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這麼早就能廢封建而歐洲長期小國林立?
中國秦朝就完成了廢封建置郡縣,雖然漢朝又搞了會封建。歐洲長期小國林立,幾個村就建國,怎麼沒兼并統一?
根據大家的評論我來解釋幾個問題。
1. 除了地理的影響外,氣候應該也是重要的原因,但是我這方面的知識積累不夠,所以就不多說。
2.中國和歐洲的關鍵對比不在於平原面積的大小,而在於在當地的實力對比。
中國的華北平原和江淮平原實在是面積太大擁有太多的人口和農田了。根據網上的資料 中國歷史人口數據 來看。
漢朝
唐朝
華北+江淮基本上在早期一直佔有的中國的大多數人口。偏安的政權就會惶恐不安,因為旁邊有一個巨大的勢力隨時可以吞噬自己。所以,但凡有點力量的,都會儘可能進攻中原,以圖佔領這個巨大的人口疆域。
反之,一個政權,只要佔領了華北和江淮平原,就擁有了全國大多數的人口,同時也意味著擁有了碾壓性的軍隊。這是只要出現一位有野心的皇帝,就會試圖向周圍擴張。
而在歐洲,並沒有一個地區佔有如此大的優勢力量,可以輕鬆提供野心或者力量來碾壓對方。稍有優勢的勢力,並不會認為自己可以幹掉周圍所有人,最多小小的蠶食一下周邊地區,弱勢的勢力也不覺得自己分分鐘就要滅亡,所以也不會輕易拚命。那些大大小小的領主們,就不會像中國一樣有巨大的壓力和動力來拚命的試圖統一整個疆域。
============================以下是原答案============================
又到了我這個地圖愛好者的發揮時間了。
其實根本性因素在於地理。幾乎所有的主要歷史和政治形態,都受地理和科技因素的限制。這就跟演化論一樣,文明模式適應自然環境,凡是違背環境法則的,都一定不會長久,因為統治成本太高變得不穩定而被淘汰。
我們先看看中國地圖。
一個超大的核心區平原和陸路相連的若干中小型平原組成了中國的傳統統治區域。
我們可以看到,紅圈裡的地方也就是中國中東部地區的幾個較大的大平原。幾乎都是人口密集地帶,即便是今天這個範圍內也聚集了中國的多數人口。
在古代,哪怕是現代,平原都是人類活動的主要區域,不管是農業,交通,人口都要大大的優於山地。
這樣就會導致一個結果。只要產生一個核心王朝,周圍的其他任何勢力都是不可能與佔領了核心平原的王朝相抗衡的,因為人口差距實在太大了。中央王朝在沒有大型天災和內亂的時候,可以輕易的調集大量軍隊摧毀周圍的勢力。
而且由於平原的交流特別方便,所以就會產生一個巨大的統一文化區,導致周邊地區根本無法和這個統一文化區產生抗衡。只能被緩慢的同化。
中國的歷史也是如此,不管是那裡的勢力,基本上都以佔領中原為最高目標,也都以佔領中原為最終成功標誌。因為他們都清楚,不佔領中原,一旦別人佔領中原,他們就只有歸降了。
我們可以看到官話區基本是這幾個平原區域和平原區域的 延伸。
官話(現代漢語方言)_百度百科========================================================================
我們再看看歐洲
藍色線是歐洲的主要山脈。歐洲被這些山脈且這成了若干支離破碎的小塊。
這樣看好像東歐平原比較多的樣子,但是這實際上是假象。
我們可以看到這是由無數細碎的丘陵組成的。
所以歐洲陸地被分割成若干和小塊。
我們再加上國界線。
我們可以看到主要的國界線大致上是沿著山脈來進行的。
所以歐洲大陸被山脈分割成了面積大致接近的幾個大塊,西班牙,法國,德國,波蘭,烏克蘭和義大利。再加上一個不大不小的英國。
這就導致了,歐洲天然就是幾個文化並立的情況,並不存在某一個文化團共同體可以毫不費力的消滅其他共同體的可能,這幾個區域的人口,交通,因為和其他區域溝通困難,所以都會向著自己的地理中心靠攏,這樣就導致各個文化都有很高的獨立性。
並不存在任何一股勢力天然的可以碾壓性的消滅其他勢力,各個勢力一般都以統治自己區域為主要目標,也並不傾慕其他勢力的文化。因為沒有了像中國那樣不入主中原就必須臣服的恐懼。
所以在古代社會,對於歐洲來說,大一統成本太高,幾乎不可能,就算是羅馬帝國,也主要是圍繞地中海來建立,依賴海運來進行溝通而不是以歐洲大陸為核心的。
當然字母語言的特性可能也加速了歐洲的分裂。但依然是以地理分割為主要原因的,不然當書面文字產生後,即便在中國,也必然會被強力的核心推行統一的書面文字。
