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是不是科學?


羅心澄的答案中有一個錯誤的觀點,如果我沒有理解錯他的答案。
羅心澄的答案中認為:X研究的領域無法做實驗,所以X的研究結果不可能有可證偽性。所以X不是科學。
我不贊同這一部分,其他部分有些是我贊同的,有些是我不清楚所以我不能判斷的。
可能羅心澄並沒有這個意思,但是可能其他人有這個想法,所以下面的東西應該不是白費力

但是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比如天氣中的斜壓不穩定理論: 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區域,如果在500mb場上,溫度場落後於高度場,那麼系統會不穩定發展。(然後發展成阻塞高壓和截斷低壓?似乎剛學的內容我就忘了.....)
這是可證偽的,畢竟觀測的數據每年都能畫出該年500mb上的溫度場和高度場,如果有很多次溫度場落後於高度場時系統居然穩定發展,那麼這個理論就可以被證偽了。
你看,這裡面氣象研究者並沒有使用天氣控制器等等超級武器,對吧。

上面也許看不懂(如果我不是學氣象的我也看不懂),還是看一下別的內容吧:
比如進化論中的生物起源理論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導出可證偽命題:有非功能區的基因相似度,埋藏化石的岩層情況和位置,化石同位素斷代。
一個上面的可證偽命題的例子是三疊紀的兔子化石。為了證偽或者證實生物起源理論或者是生物起源假說,生物研究者也沒有製造一個地球然後往上面澆熱水看結果。
比如內共生理論:其實我不了解細胞生物學那麼我就甩連接吧:
內共生學說
科學松鼠會
你看他們也沒有製造幾個地球然後....


對於社會學科中,至少有一些大概能夠被稱為社會科學。
比如經濟學至少有一部分是的: http://headsalon.org/archives/300.html
本來想要拿奧爾森東西舉例的說明其實他們的理論都可以寫出可證偽命題並且看看能否通過檢驗,但是我懶得寫了:
奧爾森: 集體行動的邏輯 (豆瓣)
看完之後很容易得到可證偽命題


等晚飯的時候隨便塗兩筆。

首先,就我個人觀察,「XX學是不是一門科學」在大量中國互聯網討論中通常隱含著這麼一層假定,即XX學是科學等於XX學是可靠的,有價值的;XX學不是科學等於XX學是不靠譜的,胡說八道的,欺世盜名的。甚至我們可以看到在一些口水貼中,XX學是科學等於XX學是高檔的,學XX學的人是牛逼的,而XX學不是科學等於XX學是很low的,學XX學的人也低人一等。在這個假定中,「科學」這個詞本身的內涵已經被忽略,「科學」只是被神話成一張光芒四射的標籤。這個現象在別的國家是不是存在我不知道,不過我記得讀到過幾篇考證「科學」一詞在中國如何被神話的論文,哪裡看到的不記得了,有興趣的人自己去找吧。

撇開中國不談,「XX學是不是一門科學」確實是一個幾百年來困擾過許多不同專業的問題。有不少各領域頂尖的學者糾結過社會學是科學嘛,法學是科學嗎,心理學是科學嗎,語言學是科學嗎,歷史學是科學嗎之類的問題。

一方面,討論這些問題是有現實意義的。比如,一個學科要從別的學科里分家出來自立門戶,一定會聲明本學科存在哪些獨特性,有些時候就會提到原來那個學科是「非科學的」,自己的學科是「科學的」。又比如,某個學者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研究方法和範式,有時會強調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範式是「科學的」,而傳統的研究方法是「非科學的」,從而強調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傳統方法存在哪些區別之處,當然也不排除以此抬高自己貶低同行的情況。新學科、新學術流派、新研究範式出現的時候,扛出「科學」這面大旗在過去一兩百年里是相當常見的情況。

而在另一方面,就我個人觀點,抽象的討論「XX學是不是一門科學」本身是一個非常浪費時間的問題。所謂「XX學是不是一門科學」,就是先人為的總結某一類的研究範式的特點,提煉出「科學」一詞定義和特徵(比如我們把「可證偽性」總結為一個「科學」的特徵),再把這些特徵套用到別的研究範式上面去,看看別的研究範式是否符合這些特徵。問題再於,有一些專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範式是可以相通的,或者看上去比較接近,但是另外一些專業彼此研究範式看上去卻完全不同。那麼如果我們發現彼此存在不同,是調整「科學」本身的定義呢,還是把某些研究範式成為「非科學」的呢?進言之,每一個現代學科都已經發展出了相對成熟和發達的研究範式、研究方法和評價體系,而每一個學科都是為了討論和研究不同的問題才被創設出來的。至於一個學科、一種研究範式是不是「科學」是一個很不重要的問題,我主張「民法學不是科學」,或者主張「德國研究民法的方法是科學的,美國研究民法的方法是非科學的」,這樣的論斷正確與否對於民法學本身的發展和進步有什麼幫助呢?

