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應該注重質量還是數量?

@普波居士 @隨佛願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假的 @許晉 @佛澤 @乾陽出世 @劉俊 @還好有你 @慧文

我每天最多也就1個小時是專心做功課

空閑時散修

但是注重質量的話

我第一個字念清楚聽清楚了再念第二個字

速度會很慢

念1000聲就要花將近兩個小時

而我不那麼注重質量的時候

半個小時就可以念幾千

我現在有點迷惑啊?

到底是念得多比較好,還是念得質量高比較好?

我知道二者兼備更好,

但是我是在家居士

沒有那麼多時間修行

蕅益大師每天的下限是要念30000聲的

而我只給自己定5000聲的目標

並且我還常常不能完成定課

魚與熊掌難兼得也!

該如何取捨?

相信也有很多佛子與我一樣迷惑

希望大家解答時能夠有祖師大德的教言作為依據

謝謝!


本來想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拿出來再重頭捋一遍的……

後來一看居然沒邀請我……算!哼!

質量和數量你也知道兩者都重要。你也想知道怎麼取捨。

我只問你一件事。

你吃著一半飯,一根筷子掉地上了。

你接下來,是用另一根筷子把飯吃完,還是掰成兩段重新組成一符短的筷子?

這道題的唯一正確答案,難道不該是盡自己的全力保質保量么?!

藕益的標準是藕益的。天知道是他在何日何處對何人說的……

說法講求對機,就像中醫講求辯證施治。同樣的病症有不同的病因,相似的病情卻用了不同的葯。

藕老醫生給別的病人開了一副葯,您不能問也不問治啥病的拿來就吃啊……


質量不夠,數量來湊,念來念去都是牙疼咒。

佛是念給自己聽的,心裡想著別的事,雜念紛飛。

嘴上念阿彌陀佛,跟念羅卜白菜有啥區別?

念一個一,比一萬個零更有用……

人家蕅益大師是要收穫三萬個一,而不是強湊出來的三萬個零。


謝邀:年輕的時候愛看NBA,算是喬丹的球迷。喬丹經常能在關鍵的比賽,關鍵的時候,投中關鍵一球,扮演關鍵先生。

你說喬丹為什麼手感這麼好?這麼牛?難道不是因為年復一年大量的投球練出來的?

  • 數量和質量不是非此即彼,不是二選一的問題

你說一個人只念了幾百聲佛,能有很高的「質量」,我是絕對不信的。就好比一個學打籃球才幾個月的初學,說他能去NBA打球一樣,這不是吹牛逼么?

  • 質量怎麼來的?不是靠數量「」出來的么?你說你要每天隨隨便便念一下,就能有很高的質量,我是不信的。

念佛的念的時候,要「歷歷分明」要「念茲在茲」要「攝心」,這是重質量,可是還須得每天給自己規定定課,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是有壓力才有動力,提醒自己不要懈怠;二是不斷的「練習」才能有更好的質量;三是通過不斷的練習,把念佛當成一種如呼吸般的「本能」,能時刻提起佛號。「但能不忘,即是功夫」。

  • 不忘這點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做到這點的基礎上,才能算念佛有點質量了。

最後一點,記住,初學佛,能有什麼質量?不都是靠大量的數量一步一步「」出來的么?兩者不是非此即彼,是需數量和質量兼顧的。

  • 至於你說蕅益大師每天30000,你只能5000一說,你要搞清楚狀況,咋們先不談功夫如何,人家大師是出家人每天有充裕的時間修行,你一個在家人,每天工作、學習、生活、聊天、吃飯、雜七雜八的。有多少時間修行?你和大師比什麼數量?你這不是自尋煩惱么?修行還是要視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
  • 有句話說的好,在家人學佛,不要求你把學佛當成唯一的事,只要求你把學佛當成最重要的事即可。你安排好平時的工作生活,把其他閑暇浪費的時間利用起來念佛,好好修行即可。

試試這個:

無相念佛

怎樣修學最殊勝的【無相念佛】法門

南無佛法僧


問題在於:

你數量念的多時,懷疑自己沒質量。

你注重質量時,懷疑自己沒數量。

問題在懷疑上,也就是沒信心。

而不是質量與數量的問題。

你似乎也沒有仔細想過你追求的數量與質量的念佛是為了啥?

