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額寶規模達到 1.43 萬億意味著什麼?對銀行的業務有哪些影響?
新聞背景:餘額寶規模達驚人的1.43萬億 直逼四大行存款規模
餘額寶2017年6月底規模已達到了1.43萬億元,超過了招商銀行2016年年底的個人活期和定期存款總額,並直追2016年中國銀行的個人個人活期存款平均餘額1.63萬億元。
這個規模意味著什麼?
餘額寶的規模越來越大,意味著活期存款乃至定期存款加速向貨幣基金轉移,銀行攬儲越來越困難,導致銀行貸款額度逐漸減少,利率逐漸升高,貸款難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這個問題其實之前我早已答過,還得了一千六百多贊,說明大家還是比較認可的,可以參考一下。那個回答很短,趕時間的看那個就可以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596175/answer/168438730
但是,那個回答的評論區里,居然有不少人說看不懂!而我自己覺得已經講得很通俗易懂了。好吧,那我試著說得再淺顯一些。
這就不得不寫得很長很長了。因為金融專業既然是大學裡分數最高的專業之一,那它還是有些門檻的,不是金融經濟相關專業出身,又沒有專門去學習相關知識,的確不容易搞懂。
我盡量不用術語,不跳步驟,這樣一來,答案就沒辦法簡潔了。但是,如果大家看完了,就能順便補上一些經濟金融基礎課,所以堅持看完還是有意義的。
言歸正傳,開始回答問題。
近兩年是我國歷史上利率最低的時期,沒有之一!請看下圖。利率是一個體系,市場上有很多很多利率。美國的利率是市場化的,以一年期國債利率為基準。
我國的利率沒有實現完全市場化,基準利率是中國人民銀行「規定」出來的,以央行存貸款基準利率為代表,基準利率里又以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為核心。
為什麼近幾年利率如此之低呢?那要從2008年金融危機說起。大家從圖表裡也可以看出,2007年末,是近十年來利率的最高點,是央行加息降息的分水嶺。
金融危機以前,我國經濟在高速增長。企業要擴大生產、老百姓要買房買車,錢不夠了就向銀行去借。股市和債市也能融資,這叫直接融資。但只有小部分大企業才可以,所以主要還是看銀行,這叫間接融資。
銀行的自有資金很少,絕大部分資金是從老百姓那裡借來的,也就是大家說的存款。銀行一手從老百姓和企業吸儲,一手向企業和老百姓放貸。其實就是資金的中介,所以才叫「間接融資」。貸款多了,存款就不夠用了。
這時候怎麼辦呢?當然是開源節流啊。開源就是增加存款,怎麼增加呢?大家都見過,銀行以前經常送點米面油、送點小禮品什麼的,這樣做有點用處,但用處不大,主要還是靠提高存款利率,利率高了,老百姓自然願意多存款。
節流就是減少貸款。可貸款少了利潤也少了。所以銀行就提高貸款利率,這樣即使貸款少了,利潤也不會少很多,甚至還能增加。因為經濟在增長,即使貸款利率提高了,企業還是有的賺,利率高一點無所謂。
所以,我們看到08年之前,存貸款利率一直在上升。但是,08年後金融危機來了,事情就不一樣了。這是為什麼呢?
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年,我國經濟在高速發展。經濟學認為,GDP是由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出口減去進口)三個部分組成的。
但是,我國這麼快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靠出口和投資帶動起來的,而不是像歐美髮達國家一樣,靠消費帶動起來。
金融危機一來,歐美髮達國家經濟受到重創,老百姓收入減少了,自然就會減少消費。而歐美髮達國家的消費,對應著我國的凈出口。
所以,金融危機以後,我國的凈出口快速下跌,嚴重影響了GDP增速。國家的應對措施有兩種,一種是擴大消費,一種是擴大投資。我國主要採取了後一種措施。
要擴大消費和投資,降低利率是一種辦法。
降低了存款利率,一些老百姓和企業就會覺得把錢存在銀行里不划算,不如自己花掉。
降低了借款利率,一些老百姓和企業就會覺得從銀行借錢更便宜了,老百姓才會借錢買買買,企業才會借錢買原材料和設備。
於是我們看到08年後,利率在下降。「四萬億」出台後,投資猛增,佔比幾乎翻倍。而這麼多投資,大部分都是銀行貸款支撐起來的,到期是要還本付息的。
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很多投資變成了形象工程、變成了各地的鬼城、變成了過剩產能,不能產生效益和利潤。也就是說,這些貸款到期以後不僅還不起利息,連本金也還不起,把真金白銀打了水漂。
那麼該怎麼處理呢?如果是民營企業,那就到期不再續貸,要想續貸就得增加抵押或找其他企業擔保。
於是,我們看到很多地方,尤其是浙江等民營企業發達的地方,一個企業破產,拖倒了擔保鏈上的幾十家健康企業。銀行的壞賬越來越多。
如果是國企,那地方會想方設法要求銀行繼續提供貸款。因為一旦企業還不起貸款破產倒閉,那麼麻煩就大了。
首先,國企倒閉,GDP就少了,而GDP是官員考核的最關鍵因素。
其次,國企倒閉,稅收就少了,而稅收是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官員考核的重要因素。
再次,國企倒閉,失業工人很可能會鬧事,YX、SW乃至進京SF,導致官員在考核時被一票否決。
所以,地方GY會竭盡所能,請求、誘導、要求、迫使銀行繼續貸款給國企。
如果是地方ZF,那銀行就更不敢得罪了。幾年前地方ZF自己、或者其下屬的各種城投企業從銀行貸了很多款,利率也不低,因為最低也不能低過貸款基準利率。
但是,幾年後貸款到期時地方ZF還不起貸款了,中央ZF沒辦法,要求銀行把貸款置換為地方債。也就是說,銀行以高利率放出的貸款變成了利率不到3%的債券,其中的差額都是損失。
於是,這幾年我們看到,銀行的利潤增速從百分之幾十到現在的接近零點,壞賬越來越多。
但是,借新還舊不能解決問題,其實是把雪球滾得越來越大,讓問題越來越難以解決。這些錢究竟最後怎麼還呢?中央ZF的辦法是用放水來稀釋債務。
老百姓以為放水就是印鈔票,其實不是。因為在貨幣供應里,印鈔票只佔極小部分。現鈔在金融學的叫M0,只是冰山一角,而這座大冰山,專業的說法叫M2。
下面是中國的M2與幾個發達國家的對比。大家可以看到,中國的M2在08年之前就很多,08年之後更是飛速增長。
說白了,貨幣與經濟是水和面的關係,經濟發展了就得多發貨幣,好比面多了就得加水。如果經濟沒怎麼發展,卻大規模放水,那麼面就稀了。
面稀了,對內就是通貨膨脹,老百姓存進銀行一碗面,拿回來時只剩半碗面半碗湯了。這就相當於,企業和政府欠的債,有一大塊不用還了,這塊損失,讓存款的老百姓承擔了。
面稀了,對外就是貨幣貶值。之前,中國為了促進出口,認為壓低人民幣匯率。所以美國經常指責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不正當競爭。
經過幾年的暗中貶值,不但之前人為壓低的那部分沒有了,還讓人民幣匯率高估了。再加上美國央行不再大規模放水,反而打算開始從市場上抽水,使得美元匯率升高。