所以,我個人的答案是如果你不需要裝逼忽悠人,也不在意教職經費發表,那麼想學物理就深入學物理,想學歷史就深入學歷史,想學經濟就深入學經濟,「社會科學是不是科學」根本就不重要。


政治學學生貿然回答。

1.
一直比較關注這個問題,在最近思考出了一些答案。題主是否意識到在提出該問題的時候,自己隱晦地表達了一種將「科學」二字排在價值序列中靠前位置的傾向?


這是一種「中國近代科學主義思潮」在當代社會中的後遺症。


換言之,社會科學是否屬於科學的門類、是否可以應用科學的相關原理和程式加以證明,這一問題本身只是一個分類法的問題,問題本身的價值並不大。而該問題背後的問題在於,是否可以用現代科學的方式,為自稱為科學的社會科學提供合理性證明/證偽?


相信該問題下的部分回答者必然有一定的自然科學或者社會科學的基礎,也深知二者在研究方法上的異同。但是否二者之間的異同究竟是是平行層面的異同,還是垂直層面的高下?該問題是否隱含表達的意思是:

社會科學配叫科學嗎?


2.
因此首先從立場的角度,筆者同意 @姜源的回答。但該回答的不足之處在於缺乏對「科學」概念在中國語境中的流變的思考。在此斗膽請出金觀濤、劉青峰二位的研究成果:
觀念史研究 (豆瓣)
需要指出的是,二位的研究方法基本是採用比較「科學」的統計學方法指導下開展的。關於本書的具體內容不加贅述,僅直接開列相關研究成果。

在對「科學」概念的研究中金劉二位發現,自近代以來「科學」概念的引入同士大夫階層對儒學的重構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尤其顯著的是前近代(明末清初)儒生是直接用儒學辭彙中的「格致」來替代理解「科學」概念的。在程朱理學作為官方意識形態和知識分子基本話語體系的時代,率先接受「科學」概念的士大夫階層採取這樣的態度,不僅同其所處的社會地位緊密相關,也同儒家思想本身的天人關係理論和倫理學傾向有關。請注意此時士大夫階層在「科學」概念轉化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和他們的理解路徑。西方科技知識在中國的第二次興起是在19世紀下半葉「經世致用」思潮之下的衍生產物,但這一時期的「格致」概念的應用顯然更加強烈地同政治危機和洋務運動這些社會事件聯繫在一起,但此時的「格致」概念還是狹義的自然科學,或者說近代自然科學以及背後所代表的理性主義,而沒有與同時期在西方興起的社會科學聯繫在一起。甲午戰爭的失敗將民族危機推向高潮,極大刺激了知識分子的思想觀念,士大夫感到需要學習的不僅僅是實踐層面的制度設計,更重要的是背後的「理」,從格致到窮理的理解演進無法完成這樣的任務,擴大「格致」的內涵又和傳統儒家話語體系建構不符,因此次中日學術交流中引進的「科學」概念逐漸開始取而代之。但正如金劉二人敏銳地觀察到的,此時的「科學」概念與儒家倫理體系呈現出一種二元共存的狀態,「科學」一詞在1900-1916時代更加專指自然科學領域,這又同引入此概念的士大夫階層的社會心理有關——一方面認同儒家倫理以保證政治活動正當性,另一方面在不衝擊前者的前提下引入科學技術,這不僅體現出人文與自然科學的張力,在這一時代的中國智識界更加表現一種「中西二分的二元論心態」。

