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哪一種方言最接近古代的雅言?
現代方言中哪一種最接近古代的雅言?有說陝西西府方言、有說粵語、有說閩南話的,哪種更接近?
==記得在中央台以前有個節目說,閩南語是最接近唐朝人說話的發音。說杜甫來到現在的泉州基本可以和當地的老人進行交談。==但是百度百科裡面又說是 陝西西府方言。==看知乎裡面又有人說是粵語。但是我聽三個地方發音的視頻,感覺差的很多。還有人說福州話,就是閩東方言應該跟接近,還有的說是寧波方言,越查越亂的說。
備註:這裡的雅言指的是論語中說的那個。
哪種鳥長得最接近恐龍?
華夏正音在____
這個問題是阻礙古漢語研究以及科普的一大絆腳石
這取決於說這句話的是哪裡人
謝邀!漢藏語這個族群,或者說東(南)亞諸語,可能並非如印歐語一樣遵循譜系樹模型(陳保亞, 2002 105.161.32 的頁面 文中試圖構建「澳越語譜系樹」)。因此,所謂「接近古代雅言」的問題不妨理解為僅僅討論不同語言/方言之間的比較。另外,由於這類存古問題儼然成為月經貼,在下不打算認真作答,且樓上@poem君已就現代方言與中古音的關係作了說明。題主既然問論語時代的雅言,它屬於上古音範疇,簡單補充兩句吧。現代漢語方言應該是閩語保留了部分特徵(如輕唇念重唇、舌上念舌頭),而且閩語文白差異之大似乎也能佐證其層次之多樣性。另,斯塔羅斯金認為白語比其他漢語方言更早從上古漢語分離,鄭張尚芳也提過「漢白語族」,除了語音對應,他們從核心詞角度論證以上觀點,姑且撇開漢語和白語到底是接觸關係還是發生學聯繫,至少滿足了題主的「接近欲」和「存古性」。當然,核心詞比較法也被一些人所詬病就是了(如 丁邦新《漢藏系語言研究法的檢討》)
硬要問的話,福建話上古層最多...在我川西大山中的你們夠了。
Y"all 這些搞漢語的民科千萬要注意了,啊,猩的風暴已經出現,怎麼能夠存古不前?
西太湖上波濤涌
大茅峰旁亂雲飛猩猩世界我獨立義憤填膺血潮湧
申城只曉噴硬碟憂國來浪真乏人歌麻模侯恍如夢Grimm"s law要淆習 (Les grenouilles vont tomber ici)高舉維新春之空名媛集結為正音鄉民弗要去蘇州吳越覺醒在今朝華夏中心在江浙江浙正統在常州
九方吳語皆B類唯我毗陵最正宗河南老兵未安置北音餘眾禍杭州肥皂不會濁塞擦簡化聲母亂體統複合母音全丟棄低舉音系堪嘲諷試問正音在何處?在我青果巷弄中!
純潔美好趙元任一本《現吳》有真相語音百年弗曾變世世代代傳無窮先祖遺響恆銘記勾吳古風永尊崇越諺一支輓歌罷悲懷吳風今日完吾輩手中《切韻》在廓清江南猩猩哭!
我今朝是得(娛)罪(樂)了你們一下。白語。解衣衣我,兩個衣不同調。出,自動和他動分別是術韻和至韻。「若第虛行爾」,還有漢語這麼說么……(我是來搗亂的。)
你詢問的是哪個朝代的雅言?