其實不是為了往生啊,還是為了起信心,起了信心才能往生啊不是?

所以,先起信心。

等你骨子裡相信佛其實是無處不在的,並且等著你嗝屁後立刻接你去極樂世界 -________-!

然後你會發現:

念的量大的時候,會發現自己數量多信心足。

念的仔細的時候,會發現自己質量高信心足。

念的隨意的時候,會發現自己隨和信心足。

總之,信心才是關鍵。

我起信心的辦法是從佛經里尋找原文解除一切疑惑。

死念佛號不解疑惑的方式肯定是不適合我的。


舍利弗。云何名為念佛。見無所有名為念佛。

舍利弗。諸佛無量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以是義故。見無所有名為念佛。實名無分別。諸佛無分別。以是故言。念無分別即是念佛。

複次見諸法實相名為見佛。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複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

舍利弗。是念佛法斷語言道過出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隨順是法。此則名為修習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貪味為識。無形無色無緣無性。是名念佛。是故當知。無有分別無取無舍。是真念佛。


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二者不可兼得,先質後數。雖然量變能引起質變,但是畢竟太難。若是質量高,字字清楚,句句明白,如此用心,自然利益無邊。


裡面有不少回復都說的很好,不知道題主明白了沒有,我在此補充一下禪宗視角,作為參考參悟義理之用。

開始學習這個法門念佛數量重要,質量也重要。當這個法門熟悉後,變為數量雖然重要,質量更重要。這個法門到最後,數量等於質量。

數量就是次數。質量是什麼?

(這裡引用禪宗達摩祖師論: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為正,不了義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達彼?

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念者憶也,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如是義,名為念。故知念在於心,不在於言。因筌求魚,得魚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

既稱念佛之名,須知念佛之道。若心無實,口誦空名,三毒內臻,人我填臆,將無明心不見佛,徒爾費功。且如誦之與念,義理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故知念從心起,名為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執相求理,終無是處。)

故質量就是心口相應,用一聲佛號喚醒心中佛性。

如果一直只停留在口念,念佛號時心散亂雲遊,如是念者,雖念千萬亦無功。

數量作用於習性,量變可引發質變,質量才是成品。直到最後聲聲佛號皆從心起,心中諸妄不起,如是得定。若得真定,慧在眼前。即禪宗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惡,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如果數量和質量都能達到要求是最好的,但在家人確實很難兩全。因為在家人塵勞很多,每天能抽出的念佛的時間很少,非要做一個把穩的選擇,只能在完成每日定課的前提下,再來追求質量。每天都堅持念佛,是最重要的。而且所謂念佛質量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每個人的緣不同,導致注意力和定力不同,念佛的質量因人而異。而定力和注意力也是靠長期的持戒修行才行,強行的靠人為意志力去求定是很難的。人的清凈心是自內而外升起的,不是靠外力壓迫出來的,長期堅持念佛拜佛懺悔,業障消除,內心升起的念頭自然清凈,念佛功夫自然上去。經常念佛的人都有這個體會,你很想集中力量去靜下心去念,但念頭紛飛,心裡很煩亂,有時侯不很刻意的時候反而突然之間會很靜。所以每天的定課堅持去做,不用太在意念的清凈不清凈,定課做完,平常走路做飯都可以默念佛,經常提起念佛的念頭,不忘念佛才是最關鍵的。一年365天,天天不斷這句佛號,5年10年的念下去,1年後的今天和你現在念佛的質量肯定不同,10年後你念佛的質量和現在就更不同了,修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能讓念佛修行變成一種習慣,變成和吃飯睡覺一樣每天不可缺少的事情,那麼今生得解脫就有希望了。如果過分的強調質量,讓追求圓滿的自己沒辦法每天堅持,那損失就很大了。


念佛求數量其實就是為求質量,只有數量才能保證質量。這是我在五台山時和密教同修盤道時所共識。念佛法門也屬於密法啊,《無量壽經》就是密部經典,別誤認我雜修。藏傳佛教也修念佛,佛號的數量是億的,比漢地修行人精進啊。

求質量無非是要入念佛三昧,這樣可以達到自在往生,至少也是預知時至。非常保險的。不要求別人送往生,那就難說了。其實很多居士也極其精進,以數量求質量。真可以定在佛號中,入念佛三昧。在寺里共修時,有的居士睡中翻身,嘴裡還嘟囔著佛號。第二天我問他,知道自己睡中念佛嗎?他說不知道。全是六識的獨頭意識在起作用,這是多麼大的精進力。