所以綜上所述,歐洲小國林立主要是地理決定的,非不為也,實不能也。這個問題可能要等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幾乎無視山脈阻隔,讓人群可以以極低的成本互相交流想當長的時間以後。文化上先有變化,然後才會有國家的變化。當然,那時候可能國家這個概念就已經虛無了吧。
地理方面的原因並不是最重要,甚至都不算很重要。
地中海世界的管理難度實際上低於中國,因為有地中海存在。在鐵路技術還沒有誕生的時候,水上交通的效率是高於陸地的。我們想像中似乎羅馬帝國的跨度很大,疆土很大,實際上羅馬帝國最大的幾個城市:羅馬城、亞歷山大港、安條克之間基本都通水路,事實證明羅馬帝國對於這些地中海沿岸省份的整合也確實是到位的。
羅馬帝國西部省份之所以在帝國後一千年(中世紀)的歷史裡面基本沒有被帝國統治,也並不是完全因為地理的原因,甚至這些地方丟失之後,羅馬帝國都完全有機會收回起碼一半的西地中海領土並且鞏固統治。羅馬帝國丟失整個西部最大的原因,我個人黑屁兩句,是君改來得太晚了。西部的拉丁化在君一之前基本就是圍繞著軍營和少許殖民地,例如特里爾和科隆(Colonia這個詞什麼意思我相信大家看一眼就知道)。君改開始整個帝國進行大規模的內部整合,西部拉丁化靠的是強洗文化,東部希臘化靠的是文化綜攝,只不過這一個過程又被中二皇帝尤里安打斷了。。。大規模高效率的官僚化與拉丁化如果開始的早並且沒有打斷,那麼高盧地區的開發就會更早更完善,而北族入侵時整個西部也不會死的那麼慘。在這上面我只能說秦漢的轉型實在是大成功。。。
未完,想到再寫。
----------------------------------------
剛才評論區出現某位摳字大手子,為了統一把這種鑽牛角尖的言論全部辱罵一遍:
「統一歐洲」的對象只有老歐洲,即查理曼+東羅馬+不列顛+安達魯西亞,除此之外的地方一律是「新歐洲」。在東羅馬人以及西歐人的傳統觀念裡面沒有認為這裡是曾經的羅馬故土。討論歐洲統一和這些地方完全沒有半點關係,等於是說中國要去統一西伯利亞。
除此之外為什麼一定要把地中海加進來,因為地中海和老歐洲是絕絕對對的命運共同體。具體為什麼我相信我不需要解釋。
說到底把「統一」這個概念套在現在的歐洲,本來就是一種無可救藥的謬誤。
摳字升級人我求你們去自殺謝謝。
不要讓自己對歷史的認知水平一直局限在初高中教科書里。
初高中的歷史教科書上的內容,也不能說不對,但是,很淺顯,只是啟蒙的內容。
中學歷史教材上說,中國從秦朝開始廢分封行郡縣,這個觀點其實很片面。秦朝只延續了十五年。秦朝之後,西漢初年郡國並行,直到漢武帝大力削弱諸侯國的權利,但到了東漢的時候,地方上又到處都是高門大戶的壁鄔了,光武帝度田失敗之後,朝廷認可了這些封建主對地方秩序的把持,地方上再次恢復到了事實上的封建制。封建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過程,繞也繞不過去。所以為什麼東漢三國兩晉時期有那麼多屌炸天的士族豪門,因為他們手裡有土地,有人口,有私兵。北朝則形成了鮮卑封建主和漢族封建主結合而成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這一集團直到玄宗朝才被削弱,然而關隴削弱了沒多久,節度使又上天了。總之,古代王朝的中央政府雖然總想要將權力集中到中央,但受社會發展水平的限制,地方上在很多時期都處於實質上的封建制度中。皇帝中央集權的願望,無法改變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總是會自然地發展成封建制的事實,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宋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對軍事力量極盡打壓之能事,結果卻自廢武功,國內是沒有藩鎮了,一遇到蠻族入侵,毫無還手之力。元朝和明初都實行宗王分封制度。什麼時候中國真正成為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的呢?那是在明清兩朝,根本原因在於,熱兵器的大規模應用,致使憑藉城堡和壁塢割據一方的封建主幾乎不可能再出現,任何地主豪強在面對朝廷的火藥軍隊的時候,也要乖乖納稅。這一過程也在差不多的時間發生在了西方——如馬克思所言,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同樣,在中國,火藥也把所有地方豪強炸得粉碎。