在完成了對西方科學技術的概念界定之後,「科學」概念在社會話語體系中的下一個界定目標就是「常識」。理性主義的觀念之所以可以作為「格致」術語進入中國話語體系,一大原因就在於掌握主要話語權的士大夫階層所信奉的儒家倫理在程朱理學之後能夠將自身的倫理建構同生活常識聯繫起來,並以後者作為正當性證明,因而本質上講儒家思想本身就是一種倫理傾向強烈的理性主義思想。而由於作為官方主導意識形態的儒家過度強調其社會建構作用,相較西方而言比較忽視對自然事物的探索,在自然領域有極強的經驗主義傾向,長期以來常識與倫理在官方話語的體系中實現了緊密結合,這一點是中國思想史發展的一條主線。但在現代科學體系所帶來的新常識的衝擊之下,作為儒家倫理正當性基礎的常識部分被徹底顛覆,接受新式教育的新知識分子更加採納西方科學引導下的生活常識解釋,再加上滿清王朝的覆滅、民族危機的加劇、舊社會秩序的瓦解和西方政治概念的普及,最終在這樣一批知識分子的帶動和推動之下,現代知識體系完成了對新社會道德意識形態的建構。事實上這一點在西方也是如此,近代科學脫離經院哲學之後宣告理性主義的回歸,開啟了啟蒙運動,這一過程也是由生活常識的再認識到社會秩序的在構建完成的,不同之處僅在於西方缺少統一主導的官方意識形態體系,皇權與教權的合法性基礎都來自於傳統習俗或者信仰,有沒有外部因素的干擾,因而這一過程顯得異常緩慢。而正因為上文中所提到的,「常識與倫理在官方話語的體系中實現了緊密結合」,三個要素共同促成了「科學」對社會秩序的迅速「逆襲」。「科學」概念不僅僅同西方實現了基本接軌,更加重要的是它作為倫理學的正當基礎,自然而然地提供了倫理傾向,因而就有了「五四」前期「科學人生觀」這樣混雜了常識和倫理的概念的出現。金劉二位在這一部分最後評論道,與其說近代知識分子接受的是西方知識體系,不如說他們接受的是常識對程朱理學的論證,是「受到常識理性支配的中國傳統思維模式制約,即利用程朱理學論證道德的模式,以現代科學知識體系的常識,去建構一套新的道德意識形態」。

3.
上一節通過對「科學」概念的思想史梳理,解釋了「科學」概念在現代話語體系中的由來。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在整個「科學」概念的流變之中,知識分子階層所起到的作用無疑是巨大且深遠的,而這一概念所誕生的時機又促使它更加緊密地同倫理傾向聯繫在一起,至少在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眼中,「科學」一詞所隱含的價值取向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它不僅(被迫?)同中學體系的理性主義正當性基礎暗合,更加隱含了民族主義傾向之下西學的「先進性」傾向。因而有了上課時閆老師提到的「民主科學兩面大旗,談科學的多談民主的少」這樣的論斷。

結論:
換言之,「科學」一詞是由近代知識分子在特殊歷史時期所創造的、賦予了一定正麵價值傾向的、帶有一定倫理色彩的辭彙。而這一辭彙流傳至今,這樣的價值傾向仍然存在。


這是「……科學嗎」「這不科學!」等等今天話語體系中常用話語價值傾向的由來。


這也是用「科學為準繩標準衡量日常一切問題正當性與否」問題的由來。


4.
可能上面的論斷帶有一定的盧卡奇色彩。回到本題。

總的來說對於社會科學到底是不是科學這個問題的回答已經失去了價值意義,僅剩分類學意義。那麼首先的回答就是,這個問題問得沒意義。

如果站在分類學的角度來看,那麼社會科學的很多領域已經實現了科學化,不舉例。在元理論層面,是否可以將人類社會作為觀察客體進行研究、人類社會是否有規律可循、該規律是否可以通過自然科學的方法加以發現,卡爾·波普爾的相關文獻已經提供了較好的論證(反駁?)。上述幾個問題分別涉及到了社會學、歷史哲學和科學哲學領域——顯然上述幾門學科已經不能被簡單包含在狹義的自然科學領域進行研究了。

所以,總結一下:

社會科學是一門不同於自然科學的學科,不能用「科學」進行價值衡量判斷,中國話語體系中強烈傾向的「科學」更不行。定性與定量研究的爭論還在繼續,這種爭論存在本身就是有意義的——它可以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不是唯一的。