念佛,有三種比較好的方式,一個是耳根圓通、念佛圓通。在修行中,阿彌陀是總持;觀音、勢至是兩大行持,耳根圓通、念佛圓通的修法一定要結合在一起修學,這樣更能容易入念佛三昧,以此修行,可以說純從高質量上修行。

第二個是追頂念佛法,就是常說的猛力念佛,一句接著一句急念。人在命終時,幾生的業障都會現前,那種恐怖、障礙現前,非常可怕,什麼幾聲念佛、唱佛全沒了,真是驚恐萬狀。這時如果平時專門修行猛力念佛,一下提起來,就像暴雨撐起了一把傘,拚命猛念,求佛接引,往生機率是極大的。

第三個是隨吸念佛,又稱呼吸念佛,以一呼一吸,念一聲佛。別控制呼吸,隨吸念佛。時間長了,就會只要呼吸就能念佛。這種念佛佛法是針對往生時出現的昏迷狀態,這種情況極高。儘管人昏迷了,但他的意識中知道自己要死了,會拚命的喘息,這樣就把呼吸念佛帶動起來了,往生機率也極高。

這三種念佛方法,呼吸念佛法,最難練習,需要專心修習。圓通念佛法最深,需要逐步積累修行基礎。猛力力念佛最難掌握,需要在遇到急難恐怖時能爆發出來。遇到在危險、痛苦時,也會救人一命。

這三種念佛方法,都能入念佛三昧。修時要因地制宜。比如猛力念佛,不用特意佔時間,有大事小情,都猛力的念上一通,達到熟悉再熟悉,能夠在危險時、往生時用的上,這才是真功夫。再如隨吸念佛。人每天都要呼吸的,搭上一句佛號,不會佔用時間的,默默的修好了。如果功夫到了,24小時都能念佛,不用你特意想,你自然就會生起佛號,念佛無計量,不用計數了。至於念佛圓通、耳根圓通,篇幅太大,也深,還是自己慢慢參學吧。

當然念佛不是那麼簡單的,信願行三資糧要具備,六度萬行要去修,一樣都不能落。

就簡單的說這些吧,供養大家,同生凈土,同圓種智。


我講個聽來的消息吧,你可以當故事聽。

北京有個老太太非常精進,每天至少念4位數的佛號。

她告訴別人,要是沒念到一定數量的佛號,就別跟她說話。

就這樣。

最後進精神病院去了。


你不要想這些沒用的。都是妄想。

念就是了。能念成什麼樣就念成什麼樣。

就像掃地,掃乾淨就行,不管你用幾掃把。

也像拉屎,拉乾淨就好,不在乎拉幾干。


《在忙中修行》

一九五五年閏三月十四虛雲老和尚雲居山開示

《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謂一切聖賢,能轉萬物,不被萬物所轉,隨心自在,處處真如。我輩凡夫,因為妄想所障,所以被萬物所轉,好似牆頭上的草,東風吹來向西倒,西風吹來向東倒,自己不能作得主。

有些人終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雖做工夫,也是時有時無,斷斷續續,常在喜怒哀樂是非煩惱中打圈子。

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六根對六塵,沒有覺照,隨他青黃赤白,老少男女,亂轉念頭。

對合意的,則生歡喜貪愛心,對逆意的,則生煩惱憎噁心。

心裡常起妄想,其輕妄想,還可以用來辦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則有種種不正邪念,滿肚穢濁,烏七八糟,這就不堪言說了。

白雲端禪師有頌曰:「若能轉物即如來,春暖山花處處開,自有一雙窮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

又《金剛經》云:「應如是降伏其心。」

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的說法。儒家發奮,尚能如此不被物轉,我們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頭燃呢?應須放下身心,精進求道,於動用中磨練考驗自己,漸至此心不隨物轉,則工夫就有把握了。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工夫。

明朝初年,湖南潭州有一黃鐵匠,以打鐵為生,人皆呼為黃打鐵。那時正是朱洪武興兵作戰的時候,需要很多兵器,黃打鐵奉命趕製乒器,日夜不休息。有一天,某僧經過他家,從之乞食,黃施飯,僧吃畢,謂曰:「今承布施,無以為報,有一言相贈!」