這一里一外,讓大家對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越來越沒有信心,認為人民幣匯率早晚會下跌很多,所以越來越多地把人民幣換成外匯,使得外匯儲備越來越少。
中國的外匯儲備在2014年中達到最高點3.99萬億美元,一年半後就跌到接近3萬億。要知道,中國一年的順差就有三千幾百億美元呢。
這三年來,不僅存量少了1萬億美元,三年的進出口順差也有1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實際上,三年來外匯儲備就少了四成。這還是最近兩年來,ZF想方設法、圍追堵截才達到的,不然外匯流失會更多。
外匯儲備的大量流失讓央行不能繼續大規模放水了,否則外匯儲備就撐不住了。於是,我們看到,最近幾個月的M2增速越來越低,從08年的27%,到現在的個位數。
M2少了,就意味著銀行不能像以前一樣,從央行那裡借到便宜的錢了。從老百姓那裡吸儲也不容易,因為利率那麼低,老百姓也不是傻子,不願意挨宰,更願意把錢拿出來買房子來抵消通貨膨脹。
於是銀行只能跟同業去借錢,同業市場的利率不受央行控制,很快就升高了。在同業市場,銀行們主要是借款的一方,那貸款的一方是誰呢?正是貨幣基金,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各種「寶寶」們。
貨幣基金給銀行的貸款利率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多,自然能支付起越來越高的利息給老百姓,所以大家都越來越願意把錢放在餘額寶里,使得餘額寶的規模越來越大。
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央行不去管制同業利率,而去管制基準利率。那為什麼央行不去管制同業利率呢?如果把同業利率降低到基準利率的水平,那貨幣基金就沒有什麼收益,自然不能吸引老百姓的存款了。
這是因為同業市場是金融機構之間調劑餘缺的地方,如果把同業利率強行降低,那麼資金富裕的金融機構就不願意把錢借給資金緊張的金融機構了。
老百姓自己資金周轉不過來時得去借錢,金融機構也一樣啊,萬一真的周轉不過來那是會引發違約、擠兌乃至倒閉的,所以央行不敢這麼做。
那央行能不能把基準利率提高到同業利率的水平呢,那這樣貨幣基金對銀行存款就沒什麼優勢了。
這樣也不行。因為那麼已經借了很多錢的企業和政府ZF會受不了。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不僅還不起本金,連利息也快還不起了。
不僅是企業,近幾年全民炒房,很多個人身上也背著貸款,一旦利率快速上升,那麼很可能還不上月供。
有些人可能說,我就一套房子,利息翻一倍也還的上。但是,架不住有很多人手裡有多套房子啊,一旦利率快速上升,他們很難還得起,必然要賣房還貸。
這樣的人不需要很多,一個小區里有幾個快速賣房的業主,那麼整個小區的價格都會被這幾套房的交易價格拉下來。房價下跌後,總有人會恐慌性賣房,把房價拉得更低。
即使沒有恐慌性賣房,房價下跌一定程度後,銀行也會要求貸款客戶儘快增加抵押和擔保,拿不出足夠的抵押和擔保就得賣房。所以最近各大城市都開始「限售」,就是害怕出現連鎖反應和踩踏事件。
所以個人、企業、ZF,都害怕利率升高。之前還能借新還舊、勉強維持,一旦提高基準利率,那利息都還不起了,很快就會違約。銀行的壞賬一下子就會爆發。
金融是經濟的中樞,銀行是金融的中樞,一旦銀行壞賬大規模爆發,那麼整個經濟都要出大亂子,難以收拾。
但是,不加息提高利率是不大可能的,因為外匯儲備是命根子,必須得保住。極端情況下,如果外匯儲備低到了一定水平,寧可加息刺破泡沫也要保住外匯儲備。為什麼說外匯儲備如此重要,一定要保住呢?
因為我國是大國中外貿依存度最高的國家,高達60%,世所罕見,龐大的進口規模需要足夠的外匯儲備。沒有外匯儲備就不能進口。
老百姓沒有日本紙尿褲、法國化妝品、不去美國旅遊、不去澳洲留學,依然能好好過日子,但糧食、石油、晶元這三大類是一定要有的。
2014年中國的糧食自給率是87%,農產品自給率是70%,乍看不低,但這是用極高的糧食收購價格給農民補貼得到的。2014年我國四種穀物價格平均高於國際市場一半。也就是說,我國是靠花大價錢來保證糧食供應的。
有人說,就算是花了大價錢,但我國的糧食還是能基本維持自給的。但是,不要忘了吃肉。公認的肉糧比是六比一以上,也就是說,肉價得高過糧價六倍以上才行。我國的糧食產量只能保證老百姓吃糧,近幾年來,肉類進口規模越來越大。
根據JCI統計數據顯示,受肉類總產量下降影響,2016年我國肉品實際進口總量首次超過450萬噸,同比增幅超過68.7%,而2010年到2016年肉品進口總量年平均增速為19.7%。除去進口肉品外,活豬/禽類凍品/冷凍豬、牛肉等走私產品,「明目張胆」的越過海關、邊檢等進入中國市場。按照業內的保守估計,走私肉品的數量保守估計應是正規進口數量的2~3倍,而實際走私肉品數量可能更多。
中國兩大油田2016年大量減產,國內石油對外依存度升至65%,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升至34.9%。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沒了石油後果不堪設想。況且中國的農業已經是石油農業,沒了石油,化肥農藥也產不出來。
我國的機電行業出口是最大一塊,但是其中離不開晶元進口,而我國的晶元進口率已經超過90%。其他的問題,忍忍就過去了,外匯儲備如果耗竭,危及糧食、石油、晶元進口,那中國經濟真要崩潰了。
所以中國要保外匯儲備,不得不停止大規模放水,怕利率升高刺破經濟泡沫,又不敢快速加息,讓基準利率跟上同業利率這個中國最真實的利率。
這其中的不對稱,讓銀行最難受。銀行也不願意做虧本生意啊。存款基準利率太低,儲蓄上不來,銀行就加大理財產品的發售力度。因為理財產品的利率不受央行管控。
但是,近幾年來,銀監會對理財產品的發行和投向有了越來越越嚴格的規定,特別是今年以來。
存款不夠,貸款就不好做,銀行只能收緊貸款額度,提高貸款利率。銀行對企業的貸款利率早就提高了,只是老百姓不知道而已,因為這個利率不是統一的,而是每家企業都不一樣。
最近幾個月,老百姓發現個人住房貸款很難辦,利率也提高了,這才意識到貸款利率真的提高了。
銀行對企業對個人的貸款都難做,但是又要考核利潤。只能從其他地方想辦法。於是就藉助證券公司、信託公司、基金子公司等資產管理公司作為通道,把資金包裝成千奇百怪的產品發售出去。
這樣做有很多好處。
首先,銀行貸款受到的監管是最嚴格的,把貸款包裝成其他產品,就能夠逃避銀監會的嚴格管制,把款放給不能放貸的企業。
其次,銀行發放貸款是要消耗資本金的,資本金不夠了,存款再多也不能拿出去放貸。包裝以後,就能「出表」,不受嚴格監管了。
再次,銀行發放貸款是有風險的,企業還不上貸款銀行也難受。銀行藉助其他金融機構做通道,一方面給了通道機構服務費,另一方面也讓這些通道機構承擔了相應的風險。一旦出事,倒霉的是通道機構,銀行不受影響。
於是,各家銀行都開始拚命做「包裝」業務,銀行包裝一次不夠,通道機構就繼續包裝。本來只有銀行到企業一個環節,現在卻層層嵌套,七八個環節也不稀奇。於是就出現了所謂的「資金空轉」。
即使這樣,銀行還是不能彌補利率不對稱給自己帶來的損失,怎麼辦呢?大家都找銀行借錢放槓桿,銀行自己也可以啊!