我認為地理因素只能解釋一部分原因。
看一下歐洲的地形圖:
這一塊的強力天然屏障其實只有英法之間的英吉利海峽、西班牙北部的比利牛斯山脈、義大利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
我用粗紅線圈出的一大塊里,其實只有一些丘陵,其地形跟山東丘陵差不多,算不得什麼不可逾越的屏障。
來看看我大天朝的四川盆地周圍的山是多麼地高:
地形這麼易守難攻,那又怎麼樣?還不是被中原王朝納入中國版圖。
再來看看統一六國的秦國的老巢——關中平原,看它周圍的山有多高:
這樣的山川阻隔不甩歐洲那樣的小丘陵幾條街?儘管如此,關中仍然是中原版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後期也沒見它分裂出去。。
再來看看阿三哥老巢,這才真的是不可逾越的天障(尤其是北側),在古代要保命割據一方的話地形比四川盆地還厲害:
要分析為何歐洲小國林立,而我中國大一統,僅從這些小丘陵的阻隔去分析,很難服人。
要說地理因素,我國兩條河的因素可能更大,長江、黃河太長了,從西到東幾乎貫穿了所有人口稠密的地區。假如你是長江下游的政權,你放心將上游控制在別人手裡嗎?如果不放心那隻能打下來據為己有!
兩條大河使中國不同地域之間有了緊密的聯繫。
另外要分析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是需要從文化方面來分析,例如漢字的作用就不可忽略,漢字和字母文字不同,字母文字很容易發生演化變異,語言一發生變化,離心力就此產生。而方塊字的穩定性有目共睹,相鄰的地域的人長期用同一種文字,離心力就不容易產生。
最後一點應該歸於歷史的偶然(長期來說,應該是必然)。
秦朝依靠自己的暴力,強行統一了全國,但是六國後代的離心力依然很強。
後來西楚霸王推翻秦朝之後,他想到的不是統一全國,而是大肆分封諸侯,自己做的只是諸侯的老大,下面是當時的地圖(出處見截圖頂部視頻名稱,具體年份可能稍有偏差,但不影響我想表達的意思):
是漢高祖劉邦審時度勢,野心勃勃,一舉統一了中原。西漢時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屢屢侵犯中原,邊境的老百姓民不聊生,外族的入侵使中原人民的凝聚力空前強大(一致對外)。
這樣,自漢以後,「統一就是好」的觀念深入人心。
中國由於東南靠海,西南、西部、西北依次由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即東、南、西三面幾乎都被高山和海洋圍繞,這樣古代歐洲的政權難以對中原王朝造成威脅,而內部的青藏高原游牧民族、西域諸國由於環境惡劣,人口較少,也難以對中原王朝形成強大殺傷。而中國以北的土地極為遼闊,中原政權無力統治,這樣北方游牧民族就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匈奴、突厥、遼、金、蒙古幾乎都是強敵,關鍵是他們的士兵基本是人人騎馬作戰,就問你怕不怕?尤其是蒙古入侵中原,北方的漢族人死了60%以上,可見就算你想在蒙古鐵騎的腳下做順民,那也不行。
這樣強敵在北,中原王朝當然要抱團共御外敵,一抱團自然就傾向於統一。另外,秦始皇的「書同文、車同軌」,以及董仲舒的「罷戳百家、獨尊儒術」又加固了這種聯繫。
-----------------------------------------------------------------------------
補充:其實古代歐洲的文明是圍繞著地中海興起的,尤其是羅馬帝國,整個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海。看地形圖就知道,地中海沿岸反而是山地密布,但這不妨礙地中海是古代歐洲文明的中心,這一點和中原王朝是有明顯區別的。古代歐洲是海洋文明,中原是大河文明。因此單純用地形去套用找原因,是會得出錯誤結論的。
分封制之所以在中國大地沒能持續到封建社會(馬列主義含義下的),主要取決於四點:
1、特殊地理環境帶來的邊際效益優勢
