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語是否過於複雜?


拜讀了 @李曄 老師的答案,李老師從聲調、漢字、語法等各個角度解釋了漢語的複雜,解釋得很合理。李老師提到泰語,我也是個泰語學習者和愛好者,學了三年,希望有機會和李老師交流學習。當中李老師也提到過漢字的難,那我就斗膽的答一下,我覺得漢字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之所以是想像中,我覺得很多把漢語當做目的語的學習者,特別是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學習的留學生來說,在和母語進行比較下,他們都被漢字複雜的外在表象所嚇住,在潛意識裡就產生了一定的心理負擔,而作為對外漢語教師,從小就受漢語漢字的「博大精深」的熏陶和影響(從小就接觸文言文,古詩文,成語,俗語,歇後語,諺語等等,漢字太「精鍊」——一個字,甚至一個短句,一句詩,就能包含很多意義甚至是意境),也會產生漢字很「難」的心理。

先扯點其他的:

首先,難不難這是個主觀問題,就要看學習者定義什麼是難?難和容易的標準是什麼?其次,難不難這是個因人而異的問題,人與人能力、語言背景、受教育程度等等都具有差異性,因而對「難」的理解和定義就不盡相同。最後,單就漢語的漢字就可以分為簡體字與繁體字(大家更熟悉簡體字我就說說簡體字吧),二者不但有區別,就學習者來說,難易程度也會有差別。

正題:

好多人認為漢語難,包括留學生說漢字難主要體現在漢字寫法難,認讀難,記憶難,我覺得,漢字並沒有那麼「難」,那麼,我就單從漢字的角度說說吧。

一、從漢字特性來說:

1、性質:漢字是具有表意性的語素文字。

世界上的文字類型有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它們大致標誌著文字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元號系統,屬於表意文字。既然是表意文字,那麼,漢字的形體(漢子又被稱為方塊字,整體呈方形)圖畫性很強,理據性也很強,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民族所使用的表音文字(如英語)有很大不同,漢字的形體(或整體,或部件)往往可以表示意義,而表音文字的形體和意義之間關聯不大。如:「采」可以看到用手在植物上部採摘的動作,「囚」 人被囚禁在密閉空間的形象,「孕」人體中懷有幼小生命的情形,而表音文字,比如a,b,c,除了表示一種發音外,沒有其他實在意義。所以,漢字本身就具有表意性質,不像英語,音和義還要分開,要分別記憶,還要記住二者的關聯,不能混淆,不能亂搭配,不然,寫的和意思就不搭配,讀者更不明白所要表達的意義。

2、結構:部件是構成單位,筆畫是最小單位。雖然漢字筆畫很多,但是,漢字的基本筆形也就有八個:「點、橫、豎、撇、捺、提、鉤、折」,然後,由這些筆畫組成的構字單位——部件,有的字只有一個單獨的部件也就是獨體字在漢字中也佔有一定的比例,如「日、月、山、木、上、下」等等,而且,漢字的構造看似很複雜,但是,部件與部件之間的組合關係也可以進行分類,只有八大類:

左右結構(信、稱,結...)

左中右結構(撤,衍,湖.....)

挾中結構 (乘,燕,贏)

上下結構(家,早,霜)

上中下結構(熒,黃,卓)

品字形結構(品,晶,森)

全包圍結構(團,固,圍)

半包圍結構上三包:向,風,鳳,同;下三包:凶,函,畫;左三包:匪,匠,病,尾;左上包:眉,病,尾;左下包:逃,建;右上包:可,氫,包)。所以說,漢字的筆畫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而複雜,漢字的構造又那麼有規律性和可辨性,對外漢語教學中,可以運用這些規律,漢字就不會有那麼難學。

二、從漢字數量來說:

漢字數量很大,但常用字有限。

有的字典收錄漢字量很大,有的達8萬多字,這往往給漢字學習者造成很大心理壓力和負擔。然而,根據統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覆蓋達99% ,因此,常用漢字不過3000字左右。

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94.

既然題主提到英文,就以英文做對比吧。英語而言,從最低要求說吧,大學英語六級水平(辭彙量5500個左右)不一定能完全讀懂這些英文報刊:

今日美國(USA Today)

USA TODAY: Latest World and US News 中的所有美國國內新聞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ttp://update.wsj.com 中的經濟類辭彙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http://www.nytimes.com 國際新聞中的有些辭彙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Los Angeles Times

紐約每日新聞報(New York Daily News)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Washington Post: Breaking News, World, US, DC News Analysis 中的政治辭彙

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http://www.chicago.tribune.com

基督科學教箴言報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所以說,英語的專業辭彙量還是很大的,而且,很多都很常用。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應該向留學生們過渡強調漢字的「難」,然他們有過多心理壓力,而應該向學生們灌輸常用漢字數量有限,並且和英語相比不算多這種理念,從而增強學習者信心。

綜上,漢字學習,其實沒那麼「難」和複雜。


其實我覺得漢語還算好,起碼語法不複雜,沒有動詞變位、沒有名詞的性數格,而且只要略了解漢字的演化,就會覺得漢字書寫還是蠻有邏輯性的,因此我一直覺得漢語是個優秀和優美的語言

每次有外國人問我漢語好不好學,我把這兩點一說,都會讓他們覺得釋然,特別是我手頭有一、兩本教外國人漢字的書,對漢字演化有比較清楚的注釋,給他們看過後,都會讓他們感到有信心學

至於漢字的四聲,老實講,我沒覺得是種問題。因為學了一年古希臘文,實際上古希臘文也是有抑揚頓挫的讀音的,甚至重音位置不同會是不同的詞或是動詞的不同變位(例如極常用動詞ποι?ω「相當於「做」」的變位),直接影響到句義的理解。法語也有重音,有時重音不同詞義也不同,或者相同寫法,卻可能是兩個不同的詞,舉個例子,il a plu ...,可以指「下過雨」(pleuvoir的過去分詞),也可以指「他開心了」(plaire的過去分詞),此外,plus這個詞的讀音也和plu一模一樣,因而不放到上下文中就無法確定

說到漢字辭彙量,只要掌握了常用的幾百字,也基本能交流,甚至讀書讀報。記得在網上看過,有3000到5000字辭彙量念大學已經夠了,但國外念大學,以英語為例,得掌握起碼上萬辭彙量才夠。漢字最大的優勢是拼詞,因為每個字的意思基本確定,造新詞只要把字拼成詞。我總愛拿「車」字給我的外國朋友講解,通過疊加別的簡單詞,我們可以拼出「火車」、「汽車」、「公車」、「馬車」、「房車」……………………新辭彙,但在其它語言中(特別是英法),就得分別記憶多個沒有聯繫的新辭彙,這點比漢語差遠了

SARS流行那年春季開學時,我認識的美國朋友的一位年輕朋友來上海復旦讀漢語,SARS前撤走,只讀了三個月的漢語。我們後期交流基本只用漢語,帶他去餐館吃飯,也可以看菜單自己點菜。現在認識的一些瑞士朋友,在國內學過三個月到半年的漢語,也能用漢語作簡單交流,也能書寫一些漢字。所以我不認為漢字書寫對外國人來說就一定是難事,關鍵還是得找到教的竅門

因此,真沒覺得漢語有多複雜


也別刪大部分可有可無的字詞了,一步到位直接回到結繩記事得了。這樣才夠簡單。

-------------------------------------------------------------

1,字詞多, 許多字詞詞義重複,一個漢字往往有許多讀音,不同的讀音又有不同的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所表達的意義又是不一樣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

領導:你這是什麼意思?小明:沒什麼意思,意思意思。領導:你這就不夠意思了。小明:小意思,小意思。領導:你這人真有意思。小明:其實也沒有別的意思。領導:那我就不好意思了。小明:是我不好意思。

這一段話應該是題主論點的最好支持例子,可是這話複雜難懂嘛?我想只要一個智商稍微正常的青少年都能懂這句話里各個「意思」是什麼意思吧?如果照題主的想法,把所有的「意思」都換掉,用其他的詞來表示,這樣到底是複雜還是簡單?另外,其他語種就沒有詞意的重複,字音的區別,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之下的不同含義了嗎?2,感覺古人造這麼多字詞就是為了寫詩能對偶押韻,。

應該是先有漢字的音形意,才有對偶押韻這樣的技巧。漢字最大的特點是獨體,單音,這樣才造就了對偶的可能。

3,古漢語還和現代漢語字詞交織在一起。還分書面語、口語、外交用語、文言文、成語,。

實際上就只分書面語和口語,後面什麼外交用語,文言文,成語歸於書面語和口語的範疇。

4,語言是一種工具,過於複雜是否合理,而且不利於推廣到其他國家地區,漢語能不能簡化,比如刪減大部分可有可無的成語字詞、外交用語等,日常生活和寫作用口語,像上世紀的簡化漢字一樣。

感覺題主很有所謂「大一統」的思想嘛。簡化漢語推廣到其他國家,知道啥叫削足適履嘛?

漢語雖然相對來說繁雜,但是基礎的運用實際上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辭彙。漢字據說總數有8萬多,但是日常使用3500個就夠了。3500個字,這樣也叫複雜嗎?


我也裝一把逼,反對得票數第一的答案!

關於漢語難不難,我以前用過一個老外學漢語的血淚史的帖子回答過,可以看這裡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93676/answer/16222865。

我做過7年對外漢語教師,這個問題我還是想從我的視角再回答一遍。這裡我想說一個概念,漢語有點像圍棋,形式簡單,變化無窮,難於上手難於精通……

漢語第一難:聲調。

聲調是所有外國漢語學習者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漢語的母音輔音搭配過少過於簡單,往往聲調一變意思全變,很多學習者的漢語已經很不錯了,但是聲調還是一塌糊塗,幾乎所有的老外聲調或多或少都有問題。

大家可以看這個圖體會一下。

漢語第二難:漢字。

不要說學漢字不難。從我教學的角度來說,我也覺得不是那麼難,但是從學習者的角度來說,看到漢字的那種文化休克之感是難以體會的,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很多漢語學習者半途而廢了。我曾經學過一點泰語,放眼望去就是一排排的小鳥,這還是簡單的,同樣是歷史悠久的象形文字,如瑪雅文,看看下邊的圖,大家體會一下。

漢語第三難:語法的特殊情況。

誠然,漢語幾乎沒有時態變化,沒有性別變化,沒有主謂變化,沒有數量變化。但是沒有不代表這些語言要素不存在,在實際交流中,就要靠大量的虛詞保證句子的準確。但是這麼還是不靠譜,於是語法中的特殊情況超級多。

如經典的「了」。「了」有明確的語法意義,表示完成,過去,變化。看這幾個句子。

我吃飯了。

我吃了飯了。

我吃了一個小時飯。

我吃了一個小時飯了。

我吃完飯一個小時了。

這幾個句子的意思都有差別的,幾乎所有的外國人學「了」的時候都會崩潰一下,大家體會一下。

漢語第四難:同義詞。

「能、可以、行」有什麼區別?

「和藹、溫和、慈祥」有什麼不一樣?

「美麗,漂亮,美,美艷」什麼時候用哪個?

「謄寫、繕寫、抄寫、謄錄、鈔寫」這些都是什麼?

