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以前,我因為一次辯論,花了些時間去查詢一下,如果有誤,請大家指出,我更正一下。
主要回答饑荒的問題。大都是近代, 幾百萬的還有一些沒有列又不是寫論文, 主要是因為以前的各個朝代的總人口不是很多,而且古代的信息和統計方面比較落後,有實據和確切數字的不多。幾十萬人的饑荒數不清,我簡單列一下過千萬的 吧. 古代平民階級吃的怎樣,寫清楚也需要很長的字數,以後再說吧。 1、 1959-1961三年大饑荒 死亡人數到現在為止一直沒有公認的數據,目前看到各種出處的證據都缺少一些鐵證,基本上都是部分或個例,各種計算方法也是千差萬別,同時官方對這三年的資料抱著比較保守的態度,目前唯一知道的就是死人了,而且不會少於百萬級別,但到底是多少,目前還是一個迷,下面給三種數字的出處。
(1)4000多萬
- 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馮客《毛澤東的大饑荒------1958~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中提到非正常死亡人數的研究結論是4500萬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廖蓋隆在《炎黃春秋》雜誌第2000年第3期發文,在大躍進期間,全國非正常死亡人數達4000萬人(茆家升《曾希聖的功過是非要分清——讀後》《南方周末》2003年7月10日)
- 國防大學教授叢進:「據測算,中國的人口1959年是6.72億人,1960年為6.62億人,即減少了1000萬人,1961年比1959年減少了1300萬人。按照當時出生與死亡相抵後20‰的人口凈增長率推算,正常情況下1961年總人口應比1959年增加2700人,兩者相加,1959年至1961年的非正常死亡和減少出生人口數,在4000萬人左右」(叢進:《曲折的歲月》第272頁)
(2)3000多萬,
- 《墓碑》中說是3000多萬,
- 百度百科中的3860萬是從金沖的《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書中引用 ,但這本書的數字來源是:僅兩年的數字相加,不僅少增加2560萬人,反而還減少了1300萬人口。
- 張戎《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是說3000多萬
- 四川省原政協主席廖伯康《歷史長河裡的一個漩渦——四川「蕭李廖事件」回眸》說大饑荒四川"死了1000萬人"。
- 《炎黃春秋》雜誌2007年第2期上發表的謝韜的《民主社會主義模式與中國前途》中稱:「三年大躍進,餓死了三千七百五十萬人,成為古今中外最大的暴政。」
- 國防大學辛子陵:「毛澤東實踐的那一段共產主義,是人間地獄呀!」、「餓死37558000人」。(辛子陵:「走出兩個誤區2009年12月27日在朋友聚會時的講話 」)
- 茅於軾:「發生餓死三千多萬人的大饑荒,1959和1960兩年和平時期死的人超過了八年抗戰。這是中外古今歷史上空前的,人為的大災難。」(茅於軾:建國六十年的經驗教訓和對世界的貢獻
(3)2000多萬,
- 薄一波《七十年回顧與思考》中沒有說具體數字,但有一句話:「據中央有關部門匯總,到1959年4月初,山東,安徽,江蘇,河南,湖南,甘肅,貴州,河北等15個省區「無飯吃」的人口達2517萬。」
- 前統計局局長李成瑞從統計數據中分析出非正常死亡人口2158萬
- 英國史學家菲力普·肖特寫《毛澤東傳》中說,當1959年和1960年有大約2000萬人死於飢餓,少生了1500萬個孩子,然後61年又餓死了500多萬。
- 美國的人口學家科爾在1984年出版的《從1952年到1982年中國人口的急劇變化》指出:中國在1958到1963年超線性死亡(非正常死亡)人口約為2700萬(2680)。
- 傑勒德.卡羅特認為三年中有2900萬嬰兒沒有出生,2700萬人過量死亡(彭尼.凱恩《1959—1961中國的大饑荒》
- 美國漢學家費正清說:「1958年-1960年間的大躍進,這場國家的災難,是直接由毛主席造成的。最後大約2000萬到3000萬人由於缺乏營養的災荒而喪生」(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第353頁)
- 復旦大學彭西哲教授估計1958-1962五年的非正常死亡人數為2300萬。 彭西哲:2300萬人
- 粉碎「四人幫」之後,葉劍英在一次講話中沉痛地說:「『文化大革命』,死了兩千萬人,整了上億人,損失了8000多億元人民幣。」(見馬立誠、凌志軍著《交鋒》第9頁)
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死 亡1800萬人。
2、丁戊奇荒-1876年到1879年中國大饑荒
歷稱據不完全統計,從1876年到1878年,遭受旱災的州縣,山東有222個,山西402個,直隸331個,共955個。而整個災區受到旱災及饑荒嚴重影響的災民人數,估計在一億六千萬到二億左右,約佔當時全國人口的近一半;直接死於饑荒和瘟疫的人數在一千萬人左右;從重災區逃亡在外的災民不少於二千萬人。
3、民國時間餓死過2億左右(摘錄自百度百科)
我大概對下面這些數據做些考證,從相關書籍和統計中得出的人數有些不一致,但總體相差不大
(一)1920-1921年華北四省區大饑荒:死1000多萬人,災民3000萬(一說5000萬)。