我國土地極其適宜種地,我國漢族群眾吃苦耐勞還特別善於農耕。所以每佔領一塊土地,對佔領此地的分封諸侯帶來的利益極其巨大。這不僅鼓勵了統一戰爭,也促進了統一步伐。
2、管理壓力。
龐大地域與多災河流、巨量人口催生了對強大統一政權的需求。不統一則無法長久,要長久必須統一。
3、漢文化。
即便方言千差萬別,表意文字確保了文化高度統一,共同的民族認同讓中華各地依靠樸素的民族感情聚集在一起。統一思想深入人心。
4、文官制度
其實周代就有了比較成熟的官僚體系。儘管還是極其依賴血緣,但職業化、正規化傾向已經極其明顯。但古羅馬和古希臘的城邦制痕迹太明顯,治國思維局限在管理一個城市的層面。執政者的幕僚無法成為更職業的官僚,小圈子治國而非專業官僚。古羅馬體制更類似一個小圈子管理羅馬城,一群封疆大吏管理各個行省,統治只是為了維持殖民,沒有深入基層。缺乏了制度積累,在羅馬覆滅後,新的統治者無法得到前人任何有用的經驗。只能按照原始社會的部落聯盟形式,發明了封建社會的分封制,層層分封爵位與土地,形成大大小小的地主領主。其他方面很多人都回答了,我僅談一點:血統和法統關係吧,以及所有權和管理權的關係
1 中國從周朝開始搞封建制,分封的對象主要是:功臣和宗室,其中宗室佔了大半,可見封建制是建立在血緣這一紐帶上的,周公期間又搞了配套的封建禮法,核心就是強調血緣基礎下的倫理道德和政治等級等,法統和血統結合,對土地所有權的法統繼承和血緣結合,天子之位只有姬姓的宗家來繼承,分封之地繼承依據來源也是血緣,而非天子授予。
2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就是孔子說的禮樂崩壞的年代,但無論哪國崛起,其國君也不敢隨便取代周天子的位置,即使楚王問鼎中,楚國有實力滅掉周,最後考慮種種也放棄代周,秦國之所以崛起有個很重要原因就是用軍功爵位體系取代了血緣,其他諸侯國仍舊以血緣為為核心的爵位體系,想要推行改革也困難重重,秦國做的更絕憑藉改革成果統一六國,順帶滅了周朝,秦建國後,也未按照血統這套來分封,反而項羽在秦末滅秦後想建立以血統為核心的封建一套。
注意:夏商周的君主和各諸侯國的君主,無論是誰都要攀血緣關係,自己是上古時代某人的後裔,擁有貴族血緣。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全天下土地所有權並不是一律歸天子所有,其他非姬姓貴族也可以憑藉自己的貴族血緣取得一塊土地的所有權。
3 但是,秦末農民起義,陳勝李廣,第一次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雖失敗了,但是平民出身的劉邦還是取秦而代之,劉邦立漢的法統就在於:帶領百姓反抗暴秦,第一次將法統和血統分開,平民沒有貴族血統也能坐上皇帝之位,天下的土地都屬於皇帝的,沒有第二家姓可以憑藉自己的血緣就可以繼承一塊地區的所有權,即使後來也有地方割據,但割據的權力依據名分也是皇帝授予。
所以說皇帝是大地主代表人。(在這邊先把地主土地私有制放一放,這裡談的土地是一塊地區包含了土地人口等,地主是擁有小塊地所有權,這裡的土地只是生產資料,用於農業生產,政府也可以隨時從個人手裡收回土地)
所以:從漢朝開始,土地的所有權一律是皇帝的,完成了土地所有權的大一統,沒有貴族血統的平民也是可以憑藉實力坐上皇位獲得對整個中國土地所有權的,王朝之間,通過法統的傳承,繼承前朝的全部土地。(繼承多少取決代替者的實力)
而對於全國地方,皇帝派遣官員管理地方,官員只擁有地方的管理權而無所有權;雖然東漢末年、南北朝、唐朝末年都出現了地方割據情況,但需要注意到:
1)東漢出現的孫氏割據江東、劉氏割據荊州等,都是要請求朝廷授予對應的官職,以對應的職位來行使對該地的管轄。
魏晉南北朝,儘管門閥士族大家,都擁有自己的土地、人口和私兵,但是門閥家族並對一塊地區實現完整財政、軍事、行政等權力掌控,地方上仍是由朝廷派出的官員進行管理。
2)唐末的藩鎮割據,儘管地方節度使可以將位置繼承給子嗣,但也需要中央運作獲得朝廷的認可授予節度使的職位,下一代才能合法的繼續管轄一地。
例如:五代十國的第一個建國的吳國,其奠基人楊行密在傳位給自己兒子楊溥時,也是通過首先請求唐朝朝廷授予自己兒子節度使之位,在名正言順的接管大位。
出現這種情況的地方割據原因,根本原因在於皇帝所在的中央實力衰落,不足以威懾地方,如果中央實力強大,也是不會允許這種地方割據情況存在的。