黃請說之,僧曰:「你何不修行呢?」

黃曰:「修行雖是好事,無奈我終日忙忙碌碌,怎能修呢?」

僧曰:「有一念佛法門,雖在忙碌中還是一樣修,你能打一槌鐵,念一聲佛;抽一下風箱,也念一聲佛;長期如此,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他日命終,必生西方極樂世界。」

黃打鐵遂依僧教,一面打鐵,一面念佛,終日打鐵,終日念佛,不覺疲勞,反覺輕安自在。日久功深,不念自念,漸有悟入,後將命終,預知時至,遍向親友辭別,自言往生西方去也。到時把家務交代了,沐浴更衣,在鐵爐邊打鐵數下,即說偈曰:「叮叮噹噹,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

泊然化去。當時異香滿室,天樂鳴空,遠近聞見,無不感化。

我們現在也是整天忙個不休息,若能學黃打鐵一樣,在動用中努力,又何生死之不了呢?

我以前在雲南雞足山,剃度「具行」出家的事說給大家聽聽。

「具行」未出家時,吸煙喝酒,嗜好很多。一家八口都在祝聖寺當小工,後來全家出家,他的嗜好全都斷除了。雖然不識一字,但很用功課誦《普門品》等,不數年全能背誦。終日種菜不休息,夜裡拜佛拜經,不貪睡眠。在大眾會下,別人歡喜他,他不理會;厭惡他,他也不理會。

常替人縫衣服,縫一針,念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針針不空過。從朝拜四大名山,閱經八年,再回雲南。是時我正在興建雲棲寺,他還是行苦行,常住大小事都肯干,什麼苦都願意吃,大眾都歡喜他。

臨命終時,將衣服什物變賣了,打齋供眾,然後向大家告辭。一切料理好了,在四月時收了油菜子,他將幾把禾稈,於雲南省雲棲下院勝因寺後園,自焚化去。

及被人發覺,他已往生去了。其身上衣服鉤環,雖皆成友,還如平常一樣沒有掉落,端坐火灰中,仍然手執木魚引磬,見者都歡喜羨嘆。

他每天忙個不休息,並沒有忘記修行,所以生死去來,這樣自由,動用中修行,比靜中修行,還易得力。


由量變到質變,隨著不同的量,感覺是不一樣的。量變是基礎,質變是自然顯現。也是世俗上講的:熟能生巧。


念佛,不是畢竟法。

讀經也不是畢竟法。

禪修也不是畢竟法。

挑水,做飯,開車,實驗,爬山,等等世間活動才是體證佛法的畢竟法。

佛法就在世間,不在離世間。


念佛之人,當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然亦不至過甚。多有隻圖快圖多,隨口滑讀,故無效也。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4頁 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從朝至暮念,從朝至暮聽。比貪多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懸殊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19頁 復唐能誠居士書

念清楚,聽清楚,記清楚是念佛的前提條件,在這個基礎上再談數量的問題,為什麼專心念就念得少呢,因為心不清凈,所以你念快了妄想就趁虛而入了,你的心太渾濁,念快了就計不清楚。

然而你通過念清楚,聽清楚,記清楚這樣做鈍功夫,心慢慢清凈一點了,這時候即使念的很快,任然能夠抓得住這句佛號,哪怕念的再快,心裡一樣是明明白白。心凈了定力就有了,你的定力就能匹配的上你的念佛速度,越來越清凈就會越來越快,所以祖師每天五萬七萬十萬的念下來是有道理的。

攝心是前提,在此基礎上談數量,為什麼?

因為念佛本身就是在用能念的心光和名號的功德力去照破昏沉,當昏沉掉舉沒有了就進入了正定正受的狀態,這個時候就能見到一切佛,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現在你的面前,這時才能說真的見佛,這就是般舟三昧。所以有些人動不動就見佛見花見菩薩,那都是自己的幻覺。


非常難得的好問題!

