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連鎖商家對於電子優惠券不是很熱衷?
目前大型連鎖只有麥當勞支持電子優惠券,大多數其他商家如果KFC,必勝客還是堅持紙質的。是流程問題?還是核算問題?
瘦腰題
麥當勞和肯德基線下都是海量發優惠券的,也是線上做優惠券下載列印最普遍的,理論上不存在麥當勞做,肯德基不做的問題。這兩家的優惠券,通常發放量都很大,有效期比較長,覆蓋品類比較多,獲取成本不高,為什麼他們這麼熱衷於發放優惠券,而不幹脆直接降價吸引消費者?
這是因為優惠券可以將優惠差異化的提供給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對於價格敏感的消費者,會主動收集/關注最新的優惠券和促銷活動,發放優惠券可以有效的吸引這部分人群。對於價格不敏感的消費者,省幾塊錢的吸引力並不大,他們往往不會為了吃麥當勞而吃麥當勞,自然也不會著意去收集麥當勞的優惠券,線下那麼容易得到的優惠券僅憑一丁點的「門檻」就把這部分人剝離出去了。
涉及到電子優惠券,其實和實體優惠券也是同樣的道理,為了給對價格敏感的那部分消費者提供一個更加便利的獲取途徑。是否提供優惠券,和開發/技術/成本等方面的關係不大,主要取決於目標客戶的行為分析,這部分用戶開始普及大屏/智能/3G手機時,電子優惠券必然跟上。
至於電子優惠券的甄別,比如二維碼/條形碼等等,不是重點,因為給消費者製造使用難度和廣為發放的初衷相違背,優惠券的本來目的是廣告,使用越便利越好。
至於其他家是否能這樣使用電子優惠券,則不一定,如果他們在線下也使用和麥當勞肯德基差不多的折扣/發放力度/使用目的,那麼發放電子優惠券就沒有任何障礙。
如果僅僅是將優惠券作為單次的活動宣傳使用,希望藉助少量的優惠,帶來新客戶,並轉化為長期客戶,這和麥當勞肯德基藉助大範圍電視廣告/戶外廣告來提高影響力,帶來新客戶,使用優惠券來吸引價格敏感客戶的邏輯有差別,他們發放的頻率,使用的力度也都會相差很遠,開發電子優惠券恐怕性價比不高,短期內不值得做。
感謝邀請,其實流程和核算都不是問題,這裡面涉及到使用頻次,以及一些硬體,人力成本的考量。
1、載體決定了硬體投入 目前電子優惠券主要通過二維碼進行投放,載體可以是手機屏幕,也可以是其他東西,但大多是結合無線來做。這裡面涉及到二維碼的識別設備,這算是硬體投入。除二維碼外,普通的圖片類優惠券,不好追溯,不便統計,有做,但是暫時不會是目的。2、產品特性影響人力成本目前電子優惠券即使在麥當勞,使用的頻次還不算多,但是每次使用都需要經過掃描和識別,效率低,幸虧用的人相對少,這裡面必然有硬體側的產品優化空間。3、企業對營銷市場的考量不一致
如以上的1、2點,電子優惠券本質上不是拿來提高某個時間段銷量的產品,而更像是麥當勞的營銷組合當中的一部分。通過擅長的web和傳統營銷媒介,向無線進行滲透,這就是以活動為主題的電子優惠券初期的使用形態。後期運營成熟了,便可以承擔日常優惠券的職能。——所謂的先培養市場而KFC以及其他連鎖,輕度跟隨就行,份額大的可以先跑,份額相對小,或者對各種因素有其他考量的,完全可以讓麥當勞培養市場後再切入,成本低,效果好,未必會被先發優勢困擾,因為「習慣」跟大型連鎖之間的產品並不衝突。習慣了麥當勞的,再弄個KFC的也會用。再者,麥當勞現在不也還是主力拿來作為營銷的輔助嘛。 期待更多朋友的解答。我從前給從前的老東家CIC寫過一篇文章,正好回答了這個問題。
實時優惠券是商家的福音還是噩耗?
從我所在的辦公室到最近的一家肯德基之間有一台可自助列印優惠券的終端,每次我想去買一個雞肉卷或者一杯聖代時,都會順路在上面列印幾張優惠券,一兩分鐘的時間可能幫我省下四五塊錢,考慮到我還沒有分分鐘幾百萬上下,這麼做很核算。
不過對那家肯德基來說,因為那台自助終端的存在,我的每一次消費他們都會少賺幾塊錢。
就此聯想到現在LBS服務中開始刮的實時優惠券風:你逛街逛到肚子餓,隨便走進一家餐館,等待點餐的時候下載優惠券,然後亮給服務員——Look! 於是省下十幾塊。 這個過程當中,商家因為優惠券的實時化會得到什麼樣的好處呢?這要回到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商家為什麼要發布優惠券(Coupon)?