每個漢語學習者和漢語老師都被這些玩意折磨過,請體會。

漢語第五難:現代漢語和古漢語。

自五四後,雖然古漢語退場,但是現代漢語中還有古漢語的印記,成語,歇後語,書面語都保留著大量的古漢語的辭彙和語法現象,學生們不是在學漢語,而是在跟三千年的文化死磕……

看這個新聞標題:

醉酒小伙列車上尿濕褲子 乘客脫襯褲讓其更換

這個「其」就是古漢語的用法,為什麼不用「他」請體會。

再如,學生學個成語「四面楚歌」。

老師就要從頭開始講,2000年前,有一個國家叫做秦國……

或者歇後語「豬八戒照鏡子,兩面不是人」。

老師開始忽悠,在唐代的時候…………

體會下,是不是想死了。

漢語第六難:書面語

漢語書面語和口語可以說除了文字和語音,用的簡直是兩種辭彙和語法體系。

一個漢語學習者可能口語交流已經完全沒有壓力了,但是一看報紙和網站立刻休克。書面語開始,專有名詞,政治性辭彙,縮略語,古漢語,古漢語語法,新造辭彙呼呼啦啦地砸臉……

人民日報的新聞標題「一場深刻的思想洗禮」,怎麼解釋?

中電通信董事長強姦相親對象 欲花50萬私了(圖)這又是什麼?

請體會。

漢語第八難:軟實力薄弱。

我們為什麼有興趣英語,因為學英語可以看懂有意思的美劇英劇,可以看好萊塢電影,看《生活大爆炸》我們一樣可以傻樂。

為什麼學日語,因為日本動漫遊戲太有意思了。

為什麼學韓語?韓流各種火啊!

現在漢語火,不是因為軟實力上的,而是因為中國經濟,老外學漢語的目的很單純,有錢賺嘛。但是這種感覺難以形成內驅力,學生在學完了之後也難以找到有趣的文化資源加強鞏固。

這幾年好一些,但影響力還是不夠,特別是國際化影響力。

影響力小了,沒人了解中國文化,學習的時候完全不知道中國人在說什麼想什麼,難度也就上去了。

這裡還請總局開眼,放鬆審批,多讓文化產品走出去,這樣漢辦的努力才不至於白費。

這裡不用體會了。


Hànyǔ gēn Hànzì shì liǎng mǎ shì。

Xián nán xiě Pīnyīn。


首先我覺得如此問不免太籠統。首先,你是指漢語普通話?漢語粵方言?此外,漢語言與漢文字是兩個差異極大的東西。言語屬於生物本能,可以在幼時「無痛」習得。而文字是社會技能,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熟練。

從語言的語義系統來說,如同曹夢迪所說,任何語言都會有一詞多義,雅俗之分,古今之別等。

從語言的聲音角度講,漢語普通話的聲音系統中就有著許多常用聲音之外的聲音。比如南方人常常不分的z c s,zh ch r。此外,能夠聽懂和沒有口音是完全不同的要求。不能說因為我們能夠聽懂或說猜測對方的用意我們就說他掌握了某種語言。也許某個學過一些粵語的母語為普通話的人能夠聽懂一些粵語對話大概意思甚至還能來兩句,但如果他因此認為廣東人聽不出他是外地人那他就打錯特錯了。我想,許多出國前未經外語訓練的早年移民同樣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了交流的程度。《星球大戰》中的猶大大師從來 主語 賓語 謂語 的順序的說話,但我們僅僅因為這個就他會英語的認為,就大大滴錯了吧。因為那恰恰不是英語的地方。要想說的地道,聽不出口音,學任何語言都將難於上青天。漢語的三聲如果出現在其他三聲前便會變作二聲。比如你好的你。(如果將你念作三聲便會覺得像復讀機)而並非所有三聲相連都會出現連音變調現象,比如買好酒的買字。這是因為連音變調取決於語法結構。買是動詞與後面的好酒結構較鬆散,因此不變作二聲。(事實上即便這裡也不讀完整的三聲,而是三聲的前半部分)所以,在「老李買好酒」中,老變二聲,好變二聲,其餘不變。

從語言的語法角度說,漢語同其他語言一樣,有著所有語言共有的特性也有著其自身的特點。同樣,你不能因為對方蹦詞而你能聽懂就認為漢語沒有語法。如果說某句話你聽著怪怪的,那就說明這句話在你的心理語法手冊上有一條被違反了,至於漢語語法書有沒有那只是研究力度問題,不能因此否認心理語法的存在。舉個例子:比較普通話: a你先把這塊肉切切吧!b把這塊肉,你先切切吧! c.這塊肉把他饞死了。d把他,這塊肉饞死了 同樣是賓語前置,為什麼b似乎沒問題,而d完全彆扭?答案是在ab中你是結果的起因,而cd中的他不是起因。粵語中的句末虛詞有:呀aa3,嘅ge3,?gaa3,喇laa1,囉lo1,啫zek1,嘞laak3, 囉lo1, 咯lo3, 嚇haa2, 呵ho2, 吖aa4, ?gaa4, 喎wo5, 啩gwaa3, 噃bo3, 喎wo3 and 咩me1,未mei6,先sin1,添tim1,呢ne1,嗎maa3,嗻ze1,咋zaa3,噃bo3,呀嘛aa1 maa3,啦嘛laa1 maa3,咖嘛gaa1 maa3,咋嘛zaa1 maa3,之嘛zi1 maa3 等三十到九十個,你知道何時用哪個么?

至於說詞語,我同意夏曼迪的看法,漢語片語規律性較強。漢語的「自洽性」源自相對單純的語素來源。即便是近代由日本泊來的辭彙也大都源自漢語自身。而像英語這種大量使用其他語族詞根造詞的語言便有著生活辭彙與科技文化辭彙的嚴重斷層。

最後,漢語的書寫系統固然難學。但像英語這種距離拼音文字越來越遠的文字也未必像想像中的那麼簡單,以至於出現ghoti可以念出fish這個常歸於蕭伯納的語言趣聞。(tough中的gh;women中的o;nation中的ti)此外,或許漢語在閱讀方面具有優勢也是有可能的。有研究指出閱讀漢語與閱讀英語具有不同生理基礎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 而漢語漢語失讀症的流行率只有1.5%,而英語人群有5-6%。http://guardian.co.uk/educatio...

也沒說個所以然來,希望能繼續討論。


有篇挺有意思的文章,對漢語與英語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劣勢做出詳細的分析。我想或許能為你解答一二,我將貼上作者的原帖地址,雖然要看原帖需要註冊,但我認為對一個寫出科普性的精彩文章的作者,以這種方式表達最起碼的感謝是需要的!

————————————————————————————————————

註:這篇文章是@冷哲 這龍的天空寫的,現在冷哲已經來到了知乎,非常感謝他給我帶來的啟發式思維,在此鞠躬。

提示信息 - 龍的天空lkong.net

首先要承認標題只是個噱頭。總看到有人在爭論到底漢語是先進還是落後。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是就用點通訊和存儲上的概念來聊聊為什麼漢語是一種非常先進的語言。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以下的論證都是基於實際的實驗數據,但是計算都很粗糙,而且實驗的規模都不大。換句話說就是,雖然在這裡漢語佔優,但是換一批實驗參與者,可能就倒過來了。現在實在沒有什麼特別全面的測試。所以下面的數字大家看看就行,不必太過認真。世界主要語言的效率其實都已經達到當前人腦的一個瓶頸了,總體看差異不大。我的目的也主要是打擊一下逆向民族主義者。

一、語言水平高低的評判準則

口語,放在今天來分析,實際上是一種通訊協議。就是說,語言實際上是把人的思想通過發音器官變成一串頻率不同、波形不同的聲波,然後有另一個個體的聽覺器官和相關的腦部組織重新轉變回思想。通訊協議,就是一個規則,一個規定了應該如何把思想/信息轉變為易於傳輸的信號的規則。計算機上,通訊協議基本上有這麼兩個評判標準:傳輸效率和抗噪能力。所謂傳輸效率,是說,在單位時間裡,按照該通訊協議能夠傳輸多少信息。所謂抗噪能力,是說這種通訊方式能夠在多大的噪音下仍然保證絕大多數信息正確傳輸。

傳輸效率又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編碼效率,一個是傳輸速度。編碼效率是說,這個通訊協議能夠把一個信息用多短的一串信號來表達。傳輸速度是說一段信號,能夠以多快的速度傳輸。

評價一種語言的口語是否先進,就要分析上面這幾個問題。

文字,則是一種數據存儲方式。存儲格式的要求與通訊協議不同。存儲格式要求存空間小、讀寫速度快。相比於讀取速度,書寫速度是次要的。這是因為平均下來一次書寫對應很多次閱讀,而人在閱讀文字上花的時間一般遠遠大於書寫。尤其是現代社會,手寫越來越少,計算機輸入、列印、印刷都大大加快了記錄文字的速度。而閱讀速度卻沒有多少提升。因此在現代社會,閱讀速度就在定義文字水平上佔據了更重要的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下面的討論中「音節」均採用西方語言學定義。粗略地講就是一組連續母音與其前後的輔音共同構成一個音節。比如To、Bliss、Strength是單音節,漢語Ba、Chuang也是單音節。雖然單音節詞的發音長度並不完全相同,但至少是可比的。

二、語言的分類

這個世界上的語言大致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分析語(或稱孤立語),一種叫做綜合語(其下又劃分為黏著語、屈折語等子類型)。簡單地說,綜合語可以通過改變詞的形態來表達不同的意思。而分析語則單純通過詞與詞之間的關係來表達不同的意思。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

中文(分析語):我昨天告訴他了。

英文(綜合語):I told him yesterday.

英文你首先可以看到told和him兩個變形。其中把tell變成told表示過去發生的動作,把he變成him表示客體。而中文用昨天來直接指明時間,如果不指明時間則需要用「已經」、「過」之類來表示過去,而並不改變詞的形態。中文還通過各自的位置來體現誰是主體誰是客體。

實際上,英語已經是綜合語中非常接近分析語的了。比方說英語的未來時態用的詞形和一般時態沒有區別。而很多其他語言中不同的時態都是用不同的詞形來表達的。再比方說英文對於各個詞的位置有明確的規定。而很多其他綜合語,諸如拉丁語中,詞的位置可以不固定。換句話說就是可以說出這樣的句子:Him yesterday told I。然後通過詞形里的主格詞形和賓格詞形來判斷究竟是誰告訴了誰。

這是非常糟糕的,因為在讀取的時候,總是有先後的差別。我們希望的讀取順序是:先讀取我們的大腦需要先處理的部分。分析語天然就有這種優勢。很多綜合語在逐步的發展中也確立了類似的規則,比如拉丁語的後裔之一——法語。

上古古漢語也曾是一種綜合語。但是由於漢字的限制,古漢語的詞形變化僅存在於口頭中。比方說文言文中的使動用法,如「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中的臣(使臣服),在上古時期,是需要在漢字發音前加「s-」音來標識的。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綜合語的詞形變化。

有人認為現在的漢語仍然帶有一定的綜合語色彩,他們認為加入諸如「了」、「的」這種助詞實際上就是詞的變形。這種看法就只能見仁見智了。

從整體發展趨勢來看,世界各地的口語都是從綜合語向分析語發展。雖然不能說分析語就一定優於綜合語。但是這個趨勢說明分析語的某種特性符合歷史的發展。這個優勢就是數據的壓縮。

三、數據壓縮:分析語的高超之處

當年計算機發展到了新的時代,人們開始研究如何在計算機上存儲視頻文件。一開始的方案極其簡單,就是把一幀一幀圖像全部都存儲下來。但是這無疑是低效的。因為這裡面的冗餘信息太多。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夜晚的場景,畫面上很多地方都是黑的。何必把每一個點的色彩反覆記錄呢?所以接下來的一個思路就是,不再存儲每一幀圖像的完整信息,而存儲下一幀圖像與上一幀圖像之間的差異之處。兩幅圖像中顏色一樣的部分全部跳過。