對於分封的諸侯王,也主要是進行宗室分封,皇帝分享自己的一部分土地所有權或管理權給自己的宗室,來鞏固宗家的統治,宗家也隨時可以撤掉收回分家的封地。
西漢初年大搞分封諸侯王國,形成了中央分封制與中央集權制混合的政治體制,但持續時間不長,漢武帝時期就徹底解決。
西晉分封諸侯王,在各地建國,但是封國的規模很小,大的封國只有萬戶,小的封國只有千戶,諸侯王在封國內也無行政管理權,關鍵的在於,西晉諸侯王能夠在一方割據關鍵在於同時還被朝廷授予了XX將軍+都督XX軍事,諸侯王以朝廷的職位更好的管理掌控地方。
元朝分封諸侯王,更多的是讓諸侯王掌控天下戰略要地,諸王對地方只有收稅權,並無行政管轄權,也談不上所有權。
明朝分封藩王,類似元朝,分封在戰略要地掌管軍事,也不能干預地方行政,更無封國,談不上分土建國。
所以總結下中國的情況,從漢朝開始,皇帝成為天下土地的所有者成為主流,土地的所有權和管理權被徹底分開,皇帝也不允許出現地方有割據王國來分掉自己所有權的情況,即使出現了地方割據,也只是因為中央的實力暫時虛弱,一旦中央強大,仍回收回所有權。
5 反觀歐洲,土地的所有權繼承就是以血緣為核心的,而且大部分時期土地所有權也只有嫡子女全部繼承,即使某個諸侯國憑藉實力統一了其他諸侯國,也無法改變所有權歸屬,平民想要取代貴族獲得某國的土地所有權更不可能,憑藉軍功受封為騎士擁有一小塊土地還是可能的。
類似的還有日本,土地所有權名義上全部是天皇家的,從第一個幕府鎌倉幕府建立,為了獲取各地支持,承認地方割據人物對該地的所有權,地方只承擔對將軍家的義務,即使幕府將軍家實力再強大,也只擁有自己的直屬領地。
而且日本的小國君主也基本上來自於源氏、平氏等貴族後代,基本上有這血緣才能擁有一國,極少有平民能夠憑藉軍功坐上一國國主位置,即使是豐臣秀吉這樣人物,也只有靠認貴族為養父去繼承朝廷官職。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和歐洲一樣,幕府時代一直是小國並立的原因。
中國為什麼能很早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大帝國?這個問題已經有無數人從無數個角度做了分析,影響這個問題的因素自然也是相當複雜的。在這裡我只從一個小的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中國一直使用的是成熟的象形文字,而歐洲使用的都是拼音文字。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一般說談到統一最大功臣秦始皇的幾個最重要的貢獻,都會提到統一了文字、錢幣、度量衡。而統一文字又是這幾點的重中之重,使得今後即使有暫時的分離,中國地區的人們持有同樣的基礎文化,當時機來臨的時候,可以迅速統一而不會造成隔閡。
那麼你會不會思考一下為什麼中國可以統一文字,而像羅馬等帝國卻很難做到這一點?當然與政治體制有關係。但是從一個很自然的角度來講,就是在古代,拼音文字很難得到統一。
古代的時候,世界各地的交通狀況都差不多,人們大部分生活在自己的範圍之內,所以不管怎麼統一,總會形成林林總總的方言。然後拼音文字的特點就是,一個詞你怎麼讀出來,就應該怎麼寫出來,如果一個字寫作apple,但讀作banana,這是會讓人發瘋的事情。像拉丁語的Augustus,傳成英文就必然寫作August。所以,當大家說的話不完全一樣時,即使統一了文字也會逐漸被異化。
而象形文字在這個方面就隨意了許多,關中地區的人和吳越地區的人,即使說的都是外語,寫出來的文章大家都還是看得懂的,而且並不會造成太大的閱讀障礙。
而在現代,之所以美國可以維持那麼大的國家,是因為現代的交通和通訊,已經可以使得方言分化的速度變得微乎其微,所以整個國家可以維持一種通用的語音——美式英語。而且,即使作為兩個國家過了幾百年,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的發音差異也是遠遠小於上海話和溫州話的。
因為華夏文明的核心集團起源在黃河長江中下游核心流域區域,
遠古時期核心流域區域的氣候溫潤,土地優渥,適於大規模農耕,部落群更早的從漁獵轉向農耕,而且聚落點分部廣泛星羅棋布,