請您參考往生的最低標準: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一般解讀為信願行,也可把至心信樂解讀為對行人念佛質量的要求,而乃至十念解讀為對數量的最低要求,古德參考觀經說乃至一念相應亦可往生,總而言之要在至心信樂地念佛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相續。

可見就最低標準而言,質量的比重「至心」是遠大於數量的比重「十念」的。

不過不可偏廢數量的原因是:那高質量的一念不易得,除非宿世善根深厚,不然還得靠此生如法精進方可得那至心信樂的一念相應。

結論:兩者同等重要,只是在學習凈土法門的不同階段,其重要性的比重有所不同,比如初學者很難在質量上達到多高,唯有先保證一定數量,以積累資糧;在漫長的中間修學階段,兩者如同雙足,所謂解行並進,沒有教理的深入體會則很難在質量上有上台階式的提升,甚至不知不覺中模糊乃至逐漸失去念佛的動力和」信樂」;而真到了臨終之時,則念佛質量的重要性幾乎是決定性的。

以上供您參考。共同學習。合十。


質量是啥意思?念幾個字還有什麼質量可言……不能完全理解。我覺得題主說的是速度。如果是是想問快慢的話,建議念得慢點,吸氣吸得長點,就跟平常說話一樣,太慢了沒有數量,太快了傷咽喉。題主想一想,你到外地去,突然想媽媽了,然後脫口而出:「媽媽,媽媽……」這樣的感覺就對了,這就叫做憶念。否則跟打機關槍似的,或者跟嘮嗑似的,不知道心理又在想什麼呢?


念佛,要在正知見前提下,自心是佛,自心作佛,以決絕的虔誠心念。

先說一下念佛精要,再說一下念佛原理吧。

凈土宗我很推崇,上根、中根、下根全收,這是真正的方便法門。但是要求卻非常的嚴格,你不要以為念一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了,那是你自己情感的一廂情願。你不能夠自凈其意,你不能夠斷絕心裡妄想升起的諸種境界的貪婪和攀緣,貪嗔痴充滿你的心靈,你念「阿彌陀佛」,是魔在念,你的真性就被你魔念的這個貪婪,蒙蔽在一個虛妄幻想當中。

唯有渴望生死解脫,對人世間無所求,對自己無所證,對自己的獲得無所可取的人,唯有真心一念「阿彌陀佛」,你必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所謂的劣根上根,無非就是一心而已。你,能夠離開心,見證心靈深處的覺明清凈是為上根;你,直心為己,心能向善,信佛供法是為中根;你,執迷修行夢想,背棄你的自性清明,謗佛毀僧,這是為下根。

下根之人如何度?需要你升起虔誠的一念,需要升起解脫的一念,需要升起用生命供奉真理、供奉諸佛的無我的一念。這一念,決定你生命的未來;這一念,是你成佛之因。因地正確了,果地才可能是正果。 怎麼給你指出一條光明之路?如果真的覺得自己目前你的心性、你的根器、你的意志力達不到,能夠分別自我心靈貪嗔痴的程度,能夠停止自己意識思維攀緣諸境妄想的左右,那麼告訴你一個方法:在你內心裏面最安靜、最純潔、最虔誠,完全沒有自我獲得私慾、憤怒、妒恨、懷疑和傲慢的清凈心中,種下一句「阿彌陀佛」,以這個地方,開始無上的、每天反覆的去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身心俱忘,將自我、將意識、將心靈的慾望、將你的記憶,全部以這一句「阿彌陀佛」所替代,慢慢地這個清靜純凈的地方,這個無我虔誠的地方,它就會成為你心靈的主體,你就會慢慢地體會到光明了。

但是切記,不要去求佛,你求一定是魔在求。 什麼是一個真正求法者的心態,什麼是真正修行者的心態。此時此刻,在心靈當中觀想一下,可能一小時之後你就要被處死了,你將面臨死亡了,你現在患了癌症白血病愛滋病,你的生命只剩最後幾個小時了,你所經過的一切事情,一切覺受體驗記憶,你的一切親朋好友都無助的看著你,都沒有辦法拯救你,你的生命已經沒有希望了,你的心,就會體會到命運的無常;你的心,體會到生命的脆弱;你的心,體會到人的一生如夢幻泡影。你這一顆無所得的、安定的、清凈的,明確地知道自己馬上要死亡的心,去念「阿彌陀佛」,一聲一聲的念,無所求,無所得,無所證,無所有,因為你這個人很快就要死掉了,但是你心底裡面那一聲純正的「阿彌陀佛」將會帶領你的靈魂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修行,這就是凈土法門的核心。

----------------------------以下大乘了義法理選自溫江南嶽明心寺大乘了義法會錄音無染覺性1------

凈土。我想一想,怎麼去給你講這個事情。我作個比喻,什麼叫凈土宗?