分析語恰恰就具有這樣的效果。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在用漢語談論昨天發生的事情時,只需要一開始提及「下面這些事情都發生在昨天」,後面就再也不必提及時態了。而英文,則需要反覆使用時態來表明這事情發生在過去。在交流時你需要時刻考慮時間、主格/賓格、數量、主動/被動。這對交流是有影響的。當然熟練使用這種語言之後會大大降低考慮這些的時間,但是即便熟練的綜合語使用者還是會在這方面犯錯。在上下文的幫助下,這些變化都可以省掉。時間變形,可以依靠在第一句中加入時間狀語完成描述,其後描述相同時間段的句子就再也不用考慮描述時間了。這就是分析語的數據壓縮能力。

當然,這並不是說分析語就一定優於綜合語。在缺乏上下文的情況下,一句綜合語可以用比較簡單的形式傳遞比較多的信息。但是隨著人類社會交流量的上升,一次交流的上下文就變得豐富起來,很多在單詞、單句的條件下很有效率的信息交流方式,也就顯得越來越冗餘了。因此世界上的各個主要語言紛紛向分析語靠攏。

另外,有的人認為分析語劣於綜合語,他們是這樣說的「綜合語只用幾個字母組成一個詞綴就能表示一個特定含義,而漢語做不到」。這就是沒有看到,在當今世界上的實際交流中,上下文總是很豐富。這種變形的方式在單句下很有價值,但在實際交流中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關於各個語言的表意效率,也就是信息密度,2011年法國里昂大學做了一個實驗。http://www.time.com/time/health/article/0,8599,2091477,00.htmlhttp://ohll.ish-lyon.cnrs.fr/ful ... o_2011_Language.pdf

這個實驗里,研究者找了59位不同語言使用者,其中包括英語、法語、德語、日語、漢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為他們提供了20段文字,這些文字都翻譯成各自的語言。然後請這些人分別用正常語速朗讀。研究者全程錄音。

然後研究者計算所有音節數量,計算朗讀中表現的義項(表意的基本單位)的數量,然後得出結論。當然,這個實驗並不能完全準確地表現各個語言的差異,但是還是可以用來定性的。

其中,漢語信息密度為0.94,位居第一。英語信息密度為0.91,位居第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距離分析語更遠的法語(0.74)、德語(0.79)、義大利語(0.72)、西班牙語(0.63)的信息密度,都比到英語低。而日語信息密度為0.49,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日語的表意方式與其他語言不同。

此處信息密度是通過計算每個音節所包含的義項數量來獲得的。由於義項的數量是從原始文本——英文版里統計的。而翻譯之後有可能會增加或減少義項。為了防止翻譯過程中的扭曲造成數據標準不統一。各個語言的文本都被單獨翻譯為越南語,然後與各自越南語文本中每個音節所包含的義項數量相除,最終得到比較公平的數據。

這讓我不由地想到,經過大規模注水的現代漢語信息密度還是這麼高,那麼文言文究竟已經高到了何種地步?很遺憾沒有這方面的研究。不過,根據使用頻率進行加權平均,現代漢語平均每個詞中的字數差不多是1.5左右。在文言文中,其中很多都是用單音節詞表達的。折中一下,我猜想文言文的信息密度達到現代漢語的1.25倍應該是不成問題的。這在古代更是個恐怖的數字。因為拉丁語可不是比現代歐洲各主要語言簡單。受到古代文字記錄空間的限制,漢語的顯然在文字記錄方面更加佔優。這也許就是我國古代文字記錄非常豐富的原因所在。

有人質疑說,有時候一個很長的音節意思很簡單,而一個很短的單詞意思卻很複雜。這種情況當然是存在的。我需要說明的是,所有複雜事物的優劣都是一個統計概念,「高」並不是絕對在任何條件下都高,而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高。如果一種語言平實交流平均下來就是比另一種語言多用一個音節,那麼很顯然其表意效率都是很低的。

還有人說,音節不能作為衡量信息密度的單位,因為不同的音節,發音長度很不一樣。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事實上我下一節就要講到英語與漢語發音長度的問題。英語單音節平均發音長度比漢語長。因此在口語的信息密度方面,漢語的優勢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可能由於漢字與讀音是分離的,理解和朗讀無法同步進行,所以用漢語朗讀,就會比較慢。里昂大學的這個實驗中,漢語朗讀者每秒朗讀5.18個音節。大大慢於其他語言(英6.19,法7.18,德5.97,意6.99,日7.84,西7.82)。因此在朗讀中,漢語傳遞信息的效率比較低,換算出來的朗讀信息傳遞效率為英1.08、法0.99、德0.90、意0.98、日0.74、中0.94、西0.98。

當然,以上里昂大學的研究也受到了一些批評。有人覺得做的太糙了,而且有些地方不能自圓其說。比如按文中數據明明日語表意效率明顯低,但作者又說其實一分鐘內各個語言表達的信息量是差不多的。

四、傳輸的優勢:聲調

口語信息的傳輸,是通過聲音完成的。聲音一般分為四個部分:音質、音高、音長、音強。對於語言的一個音節來說,音質指的是其中輔音與母音的組合。其他三個都很好理解。

一般現代語言不太規定音強,因為這實在無法在各個人之間得到統一,而且受到說話人的距離、情緒、身體狀態等影響。此處需注意,英語中的「重讀」,實際上是音高變化。

而剩餘的三個元素,則都在語言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我們拿漢語舉例,音質很容易理解,就是發音除去聲調。而聲調本身則分為音高和音長兩項。

漢語普通話的四聲,是四種不同音高變化模式。一聲是保持音高。二聲是音高由低到高變化。三聲是音高從高到低再到高。四聲是音高由高到低。雖然我們當年語文課里說輕聲是沒有聲調,但實質上輕聲是縮短音長。輕聲一般是縮短音長的四聲或一聲(有時音高很低)。不過輕聲很短,比較難以聽清,所以普通話中僅作為特定用途使用(語氣助詞、複數標誌等)。

英語的重讀實際上是音高的差異。所以嚴格地說,英語是有聲調的。只不過英語的音調只有兩個:高和低。但是英語中音調僅用於部分音節。除了表示疑問、強調等情況,通常英語單詞不變調。除少量英語單詞(如Record)外,英語單詞不藉助音調來區分不同的詞義。英語的確使用音長要素(如Sheep和Ship)。由於英語一般只用音質和音長來區分詞義,所以一般也認為是一種沒有聲調的語言。

首先從編碼效率上,我們可以說漢語就是世界上編碼效率最高的語言之一。漢語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使用音高來區分不同單詞的語言。因此從編碼上說,漢語發音的表意能力就比一般語言高出一個維度。也就是說,使用單個音節,漢語能夠表達的不同信息的種類,理論上最高可以達到一般外語的4倍。

為什麼外國人學漢語學得這麼辛苦,而中國人學英語則沒有那麼辛苦?就是中國人是已經掌握了在發音是音高變化,現在再去學低級的兩個固定音高。而在學習漢語中,很多外國人最吃力的問題之一就是聲調,因為只習慣於兩個固定的音高,而沒有聽到過、練習過在發音時連續變化音高。

有人提出,聲調本身會影響發音速度。這當然是存在的。比方說二聲,要求發音時音調逐漸上升,要表現出這個,發音時要表現出兩個音調,自然是要比單一音調要費事。但是聲調的好處在於,能夠在同一組輔音和母音組合的基礎上產生出多種不同的發音,所以就不必藉助更多的輔音來區別兩個具有類似發音的詞(比如英文life和light)。英文音節中,輔音-母音組模式的音節,發音確實比漢語略快。但是其他模式,諸如輔音-輔音-母音組-輔音(Blight),或輔音-母音組-輔音,往往就比漢語發音慢了。而輔音-母音組模式的音節,由於英語缺乏音調,所以數量遠小於漢語。整體平均下來,英語單個音節的發音應慢於漢語。

對於「英語單個音節的發音應慢於漢語」這個結論,可能有的人覺得不是很信服。我們來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普通中國人的初等數學能力往往超過歐美。這並不簡簡單單是教育的問題。更關鍵地,這是中文對數字命名結果。

漢語所有數字均為單音節,其中6和9有兩個母音(或按照國際學術便准,三個母音),發音稍慢;0有後鼻音,發音可能稍慢。還有幾個帶捲舌音,可能會稍慢。

英語所有數字,除7以外,全部都是單音節。其中覆蓋了「輔音-母音」結構(如4)、「輔音-輔音-母音」結構(如3),「輔音-母音-輔音」結構(如5),「輔音-母音-輔音-輔音」結構(如6),母音-輔音結構(如8)、雙母音結構(如0,注意一般數字里0讀「ou」,不讀zero,後者實在太費勁了),等等。可以說英語的這些數字大致包含了英語的各種單音節詞的音節結構。當然這裡還沒有最神奇的輔-輔-元-輔-輔結構,但是那個和單母音結構一樣比較少見。

那麼平均下來英語的數字比漢語慢多少呢?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人對數字的短期記憶,實際上是對數字發音的記憶。換句話說,你能記住的數字位數,是由數字發音的總長度決定的。研究表明(見http://deepblue.lib.umich.edu/bitstream/handle/2027.42/26140/0000216.pdf?sequence=1),中國人從小開始短期數字記憶能力就高過美國人。該文獻說明美國大學生的數字記憶長度平均為7.2位,中國大學生為9.2位。美國大學生的短期數字記憶位數,是中國學生的78.26%。換句話說就是,英語數字的平均發音長度比漢語數字高27.78%。去掉英文數字7(雙音節)對平均音長的影響(10%),那麼平均下來,單音節英語發音長度大概比漢語高17.78%左右。

更進一步,中國的數字都是徹徹底底的單音節,因此可以採用絕對邏輯的方式構建整個數字表。九十六,就是九個十加一個六。英語是「九十」(與九和十都不同的特殊詞)加一個六。法語是四個二十加十六。漢語種最簡潔而最富邏輯的結構,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九九乘法口訣表,就是構建在這個基礎上的。其他國家的兒童如果想背下來這張表,可以說比中國兒童難了幾倍。這種語言上的優勢就提高了中國人的初等數學能力。

順便,還有人說,古漢語聲調更多啊,難道漢語越發展越回去了么?這當然是錯誤的。有些音調受說話者情緒等條件的影響,在辨識的時候不確定性因素比較多。這個問題我們將在抗噪能力一節中詳細講解。

五、資訊理論上的優勢

從資訊理論角度來考慮,編碼是很有學問的。舉個例子。我們知道計算機傳輸信息,實際上傳輸的都是0和1。那麼,如果我們傳輸的各種信息出現的頻率不一樣高怎麼辦?答案是,出現越頻繁的,編碼越短。這樣就能提高總體效率。

比方說,我們只有四種信息要傳遞。按一般的想法,自然是把這四種信息分別用00、01、10、11來表示。每個信息都需要用兩位二進位數來表示,也就是說傳播100條信息需要發送200個二進位數。但是如果其中有一種信息出現的概率是91%,而另外三種分別是3%。那麼就可以使用另一種編碼方式:1,01,001,000。平均下來這種傳播方式傳播100條信息需要發送91+2*3+3*3+3*3=115個二進位數。顯然比前面那種效率要高。

世界各主要語言經過了幾千年的進化,其辭彙的長度分布,都比較符合資訊理論的要求。你會發現各個語言中越常用的詞,一般就越短。英語里,我、你、他、她、我們,都是單音節詞。