哲學家笑而不語:「你們那……naive!」


不是science
是chaos


首!先!要!定!義!什麼是「科學」和「社會科學」。


首先,科學是什麼?科學是對於一種特定對象的特定研究方式。
所謂的特定對象,就是客觀經驗之物。之所以說是經驗之物,是為了將其和哲學、數學區分開來[1]。當然,也是為了將其和倫理學議題和美學議題區分開來。

接下來的問題是關鍵,我想就歷史學是不是科學,來探討一下這類問題。我知道歷史不是社會科學,但是這無關緊要。
基礎 0:硬科學是科學。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
歷史學有兩重意義,第一重,研究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情。因為過去的很多事件都並沒有完整地記錄下來,或者是記錄下來了但卻分散在各地,還有就是不同的敘事者會採用不同的視角,如果想得到史實的話,最後還是要通過自己的綜合。換而言之,在這一意義下,歷史學是還原歷史的學科。也就是俗稱的,撿破爛型的學科,或者是收藏雜物型的學科。
這種行為在物理學中也有,我們總會去搜集信息,通過各種手段,比如說觀察,比如說做實驗創造一個我們想要的環境進行觀察,然後記錄實驗結果。

但是如果伽利略僅僅是在比薩斜塔上扔 1000 次球,或者現在的物理學家們僅僅是不停地開動 LHC 進行對撞和記錄,那麼他們僅僅是做機械運動罷了。
僅僅擁有觀察是構不成科學的,我記得在很早很早以前,至少在波普爾之前 100 年以上,就有人說過,科學的關鍵是歸納。這一點沒有錯。

所以,一個好的歷史學家,絕不僅僅是羅列或者是搜集史實,就像一個喜歡逛雜貨店,買回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的人那樣。他們絕對不會滿足於此,因為人類的好奇心會推動他們,問他們:這是為什麼?並且,他們在羅列出來了一大堆原因之後,會從中找出所謂的主要原因。
這似乎和科學家乾的事情也沒有什麼區別。伽利略當年不就是通過思想實驗,剔除了其它因素,然後確定力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的嘛……

當然,現代物理學和古代不同,甚至,物理學從建立之初就有著一種嚴謹的風格。這和歷史學不同。原因也很簡單,物理學本身就是依附於數學的,從而得到了較高的組織性[3]。但是像是歷史學,依附的對象是個體的人,而人類的心理學至今也都沒有弄清楚,而且即便研究清楚了,社會學或者是歷史學和心理學的關係,幾乎和有機化學與量子物理的關係一樣遠。

當然,有人認為,無論是歷史還是社會,都是獨特的,而科學所研究的對象應該是普遍的。但是難道歷史就沒有普遍性嗎?歷史上那麼多場戰爭,都沒冠以戰爭之名,雖然其形式從冷兵器一直變化到了精確制導武器,但是其本質沒有發生改變。的確,歷史中的每一個塊都顯得比物理學中的塊要大一些,歷史上值得注意的事件個數,加起來或許也到不了一摩爾,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其進行劃分和研究,在特定的情況下,將某些事件視作一類的,並且從中找到規律。
當然,這裡說到規律。就不得不提到可證偽性。
科學總結出來的規律是可證偽的,並且大部分都沒有被證偽。但是歷史規律卻似乎經常經不起檢驗。那當然,如果質子有意志的話,看到自己的同伴被 LHC 加速對撞了一次變成那個慘樣,自然會想方設法地避免自己也遭遇相同的境況。人類是會學習的,就像一個遞歸函數那樣,而要求解一個遞歸函數的表達式,可是比知道兩點求直線的方程複雜多了。

要說相容性,歷史規律和科學有什麼不相容的呢?近代科學中一種讓人覺得狂妄而驕傲的主張便是:凡是發生了的,都是可以解釋的。

所以,與其說歷史學是或者不是一門科學,不如說,能否用科學的方式來研究歷史。當然,社會科學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我們不能做實驗,我們只能觀察,我們只能觀察一場戰爭,觀察一次金融危機,而不能為了研究去引發一場戰爭,製造一次金融危機。這也是為什麼硬科學可以快速發展,而越是和人相關的科學,在組織度上就越難提升的原因。包括生物學也是這樣,我們自然可以通過人獸基因混合來得到些什麼東西,或者通過敲除制定的基因來研究基因對人的影響,但是這是倫理上不可接受的。類似的還有化學中的某些成分是否有害的研究。為什麼有些人對黃金大米的反應那麼激烈?因為大家認為這涉及到了倫理學上的問題。