本來一項業務只有1%的利潤,不值得做,但是,加上十倍的槓桿,就有10%的利潤了,如果還不夠,那就再加槓桿,這樣別說是1%利潤率的業務了,0.1%的業務也能做。
這樣一來,一邊是環節越來越多,一邊是槓桿越來越大,積累的風險就越來越不可控。一旦有一個點出了問題,很快就會層層傳染,層層放大,最終殃及整個金融體系。
所以今年四月份以來,銀監會開始了史上最嚴格的監管,因為,金融體系里的黑洞越來越大,再不管的話,以後就無法收拾了。
不過,這樣做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銀行是要盈利的,不給銀行開正門,銀行就得走後門。加強監管只是揚湯止沸,不是釜底抽薪。根子還是在基準利率上。
美國已經開始加息縮表,並將繼續加息縮表。中國要想維持外匯儲備和人民幣匯率,就得跟上美國的步伐,不僅提高銀行間市場的利率,還要提高基準利率。
如果美國走得慢,中國就能慢慢加息,老百姓、企業、ZF就還有慢慢適應的餘地。如果美國走得快,中國就麻煩了。一旦出麻煩,誰也不想背黑鍋。
ZXC先生明年就要退休了,這半年他肯定不想給自己找麻煩,何況還有秋天的那場重大會議,更不能出亂子,所以只能慢慢來。
但是,現在越慢以後問題越難解決。現在我們只能,一方面加強外匯管制,阻止資本外逃,另一方面,祈禱美國人慢點走,給中國留出充裕的時間來。寫在最前面:
如果你想得到這個問題答案,那麼我覺得你一定要把餘額寶當作一款互聯網產品看.
去研究它的用戶組成,資金結構,甚至產品設計,用戶體驗...等等
如果只從經濟學角度去分析.我認為結果一定是偏頗的.
這個問題的核心並不是為什麼貨基上漲了,而是為什麼大家都去買了餘額寶.
==============================================================
餘額寶規模達到1.43萬億,說明三個問題:
1.貨幣政策收緊,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上漲
2.,央行加息預期強烈,現金為王時代來臨.
3.在當前的大環境下,零散資金缺乏投資途徑.
餘額寶規模達到1.43萬億,是一個現象型產物.
即使在沒有餘額寶的過去,當國內貨幣政策緊縮,並且進入加息周期的情況下,貨幣基金也會隨之水漲船高.(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我所列舉出的問題1,2也可以用來描述其他貨基的上漲原因)
有些答案言之鑿鑿的稱,這種情況將導致銀行儲蓄模式改變,我認為言之過早
因為一部分銀行在很多年前,就推出了各種理財業務,其中不乏針對保守型投資者的貨幣基金.
但結果是餘額寶一家獨大,原因很簡單,因為餘額寶作為互聯網理財產品,其推廣方式,和用戶體驗,遠遠好於銀行所提供的理財項目.
儘管當下部分銀行業大力推廣手機理財業務,然而已經為時過晚,餘額寶12%的市場份,中青年用戶功不可沒(大數據揭秘餘額寶:用戶平均年齡28歲 天蠍座使用人數最多(圖)),可以說餘額寶和各種XX金融(如京東金融,小米金融,等等),已經完全佔據了中青年理財市場,銀行很難追上餘額寶的步伐,淪為只能通過大廳業務員拉一拉老年用戶的產品.
這便是我在文章開始提到的第三點,零散資金(有筆小錢的小白用戶)缺乏投資途徑.
李俊曾在2016年指出:"經過2015年規模的洗禮,現在客戶結構更穩定,小客單用戶較多,原有10萬、20萬以上的大額用戶近8成都流失掉,現在客戶構成已經有了一個結構性的變化."
七千億餘額寶結構性變局:凈贖回曾持續半年 大額客戶流失其實你完全可以觀察一下:
1你周圍有多少人有意識的配置資產?
2有多少人購買過股票,基金,證券,債券,保險等投資理財產品?
3你周圍固定存款10萬以下的人,在做哪些投資?
(歡迎在評論中回復觀察結果)
我要說的是:
當前社會,尤其是青年用戶群,具備投資理財能力(包括所投入的時間,對風險的抵抗力,以及投資技巧和經驗)的人並不多.
大多數小白用戶需要的是低風險,高信譽的傻瓜式的產品.
並不是每個投資者都能抗高風險,我沒有數據,但據多年對周圍人的觀察發現:可支配資金越少的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越保守.
當這些看起來不算多的錢,缺失了低風險投資途徑後,餘額寶也許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憑什麼餘額寶的規模能超過招行?
分享到:
maomaobear2017-07-04 09:17:18
2017年6月底,餘額寶的規模已達到了1.43萬億元,超過了招商銀行2016年年底的個人活期和定期存款總額,並直追2016年中國銀行的個人活期存款平均餘額1.63萬億元。
而今年5月27日,餘額寶將個人持有的最高額度調整為25萬元,而相比此前,餘額寶的個人賬戶持有上限為100萬元。就是說,這個1.43萬億還是在上限調低情況下獲得,否則規模會更大。
為何餘額寶規模會做的如此之大,餘額寶到如此規模又會有什麼風險和影響呢?
一、餘額寶的魅力不僅在於利率
餘額寶是從支付寶延伸出來的產品,最初是淘寶交易因為款和貨延時的問題,需要有一個支付中介,然後這個支付中介發展成支付寶,進而沉澱資金髮展成餘額寶。
餘額寶的本質是高安全性的貨幣基金,但是它與普通貨幣基金不同的是,它一有阿里的背書,二可以隨時提現,方便程度堪比活期,三可以直接用於購物支付。
貨幣基金本來利率就不低,但是投資比較繁瑣。而支付寶利用互聯網技術把投資變成劃一下手指就能解決的問題,效率大大提升。
而更可怕的時候,因為隨時提現,而且能直接用於購物支付。餘額寶的流動性相當於現金,這個連定期存款都比不了。
本來投資理財產品的流動性和受益是互斥的,流動性高的利率低。同時利率和安全性也是互斥的,高利率的安全性低。
而餘額寶利用阿里背書提升了安全性(至少是用戶心中的安全性),利用支付產品提升了流動性,隨著支付寶的普及,不僅淘寶能用,你在超市購物,在飯店消費,甚至在街頭買菜也能用,這個流動性就太可怕了。
有現金的流動性,有理財產品的利率,阿里背書加上貨幣基金的高安全性。這個產品的競爭力就很可怕了。
活期存款、定期存款、貨幣基金、銀行理財都是它的打擊範圍。
2017年後,隨著餘額寶的利率不斷提升,使用範圍不斷擴大,餘額寶規模自然越來越大,額度從100萬下調到25萬,群眾熱情依然不減。
二、吃掉銀行的蛋糕
在中國,利率是國家規定的政策,各個銀行都是執行者,所以才有銀行躺著賺錢的說法。中國的活期存款利率是很低的,而銀行貸款利率並不低,這樣銀行就能吃到很豐厚的利差。
老百姓存活期存款,看重的是活期存款的流動性。理財產品雖然多,但是多有流動性限制,只能用來解決沉澱資金,所以活期存款的比重還非常大。
而餘額寶這種產品,把流動性、安全性與高利率三者結合起來之後,銀行存款的競爭力就弱了。
貨幣基金的錢,其實最後大多也進了同業市場,銀行的大額存單,同業拆解等等要付出比活期存款高得多的利率,而銀行的貸款利率也是國家限定死的,這意味著銀行的一塊利潤給過渡了。
本來銀行用低息活期收取老百姓的錢,然後高息貸出去獲取利差。如今銀行要高息從同業市場去獲取資金,然後高息貸出去。銀行的蛋糕還給了老百姓。
三、未來的趨勢
餘額寶是阿里的業務,貨幣基金與互聯網合作,解決流動性問題至少還有一家騰訊。而銀行也沒有坐以待斃,很多銀行也把理財的流動性加強,譬如日日盈一類的理財都是隨時可以贖回的。