以至於各部落群體發展迅速,並且之間早期就由於貿易和戰爭有很多的聯繫,以至於後來更早的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氏族部落集團——早期奴隸國家社會——封建社會,直到以中央集權郡縣製為主的超級帝國秦以武力徹底擊敗所有奴隸制舊國家奠定版圖,以及繼任者兩漢帝國對國內大小分裂勢力進行清洗,對外擊垮所有外部威脅,
至此華夏文明完成大一統,此後中央集權式的統一成為成功政權最終範式,期間經歷了西周東周秦兩漢帝國將近一千多年的發展,又或者從秦的統治者有意識統一華夏到徹底結束分封諸侯國的兩漢帝國,期間經歷了四五百年大大小小的戰爭。
說到底,地域給力資源豐富導致人口眾多,人口眾多促進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發達又反過來加速人口增長和交流,人口交流又促進了集權,集權又擴大了資源開發的能力,形成良性循環……
而眾所周知,由於歐洲的高緯度氣候寒冷,農耕條件在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乃至鐵器時代早中期都不會得到大規模開發,人口稀少,反倒是地中海沿岸的地中海氣候以及小亞細亞地區率先發展,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的相繼向北征服擴張,中亞游牧民族的向西擴張,北高加索的向西北擴張,歐洲在不斷的征服、融合之中才慢慢形成了一些城邦,
說到底,氣候不行,生產力不行,人口太少,地廣人稀,早期沒有一個超級帝國直接壓倒所有國家和土地進行有效集權統治完成統一,直到近代拿破崙帝國、普魯士、奧匈帝國後才有意識的進行了統一戰爭,但是這時候已經太遲了,統一的難度已經太大了,而且一直沒有一個超級強國以壓倒性的實力進行統一戰爭並長時間進行同化。
同樣的,也變化成了一種歷史慣例,歷史上的統一結果也是反對勢太大以至於失敗或者僅僅是一種鬆散的封建領主結盟,
而現代版的北約、華約、歐共體、發展到歐盟這種鬆散的連邦聯都算不上的鬆散聯盟在內部政策策劃執行中也是阻力重重。
可以說歐洲和中國不同,
都是長期受限於環境生產力的歷史原因啊。ps:純靠記憶手機手打,有錯誤請見諒。王啊,你夢見一個大像,這像甚高,極其光耀,站在你面前,形狀甚是可怕。
這像的頭是精金的,胸膛和膀臂是銀的,肚腹和腰是銅的,腿是鐵的,腳是半鐵半泥的。你觀看,見有一塊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打在這像半鐵半泥的腳上,把腳砸碎;於是金、銀、銅、鐵、泥都一同砸得粉碎,成如夏天禾場上的糠秕,被風吹散,無處可尋。打碎這像的石頭變成一座大山,充滿天下。
要想富,先修路,同理,要想統一,也要先修路。
秦直道告訴你,中國為何因為出現個秦而改變。至於羅馬,不過是圍著地中海而存在的國家而已,羅馬道也從未真正深入歐洲大陸腹地。幾百年來,德國從沒放棄統一歐洲的努力。
……………………………………………………………………德國領導人不像歐洲小國,如希臘,小富即安,重視名利,如法國,德國有一顆統一歐洲,制霸世界的雄心壯志。所以,德國的資本家才會團結起來集中力量做工業強國,掙辛苦錢,打造歐洲的核心,而不是像美國英國金融搞創新,輕鬆剪羊毛掙錢。 默克爾之所以要接收中東難民是為獲取歐亞大陸霸權做準備,歐洲要稱雄大陸板塊就必須以中東為跳板,帶路黨必不可少,這才是大量接收中東難民的原因,而不是解決人口問題,亞洲移民再馴服也沒用,以德國的地位,除非全世界都出現人口危機,德國才解決不了人口危機。中國的一帶一路也是有志於此。……………………………………………………………………自打普魯士帝國建立,威廉一世就開始武力統一歐洲,後來第三帝國的嘗試也失敗了。為什麼後來的德國領導人對二戰的懺悔如此深刻,那是為了佔據道德高地,為統一歐洲做心理層面的準備,在強大工業的支撐下整合歐洲,同時借債給原本無力償還債務的如希臘等小國進行贖買,最終達到歐洲統一的目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默克爾強迫其他歐洲國家按比例接收難民,這是把歐洲當成大號的德國進行統一管理,資源統一調配,同時,也是指鹿為馬,對各國進行服從性測試。以後不聽話的東歐小國有的是小鞋穿。白左只是統治工具,用來解決難民融合過程中產生的衝突,這就是難民危機的政府預案。統治階級就是統治階級,食肉動物可不是hellokitty.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我愛德國,我愛德國領導人百年如一日,對一統歐洲永不放棄,百戰不殆的進取決心。為什麼,德國統一,而亞洲國家林立?答因為,德國有俾斯麥,而亞洲沒有。因為德國都說德語,而亞洲沒有。因為德國有基督教統一信仰,而亞洲教派林立。綜上所述就是德國統一而亞洲沒有統一的原因。也能類比中國統一而歐洲沒有統一的原因
