走向:金融互聯網撤離,剩下互聯網金融】

我的看法:無論是金融機構或者是一些影子銀行機構,產品的差異化會越來越明顯,也會讓他們慢慢脫離互聯網的一些原則,無法去中心化。從而成為現今互聯網金融企業或平台的「客戶」為互聯網金融提供產品和用戶服務。


謝謝韋昌明兄弟的邀請。

在這麼多大牛面前談這個實在是班門弄斧。

回憶自己從對「餘額寶顛覆銀行」開始上知乎,這個問題幾乎伴隨我在知乎的日子。我個人還是贊同謝平教授的定義——信息基本對稱前提下,幾乎無交易成本的金融,稱呼為互聯網金融。

當然,偉大的餘額寶出現了,即使這個回答肯定會沉沒在汪洋大海中,我還是再次呼籲,不要把互聯網公司涉足金融業務稱為互聯網金融。互聯網公司好比一百年之前以電能的運用為主營的公司,或者再早一點的蒸汽機這類先進生產力的使用者。以後,必然是互聯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互聯網融入我們各行各業中。我認為,全面的信息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我還是願意再次講起我的概念和推理過程:

工業化時代和信息化時代的區別,就是機械系統和生物系統的區別。

太空梭非常複雜,但複雜不過一個單細胞生物。人類在工業化時代所做的努力都是增加中介——這是機械系統為了完成複雜的事物必須採取的思路。主要原因是信息化程度比較低,因此導致只能通過中介將複雜的問題簡化。一層一層的中介來解決規模大了之後的問題——信息技術是一方面,信息應用水平是關鍵障礙。

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只能通過全國總批發到地區批發到零售商再到消費者。到了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進步之後,我們消費者能夠通過電子商務平台直接與生產者對話——原來因為信息應用的水平不夠,這樣對話的成本太高,只能選擇逐級中介。

再往前看,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的過程,是一個需要積聚大量資源的過程,這個時候將儲蓄者的資金集中起來,用於推動大規模生產——生產規模越大,因為企業運作的成本、機器成本、營銷成本相對固定,生產越多,總成本越低。銀行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融通中介的作用非常重要。這也是當前銀行為什麼能夠賺那麼多錢——擴大規模的需要。

全面信息化的例子,我覺得海爾不錯。現在更願意把資源投入到技術創新的格力提出從1000億用五年達到2000億,我覺得他們還是在走傳統的路子——通過規模取勝。但時代變化了,這是我推崇海爾的原因,他們在管理創新上作出的貢獻,作出的探索,是全人類的財富,不僅僅是中國企業。海爾生產線上20%的訂單來自客戶,八萬多人劃成2000個團隊,每個團隊一張資產負債表,變流程型串列的價值鏈為並行的價值鏈,如果海爾能夠堅持並取得既往的業績,那麼我會一直為張瑞敏鼓掌——即使他在白家電的相關技術上研發和突破不如格力。我也覺得格力這條路走法值得商榷。

因此,未來屬於全面信息化的企業。這裡面,阿里所做的,可能還不夠,包括拆分為25個事業部。一棵大樹是很難再長大的,創新往往來自小樹,小樹長大的可能性遠大於大樹繼續創新。阿里還會繼續裂變。

開發、扁平,肯定是主流!正如上面所說,企業的組織也有很大的層級,凡是層級很多,忽視員工個體的創造力,那還是活在過去的時代,那就是被淘汰的對象——銀行的文化是保守文化,這一點可能跟互聯網開發的文化有衝突,所以傳統銀行的轉型很難。但在未來若干年,互聯網公司一味試圖顛覆,而忽視了傳統銀行多年探索積累的經驗,正如我前面一篇專欄文章所寫,危險還是很大的,金融行業的好戲還在後面,我個人還是不看好現在衝進去的互聯網企業——現在的金融行業裡面那些恐龍不會那麼簡單成長起來的,而且不是偉大的餘額寶一來就是冰川期來了。目前在我們眼前,可能有戲的還是平安的模式——一邊繼續在傳統金融上面吃肉,一邊單獨辟出幾塊地,按互聯網公司的策略做非傳統金融。

所以,我基本不看好傳統銀行。但他們當中也有部分會脫穎而出,畢竟現在他們還有那麼大的個頭。互聯網時代來臨,貼近客戶才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那個「宗」。他們整天在金融市場,這個道理懂,而且對客戶的金融需求,要比互聯網公司懂得深刻得多。

另外不要忘記,金融是一個高度依賴契約的行業。習慣「創新」,整體「顛覆」的互聯網公司可能對零售金融吃得很爽,但一旦介入企業金融,不是規矩,而是規律會讓他們吃很大的苦頭——金融行業可不是零售行業那麼好欺負。