隨著這種高流動性理財的出現,活期與定期存款還會進一步減少。
馬雲說,銀行不改變,我就改變銀行,這次他真的做到了。
看了高票答案,打算過來說幾句吧。理解金融現象及相互間的作用影響機制,真的不是靠邏輯推理,還是要有些從業經驗和知識背景才成。
在高票答案里,餘額寶規模大增,影響銀行攬儲,這樣銀行存款變少,貸款額度就變少,貸款額度變少,貸款利率就高,就帶來了融資難的問題。
在不考慮任何行業知識的基礎上,從邏輯上看,推理似乎沒有問題。但有從業經驗的人會知道,在當下的行業環境下,銀行存款變少推導不出銀行貸款額度變少,這個環節出了問題,後面的推理和影響自然都是錯的。
四五年前,實體經濟中的房地產和基建蓬勃發展,存在著普遍性的資金饑渴。當時,銀行只要有資金就能放出去,所以銀行的資產規模增長是典型地負債驅動模式,即存款立行,沒有儲蓄存款就搞同業存款,然後貸出去,賺利差。典型地躺著賺錢,以至於自己都有點不好意思。
近幾年,行情不一樣了。實體經濟下行一步步傳導,銀行業開始面臨資產荒,即能讓銀行放心的好項目越來越少。實體經濟資金需求不足,銀行有錢放不出去,所以開始玩起了體系內循環,去資本市場買買債券,和通道公司合作做個劣後變相進入股權投資市場等等。所以,此時餘額寶的出現,雖然影響銀行的低息資金,但對銀行的可貸款額度基本並無什麼影響。
融資難和融資貴,一直都是金融體系的結構性現象。當社會的資金融通主要通過銀行這個中介時,無論何時何地,銀行看不上的項目自然都是融資難、融資貴的。所以,真的不能怪餘額寶、不能怪互聯網理財產品。反過來,互聯網金融的崛起,使得原來銀行看不上的項目有了新的融資渠道,客觀上倒是緩解了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最後來回答下題目本身,餘額寶的天量規模對銀行業務究竟意味著什麼?對銀行而言,互聯網理財的衝擊和影響由來已久。
從理念和心態上的影響來看,大部分的影響都在2013年下半年釋放完畢了,當時的銀行為了應對餘額寶的衝擊,積極推出銀行系寶寶理財、推出直銷銀行試點、並大談特談顛覆論,而後來,發現並未帶來傷筋動骨的影響,日子一久,變革的意識也就淡了。既便是一隻老虎,你和它在一起相處兩年都相安無事,也會認為沒啥風險的吧,何況僅僅是一款互聯網理財產品呢。
從業務上的影響來看,其實存款利率市場化是大勢所趨,存款資金理財化也是誰都擋不住的趨勢。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出現只不過加速了這一趨勢而已。對銀行而言,該面對的,始終都要面對。
資金成本始終都是核心競爭力,對銀行而言,資金成本的整體性趨升,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尤其銀行業整體仍在依賴息差模式。資金成本上升了,息差下降,盈利水平下降,自然也就加速了盈利增速的下降。近年來,銀行盈利增速零增長甚至負增長,資金成本的上升「功不可沒」。
這反過來也就刺激銀行業要進行收入結構轉型,降低對息差的依賴性,加大對中收業務的開拓,近年來,銀行內部最火的崗位、收入最高的崗位不再是公司金融部,而是資產管理部和金融市場部,便是這種收入結構轉型的一個客觀表現。
收回來總結一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銀行這個巨無霸行業而言,終究還是鯰魚效應居多,並不能真正地影響什麼或顛覆什麼。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和發展,對銀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還是有著很大的正面影響和積極意義,畢竟,坐在「息差」上躺著賺錢雖然舒服,但真的沒前途。世界那麼大,風險那麼複雜,「養尊處優」的銀行業怎麼會有未來呢?
所以,早點發現問題,早點轉型,無論成功與否,都是好事一樁。
對4大行影響比較大,小銀行本來也就是同業拆借來的,現在反而便宜了,大家可以拼資產運營的實力了。我比較擔憂的是私人結算支付渠道,那麼老百姓的錢就有被挪用的風險。平時沒什麼事,萬一哪天這私企叛國了呢?
餘額寶的本質是貨幣基金。因為貨幣基金操作類似「協議存款」,錢會回歸到銀行,所以餘額寶最終本質意義還是「銀行存款」。
貨幣基金的具體投資方向可能是短期基金、國債、政府短期債券、企業債券等,簡單理解就是通過協議存款,可以和銀行協商利率,以不同與銀行的存款利率把錢輸送給銀行。
國內利率市場化的推動被允許很多年了,只是銀行與銀行之間的競爭所帶來的利率浮動,即使有也是非常小的。
有些小銀行會在關鍵時間節點上浮利率來攬存,但從長期來看,國內銀行業間的競爭並沒有那麼激烈,銀行還處於行業相對半壟斷的定位,所以利率市場化在銀行與銀行之間的競爭過程中,並沒有出現大幅波動。
餘額寶最典型的意義是吸納資金。中國目前很多老百姓不滿足於銀行的存款利率,但是有餘額寶這樣市場化行為的貨幣基金出現時,就推動了大量資金從直接的銀行存款,到通過貨幣基金再回歸到銀行。
餘額寶能發展到這麼大的規模,其實就是利用利率的差別。因為貨幣基金最後還是會回歸銀行體系,它的安全程度就和銀行存款差不多,所以大家都會選擇利率更高的餘額寶。
餘額寶的發展一方面表明了市場化行為,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另一方面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就是社會理財需求大爆發。
存款搬家也在近3、4年的時間裡劇烈地進行著,越來越多的老百姓不滿足於將錢定期或者活期存在銀行,在銀行的餘額都是一些滿足日常資金需求的零錢,其他的資金都放在各種各樣的理財渠道裡面,而餘額寶是最典型的低風險理財模式,給消費者提供了銀行存款之外另外一種理財選擇。
利率市場化讓金融機構與銀行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樣的競爭的收益者還是廣大老百姓,就從風險險定價、利息收益上來講都是正面的。
餘額寶對於銀行本身的規模不會產生影響,雖然餘額寶現在有1.43萬億,但是從餘額寶開始後不短不長的時間裡,每一家銀行都推出了類似餘額寶的產品。
餘額寶對銀行的衝擊只是在利率市場化之後,銀行必須提高投資或者資金的管理能力,躺著賺錢的難度越來越大。
樓上答案見仁見智,角度不同看法不同。
這個問題可以引申出很多東西,大到利率市場化前哨銀行傳統業務調整方向,小到貨幣基金跟存款有啥區別,能力有限,不在這兒誤人子弟了。僅從公募基金的角度說說餘額寶,以及餘額寶與銀行的關係。
餘額寶就是一隻貨幣基金,和其他一百多隻貨幣基金沒有本質區別,都是流動性管理工具。什麼叫流動性管理工具?就是靠它發財致富是不可能了,本身沒那麼強的理財屬性,但是卻能夠確保你隨存隨取,存錢時無論多少都可以進,用錢時無論何時都可以出。現在很多人把這個看的理所應當,但實際上,長期以來一般的公募基金都是1000起購(一些面向機構的產品1000萬甚至5000萬起購),T+1申贖(還有些特殊的跨資產跨市場產品確認時間T+7),這既是出於投資操作與合規流程的需要,也是對投資者的一種制度保護,而代價就是犧牲投資者的流動性體驗。