英文的單音節詞非常豐富,實際上比中文的單音節發音要多,這是因為英文可以在一個輔音-母音組合的前後都添加輔音,來實現各種不同的單音節發音。這樣排列組合下來,英文的單音節詞就是一個比較龐大的詞庫了。但是這就有一個代價,就是抗噪性能低。這個問題我們放在下一節講解。

按西方音節定義,英語的單音節詞的使用比漢語要頻繁。根據統計分析。漢語使用者平均詞長約為1.5字上下。(見《ReadingChineseScript: A Cognitive Analysis》這本書里有一個章節《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Chinese andEnglish Text》),而成年英語使用者平均每詞音節數約為1.4(見http://www.waisman.wisc.edu/phonology/pubs/PUB30.pdf,這也得到了另一個研究的支持:分析10小時的發聽錄音,平均沒詞音節長度為1.38)。

所以,就音節數而言,漢語詞平均比英語詞長7.14%。然而,考慮到英語一個音節比漢語單音節實際上長得多(即便把上一節得到的17.78%折半,也有8.89%)。再加上漢語每音節信息含量大致比英語高3.30%(見第三節數據)。從資訊理論的角度講,漢語的信息傳遞效率基本上比英語高。(是的是的,我知道資訊理論的計算還需要更多的數據,只有平均值是不夠。但是實在找不到啊,只能草草估計了。)

這一點也得到了另一個實驗的驗證(見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111932/)

這篇論文找了8個漢語使用者和8個英語使用者。然後讓他們兩人一組。一組之中,一個人描述圖片(描述者),另一個人根據描述來繪製(繪畫者)。最後對比圖片的準確度。同時觀察描述者的語言。

最後結果是,漢語描述者明顯比英語描述者先開始描述。描述者開始描述與繪畫者開始繪畫之間的時間差,漢語使用者低於英語使用者。繪畫時間,漢語繪畫者低於英語使用者。整體時間,漢語組顯著低於英語使用者。所以漢語組所有都比英語組快。而且越複雜的繪畫,漢語組就快得越多。

繪畫結果,144次繪畫。漢語組平均每次犯8.1個錯誤,其中描述者平均每次犯3.7個錯誤,繪畫者犯4.4個錯誤。英語組平均每次犯13.25個錯誤,其中描述者平均每次犯8.5個錯誤,繪畫者犯4.75個。兩者的差距仍然在統計誤差之內。所以並不算顯著。(嗯?剛才誰說漢語沒有英語精確來著?)

之後,為了考慮繪畫者的技巧差異。讓每個繪畫者直接對照原圖繪畫。結果漢語組反而慢於英語組。

繪畫期間,漢語組使用音節數顯著少於英語使用者。兩組語速(每秒音節數)接近(這個結論與前面的播音速度分析結果一致)。

這雖然是一個初步的實驗,但是還是能看出漢語在交流上的優勢的:用詞更少,時間更短,描述精確水平差不多(如果不是更高的話)。這個實驗還說明了……我國人民美術水平還有待提高……

至於歐洲主要其他語言,根據第三節提到的數據,它們發音頻率比英語高,信息密度比英語低。要那些語言在這方面超過漢語,我覺得可能性不大。

六、組詞邏輯

由於英語單音節詞資源比較豐富,但平均發音長度較長。所以你會注意到英語里單音節詞比例高於漢語,而多音節詞的使用比例就小於漢語。很多邏輯上非常相關的詞由於不得不全部擠入有限的單音節詞庫,其發音就失去了聯繫。這就導致英語的常用詞往往缺乏組詞的邏輯。

比如我們可以很輕鬆地說「公雞」、「母雞」、「小雞」、「雞蛋」。而英語里就成了「Cock」、「Hen」、「Chick」、「Egg」,毫無聯繫。如果常用詞要建立聯繫,那麼英語就必須提高這些單詞的音節數,那麼平均詞長就要上升,從資訊理論角度講,信息傳遞效率就更低了。所以英語只能在組詞的邏輯性上進行妥協。

相比之下,漢語就從容的多了,即便在當前這種信息效率下,漢語仍然能保證絕大多數詞語構造具有邏輯性。因此相比於英語辭彙,漢語辭彙就比較容易記憶。這就產生了一個結果,那就是漢語的常用辭彙量遠遠多於英語。

英文使用者的單詞量和生詞辨識能力可見1995年的以下論文:http://jlr.sagepub.com/content/27/2/201.full.pdf

其中,大學生平均自稱單詞量為16141,經過多項選擇測試發現,平均能夠辨識其中71%的辭彙。也就是說平均大學生辭彙量估計為11460個單詞。老年人平均自稱單詞量為21252,經過多項選擇測試,發現平均能辨識其中80%。也就是說老年人的辭彙量大致為17002。對於從未見過的詞的正確理解概率,大學生為30%,老年人為39%。

沒有找到中國的相關研究。不過這裡是商務印書館的《現代漢語常用詞表(草案)》:現代漢語常用辭彙表

大家可以進去看看自己的辭彙量。我感覺大學生達到五萬應該不成問題。而且這肯定不是一個人的全部單詞量。不過這裡面有些詞是英語里幾個詞合起來的。所以中國人辭彙量未必比美國人高這麼多。但我覺得定性的結論還是可以下的。

另外裡面可能有你沒見過的詞,可以看看有多少你猜不出正確含義……我覺得除了極少數,確實沒什麼難度……

另外,漢語和英語都各自在組詞上有一個弱點。漢語有大量的同音詞,而英語有大量的多義詞。漢語有「攻擊」和「公雞」,英語的Ball既可以是球也可以是舞會,當然還有相關的一些列動詞含義。漢語中,曾經在文言文中大規模使用的單音節多義詞現在大多變成了雙音節單義詞。漢語中真正的多義詞(各個意思之間沒有直觀邏輯聯繫)是極少數。而英語里的同音詞也是極少數。可以說這兩種語言在各自的發展路徑上都做了妥協。

由於英語多義詞比例比較大,所以儘管英語使用者辭彙量比漢語使用者低,也不能說明英語的描述能力不如漢語。另外注意到,美國大學生的辭彙量遠低於老年人,這說明他們並不是已經記下了所有能見到的辭彙,而是在那個年齡段,還沒有足夠的時間記下。因此可以看出,英語一詞多義很多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英語單詞的記憶難度比漢語大。

所以總的來說,由於漢語精簡了發音,並且每音節信息密度較高,這就使得漢語可以有較長的平均詞長,因此組詞邏輯相比於英語就有了一定的優勢。至於其他主要語言,信息傳遞效率與漢語相比差距更大。主要方面都無法相比,這種次要方面就不需要再比了。(不過話說回來法語之類組詞邏輯比英語確實要好)

七、強勁的抗噪能力

前面講到,英語依靠大量的單音節詞才能夠接近漢語的信息傳遞效率。但這不是沒有代價的。

構造大量的單音節詞,就需要在辭彙中使用大量的輔音。輔音分為兩種。一種屬於響音,就是能夠持續發音的,諸如m、n、ng(除這類輔音外,所有的母音也都是響音),一類叫做阻礙音。阻礙音本身發音短促、強度低、音高也很低。只有當阻礙音與母音結合,才能發出強度比較大的音。

漢語普通話中,所有阻礙音都是與母音結合的。而英語以及歐洲所有拼音語言,都大量使用了不與母音結合的阻礙音。事實上,古漢語中不與母音結合的阻礙音是極度常見的,音節結構比現代漢語的諸多方言都複雜。但是後來這種輔音用法就基本淘汰了。具體上古漢語的發音案例,大家可以自行搜索「《關雎》上古漢語朗讀」。雖然學界對上古漢語的具體發音還有很多爭議,但古漢語音節的複雜度在那個朗讀中體現得很好。

消滅獨立的阻礙音,首先加快了發音速度,第二保證所有音都具有很高的強度。但是其代價就是大大縮小了單音節詞庫。不過在上面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代價是值得的。漢語的信息傳遞效率仍然非常高。

那麼我們繼續一個前面提到的話題,是不是音調越多越好呢?

有一個搞笑論調是這麼說的,"我們的普通話叫「mandarin」,什麼意思啊?滿大人,滿族人清朝入關之後,說不出我們的口語,他就把很多調去掉了,把入聲去掉了,說的發音越來越簡單了。然後逼著全國人都這麼說。所以我們現在的口語比粵語要簡單得多。"

這是一個非常愚昧的論調。首先,Mandarin這個英語單詞來自於葡萄牙語mandarim,葡萄牙語這個詞又來源於馬來語m?nt?ri,馬來語這個詞來源於梵語mantrin,而梵語這個詞的意思是官員。換句話說,mandarin的願意是「官話」。而且Mandarin這個詞能查找到的最早的記錄出現於1589年。大家可以查查那時候「滿大人」在哪裡呢。

很多人以為粵語是正宗的漢語發音。這話對,也不對。粵語具備一些中古漢語的發音特徵。但是它也是在中古漢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語音還是有相當大的差異。有人認為北方官話/中原官話的形成,是因為蠻族入侵「污染」了漢語。這個說法同樣,對,也不對。北方官話之所以在中古漢語的基礎上進一步的發展,就是因為戰爭與征服,北方漢民與語言不通的外族加深的了交流,多種族的融合,教育,逐漸把一些發音變得更加容易。

舉一個例子,粵語里白菜的白是Baak6,普通話是Bai2。粵語里尾部的這個k是一個不發音的舌頭動作。這個動作略微改變了原來Baa的發音。但是這個音,如果不費力就很難造成Baa明顯的變化。相比之下,Bai本身就容易發,雙母音ai的發音是通過舌頭跟隨下顎動作完成的。我們知道咀嚼肌的力量比舌頭大,運動也快。依靠下顎完成的ai音顯然比依靠舌頭完成的aak音要容易發。當然這不是一個公平的比較,相比之下普通話Liu、Lang的發音難度與粵語Baak相近,但是這兩個音的尾部都是響音,不需要費力就能發得很清楚。

與這個不發音的k類似的,還有粵語中p和t結尾。這種發音方式正式名稱叫做不除阻的塞音尾。在亞洲很多國家和方言里都有。這應該是古漢語流傳下來的特點。這種塞音尾既不抗噪也不省力。在交流更廣泛、更頻繁的北方方言里是很難見到的,應該是已經演化成其他發音了。

粵語依具體方言不同,有6-10個聲調。其音高變化模式並不超出普通話的四個音調。之所以多出來這麼多音調,是因為粵語還引入了不同基準音高。比方說在一些方言里,粵語的第1、3、6聲都是保持音高,但是這三個聲調各自保持的音調高度不同。再比如粵語第2、5聲,都是音高由低到高變化,但起始音高不同。粵語總共有四種不同的基準音高,分別是do、re、mi和sol。類似的情況在很多南方方言里都存在。

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南方方言聽起來有些像唱歌。大概也就是為什麼吳儂軟語聽起來很好聽。

然而粵語音調最大的問題就是,每一個人音調高低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說話音調高,有的人音調低。沒有一個統一標準。甚至同一個人說話的時候,在低沉、平靜、激動時,音調高低也是不同的。因此,與一個不熟悉的人說話,出現單獨的一個音高或兩個音高,都很難分辨出到底是哪一聲。必須要三到四個基準音高都繁出現,才能判斷準確對方的音高究竟屬於哪一聲。而這些基準音高是否會頻繁出現,這就是比較看人品的了。當然,就漢語的冗餘度而言,一部分音高判斷不準是沒有太大關係的。但這就讓粵語發音多變的優勢大大削弱了。

此外,粵語的7、8、9聲都是短促音,其音高和音高變化模式與1、3、6聲沒有區別。短促音抗噪能力不如普通音長的發音,但它們的發音速度更快。不過在現今人類口語交流中,瓶頸是大腦的思維速度,發音速度太快並沒有明顯的好處。

有人問到底多少個聲調最合適。我覺得這很不好說。現在沒有客觀的評估。但是無論如何有聲調的漢語(及其方言)總是要比沒有聲調的外語強。。

那麼漢語的抗噪性能有沒有什麼證明呢?