第一,華夏族文明發達,軍事、政治、文化遠遠領先周邊各民族,最遲在周代就完成了天下的形式上的統一,並佔據了所有大河流域(珠江流域不算)。周建立的是單一民族,單一文化的封建統治,這一點遠非今天的歐盟能夠相提並論。
第二,華夏族的生產力建立在合作共贏的基礎上,而不是依靠掠奪進行零和博弈。這一生產方式,組織性越高,參與人數越多,爆發出的生產力就越強大,發動統一戰爭的收益,在長遠上來看要大於成本。
秦的郡縣制,結束了分封制。
隋的科舉制,結束了世家制。秦之前,統治者是世襲的
春秋時期,並沒有自然災害,民不聊生的情況,土地足以養活人口,國君鬧心的是:為啥寡人之民不加多?不知道為什麼秦就這麼想滅六國,有什麼矛盾呢。。隋之前,統治者在貴族之間產生。如然而大一統的國家,沿用貴族制度,最後會導致土地兼并,民不聊生而國力衰退,科舉制比較公平一些,能讓封建社會延續下去。因為沒有宗教攪局,中原政權無論大小都是家族政權,家族政權就三個選擇,成王,滅族,跟隨更強大家族,沒有獨立生存這個選擇。歐洲法理是許可家族獨立存在的。
我也只是一個歷史愛好者,同時是一個地理愛好者,之前有想過這個問題,拋磚引玉與大家探討一下。 1.地理決定論在之前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可走過的地方越多,越能體會到大自然的偉大。當我們面對群山的時候,困難不是面對地圖能想像到的。 2.可是面對地理的艱難,人的意志力更偉大。比如說十字軍東征,課本上說是為了東方的財富披著宗教的外衣進行的侵略戰爭,這是我們現代人的思維。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中世紀宗教對人意志力的統攝程度是我們一直所輕視的低估的。 3.中國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雖然佛教有自己的喇嘛,儒家有老孔家,道教有天師家,但說到底這三教不過是生活觀價值觀的不同,皇帝才是天子,不是代言人不是釋道者,是天的親兒子。(這裡的皇帝指的是這個職位,而非個人,所有起義上位的皇帝為了跟這個職位綁定牢固都把自己的出生成長神話又神話了。)而歐洲除了英國還有一個超級攪屎棍,教皇。 4.從中華文明的最始點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了,而歐洲是上帝的土地。秦始皇統一後可以把六國貴族豢於阿旁宮,歐洲的國王有著魄力嗎?歷史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的。路易十四有這魄力,可惜孫子不頂用。後來法國大革命,全歐震動,要死要活的恢復法國王室。因為一個沒有貴族的國家會讓其他國家也失去貴族。再往前幾百年,一個沒有世襲封建的國家(指的是王國內部的伯爵領和公爵領,因為統一都是從王國內部封建領地開始的嘛^O^),會讓其他國家也失去世襲封建。這個簡直就是大爆炸了,因為這推翻的是一個社會制度啊!然而中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在各位種地狂魔腦海里插著腰鼓掌掌捏╭(╯ε╰)╮ 5.同學們總說歐洲小國林立,可知在中世紀歐洲最多有2000個國家啊啊啊啊,現在就這麼幾個已經很大一統啦!!!!好了不開玩笑了。難道大家真的沒想過其實我們漢族就是很能打很剽悍很戰鬥民族嗎???? 6.歐洲的大統一就是羅馬,中國則是秦,之後呢中國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歐洲就一直分分分分。我覺得還是觀念的問題。不是歐洲人的觀念。是我們的觀念的問題。在民族國家出現以前,歸屬感是件很奇妙的事。西帝國崩解後,那些蠻族國王們其實也都還是以羅馬官員的自我認知來統治西帝國遺產的你敢信?