未來金融行業的鑰匙是支付,掌握移動支付入口的騰訊要做銀行了,不把傳統金融與互聯網上的這些金融創新隔離開來,這個防火牆不建好,難!不要以為百度默默無聞,他還有後招——沉下來做平台,才是互聯網企業的正途。阿里如果專心做金融服務而不是整天到處嚷嚷,它才有前途。


謝邀

【什麼是互聯網金融?】

先得理解什麼是金融:金融本義是資金融通,狹義的金融,一般僅指貨幣的融通,主要表現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個方式。

直接融資,說白了就是缺錢的人直接跟有錢的人借錢,股票是最典型的直接融資方式,你買了股票相當於就是借錢給了企業,然後他每年給你分紅,債券也是,你買了一個企業的債券,他每年支付你利息。間接融資就是有錢的人或者企業不直接借錢給缺錢的人,而是通過中介機構進行,中介機構是誰呢?最典型就是銀行,我們大量的人把錢存到銀行,銀行統一對資金進行調度和安排,發放給缺錢的人或者企業。我們獲得了存款時候銀行給予的利息,而銀行獲得了放貸款時候,企業給予的利息,兩者差額就是銀行的盈利。(信用貨幣的流轉有兩個特徵的,一是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二是這個分離的過程是有報酬的,一般體現為利息或者股息。)

而互聯網只不過是把人類底層的結構再往上重新實現了一遍而已。所以說最基本的金融交易也是有放在網上的潛能的,無非是現在大家的操作習慣允不允許這件事產生而已。(這裡說下餘額寶,它只不過是對接了一個貨幣基金,使交易本身更加便捷了,並不算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金融創新)

國內最早提出互聯網金融概念的謝平教授,曾經提出過區別於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第三種融資方式,即「互聯網金融模式」,可能代表了大多數人對這個模式的理解。他的定義是:支付便捷,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非常低,資金供需雙方直接交易,銀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達到與現在直接和間接融資一樣的資源配置效率,並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

他把互聯網金融作為第三種融資方式來看待的,當然你也可以把任何通過互聯網技術來實現了這個融通的行為都看做互聯網金融。包括傳統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提高自身的效率的行為,都可以定義為互聯網金融。

其中最關鍵我認為是要明白互聯網金融的核心意義是實現去中介化,即所說的金融脫媒。 希望能夠利用互聯網會讓信息不斷的透明化,讓中介失去依靠信息不對稱所掌握的信息優勢,讓社會的各種參與主體更加的扁平化,也一定程度上壓縮了由於專業化分工所帶來的金融中介機構的專業化優勢讓大量金融機構的職能不斷的分化甚至消失。

【互聯網金融or金融互聯網?】

業內有種觀點認為:互聯網企業,介入了金融領域,才是互聯網金融。金融企業使用互聯網手段,則不是互聯網金融,而是金融互聯網。我認為這樣生生把他們倆割裂對立開來似乎不太可取,用金融的思維做互聯網,或者用互聯網的思維做金融,無非爭論的是誰服務誰的問題。

而我所認同的互聯網金融不僅僅是把原來線下的金融產品放到網上去販賣,更多的是用互聯網的「精神」來做傳統金融行業做的事,而傳統的互聯網精神是什麼?是開放,是平等,是協作,是分享,是去中心化,是客戶體驗至上!!

從短期來看,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核心點還是金融屬性,互聯網還只是工具而已,大體遵守的還是金融規則。你看在國外最具有互聯網金融屬性的P2P在中國卻因為沒有有效的風控被做成金融互聯網模式,p2p公司直接介入交易,成為交易的一方,使得本來應該是金融脫媒的互聯網金融,成為了還是無法脫媒,需要他自身信用附加的模式,本質上成擔保公司,部分的P2P,甚至成為了銀行,利用構建資金池,讓自己成為了一個沒有牌照的銀行,這種變形,其實是已經典型的背離了互聯網金融應該有的模式了。他們的本質其實就是金融機構。這兒就不舉例了。

相關文章鏈接如下,大家有興趣可以讀一讀:)

江南憤青: 我看互聯網金融的現狀和未來

互聯網金融_百度百科

江南憤青: 在談阿里金融


這個問題的討論都已經上升到哲學階段了。。。

【到底是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互聯網?】各個公司的做法不一樣,要看主語是什麼,就更像是哪一類的公司,不過只要是結合IT技術、信息平等、分享等的互聯網的方式和互聯網的精神的金融行業,都算是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會顛覆金融行業嗎?】如果僅從金融的視角看,互聯網的技術手段和精神意識可以改變金融行業很多,但金融本質還是金融,不會被互聯網顛覆。但是就像媒體行業一樣,互聯網給媒體帶來了多大的變革,儘管沒有改變內容和采編,但可以改變報紙和電視台。金融也是一樣,互聯網不會改變資本,但可能會改變今天的銀行。

【互聯網金融怎麼看待今天的質疑?】我們也是從現有的銀行裡面出來,看到了利用互聯網可能帶來的機會。才做的,在實踐中進步,我相信第一家銀行誕生時,遭到的質疑不會比今天的金融互聯網少。