而餘額寶則在原有的遊戲規則下,不斷將這種流動性體驗推向極致,在自身操作層面上,實現1分起購、T+0申贖、對接支付寶底層賬戶,線上支付甚至可以不用贖回,直接拿貨幣基金份額當現金支付。當然,相較而言穩定持續的收益率對於那些兩極客戶來說也很關鍵。比如理財小白,與存款利率相比,貨基的收益率也已經能滿足基本需求,運氣好碰上2013年底資金緊張成狗的時候,七日年化收益率可飆到7%,是同期銀行活期利率的十幾二十倍;比如流動性操作十分謹慎的大資金機構,動輒數十億資金,一個BP就可能是幾萬的利差,貨幣基金也是其保證投資操作的首選。
但是餘額寶早就不是一般的貨幣基金,手握阿里的天量流量和巨大的流動資金體量促成了居民理財意識的革命性覺醒、重塑了資產管理行業格局,甚至無意間推動市場化機構與銀行關係的重構。我絲毫沒有拔高餘額寶的意思,甚至覺得當下局中人低估了餘額寶的深遠影響。
先放一張圖,這是餘額寶自2013年5月成立以來,基金資產規模及持有戶數的增長變化圖。
圖裡的信息量很大,全民沸騰的是1.4萬億,但正如樓上有人所言1.4萬億資產規模不是最令人驚心的,跟銀行龐大的儲蓄規模相比,這還只是杯水車薪。真正令人嘆服的是2016年底3.2億的持有人數量。為什麼?規模說明不了問題,餘額寶從規模初步穩定的2014年起,下半年的規模基本與年中持平,脈衝式的增長往往發生在上半年,更準確的說是在春節前後的一季度(圖上未提供季度信息),大概可以推算是跟國人存儲消費習慣相關,但是持有戶數在不斷攀升,絲毫不受時間的影響。這種不經意的增長,給每一輪的規模激增積蓄了巨大的能量,這種脈衝式的增幅逐年遞增,2017年上半年居然達到了77%,再下去會怎樣不敢想像。3.2億持有人意味著全中國有超過25%的人在使用餘額寶,用戶基數還在不斷擴大中,這像是隨時易燃易爆的火藥,在時機到來時產生巨大推動影響。
而這只是第一步,長期與支付寶綁定的餘額寶從支付寶天量的流量里獲益,但獲益並非單方面的。人們開始用餘額寶支付,並逐漸看到了餘額寶的理財屬性,人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意識到原來除了把錢存到銀行以外,還有如此低門檻、低風險、簡單高效易操作的理財方式,銀行施捨式的利息不用拿了,銀行複雜的流程不用等了,銀行看人臉色的服務不用忍了,長期受壓抑的理財需求瞬間井噴。也是在這時各路豪傑看到了中國居民理財革命的星星之火,各方力量殺入這個領域,這是後話。而作為流量入口的阿里從支付切入,看到了人們巨大的理財需求,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隨著螞蟻金服的成立阿里在金融行業迅速打開了局面。
現在剛入行的小朋友們無法想像,這一切其實只發生在了幾年間。2013年之前的資管江湖還遠非現在這個樣子。拿本人最熟悉的公募行業為例,再次上圖,這是2013年二季度與2017年二季度的公募市場總份額,4年總體增長了254%,這個增速已經非常快了。但是再仔細觀察一下市場的結構,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股票型、混合型公募基金作為能夠直觀體現公募機構投資能力的傳統產品增速十分緩慢(股票與混合基金在2015年重新界定了新的分類標準,統計可能有誤,但結論不變),行業佔比斷崖式跌落,甚至年複合增長率還不及GDP,而真正扛起行業大旗的是四年16倍的貨幣基金,也撐起了當前市場的半壁江山。而餘額寶一隻就在整個貨幣市場也佔到了25%的市場份額,也是撼天動地的地位。
應該如此嗎?觀察一下圖2016年全球共同積極基金市場結構發現,全球市場的結構跟2013年中餘額寶誕生前夜何其相似,貨幣基金也僅佔到了11%。當然中國的貨幣基金髮展有其利率管制的市場背景,但不可否認,餘額寶的誕生重新洗牌了資產管理市場格局,創造出了無數新鮮的玩法,也為引發了全球罕見的互聯網金融浪潮,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篇幅有限,最後說說餘額寶與銀行的關係。前面說了,餘額寶的巨量規模甚至在推動市場化金融機構與銀行關係的重構。也許有人認為我的話說重了,銀行爸爸還是銀行爸爸,中國金融市場的源頭依然在銀行。這話不假,君不見正在浩浩湯湯的去槓桿哀鴻遍野,而這只是再度收緊之前稍稍鬆綁銀行資金。但是銀行的巨量資金要想創造更高的收益和利潤,衝破藩籬是其自然競爭的選擇,餘額寶帶動的貨幣基金市場發展為銀行向外投資的流動性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2016年公募行業的那波委外大潮正式在這樣的思路引領下產生的。這是一種資金方與管理人的合作關係,雖然管理人依然處於較為弱勢的地位,但已遠遠超出了此前公募基金跪舔銀行求代銷的1.0思路,而在此前1.0思路的時代,公募基金公司與銀行之間通常只有求與被求的關係,不平等的關係帶來的即是公募行業的發展遲滯。
再說回餘額寶。餘額寶作為天弘基金旗下的產品,帶給天弘基金的也遠不止客戶數和管理費,更因為餘額寶的投資操作中產生的大額存單需求、備付金結算需求使得天弘與銀行之間也有了許多可以交換的資源,這當然也是更深度合作的基礎。所以有人說餘額寶的壯大意味著銀行的存款流出體系,也是無稽之談,餘額寶只是對這些資源進行了再分配,錢當然還是迴流進了銀行,但銀行的攬儲成本不再低廉罷了。當然能參與餘額寶資源分配的總是少數,更多的銀行則看到了餘額寶的賬戶運作思路,紛紛將自己的線上銀行、手機銀行賬戶進行改造,接入了更多的貨幣基金以吸引儲蓄資金,這算是銀行對新的競合形勢的一種應對吧。
首先存款都是貸款衍生出來的,然後銀行間的錢的轉移是通過央行的基礎貨幣進行,最後錢最終還是會回到銀行的。
餘額寶1.4萬億直觀的一點是將一些本來是活期的錢變成了基金,利率高了,銀行利差降低,本來屬於銀行的蛋糕被劃給了小散。
另外有部分錢被天弘直接投資了債券,這算是直接融資,相較於間接融資減少了信用擴張,因為如果是個人的話基本不會直接投資債券的。
另外銀行攬儲之前針對小散,現在有部分直接面對天弘就可以了,可能和天弘關係好的就受益些。
說的對嗎
餘額寶的成功驗證了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有什麼事實可以驗證這個行業的門檻一旦下降,其市場規模會爆炸性增長?
過去兩年是互聯網金融產品創新的井噴期。眾籌、P2P、信用分和掃碼支付這些兩年前大家都還鮮有所聞的新詞,幾乎都經歷了人人參與的狂熱。
到目前為止,互聯網在金融業三大支柱業務中都與傳統金融機構相補充,形成了完整的產品布局。
股權投資領域有股權眾籌、網路券商;債權投資領域有P2P、網路小貸、網路消費貸款、網上銀行;保險領域有互聯網保險。此外,金融業的兩大基礎設施中,支付一直走在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前列,徵信在有了網路數據的支撐後前景可期。可以說,網金融合已經走完了產品創新的第一步。
不僅如此,平台級產品已經出現,大玩家和先行者已經佔據了各個領域的高點。
支付的雙寡頭市場已經形成。支付寶依託每年萬億交易量的電商平台形成交易閉環。微信錢包則依託移動端最高頻App,嵌入多元支付場景。除非出現顛覆性的應用,後來者很難脫穎而出。
(圖片來源網路)
餘額寶為何如此成功?