也許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優惠券的初衷並非是廣告,而是為了進行價格歧視(PricePrice discriminationDiscrimination)
這裡的歧視是指商家針對消費者對價格敏感性的不同進行區別定價,以獲得最大利益。
譬如一個雞肉捲成本5元,假設定價10元的話可能有100個人購買,定價15元的話60個人購買,因此商家會選擇定價15元,這樣的利潤是60 x (15-5) = 600元,大於定價10元時的利潤500元。
但是商家此時並不甘心放走另外40個願意以10元購買雞肉卷的人,怎麼辦呢,就是發行優惠券,每張優惠券可以便宜5元。假設另外40人都通過優惠券消費,那麼最終商家獲利為600 + 40 x 5 = 800元。
當然這是理想狀況,現實中願意出15元購買雞肉卷的消費者依然可能得到優惠券,但是因為這一批人本身能夠接受15元的定價,不會費力去獲取和保管優惠券,也不會在沒有優惠券的時候就不去消費,因此大部分時候優惠券還是能夠起到區分消費者的作用。
但是在互聯網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優惠券被賦予了更多的市場推廣功能,從市場推廣的角度而言,自然是希望隨時隨地無孔不入,並儘可能降低推廣的成本。但是這和價格歧視的目的就背道而馳,因為後者並不希望對價格不敏感的消費群體能夠便利的獲得優惠。
在之前的雞肉卷例子里,想像一下如果任何人都能在付款的時候不花力氣的掏出5元優惠券,那實際上就意味著商家只能按照10元定價來執行,損失了800 – 500 = 300元利潤。
價格歧視有兩個重要前提:1)能夠區分消費人群;2)能夠執行自定的價格方案,而實時的優惠券卻讓這兩個前提都被顛覆了。
所以,實時優惠券真是反動透頂,應該及時剿滅么?
恰恰相反,商家應該審時度勢,認清商業行為的社會化,本地化,實時化(也就是SoLoMo代表的內涵)趨勢已經無可避免,並且積極創新,讓自身在新的技術條件下依然擁有主動權。
譬如針對實時優惠券,我謹提供兩類思路:1. 提高消費者獲取優惠券難度,譬如在商家方圓50米之內不能立刻下載優惠卷,也就是讓實時不那麼實時;
2. 改變優惠券現有的單一形式,譬如需要通過手機玩一個小遊戲,或者完成一個簡單的問答,遊戲通關信息作為優惠憑據,在這一過程中還可以植入商家的品牌或市場信息,增加用戶忠誠度。最後,如果對價格歧視的理論有興趣,Matrix67這篇文章微觀經濟學裡的定價策略和價格歧視 有非常詳盡的解釋。我在上海火車站的麥當勞店,那裡那麼大的人流量,我呆了一下午,發現沒有一個人使用電子優惠券。而麥當勞的員工還在地鐵出口發放紙質優惠券。但是上邊兩位的觀點不敢苟同。因為麥當勞的店鋪運營(電子優惠券方面)是獨立的,所以跟每個店長對電子優惠券的認知程度有關。
現在這個問題都不是問題了因為幾乎所有的連鎖商家都支持電子優惠券了
感謝邀請。電子優惠券相對來講是一個新生產品。目前之所以不是所有都支持,個人覺得還是時間原因和流程核算原因。
LBS時代到了,快速發展了,時候到了,力量巨大,誰都不會不用。現在還沒到那麼大的時候,限於不同企業的流程核算問題,有一些就沒有及時變化了。KFC和必勝客都是百盛的,各家風格不一樣。紙質的有憑證,即便不核算也是可監督的。電子優惠券的核算,一定會有新的辦法出現,不管是KFC的列印,還是點評網的簡訊和回執。潮流是抵擋不住的。推薦閱讀:
※優惠券市場還有空間么?
※「跟誰學」究竟準備跟誰學?
※如何看待外賣超人退出中國市場的這件事?
※健身O2O里,有人做一卡可以去所有健身房的健身漫遊嗎?
※滴滴危機大爆發,餓了么、美團有沒有後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