先從什麼是金融說起。

維基百科上關於金融的定義:從廣義上說,政府、個人、組織等市場主體通過募集、配置和使用資金而產生的所有資本流動都可稱之為金融。

通俗點說,金融就是市場主體運作資金的行為,最基本的就是現金管理、投資、融資、轉資,或由此派生、組合。

互聯網金融,簡單的把互聯網和金融組合起來成一個新的概念,本身還是很模糊的,而且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在不斷變化發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會是動態的。

@房十五 從互聯網技術對金融的影響上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劃分為3個層次:

1.利用互聯網技術為手段提高傳統金融的效率,銀行網銀,第三方支付,網上基金代銷屬於這個範疇

2.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和思想改變交易結構,阿里金融,P2P屬於這個範疇

3.利用互聯網顛覆傳統金融 – 目前只有比特幣有這個影子

這個劃分對進一步了解互聯網金融很有啟發,在此稍作引申,從互聯網金融可以在哪些方面進行創新的角度做一個劃分,也是三個方向,依次遞進:

1、建立通路

也叫渠道,即市場主體和金融產品(服務)之間的通道。比如銀行網銀,是各種銀行產品的通道;大智慧、同花順等股票軟體是股權投資的通道;支付寶,是支付的通道;餘額寶,是現金管理的通道;等等。這個方向上的創新相對出現較早。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縮短了通路的時間和空間,直接帶來金融效率的提升。

2、優化運作

這裡說的運作包括前面關於金融的定義裡面提到的「募集、配置、使用」等金融行為。通路互聯網化,導致市場主體金融運作的頻次上升,並且很容易地被記錄下來,積累的大量行為數據(大數據)可以用來改善傳統金融運作的質量,也包括通過對金融產品的精心設計使金融運作更加個性化、智能化等。

舉個假想的例子:你的銀行賬戶上有5.1萬塊錢,該行馬上發售一個為期3個月的理財產品,起點金額5萬,年化收益9%(市面最高),機會難得。不巧的是你的信用卡賬單明天就有一筆3000的賬單要還,如果還了賬單就買不了理財產品。咋辦?如果銀行的現金管理足夠智能的話,應該提醒你,將這期的賬單做分期(比如6期,每期500元),那樣你賬上的錢就夠買理財產品了。這個方向上的創新,目前還沒看到比較有影響力的產品,亟待挖掘,想像空間巨大。

3、創新模式

這裡指狹義上的金融模式的創新,並且是運用互聯網的特性引起模式的變化而產生新的金融業務品種。想的不是很周全,金融模式的變化可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市場參與主體變了。比如P2P出現後,貸款可以通過P2P平台,貸方可以是網上某個自然人,或者小額貸款公司,不再局限於銀行。比如比特幣,貨幣發行主體和發行模式都徹底變了。

二是市場參與主體間的關係(主要是法律意義上)變了。比如眾籌,募資方和出資方之間是贊助關係,不像股權融資,出資方是募資方的股東。

三是業務模式變了。一般前面一、二都會導致業務模式的變化。

金融行業發展了幾百年,已經比較成熟了,大的模式創新比較難,一旦出現,可能就是顛覆性的。

建立通路、優化運作、創新模式,這三個方向上的創新並不是割裂的,必定是交叉組合。

歡迎補充。


個人理解

以淘寶跟京東舉例。

大家買東西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到淘寶和京東買

而大家要開網店首先想到的是淘寶。

京東更像是利用互聯網來賣東西,而淘寶則是開創了一種商務模式。

套到金融也是一樣


謝邀。

大家都說得很多也很專業了,我就稍微再說一點廢話吧。

金融互聯網,說白了還是互聯網體系,無非折騰的產品是金融相關的,走的還是互聯網的路子。

互聯網金融,互聯網就成了媒介和工具,主要的核心玩的就是金融的那一套。


互聯網金融金融互聯網中「金融」和「互聯網」的位置不同充分體現了二者的地位不同:

  1. 首先講「金融互聯網」。我國進行信息化已經很多年,金融信息化已經完成,最初的金融信息化就是把人工做手工做的事情用機器代替,完全沒有更改業務規則,慢慢的發展成以互聯網作為一種渠道或者說工具作用像網上銀行、網上炒股、網上賣保險等等。這是從金融的角度向互聯網延伸;
  2. 其次講「互聯網金融」。隨著使用互聯網的人數越來越多特別是電子商務發展的需要,互聯網金融首先從第三方支付打破缺口,這是因為電子商務面臨這樣一個問題:以淘寶C2C為例,N個消費者持有不同銀行的卡,M個售賣者持有不同銀行的卡,如果都是以網上銀行轉賬,拋去轉賬麻煩不看,從A銀行轉給B銀行不僅要收費,而且是即時到賬不受淘寶控制無法確保退換貨時賣方退錢,於是馬雲成立了支付寶這個第三方支付模式來解決所有這些問題。第三方支付類似於一個銀聯,它與所有主要銀行直接相連,而且比銀聯更好,因為銀聯本身沒有「賬戶」的概念(只是起轉接作用沒法沉澱資金),而支付寶有賬戶,於是就有沉澱資金,而由於監管規定不允許動用這些沉澱資金,這些資金只能作為活期存款,誰看到這樣一大筆沉澱資金都會覺得可惜,於是馬雲想出這樣一招「讓用戶主動用賬戶餘額購買貨幣基金」進而盤活沉澱資金甚至圈來更多資金的招數,這就是餘額寶的由來。至於比特幣、P2P網貸、眾籌融資等,這些金融模式是因為互聯網精神(去中心化——也即所謂的金融脫媒的根本原因所在)在金融領域的體現,所謂金融脫媒,是指錢脫離了媒介,即錢不需要經歷一個由分散到集中再分散的過程,而是直接由分散到分散,N個投資者直接投給了M個融資者,但是這N+M個人還是需要一個撮合平台其實這算是一個新的媒介一個人的媒介一個需求和供給對接的媒介。不知這樣講你明白了嗎?

一仟金融發布會有感:互聯網金融進入巨頭爭霸時代

作者: 趙宏民 來源: 速途網

  2015年8月26日,我乘坐滴滴專車去黃浦江畔的龍美術館參加一場高逼格活動,資本大鱷劉益謙的互聯網金融品牌一仟金融發布會。

  來到現場,我被現場的氛圍深深吸引,就像這個龍美術館一樣,發布會似乎透露著一股王者氣息。

  14:30,發布會的主人公劉益謙和幾個朋友相伴入場,劉益謙在人群中很好識別,因為他穿著灰色的T恤、黑色休閑褲,踩著運動鞋piapia的走來。

  主持人寒暄一二,劉益謙上台演講,「我仍然是堅持長期價值投資的理念,雖然大盤走成這樣,該舉牌的還是要舉牌。但是對於普通的投資者來說,股市賺錢的機會可能越來越小了,或者說越來越需要專業性的眼光和判斷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搞互聯網金融的原因。」

  互聯網金融已經是一個較熱的概念,市場上大大小小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有幾千家。一仟金融是怎麼布局呢?據了解,「一仟金融」計劃推出四大類產品,包括萬能險產品;基於權益資本市場類的投資連接險產品;債權類的產品;以及貨幣基金。

  本次發布會坐在第一排的企業代表:分別有新理益集團、國華人壽保險、安盛天平保險、長江證券等多家金融機構和上市公司,可以說他們就是中國金融領域的半壁江山,據了解,這裡面有的是一仟金融投資方,有的是戰略合作方。(⊙o⊙)…有這些七大姑八大姨,一仟金融,註定是一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寶貝!

  在這個領域,草根並無機會!

  看著一群金融大鱷的SHOW,我再次回憶起去年和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的隔空對話:互聯網金融將面臨整合,或許只剩10家。

  首先承認,去年的我對互聯網金融的認識還很片面,因為當時身邊好多媒體朋友似乎一夜之間都去了P2P公司做公關市場,比如積木盒子、人人貸、有利網等等,我通過他們了解這個行業似乎只有P2P。如今我認為互聯網金融應該是包含了任何以互聯網為平台的金融產品,比如一仟金融的簡介和發布會現場,隻字未提P2P,而P2P只是他們業務中較小的一部分。

  好了,言歸正傳。

  「互聯網金融將面臨整合,或許只剩10家。」那麼誰會活下來,誰將被T出局呢?

  在這個真正「玩錢」的領域,需要的是最頂尖的大數據分析、風險控制和資金等綜合實力。

  就拿資本大鱷劉益謙來講,他名下總資產400億(新財富雜誌發布2015年500位富人榜,劉益謙以400億資產位列第16位),包含保險、股票等等業務,這些資產在他和團隊的運作下正在逐年增長,或許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他們精通大數據分析、風控、金融等專業知識。

  同理,互聯網金融的核心是金融,互聯網只是工具或者平台,互聯網金融最需要的不是互聯網人才,而是金融人才。

  金融是國之重器,互聯網金融的政策並不明朗,或許國家會在適當時間進行資質管控,那些沒有相關資質、又不具備金融行業頂尖人才的企業則首當其衝被淘汰。

  所以我堅持認為,互聯網金融最終會被正牌軍、巨頭的主宰著。反觀那些社交、娛樂等產品,存在著巨大的草根逆襲的機會,在這些領域每天似乎都上演著一夜爆紅的神話。而互聯網金融領域似乎不存在這種可能,即便是背靠著平安集團,陸金所如今的規模也經過了4年多的時間。

  我也看到,還有越來越多的銀行、證券、甚至政府背書的品牌殺入這個領域。

  2012年12月,國家開發銀行全資子公司的開鑫貸公司正式上線。

  2014年10月16日,螞蟻金融服務集團正式成立。旗下的業務包括支付寶、支付寶錢包、餘額寶、招財寶、螞蟻小貸和螞蟻聚寶等。

  2014年11月,中信產業基金投資成立的麻袋理財(原騰牛網)上線。

  2015年8月,「中國巴菲特」、中國富人榜第16名的劉益謙宣布,一仟金融上線。

  ... ...