(二)1925年川黔湘鄂贛五省大饑荒,死亡人數不詳。 (三)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饑荒:死1300多萬人。這是一次以旱為主,蝗、風、雪、雹、水、疫並發的巨災,以陝西、甘肅為中心,遍及山西、綏遠、河北、察哈爾、熱河、河南八省,並波及魯、蘇、皖、鄂、湘、川、桂等省的一部或大部,災情從1928年延續到1930年,造成的逃荒人流無法數計,倒斃在荒原上的餓殍大約1000萬。陝西原有人口1300萬,在三年大荒中,淪為餓殍、死於疫病的300多萬人,流離失所者600多萬,兩者合計佔全省人口的70%。難民估計達五千萬左右。
(三)1931年饑荒:長江1931-1949年發生水災11次,其中1931年、1937年兩次水災死人都超過14萬人,1931年災民1億人,水災後因飢餓、瘟疫而死亡的人數達300萬人;
(四)1934年全國大旱災,導致饑荒,餓死600萬人。 (五)1936年-1937年川甘大饑荒:成都盆地各縣外都是災區,受災大約3700餘萬人。1936年至1937年四川大災中餓死的人數,沒有精確統計的數字,只能從當時的報紙上略知一二:四川萬源縣人口驟減三分之一。甘肅死人數目亦不詳。 (六)1941年廣東大饑荒,死人數不詳。 (七)1942年中原大饑荒:僅河南一省就餓死300萬人。1942年,「水旱蝗湯」四大災害輪番襲擊中原地區的110個縣,1000萬眾的河南省,有300萬人餓死,另有300萬人西出潼關做流民,沿途餓死、病死、扒火車擠踩摔(天冷手僵從車頂上摔下來)軋而死者無數。婦女售價累跌至平時的十分之一,壯丁售價只及過去的三分之一。(這裡面有些人禍) (八)1943年廣東大饑荒,300萬人凍餓而亡。 (九)1945年東北及湖南、河南、江西、山東、浙江、福建、山西、廣東、安徽、廣西等省災民達一千九百萬人。 (十)1946和1947南方大饑荒:兩年間僅粵桂湘三省就餓死了1750萬人。在湖南,1946年4-7月,饑荒遍及全省。饑民們始則挖草根、剝樹皮為食,繼以「觀音土」充饑。截至8月,湖南饑荒禍及400萬人,僅衡陽地區就餓死9萬餘人 根據美國駐華公使司徒雷登的說法,
1949年以前,中國平均每年有300——700萬人死於飢餓。民國時代估計總共餓死過2億以上人口。
過千以上的好象就這三個,幾百萬的,在以前的年代還有不少。
除了中國,象薩赫勒地區特大旱災、非洲90年代大饑荒、1845—1852年愛爾蘭大饑荒、 烏克蘭大饑荒(具體人數在250萬到480萬)都在幾百萬左右。
唯一能跟上面三大饑荒抗衡就是朝鮮1995-1998的大饑荒,最保守的估計是在200萬左右,但 賈斯珀.貝克爾估計97年朝鮮大饑荒的死亡人數將進1000萬,不知道具體數字。
- 歷朝歷代饑荒列表
唐朝(來源於《新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撰)
貞觀元年,關內飢。總章二年,諸州四十餘飢,關中尤甚。儀鳳四年春,東都飢。調露元年秋,關中飢。永隆元年冬,東都飢。永淳元年,關中及山南州二十六飢,京師人相食。
垂拱三年,天下飢。
大足元年春,河南諸州飢。景龍二年春,飢。三年三月,飢。先天二年冬,京師、岐、隴、幽州飢。開元十六年,河北飢。乾元三年春,飢,米斗錢千五百。廣德二年秋,關輔飢,米斗千錢。永泰元年,飢,京師米斗千錢。貞元元年春,大飢,東都、河南、河北米斗千錢,死者相枕。二年五月,麥將登而雨霖,米斗千錢。
十四年,京師及河南飢。
十九年秋,關輔飢。元和七年春,飢。八年,廣州飢。九年春,關內飢。十一年,東都、陳許州飢。長慶二年,江淮飢。大和四年,河北及太原飢。六年春,劍南飢。九年春,飢,河北尤甚。
開成四年,溫、台、明等州飢。
大中五年冬,湖南飢。六年夏,淮南飢,海陵、高郵民於官河中漉得異米,號「聖米」九年秋,淮南飢。咸通三年夏,淮南、河南飢。九年秋,江左及關內飢,東都尤甚。乾符三年春,京師飢。中和二年,關內大飢。四年,關內大飢,人相食。光啟二年二月,荊、襄大飢,米斗三千錢,人相食。
三年,揚州大飢,米斗萬錢。
大順二年春,淮南大飢。天佑元年十月,京師大飢。唐朝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只出現一個饑荒,饑荒、餓死人的記錄都不多,所以對唐朝的強大不要懷疑------------------------------------------------------------------------------------------------------------------------------
宋朝(來源於《宋史》)建隆元年,河南諸州乏食。乾德元年,齊、隰等州飢。二年,州府二十二飢。開寶四年,州府六水、一旱,諸州民乏食。五年,大飢。六年,水,民飢。九年,州府十二飢。太平興國四年,太平州飢。淳化元年,開封、河南等九州飢。五年,京東西、淮南、陝西水潦,民飢。咸平五年,河北及鄭、曹、滑飢。景德元年,江南東、西路飢。二年,淮南、兩浙、荊湖北路飢。三年,京東西、河北、陝西飢。大中祥符三年,陝西飢。四年,河北、陝西、劍南飢。五年,河北、淮南飢。七年,淮南、江、浙飢。八年,陝西州府五飢。天禧元年,飢。三年,江、浙及利州路飢。天聖三年,晉、絳、陝、解飢。明道元年,京東、淮南、江東飢。二年,淮南、江東、西川飢。寶元二年,益、梓、利、夔路飢。嘉佑三年,夔州路旱,飢。熙寧三年,河北、陝西旱。四年,河北旱,飢。六年,淮南、江東、劍南西川、潤州飢。七年,京畿、河北、京東西、淮西、成都、利州、延、常、潤、府州、威勝、保安軍飢。八年,兩河、陝西、江南、淮、浙飢。