到後邊國王們為了求個正統,啊呀我滴媽,這個所謂正統害了多少統一大業啊啊啊啊,中國皇帝有自己的史官,你不神話我,我就弄死你。而歐洲特么還有教皇,人教皇自立一派還就喜歡跟其他國王玩小九九,很煩的好嗎!!!而且而且,不知道大家對巴爾幹了不了解,一坨同語族的人就因為信仰不同天天撕,對,還是信仰!!!!!歐洲的民族觀念跟我們中國很不一樣的!!!!!!大家以後看歷史要多多帶入一下自身感受哇,歸屬感真的很重要的。我們現在的史學觀總是忽視群眾的感受,但是我感覺還是挺重要的。 7.醫學屍要去複習了,還有5天考試,內外婦兒傳染病神經內,掛了退五年,就不能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了。現代歐洲以前就沒有這種給平民上升的渠道咯,難怪百姓天天不努力就知道搞信仰鬥爭呢。好了,真的去複習了。
中國統一有必然因素。黃土,黃河和季風共同推動了中國的大一統思想的形成。周代商是一個農業文明戰勝狩獵文明的事件,那個時候還沒有鐵器,西周的青銅器都遠遜於商,之所以可以形成農業文明是因為黃土的鬆散,即使是木製農具也可以耕種。黃土使中國變成農業為主的國家,這也是後面兩個因素有更大的影響力。季風,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使古代中國主體地區,也就是中原及其附近總體降水量大致保持穩定,但是個個地區降水隨機性很強很容易出現這個地方旱另一個地方澇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資源和人力的調度,比如很有名的那個經常在《孟子》里出現的梁惠王也就是魏惠王,他就和孟子說過河西有災就把百姓遷到河東,反之亦然。若是魏國像宋國那麼小要遭災全都遭災百姓也就無處可遷,也不會有賑災的糧食。那宋國可怎麼辦?所以宋國是商業為主,最終財富積聚又沒力量守護,被大國們養肥了宰掉。黃河,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為決堤,要想讓黃河不泛濫就要黃河流經的所有國家共同努力,如果不統一這共同努力就是白扯,上游的國家不決堤淹下游的國家就不錯了。以上的原因當時的古人也想到了,所以不論儒家法家都主張大一統。
我覺得最沒有用就是所謂的地理因素。也不想想多少次十字軍東征,從英法長途跋涉攻佔耶路撒冷並在地中海沿岸建立基督教國家。一個國家強勢到統一歐洲的地步,地理絕對是最末的考慮。
這道題很大,涉及的點很多,我就不答了,想回答的童鞋可以從血統、宗教、種族、民族國家、黑死病、采邑制度、氣候條件、農業發展、礦產資源、「大一統」思想和重要人物等等因素考慮。簡單來說,中國這片土地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帝國,這樣才能調動全國的生產力去做兩件事:
第一,興修水利。
第二,抵禦游牧民的騷擾。
作為農耕民族,在人口增長到一定程度以後必然要依靠維護水利工程才能養活自己,而大型水利工程所需的則是統一帝國的政治體系,反過來形成了高密度人口的行政中心,又需要運河提供糧食運輸。二者相互促進形成了分久必合的歷史規律。
游牧民就更不用說了。中國的這些野蠻鄰居戰鬥力不低,三國時期是農耕民族最後能夠碾壓游牧民的絕響,再往後游牧民掌握的科技和組織結構不比農耕區差多少,沒有強有力的中央帝國源源不斷的從中原向邊境輸血,農耕區必然會在持續不斷的騷擾下逐步後退,五代到宋時期就是最好的例證。
所以,中國選擇了統一的帝國,是歷史的選擇。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中國的封建制度和feudalism可以說一點也不像。而且考慮到feudalism在各個地區實踐形式有所不同。題主不給定義簡直就是耍流氓啊。最後,廢封建和小國林立構成任何對立關係嗎?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較經典的量力而行的事件?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部隊?
※為什麼漢族的民族服飾漢服不受到重視?
※中國古代和歐洲有哪些有趣的交流?
※如何評價「洋務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