餘額寶其實只是貨幣基金,它所對接的天弘基金本來只是眾多貨幣基金中極普通的一員,可是藉助餘額寶的「威勢」,短短半年時間就一躍而成中國第一大基金,奪去了華夏基金多年來保持的老大地位。
餘額寶的超級成功有剛好「撞大運」的成分:那段時間中國的貨幣政策將銀根收得太緊,導致即使是貨幣市場上的近於基準利率的無風險利率也相當高——餘額寶收益率最高時近7%,遠超平常的貨幣基金的收益率(現在基本上回落到4%左右,就是很正常的),可相比之下,當時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曾高達30%,餘額寶的所謂高收益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當年銀根極緊的情況。
但即使撇除這個「其它因素」的干擾,餘額寶也是相當成功的,因為即使現在其收益率已經回落到正常的4%左右,與其它貨幣基金相比其實算偏低的,但天弘基金的規模仍然一直穩居國內第一、還從全球第三繼續上升至第二,可見超常的高收益率並不是造就它成功的關鍵的局限條件。
不僅僅如此,更重要的是它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創新,其效果全是降低進入門檻的——包括:1元起購,T+0的即時贖回。
其實,早在餘額寶之前,各大基金公司都已經開通了網上直銷渠道,都利用了互聯網技術提供線上開戶、線上認購、線上贖回等服務,降低了投資者參與包括貨幣基金在內的一切基金投資的交易費用。
但一來它們不如「支付寶」有名氣(即信息費用較高),更沒有積累那麼大量的客戶資源;但二來更重要的還是上述的制度創新,因為在餘額寶之前,貨幣基金的起購都是有較高的起購門檻(如100元以上、1000元以上等),贖回也不是即時的,至少是T+1的隔日。
而自從有了餘額寶,各大基金公司的貨幣基金都被逼著要跟進;後來連銀行也紛紛推出自家的各種「寶」,但仍然一如通常的銀行理財產品那樣規定了5萬元起購的高門檻。
這些制度創新降低了投資者進入門檻,而餘額寶本身則是無意中突破了從事基金業的進入門檻——雖然與支付寶合作的天弘基金本身是有基金牌照的,但用這種未經監管機構審核就合作的方式在事實上繞過了要先獲取基金牌照才能從事基金業的進入門檻。
更要命(要銀行的命)的是,由於這些降低投資者進入門檻的制度創新,導致貨幣基金與活期存款在事實上的區別幾乎完全消失。
可是餘額寶的收益率卻遠高於活期存款的利率(即使現在回落到正常的4%左右也是如此),這導致銀行存款大搬家,於是又進一步在事實上突破了從事銀行業的進入門檻!
人們存錢進銀行,跟通過購買餘額寶存錢進支付寶,基本上沒啥區別。支付寶後續發展出更多的理財功能(與各類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合作),還不斷地突破證券業、保險業的進入門檻。
大部分銀行的理財產品都設有人民幣五萬元的准入門檻。這在經濟學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多服務一個用戶的邊際成本幾乎是一樣的。既然如此,相比之下,把有限的資源優先用來服務高凈值用戶,自然能為銀行創造更多的利潤。然而,在我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上述理論的邏輯正在逐步改變。
「餘額寶」的成功,與其說是天弘和阿里創造了一個貼心的產品設計,倒不如說是市場和用戶自己做了一次滿意的產品選擇,而這種選擇,就如哈耶克所筆下的那種「自生自發的秩序」,是最有效率,最有活力的一種天然機制。
所以在這個市場經濟重新命題的時點,我更想呼籲要敬畏市場。曾經偉岸如柯達、諾基亞,也吞下了錯誤判斷市場的苦果,那是市場毫不留情的懲罰;松下、蘋果也曾渺小低微,卻因引領需求而蓬勃綻放,這是順從市場法則的恩賜。
事實上,對於「市場」二字的理解諸多,我個人認為是「趨勢」和「公平」。敬畏市場,意味著趨勢不可逆,公平不可欺。如果讓「看得見的手」安心歸位於秩序維護和環境建設,把趨勢選擇的過程和結果完全交給遊戲參與者,那麼眼下那麼多傳統手段無法攀越的頑石,是大有希望依靠「看不見的手」來一一破局的。
當然,敬畏市場更多時候也意味著包容和耐心。小錯不斷才能大錯不犯,我們一定要相信市場自己能找對路,做好事。
也就是說,支付寶已經成為一個從理論上到事實上都可以覆蓋全方位的金融服務的機構,因此是全方位地突破了金融業的進入門檻。
所以,這就無怪乎銀行對餘額寶深惡痛絕,不惜利用普通人對貨幣基金的不了解來各種抹黑餘額寶,罵它是銀行的吸血鬼,甚至將當時銀根奇緊無比導致的利率急漲歸咎於只不過是剛好碰上在同一時期橫空出世的餘額寶——其實根源根本就是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亂來。
結果後來貨幣政策撥亂反正,銀根一松,利率大降,對餘額寶這抹黑攻擊就立即不攻自破了。
正因為關稅大降,汽車價格也大降,消費熱情一下子被引爆了,炸出了一個市場規模遠超以前存在著關稅保護(其實是壓制)之時的龐大市場。
但為什麼金融業一定也會走上汽車業的發展之路呢?因為餘額寶的成功已經以事實雄辯地證明,一旦進入門檻(這是指投資者的進入門檻)下降,理財需求一下子被引爆的話,其規模是龐大得堪稱「恐怖」的(想想天弘基金從原來名不見經傳一躍而成全球第二大)。
有一句勸說人們要理財的話是「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但以前的一般觀點是認為富人或至少是中產才有理財需要,所以銀行都以5萬元的「起步價」來篩選它們的服務對象。
更不得了的是,金融業屬於虛擬經濟,因此它的市場規模的擴大比汽車業有更大發展潛力,因為不會像汽車業那樣受環境、道路的制約(汽車越多,環保的壓力越大,道路的擁堵越嚴重,這都決定了「邊際產量遞減定律」會更早地發揮作用),金融業的增長前景幾乎是無限的,只會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財富總量(理財資金的來源)的限制。
也就是說,只要經濟繼續增長,財富總量繼續增加,理財需求就會繼續擴大,不會受環境、道路這類有物理形態的局限條件之制約。
餘額寶面臨的挑戰
面對餘額寶取得的喜人成績,馬雲恐怕是沒心情笑了,因為對他來說,增長越快,控風險的壓力就越大!
2017年是監管大年,國家領導人已多次發聲,稱要「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4月初至今,中國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更是密集且力度頗大地對各自監管領域著手監管。
在這種大背景下,餘額寶背後天弘基金的風險卻在積聚。
這種風險,一方面來自規模。如今,餘額寶在中國貨幣基金市場上一家獨大,投資者已超過3億。
然而,餘額寶不同於銀行的資金以定期為主,用戶是可以隨時贖回的,當市場出現較大波動時,或是餘額寶本身出現重大負面時,這種規模的贖回將使餘額寶遭受滅頂之災,更會給整個金融系統帶來風險。
記得餘額寶誕生之前,馬雲曾放出豪言「銀行不改變,那我們就來改變銀行」!
後來餘額寶誕生了,馬雲借著它把本應該屬於銀行的高利潤,分給了老百姓;
而傳統銀行在倒逼下,已然開始需求改變,就在前不久,四大行先後宣布擁抱互聯網巨頭,中行+騰訊,農行+百度,工行+京東,建行+阿里;
這一「 仗」,馬雲打得著實漂亮!