九年,雄州飢。十年,漳泉州、興化軍飢。元豐元年,河北飢。四年,鳳翔府、鳳階州飢。七年,河東飢。元符二年,飢。崇寧元年,江、浙、熙河飢。大觀三年,秦、鳳、階、成飢。重和元年,京西飢。五年,河北、京東、淮南飢。建炎元年,汴京大飢,米升錢三百,一鼠直數百錢,人食水藻、椿槐葉,道殣,骼無餘胔。三年,山東郡國大飢,人相食。時金人陷京東諸郡,民聚為盜,至車載乾屍為糧。(看看吧 被稱為懦弱的北宋只出現一次人吃人)紹興元年,行在、越州及東南諸路郡國飢。淮南、京東西民流常州、平江府者多殍死。二年春,兩浙、福建飢,米斗千錢。時餫餉繁急,民益艱食。三年,吉、郴、道州、桂陽監飢。五年,湖南大飢,殍死、流亡者眾。夏,潼川路飢,米斗二千,人食糟糠。興元飢,民流於果、閬。秋,溫、處州飢。六年春,浙東、福建飢,湖南、江西大飢,殍死甚眾,民多流徙,郡邑盜起。夏,蜀亦大飢,米斗二千,利路倍之,道殣枕藉。是歲,果州守臣宇文彬獻《禾粟九穗圖》,吏部侍郎晏敦復言:「果、遂饑民未蘇,不宜導諛。」坐黜爵。七年夏,欽、廉、邕州飢。九年,江東西、浙東飢,米斗千錢,饒、信州尤甚。十年,浙東、江南荐饑,人食草木。十一年,京西、淮南飢。十八年冬,浙東、江、淮郡國多飢,紹興尤甚。民之仰哺於官者二十八萬六千人,不給,乃食糟糠、草木,殍死殆半。十九年春、夏,紹興府大飢,明、婺州亦如之。二十四年,衢州飢。二十八年,平江府飢。二十九年,紹興府荐饑。隆興元年,紹興府大飢,四川尤甚。鎮江、襄陽府、隨、泗州、棗陽、盱眙軍大飢,隨、棗間米斗六七千。二年,平江府、常、秀州飢,華亭縣人食粃糠。行都及鎮江府、興化軍、台、徽州亦艱食。淮民流徙江南者數十萬。乾道元年春,行都、平江、鎮江、紹興府、湖、常、秀州大飢,殍徙者不可勝計。是歲,台、明州、江東諸郡皆飢。夏,亡麥。二年夏,亡麥。三年九月,不雨,麥種不入。四年春,蜀、邛、綿、劍、漢州、石泉軍大飢,邛為甚。盜延八郡,漢饑民至九萬餘。五年夏,饒、信州荐饑,民多流徙。徽州大飢,人食蕨葛。台、楚州、盱眙軍亦飢。秋冬不雨,淮郡麥種不入。六年冬,寧國府、廣德軍、太平、湖、秀、池、徽、和州皆飢。七年秋,江東西、湖南十餘郡飢,江、筠州、隆興府為甚。人食草實,流徙淮甸,詔出內帑收育棄孩。淮郡亦荐饑,金人運麥於淮北岸易南岸銅鏹,斗錢八千。江西飢,民流光、濠、安豐間,皆效淮人私糴,錢為之耗。荊南亦飢。八年,江西亡麥。隆興府荐饑,南昌、新建縣饑民仰給者二八千餘。九年春,成都、永康、邛三州飢。秋,台州飢,溫、婺州亦飢。淳熙元年,浙東、湖南、廣西、江西、蜀關外皆飢,台、處、郴、桂、昭、賀尤甚。二年,淮東西、江東飢,滁、真、揚州、盱眙軍、建康府為甚。是歲,鎮江、寧國府、常州、廣德軍亦艱食。詔獎建康留守劉珙振濟有方。三年,淮甸飢。夏,台州亡麥。冬,復、施、隨、郢州、荊門軍、襄陽、江陵、德安府大飢;四年春,尤飢。六年冬,和州飢。泰、通、楚州、高郵軍大飢,人食草木。七年,鎮江府、台州、無為、廣德軍民大飢。是歲,江、浙、荊、湘、淮郡皆飢。八年春,江州飢,人采葛而食,詔罷守臣章騂。冬,行都、寧國、建康府、嚴、婺、太平州、廣德軍飢,徽、饒州大飢,流淮郡者萬餘人,浙東常平使者朱熹進對論荒政,請蠲田賦、身丁錢,詔江、浙、淮、湖北三十八郡並免之。九年春,大亡麥。行都飢,於潛、昌化縣人食草木。紹興府、衢、婺、嚴、明、台、湖州飢。徽州大飢,穜稑亦絕。湖北七郡荐饑。蜀潼、利、夔三路郡國十八皆飢,流徙者數千人。十年,合、昌州荐饑,民就振相蹂死者三千餘人。十一年,泉、汀、漳州、興化軍亡禾。邕、賓、象州飢。十二年,福建飢,亡麥。江西、廣東西飢。金州飢,有流徙者。十四年,金、洋、階、成、鳳、西和州人乏食。七月,秀州飢,有流徙者。臨安府九縣飢。十六年夏,成州亡麥。冬,際、成、鳳、西和州荐饑。紹熙二年,蘄州飢。夔路五郡飢,渝、涪為甚。階、成、鳳、西和州亡麥。三年,資、榮州亡麥,普、敘、簡、隆州、富順監皆大飢,亡麥,殍死者眾,民流成都府至千餘人,威遠縣棄兒且六百人。揚州亦多飢。四年,簡、資、普州飢,綿州亡麥。夏,紹興府亡麥。安豐軍大亡麥.五年冬,亡麥苗。行都、淮、浙西東、江東郡國皆飢,常、明州、寧國、鎮江府、廬滁、和州為甚,人食草木。慶元元年春,常州飢,民之死徙者眾。楚州飢,人食糟粕。淮、浙民流行都。三年,浙東郡國亡麥,台州大亡麥,民飢多殍。襄、蜀亦飢。四年秋,浙東西荐饑,多道殣。六年冬,常州大飢,仰哺者六十萬人。潤、揚、楚、通、泰州、建康府、江陰軍亦乏食。嘉泰元年,浙西郡國荐饑,常州、鎮江、嘉興府為甚。二年,四川飢,廣安、懷安軍、潼川府大亡麥。衡、郴州、武岡、桂陽軍乏食。三年春,邵、永州大飢,死徙者眾,民多剽盜。夏,行都艱食。四年春,撫、袁州、隆興府、臨江軍大飢,殍死者不可勝瘞,有舉家二十七人同赴水死者。開禧二年,紹興府、衢、婺州亡麥。湖北、京西、淮東西郡國飢,民聚為剽盜。南康軍、忠、涪州皆飢。嘉定元年,淮民大飢,食草木,流於江、浙者百萬人。先是淮郡罷兵,農久失業,米斗二千,殍死者十三四,炮人肉、馬矢食之。詔所至郡國振恤歸業,時邦儲既匱,郡計不支,去者多死,亦有俘掠而北者。是歲,行都亦飢,米斗千錢。二年春,兩淮、荊、襄、建康府大飢,米斗錢數千,人食草木。淮民刲道殣食盡,發瘞胔繼之,人相搤噬。流於揚州者數千家,度江者聚建康,殍死日八九十人。是秋,諸路復大歉,常、潤尤甚。冬,行都大飢,殍者橫市,道多棄兒。三年春,建康府大飢,人相食。五月,衢州飢,頗聚為剽盜。七年,台州大亡麥。八年,淮、浙、江東西飢,都昌縣為盜者三十六黨。九年,行都飢,閭巷有殍。十年,台、衢、婺、饒、信州飢,剽盜起,台為甚。蜀石泉軍飢,殍死殆萬餘人。十一年秋,淮、浙、江東饑饉,亡麥苗。十二年春,潼川府飢而不害。十三年春,福州飢,人食草根。