任何一種方言都不是雅言,雅言即是古代通行大江南北的文言。雅言的發音,即古人學習文言所用的讀書音,基本上都是以通行北方的中原語音為準。但魏晉時代的南北分裂,定都南京使得文化中心南移,雅言的音韻摻雜了過多的吳語成份,歷代文人都批評前代留下來的韻書吳音太重,這也難免,畢竟韻書主要都是在南方誕生的。雅言的正音開始變得有些不倫不類,但總體上還是以北方話為基礎的,其中以文人所看重的中州即河南話元素最多。韻書都是無聲的,很難想像古代中原人具體的發音和音調是什麼樣子的,但音類和現在基本是一致的,比如說,宋朝《廣韻》中「孔」的發音是「康董切」,即「康」的聲母加「董」的韻母,無論發音和聲調都完全和北方話是一致的,都是kǒng, 音調是上聲,即三聲。當然這裡所說的北方話並不是北京話和普通話,因為北京話是北方話中最北邊緣的古幽燕漢語方言發展而來的,最不能代表北方話的就是北京話。河南話的「孔」與北京話聲調完全不一樣,包括山東話也是,在河南話和山東話中,通常都將北京話的三聲發成一聲,即河南人與山東人發「孔」的音,聽起來很像普通話的「空」音。如果你要問宋朝時的河南人發「孔」的音,更像今天的河南人還是北京人發音,當然是更像今天的河南人發音了。也就是說,你今天所聽到的和所說的北京話和普通話的「孔」的發音,肯定不是宋朝雅言「孔」的發音。原因就是今天河南話和北京話對這個字的發音完全不一樣,同時,沒有任何理由今天的北京人比河南人更會發河南人祖宗的音。
綜合來說,元朝以前的雅言發音與北京話無關,至於與南方話有多少關聯,需根據你自己的認知去判斷了。如果說要尋找中古以前雅言的音韻,想聽聽宋朝人說話的音調,第一目的地無疑是河南。
看一下古人對中原語音及其代表洛陽音的推崇:
[唐]李涪《刊誤》:「凡中華音切,莫過東都,蓋居天地之中,稟氣特正。」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
[宋]寇準《說郛》:「惟西洛人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
[宋]路德章《盱眙旅舍》:「浙近中原語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
[宋]陳鵠《西塘集》:「鄉音是處不同,唯京都天朝得其正。」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欲正語言,必宗中原之音。」
[元]范德機《木天禁-語》:「四方偏氣之語,不相通曉,惟中原漢語,四方可以通行。」
[元]孔齊《至正直記》:「北方聲音端正,謂之中原雅音。南方風氣不同,聲音亦異,至於讀書字樣皆訛,輕重開合亦不辯,所謂不及中原遠矣,此南方之不得其正也。」
[明]沈寵綏《弦索辯訛》:「以吳儂之方言,代中州之雅韻,字理乘張,音義徑庭,其為周郎賞者誰耶?不揣固陋,以中原韻為楷!」
[明]陳全之《蓬窗目錄》:「杭州類汴人種族,自南渡時,至者故多汴音。」
[明]郎鍈《七修類稿》:「城中(杭州城內)語音好於他處,蓋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與汴音頗相似。」
[明]王伯良《方諸館曲律·論須識字》:「識字之法,須先習反切。蓋四方土音不同,故須本之中州。」
[明]楊文驄《同文鐸》:「得中原之正音,去五方之啁雜。」
[清]朴隱子《詩詞通韻·序》:「詞嚴聲律,韻必中州。蓋河洛當九域之中,其音可通於四方耳。」
[清]潘耒《類音·南北音論》:「河洛天地之中,雅音聲韻之正。」
[清]羅愚《切字圖訣》:「攝以開合口呼,正以中州音。」
[清]閻若璩:「洛陽為天下之中,南北音詞,於此取正。」
[清]王德暉《顧誤錄》:「天下之大,百里殊音,絕少無病之方,往往此笑彼為方言,彼嗤此為土語,……愚竊謂中原實五方之所宗,使之悉歸中原音韻,當無僻陋之誚矣。」
[清]張燮承《翻切簡可篇·讀橫直圖口訣》:「填圖字樣皆系按中州韻填入,學者不可因今古音訛、南北音異妄自更改。」