只是,讓他始料未及的是,規模太大的餘額寶,可控性卻在不斷降低,如今連監管層都「驚動」了;
這種情況下,餘額寶再風光下去,只怕馬雲心裡會越來越沒底;
所以,可以預計的是,餘額寶的限制措施大概率會繼續推出,不排除繼續降低最高投資限額,總之就是要逐步限制住資金的繼續流入,以控制其規模繼續增大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
文/財小豆
謝邀。
1. 餘額寶是什麼
餘額寶是一個貨幣基金。根據證監會的要求,貨幣基金的投資渠道如下:
- 現金
- 期限在一年以內(含一年)的銀行存款,債券回購,中央銀行票據,同業存單
- 剩餘期限在397天以內(含397天)的債券、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資產支持證券
- 中國證監會、中國人民銀行認可的其他具有良好流動性的貨幣市場工具
查看一下餘額寶最近一個季度的報表,可以看到它具體的資金流向:
餘額寶大部分的資金還是走向了銀行存款,少部分是固定收益投資以及買入返售金融資產。
2. 對銀行業務的影響
餘額寶這類貨幣基金的主要方向依舊是銀行存款,所以這類產品的規模壯大對銀行的存款規模影響並不太大,只是銀行獲取資金的模式從過去的線下網點直接獲取私人存款轉變為獲取對公客戶(基金公司)的存款。
短期來看,銀行獲取資金的成本上升,因為貨幣基金把握著巨大的資金量,與銀行談判獲得利率更高。但從長期看,因為過去直接從個人手上獲得存款的方式需要大量的網點鋪設以及工作人員的參與,而隨著個人將自己的流動資金都用於購買貨幣基金成為一種慣例,銀行可能會相應地縮減網點鋪設和一線網點工作人員的投入,綜合成本反而會降低。
這樣一來,原本在吸收民眾存款上更有品牌優勢和渠道優勢的大行原本的優勢可能會下降,未來銀行間的競爭可能會更偏重於其資產端的管理和盈利能力,以及對企業客戶的綜合服務能力。
3. 風險
目前來說,大多數人會認為貨幣基金的風險和銀行存款是完全一樣。細究起來其實未必如此,貨幣基金的風險相比於銀行存款還是稍高一些,主要的問題就在於流動性管理上。
銀行在面對流動性緊缺的時候,它獲取流動性的融資方式相比於貨基要靈活許多,而貨幣基金基本只能依賴於新申購進來的資金以及將持有的資產變現兩種方式。貨基的規模變大,如果資金性質非常分散,那麼流動性風險會降低,但如果某隻貨基的大部分資金來自於單一的機構或個人,那麼風險反而會相應大增。這一點大家要注意。
其他相關回答:
從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為什麼國家對房地產和股市調控格外嚴厲?今年國家經濟形式怎麼樣? - 知乎
2017年,餘額寶的收益為何越來越高? - 知乎人民幣為什麼不能自由兌換外幣?為什麼要進行外匯管制? - 知乎如何看待央行 2017 年 6 月 6 號投放 4980 億 MLF?意味著什麼?如何看待 2017 年 6 月 14 日美聯儲加息?對中國有什麼影響?央行會如何應對?如何看待多地銀行房貸利率全面上調?利率上調會對房地產行業和購房者產生多大影響?已購房的人是否也有影響? - 知乎如何看待 2017 年 7 月 1 日即將實行的「最嚴外匯管制」?可能帶來哪些影響?2017年是中國房價的拐點嗎? - 知乎MSCI 將 A 股納入其指數,在長期和短期方面對 A 股市場有什麼影響?如何看待 2017 年 6 月 21 日中國 A 股納入 MSCI?意味著什麼?如何評價目前各種寶類收益普遍達到4.5以上? - 知乎如何看待 2017 年 6 月中國 M2 同比增 9.4%,創近期新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338439/answer/197726061
覺得不錯,就點個贊鼓勵下喲~
@萬金油 的高票答案實在是不得不指名道姓反對一下
其邏輯如同說機器讓人無活可干(貨幣基金讓銀行個人儲蓄減少),所以人會餓死(銀行餓死於是大家貸款難)
簡直滑天下之大稽,機器幹活是餵飽機器自己嗎?(貨幣基金拿了錢不放貸?),機器還不是為了養活人?只不過原先的工人下崗了(銀行個人儲蓄業務大縮水),不是回家靠社保養著就是重新干別的活(銀行還有企業業務和其它遠比個人儲蓄規模要大的業務可做,儲蓄方面也是企業儲蓄規模更大),而機器更高效的餵飽人類(貨幣基金攬儲高效放貸同樣也高效,是比傳統銀行個人攬儲業務的技術進步!)怎麼就會餓死?
銀行攬儲成本高所以就必須放貸利率提高來維持運營,這套成本決定價格的拍腦袋邏輯同樣在油價60的時候在知乎上被很多經濟專業人士大放闕詞的重複,結果後來石油跌倒30,如今在50下方又岌岌可危的搖搖欲墜,年底要去再摸30了
價格是成本決定的?扯!最基本的經濟學供需矛盾決定價格,如果你的成本無法支持你的價格,那就被T出市場,沒有人管你是什麼成本搞來的貨,市場只承認供需矛盾撮合的價格!
高票萬金油和那些不認為石油沒希望的經濟界人士一樣,犯了個低級錯誤,就是認為眼前把持局面的大佬可以把控市場價格,實際是,不論銀行還是石油輸出國,都抵擋不了科技發展改變供需矛盾的歷史發展,任何傳統行業做得再大最終都要被淘汰
可憐萬高票那麼長一篇圖文並茂的廢話,完全是在一條非常簡單的錯誤邏輯上瞎說,可見知乎觀眾的思維能力的確夠水的——又或者完全是屁股決定腦袋的站隊優先,為了反阿里巴巴而不顧客觀事實了
不說別的,實際的放貸利率提高了嗎?去年到現在銀行都跟著互聯網金融大舉進入信用小貸市場,誰不是收到一大批小額貸款廣告簡訊接到一堆銀行推貸款的騷擾電話?這是貸款難?企業貸更不說了,央企國企霸佔貸款的歷史即將結束,民企的借貸門檻實際是降低的
那麼為啥市場上一邊個人實際儲蓄利率再提高,老百姓喜聞樂見,另一邊貸款門檻也再降低,老百姓還是喜聞樂見甚至不堪其擾?
因為生產力革命!