就是有一潭湖水,湖水很清澈,陽光照在湖水裡面,因為湖水的波動,或者說湖水裡面有很多雜質,湖水的波動激蕩起這些湖水裡面的雜質,折射陽光而形成了湖水裡面不同的漣漪和幻影,這種幻影就是世界,這個湖水,就是我們眾生的煩惱妄想。煩惱妄想折射我們先天的覺性,而有了認識這些幻想的眾生,這些湖水裡面的雜質就是我們所認為的現在的這個自己。

我們念佛,念的不是外面西方的阿彌陀佛的相,我們念佛,念的是我們心底裡面對阿彌陀佛的虔誠。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什麼叫信?信不僅僅是情感上的依賴,信,是理性地、如實地認識我們的身心實質,以及認識我們對外界世界名相的本質,這個叫信。

信——我們信的是釋迦牟尼的教法。你們現在都是出家人,我跟你們一樣,雖然我沒有披袈裟,但是我跟你們一樣,都是真正的出家人。出家人出的是什麼家呢?出的是生死家,出離生死是為出家。那麼,生死在何處呢?生死在我們的心意相續之間。我們的心靈是如來藏的這個所在,我們的意識,是升起於心靈的。現在咱們同樣有肉身,同樣有思維,如果說我們信受的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沒有釋迦牟尼佛究竟了義的教法,指導我們向內心去求法的話,我們的心就會相信我們的意識所看到的一切。

我們的意識可以分別這個世界,但是我們的意識本身並不能取捨世界。就像是你能看到我,我能看到你,這個是我們的眼根;你能聽到我說話,我能聽到你說話,這個是我們的耳根。聽到本身並不能分別聲音的,聽到僅僅是聽到了聲波的振動,我們的眼睛看到的只是明和暗、動和靜的這種形態,我們看到的是光線的波動,我們的眼睛並不能夠分別色相的,你並不能夠分別這個動和靜的具體的名相是什麼,你只能看到光和影、動和靜的現象。我們的意識也是一樣,我們的意識,可以分別這個事物,它是某一種存在,我們意識所分別的,一定是積澱在存在之上的某一種現象的波動。

可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它的根本的原因,根本的源頭,推動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產生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心靈的願望。如果我們內心裡頭並沒有願望去取捨外界的事物,我們眼睛看到了也是沒看到,聽到也是沒有聽到,觸到也是沒有觸到。

就舉個例子。咱們現在剛學會開車,剛會撥弄方向盤,車剛能啟動,然後馬上就上了高速公路,讓你開到一百六十邁,開到兩百邁,那個時候,你絕對不會有私心妄想的,你絕對不會有任何的情緒染著,你絕對不會回憶起自己的過去,和展望自己的未來,你只會關注於當下你的車輛前方有沒有障礙物。這樣也就是說,我們平常在我們的心靈不專註的時候,我們的心靈如果攀緣了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見到、聽到、聞到、觸到的這些外塵、外相,引起了我們心靈對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凝固,這種凝固的感受,又會牽引我們內心的覺受,帶動我們心靈最本初的覺知對覺受形成的辨認,它就會形成了我們心靈對於外界的這種認識,這種認知本身就稱為願望。我們的這個記憶,我們的思維意識,我們的心靈情感和體驗,核心的東西,在於我們心靈的願望。

我們心靈的願望是什麼呢?我們心靈的願望就是心靈對於六根的認可。我的心「認為」我能看到,我的心才會將我看到的進行分別。如果我的心靈通過釋迦牟尼的教法,知道了外界的事物,全部是因緣和合的,知道了我們認識外界事物內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的體現,它也是性空不實的,它也是心靈妄想波動的無明展現的時候,我們不再執迷於外界的景象,也不再沉迷於內心的體驗,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一個修行者特有的狀態——人的內心,就會慢慢地鬆懈下來。因為你知道外界它是一個謊言的時候,內在對於外在的認識它僅僅是一種夢境的時候,那麼,你對於夢境的認識,它就不再是夢境所牽引的妄想了。