[清]毛先舒《與婿徐華征書》:「汴為中州,得音之正。杭多汴人,隨宋室南渡,故杭皆正音。」
[清]周贇《山門新語》:「夫中國車書一統,而音韻必葉中州。」
補充一點:所謂洛陽音是自古以來的雅言正音,這是語言學家們的一廂情願。我們知道普通話明確規定「以北京音為標準音」, 韻書產生與三國和魏晉時代,在此之前你在家想學洛陽話也沒法學,韻書產生之後,從來也沒有任何一本韻書說它的標準音是洛陽音,甚至也沒有一本韻書的作者是洛陽人。即使韻書是以洛陽音為標準音,但洛陽音和開封音以及河南其他地區的發音有區別但又很接近,洛陽音與它們的區別在韻書上根本體現不出來,也就是你只看韻書根本學不會洛陽話,除非你有一位洛陽人做老師。以《切韻》的八位作者為例,他們來自於五湖四海,所謂的正音,也就是大體差不多的通用的摻雜了南方話的北方話發音而已。
假如你要找找古代不同地域的人說雅言的感覺,你聽聽蔣介石、毛澤東以及到今天一代代的領導人所說的以北京話為基礎音的國語南腔北調的感覺就知道了。
請翻開任何語言學教科書都可以在語音部分找到類似內容:從未有語音不變的語言。
現存的任何一種漢語方言,當然都是古人說的話一代代傳下來的,不然難道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所以也就當然都有各種古漢語發音的遺留和傳承。比如我們陝西話裡面說一個人完蛋艹了就是「畢咧」,雖然聽起來像是米高積遜的歌……但是你要往上摸的話,豈不是一下就摸到了「六王畢,四海一」,簡直古意盎然。
然而秦始皇也只能做到書同文,漢語發音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這個語言最強的地方就在於聽不聽得懂可以再說,天南海北的人都看得懂,是同一套標準介面,在文化和行政上就有了天然的粘合力。管你是不是一口南越鳥語,能看懂公文就行。
說到「古代漢語」這個概念,古代有幾千年呢,每個朝代的官話雅音標準各不相同,把某種方言冠以純正古漢語的名頭,無視幾千年的時間跨度,無視自古以來漢語「十里不同音」的事實,其實無非就是努力體現一下經濟發達地區的文化優勢/優越感而已……
我說上面這段話沒有貶義,強勢文化本來就自然而然地會向外輸出。往遠了說,太陽王時期全歐洲都講法語,俄國宮廷里恨不得沒人說俄語;往近里說,美國人總覺得倫敦腔高大上,我國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基本都會唱幾句(多半發音不太准全靠死記硬背的)粵語歌,你看現在誰還記這個?說到底無非是看誰服章又美禮儀又大就去學習他以求提高自己的姿勢水平,人之常情。所以說回誰是雅音正統這種爭論,感覺就像是「雞和鴨誰是恐龍正統」……1、【雅言】屬於上古漢語,上古漢語由於沒有可考證的韻書,所以上古漢語目前有很多擬構的版本,且諸版本之間差異很大,遠沒有中古漢語那樣統一,甚至上古漢語是否有聲調也在爭議中。
2、目前漢語諸方言,在語音方面除閩語外,其餘方言與上古漢語差異太大。
3、上古漢語的【你】/【我】/【他(其)】這三個人稱代詞變格特徵到現在只有陝西關中方言和客家方言還有較完整的保留,分別是【吾/我】nga → ngai ,【爾/汝】nyi → nyia, 【其/渠】gi → gia(箭頭後的是人稱代詞賓格形式),客家方言里,【我】/【吾】基本不混用,【我】是【吾】的賓格,即用【我】表示「我的」,同樣【爾】/【汝】基本不混用,【汝】是【爾】的賓格表示「你的」,【其】/【渠】基本不混用,【渠】是【其】的賓格表示「他的」
我:【吾nga】賓格→【我ngai】(我的)你:【nyi(爾)】賓格→【汝nyia】(你的)他:【其gi】賓格→【渠gia】(他的)參見王力所著的《漢語史稿》,其第三十五節—「人稱代詞的發展」這個問題可以邀請 @polyhedron 來回答。他是國內研究中古漢語擬音的重要人物,並且有實際的朗誦錄音出版。可以先看看他的這篇採訪:
「古音構擬是一種不折不扣的科學硏究」
簡單說:沒有哪種現代方言保留了中古漢語的全部特徵,但各種方言都保留了一些。