十六年春,海州新附山東民飢,京東、河北路新附山西民亦飢。湖南永、道州大飢。是歲,行都、江、淮、閩、浙郡國皆亡麥禾。十七年春,餘杭、錢塘、仁和三縣飢,鎮江府飢,真、鄂州亦乏食。嘉熙四年,紹興府荐饑,臨安府大飢,嚴州飢。咸淳七年,江南大飢。八年冬,襄陽飢,人相食。德佑二年正月,揚州飢。三月,揚州谷價騰踴,民相食。-----------------------------------------------------------------------------------------------------元朝(《元史》)中統元年五月,澤州、益州飢。二年六月,塔察兒部飢。七月,桓州飢。三年五月,甘州飢。閏九月,濟南郡飢。至元二年四月,遼東飢。五年九月,益都飢。六年十一月,濟南飢。十一月,固安、高唐二州飢。七年五月,東京飢。七月,山東淄、萊等州飢。八年正月,西京、益都飢。九年四月,京師飢。七月,水達達部飢。十七年三月,高郵郡飢。十八年二月,浙東飢。四月,通、泰、崇明等州飢。十九年九月,真定路飢,民流徙鄂州。二十三年七月,宣寧縣飢。二十四年九月,平灤路飢。十二月,蘇、常、湖、秀四州飢。二十五年十一月,兀良合部飢。二十六年二月,合木里部飢。三月,安西、甘州等路飢。四月,遼陽路飢。閏十月,武平路飢,檀州飢。十二月,蠡州飢,河間、保定二路飢。二十七年二月,開元路寧遠縣飢。四月,浙東婺州飢,河間任丘、保定定興二縣飢。九月,河東山西道飢。二十八年三月,真定、河間、保定、平灤、太原、平陽等路飢,杭州、平江、鎮江、廣德、太平、徽州飢。九月,武平路飢。十二月,洪寬女直部飢,大都內郡飢。二十九年正月,清州、興州飢。三月,輝州龍山縣、里州和中縣飢,東安、固安、薊、棣四州飢。三月,威寧、昌州飢。閏六月,南陽、懷孟、衛輝等路飢。三十年十月,京師飢。元貞二年四月,平陽絳州、太原陽曲、台州黃岩飢。大德元年六月,廣德路飢。七月,寧海州文登、牟平等縣飢。三年八月,揚州、淮安等郡飢。四年二月,湖北飢。三月,寧國、太平二路飢。九月,建康、常州、江陵等郡飢。六年五月,福州飢。六月,杭州、嘉興、湖州、廣德、寧國、饒州、太平、紹興、慶元、婺州等郡飢,大同路飢。七月,建康路飢。十一月,保定路飢。七年二月,真定路飢。五月,太原、龍興、南康、袁州、瑞州、撫州等路,高唐、南豐等州飢。六月,浙西飢。七月,常德路飢。八年六月,烏撒、烏蒙、益州、忙部、東川等路飢。九年三月,常寧州飢。五月,寶慶路飢。八月,揚州飢。十年三月,濟州任城飢。四月,漢陽、淮安、道州、柳州飢。七月,黃州、沅州、永州飢。八月,成都飢。十一月,揚州、辰州飢。至大元年二月,益都、般陽、濟寧、濟南、東平、泰安大飢。六月,山東、河南、江淮等郡大飢。二年七月,徐州、邳州飢。皇慶元年六月,鞏昌、河州路飢。二年三月,晉寧、大同、大寧、四川、鞏昌、甘肅等郡飢。四月,真定、保定、河間等路飢。五月,順德、冀寧二路飢。六月,上都飢。延佑元年六月,衡州飢。七月,台州飢。十二月,歸德、汝寧、沔陽、安豐等郡飢。二年正月,晉寧、宣德、懷孟、衛輝、益都、般陽等路飢。二年十二月,漢陽路飢。三年二月,河間,濟南濱、棣等處飢。四月,遼陽蓋州及南豐州飢。五月,寶慶、桂陽、澧州、潭州、永州、道州、袁州飢。四年正月,汴梁飢。五年四月,上都飢。六年八月,山東濟寧飢。七年五月,大同、雲內、豐、勝諸郡邑飢,瀋陽路飢。八月,廣東新州新興縣飢。至治元年正月,蘄州蘄水縣飢。二月,河南汴梁、歸德、安豐等路飢。五月,膠州、濮州飢。七月,南恩、新州飢。十一月,鞏昌成州飢。十二月,慶遠、真定二路飢。二年三月,河南、淮東、淮西諸郡飢,延安延長、宜川二縣飢,奉元路飢。四月,東昌、霸州飢。九月,臨安河西縣飢。三年二月,京師飢。三月,平江嘉定州飢。崇明、黃岩二州飢。十一月,鎮江丹徒、沅州黔陽縣飢。十二月,歸、澧二州飢。泰定元年正月,惠州、新州、南恩州,信州上饒縣,廣德路廣德縣,岳州臨湘、華容等縣飢。二月,慶元、紹興二路,綏德州米脂、清澗二縣飢。三月,臨洮狄道縣、石州離石縣飢。四月,江陵、荊門軍、監利縣飢。五月,贛州、吉安、臨江等郡,崑山、南恩等州飢。八月,冀寧、延安、江州、安陸、杭州、建昌、常德、全州、桂陽、辰州、南安等路屬州縣飢。九月,紹興、南康二路飢。十一月,泉州飢,中牟、延津二縣飢。二年正月,梅州飢,祿施、英德二州飢。閏正月,河間、真定、保定、瑞州四郡飢。二月,鳳翔路飢。三月,薊、漷、徐、邳等州飢,濟南、肇慶、江州、惠州飢。四月,杭州、鎮江、寧國、南安、潯州、潭州等路飢。五月,廣德、袁州、撫州飢。六月,寧夏路飢。九月,瓊州、成州飢,德慶路飢。十二月,濟南、延川等郡飢。三年三月,河間、保定、真定三路飢。三月,大都、永平、奉元飢。十一月,瀋陽、大寧、永平、廣寧,金、復州,甘肅亦集乃路飢。四年正月,遼陽諸郡飢。二月,奉符、長清、萊蕪三縣飢,建康、淮安、蘄州屬縣飢。四月,通、薊等州,漁陽、永清等縣飢。七月,武昌江夏縣飢。致和元年二月,乾州飢。三月,晉寧、冀寧、奉元、延安等路飢。四月,保定、東昌、般陽、彰德、大寧五路屬縣飢。五月,河南、東平、大同等郡飢。七月,威寧、長安縣、涇州靈台縣飢。天曆二年正月,大同及東勝州飢,涿州房山、范陽等縣飢。四月,奉元耀州、乾州、華州及延安、邠、寧諸縣飢,流民數十萬。大都、興和、順德、大名、彰德、懷慶、衛輝、汴梁、中興等路,泰安、高唐、曹、冠、徐、邳等州飢。江東、浙西二道飢。八月,忻州飢。十月,漢陽、武昌、常德、澧州等路飢,鳳翔府大飢。三年正月,寧海州文登、牟平縣飢,懷慶、衡州二路飢,真定、汝寧、揚、廬、蘄、黃、安豐等郡飢。二月,河南大飢。三月,東昌須城、堂邑縣飢。沂、莒、膠、密、寧海五州,臨清、定陶、光山等縣飢。鞏昌蘭州、定西州飢。