所以說禪修,包括念佛,念的是什麼呢?念的就是我們內心深處這一念清凈。阿彌陀佛,祂在不在?在,確實有。就像那個光照在水裡面一樣,它是一切水波、一切水紋、一切水滴,相續而帶不動的清醒。它就像是照在湖水裡面,再滲透在每一個水滴裡面的清凈。無論水波如何的波動,無論雜塵如何的翻滾,它滲透在水珠裡面的光明的明性不會變。要知道,阿彌陀佛也好,釋迦牟尼佛也好,包括十方如來也好,祂們是共用一個法身的,或者說一切諸佛的報身是因一個法身的方便所化現的。

什麼叫世界?眾生的煩惱是世界。什麼叫法?能夠解開生滅妄想的道路稱為法。法也是不實的,法是針對煩惱而來的,煩惱清凈了,就沒有一個法可得了。無法可得,煩惱盡除,法我皆空的當下,那就是諸佛的如意法身。法身,就是你、我一切眾生原始的面目,只因我們的煩惱妄想相續,蒙蔽了我們的妙明覺心而不能展現。

佛是不可得的,並沒有一個阿彌陀佛可以獲得。我們去至心虔誠地去念佛,是依靠我們對如來無上的信仰,而開啟我們自性的如來妙明真心。妙明真心在什麼地方呢?妙明真心在我們貪嗔痴的相續之中。

什麼叫三界六道?三界是什麼?三界是我們心靈對於心靈存在的妄想分別。就好像是我們的眼睛,我看到你,你能看到我,眼光清澈,曉了前境,它是無礙無掛的。但是,眼睛永遠看不到自己,眼睛是不可能看到自己的。如果說是當我們看到外界的時候,眼睛發生了迷旽了,就是眼睛疲倦了,看到外界的虛空有了這個波動,虛空當中生出了幻彩的時候,我們因為看到幻彩了,看到虛空的空華而確定有一個眼睛存在的時候,那個眼睛就已經生病了,這個就是三界。

三界是什麼呢?覺性的困頓。三界,用我們現在的科學語言來說,就是存在感。存在即感知,這是西方對於宇宙的認識,西方對於宇宙的認識,他們也認為時空是一種錯覺,就是存在即感知。因為有感知而有存在的具體表現,在佛經裡面把感知稱為什麼呢?分別。就是對於原本非存在、非不存在的清凈如如產生了妄想分別,這個妄想反過來認識這個清凈如如,就呈現出來了虛空世界。「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這是《楞嚴經》裡面文殊菩薩講的。

實際上這一切,經書上講的一切都是真實的,都是如實的,只是後代的人因為煩惱深重,積累的業障太多了,蒙蔽了我們先天的妙明的覺性而陷入了煩惱妄想當中,依據我們累世的業力和妄想構成的身心,而去認識這個虛幻的世界,這個就叫六道輪迴。輪迴的是什麼?輪迴的是我們心靈深處的覺受,輪迴的是覺受,凝固的牽引的覺知分別。覺知分別與覺受構成了我們的中陰身,也就是我們的靈魂。我們的中陰身被我們累世所造的業力所吸引,被業力所蒙蔽的中陰身,帶動我們的妄想分別又對業境產生了深入的這種妄想探索。我們的染著心,我們的七情六慾煩惱,席捲了我們內心深處的覺知,將覺知依據業力塑造成不同境界的認識妄想的個體生命,這個就是六道輪迴的主體。眾生,一切眾生皆依自身的業力而顯現世界,這個是蓮花生講的。

而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什麼東西呢?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什麼東西呢?用我們現代人的理解來說,所謂的心,是凝固的覺性,就是存在感的波動。存在感展現出來虛空,虛空就是空間,空間的波動展現出空間的過去當下和未來,這個就是時間。這一切緣起於心識分別,而心識分別的本來面目是脫離分別的,在一切分別當中不掛分別的覺性。覺性是什麼呢?覺性就是投射在水裡面的光,覺性,就像是水無論如何流動,如何波動,水珠如何翻滾,那個光的明性,明性祂可不是光,光芒只是明性的體現,明性在光明當中祂是無生無滅的,光芒熄滅了,明性依舊是清澈無染的,那個叫覺性。因為明性祂本身不掛光芒,所以祂是無生的;因為祂無生,所以祂遍滿一切,無所疑慮;因為祂覺照一切事物的真相,沒有任何疑惑,所以祂不掛一切煩惱和生滅的塵勞,所以祂又是覺的。