這還用解釋?如果連這都想不通,那就等於是原始人想不通你們現代文明為啥種地人口那麼少竟然糧食還要去庫存!呃,用不著原始人,上世紀全球石油危機論的同時還有糧食危機論,其中就有個大標題黨【誰來養活中國人?!】如今大陸不僅實際耕種土地低於18e畝紅線,竟然糧食多到要去庫存,放不下成批的發霉變質
是生產力提高,是科技進步,讓金融也變得親民和低成本高效率的,很多人得了好處卻不明白好處為啥出現,抨擊什麼泡沫經濟,我真不好說啥,這算是吃裡扒外呢還是沒良心呢還是笨呢?(⊙o⊙)嗯……應該還是笨吧,不能總把人往壞里想,是吧
目前天朝的CPI壓得很低,熱錢卻還是很多,資本充裕,產能卻普遍過剩,零售業毛利快速下滑,全球範圍內不多見,人家要不是缺錢,要不就是物價亂漲,甚至如台灣那樣雙料難題的比比皆是,這當然有包括強制扶貧在內的當局政策的功勞(貧困縣集體種枸杞種大棗種啥啥掉價),但科技革命也出了很大的力,民間借貸的各種高風險悲劇沒有被當局治理好,但在個人金融的門檻大幅度降低後,2016開始滿大街年化5%十萬無抵押,過去的民間高利貸恐怕要徹底一去不復返了,高流動性的金融系統也給天朝經濟活力帶來的更有效的後勤支撐
金融系統的流動性還會進一步提高,個人金融業務的失守早就是餘額寶剛出現時就板上釘釘的事了,但銀行賴以為生的企業業務還沒有普遍嘗到科技進步的果實,總有那麼一天,企業金融也會被迫迎來科技革新帶來的資本流動性大增,目前的餘額寶超銀行存款僅僅是B2C金融而已,B2B金融可能得等到B2B電商成熟後才開始冒頭,到那個時候銀行才算真的要被邊緣化,但是也未必,一帶一路這樣的跨國基建和更宏觀的項目可能是以後銀行的主戰場新地盤,相對來說個人業務和碎骨頭一樣,舍了也就舍了,有肉吃就夠了
大陸的互聯網金融變革早在多年前博鰲論壇上就受到美帝經濟界重視,幾年下來進退若干回合已經有了規模效應,然而本朝人在社會變革層面看好的實屬不多(業務層面看好是為了賺錢沒啥積極意義,天朝人十幾年來大多是端碗吃飯放筷罵娘,一邊刷錢一邊唱空,刷錢越多唱空越積極,壕個個愛哭窮就是為了再刷錢,鍵盤俠代表勞苦大眾貧下中農就是不幫著扶貧),當局管製為了維穩多有鉗制政策,但是很難阻擋科技進步和市場成熟,銀行業被迫技術革新跟上奈何系統仍然抄襲得跟狗啃得一樣難用,新金融業界面臨得更多的是政策風險而非技術風險,就如同無人車已經萬事俱備只欠交規一樣
人類社會,愈發得不像是人類的社會了,因為拖後腿的愈發是人類的習慣、觀念、道德、律法,是多數人不學習不進步跟不上科技帶來的社會變革,而導致社會發展緩慢,估計最終該被科技進步淘汰的還有人類——那些愚蠢落後的人類
餘額寶不是活期存款,是一種貨幣基金啊,收益夠又安全的話,大家當然都選利息多的。
順手上一張圖,預防頸椎病,人人有責,就是天弘也是要和傳統銀行做業務的。1.4萬億,體量相當大,但是比起居民存款將近70萬億來說不是特別大一個事情,要知道這個是在高收益前提下才有的大幅度增長,而且阿里騰訊這種用戶量極大的超超級巨無霸就是推銷一坨屎估計都能大賣,之前看一個新聞說王者農藥日入上億,別的遊戲再怎麼好也達不到這個數。
回到問題,餘額寶達到1.43萬億,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重視流動資產的收益了,在保持流動性的同時多掙一點,蒼蠅蚊子都是肉。但是這個規模和整個天朝存款比起來零頭都算不上(都這樣了中國銀行的幾乎沒利息的活期存款不也還有上萬億么,工農中建的沒查過,有興趣可以翻各大上市銀行報表),不是什麼多大不了的事情。對銀行來說,不會傷筋動骨,倒是也可以宣傳一下居安思危,門櫃要多做好理財類業務宣傳(其實銀行也有很多產品,比如隔壁X發家的,類似於1天通知存款的XX,買了之後一直放著,期限越長利率越高,需要取得時候提前一天通知,第二天到賬),對銀行非門櫃人員沒啥影響,對資金業務的人來說,可能會和天弘基金的人打交道,畢竟人家業務都延伸到西部山區來了,條件合適沒道理不和他們做業務。
別談社會民生啥的那麼大,說說未來銀行業的變化。
1、未來10-20年,銀行退出中低層次的C端市場,主要聚焦在高中產及超級富豪的服務、及大企業客戶,高端私人銀行興起。
2、未來10-20年,銀行基本退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市場,此市場被螞蟻、騰訊及其他金融公司佔據。
3、未來10-20年,隨著00後崛起,大部分平民C端用戶及小微企業轉向互聯網金融體系,現有傳統銀行業可能出現洗牌或者政府引導的整並,未來中國不再需要也不可能支撐現在這樣超過5000家體量的銀行業。
4、未來10-20年,新零售變革引起企業從供應鏈、財務鏈到用戶鏈的全面變化,企業現金流(採購-銷售-薪資-營銷)從銀行逐漸轉移到以支付寶企業號、微信企業號、釘釘等商業平台,導致銀行流水大幅度下降,銀行的金融運作空間進一步下降,從目前不恰當的暴利行業轉為與國外相同的微利行業。
假如國家不出台相關政策,大體上15年後銀行業將迎來類似90年代的國企倒閉和下崗潮。
謝邀
對於我們草民階層來說,意味著去TM的活期。
對於銀行來說,影響還是有一些的,畢竟存款下降的話,放貸的時候手上要緊那麼一丟丟。
不過要是以為大家都不把錢存銀行,銀行就沒錢放貸,那還是naive了。
銀行搞錢的狂浪,超乎你的想像。
更別提餘額寶集中起來的資金,有很大一部分還是放給銀行了。兜一圈的結果無非是提高一點資金成本。
而從國家層面來說,影響還是有一些的。
以餘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並不走傳統的央行渠道,但依然會在貨幣系統裡面流竄,創造新的貨幣,對貨幣乘數造成影響,使貨幣政策的監控和效果發生偏移。
不過這就是dalao操心的事情了嗯。
兩方面:量(銀行可貸款總量),價(貸款利息)
量:銀行負債端的總量,受制於一級資本和準備金率。而不是受制於總的儲蓄意願。
價:即存款利息,萬金油的答案認為成本決定價格,這是經濟學最初級的錯誤了。
成本不決定價格,即存款利率不決定貸款利率。供需關係決定價格。回到問題:餘額寶對銀行業務有啥影響?
答:銀行方面:利潤被壓縮了一點點,放貸規模沒啥影響,其他沒啥影響。個人方面:多了個「存款」渠道。貸款方面沒啥影響。@萬金油 的答案不對n剛剛看到有我的同行評論說,"儲戶錢存在銀行,然後轉到餘額寶,餘額寶再把錢賣給銀行,如此簡單周轉,為什麼就可以享受如此巨額的無風險收益?"
因為在這個錢流通的環節里,國家把錢還給了我們P民,現在四大行一年純利潤加一起有8000億,除了一部分分紅和員工費用以外,90%錢都上交國家了,算是除了稅收外,收入來源的大頭。但是這8000億是怎麼賺來的?70%靠息差,2017年上半年建行平均存貸利差3.1%左右。也就是說這14300億放在銀行,國家每年能賺400多億,現在國家把這部份利潤讓出來了,我們廣大P民要有感恩的心,畢竟互聯網金融的東西能不能搞也就是國家一紙文件的事情,金融創新是實實在在的讓利於民。意味著如果不是央行逼迫餘額寶達成某種妥協的話,餘額寶的餘額可能14.3萬億了。一個活期利率比銀行五年定存利率都高的怪物,充分告訴了我們國內的利率究竟到了怎樣一種畸形的狀態了。
餘額寶上放了幾千,一直想著啥時候被哪位好哥哥給盜了! 這樣馬雲就可以賠我好1百萬了。
餘額寶只是互聯網金融的一種。還有借唄、花唄、白條、無現金支付,都是跡象,通往新時代的跡象。
再聯想幾大銀行營收利潤大幅下滑,高管跳槽,裁員,機器代人,和互聯網巨頭合作。背後是否預示著,上一個時代落幕了,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這個新的時代,用戶注意力都在屏幕上,攜資金投奔新的勢力。舊有巨頭掉頭往下,被新的勢力整合。
極端的可能在於:新一代人以後不會再用傳統銀行的產品,就如當年一代人棄諾基亞而去。這是監管的悲哀,儲戶錢存在銀行,然後轉到餘額寶,餘額寶再把錢賣給銀行,如此簡單周轉,為什麼就可以享受如此巨額的無風險收益?
推薦閱讀:
※哪個銀行的信用卡最值得推薦辦理?為什麼?
※如何有效的進行銀行暑期實習?
※長期不用的借記卡銀行會自動銷戶嗎?
※交通銀行的優勢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