社會科學同理,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方式來進行研究社會,而得到的東西自然也就可以冠以科學之名。
更準確地來說是,劃歸為社會科學的東西,應該用科學的手段去進行研究。當然,也有命名什麼的也有可能單純是胡來。

由於學科分類越來越細緻,所以並不是所有過程都可以歸入科學的過程中,比如說物理學研究需要 LHC,但是建造 LHC 卻絕對不屬於物理學的範疇,而屬於工程學,這就像是製造燒瓶的不是化學家而是工人那樣。社會科學由於組織度還不夠高,所以很多方面的內容會混在一起,這也是無可避免的。

當然,社會科學中會存在很多問題,最為典型的問題就是,很多人不是從事實出發進行總結,而是首先做出一個假設,然後去找材料印證自己的想法。但是這種錯誤可不止是社會科學家會犯啊。在那種情況下,做出來的東西的確不算科學而算是不科學乃至偽科學,但是……

[1] 物理、數學、化學,生物學等這些科學類的可研究的東西與哲學的關係是什麼?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20936/answer/14384714
[2] 科學、非科學與偽科學的關係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70043/answer/14933922
[3] 所謂學科的組織性,就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好了。邏輯學和數學的組織性是最高的,最為有序的,相對來說,物理學略微次之。而墊底的基本上都是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


不是科學 經濟學 哲學 心理學 等也不是科學


本來一直以為是科學來著,上了一段知乎發現也有可能是玄學。


不是,很乾脆。跟物理化學完全不是一個範式


算是瀉藥吧
簡答一下,社會學和社科是兩個概念,從這個名詞發展的歷史來說之所以冠以科學,主要不是因為學科分類的原因(如果分科的話,社會學就夠了),而是指人們開始積極主動的用較為成熟的研究自然科學的方法甚至理念去研究人文學科,而不再是以假設空談為主。量化統計是基礎的方法,實驗是重複性檢驗的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網路時代社會科學因研究方法更新前景廣闊
當然,現實是,雖然叫社會科學,但各個學科分支中並非都那麼接近科學方法和科學理念,心理學研究就不是所有人都在用科學去整,顯然哲學更不是,歷史倒未必不科學,至少搞考古搞考證的一直很需要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可是在某些高校的學科分類中這些學科都歸為所謂的社會科學。唉,世界上文不對題的很搞的事情多了去了,與其計較名詞解釋,不如多關注點實際發生的事情


此問題居然也有這麼多不同答案,都是沒有上過科學哲學課么?現在普遍認同觀點,我們所有的學科分為人文學科和科學,科學又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社會學,經濟學都屬於社會科學範疇。那那那,再科普一下,所謂社會科學,簡稱就是社科,相比上大學的時候都有聽過社科處吧,就是這個社科,社科的標準定義就是,用自然科學手段研究社會相關學科,形成的就是社會科學。因而,它肯定是科學咯。再再科普一下,我們都知道科學,那麼什麼是非科學,我猜有人會說就是偽科學咯。錯,非科學,指的就是如宗教學,神學,美學乃至哲學這樣的無法用科學手段研究證明對錯的學科,科學關心的是真理,而非科學更關心善和美。


周孝正說不是,我認為也不是,只有數理化才能叫科學


社科只是在研究上遵守了科學的方法論而已,僅此而已。


個人認為科學偏重於用特定方法總結抽象出規律,用以認知和解釋認識對象的過程或結果。其最本質的特徵是存在一種規律能用於解釋現象,物理化學數學地理等成熟的學科都是如此,並根據規律去改造它。所謂社會科學都是為目的服務的吧,如果以自然科學的定義標準,社科不能稱之為科學吧,對社會現象而言,它有其特殊的認知方式。