覺明空一體,那個就是我們所說的法界,這個法界如何去證到祂,就展現出來了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會有八萬四千法門呢?因為我們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和貪慾,可是,任何貪慾的本質,皆是覺性的錯覺,所以說,當我們依據釋迦牟尼的如來究竟法義,直指人心,看我們內心的貪婪妄想,破除了我們的我執煩惱,煩惱熄滅的當下,那個無生無掛,清凈遍隨的,那就是如來究竟法身,又稱為第一義。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凈土法門,就屬於大乘佛法,祂是用來破除我們的內心煩惱用的法門。我們念佛的時候,一念代萬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念的不是外在的佛,我們念的是我們自性的佛,外在的佛僅僅是我們自性佛的一個投影而已。

你要知道,佛法,祂是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祂是無形無色的,祂不存在一個有相的東西,一切有相皆依煩惱而立,所以,釋迦牟尼佛又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如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釋迦牟尼還說:見諸相非相,即見諸佛。這怎麼理解呢?釋迦牟尼在經上講,距此西方十萬八千里有個西方凈土世界,那釋迦牟尼為什麼又這麼講?祂不是說一切都是眾生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嗎?為什麼又有一個有形有相的極樂世界呢?方便而已,黃葉止啼。

釋迦牟尼還講過,因為眾生,就像是沒有長大的孩子一樣,他經常啼哭,他經常哭鬧,大人給他一個黃葉說,這是黃金,你拿著,你拿了這個黃金了之後你就不哭了,哎,孩子信以為真,他拿到這張葉了之後,真的不哭了,這個就是黃葉止啼的意思。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此,它是接引在三界六道當中輪迴眾生,因為煩惱太深重了,他不具備一世成佛的資糧,所以有一個中轉的地方。

真正覺悟者,是在我們活著的時候,身心當下就見諸相非相,就見法我皆空,就從煩惱妄想當中覺醒了我們的妙明如來自性,那麼當下,你就是在佛土當中了,不存在往生極樂世界的報身了。報身也是煩惱,化身也是煩惱,只有法報化三身無染無掛,清凈的當下,那個才是圓覺的智慧。這個只是我自己的一些體會,我平常也在念佛的。但是,我的心呢,是在朝向我自己內心深處的光明,我在以我的煩惱心在念光明,我的煩惱心念阿彌陀佛的時候,融入到光明的清凈心中去的時候,佛號脫落了,念佛的這個意識和身心脫落了,那麼當下,阿彌陀佛的法性,就和你的覺悟的清醒,祂們就合在一塊去了。念佛就是在破煩惱,煩惱破除了之後,就沒有一個佛可得了。

我們說的這個並不是什麼謊言,如果說你真的是覺悟自性,你會瞬間,十方三世的一切的過去未來,它全部都會在當下顯現的,那個地方就是我們所渴望的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包括其他一些佛的世界。如果你真的覺悟了本心,你不被你的身心煩惱所牽引、掛染、帶動的時候,你和三世諸佛是同一個自性,同一個法性,只是因眾生不同的煩惱在不同的世界當中,展現出來不同的報身和化身,為眾生解脫煩惱而已。

所以說,念佛,念的是你的先天的妙明覺性,一定要有一顆虔誠的心真正地去念佛。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什麼叫信?信,是沒有疑慮的,有疑慮的那個不叫信。我有疑惑,阿彌陀佛還在不在啊?真的有沒有這回事啊?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在什麼地方?離我遠不遠?我現在能不能去呀?這個都不叫信。你要信的話,你就知道一念虔誠,瞬間你就是登了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了。就一念虔誠,虔誠心中,沒有你的自我的時候,那麼在你身心深處脫離你自我的那一念虔誠,你跟一切如來是一個心了。

轉載自立靈修行網


注意數字,還有順序。


推薦閱讀:

大勢至菩薩是如何修行成就的 ?
為什麼大家不念「奧特曼佛」名號呢?
念佛可以治病嗎?
正常生活怎樣念佛?

TAG:佛教 | 大乘佛教 | 佛法 | 漢傳佛教 | 凈土宗 |