有的。出了國,尤其是到了歐美的人,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說英語,相比於當地人來說,總有點含混不清。外語老師總是要求中國人說英語的時候嘴巴要張大、舌頭的運動要有力,甚至要求用牙齒咬住一根鉛筆來訓練唇舌運動。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已經習慣了唇舌微微運動的發音過程。

首先漢語發音具有很高的信號強度。而且由於捨棄了所有單獨發音的輔音,所以一個音節里的母音就能保持更長的時間(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一般覺得漢語說話比英語慢的緣故)。我們知道長時間保持一個信號,也有利於對抗隨機雜訊。發音強度大、母音維持時間長,這就導致,同等發音強度時,漢語的抗噪能力更加強大。換句話說就是,同等噪音條件下,漢語所需要的音量更小。因此漢語使用者發音不必費力,唇舌運動幅度比英語之類明顯小。

八、口語的速度

說到口語的速度,我們先來看這篇論文:http://ldc.upenn.edu/myl/llog/icslp06_final.pdf

其中圖1顯示,根據一些談話樣本,當去掉沉默與噪音佔據的時間後,英語會話者每分鐘一般能夠說160-280個詞。漢語會話者大致是250至400詞(這裡不是字)。這差不多是普通人不受思緒影響的最高語速。所以可以看出,漢語的理論最高信息傳遞能力是遠遠高於英語的。

但實際上受限于思維速度,兩者的速度差距並不大。以下這篇論文研究了在不同語速下聽眾正確聽得每個字的概率。ScienceDirect.com

一般廣播節目的語速在4.3字每秒左右。也就是每分鐘260字上下。高於這個數字,就可能會聽眾接收語音時聽錯。從上文可以看出,年輕人在對方語速達到約650字每分鐘時(即吐字時間縮短60%)仍然能保持90%以上的正確接收率。但是老年人就會降低到約70%。可以看出這個速度實際是受限於大腦的處理速度。中國好聲音的華少,是47秒說350個字,也就是速度達到了446.8字每分鐘。這個速度上能說得字字清晰,這是很厲害的。

英文新聞播音一般在150-180詞每分鐘(當然,也取決於詞的長度)。根據10個小時的法庭錄音的數據結果(Language Log),可以看出美國大眾90%的情況下說話速度低於200詞每分鐘,99.75%的情況下低於250詞每分鐘。平均水平差不多是160-170詞每分鐘。(因為僅靠10小時庭審記錄統計,所以不會特別準確,這裡就是看個大概。)

所以,按照平均每詞1.4音節計算,基本上英文新聞播音一般每分鐘210-252個音節左右。這與庭審記錄中平均一分鐘226個音節接近。

英文播音平均每分鐘210-252個音節與漢語播音平均每分鐘240-260字沒有顯著區別。

可以說,人類接受語音的速度,現在是受到了人腦處理能力的限制。上面的播音速度,都不是播音員最快的說話速度,而是為了保證觀眾正常收聽才控制的速度。隨著交流的日益深入,人類說話的速度實際上在加快。40年前美國一般語速是145詞每分鐘。如今是160-170詞每分鐘。中國60年代播音185字每分鐘,如今是240-260字每分鐘。這也許是信息的豐富讓人腦的處理能力上升的緣故。

九、漢字:偉大的基礎

漢語一開始也是一種綜合語。大量使用詞根、詞綴。但是從文字角度,漢字為漢語成為分析語提供了非常關鍵的基礎結構。漢字導致詞形變化無法記錄在紙上。最後詞形變化就只能用額外的漢字來標記了。而這個增加的漢字就變成了一個通用的邏輯規則,也就與修飾的特定詞失去了必然關係。這樣漢語就逐漸變成分析語了。

而正是由於漢字將讀音與書寫割裂,使得漢語的語音能夠相對自由地發展。因此在漢語語音在幾千年中變化了如此之大,而我們的文化卻沒有多少割裂。

更進一步地,由於漢字並不受限於讀音,因此可以創造出大量同音異形字,幫助漢語降低平均音節長度、提高組詞的邏輯性。而且,雖然在口語上,漢語的同音異形詞和英語的多義詞都屬於「同一發音可能包含不同含義」的情況,但寫到紙面上,同音異形詞就比多義詞更容易辨識,減少歧義的可能。

有人可能會問,漢語口語交流,並沒有多少歧義的問題。那為什麼文字中會需要額外的消除歧義的能力呢?這是因為一般情況下口語交流是一種雙向交流,如果發現有可能有歧義,可以向對方詢問,主動消除歧義。而文字往往是一種單向交流(不包括網上文字聊天……),一旦出現歧義,就很難消除。因此文字里的歧義一般需要比口語更小。

所以我們的文字、我們的語音以及我們整個語言整體,都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推崇漢字的拼音化或拉丁語話,都是沒有看清這種密切聯繫。因此盲目把文字拼音化的韓國就會出那種把防水材料搞成吸水材料的笑話(韓語里「防水」和「放水」讀音一致,結果建築公司錯誤理解了圖紙)。

另外,由於漢字不需要空格,所以相比於類似字型大小的英文單詞,同一個詞要高而窄。這在排版上有很大的優勢(行距要佔用額外的空間,高而窄可以減少行數)。加上漢語本身信息密度高。所以一般我們看到的中文版的書面文件都比外文版的頁數少。

十、閱讀速度的比較

和語音一樣,閱讀速度同樣受到大腦處理速度的制約。所以各個主要語言區別不大。

在《ReadingChineseScript: A Cognitive Analysis》這本書里有一個章節《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Chinese andEnglish Text》專門講閱讀中英文時的眼球移動。這是中科院和悉尼大學的兩位學者寫的。這其中發現。熟練的中文閱讀者能夠每分鐘閱讀386個中文辭彙(580個漢字),而熟練的英文閱讀者可以每分鐘閱讀382個英文辭彙。一般人可能會低100詞左右。具體速度還取決於文章的複雜程度,文章簡單的話閱讀速度就更快。

漢語使用者眼睛每次凝視可以閱讀1.71個詞(2.57個漢字),每次凝視平均257毫秒。英文閱讀者每次凝視可以閱讀1.75個詞,每次凝視平均265毫秒。

總體上說,兩者閱讀速度不相伯仲。

在同一個章節中,作者提到,如果通過連續在同一位置顯示不同的詞(RSVP法),就能免去眼睛的運動。這樣,最高可以提升中文閱讀速度約33%(從640字每分鐘提升至853)。英文最高提升也基本上是33%上下(見http://www.handwritten.net/mv/papers/oqvist01adaptive_rapid_serial_visual_presentation.pdf)。

十一、雙線並行讀取能力:更穩定

經過長期的研究,人們發現不同語言使用者在閱讀時使用的大腦區域是不同的。一下這篇文章提供了部分綜述:http://www.pitt.edu/~perfetti/PDF/Brain%20activ%20process%20Chinese%20char%20and%20words-%20Tan%20et%20al..pdf

閱讀自己母語時,閱讀漢語的人腦部激活範圍比閱讀英語的人大。英語閱讀者在閱讀時主要激活左腦的一些部分。而漢語閱讀者同時激活左右腦。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因為,時序信號(語音就是個時序信號)的處理區域一般在左腦,圖像、空間信息的處理區域一般在右腦。所以,很多人認為,漢語閱讀者的閱讀實際上有兩個處理通道。就是說在閱讀漢語時,我們總是一邊通過圖像來直接識別文字含義,一邊通過圖像轉換為讀音然後來識別文字含義。而表音語言只有一條顯著的處理通道。

為了確認這個結果。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了一個夾雜表意和表音文字的語言——日語。在閱讀日語時,左腦在閱讀平假名/片假名有優勢,而右腦在閱讀漢字時有優勢。

有意思的是,中國人在讀英語、日語時腦部活動與英美人士讀英語是不一樣的。顯示出中國人長期閱讀中文後,養成的圖形、讀音雙路識別的習慣。不過快速閱讀英文時右腦活躍度不高,可見此時主要依賴讀音識別。具體內容可見下面這篇文章http://www.pitt.edu/~perfetti/PDF/Brain%20activ%20process%20Chinese%20char%20and%20words-%20Tan%20et%20al..pdf

這些研究同時意味著,漢語的兩大處理途徑只有同時失效才會造成閱讀能力低下。這個結論受到近年來的研究支持。如下面這兩個報道:http://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observations/2009/10/12/its-all-chinese-to-me-dyslexia-has-big-differences-in-english-and-chinese/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9/10/091012121333.htm

學者研究了具有發展性閱讀障礙(失讀症)的中國兒童,他們大腦的處理語音的部分和處理圖像的部分活躍度都比較差。而英文失讀症的患兒,則不見得有圖像處理問題。事實上,有一種療法就是把英文發音用漢字表示,然後讓患兒閱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體可見1971年的這篇論文。American Children With Reading Problems Can Easily Learn To Read English Represented by Chinese Characters

患閱讀障礙的兒童比例也說明了中國兒童不易得閱讀障礙。Dyslexia has a language barrier

根據上面這篇報道,英語區閱讀障礙者比例約為5-6%,而漢語區約為1.5%。百度的數據不知道哪裡來的,居然說中國失讀症患者和美國相當。我看到的英文文獻沒有一個說兩者相當的。都是中國比英美低。可能由於標準不同,還有另一組數據:中國7%,美國17%。實在是沒有見到哪裡有說兩者相當的。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漢語閱讀與英語閱讀使用不同的大腦區域,病變區域也不同。所以具體的致病機理仍然在研究中。目前只能通過患者的行為現象來論證。

也有人懷疑,正是由於漢語造成更大的腦部活動,所以在教育水平普遍落後於發達國家的情況下,中國平均智商仍然高於歐美。關於全球各國平均智商,有兩位作者寫了很多本書。這些書的綜述可見這裡:Nations and intelligence

不過以上這個智商研究的準確性受到了諸多質疑。所以大家看看就是了,不必太認真。

十二、不夠嚴謹?

有人說漢語的劣勢就是不夠嚴謹

這其實可以說是分析語和綜合語的差異。分析語對於詞的具體含義需要通過上下文確定。如果上下文給予信息不足,就有可能出現歧義。而很多時候,上下文只能表明這個詞更可能是什麼意思,而不能完全否定其他理解。

這雖然在交流中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是在那些防止別人鑽空子的文件里就可能造成問題。

我們舉個例子:「中國絕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這句話有三種解釋:1、在敵方沒有使用核武器之前,中國不會使用核武器。2、中國在使用常規武器之前不會使用核武器。3、中國不會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核武器的國家。

很顯然理解應該是1,但是並無法否定2和3的可能性。因此,很多人認為漢語的這種不嚴謹性會妨礙法律條文和合同。

但是英文難道就很嚴謹么?He ran into a girl with an umbrella.帶傘的是男的還是女的?I saw a car with a big flag, whichlooked really evil. 哪個看起來很邪惡,車還是旗子?China will not be the first to use anuclear weapon. 這應該是上面的解釋1還是3?