四月,德州清平縣飢。至順二年二月,集慶、嘉興二郡及江陰州飢,檀、順、維、密、昌平五州飢。六月,興和路高原,咸平等縣飢。九月,思州鎮遠府飢。十二月,河南大飢。三年四月,大理、中慶路飢。五月,常寧州飢。七月,勝州飢。八月,大都寶坻縣飢。-------------------------------------------------------------------------------------------------------------------------明朝洪武二年,湖廣、陝西飢。四年,陝西洊飢。五年,濟南、東昌、萊州大飢,草實樹皮,食為之盡。六年,蘇州、揚州、真定、延安飢。七年,北平所屬州縣三十三飢。十五年,河南飢。十九年春,河南飢。夏,青州飢。二十年,山東三府飢。二十三年,湖廣三府、二州飢。二十四年,山東及太原飢,徐、沛民食草實。二十五年,山東洊飢。永樂元年,北畿、山東、河南及鳳陽、淮安、徐州、上海飢。二年,蘇、松、嘉、湖四府飢。四年,南畿、浙江、陝西、湖廣府州縣衛十四飢。五年,順天、保定、河間飢。十年,山東飢。十二年,直省州縣二十四飢。十三年,順天、青州、開封三府飢。十四年,平陽、大同二府飢。十八年,青、萊二府大飢。時皇太子赴北京,過鄒縣,命亟發官粟以賑。洪熙元年,北畿飢。山東、河南、湖廣及南畿州縣三十四飢。宣德元年,直省州縣二十九飢。二年,直省縣十四飢。三年,直省州縣十五飢。六年直省縣十飢。八年,以水旱告飢者,府州縣七十有六。九年,南畿、山東、浙江、陝西、山西、江西、四川多告飢,湖廣尤甚。十年,揚、徐、滁、南昌大飢。正統三年春,平涼、鳳翔、西安、鞏昌、漢中、慶陽、兗州七府及南畿三州、二縣,江西、浙江六縣飢。四年,直省州縣衛十八及山西隰州、大同、宣府、偏頭諸關飢。五年,直省十府、一州、二縣飢。陝西大飢。六年,直省州縣二十六飢。八年夏,湖南飢。秋,應天、鎮江、常州三府飢。九年春,蘇州府飢。是歲,雲南、陝西乏食。十年,陝西、山西飢。十二年夏,淮安、岳州、襄陽、荊州、郴州俱洊飢。十三年,寧、紹二府及州縣七飢。景泰元年,大名、順德、廣平、保定、處州、太原、大同七府飢。二年,大名、廣平又飢。順天、保定、西安、臨洮、太原、大同、解州飢。三年,淮、徐大飢,死者相枕藉。四年,徐州洊飢。河南、山東及鳳陽飢。五年,兩畿十府飢。六年春,兩畿、山東、山西、浙江、江西、湖廣、雲南、貴州飢,蘇、松尤甚。七年,北畿、山東、江西、雲南又飢。河南亦飢。(從1368洪武元年-1457天順元年這89年的時間裡,硬是沒看看到人吃人的記錄,也不是年年都鬧饑荒相比之下康乾盛世居然還有人吃人,算什麼盛世啊!)天順元年,北畿、山東並飢,發塋墓,斫道樹殆盡。父子或相食。二年,長沙、辰州、永州、常德、岳州五府及銅鼓、五開諸衛飢。四年,湖廣及鎮遠府,都勻、平越諸衛飢。六年,陝西飢。成化元年,兩畿、浙江、河南飢。二年,南畿飢。四年,兩畿、湖廣、山東、河南無麥。鳳陽及陝西、寧夏、甘、涼飢。五年,陝西洊飢。六年,順天、河間、真定、保定四府飢,食草木殆盡。山西、兩廣、雲南並飢。八年,山東飢。九年,山東又大飢,骼無餘胔。十三年,南畿、山東飢。十四年,北畿、湖廣、河南、山東、陝西、山西飢。十五年,江西飢。十六年,北畿、山東、雲南飢。十八年,南畿、遼東飢。十九年,鳳陽、淮安、揚州三府飢。二十年,陝西飢,道殣相望。畿南及山西平陽飢。二十一年,北畿、山東、河南飢。二十三年,陝西大飢。武功民有殺食宿客者。淮北、山東亦飢。弘治元年,應天及浙江飢。六年,山東飢。七年,保定、真定、河間三府飢。八年,蘇、松、嘉、湖四府飢。十四年,順天、永平、河間、河南四府飢。遼東大飢。十五年,遼東洊飢。兗州飢。十六年,浙江、山東及南畿四府、三州飢。十七年,淮、揚、廬、鳳洊飢,人相食,且發瘞胔以繼之。十八年,延安諸府飢。正德三年,廬、鳳、淮、揚四府飢。四年,蘇、松、常、鎮四府飢。五年,山東飢。七年,嘉興、金華、溫、台、寧、紹六府乏食。八年,河間、保定飢。九年春,永平諸府飢,民食草樹殆盡,有闔室死者。秋,關、陝亦飢。十一年,順天、河間飢。河南大飢。十二年春,順天、保定、永平飢。十三年,蘇、松、廬、鳳淮、揚六府飢。十四年冬,遼東飢,南畿、淮、揚諸府尤甚。十六年,遼東飢。嘉靖二年,應天及滁州大飢。三年,湖廣、河南、大名、臨清飢。南畿諸郡大飢,父子相食,道殣相望,臭彌千里。四年,河間、瀋陽、大同三衛飢。五年,順天、保定、河間三府大飢。六年,遼東大飢。八年,真定、廬、鳳、淮、揚五府,徐、滁、和三州及山東、河南、湖廣、山西、陝西、四川飢,襄陽尤甚。九年,畿內、河南、湖廣、山東、山西大飢。十二年,北畿、山東飢。十五年,湖廣大飢。十七年,北畿飢。河南、鄖陽、襄陽三府飢。二十年,保定、遼東飢。二十一年,順天、永平飢。二十四年,又飢。南畿亦飢。二十五年,順天飢,江西亦飢。二十七年,鞏昌、漢中大飢。三十一年,宣、大二鎮大飢,人相食。三十二年,南畿、廬、鳳、淮、揚、山東、河南、陝西並飢。三十三年,順天及榆林飢。三十六年,遼東大飢,人相食。三十九年,順天、永平飢。四十年,兩畿、山西飢。四十三年,北畿、山東大飢。四十四年,順天飢。四十五年,淮、徐飢。隆慶元年,蘇、松二府大飢。二年,湖廣飢。萬曆元年,淮、鳳二府飢,民多為盜。十年,延安、慶陽、平涼、臨洮、鞏昌大飢。十三年,湖廣飢。十五年七月,黃河以北,民食草木。富平、蒲城、同官諸縣,有以石為糧者。十六年,河南飢,民相食。蘇、松、湖三府飢。二十二年,河南大飢,給事中楊明繪《饑民圖》以進,巡按陳登雲進饑民所食雁糞,帝覽之動容。二十八年,山東及河間飢。二十九年,兩畿飢。阜平縣飢,有食其稚子者。蘇州飢,民毆殺稅使七人。三十七年,山西飢。四十年,南畿洊飢,鳳陽尤甚。四十三年,浙江飢。