*** 以下爲廣告 ***
如果想聽聽古代人是怎麼說話的,可以買我們出的《唐詩三百首》中古漢語朗誦版有聲電子書。支持 iOS 與 Android:
位元組社 | 唐詩三百首(中古漢語朗誦版)雅言實際上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通用華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上古漢語。隨著時間的流逝被現代語言學家劃分為中古漢語(具體如唐音)和近古漢語(明時的官話)實際上,可以說不存在哪一種方言接近雅言,雖然事實上每一種方言都存留了一些中古或者近古漢語的影子,而雅言實際上太過久遠。所以,現代社會任何一個中國人用任何一種漢語方言去和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對話,可以說完全無法交流。(說句題外話,就中古漢語里的唐音部分而言,可能泉州話會比較接近一些。)
應該不會是我們寧波話
不過說來也奇怪,家鄉話的平仄和語音和唐代的詩詞很接近,甚至還有直接念通假字的音。
那必須渝語啊
摘自維基百科:歷史上的南京官話曾長期是中國的官方語言。明代及清代中葉之前中國的官方標準語一直是南京官話。因為南京官話有入聲、分尖團、分平翹,是傳承中古音最完美的官話,幾百年來周邊國家如日本、朝鮮所傳授、使用的中國語也是南京官話。明清時期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所流行的是以南京官話為標準的中國話,民國初年西方傳教士主持的「華語正音會」,也以南京音為標準。
福建的福安話。
大量的文言文。打比方 福安話的跑念走悄(漂亮,帥氣,外貌好)念雀小孩念傀儡朋友念塔利班想念尋眼睛念目jiu肚子餓念不如歸該死念死太暗醫生,老師,教授之類的都念成xin an傻子念可包愚蠢的小孩念保溫仔極好極了念嘚了。有人贊再更新吧你的話斯文有內涵就是雅言,您話如果低俗在怎麼上古語,也是垃圾。就像上輩人說的是白讀方言 漻淚。而現在是眼淚。一個是 漻淚 一個是眼淚,顯而易見。土話勝過文讀更剩過閩南的垃圾辭彙目汁,好比有素質的會說上洗手間,不咋的會說去廁所,再垃圾的直接說去拉屎。如果要說方言接近只有閩東的語調語言,其他的都是後期定調語言。簡單來說語調語言就是漢族母語。
如果你學過蒙古語的話,你就知道了。這個絕對是最正確的答案,但我知道一定咩有人給我點贊。——————————————————————修改答案如下:漢民族總體來說是個年輕的民族,漢朝之前是形成時期。形成的過程是這樣的:來自蒙古高原說多音節阿爾泰語的民族不斷南下擄掠長江流域說單音節語言的漢民族先民為奴,如此長期過程,最終形成了漢民族。漢字(甲骨文)來源於北方的游牧民族,是他們最初創製文字,用來記錄阿爾泰語的,也就是說,漢字本來不是用來記錄漢語的(不然不會有那麼多所謂的通假字)。但最終南方農耕的漢民族先民以人口基數的優勢,最終在語言上同化了異族。這就是後來的漢語和漢字。很毀三觀是不是?但這是事實,只是任何一個嚴肅的歷史、語言學者內心都不會否認,但絕不會公開宣揚的。不要以為跑題,這是很重要的前提,如果你懂蒙古語或滿洲語,同時對先秦文學有研究的話,你就會在屬於阿爾泰語系的蒙古、滿洲語中找到不可思議的東西,很多先秦的」雅言「,其實就是當時位於統治階級的奴隸主階層說的阿爾泰語。 -----------------------------------------------------------------我覺得還是不會有人贊,因為毀三觀。雖然這是事實。
推薦閱讀:
※為什麼拉丁語、希臘語的語法如此複雜?
※81 年三毛和鄧麗君在台灣金鐘獎頒獎晚會上講話口音和大陸人一樣,為什麼現在台灣人口音變了呢?
※為何日語用帶入聲尾的漢字譯國名首字?
※有人認為粵語、閩語等較近古漢語,為何普通話以北京話為基礎?誰更接近古漢語?
※能否概述全國各地人說普通話時各種口音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