  可以看出,上述幾家企業都有雄厚資本實力的企業做背書,幾乎無法直接對比他們綜合實力。比如「一仟金融」自從5月8日首單內測開始,融資額短短兩個月就突破1000萬元,到8月10日已經突破1億元。而且,這些交易僅僅通過「一仟金融」的微信公眾賬號這一個平台。

  照此預期,一仟金融依託雄厚的實力將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佔據重要位置,和陸金所、螞蟻金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我也相信,未來會有更多超級巨頭進軍這個行業,到時候記得扶好你的眼睛。沒辦法,地球在轉動,科技在進步,傳統金融體系不會土崩瓦解,而是將改頭換面變成--互聯網金融!


我也來回答一下吧!你讀完這幾張圖就都懂了:


個人認為互聯網金融的本質還是金融,只是互聯網碰上了金融,或者說互聯網企業想去做金融的事兒。 而從更大的範疇來說,非傳統的金融企業,被社會化稱之為「互聯網金融企業」

傳統的金融企業,比如銀行、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私募公司等等。相信大家都明白其實都是持牌經營,各自為陣。

這裡分享一個BCG諮詢公司《互聯網金融生態系2020》的報告,讓大家更清晰的了解到互聯網金融做的事兒及其未來的發展:

眾所周知,互聯網公司以用戶體驗為核心做產品的,而體驗是衡量所有產品的唯一尺度。因此,體驗金融是互聯網金融潮流的一個派生物、標識物。體驗設計,是金融創新的「風口」。

兩種思維的碰撞

2020年的互聯網金融會是怎樣?如果能夠站在未來回看現在,自然就能更好地指導從業者制定戰略,佔有先機。然而有趣的是,不同的市場參與者所看到的其實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圖5以一種圖像化的方式形象地描繪了這兩種不同的思維。

從上圖的左邊可以看到,傳統金融業者通常會將金融服務看成一條價值鏈。價值鏈的最左端是金融機構,最右端是客戶。一種金融產品或服務從產生到最後到達客戶端需要經歷基礎設施、產品、平台、通信、渠道、介質和場景等多個環節,而競爭的關鍵就在於把控價值鏈上的核心環節。

並且,從這條價值鏈的構造可以看出,傳統金融機構普遍仍持有機構本位的思路,產品是相對中後台的職能,主要依照內部規章制度進行設計。

以貸款產品為例,傳統金融機構在做產品時考慮的往往是抵質押物、期限和價格等因素,在產品設計完成之後再考慮通過哪些渠道銷售給哪些客戶,也就是說產品生產過程本身離客戶還比較遙遠,客戶的需求要傳導到產品研發環節也存在一定障礙。

從圖5的右邊則可以看到,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從業者往往沿襲互聯網或電商的思維來看待互聯網金融,主要要素包括:用戶、雲、端。用戶和用戶、用戶和雲、用戶和端之間的互動構成了動態、多維的生態系統。

其中,用戶是這個系統的核心,雲包括雲計算以及構建在雲之上的數據服務、徵信平台等基礎設施,端則代表了大量的應用場景以及與場景緊密相連的產品。

在這個系統中,一種金融產品或服務的產生首先源自用戶的需求,當某種需求在某個場景中被發現後,再反向進行相應的產品開發,並最終將產品嵌入到場景中,將金融化於無形,體現出從大工業時代的思維方式到信息時代的思維方式的轉變。

這兩種思維有兩個最大的不同:一是機構本位與客戶本位的不同;二是線性路徑與多維網狀路徑的不同。思維的不同所反映出的也是傳統金融行業和互聯網行業本身特性與多年來行業發展規律的不同。對傳統金融機構來說,用戶+雲+端」的思維可能顯得過於抽象和簡化,給人不知從何入手的感覺;而對互聯網公司來說,價值鏈的思維可能顯得過於陳舊和繁瑣。但從長遠來看,兩種思維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將是互聯網金融競爭與融合的必要前提。

互聯網金融四大制高點

無論是哪種思維,其目的都是把握互聯網金融競合關係的制高點,並據此進行布局。事實上,這兩種思維儘管看似不同,但其關注的核心制高點仍有許多相似之處。總結來看,我們認為互聯網金融一共有四個制高點:基礎設施、平台、渠道、場景

其中,基礎設施是最有可能產生顛覆性創新的領域;場景是金融「生活化」以及「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體現;平台是互聯網行業平台模式在金融領域的延續和創新;渠道則是互聯網時代對金融機構傳統核心資產的重新審視,也是互聯網企業線上線下整合的重要陣地。