四十四年,山東飢甚,人相食。河南及淮、徐亦飢。四十五年,北畿民食草木,逃就食者,相望於道。山東屬邑多飢。四十六年,陝西飢。四十八年,湖廣大飢。崇禎元年,陝西飢,延、鞏民相聚為盜。二年,山西、陝西飢。五年,淮、揚諸府飢,流殍載道。六年,陝西、山西大飢。淮、揚洊飢,有夫妻雉經於樹及投河者。鹽城教官王明佐至自縊於官署。七年,京師飢,御史龔廷獻繪《饑民圖》以進。太原大飢,人相食。九年,南陽大飢,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飢。十年,浙江大飢,父子、兄弟、夫妻相食。十二年,兩畿、山東、山西、陝西、江西飢。河南大飢,人相食,盧氏、嵩、伊陽三縣尤甚。十三年,北畿、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浙江、三吳皆飢。自淮而北至畿南,樹皮食盡,發瘞胔以食。十四年,南畿飢。金壇民於延慶寺近山見人云,此地深入尺余,其土可食。如言取之,淘磨為粉粥而食,取者日眾。又長山十里亦出土,堪食,其色青白類茯苓。又石子澗土黃赤,狀如豬肝,俗呼「觀音粉」,食之多腹痛隕墜,卒枕藉以死。是歲,畿南、山東洊飢。德州斗米千錢,父子相食,行人斷絕。大盜滋矣(明末全國鬧大饑荒經歷了,小冰河氣溫低的時期,農作物大量減產讓滿清入關有機可乘,但是大家也沒有聽說過崇禎盛世或中興吧?)------------------------------------------------------------------------------------------------------------------------------清朝(康雍乾。時期。)康熙元年,吳川大飢。 二年,合肥飢。 三年春,揭陽飢。秋,交河、寧晉飢。 四年春,曹州、兗州、東昌大飢。夏,惠來飢。秋,懷遠飢。冬,烏城飢。 六年,應山飢。 七年,無極大飢。 十年夏,海鹽大飢。秋,臨安、東陽大飢。 十一年,永康、峽江、大冶飢。秋,遂安、湯溪大飢。 十二年,樂亭大飢。 十三年春,興寧、鎮平、京山大飢。 十四年,東光飢。 十五年春,大冶飢。夏,連平飢。 十六年春,嘉應州大飢。夏,鄖縣、鄖陽、鄖西大飢。 十七年秋,曲江飢。 十八年春,真定府屬飢。夏,興寧、長樂、嘉應州、平遠飢。秋,無為、合肥、廬江、巢縣、博興、樂安、臨朐、高苑、昌樂、壽光大飢。冬,滿城飢。 十九年春,江夏大飢。夏,大同、天鎮飢。冬,萬泉、遵化州、滄州飢。 二十年夏,儋州、永嘉飢。 二十一年春,桐鄉飢。冬,信宜、真定、保安州飢。 二十二年春,宜興飢。秋,單縣飢。 二十三年春,濟寧州、剡州、費縣飢。秋,巴縣、江安、羅田飢。 二十四年春,沛縣飢。 二十五年秋,恭城大飢。冬, 城大飢。 二十六年,博興大飢。 二十七年秋,蔚州飢。 二十八年春,高邑、文登飢。夏,潛江大飢。秋,龍門飢。 二十九年夏,黃岡、黃安、羅田、蘄州、黃梅、廣濟飢。秋,襄垣、長子、平順飢。 三十年春,昌邑飢。秋,順天府、保安州、真定飢。 三十一年春,洪洞、臨汾、襄陵飢。夏,富平、盩厔、涇陽飢。秋,陝西飢。 三十二年夏,慶陽飢。秋,湖州飢。 三十三年,沙河飢。 三十四年,畢節飢。 三十五年夏,長寧、新安、 城飢。秋,大埔飢。 三十六年夏,廣寧、連平、龍川、海陽、揭陽、澄海、嘉應州大飢。秋,慶元、龍南、潛江、酉陽、江陵、遠安、荊州、鄖西、江陵、監利飢。 三十七年春,平定、樂平大飢,【人相食】。夏,濟南、寧陽、莒州、沂水大飢。 三十八年春,陵川飢。夏,婺源、費縣飢。秋,金華飢。 三十九年秋,西安、江山、常山飢。 四十年,靖遠飢。 四十一年春,吳川大飢。夏,沂州、剡城、費縣大飢。冬,慶雲飢。 四十二年夏,永年、東明飢。秋,沛縣、亳州、東阿、曲阜、蒲縣、滕縣大飢。冬,汶上、沂州、莒州、兗州、東昌、鄆城大飢,【人相食】。 四十三年春,泰安大飢,【人相食】,死者枕藉;肥城、東平大飢,【人相食】;武定、濱州、商河、陽信、利津、沾化飢;兗州、登州大飢,民死大半,【至食屋草】;昌邑、即墨、掖縣、高密、膠州大飢,【人相食】。 四十四年,鳳陽府屬飢。 四十五年春,漢川、鍾祥、荊門、江陵、監利、京山、潛江、沔陽、鄖縣、鄖西飢。 四十六年秋,東流、宿州飢。 四十七年,平鄉、沙河、鉅鹿飢。 四十八年春,無為、宿州飢。夏,沂城、剡城、邢台、平鄉飢。秋,武進、清河飢。 四十九年,阜陽飢。 五十年,通州飢。 五十一年,古浪飢。 五十二年春,蒼梧飢,死者以千計。夏,長寧、連平、合浦、信宜、崖州、柳城飢。 五十三年春,陽江飢。冬,漢陽、漢川、孝感飢。 五十四年夏,臨榆飢;遵化州大飢,【人食樹皮】。 五十五年春,順天、樂亭飢。 五十六年春,天台飢。 五十七年,廣濟飢。 五十八年春,日照飢。夏,靜寧、環縣飢。 五十九年春,臨潼、三原飢。夏,蒲縣飢。 六十年春,平樂、富川飢。夏,邢台飢。秋,咸陽大飢。冬,兗州府屬飢。 六十一年夏,井陘、曲陽、平鄉、邢台飢。夏,蒙陰、沂水飢。秋,嘉興、金華飢。冬,懷集飢。 雍正元年夏,通州飢。秋,嘉興飢。 二年春,蒲台大飢。夏,樂清、金華、嵊縣飢。冬,英山飢。 三年夏,順德、膠州飢。冬,惠來飢。四年春,嘉應州飢。秋,澄陽江飢。 五年冬,江陵、崇陽飢。 七年,壽州飢。 八年夏,肥城、武城飢。冬,銅陵大飢。 九年春,肥城大飢,死者相枕藉;莒州、范縣、黃縣、招遠、文登飢。夏,章丘、鄒平大飢。冬,濟南大飢。 十年,崇明、海寧飢。 十一年冬,上海、嘉興飢。 十二年秋,武進大飢。 十三年秋,慶遠府屬大飢。冬,垣曲飢。 乾隆元年夏,海陽飢。 三年秋,平陽飢。 四年春,葭州飢。夏,碭山飢。 五年,鞏昌、秦州、慶陽等處飢。 六年,甘肅隴右諸州縣大飢。 