想要做到嚴謹,都需要考慮到其他人閱讀時的想法,然後用其他語句來消除歧義。(順便推薦搞笑英語書籍《Anguished English: AnAnthology of Accidental Assaults Upon OurLanguage》,裡面收錄了很多爆笑的歧義句,比如If you have not got any fresh vegetables, you may get canned.)

所以,漢語要想說的嚴謹,也是沒有問題,只不過要比一般多一些口舌而已。分析語本身的表意效率就很高。多花一些筆墨,達到嚴謹的效果,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這方面如果有差距的話,差距也不大。

十三、劣勢:難以學習

毋庸置疑,雖然漢字承載著漢語的諸多優勢,但是漢字本身最大的劣勢卻是不可迴避的。那就是不利於學習。

我在背英語單詞的時候,發現最好的記憶方法是把意思和讀音結合起來,然後通過讀音記憶拼寫。(完美的表音文字,應該是讀音與拼寫的直接對應。英語由於受到其他語言影響太多所以這方面相對較差,不過這種規律還是相通的。)

相對與文字,人對讀音的記憶速度更快。而表音文字,一旦掌握了拼寫和讀音之間的規律,就很容易記住文字。

而漢語在這方面是很差的。字和字之間缺乏聯繫,字和讀音之間很少有聯繫,而且由於幾千年語音的變化,經常看著是個形聲字,讀音卻與想像的相差甚遠。這是我們文字的劣勢。當然,如前面所說,這也有使用上的優勢。

我們可以看到,幾千年來文字的發展歷程。它總是首先於兩個因素:表意的需要,學習和書寫的難度。

一開始我們的老祖宗試圖用一個字代表一個特定含義。這是很自然的思路。但是後來隨著需要表達的意思成幾何級數增長。漢字逐漸就不夠用了。或者說,這樣的話,同音字實在太多,不利於傳播了。於是多個字組成的詞才出現。在此之後,一大批原來造出來的字都被拋棄了。

比方說騅、驪、騍這種專門為表示特定種類的馬的字。還有璇、璣等等一大堆帶王字旁(斜玉旁)表示特定種類的玉器的字。後者畢竟意思還不錯,還在名字里用一用。

有一些人對漢字的簡化持有非常大的非議。我覺得大可不必。漢字的簡化是必要的。越複雜的字形,越難以學習。漢字幾千年的發展,使得字形與含義的距離也越來越遠。複雜的字形在表音、表意方面並無優勢。進與進、從與從、後與後,都沒看出來繁體字在表意方面有何優勢,而簡體在學習的簡便性上優勢倒是很明顯。每次看到「憂鬱的烏龜」,我自己都快憂鬱了。

當然,漢字簡化還將一些意思完全不同的字合成了一個字。有個著名的繁體字愛好者嘲笑簡體字的段子是「我女朋友下面給我吃」有歧義。而繁體字版,因為能區分面和麵,是沒有歧義的。當然現實生活里是沒有人這樣說話的。一般對於「下麵」,我們不是說「下麵條」就是說「下點面」。

而且,拜託,我們是分析語好嗎?拜託有一點分析語的自覺好不好?你覺得專門找一段孤立的話,有什麼價值么?如果找個綜合語,能用詞形變化把「(男性)我」和「(女性)我」分開,更可以輕易嘲笑漢語造成歧義。分析語本身就要求有上下文提供必要的信息,因為分析語藉助邏輯關係省略了大量的信息才實現了更高效率的信息傳遞。這點小小的歧義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會造成什麼影響。你要問為什麼,這很簡單,因為漢字簡化都不是幾十年前那些人坐在那裡拍腦袋寫出來的,而是之前至少上百年就有人大規模使用的。如果頻繁造成歧義,早就沒有人那樣用了。

當語法發展完全,使用充分之後,維持龐大而複雜的常用文字型檔只能不利於學習。適當的簡化是必要的。漢字本身的優越性並不高,但是它為漢語的優越性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支持。沒有漢字就沒有漢語,但是漢字本身也是需要時不時進行改革的。畢竟學習的難度在目前條件下還是顯著高於其他語言。如果能在不傷害對漢語的支撐能力的情況下使得漢字更好學習,這無疑是一件好事。

另外,有人認為漢語的檢索非常困難。但是現在都是計算機和智能設備了。有幾個人近年來還翻過字典呢?有幾個人還跑到圖書館裡去查索引呢?連英文都不這麼做了。直接計算機一查,你要的東西在哪個位置就顯示出來了。

十四、漢語與拼音文字的起源對比

最後講個小問題。現在拼音文字大行其道。有的人認為這意味著拼音文字是更先進的文字,所以拼音文字戰勝了表意/意音文字。事實上,單從兩者的發展歷史,是得不到這個結論的。

文字,從一開始就是記錄信息用的。所有文明的最原始的文字,如果是自然生成的話,都是象形文字。這個原因並不難理解。一開始大家可能只要記錄今天是什麼日子、我有幾頭牛之類。顯然是畫個東西上去最簡單。中國、兩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瑪雅,一開始使用的都是象形文字。

從象形文字出發,一個文明可以發展出很多種不同的字形。但是隨著需要表達的意思迅速增加,就需要不斷添加新的字形。這時比較簡單的辦法就是讓一個字型一部分表音一部分表意。中國漢字在擴展時主要採用形聲字策略。用形旁和聲旁組合成一個漢字。而埃及的聖書體也與此類似,聖書體的一個單詞包含兩個部分,一部分用象形符號表音,一部分用象形符號表意。

而歐洲現在主要語言都起源於拉丁文,拉丁文又起源於希臘語。希臘人的字母表是腓內基人教的。而腓內基人的字母又是從埃及人那裡來的。與此同時,還發現了一種可能是拼音文字的「前西奈字母」文字。這種文字與腓內基文字類似,也與聖書體有相似之處。有學者認為,腓內基文字就起源於「前西奈字母」,而「前西奈字母」則是聖書文的一種拼音簡化體。這類似於拼音文和漢字的區別。

所以說白了,從腓內基開始,一直到現在歐洲諸國。其拼音文字的起源,大概都由埃及的聖書體中的表音部分演化而來。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口語先於文字出現,當一個民族還沒有自己文字的時候,接觸到外來文明,就容易用外來文明的字元體系來構建自己的文字。對於這些民族而言,最簡單的就是用先進文明的字母體系來直接表達自己語言的發音。

因此,自腓內基而後的歐洲的次生文明自然紛紛使用字母來記錄自己的語言。

再比如,日本儘管很早就引進了漢字,但是漢字與其原有的語言(當時還沒有文字)並不兼容。而漢語里根本就沒有簡單的拼音符號。但是日本為了能夠真實記錄自己的語言,最終衍生出了平假名、片假名為漢字注音(這個音是日語里同義詞的音,不是漢字本身的音)。後來這些就變成了日語的基本符號。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當次生文明在沒有發展出自己的象形文字體系就被原生文明文化入侵時。無論他們先接觸到的是什麼樣的原生文明語言,最終都會走上使用拼音文字的道路。這樣的拼音文字,同時也很適合直接囫圇吞棗地引進外語的辭彙,方便向先進文明學習。這種特點一直流傳到今天。比如日文「計算機」就是Personal Computer的音譯(實際上是PersoCom的音譯)。而英文的各種疾病的名字基本都可以追溯到希臘語,比如腎炎Nephritis,就是從希臘語的腎炎經過拉丁文倒買倒賣而來的。

順便,看到有人質疑希臘是次生文明的這個說法,不得不解釋一句。希臘是埃及和兩河流域的次生文明,正是因為它同時受到了兩大原生文明的哺育,才在古代具有高度發達的文化。但這改變不了希臘是次生文明的現實。這也就是為什麼各國論述古文明的書籍中,希臘文明總比古埃及、兩河、中國等原生文明低一個等級。曾經看到有人用希臘來否定中國在古文明中的地位,這是很可笑的。

那麼為什麼這世界上的表意文字這麼少呢?很顯然,這世界上的原生文明本來就那麼幾個,而次生文明卻要多幾個數量級。歷史大潮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原生文明也有可能被次生文明所征服。在征服之後,語言也就有可能會逐漸消亡了。

所以,拼音文字廣泛使用,這並不說明拼音文字就優秀。只能說這世界上的原生文明實在太少。

後記

還是那句話,這文章里的數據不要太認真,因為採樣的樣本都很小。但是我希望大家明白漢語從來就不是一種落後的語言。

備註:標題《 為什麼漢語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語言(第二版)》

不把標題放最前是擔心先入為主的主觀影響。

作者還重寫了一篇補充更多實驗數據的分析文章,有興趣的也可以看看!

提示信息 - 龍的天空lkong.net


謝謝邀請。

謝謝@莫偉智 轉載我的文章。

其實談到漢語好不好學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人都是單純站在漢語的角度,從來沒有看到其他語言的問題。

首先說第一個問題,漢語是不是難學?外國人學漢語當然比較難。為什麼吶?外國人的主流語言都是拉丁語族或者日耳曼語族。這兩個語族不但是一個語系的,而且相互之間聯繫極其緊密。大量的單詞都是同源的,背單詞容易的很。

你讓這些人去學漢語,這不但是跨了語族,更是跨了語系。漢語與他們的語言毫無相似之處,這學起來的難度當然與學習同語族、同語系的語言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有的外國人學起來感到困難,並不意味著漢語非常複雜。

聲調難嗎?聲調當然難。沒聽過沒用過,自然就不敏感。聽上去不敏感,自然難以發出來。其實歐洲語言中的重音變化中國人也往往難以拿捏。雖說這個方面漢語相對複雜,但是語法方面卻又十分簡單。

有人說多音字、多義字等等,其實和英語里的多義詞簡直沒法比。Ball既表示球又表示舞會。讓一個不知道的人過來看Ballpark是什麼意思?誰能確定?是舞會公園?還是球公園?其實是棒球場的意思。這個詞還能用做「大致範圍」的意思。英語里的一些多義詞,在每個領域裡都有不同的意思,字典里還未必能查得到。更別說縮寫了。拿個「意思意思」那個來說事,未免太不夠意思,英語里也有: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這是個句子。具體意思大家可以自己查。

至於@李曄 提到的那些同義詞(我覺得應該是近義詞),其實英語里也一樣有:

表示好的:good, terrific, fantastic, brilliant...

表示美:beautiful, good looking, sexy, glamorous...