基礎設施:蘊藏顛覆性創新的無限可能

此處的基礎設施主要指支付體系、徵信體系和基礎資產撮合平台。

1. 支付體系:互聯網金融的不二法門,且競爭剛剛開始。支付是人們對金融最樸實的需求,也是應用場景最為豐富的一種金融產品。金融機構的誕生和發展首先起源於支付。

例如,17世紀荷蘭阿姆斯特丹銀行的誕生最早是為了滿足荷蘭強大的航海貿易在支付結算方面的需求;19世紀後半期中國山西票號的誕生也與山西鹽商的支付結算需求緊密相關。

如今,互聯網金融巨頭們同樣以支付為金融的切入點。例如,餘額寶的迅速發展依託於支付寶的普及,而支付寶的發展又依託於淘寶電商的壯大。騰訊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也是首先從支付切入,并力求通過豐富的應用場景(如過年紅包、理財和打車等)提升其支付工具的活躍度。目前財付通甚至已接入深圳市路邊停車收費系統。

與此同時,各大銀行及三大運營商也紛紛推出「電子錢包」和「手機錢包」業務。支付業務本身並不是盈利的來源,但它是匯聚流量和積累數據的重要手段,其流量和數據是開展其它金融業務的底層基礎。

在移動金融的背景下,支付被賦予了極大的活力。首先是介質創新。例如,英國的巴克萊銀行2012年曾推出一種名為「Pay-Tag」的支付貼紙。用戶只要將該貼紙與銀行卡綁定,並將其貼在手機或身體部位上,即可完成幾十英鎊以內的小額支付。

2014年巴克萊銀行又再度推出名為「bPay」的智能腕帶,其中一項重要功能是近場支付。PayPal目前也與三星合作,開發了基於三星智能手錶的支付客戶端,令客戶能夠通過手錶的界面操作完成支付。

中國國內在移動支付介質上的創新同樣層出不窮,比如基於晶元的近場支付、二維碼支付、聲波支付、光子支付等。銀聯、通信運營商、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機構、銀行等紛紛發力介質創新,并力爭控制核心標準。

其次,虛擬貨幣(如比特幣)和網路支付協議(如Ripple協議)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對全球各國中央銀行的中心化地位以及傳統的支付匯兌體系構成了挑戰。貨幣的角色和形態未來會如何發展?互聯網支付匯兌體系會如何演變?這一切尚有待觀察。

第三,目前的支付主要還是基於買賣關係的交易支付,但未來是否有可能出現更廣義的支付,比如基於社交或人情的雙向支付乃至多邊支付?可以說,支付領域的競爭才剛剛開始,並有可能一步步顛覆人們對支付的預期和想像。

此外,第三方支付行業在經歷了過去十年相對寬鬆的監管包容期後,其快速發展已經引起了監管層和行業的高度重視。未來的監管走向如何?是否可能趨緊?這些也將是中國支付行業發展的重要變數。

2. 信用體系:中心化還是多元化?支付的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經過特定的加工和整理就能夠成為信用基礎。未來,隨著移動互聯和社交網路的進一步發展,數據的種類、數量及時效性也將得到極大提高,對個人的信用互聯的評價體系也將更為多元、立體和即時。

2014年6月,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的發布,我國社會徵信的法律基礎和標準體系有望在未來幾年逐步完善。徵信體系將會繼續維持政府主導的中心化格局?還是逐步向市場化、多元化發展?這一切也同樣值得期待。

3. 基礎資產撮合平台:直接融資大發展。基礎資產撮合平台是指股權、債權、產權、林權、地權、碳排放權等基礎資產的交易和撮合平台。此類平台的發展主要源自中國社會融資結構的改革。

目前中國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的比例是6:4,仍主要依靠銀行貸款,融資手段較為單一,而在美國這一比例是3:7,金融危機前一度達到過2:8。未來中國必將改變社會融資結構倒掛的局面,去中介化是趨勢所在,而互聯網金融新型業態的發展也將加速去中介化的實現。例如,平安陸金所Lfex就是為不同機構提供債券、應收帳款、信用卡資產等基礎資產投融資撮合的平台,上線半年交易額即超過400億元人民幣。

平台:互聯網商業模式在互聯網金融的延續

平台是指連接兩個或多個特定群體,為其提供行為規則、互動機制和互動場所(常常是虛擬場所),並從中獲取盈利的一種商業模式。

拉卡拉公司創始人孫陶然在《平台戰略》一書的序言中指出,一個成功的平台往往需要做好幾件事,一是選擇平台戰略的企業需要有能力積累巨大規模的用戶,二是需要提供給用戶有著巨大粘性的服務,三是需要有合作共贏、先人後己的商業模式。成功的平台商們正在紛紛踐行以上準則。