七年春,山陽飢。夏,宜都飢。秋,亳州飢。 八年春,南昌、饒州、廣信、撫州、瑞州、袁州、贛州各府大飢。夏,天津、深州二十八州縣飢。 九年,高邑大飢。 十年,正定、贊皇、無極、 城、元氏等縣飢。 十一年春,沾化飢。夏,慶雲、寧津飢。 十二年,曹州、博山、高苑、昌樂、安丘、諸城、臨朐飢。 十三年春,曲阜、寧陽、濟寧、日照、沂水飢。夏,福山、棲霞、文登、榮成飢,棲霞尤甚,【鬻男女】。 十四年春,安丘、諸城、黃縣大飢,【餓殍載道】,【鬻子女者無算】。 十五年秋,廣信飢。 十六年春,福山、棲霞飢,民多餓死。夏,南昌、廣信飢。冬,建德飢。 十七年春,全州飢。夏,同官、洵陽、白河飢。冬,房縣飢。 十八年春,慶元飢。秋,鄖縣飢。 十九年,羅田飢。 二十年,溧水、通州飢。 二十一年春,青浦、東流、湖州、石門、金華飢。夏,沂州、武城飢。冬,濟南府飢。 二十二年夏,博白飢。秋,掖縣飢。 二十三年春,翁源、蒼梧飢。夏,日照飢。 二十四年秋,隴右諸州縣大飢。 二十五年,平定、潞安、長子、長治、和順、天門飢。 二十六年,江夏、隨州、枝江飢。 二十七年春,濟南飢。夏,棗強、慶雲飢。 二十八年夏,永年、永昌大飢。 二十九年秋,東光大飢。 三十年春,桐廬飢。秋,吉安、廣信、袁州、撫州飢。冬,威遠飢。 三十一年,濟南、新城、德州、禹城飢。 三十二年冬,池州大飢。 三十三年夏,沂水、日照大飢。 三十四年,溧水、太湖、高淳飢。 三十五年,蘭州、鞏昌、秦州各屬大飢。 三十六年夏,會寧、肥城大飢。秋,新城、寧陝 飢。 三十八年秋,文登、榮成飢。 三十九年秋,秦州、鎮番大飢。 四十年,溧水、武進、高郵、南陵大飢。 四十二年秋,陸川飢。 四十三年,全蜀大飢,【立人市鬻子女】;江夏、武昌等三十一州縣飢。 四十四年春,南漳、光化、房縣、隨州、枝江飢。夏,秦州屬飢。 四十五年秋,江陵、保康飢。 四十七年,灤州、昌黎、臨榆飢。 四十八年春,黃縣飢。秋,綏德州飢。 四十九年春,葭州飢。夏,來鳳飢。 五十年春,宜城、光化、隨州、枝江大飢,【人食樹皮】。夏,章丘、鄒平、臨邑、東阿、肥城飢。秋,壽光、昌樂、安丘、諸城大飢,【父子相食】。 五十一年春,山東各府、州、縣大飢,【人相食】。 五十二年,臨榆大飢。 五十三年秋,文登、榮成飢。 五十四年夏,宜都飢。 五十五年秋,禹城飢。 五十六年,邢台等八縣飢。 五十七年,唐山、寧津、武強、平鄉飢,民多餓斃。 五十八年春,常山飢。 五十九年,清苑、望都、蠡縣飢。 六十年春,蓬萊、黃縣、棲霞飢。夏,麻城飢。
中國歷史,饑荒處於常態,而進入了新中國,不鬧饑荒是常態了,餓死了人就被當成天大的事情了。這或許就是文明進步。死個幾百萬人在中國歷史上層出不窮了。不鬧饑荒,大家安心耕作無流民就算是太平盛世了。
現在主要是根據一些側面的消息推斷。唯一來自官方的數據是兩年的人口差,然後根據1959年的出生率推斷得出,這中間難免有不準確,比如糧食匱乏導致生育意願下降,體質下降,剩餘能力下降等等,都是未能考慮到現在的統計範圍內的,有說幾十萬有說幾百萬有說上億層出不窮。這些詳細的數據需要再等20年以後新的一批檔案解密才能知道。
古代的話,朝代更替戰亂的時候也有過天災然後朝廷沒錢賑災或者當中層層盤剝導致大量流民。所謂農民起義就是這麼來的。
至於古代人吃什麼這個,我們現在吃什麼他們古代也吃什麼。除了由於物流不暢通所以一些反季節的或者本土範圍沒有的食物之外基本沒有差距。還有就是一些類似番茄,胡椒這種一看就是外面傳進來的食物由於年代不同也有差異之外基本沒有差別。
應該說古代吃的還比較健康,沒有各種化工污染,都是有機種植。也沒有蒙牛,呵呵
問題數據有誤,不是幾十萬,是三千萬。不是五十年代,是六十年代初。
歷史上沒那麼多人,有那麼多人的時候都還好,如果要按比例算,還真得花點功夫考證。期待高人。
我是山東的,以前父親老說起此事.還有個叔叔也死於那場饑荒.哎父輩們能走過那個時期真不容易
大躍進之後的59、60、61三年一共死了3600萬人。這個數 字是把各種死因都算進去的。可當時即便是風調雨順的年份,也要死 7、8百萬人。三年下來也有兩千多萬人。把3000萬都算到政治頭上也不合適。
況且那三年死亡率最高的60年也只有2.543%,比民國那38年還是要低一些的。民國那38年,平均死亡率就至少超過3%,個別年份可能超過5%。尤其是後20年。死亡率肯定不止3%。比1949年後死亡率最高的1960年(2.543%)還高。
民國38年中有31年鬧大饑荒、35年鬧戰亂。老共上台後一共只 有那麼三年發生過能和民國時候相提並論的饑荒。而且死亡率最高的1960年也仍然低於民國那38年的平均死亡率。讓老共掌權 ,至 少可以少死一些人。清末的人口是4.5億到5.2億之間。其中4.5億是滿清的戶籍 人口,實際的人口數字肯定比這個數字高。而1954年人口普查發 現1949年的人口是5.4億。
民國38年,滿打滿算人口也只增長了9 千萬(實際可能還不到)。老共上台後7年就增長了一億。
那「三年困難時期」雖然未必完全是天災,但也不完全是人禍。當年 南澇北旱是有記載的。連港英當局的氣象資料都有相應的記錄。
老共解決饑荒問題主要靠三個手段,水利、品種改良和石油。其中第 三個非常重要。老共在黑龍江發現了高產油田,實現了石油自給。 石 化工業使化肥和農用柴油迅速普及。化肥的普及提高了單產,農 用柴 油的普及提高了農民抵抗旱澇災害的能力。
如果大慶油田早投產幾年,大概那三年饑荒就不會發生了。
而且農村有多苦也不可能比49年之前更苦。49年的時候,兩岸人均GDP相差40到60倍,目前只相差三倍了。
@趙良亮
在《墓碑》里,在計算饑荒的影響時,餓死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與因饑荒而沒出生的人口是分開計算的。