能、可以、行:can, could(千萬別以為這只是前一個的過去式), may, might, able to, OK/fine with

每個文化豐富的語言都會有大量的近義詞。這一點上說漢語並不特殊。

至於文言文,普通生活完全不需要懂。中古英語和現代英語完全是兩種語言。沒聽說學英語還需要學中古英語的。大家也就會點Thy, Shalt拽拽文而已。拿文言文來說漢語複雜,顯然是不合適的。

至於成語,難道其他語言就沒有嗎?devil"s advocate,你要搞清楚這是怎麼個意思那就要追溯到拉丁文advocatus diaboli,然後追溯到羅馬教會。歷史悠久的地方總會有點文縐縐的東西。更別提英語里那一大套的拉丁文了,完全和英文不沾邊Pro Bono, Status Quo, et al,還有照搬法語的coup d"etat之類。而且歐洲語言里各種疾病的名字全都是從希臘語里來的,往往和本語言的相關單詞沒有半點聯繫。

至於書面語,其實就是語法規則更嚴謹而用詞較為特殊而已。英文一樣有書面語和口語的差異,書面語絕不會說「Then I was like ... and he"s like ...」。

漢語複雜的只是字,你只要記住幾千個字形即可。而英語里每個單詞都不一樣,而且發音未必和拼寫有必然聯繫,至於發音和拼寫聯繫緊密的德語,那語法簡直就是噩夢。一個人要記住幾萬個單詞怎麼拼寫,未必比漢語記憶幾千個字形容易。

最後,漢語的語法真是非常的簡單,沒有單複數、時態、陰陽性以及任何其他詞形變換,完全靠詞語在句子中的位置和相互之間的邏輯關係來進行構造。日常使用非常簡單。拿一些極端案例出來其實沒有什麼意義。

至於那篇知名的美國人吐槽漢語難學的文章,其實還有美國人寫的漢語好學的文章呢,比如這一篇

Why Chinese isn』t as hard as you think: over 8000 words of encouragement for potential learners

所以,不要真以為漢語有多複雜。多看看其他語言吧。


題主的描述中槽點太多,有很多邏輯上的錯誤,甚至有顛倒黑白之嫌,就不一一反駁了。就簡單說一下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先說結論:

1.漢語簡單嗎?簡單

2.漢語比其它語言簡單嗎?無法判定

我部分贊同@李曄對漢語列出的難點。但是綜合來看,這樣看問題是很不客觀的。

有不少人有一種傾向,我不客氣地稱之為「現代崇洋媚外」。具體在語言問題上,會很輕易得得出「漢語是最難學的語言」,這些人所站的角度倒也很客觀,他們是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沒錯。但是想證明漢語難,僅僅用「外國人都說難!」和「你是中國人所以才覺得簡單!」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

討論一門語言的難度必須,必須跳出「中國人」,「外國人」,「母語者」這些概念,而且須在不同語言之間進行比較,不能孤立的討論。

首先,我很贊同@夏曼迪的說法,也經常使用類似方法進行說明。首先,語法簡單,具體來說就是語法比較容易學,變化較少。第二,辭彙易學,可以看@夏曼迪關於「車」的例子,同樣也可以

舉出「花」,「樹」等各種形式的例子。這兩點是相較英語而言容易的地方,而且據說英語屬於拉丁語族中語法較簡單的語言。但話要兩說,語法簡單就好嗎?這不一定,倒是有漢語語法易學難用的說法。而說到辭彙,如果不考慮漢字的問題,相對英語單詞來說,學習難度上的優勢是相當巨大的。大家都知道辭彙是英語學習的最大障礙之一,詞和詞之間直接的聯繫較少。相反,漢語辭彙都是各種「車」,各種「花」,各種「樹」,基本上可以望文生義。再說對外國人來說最大的難點漢字,這個難最主要的原因是外國人所知道的語言大部分都是基於字母的,漢字對他們來說屬於另一個系統,可以說更多的是一種心理障礙。但我們來分析一下,會發現漢字基本上也具有上面所說的漢語詞的優點,雖然有不少特例(大部分是簡化字害的),但很多字都可以望文生義,還拿花和樹來說,看到草字頭就知道這是一種草,而看到木字邊就知道這是一種樹,英語哪裡有這好處。再來看一個相對英語來說被普遍提及的難點,即漢字不表音,這實際上也是一個很大的誤解,難道都忘記了小學語文老師怎麼教的嗎?「看字只看半個字」,先看一半,大體上就知道是什麼意思,再看一半,讀音也差不離就知道了。有很多讀音對不上的字是因為簡化的時候把讀音簡沒了。

以上,個人對漢語最認可的就是漢字和辭彙了。至於很多人提到的另外幾個問題,聲調、成語等問題,可能確是問題,但不足以證明漢語更難,因為其它語言也或多或少有難以掌握的發聲、俚語等。這就會涉及到你打算對一門語言掌握到什麼程度,在哪個層次討論難度了。

雖然主要是說漢語的優點,但是語言的難易涉及學習難度、使用難度及其它各個方面的因素,綜合來看,也無法得出漢語最簡單的結論。@莫偉智引用的文章給出了更為全面的對比和分析。


看了下面的答案,受益良多,每一個回答這個問題的人都回答出了滿滿的愛。

可是當我再回到頁首時,我頓時發現:尼瑪回答問題的人有幾個仔細閱讀了題主的問題補充!

好吧

我就是來審個題。

1. 題主說漢語是否「過於複雜」,這是不是意味著語言的複雜程度是可以衡量的一種語言的複雜程度是可以臧否的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個人的意見是,語言的複雜程度很難衡量,也不能用優劣來評價。一方面來說,語言的難易基本上來自於二語習得者的個人主觀感受,難以用客觀標準評價;另一方面來說,任何語言都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難,這也增加了評判的難度。

2. 「感覺古人造這麼多字詞就是為了寫詩能對偶押韻,古漢語還和現代漢語字詞交織在一起」 這句話我的理解是:為了寫詩對偶押韻,我們的古人造出了這麼多字詞——so,這是不是意味著,寫詩對偶押韻的需求先於文字本身存在?我已經開始腦補詩人們一邊寫詩一邊造字了。

還有,「古漢語和現代漢語字詞交織在一起」也很討厭嗎?發生了什麼樣慘絕人寰的事故古漢語和現代漢語才壓根不交織在一起啊!

3. 「還分書面語、口語、外交用語、文言文、成語」——這也能黑?舉例來說,英語也分書面語、口語、外交用語、俗語,如果一定要給文言文找個counterpart,有些古體詩勉強也算。嗯,順便補充一下,漢語還有服務用語禮貌用語網路用語軍事用語醫學用語......

4. 「語言是一種工具,過於複雜是否合理,學習一門語言花費這麼多時間,我們可以說學習了幾十年漢語,常用漢字你又會寫多少個,許多常用字的讀音恐怕很多人讀錯,提筆忘字也是經常的事。」

首先這句話我就沒有讀通,不知道這是不是也可以用來作為漢語過於複雜的證據。

再者,我們學習漢語的過程真的花費很多時間嗎?作為一個土著揚聲器(native speaker),我們學習漢語的過程是一個兒童語言習得的過程,是我們利用發育前大腦功能分區尚未完全的特點通過暴露在某個語言環境下自然而然地獲得的技能點。也就是說,大約以12歲為界,12歲以前學習漢語,基本上沒特別花掉你什麼時間。12歲以後(我就粗暴地當作上了中學以後吧),大部分人學漢語就是通過學校里的語文課,如果這算多,那我們花在數學上的時間一定也太多了,哦,還有英語,簡直是罪!大!惡!極!話說回來,有多少人自己來坦白從寬中學的時候語文課一直在搗漿糊?

提筆忘字什麼的,這也能黑?難道不是腦子短路嗎?

5. 「反觀英語,英語並不是26個字母隨意拼接而成,有前綴後綴:ness,un, re等,意思弄懂了,新詞或不懂的詞也很容易理解,會三千左右單詞就能看懂文章。」

沒錯,英語並不是26個字母隨意拼接而成。但是有什麼語言是隨意拼接而成的呢?漢語是嗎?話說回來,前綴後綴確實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一個單詞,但是幫助有限。舉個簡單的例子吧,claim做stem,前面加ac-, re-, de-, dis-, 猜猜意思唄——個人覺得,一個認識claim,但不認識acclaim,reclaim,declaim,disclaim的人,很難猜對這些詞的意思,因為claim就有好幾個意思,這些前後綴還分別有各種意思,排列組合下吧。而漢語的形聲字也有差不多的功用,比如看到王字邊時,尤其是生僻字時,很多時候都和玉石有關,但也不是絕對的,對不?

6. 「在字方面拓展的詞語、成語、外交用語網路用語等足以把老外弄昏,且報紙為了精簡版面把字詞縮減加上我們平時使用的俗語以及字面上的深刻內涵。」

上上英文論壇,看看英文報紙,你就會發現,我們對他們做的,正是他們對我們做的!冤冤相報何時了,不如施主就此放下吧……

7. "而且遇到不懂詞義或不懂如何書寫時時經常要翻閱字典浪費了時間精力。而且不利於推廣到其他國家地區,漢語能不能簡化,比如刪減大部分可有可無的成語字詞、外交用語等,日常生活和寫作用口語,像上世紀的簡化漢字一樣。"

這段話放到最後。核心思想是,題主認為漢語過於複雜,需要簡化。

語言進化的大趨勢,肯定是從複雜到簡單,語言中的冗餘部分會漸漸被淘汰。但是每一種語言都會保留自己的特色,這些特色也正是語言使用者的文化身份所在。題主在這提出的幾個建議,一則可笑,二則可怕。可笑的是,語言是一種民主的載體,任何人都沒有權力來刪除任何「成語字詞、外交用語」,而任何新的語彙得以進入某種語言,都是大眾認可的表現。可怕的是,為了將漢語推廣給外國人而改造漢語,幾乎等於是拋棄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不是漢語本身複雜 而是中國文化歷史太繁盛 太延續悠久。 任意一個國家有如此的歷史,他的語言必然複雜


漢語之易,漢字之難,應雙雙列入Guinness 紀錄。

漢字難認難念難寫是明擺著的;用不著高人長篇大論來證明,點橫竪撇捺容易,還是畫圈圈容易。

漢字是一頭攔路虎。許多老外本事大得很,什麼都會,就是越不過這個障礙去。

「臺灣島像壹隻默默無聲鬱鬱寡歡的烏龜」這不光可以難倒老外,要那點大的孩子,把這些字一個個的寫進小格子,多一筆少一畫都不準,也不利於孩子聽說讀寫和思維的訓練;即愚蠢又殘忍。

墨爾本有一華語台,有檔節目是一男一女兩個澳洲青年主持的。漢語說得比我們好得多。語法詞彙可歸功中國老師,其他方面則全都是澳洲的訓練和熏陶了,我們比不上。漢語教學需要大刀闊斧改進,從一開始就把精力集中在聽說讀寫和思考的能力訓練上。

我們的書面語很精美,其他語言望塵莫及。但是,念起來不總是很容易讓人聽明白的,因為是由一個個字,而不像說話,用一個個詞組成。美中不足。

口語受書面語影響,說得不好,就會象念文章。也許用拼音進訓練是個好辦法。

還有詞彙似有加入外來語大大擴展的必要,應該也象歐美日及其他國家一樣,直接輸入。學外語難;學外來語不難。

當初郭沫若等人主張兩條腿走路,漢字拼音並行,這想法並不象有人說的過激落後過時。家裡養了只黑貓,完全可以再養一隻白貓,白貓不會吃掉黑貓。

世界各國開會的圖片,看到中國笑噴了!


作為一個對外漢語老師,特別同意樓上有位同學說的,稍微有語言學常識的人就不會來評判語言的先進與落後。一句話:會者不難,難者不會。樓主之所以覺得漢語複雜,是因為對漢語的了解還是太淺,會說漢語但你沒辦法教,自然就會覺得難了。


灺妖。

簡答:

個人認為單從語言角度而言,漢語是相當簡單的語言,不依賴絕對嚴謹的語法結構,可以根據單字含義猜測、自造辭彙,掌握關鍵詞(keyword)就能大致把握句意。說好聽叫『靈活』,不好聽叫『沒啥章法』。

複雜的是與之相關聯的文化。但是基礎運用幾乎涉及不到這些文化層面的東西。

想特別對@哲也 所說發表一下看法:

姑且不論嚴謹與否,我想@哲也 想表達的意思是:漢語相對其他語言表達效率更高。

但事實並非如此,至少在白話文的情形而言。

(註:文言文則是另一範疇,不具現實意義,個人也不具備相關研究所需能力。)

根據我做翻譯以來的經驗,英文翻譯成中文,視不同類型文本,譯文字數平均約為原文的1.5~2.0倍;

我也曾有同事(社科院研究員,博士)專門研究過英譯中的字數比(words ratio),結果平均在1:1.7左右。

所謂用紙少云云,純屬漢語佔了表意方塊字單位面積固定的便宜而已。

漢語的『字』所擔功用,與英語等語言的『詞』相近,而非『字母』。

用印歐語的單詞長度來和漢字辭彙字數作比,對前者是不公平的,一定要比,私以為跟漢字的筆畫數比還差不多。

另外,不要以為書面語是漢語特有概念。

無論是慣用句式還是辭彙,英語照樣有自己的『書面語』,官方文章同樣不是掌握基礎語法及辭彙的人就能看懂的。

【吐槽時間】

題主覺得漢語不好推廣到其他國家地區,我們來看看已經大力推廣了十數年英語的中國,一般人的英語能和外國人交流么?