首先,在積累用戶方面,一些平台商通過社交圈的擴散實現用戶數的快速增長。2008年創建的開心網在成立時僅有300名種子用戶,但這些用戶通過上傳照片、發表日記和遊戲互動等方式不斷吸引親友的加入,如同漣漪般層層擴散開來,其結果是開心網在短短15個月內註冊用戶數激增10萬倍達到3,000萬。

另一些平台商則通過導航的方式匯聚多方的產品和服務,實現流量的導流。融360是中國國內金融導航網站的領跑者,通過與2,000家銀行、小貸公司、典當行等機構開展合作,提供貸款、理財、信用卡等多項金融產品的搜索、比價、推薦及諮詢服務。自2011年底成立以來,融360已積累了千萬級的客戶。

其次,在建立客戶粘性方面,一些平台商通過實現差異化、個性化的服務以及對服務的整合來增強客戶粘性。

平安一賬通是差異化服務的代表。它通過一個賬戶一套密碼的單一登錄實現了跨平安銀行、保險、投資等多個賬戶的金融服務,並提供了整合的資產負債匯總,幫助客戶全面查看和管理金融資產。

個性化服務則主要體現在產品推介和定價的個性化上。傳統金融的一個思維定式是: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由於成本高昂,因此只能被用來服務高端客戶,而長尾客戶只能獲得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

但隨著大數據的應用和普及,個性化不再為高端客戶專屬。例如,亞馬遜的推薦系統能夠根據客戶的人口屬性、搜索、瀏覽、收藏和交易記錄推算客戶的需求和偏好,並向其推薦適合的產品。

目前這種推薦系統已經為亞馬遜貢獻了大約30%的交易量,推薦成功率達到60%左右。類似的做法也已在金融領域得到應用。例如,花旗銀行通過信用卡消費記錄向客戶推薦適合的商家並提供折扣,從而拉動其信用卡交易量。

支付寶與餘額寶的搭配是服務整合的典型範例。支付寶在現有的賬戶和支付流程中嵌入餘額寶產品,確保客戶在原有的便捷體驗下獲得更豐富的產品和服務,未來在同一賬戶體系中還有可能整合消費信貸等更多產品。

平台模式在互聯網行業被廣泛應用,因此當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業務時也自然地延續了這一戰略。但對傳統金融機構來說,平台仍是相對陌生和抽象的概念,如何改變思路及試行平台化運營也可能是傳統金融的又一突破點。

渠道:多渠道整合是關鍵

渠道的核心議題是多渠道整合,即客戶能夠自由選擇在何時通過何種渠道獲得怎樣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其背後是機構的不同渠道在產品和服務、流程、技術上的無縫對接。

這一點對於擁有較多實體渠道資產的傳統金融機構來說尤為重要,需要通過兩方面的轉型來實現:一是渠道定位從「以我為主」向「以客戶為主」轉型,二是實體渠道功能和布局的轉型。

渠道定位向「以客戶為主」轉型:傳統金融機構對渠道互聯網化的嘗試由來已久。從1997年招商銀行率先推出網上銀行「一網通」至今,幾乎所有的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都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建立了互聯網渠道。

但傳統的網銀或手機渠道更多地只是將網點的流程電子化、網路化,仍是從金融機構流程管理的角度進行設計,而非從客戶需求和便利的角度進行改造。因此,金融機構多渠道整合的難點並非在於技術,而是在於思維的轉變。

實體渠道功能和布局的轉型:雖然實體渠道對金融機構來說是重資產、高成本,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客戶對實體渠道的心理依賴,尤其是針對複雜產品和服務的面對面交流的需求不會消失,因此實體網點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但實體網點需要轉型,比如更多地將目前低價值的簡單交易(如現金存取、轉賬匯款等)轉移到ATM和電子渠道中,從而使網點人員有更多時間來進行銷售和諮詢工作。

此外,網點的整體規劃和布局也需要適當調整,將目前單一的大網點業態逐步調整為多種業態相互配合的布局,比如通過「區域中心綜合網點+大量便捷網點」的形式以較低的成本覆蓋更廣泛的區域,或結合周邊市場設立專業網點(如專業小微金融網點、專業財富管理網點)以提升服務針對性等。

互聯網企業大多依託於電子渠道,較少具備實體渠道資產,但僅僅依靠單一的線上渠道可能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客群和場景。因此,多渠道整合同樣是互聯網企業值得思考的方向。

場景:找准客戶生活的主場景

前文在談及客戶的改變時已經提出了一個概念——即「金融的生活化」。這個概念是指金融不是獨立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而是嵌入在眾多的生活場景中,讓人感受不到金融的存在,可它實際上又無處不在。因此,互聯網金融版圖的擴張實際上依靠兩個維度的擴展,一是擴大目標客群,二是佔領客戶的生活時間。

擴大客群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地域的擴張、年齡層的擴張、財富層的擴張等等。而佔領客戶的生活時間則需要佔據盡量多的應用場景,即流量入口。