餓死=(饑荒年份死亡率-正常死亡率)*平均人口
少出生=(正常出生率-饑荒年份出生率)*平均人口
不同的學者,對於死亡率、出生率、平均人口有不同的看法。
楊繼繩列舉了一些列學者的研究成果,最後他的結論是:餓死3600萬人,少出生4000萬人,總共因饑荒減少人口7600萬人。 僅供參考。
不用古代,也不用文言文。
我想說的是我一家三代人的故事。
首先是我外婆,一生辛勞,活了九十年。
我外婆小的時候,她是被「賣」給我外公家,有點類似於當童養媳的。為什麼?因為窮,還不單單是窮,而是連吃都沒得吃的那種。當時十一歲左右的她,帶著她七八歲的弟弟,和她母親一起,走了100公里的路,從餓死人的城鎮走到有活乾的鄉下,然後,他弟弟給了附近一個人家放牛。而她就來到我外公家幹活。還有一個五六歲的小弟,因為太小了不會幹活,沒有人要。聽說,最後是餓死了。那時是你們所謂的大師雲集的民國……
一個七八十的老人,一提起那段歲月就淚花閃碩,你能想像那是什麼境地。
父母親小時候,餓死人是不會出現了,但是,肉是過節才會有得吃的,魚是過年村裡池塘里分配才有的,雞蛋不是用來自己吃的,是拿去換錢的,年輕點的人,因為缺乏蛋白質和脂肪,一人一頓要吃八兩米飯,但是,並沒有那麼多米給你吃,你得去吃地瓜,去吃其他的代替,因為米,是要拿去賣的。而現在,主張的是雜糧健康。你想想也知道區別在哪。
你可以想像,當時畝產也就幾百斤,幾畝地不僅要產出口糧,也要交口糧稅,還要拿一部分去換錢,用來買些布料和調味品,養活的是一家八九口人,。所有說袁隆平過譽的,都沒有經歷過水稻從畝產七八百到畝產一千五的喜悅。我還想說的是我的小時候,也就十年前,那時候一天也就一個菜,一天也就菜炒豬肉這樣,雖然吃得飽穿的暖,但物質種類能趕得上現在?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不知道是誰,我覺得,如果家裡有長輩,不妨聽一聽他們講那過去的事情。你會發現,原來,現在這麼好過的日子,也就不到二三十年的樣子。
三年災害是人禍 除了那幾個左的嚴重的省份 大多數地區只是回到解放前罷了··· 民國時陝西所遭過的重大饑荒諸如民國十八年年饉 還有1942河南人逃荒··· 那情況比三年災害可怕多啦··· 看看民國史 那基本幾年來次人吃人的災荒··· 才真可怕啊···賴政府么? 也不賴··· 稅也沒多高 可沒化肥 糧食產量低 軍閥一開仗 糧食就被征··· 加上很多地方還有土匪及地方武裝 很殘酷的···
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裡面寫過一段關於古近代饑饉的根本原因的,講得不深,但還蠻有意思:
舊中國曆朝歷代似乎都要經歷一個必然的循環:大亂之後是大治,其後再走向衰落與更替。沒有一個封建朝代得以逃脫,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政治制度與社會環境。
在大亂之後,人口減少,有荒可墾,人民生活水平略為提高,這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黃金時代。後來人口一天多一天,荒地則一天減少一天,於是人均耕地面積減少,生活程度降低。老百姓莫明其妙,只好燒香拜佛,嗟嘆自己的命運不好。士大夫和政府縱使有救世之心,亦無救世之力,只好聽天災人禍自然演化。等到土匪一起,人民更不能生產,於是小亂變為大亂。
到了清朝,加上帝國主義侵略,幾乎是落到了循環套的底端。十七世紀是個大屠殺的世紀,開初有明朝末年的內亂,後又有明、清的交戰及清政府有計劃地屠殺漢人,如揚州十日及嘉定屠城。我們也不要忘記張獻忠在四川的屠殺。近年中央研究院發表了很多明、清史料,其中有一件是康熙初年四川某縣知事的人口年報,那位縣老爺說他那縣的人口,在大亂之後,只有九百餘人,而在一年之內,老虎又吃了一大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大亂之後的大治,於是人口增加。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圈套,演來演去,無法脫逃。
答主們認真審題了么?題主問的是古近代,不是當代。
現在七八十歲的人多的很,都切身經歷過,我姑70歲了,她就說,舊時候,還可以問有錢家,或者鄰居家,借借糧。但60年斷伙,那是很多親戚活活餓死了。她爸,媽,奶奶,爺爺,和姑父的奶,爸,媽。這是真系親屬可問題是,我看到網上很多人,還在爭論,到底有沒有大批餓死過人?
依稀記得 美國1932大蕭條沒少餓死人 而且胡佛總統 臭名開始 什麼胡佛袋之類的對了還有現在比較窮的非洲國家 索馬利亞這些每年都餓死不少人
維基百科,中國食人史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中國人因為乾旱、洪水、蝗災、暴政、暴民等天災人禍,經常發生饑荒,特別是政權更迭的戰爭時期更是災禍不斷。「吃人事件」在中國歷史上史不絕書,如「易子而食」、「人相食」,《史記》、《新唐書》、《資治通鑒》、《明史》等史書都有詳細記載。從西元前205年到1930年,正史記載中國歷史上共有118個時期發生過人相食的記載,這還不包括稗官野史的記載。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9%A3%9F%E4%BA%BA%E5%8F%B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