題主以為英語國家大街上隨便拉個人,托福雅思GRE就能考高分么?中國大學的四六級他們能不能過恐怕都無法保證。

題主以為占著漢字優勢的中國人,學習日語時被變態的五段變形及其他高階語法還有說半句吞半句的表達習慣折磨瘋的人很少么?片假名不過是漢字拆出的殘肢,照樣讓N多中國的日語初學者望而卻步。


因為經濟落後,便認為自己文化落後,由文化落後,而認定自己的語言文字落後。——這一思維邏輯從清末一直繼承到現在。

其實稍微讀點語言學方面的書就可知道,判斷一種語言是否複雜是個偽問題,或者說就是個無意義的問題。


以前有個韓國同事在中國進修過一年,對中文蠻有興趣,日常中文說的也還行,大致可以交流,關於中文難點,他說了個很有趣的點是中文的意譯習慣。韓語日語中吸收外來詞的時候都是音譯為主,意味著有英語背景的人,只要熟悉了記音的方式,就有相當一部分單詞可以直接看懂,而到了中文這兒就要幾乎全部重學,因為中文使用者有非常頑固的意譯習慣,絕大多數外來語都是以意譯的方式吸收的,所以他日常對話可以,專業語境就完全不行。我想這也是中文對英語母語者的難點之一。


漢語優點非常明顯

漢語必修:

普通話語法

普通話常用字:也就幾千

普通話常用詞:會字後通過這個學字詞關係,遇到不認識的詞不用查字典

初中文言文:文言文語法偶爾會被用到,初中練語感

高一文言文:這才是真學文言文語法

小學成語:非常少吧,學會後掌握成語規則,自己造詞,用成語表達比較短和快捷

網路用語:這個不用學

任意方言:不敢推薦(東北人路過)。普通話非常無聊

除網路用語之外,都是基礎。如果學通了,就是會了漢語母語者的思維方式

而學會思維方式後,網路用語不是問題

以及,因為應試教育,似乎字音和字形的重要性被弄高了。如果說傳承文化,這些必須嚴格要求。但漢語是語言,學漢語是為了交流,這些我不希望深扣

語法方面,漢語語法非常簡單,主要是虛詞,虛詞的學習應該是以練習為基礎,而不是死磕磕本

英語語法非常非常簡單以至於人們認為英語簡單。

漢語是一門入門極難,入門後特別簡單有意思的語言。

為什麼說有意思呢?我是個東北人,拿我家鄉話說吧。黑龍江人一般都直接說普通話,偶爾我們會用方言詞,東北話的生動性大家都是知道的,不會東北話的人也大概能懂點(如今的東北話已經淡化到很多彆扭的詞東北人都聽不懂了,不是東北人也應該聽不懂)。我們會把東北話扭曲一點說,我們肯定能聽懂嘛,但因為太有趣了,我們也會笑。其他方言也類似。

英語入門太簡單,Hi, I am darive, what is your name?

但背單詞很痛苦

漢語背字,似乎很難。但如果你會了嬰兒會的幾百個超級簡單的字,就可以交流了。不會一個字時可以問,這是什麼意思。然後給你解釋的人就可以用非常簡單的字和不太複雜的用法表達出來。

在生活中用漢語,慢慢就可以習慣

英語的話,詞會很長,可能比較抽象難以記憶或容易忘

漢語是分析語,由屈折語的古漢語進化而來。這也就導致了非漢語母語者學習漢語語法比較難。

屈折語:比如英語:actor actress (男)演員 女演員。-or -ress 。男 女

分析語用了一個定語:性別名詞,這裡是名詞活用為形容詞作定語,或性別本身就有形容詞意味

而屈折語採用了改變詞綴的方式。

漢語需要記的詞有:演員 男 女。

性別詞也可以安到別的地方用

演員 演(戲的人)員,望文生義,這似乎是貶義詞,但如今漢語就是望文生義的

英語需要記的詞根有 act- -or -ress

有些表示人的詞用-er而不是or,這就很難辦了,沒錯,死記硬背

英語有向分析語發展的趨勢,我也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不敢想像

在屈折語里,英語算是簡單的。拉丁語:法語 西班牙語 義大利語等的祖先,非常純粹的屈折語

傳說難度媲美漢語

前面已經說了,漢語入門非常難

但拉丁語是:入門還可以,後期非常難

漢語入門=必須學會漢語思維,這是要練習的

英語入門=可能還是要漢語思維,翻譯速度加快了,短語用習慣了

你是想難一輩子還是年輕時受點苦?

把一個語言學成母語真的很難,中國人把英語學成母語絕對比英國人把漢語學成母語難。如果說是英語 法語 西班牙語 等親緣關係不遠的語言,這些不能與之比較。德語的幾個兒子(除了英語)甚至能在一起交流毫無障礙(英語血緣比較雜)

再來說說英語辭彙:

來源:法語 德語 拉丁語 希臘語 希伯萊語 等

漢語辭彙:(外來語)

摩登,就是modern,現在沒人用了吧,都用 現代

壞遜, fashion,好俗氣的樣子,時尚

電腦,來自日語。日語與漢語兼容性不錯,電子腦,可以理解,但專業術語是計算機

拷貝,copy,沒有以前那麼常用了,但已經融入漢語了,而且被簡化成了「拷」

漢語辭彙很獨立吧,再說個方面

英語外來語辭彙變形

複數:

拉丁語:可能在後面加e,好像是,還是a我忘了

法語:把某一部分變成x

。。。

不過英語後來都統統用s了

學術類文章里的拉丁語詞,必須用拉丁語變形,法語我不知道

所以,學完初中生物就可以讀的健康雜誌,美國人可能30多歲都看不懂吧

漢語:

複數:

一堆什麼什麼

一大堆什麼什麼

量詞的變化,而且英語也有量詞,量詞甚至還要跟介詞一起:a pair of , a piece of

另外,漢語短

一本書,漢語的不僅薄,而且讀起來快,因為字比較好認

研表究明,漢字的序順並不響影閱讀

英語的話,單詞長,可能有比較像的詞,反應時間長

漢語:用最少的時間學習,還能讓你在一生中學到更多知識

英語:你學了我之後,你可以用,但是你必須把我學透了,我也只能讓你在一生中學不是特別多知識

數學、物理學這些科學,也許哪種語言學習都一樣,只要是自己母語學習就是效率最好的。因為多數時間是在思考、理解。上面說的知識,可以理解為,能看更多小說。對於愛看小說的人來說這個很不錯吧

漢語是一門有歷史的語言,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學到非常多的有意義的東西。即使複雜,也不虧。但,自學很有難度

==============================

補充:

目前看來,漢字的書寫不是什麼問題。如果不涉及太多的複雜成語、文言文,常用字也不多

日語將漢字整理了,並進行簡化,這個簡化是比較科學的

漢語也簡化了,但似乎比較倉促

漢語的字、字形是有進一步簡化的空間的,但目前看來,沒必要,而且代價很大

此外,漢字結構多數是很科學的。至少繁體字是如此

聲調:

這是亞洲語言的特色,以及,它擴展了我們的發音範圍

俗語:

英語也有

=============

記得以前聽說,美國的5歲小孩可以去機場自己坐飛機了,這個意思是5歲可以很好地交流了

中國孩子:

五年級(11歲),相當於精通漢語,但涉世不深

初三(15歲),徹底精通漢語,有玩文字遊戲的潛質,可以在說話的藝術上跟成年人媲美,學術類文章無壓力,只是不明白深層含義而已


很好奇樓主覺得哪種語言不複雜?沒有詞義重複?詞語沒有不同的含義?所有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都一樣?不分書面語、口語、外交用語、古語、成語?哪種語言不用畢生就能學會全部字詞?

更好奇是樓主是否把這樣一種語言(如果存在的話)學好了?

求摺疊。


提主提問之時就把漢語規定在「工具」中了,但語言不光是工具。

就工具上手而言漢語也不算難,同詞多義多音,英文也有;文言白話,英語也有古英語與現代英語之分。。之所以感到複雜也能是作為中國人對自己的語言本身了解的多,不甚了解他國語言的誤解。

就工具傳承而言,文言文不僅是區別於白話的,也區別於古代的口語語言,這樣可以使文化典籍可以世代傳承。專門性的外交用語等各個國家都有啊。。。。


有一些頑固分子大力鼓吹漢字組詞的方便之處,說漢字可以用很少的字組成很多的詞,降低了學習新字的可能性,減輕了學漢字的難度,還舉例火+箭=火箭,字沒多但是意思多了,,然而,正是這種文化導致了漢字的混亂,加大了理解漢字的難度,為漢字的腐朽消亡埋下了伏筆。

發的意思是send,現的意思是now,send+now怎麼可能等於find?發+現怎麼可能等於發現?

再如致命。致是獻給,致愛麗絲,對吧?命是生命。獻給生命。或者致是導致,命是生命。導致生命,生孩子。好詞,對吧?你錯了,致命,是導致沒有生命。那為什麼不寫作「致無命」呢?呃,,別問了,漢字就這屌樣兒

漢字沒有字母,沒有進行新創造所需要的原料,每個字的意義都已經被預設,這是漢字的致命弱點,我們沒有新字去表述新的意義,因為我們沒有原料字母,只有成品漢字,我們只能拼湊,卻不能創造。但是被用來拼湊的字有他獨立的意義,所以這種拼湊來的「新詞」是不協調的,易散架的。如一位搜狐博主所言:「詞的含義遊離於文字之外,即文字本身不能直接承載概 念含義的邏輯信息,這是一種可怕的缺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於2015105增補,摘自本人於某一論壇對另一問題的回答)

  漢字就這樣。寫錯是一種個性,讀錯是一種傲嬌。既然選擇降生在一個使用漢字的國度,我想你應該已經做好三分揣測七分腦補的準備了。

  漢字不像拼音文字那麼一目了然,每個詞作者都提前給你分隔好了。絕大部分使用漢字的人根本沒法確定自己的句子里有幾個詞。

  大概古漢語每個字是一個詞。後來新生事物太多了,來不及一一去造新的字。就用多個已有的詞造出新的詞(古漢語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後來白話文誕生的時候沒做好基礎設施建設,不能直接用一個字代表一個意思了,可惜祖先不爭氣,沒有順便造出科學高效的新書寫方法,貽害至今)。單個詞不能用單個字表示了,而單個字的詞與多個字的詞粘連成一片,於是造成了混亂,導致腦補能力成了中文閱讀的必需品。

  在民族自尊心和阿Q精神的作用下,於是,博大精深這個詞誕生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最新的上古漢語擬音不再認為上古漢語存在聲調?
漢語為什麼有這麼多量詞?
「二、兒、而」的讀音是如何從日母變成官話這種翹舌音的?
普通話中同樣聲調的字在方言中也是同樣的聲調嗎?何以如此?
漢語中有哪些詞是從法語音譯過來的?

TAG: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