據BCG「數字化新世代3.0」研究顯示,佔據用戶上網時間流量最多的是娛樂、溝通、信息獲取和電子商務這四大類活動。互聯網金融巨頭們對客戶時間的爭奪也緊緊圍繞這幾大領域展開。

艾瑞諮詢的一份調研報告指出,20個月前,中國消費者最常用的20款手機應用分屬13家獨立公司;而如今,中國消費者最常用的20款手機應用中的17款被騰訊、阿里以及百度包攬(自有或投資)。BAT自有應用總共佔據手機用戶月使用時長的近40%,如果算上其投資的眾多應用,這一比例還將上升至60%。

與此同時,傳統金融機構也逐步意識到,他們所熟知的金融產品開始與場景合為一體,單純依靠產品本身來實現差異化已變得越來越困難。只有將產品與場景以及客戶需求緊密結合,才能被客戶所接受。

因此,許多傳統金融機構紛紛加強對場景的布局,比如建行和工行建立了自己的電商平台,平安集團向二手車和房產交易進軍並建立起開放的萬里通積分平台等。

然而,場景之爭還遠遠不止於此。在未來對場景的爭奪戰中,關鍵是要找准客戶生活的主場景,並以此作為核心應用的切入點。這種主場景既有可能是線上的,也有可能是線下的,它不一定佔據客戶最多的時間,但往往鏈接的是客戶最基本的需求。

例如,住宅小區的門禁卡鏈接的是客戶每日回家的基本需求,反映了客戶在根本上對安全的追求。門禁卡是否有可能是一個核心主應用?能否在此基礎上疊加各種輔應用?

由此,未來對場景的爭奪可能需要考驗機構在心理學和社會學層面對客戶深層需求的理解,並對機構真正踐行「以客戶為中心」的力度進行考驗。

總結來看,互聯網金融競爭有四大制高點:基礎設施、平台、渠道、場景。針對這四大制高點,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巨頭、互聯網金融新興業態、通信運營商、基礎設施提供商等各類機構已紛紛開始布局。


大家太低估金融行業了,互聯網金融只是一個噱頭,以及一個展示的平台,互聯網最早的應用就是金融,而大數據在保險稅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如果說p2p金融…那是民間借貸的一個延伸罷了…


是不是互聯網不是重點,重要的是這是個什麼產品,比如餘額寶是貨幣市場基金,就像網上賣衣服,衣服才是重點,賣的方式再好也是次要的。


其實都只是階段性產物,來源不同,最後會融合在一起,沒什麼區別的!


如需真正做到互聯網金融,真正的去中介化,國內的社區網站中個人信息,企業的信息真實性就非常重要,而這些正是中國的弱處。 如企業信息從社區網站獲取的方便程度和準確程度比從一般渠道更準確,更快速的時候,那時候推進真正的互聯網金融才可期,現在基本都是簡單金融上網而已。


XY

自己的理解:互聯網金融——是以互聯網技術和運作特性對傳統金融活動中信息、數據、資金關係的重構,即以新的方式完成傳統金融擔負的角色,並且進一步覆蓋和衍生傳統金融不及的領域,這一切的基礎是互聯網對信息的重構。

金融互聯網——少一個化,金融互聯網化,即傳統金融企業利用互聯網平台擴展自己的客戶和業務。與前者本質的區別是不會顛覆性重構信息和資金流,而是注重利用互聯網平台的便利性特點。


將「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放在一起對比,主要是彰顯其差異。一個互聯網企業金融化,一個是傳統企業互聯網化。

互聯網企業金融化是指一些互聯網公司,不再僅僅滿足於現有互聯網業務,而是利用自身積累的技術和行業數據優勢,可以做金融服務。這種原生於互聯網企業的金融,跟傳統金融服務相比,其大數據和信息化優勢明顯。

金融企業互聯化,也就是傳統金融企業觸網,把網路當成自己的一個新渠道,比如說各家銀行的app,網上證券交易app等,它們將傳統業務搬到互聯網上去完成。


也算是在互聯網金融圈混的。

從我現在的認識的來看,目前金融行業還僅限於金融互聯網。

我認為金融從線下轉到線上,並未質變,僅僅是渠道變了,所以並不能稱為互聯網金融。

目前很多時候,產品依然停留在以銷售為導向的基礎上,這就很難稱為互聯網金融。

真正的互聯網金融應該是以用戶為核心,以用戶需求為導向。

所以總結一下兩個詞的定義:

互聯網金融:以用戶為核心,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金融產品。

金融互聯網:傳統金融行業以互聯網為渠道。


推薦閱讀:

2016年銀行業的變革即將來臨了嗎?
金融IT女碼農回國並且轉行的職業規劃?
2016 年銀行員工真在大量出走嗎?
公司上市和不上市有什麼區別和好處?
互聯網金融產品如何做網路營銷?

TAG:互聯網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