作為學法學的,在申請簽證時候無法申請科學工作者簽證,還要給同伴一陣解釋。好傷我的心。


從科學角度說
1.科學是由事物動因引發的對事物確定而明顯的知識。
這個是我搜來的,法蘭西學院的一個有年頭的定義。。

也有說法是,2.科學就是極力揭示自然真相,並組織起有體系的知識。

科學是目前世界主要的意識形態。因為主要,所以會有較多許可權。

再說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是一個大類,和社會學不同。社會科學是以科學的手段研究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
印象里是一群因為方法和研究結論不容易被證偽而被排斥在自然科學之外的學科。經濟學,史學,政治學,新聞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教育學,地理,等等,都被算在這個大範疇里。心理學也在,也有人說不在,到底在不在我也說不好。
語言學到底在社會科學裡,還是在形式科學,也沒法說清楚。

再回到主要的問題,社會科學到底是不是科學?
從法蘭西學院的定義來看,顯然不能成為。因為這類學科里,很少能有確定而明顯的知識。
但是從極力揭示自然真相,並組織起有體系的知識來說。社會科學還是能做到這兩點的。
從是否是經驗的,是否可檢驗角度說。社會科學裡的學科有的學科大部分是經驗的,也有演繹的。
很多內容因為研究對象和變數過於複雜,所以檢驗是十分困難的,還會涉及到很多實驗倫理問題。

能夠走進科學這種意識形態中的,就會是科學。走不進去的,在我看來只要研究有價值,也沒必要非進入科學的模式里去。

我知道的就是這麼多。


一般意義上談到的社會科學主要包括如下學科: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法學、犯罪學、教育學、社會學、新聞學、公共關係學、公共行政學、傳播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人類學、組織心理學、文藝學、史學、語言心理學。
http://baike.baidu.com/view/50546.htm#7_3
科學的含義則是: 指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
http://baike.baidu.com/view/3805.htm#1_1
上述學科中的知識,基本都符合這個科學的定義,所以社會科學是科學。
但似乎沒有解答好這個問題。
我曾在周孝正教授的一段講座視頻里聽他提到:社會科學不是科學,這個詞的用法是不對的,應該是社會學科。
本人是學新聞的,所以對這句話印象十分深刻,尤其是到大三的課上的時候,老師還在組織同學們討論新聞到底是什麼?所以我一直以為這個實在是有點兒不科學。
以新聞學為例。
寫稿子的時候有個5W,what, who,when,where,why 這就像個公式一樣,科學的指導著新聞的寫作。
對比f(N)=m(Kg)a(m/s^2)這就是一個公式,科學的描述著生活中各種各樣與此有關的現象。
所以。新聞學的公式只是指導意義,而非客觀規律。此處可以認為是不科學的。
不科學的原因就在於可以有人不按照這個5W的規則,也能寫出新聞稿。
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差別就是社會科學裡有人的主觀意識這個東西。當然現在也有用實證方法研究個人或群體行為的學科,其中人的主觀意識是被假設或者平均化處理的。這樣一來,這些學科就自然而然地科學了。也能夠如同f=ma一樣描述社會的客觀規律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科學是科學。但究竟科學的是否合理,能否經受的住實踐的檢驗呢?


不是科學就沒有科研,沒有科研就沒有項目,沒有項目就沒有錢,什麼科學還是藝術,都是名詞之爭,有錢有paper才是最重要的


社會學起源,有兩種典型的研究取向:
一是人本主義精神,即承認人行動的主觀性;二是實證主義精神,即是科學精神之一。

舉例:自殺是個體的行為,受到主觀意識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但社會學更關注的是自殺率,即由個體行為或事實構成了統計比例,個體的事件或個別屬性被抽象去掉,剩下的僅是表現一般性或普遍性的關係。

這種分析和研究取向,實質是受到科學精神的引導,但這種思路表現在,古典和現代理論受理性主義驅動,而各種後現代主義更多在質疑理性主義。


不是很了解這個,但是我想就我的理解說一下。
「科學」就如同數學或者物理定理一樣,需要必要的依據和可行的證明,我們的很多社會行為(雖然千變萬化)也可以歸入諸多的行為規則,我們的大多數行為也是可以被推理的,同樣存在一個理性研究的可能,我覺得這個研究過程就是所謂的「社會科學」。


推薦閱讀:

有哪些年輕人不知道的歷史?
哲學不是什麼?
如果在四五年後韓春雨的實驗以韓春雨的思路取得成功,那麼我們對韓春雨的評價會有所改觀嗎?
如何看待光明日報評論 「再等韓春雨些時日又何妨」 ?
韓春雨撤稿了,那麼,經費呢?

TAG:哲學 | 社會科學 | 知識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